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高一语文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doc_第1页
大连市高一语文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doc_第2页
大连市高一语文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doc_第3页
大连市高一语文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doc_第4页
大连市高一语文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连市高一语文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命题人 周健 孙萍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题号总分一二三四五六分数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冬至何以成了“鬼节”?这些天来,关于冬至降临引发扫墓高峰的报道屡见报端。根据上海民政部门预测,今年冬至扫墓大军将有206万人次、19.3万辆车次出行,届时将会出现庞大的车流。上个双休日(12月12日、13日)已经形成扫墓小高峰。冬至何以成了“鬼节”?据明代顾起元客座赘语陵祭和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陵寝之祭记载,对南京皇帝陵寝,明代朝廷有一套定期的祭祀制度,太祖的孝陵是一岁三祭,即清明、中元、冬至三大祭;而懿文太子陵寝却是一岁九祭,分别是正旦、孟春、清明、孟夏、忌辰、孟秋、中元、孟冬、冬至、岁暮。另据史载,明王朝迁都北京后,山陵建在天寿山,离京城有百里之遥,所以凡是遇清明、中元、冬至三节,一般只是令勋旧大臣至皇陵行礼,已再无皇帝亲自致祭之例。至嘉靖朝,才重新定皇帝亲自至山陵致祭之制,并且将其定为清明、霜降两节致祭。由此看来,即使皇族也没有将冬至作为与清明并重的墓祭习俗。 至于民间墓祭风俗,更非冬至必祭的了。据明代姚旅露书记载,当时墓祭之俗,最常见的是清明、重阳两节上坟扫墓,已成明代普遍的习俗。惟有河南延津,在此两节之外,正月初三、七月十五、十月初一三天也属上坟之日。十月上坟,称为“送寒衣”。现在有些介绍中国习俗的书,讲到冬至有上坟烧钱、送寒衣等习俗,可能据于延津习俗的说法,但十月初一与冬至并无直接的联系,故此说并不足信。由此看来,南方冬至祭祖和墓祭的习俗,并非先人传统,倒是近代老百姓自己的创造了。南方的大部分地区,从上海、苏州、杭州、南昌、莆田到昆明、海南和潮汕地区,都有冬至扫墓的习俗,但具体做法并不尽同。如在福建莆田,莆田分南北洋,南洋都是清明扫墓,北洋则冬至扫墓的多,清明扫墓的少。清明比冬至节大,所以一般都是清明扫墓。清明前死的,就清明扫墓,冬至前死的就是冬至扫墓。再如在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合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祭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那么,南方为何有冬至墓祭的习俗呢?经文博专家研究,福建泉州安溪长坑乡的扫墓习俗形成很有代表性。安溪大部分人家,都是在清明扫墓,与泉州大多地方无异。但是安溪长坑较为特殊,老百姓是在冬至扫墓。经调查,长坑冬至扫墓原因其实很简单避开春耕大忙时。当地老人讲,清明时节,长坑雾气很重,土地湿润,常是阴雨连绵,加上地僻山高,山路不好走,又逢春耕大忙,遂改清明祭扫为冬至祭扫,这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至于这一习俗从何时开始,早已无从考证。无独有偶,福建潮汕一带老百姓冬至扫墓的理由也如此。当地人每年上坟扫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谓之“过春纸”和“过冬纸”。一般情况,人死后前三年都应行“过春纸”俗例,三年后才可以行“过冬纸”。但人们大多喜欢行“过冬纸”,原因是清明时节,经常下雨,道路难走;冬至时则气候好,便于上山野餐。