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皋市第二中学高三作文训练序列之“符合题意”作文讲义编号:1高考命题作文的审题和立意(教师版)编印:陈春 日期:2011-09-06一、审题的重要性考试说明解说: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基础等级的第一个要求就是“符合题意”,即“能符合题目中所列的各项要求”所谓“审题”,就是对给定的标题或者话题进行审视、理解、揣摩的过程,目的是弄清出题者的意图,界定可以写作的内容,确定自己可以写作的方向,为下一步构思和拟定提纲作好基础。审题不到位,将会有以下的后果:1、 作文偏题。如2007年浙江高考作文“行走在消逝中”,有位同学是这样写的: 文章先写自己小时候喜欢电脑,好玩游戏,后来进少年宫学习时,准备选修电脑,可父亲让自己选修乐器与外语,迫于父亲的权威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意愿,开始很不理解。后来上小学时参加了学校的管乐队,在同学们艳羡的眼神中似乎明白了些什么。再写自己初中时因为口语出色经常被老师表扬,心里热热的;到了高中,参加英语口语竞赛,初赛后被告知不用参加复赛了,以为自己被淘汰,心头一紧,听完才知道是免复赛直接进决赛,惊喜!情感得到了宣泄,同时也彻底理解了父亲。原因:未理解关键词的含义。这位同学没有理解题目的含义,文章在“消逝”上没有什么落实。2、 中心位移。如2008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是“好奇心”,因为关键词太好理解,以至于有些同学只看到“好奇”,而疏忽其“心”,不知道这篇文章既要写行为,更要写心理,造成中心偏位。再如这个作文题目我和你。有些同学也是因为太熟悉,缺少深思,结果用第三人称写成了“他和他”;还有的因为不明白“和”的含义,突出了“你”,而忽视了“我”,使得彼此的关系未能成为写作中心。再如2008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是“不要轻易说不”。因为没有弄清楚题目包含了几层意思,以致写反了,或者写绝对了。原因:理解偏差,未能对题目作整体把握。3、思路闭塞。考场上,有些同学常常因为题目的陌生,又不会深入理解,脑子里一片空白,最后只得抓着片言只语胡乱地凑出800字。如2007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是“怀想天空”,如果不能完全弄清“天空”的所指和含义,就难以打开思路,不知道什么可以写,什么不可以写。这种状态下即便自己本来有可写的素材,但是,因为缺少激活,只能事后后悔。 原因:未能对题目的关键词进行多角度的会意,寻找出自己熟悉的材料,激活自己的素材储备。4、 拥挤撞车。江苏每年参加高考的人有50多万,每年那些用材和样式大致一样的“偏向”作文也一定是成千上万,这种拥挤撞车现象,不仅使阅卷老师视觉疲劳全无趣味,类同作文更会在分数上丧失优势。这正是众生审题浮浅而致。如作文题目“我和你”,在我们看到的作文里,那种成群结队的雷同和浮浅,实在让人感到悲哀。因为你只想到用第一人称写,只想到写自己和同学或者自己和家人,无非是误解、化解,帮助、感动,困境、鼓励等等,大路货,只能得大路货的分。原因:对关键词语理解浮浅,思维认识表面化,或者也曾想到要独辟蹊径,因为没把握,担心走题,只好保守行事。二、2011年高考作文题类型分析今年命题作文有10个省份或直辖市: 全国卷一:期待长大 四川: 总有一种期待天津卷:我生活的世界 江苏卷:拒绝平庸山东卷:这世界需要你 湖北卷:旧书广东卷:回到原点 浙江卷:我的时间安徽卷:时间在流逝 河南卷:长大由此看来,命题作文是今年高考作文的重要形式,也是今后一段时间内重要的命题形式,抓好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显得非常关键。三、命题作文审题方法(一)命题类型从结构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三种类型:1词语式命题:作文命题是一个是词语。如见证熟悉等等。2短语式命题:作文命题是一个短语,该短语可能是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并列式等等,如踮起脚尖对常识的认识我与故事我说九零后品味时尚带着感动出发。3句子式命题:作文命题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如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我想握住你的手今年花胜去年红。从形式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三种类型:1、完全式命题:题目前没有导入或解说性的材料,题目本身是完整的。如:踮起脚尖对常识的认识等等。2半命题作文:题目不完整,需要写作者进行补充。如:“站在 的门口、这也是一种 ”3、材料式引导式命题:2010年江苏高考题绿色,生机勃勃,赏心悦目。绿色,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今天,绿色成为崭新的理念,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以“绿色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二)审题方法点拨一、探究寓意法寓意通常是指所指对象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有些作文题目,除了直白说法以外,还有一种比喻说法或者象征说法,“探究寓意法”就是探究其比喻义或象征义的方法。对于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审题立意要注意两点:(1)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当然可以写它的本义,但一般不是“就事论事”地写它的本义,而是重点写出它的寓意,即便你的作文要从其本义入手,但最终还得要写出它的寓意,这样才会使主题得到开掘。(2)寓意性的命题作文题往往是一种具体事物,因此,它的寓意就有一种开放性的特点。这就要求作者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作文。【典例精选】2006年高考作文(辽宁卷)题目:肩膀。要求: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审题指导】“肩膀”是一道寓意(比喻义)性的命题作文题,实体的肩膀谁都知道,但要写成作文就一定得找到实体意义之外的意义,即“肩膀”的深层次含义比喻义、象征义。肩膀是用来干什么的呢?担当、承受;是用来承担什么的?责任、勇气等。只有这样立意,才算读懂了“肩膀”的比喻义或内涵。接下来要确立所写的中心论点,作者可以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寓意)去写作文。例如你若对肩膀的寓意“担当”理解最深,那么可以依托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等来写。类似的题目还有如2007年高考作文上海卷的必须跨过这道坎中的“坎”,其寓意(比喻义)为“成长、发展、前进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困难、矛盾和不合。如家庭变故、升学挫折、心理失衡等”。【类题训练】【湖南卷2009年高考作文题】作文题目:踮起脚尖。【审题指导】说实在的,这个题目写起来并不难。踮:动词。即提起脚跟,用脚尖着地。踮起脚尖,即是一个引体向上提升的动作。大凡踮起脚尖,都是有目的性的动作,比如露天看演出,比如树下摘果子,比如矮个测量身高,比如雨后过烂泥路,比如留守儿童盼归种种。这些都是一个引体向上努力的动作,踮起脚尖是为了提升自身的高度,实现目标。但思维就此搁浅,文章也许会落入俗套。