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县第五中学案语文科电子教案.doc_第1页
平江县第五中学案语文科电子教案.doc_第2页
平江县第五中学案语文科电子教案.doc_第3页
平江县第五中学案语文科电子教案.doc_第4页
平江县第五中学案语文科电子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平江县第五中学 案 语文 科电子教案课 题氓 第 1,2 课时 总 2 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和其现实主义的风格。1. 了解诗经中重章叠唱的章法并体味其产生的艺术效果。2. 赏析诗经的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四言诗章法节奏特点。3.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培养审美鉴赏能力。4. 揣摩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情感,鉴赏人物形象。教材分析重点了解诗经中重章叠唱的章法并体味其产生的艺术效果。赏析诗经的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四言诗章法节奏特点。难点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培养审美鉴赏能力。揣摩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情感,鉴赏人物形象。教具多媒体课件展示,电子白板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师生活动预设调 整一、导入爱情永远是不会变老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爱情故事。今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他和她是故事中的两个人,还有在那时的另外一些人。让我们走近他们!二、知识积累1.诗经简介(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约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指“十五国风”,属于各地方的乐歌,即指当时15国的诗歌作品,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即王畿地区)的乐歌,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有“周颂”“鲁颂”“商颂”,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3)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4)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比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5)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在中国的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2.基础知识氓之蚩蚩( ) 匪来贸丝( ) 送子涉淇( ) 匪我愆期( ) 将子无怒( ) 乘彼垝垣( ) 载笑载言( ) 尔卜尔筮( )体无咎言( ) 于嗟鸠兮( ) 无食桑葚( ) 犹可说也( )自我徂尔( ) 淇水汤汤( ) 渐车帷裳( ) 靡室劳矣( )咥其笑矣( ) 隰则有泮( )三、文本解读1. 教师范读全诗,要求学生给个别字词注音。2. 学生齐读全诗,诵读提醒: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二二节拍)。3. 整体感知,结合课文注释疏通大意。女子自述其婚恋悲剧:诗的开头从两人定情写起,“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口气活泼俏皮,见出女主人公“率真直爽”的个性。“送子涉淇.秋以为期”,写她虽然责怪“氓”没有请媒人来正式提亲,没有立即答应“氓”的求婚,可是面对生气恼火的“氓”,她情意绵绵地一路相送,并温柔地劝慰他,最终答应秋天办婚事。这几句表现了她是一个温柔而有主见的女子。从诗的最后一章里的“总角之宴,言笑宴宴”来看,两人小时候是邻居,关系很融洽,后来由于某种原因,两人的家离得比较远。因此,两人之间是有很深的感情基础的,“氓”贸然来求婚并不冒失,女子答应了他也不是出于轻信。两人关系明确后,女子开始享受甜蜜(有时候带点苦味)的恋爱生活。“不见复关载笑载言”写出了女子对爱人的深挚依恋。“尔卜尔筮以我贿迁”写两人很顺利的结婚了。“桑之未落不可说也”是议论性的诗句,暂时中断叙述事,却又隐隐暗示了接下来故事的走向。“吁嗟鸠兮无与士耽”连用两个感叹句,语调激切,以警醒、提示的口吻劝告所有的女性;“士之耽兮不可说也”,语气舒缓下来,流露出女主人公的无奈和无助,令人同情。“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两句,透过桑叶衰败的景象让人预感到不如意的事情终究发生了。第四、五两章总括婚后生活状况,并表明两人关系破裂的原因在“氓”。雪上加霜的是,女子的兄弟不但不同情她,反而笑话她,她只能自己伤心!回忆至此,女主人公的心情低落到极点。最后一章表明女子决绝的态度。回想幼年时的欢乐、恋爱时的盟誓、婚后的变卦、怨恨、留恋、痛苦等复杂情绪一时都涌上心头,但她已经对“氓”彻底失去了信心,只有干脆明了的说算了吧!这种处理方式表现出女子的清醒与坚强。4. 自读全诗,思考:这首诗讲述了怎样一个爱情故事?明确:这首诗写了一名女子追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故事从“氓”来向她求婚写起,女子虽然对求婚的方式有些不满意,但还是答应了他;接下来写两人的恋爱生活,着重表现了女子对“氓”的痴情;两人很顺利地结了婚;婚后的生活贫困、辛苦,女子毫无怨言地操劳着家务;时光流逝,随着生活的好转,“氓”的脾气却变得粗暴起来,他的行为也荒唐起来,对女子始乱终弃并且没有回头的意思。女子只能自己伤心难过。但是,对于这种状况她不会无限期地忍受下去,她想:既然“氓”不念旧情,无情无义,那就算了吧!彼此决绝了断吧!