看来,南方的气候和北方不同,于是一些风俗形成也有区别。所以,在南方形成的冬至祭扫风俗,是老百姓根据中国墓祭传统习俗和当地实际情况结合的产物,是南方民间生活历史的一种沉淀,也是一种中华民族文化的根的呼唤。那年在讨论哪些传统节日入选国家规定的节假日时,也有将冬至列入其中的建议,说明这个节俗已经深入广泛的民间百姓。至于那些视冬至为“鬼节”,人为地设置那么多禁忌约束,甚至到了荒唐不堪地步的习俗,则是应该予以反对的。1对“冬至祭扫风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的墓祭之俗,最常见的是清明、重阳两节上坟扫墓,惟有河南延津,在此两节之外,十月初一也属上坟之日,遂形成了冬至日祭扫风俗。B在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主要是为了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所以也称“食祖”。C在南方形成的冬至祭扫风俗,与南方的气候有关,这与北方是有区别的。D因为皇族没有将冬至作为与清明并重的墓祭习俗,所以民间百姓只好自己创造这个祭扫节俗。2下列各项对原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据明代顾起元和沈德符的史书记载,对南京皇帝陵寝,明代朝廷有一套定期的祭祀制度,其中冬至日也有祭祀。B据明代姚旅露书记载,冬至有上坟烧钱、送寒衣等习俗,可能是根据河南延津地区的习俗而来的。C据史载,明王朝迁都北京后,一般只是令勋旧大臣至皇陵行礼,至嘉靖朝,才重新定皇帝于冬至日亲自至山陵致祭之制。D冬至扫墓习俗已经深入民间,所以冬至已经被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3根据作者的观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冬至扫墓引发交通问题,而人们其实并不知道冬至祭扫风俗的由来,所以在作者看来,今天的祭扫是带有盲目趋时的意味的。B南方冬至祭祖和墓祭的习俗,并非先人传统,只是民间百姓创造,所以影响并不大。C部分地区的百姓根据自己地区的生活生产的实际情况,改清明祭扫为冬至祭扫,并不能算是对祖辈传统的违背。D冬至祭扫是南方民间生活历史的一种沉淀,但已经被视为“鬼节”,应该是予以反对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 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鲁之裕,字亮侪,奇男子也。田文镜督河南,严,提、镇、司、道以下,受署唯谨,无游目视者,鲁效力麾下。一日,命摘中牟李令印,即摄中牟。鲁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骑驴入境。父老数百扶而道苦之,再拜问讯,曰:“闻有鲁公来替吾令,客在开封知否?”鲁谩曰:“若问云何?”曰:“吾令贤,不忍其去故也。”又数里,见儒衣冠者簇簇然谋曰:“好官去可惜,伺鲁公来,盍诉之?”或摇手曰:“咄!田督有令,虽十鲁公奚能为?且鲁方取其官而代之,宁肯舍己从人耶?”鲁心敬之而无言。至县,见李貌温温奇雅。揖鲁入,曰:“印待公久矣!”鲁拱手曰:“观公状貌、被服,非豪纵者,且贤称噪于士民,甫下车而库亏何耶?”李曰:“某,滇南万里外人也。别母,游京师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母至,被劾,命也!”言未毕,泣。鲁曰: “依凡而行者,非夫也!”具衣冠辞李,李大惊曰:“公何之?”曰:“之省。”与之印,不受;强之曰:“毋累公!”鲁掷印铿然,厉声曰:“君非知鲁亮侪者!”竟怒马驰去。合邑士民焚香送之。至省,名纸未投,合辕传呼鲁令入。田公南向坐,面铁色,盛气迎之,旁列司、道下文武十余人。鲁免冠前叩首,大言曰:“待裕言之:裕一寒士,以求官故,来河南。得官中牟,喜甚,恨不连夜排衙视事。不意入境时,李令之民心如是,士心如是,见其人,知亏帑故又如是。若明公已知其然而令裕往,裕沽名誉,空手归,裕之罪也。若明公未知其然而令裕往,裕归陈明,请公意旨,庶不负大君子爱才之心与圣上以孝治天下之意。公若以为无可哀怜,则裕再往取印未迟。不然,公辕外官数十,皆求印不得者也,裕何人,敢逆公意耶?”田公默然。两司目之退。鲁不谢,走出,至屋霤外;田公变色下阶,呼曰:“来!”