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教学设计.doc_第1页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教学设计.doc_第2页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教学设计.doc_第3页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教学设计.doc_第4页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课题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一课时)燃烧的条件课标要求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 学会化学反应发生条件的探究方法。过程与方法: 1. 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2. 学习运用主动探究的方法,设计实验;3. 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燃烧的“功”与“过”,从而使学生正确的认识燃烧,才能更好地为人类造福的意识;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使学生形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教学重点认识燃烧的条件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知识点层次认知性学习目标水平技能性学习目标水平体验性学习目标水平知识点一燃烧的定义认识初步学习知识点二燃烧的条件认识初步学习体验 知识点三自燃了解意识目标设计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感受、总结燃烧的定义。2通过观看图片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正确认识燃烧。3. 通过3个对比实验,学生自己归纳燃烧的条件。4. 通过对白磷、红磷的燃烧条件的探究,使学生进一步明白燃烧的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5.通过故事的形式引出自燃的定义,从而引出“鬼火”,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教学过程设计知识点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燃烧的定义内容一:欣赏歌曲片段【师】这首歌曲的名字是?【生】冬天里的一把火【师】同学们观察到哪些现象?【生】木条燃烧,变黑、发光、发热。【师】大家自己总结什么是燃烧。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内容二:【学生实验】点燃木条内容三:【课件展示】有关燃烧的图片【生】 燃烧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会给经济造成很大的损失。了解燃烧的“功”与“过”,使学生正确认识燃烧。燃烧条件的探究内容一:【学生实验】1、 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2、 两支小蜡烛,将其中的一支点燃。3、点燃两支小蜡烛,将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师】由这三组对比实验,你能得出哪些相关结论?【生】1、 物质必须是可燃的;2、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3、燃烧需要接触空气或氧气。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活动中体验,在尝试中感悟,从而激发了同学们对探究的热情。内容二:【展示探究实验】往烧杯中注入一定量的热水,并放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薄铜片一端放入一小块红磷,另一端放入一小块白磷。 【师】通过对比铜片上的白磷、红磷、水中白磷的不同燃烧情况,你可得出什么观点?【生】燃烧的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激发学生深入认识燃烧的条件,形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内容三:【观察与思考】烧不坏的手绢将20ml 95%的酒精和10ml水混合。将一块棉布手绢浸入配好的混合液中,浸透后取出,轻轻拧干,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绢。【师】火焰熄灭后,你观察到浸透酒精的手绢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生】因为手帕上沾有酒精,我们所看到的是酒精在燃烧。在整个燃烧的过程中,对于手帕来说,由于酒精溶液中的水分蒸发需要吸收一定的热量,导致手帕并没有达到它的着火点,所以手帕并没有燃烧。 从生活中发现化学,体会到化学无处不在;从小魔术中体会到化学的神奇。很好的激活了课堂,激发了同学们的求知欲。自燃内容一:展示小故事:1854年5月30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航行,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地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两个多月后,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片刻之间战舰便葬身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生还。【师】1、战舰为什么会失火呢?2、谁是“纵火犯”呢?【生】1、 草料是“纵火犯”2、草料堆放太多、太久,由于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热量不断聚积,导致温度达到了草料的着火点,从而进行自发燃烧。【师】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叫做自燃。进一步巩固燃烧的条件,从而引出“自燃”。内容二:“鬼火”【师】1、“鬼火”究竟是什么?2、为什么“鬼火”会追着人“走动”呢?【师】讲解【生】聆听从化学走向生活。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加深对自燃的理解。课堂小结本课小结主要由学生总结,其他学生做补充,最后由老师完善。课件展示本课知识点:1.燃烧的定义 2.燃烧的条件 3.自燃 板书设计一、 燃烧1、 定义: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注意】(1)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2)有发光、发热现象的不一定是燃烧。2、 燃烧的条件:(同时具备,缺一不可)(1)可燃物 (2)达到着火点 (3)与氧气接触3、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课堂习题设计对应知识点课堂练习燃烧的条件1、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熊熊燃烧的战船借助东风直冲曹军的木船,使曹军的木船燃起大火。根据燃烧的条件填写:曹军的木 船是_,木船燃烧的条件是_、_。 2、点燃两根火柴,一根火柴头朝上,一根火柴头朝下,观察哪根火柴梗燃烧更旺?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3、小红在纸叠的小船中加入适量的水,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纸船安然无恙。纸船没有燃烧的主要原因是( )A、纸船不是可燃物B、没有与氧气接触C、没有达到纸船的着火点D、水能灭火4、为了探究燃烧的条件,我们设计如下实验: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在250mL烧杯中,注入200mL热水,并投入一小块白磷,烧杯口盖上薄铜片,铜片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干水的白磷,另一端放一小堆红磷(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200)。不一会儿,观察到: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起来,这是因为白磷是_,温度达到_又与_接触。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这是因为红磷虽然与_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_。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这是因为水中白磷温度超过_,而不与_接触。(2)若铜片上的白磷量比较多,燃烧一段时间后,铜片上的红磷也会燃烧起来,为什么?