(学生阐述,教师加以引导形成板书)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 第五章:补叙婚后的苦楚和处境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5.文中塑造的女主人公的情感一直随着事情的发展而变化,阅读全诗,感受一下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故事情节) (感情基调)第一至二章:恋爱热情 幸福 第三至五章:婚变怨恨 沉痛 第六章:决绝清醒 刚烈 坚强6.在把握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的基础上,诵读全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映出情节发展的节奏,表现出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调。四、合作探究1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男主人公:“抱布贸丝”,假借拿布换丝来和女主人公谈婚事。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2.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不体谅人,暴躁,三心二意。 女:勤劳肯吃苦,任劳任怨,专情柔弱。3.女主人公源于感情的变化,她对于那个负心汉的称呼也在不断变化,有“氓”“子”“复关”“尔”“士”等。4分析诗中人物形象 全诗为我们展示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一个是卑鄙的男子“氓”的形象。虽然这个小商人看起来很老实,但实际上却是个始乱终弃、无信义、自私自利的坏家伙。他以虚假的热情欺骗了淳朴的少女,用谎誓空咒赢得了女子的信任,女人对他来说是劳动力和满足私欲的工具,一旦骗取到手,便露出了卑劣、凶暴的本相。 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善良、热情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勤劳、能干、淳朴,不畏贫苦。与“氓”结婚后,操持家务,任劳任怨,真诚地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氓”身上。然而婚后丈夫对她日甚一日的暴虐和欺辱,使她“及尔偕老”的愿望完全破灭了,她由忍耐、不平而转为怨恨,终于发出痛楚的呼喊。诗中表露的她的怨恨更多于悲伤,在彻底无望的处境中,她变得清醒而坚强,和氓彻底地决绝,这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中受压迫和欺凌的底层妇女身上的另一面。5. 探究诗中比兴手法的运用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作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分析:诗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比兴句,探究这两处比兴手法的好处。结构上,(1)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2)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3)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内容上,(1)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貌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浓密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2)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做丝),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得勤劳。五、氓的写作特色1.对比手法的运用(1)男子前后态度的对比。“当年他来求婚时,面带着嗤嗤然的敦厚的笑,还玩了一个可爱的小花招,他抱着布匹来换丝其实却是来找我商量婚姻大事。”然而婚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的欲望一旦达到,就变得如此不仁和凶暴。(2)女子际遇与心情的对比。恋爱时,“我”深感于他的爱恋与诚意,曾有过多少美好的憧憬与苦乐相容的梦。他来得匆忙,连媒人也没找好;“我”送他过了淇水到顿丘,约他秋天再来结同好;“我”登上颓垣将他盼望,不见其人,“我”眼泪簌簌地掉下来,而一见其人“载笑载言”无比欢喜;然而结婚后,尽管“我”任劳任怨,早起晚寝,不分今日与明朝,可谁知到头来,他却翻然变脸,始乱终弃!这种强烈的对比,有力地表现了男子凶暴不仁的性格与女子善良温厚的品质。2.叙事、抒情、议论熔为一炉 全诗是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吻写成的,诗人成功得运用了边叙述边抒情的手法,在叙事中抒情,又在感情的抒发中将人物的身世、遭遇徐徐道出,两者有机地融合,对于充分表现弃妇又怨又恨、又要完全忘却又无法摆脱的复杂、矛盾的心理是再恰当不过了。例如,当她叙述到两人由恋爱到结婚时,就中止叙述,用形象的比喻劝告女性不要过于相信男子的爱情,抒发了她后悔、痛苦的情感;而当她叙述到婚后男子行为蜕变的时候,她忍不住怨恨地骂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最后一章则全是女子的感情表白,抒情性强。3.比兴手法的运用六、氓反应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生活画卷? 1.当时的商业活动是物物交换。“抱布贸丝”2.占卜文化。“尔卜尔筮,体无咎言”3.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匪我愆期,子无良媒”4.女子在古代的地位。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5.发型与年龄。垂髫是三四岁至七八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指古代十一二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