鲁入跪。又招曰:“前!”取所戴珊瑚冠覆鲁头,叹曰:“奇男子!此冠宜汝戴也。微汝,吾几误劾贤员。但疏去矣,奈何!”鲁曰:“几日?”曰:“五日,快马不能追也。”鲁曰:“公有恩,裕能追之。裕少时能日行三百里;公果欲追疏,请赐契箭一枝以为信!”公许之,遂行。五日而疏还。中牟令竟无恙。以此鲁名闻天下。(选自袁枚小仓山房文集有删节)4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不忍其去故也 故:故乡B但疏去矣 但:一旦C请赐契箭一枝以为信 信:讲信用D两司目之退 目:递眼色5下列各项中全都能够表现鲁亮侪是“奇男子”的一组是( )(3分)鲁效力麾下 鲁心敬之而无言 鲁名闻天下 依凡而行者,非夫也 大言曰:“待裕言之 裕少时能日行三百里A B C D6下列各项中对原文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3分)A鲁亮侪见到李令,了解到他亏府库的真正原因后,放弃补缺的机会,坚辞官印不受,愤怒离去。B鲁亮侪在田文镜部下任职时,田文镜为政严厉苛刻,诸长官谒见田文镜时,都小心谨慎,连眼睛都不敢随便观看。C中牟县父老数百遮道打听消息与儒者聚集为李令惋惜,是从侧面反映李令的贤明。D鲁亮侪违命,在田文镜面前并不唯唯诺诺,而是为民请命,所作所为光明磊落,也深深地感动了田文镜。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鲁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骑驴入境。(5分)答: (2)奇男子!此冠宜汝戴也。微汝,吾几误劾贤员。(5分)答: (二)古诗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兴安(清)袁枚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8诗歌最后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5分)答: 9“青山簇簇水中生”的“生”字用得特别妙,请具体赏析之。(6分)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总角之宴, 。信誓旦旦, 。(2)此地有崇山峻岭, ,又有 ,映带左右。(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父亲的记忆孙犁父亲十六岁到安国县(原先叫祁州)学徒,是招赘在本村的一位姓吴的山西人介绍去的。这家店铺的字号叫永吉昌,东家是安国县北段村张姓。 店铺在城里石牌坊南。门前有一棵空心的老槐树。前院是柜房,后院是作坊榨油和轧棉花。 我从十二岁到安国上学,就常常吃住在这里。每天掌灯以后,父亲坐在柜房的太师椅上,看着学徒们打算盘。管账的先生念着账本,人们跟着打,十来个算盘同时响,那声音是很整齐很清脆的。打了一通,学徒们报了结数,先生把数字记下来,说:去了。人们扫清算盘,又聚精会神地听着。 在这个时候,父亲总是坐在远离灯光的角落里,默默地抽着旱烟。 我后来听说,父亲也是先熬到先生这一席位,念了十几年账本,然后才当上了掌柜的。 夜晚,父亲睡在库房。那是放钱的地方,我很少进去,偶尔从撩起的门帘缝望进去,里面是很暗的。父亲就在这个地方,睡了二十几年,我是跟学徒们睡在一起的。 父亲是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以后离开这家店铺的,那时兵荒马乱,东家也换了年轻一代人,不愿再经营这种传统的老式的买卖,要改营百货。父亲守旧,意见不合,等于是被辞退了。 父亲在那里,整整工作了四十年。每年回一次家,过一个正月十五。先是步行,后来骑驴,再后来是由叔父用牛车接送。我小的时候,常同父亲坐这个牛车。父亲很礼貌,总是在出城以后才上车,路过每个村庄,总是先下来,和街上的人打招呼,人们都称他为孙掌柜。 父亲好写字。那时学生意,一是练字,一是练算盘。学徒三年,一般的字就写得很可以了。人家都说父亲的字写得好,连母亲也这样说。他到天津做买卖时,买了一些旧字帖和破对联,拿回家来叫我临摹,父亲也很爱字画,也有一些收藏,都是很平常的作品。 抗战胜利后,我回到家里,看到父亲的身体很衰弱。这些年闹日本,父亲带着一家人,东逃西奔,饭食也跟不上。父亲在店铺中吃惯了,在家过日子,舍不得吃些好的,进入老年,身体就不行了。见我回来了,父亲很高兴。