(3)若将烧杯上的铜片移走,并用一根玻璃导管对着水中的白磷吹入空气。你将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从以上实验,可得到启示:实验室保存白磷的方法是 _。 学情反馈在学案的小结处对四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画“”或“”。将画“”的内容进一步讲解。课题4.1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完全燃烧的重要性。2.认识使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3.知道爆炸发生的原因,了解防范爆炸的措施;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知识2.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灭火和爆炸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创新能力。教学重点: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教学难点:正确认识爆炸与人类的利和弊教学内容:情景设置:生煤炉时要用扇子扇,家里、学校等使用的炉子、锅炉要使用鼓风机鼓风,其中的道理是什么?请带着这一问题完成下列实验。实验探究:学生合作完成蜡烛不完全燃烧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引导学生看书,说明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区别。得出结论:二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主要是由氧气的量不同,引起燃烧的程度不同1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的区分比较事项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燃烧条件有充足的氧气氧气不充足燃烧速度快慢释放热量多少燃烧效率高低生成物(以碳、氢元素为例)二氧化碳和水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水和小的炭黑颗粒以碳的燃烧为例碳+氧气点燃二氧化碳CO2点燃CO2(充足)碳+氧气点燃一氧化碳CO2点燃CO(不充足)启示从获取能量和保护环境等方面都体现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课堂思考:完全燃烧有什么优越性 ?2一氧化碳的性质(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通常情况下密度略小于空气点燃(2)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一氧化碳 + 氧气 二氧化碳 具有剧毒性:CO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之丧失了输氧的功能,人体就因缺氧而窒息死亡。(3)用途:家庭常用于气体燃料(管道煤气的主要成分就是一氧化碳)(4)CO是污染空气的有害气体之一,主要来源:气体尾气、燃烧不完全燃烧、管道煤气漏气等;(5)防止CO中毒的措施:尽量使燃烧完全燃烧,及时通风三爆炸在化学变化中,主要是由于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增大而使剧烈程度增大引起的1实验:粉尘爆炸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2爆炸的条件:(1)有限空间内,发生急速燃烧,短时间聚积大量的热,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如:爆竹、炸弹爆炸(2)某些在敞开的体系中,氧气的浓度或可燃物的浓度较高,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很大,燃烧范围广,周围的空气迅速猛烈膨胀,也会产生爆炸如:加油站可能发生的爆炸注意:从爆炸产生的原因来看,某些是物理变化(如:气球爆炸,轮胎爆炸等),某些是化学变化(如氢气球爆炸,炸药爆炸等)(3)比较容易发生爆炸的地点:加油站、仓库、粮仓3认识一些消防安全标志:小结:1.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2.爆炸的知识。宗磊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体会到联系生活实际,利用课件等手段的确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从总体上看,我认为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而学生主体作用也有所体现。我认为不足之处:1、 探究活动之白磷、红磷燃烧实验时,因为没有让学生来操作,效果打折扣。2、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为此我着重反思了以下几方面:1、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3、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我的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海霞教学反思:在本节课教学时,我调整教材的内容编排,第1课时从常见的燃烧现象入手,介绍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以及一些安全知识。本节课内容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较多,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资源选取注重源于生活,如蜡烛、木条、粉笔、棉花等。通过在课堂上的演绎变化,实现了由实际生活到科学理论的提升,让学生感到化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是一门美丽的学科,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我教学开始时让学生回忆我们做过的哪些实验是燃烧,它们的共同现象有哪些,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燃烧的概念。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同时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安排了分组实验,让学生探究燃烧的条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动手实验能力。再接下来我安排了一组分组实验,让学生探究灭火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对于三种灭火器的介绍这部分知识我是用阅读自学的方法处理的:向学生展示一张关于灭火器介绍的表格,让学生迅速阅读书本并把表格补全。这样设计既节省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又让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了深刻的记忆。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我采用由易到难来安排习题,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同时也又注重联系日常的生产生活,让学生觉得亲切又熟悉。最后,我让同学们观看了视频让火苗飞,让学生感受到燃烧时一把双刃剑,如果控制不好就会引起火灾。同时又介绍了一些火灾逃生的方法。如此设计我认为可以使本节课的意义升华,我们学习化学并不紧紧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让我们生活更加美好和安全。上课前,我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上可能有的问题做了充分的准备。经过课前的准备与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由于在内容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在问题设置上从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知识入手,同时又设置两组操作简便的实验。所以我努力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大部分活动都是由学生完成,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体验、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取长补短,达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