你是否想过,只要踮起脚尖,稍稍地抬起我们的头,提升我们的眼光,我们就能看到行进的“路”或蜿蜒,或狭窄,或陡峭,或险滩提前做好行进的准备,而不至于盲目乐观或消极悲观,最终顺利到达远方,正如牛顿所说:“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只要你踮起脚尖,我们就能看清事物的本质,不至于被眼前的事物所蒙蔽,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通过发散思考,这个题目可以和“好奇”“梦想”“面子”“盼归”“修路” “借助”“方向”等话题联系起来,进行巧妙转化即可。写作时诀窍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写作此类“实”题,你可以来点“虚”的升华写议论文:踮起脚尖:(提纲一)什么“踮起脚尖”?为什么要“踮起脚尖”?小而言之: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所以踮起脚尖。大而言之只要踮起脚尖,提升我们的眼光,我们就能看到行进的“路”。怎样“踮起脚尖”?要正确认清自我;要有不怕艰苦的精神。二、增补信息法 有一些命题作文题比较宽泛,有时让人摸不着边际,可以采用“增补信息法”,即在理解命题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题目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明确范围、方便入题旨的目的。【典例精选】2008年高考作文(湖北卷)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你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你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你,你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你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你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你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你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你怎么从小贩手中接过找来的零钱?你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你,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展开联想,思考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自选角度,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审题指导】“举手投足之间”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题目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在审题时,可以先把它当成是半命题作文,运用“增补信息法”,增补新的信息,将短语补充成一个句子,在补充完善中确定中心论点。比如“透过举手投足之间进行思考”“体味举手投足之间的感情”“举手投足之间,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品质和学问”“举手投足之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甚至可以改写一个民族的历史”等等。然后取其一点入题。【类题训练】【山东卷2009年高考作文题】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在生命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失误又成为历史的见证。请以“见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2、自定立意。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文体特征鲜明。【审题指导】运用“增补信息法”补充成分,2008年,带眼泪、带微笑我们走过了不平凡的一年,见证了我们祖国的伟大。而2009年,我们又带着希望迎来了改革开放三十年和祖国的六十华诞,又将见证一切。如日记见证了我的心路历程等等。三、明确重心法所谓“重心”是指命题作文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考生在审题时要重点对表修饰或限制的“偏”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才可能使自己的立意不走偏。【典例精选】2007年高考作文(湖南卷)题目: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审题指导】“诗意地生活”其表意重心在“诗意”上,所以审题时就要紧扣“诗意”二字,“诗意”是什么?“诗意”不仅是诗情画意,更是一种心灵的和谐,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等。那么,“诗意地生活”就是用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或乐观豁达的精神去面对生活。如果考生眼睛只盯着中心词“生活”,而没有仔细思考修饰语(重心)“诗意”的含义,立意就会走偏.【类题训练】题目:以“世界因你而精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审题指导】本题是一句完整的句子,有三个因素“世界”“精彩”“你”,那么哪个是审题立意的重心呢?句子主干是“世界精彩”,状语是“因你”,我们说题目的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也就是说审题立意的重心在“因你”上,认真审题后发现,这里的“你”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既可以指某个人,也可以指一个群体。行文的重点应是“你”,如我的人生(世界)因母亲(你)而精彩,社会(世界)因你(助人为乐者、富有爱心者、默默耕耘者等)而精彩,我的世界因你(李白、苏轼、李清照等)而精彩等。从以上几个立意看,出彩点在于“你”这个“偏”的部分。四、以问领想法“以问领想法”就是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来打开思路的方法。一般可针对题目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以问领想法”可使考生多角度地审视题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入。【典例精选】2008年高考作文(重庆卷)题目:现代汉语词典对“自然”的释义有:(1)自然界。(2)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3)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请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审题指导】 对于这个题目,可以运用“以问领想法”,例如:“自然”指什么?“自然”不仅指大自然,还有“自由发展”“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等义,如果从这个角度立意,可以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说,我们要按照自己的个性来发展,成长中不能勉强自己,要顺其自然。我们还可接着自问自答: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在“在自然中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必须不雕饰,不矫揉,不虚伪,不做作;在自然中生活,必须始终保持一颗闲适淡泊的自然的心。