有一天晚上,一家人坐在炕上闲话,我絮絮叨叨地说我在外面受了多少苦,担了多少惊。父亲忽然不高兴起来,说:“在家里,也不容易!” 回到自己屋里,妻抱怨说:“你应该先说爹这些年不容易!” 那时农村实行合理负担,富裕人家要买公债,又遇上荒年,父亲不愿卖地,地是他的性命所在,不能从他手里卖去分毫。他先是动员家里人卖去首饰、衣服、家具,然后又步行到安国县老东家那里,求讨来一批钱,支持过去。他以为这样做很合理,对我详细地描述了他那时的心情和境遇,我只能默默地听着。 父亲是一九四七年五月去世的。春播时,他去耪耧,出了汗,回来就发烧,一病不起。立增叔到河间,把我叫回来。 我到地委机关,请来一位医生,医术和药物都不好,没有什么效果。 父亲去世以后,我才感到有了家庭负担。我旧的观念很重,想给父亲立个碑,至少安个墓志。我和一位搞美术的同志,到店子头去看了一次石料,还求陈肇同志给撰写了一篇很简短的碑文。不久就土地改革了,一切无从谈起。 父亲对我很慈爱,从来没有打骂过我。到保定上学,是父亲送去的。他很希望我能成材,后来虽然有些失望,也只是存在心里,没有当面斥责过我。在我教书时,父亲对我说: “你能每年交我一个长工钱,我就满足了。”我连这一点也没有做到。 父亲对给他介绍工作的姓吴的老头,一直很尊敬。那老头后来过得很不如人,每逢我们家做些像样的饭食,父亲总是把他请来,让在正座。老头总是一边吃,一边用山西口音说:“我吃太多呀,我吃太多呀!” (选自孙犁全集第5卷)(1)下列各项对原文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5分)A孙犁回忆父亲时情意绵绵,但是他也毫不避讳地写出父亲也是一个守旧的人,如他与年轻的东家意见不合而被辞退,再如他“不愿卖地”等。B作者回忆父亲从十六岁开始学徒,打算盘、念账本、抽旱烟、睡库房,悠悠四十载的生活经历,可以想见父亲曾经遍尝世间荣辱毁誉与冷暖炎凉。C当刚刚归家的“我” “絮絮叨叨地说我在外面受了多少苦,担了多少惊”时,“父亲忽然不高兴起来”,是因为父亲觉得我太不懂事,太自私了。D父亲在生活稍微好了些的时候,依然待人热情、谦恭有加,以其身教向我们阐释了一个道理:人不论是在得意时,还是失意时,都不应该失去应有的待人的常态。E我在父亲去世以后,“想给父亲立个碑,至少安个墓志”,这件事情对表现父亲形象没有多大意义,删去也是可以的。(2)请概括写出文中主要回忆了父亲的哪些事情?(6分)答: (3)文中最后一段画线的语句有什么作用?(6分)答: (4)本文写的都是父亲人生历程中的几件小事,而写父亲对儿子关爱之事少之又少,但读者却能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爱,这是为什么呢?请结合文中的三个事例予以探究。(8分)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没有文化的文化是可怕的韩美林在第三届“文化讲坛”上的演讲其实我也没有什么文化,我只是个初中才上了三个月的人,所以今天来讲文化,讲这么一个重要的大事,觉得自己还挺勇敢的,有什么就讲什么吧。 21世纪中国是一个什么形象?21世纪的中国,必须有文化,没有文化就得衰落下去。中华民族可不是一般的民族,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埃及王国、古印度王国、古巴比伦王国都消失了,唯独一个中华民族灭不了,这就是中华民族,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魅力!如果我们是一个没有文化、没有美德的民族,我们的文明能传承下来吗? 中华民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实际上,它也是一个具体的形象。 我们的一位体操队员李月久,团体比赛的第一个项目单杠,一上场抓杠的时候,就磕掉了四颗牙齿,但他还是坚持完成了整套动作,落地时纹丝不动,9.9分,满嘴鲜血啊!第二轮双杠又开始了,一位运动员受伤,五个人少了一个,冠军肯定是没了,领队急得不得了。受了伤的李月久不能讲话,只能用手势示意让自己上场。谁也没想到这孩子又上了双杠,动作干净、漂亮,落地又是纹丝不动。底下的观众拼命鼓掌,鼓着鼓着掌声没了,大家都哭了,原来,看到这个孩子的脸都让血给糊住了。这是什么?这就是中华民族,这就是具体的中华民族!这样一个1.50米的孩子,就这么带着一股冲劲上场。这时候,你看着他不再是1.50米的孩子,他就是个1.80米的铁骨铮铮的汉子,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可是,让我们看看,现在我们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我们大家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查字典,就是这些字典,教孩子的是什么?我来给大家念两段: “老虎,野兽名,毛黄褐色,有条纹,性凶猛,能吃人和兽类。”把人和兽类对比起来了啊!还有一个字典里这么写:“虎,皮毛可以制成毯子和椅垫,肉可以吃,骨、血和内脏都可以入药。”就知道吃。 大家想想,这就是我们的字典,这怎么教育孩子?他们能有文化吗? 有一个词,我们现在常常提到全球化。在全球化下,美国大片、日本动漫把孩子们整得都不认识中国漫画是什么了,都不知道中国的文化底蕴在哪里了。 这次我们设计了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有人给我提意见了,说韩美林不时尚。不时尚就是不“日本动漫”,不“美国动漫”,因为我们天天在看他们的动漫。 中国的布老虎、中国人自己的动画片、中国人自己的电影,都到哪里去了?中国的大片,怎么出洋相,怎么给外国人看,在外面还得大奖,回来还成了英雄。文化都到这个程度了,难道我们还不反思吗?今天说了很多,也许大家会笑,可我觉得很沉重,我说的这些就是没有文化呀!学术界也这样。上了美术学院一年级,就留着长头发,留着小胡子,那个丑就甭提了!难怪有人说我们搞美术的,“远看像个逃难的,近看像个要饭的,再看是个捡破烂的,仔细一看是美术学院的。”这些表面的东西并不是艺术。真正的艺术魅力,艺术素养的魅力是相当大的。大家都知道卡拉扬,他双手一举起来,一头银白头发抖动,美啊,都能让人鼻子冒汗。为什么?那真是一位大家,是逼人的气质! 大学毕业不一定有文化,文盲也不一定没有文化,文化是一种升华的东西,绝对不是那些表面文章。 我们作为一个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有思想,就应该对我们世界有点责任,没有文化是不行的!注:韩美林,国家一级美术师。本文是2006年1月10日在上海第三届“文化讲坛”上的演讲辞。卡拉扬:奥地利人,二十世纪世界著名指挥大师。(1)下列各项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5分)A演讲者在开场白中自曝“只是个初中才上了三个月的人”, 这种入题方式虽然真诚,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演讲的说服力。B演讲者并没有引经据典地阐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凭自己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思考,结合当今的文化现象来阐述观点的。C在阐释观点的时候,演讲者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D演讲者针对当今的不良文化现象,发出的 “21世纪的中国,必须有文化,没有文化就得衰落下去”的振臂呐喊,可谓振聋发聩。E演讲者以国家体操队李月久为例,目的是用生动的事实来激发听众的爱国之情,使听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2)演讲要有清晰严谨的思路,请概括出本篇演讲辞的基本思路。(6分)答: (3)演讲者列举了哪些反面例子,各揭示了哪些不良文化现象?(6分)答: (4)“一个只上过三个月初中的美术大师” ,他的演讲却能妙趣横生,魅力十足,请你结合全文谈谈他演讲成功的秘诀。(8分)答: 第卷 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蜷缩(qun) 相勖(x) 一椽(chun) 大腹便便(bin)B伶俜(png) 愀然(qio) 消弭(m) 义愤填膺(yng)C訾詈(l) 剖析(po) 滂沱 (png) 扼腕叹息()D遗骸(hi) 济济(j) 休憩(x) 虚与委蛇(sh)14下列各项中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工团的青年们三五成群,面对一堵墙壁各自站开,从他们胸腔发出来的声音高亢嘹亮,不绝如缕地回荡在空旷的场院上空。 