我们为什么要“在自然中生活”呢?因为我们离不开自然,我们要关心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这样立意就明显了。【类题训练】题目:请以“走出这个圈子”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审题指导】此题可通过“以问领想法”来打开思维的闸门。自问:这个圈子是一个怎样的圈子?自答:题目中的圈子,指的是一个现实的环境、一种生活的状态。自问:为什么要走出这个圈子?自答: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个圈子于人们而言,更多时候是一种困扰,一种束缚,制约、阻碍着人们的发展。自问:怎样走出这个圈子?自答:看清这个圈子,认识自己,须要理智的抉择。自问:走出这个圈子以后将会怎样?自答:走出这个圈子,是绝境后的柳暗花明;走出这个圈子,是迷惘时的茅塞顿开;走出这个圈子,将有另一片艳阳天空。“以问领想法”不仅解决了审题立意问题,有时也解决了行文的结构问题,如此例。五、化意为象法有些命题作文题目或题目中的某个词语仅仅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这时,我们如果仅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来审题立意的话,就很难找到突破口。只要我们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就容易多了。此法称为“化意为象法”。【典例精选】2006年高考作文(湖南卷)题目:“意气”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列有三个义项:(1)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2)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3)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请联系你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审题指导】“意气”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虽然题目中的提示已经给出了三个义项,但考生依然较难把握其立意。是肯定还是否定“意气”呢?我们可采用“化意为象法”进行审题立意,将“意气”这个抽象的概念转化成许多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等。例如:为朋友两肋插刀是意气,勇斗歹徒是意气,苏武牧羊是意气,张骞出使西域是意气,项羽乌江自刎是意气;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意气,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意气,毛泽东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粪土当年万户侯”是意气等。如此,我们下笔就有方向,同时,也便于行文。“化意为象法”其实是一种联想发散思维法。【类题训练】四川卷2009年高考作文题:命题作文熟悉【审题指导】发挥发散思维,化虚为实,熟悉的可以是人、物、思想或者自己曾经美丽的家乡。发挥想象,可以由一段感人的故事赞美你熟悉的人,写写自己的亲人,比如父亲、母亲。他们辛勤劳作的背影等,不是挺好的吗?也可以由一个熟悉的动作表达自己的感恩。发挥逆向思维,最陌生的也可能是最熟悉的。 六、一分为二法“一分为二法”是辩证法的一种,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分析研究问题,既要看到它的这一个方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个方面;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只有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这就是“一分为二法”。【典例精选】2008年高考作文(江苏卷)题目: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保持好奇心。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欢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一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审题指导】对“好奇心”这个题目,我们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进行分析:既要看到“好奇心”的正面,又要看到“好奇心”的反面。例如:是好奇心,让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是好奇心,让爱迪生不懈探索点亮世界的灯芯;是好奇心,让“嫦娥一号”遨游太空等。这是“好奇心”的正面: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是好奇心,让鲁迅笔下的那些“竭力伸长脖子”的看客丧失人格,甚至丧失了民族意识;是好奇心,让哥伦布打开了欧洲通往美洲的航路,人类的杀戮从此更疯狂等。这是“好奇心”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九课 我们都能守纪律说课稿-2025-2026学年小学心理健康鄂教版一年级-鄂教版
- Unit2 What's your number(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精通版英语四年级上册
- 《第二单元 参考活动2 做出正确的决定》说课稿 -2023-2024学年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苏少版八年级上册
- 第8课 金鱼饲养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小学劳动小学高年级湘教版(广西)
- 2024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2单元 课题3 制取氧气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
- Unit 2 No rules,no order Section A 2a-2f 说课稿 2024-2025学年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下册
- 蔬果种植理论与实践课件
- 《包身工》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 高中信息技术浙教版:2-3 三维模型创作-教学设计
- 2025年浙江省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 道路运输驾驶员心理与行为分析考核试卷
- ISO 22003-1:2022《食品安全-第 1 部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审核与认证机构要求》中文版(机翻)
- 《路基路面工程》全套教学课件
- DL∕T 2582.1-2022 水电站公用辅助设备运行规程 第1部分:油系统
- 【幼儿园园长论文:我将成为一名合格的园长4000字】
- 清廉经营声明函-餐饮服务
- 2024年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附答案
- 2022年黑龙江统招专升本艺术概论真题
- 初中历史新课标课程标准2022年版考试题库及答案
- 广告法理论与实务
- 法学研究中的案例比较与对比研究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