B狄更斯年纪轻轻就对社会、人生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他还练就了奋笔疾书,一挥而就的写作本领。 C劝说的时机和场合适当,劝说起来往往事半功倍。否则,于事无补甚至谬以千里。 D一张又一张的运算稿纸,像沸沸扬扬的漫天大雪,铺满了大地。 15下列各项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我要说他对该作品的精神实质颇有领会,并且丝毫没有走上重蹈把它只当作音乐杂技对待的老套路。B号称“东方好莱坞”的香港贺岁影片,是娱乐电影生产的大本营,它们专赶在元旦和春节期间上映。C你即使是一个对生物学知识缺乏了解的人,可能也不会不对这项技术感到陌生。D诗人必须忍受心灵的磨难;而写诗,当然绝非是分行书写那么简单的事情!16请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虚词,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层次分明。(5分)野兽以及畜生不具备人类的知识,它们都是弱肉强食这一普遍现象的具体体现者;经常会捕杀比自己弱小的动物, 吞噬同类; 它们这样做完全是有理的, 为了充饥, 这样才可以维持生命。 如此,比较高级的动物就不这么做,譬如说:虎毒不食子,有些动物对自己生下来的幼仔哺育照看得十分温柔细致。17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个句子,要求使用例句中的修辞方法。(6分)秋天是落叶殉情的季节 它们把位置让给明年早春的嫩芽 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有这么一则寓言故事: 一只狐狸在路上闲逛时,眼前忽然出现一个很大的葡萄园,果实累累,每颗葡萄看起来都很可口,让它垂涎欲滴。 葡萄园的四周围着铁栏杆,狐狸想从栏杆的缝隙钻进园内,却因为身体太胖了,钻不过去,于是狐狸决定减肥,让自己瘦下来。它在园外饿了三天三夜后,果然变苗条了,真是皇天不负苦心人,终于顺利地钻进葡萄园内。 狐狸在园内大快朵颐,葡萄真是又甜又香啊!吃了很久,它终于心满意足了。但当它想溜出园外时,却发现自己又因为吃得太胖而钻不出栏杆,于是,只好又在园内饿了三天三夜,瘦得跟原先一样时,才顺利地钻出园外。 回到外面世界的狐狸,看着园内的葡萄,不禁感叹:“空着肚子进去,又空着肚子出来。” 上面这则寓言,会引发你哪些感想呢?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A(B冬至有上坟烧钱、送寒衣等习俗,不是据明代姚旅露书记载;C至嘉靖朝,是将其定为清明、霜降两节致祭,而非冬至; D冬至扫墓习俗虽然已经深入民间,并没有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 2C(A由文中可知“十月初一与冬至并无直接的联系”;B主要是“以示不忘自己的根。D“只好自己创造”不准确。)3C(A原文推断不出;B文中第一段、最后一段均可推出东至祭扫影响很大;D予以反对的是“人为地设置那么多禁忌约束,甚至到了荒唐不堪地步的习俗”而非冬至祭扫)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4D(A故:原因 B但:只是 C信:信物) 5C 6A(文中“竟怒马驰去”并不是愤怒离去,而是“拍马飞驰而去”,理解有误。) 7翻译(1)鲁公采取改装前去的办法,穿着粗布衣服,戴草帽,骑着驴子进入中牟县境。(“微行”“布”“冠”各1分,句意通顺2分。)(2)奇男子!这顶冠帽应该给你戴。没有你,我几乎错误地撤掉了贤官。(奇男子!此冠宜汝戴也。“微”“劾”“几”各1分,句意通顺2分。)附【译文】鲁之裕,字亮侪,是一位奇男子。当时田文镜任河南总督,为政严厉苛刻,包括提督、镇台、布政使、按察使、道台在内的所有官员,接受部署时都十分小心,当他的面,眼珠也不敢随便转动。鲁公就在田文镜部下工作。有一天,田文镜命令鲁公去摘取中牟县李县令的官印,并就此代理县令。鲁公采取改装前去的办法,穿着粗布衣服,戴草帽,骑着驴子进入中牟县境。只见数百位老年人互相搀扶着在大路上叹苦发愁,鲁公走上去一再行礼讯问原因,回答说:“听说有位鲁公要来接替我们的县令,客人您在开封知道这事吗?”鲁公故意问:“你们问这个作什么?”回答:“因为我们县令贤明,不忍心让他离去的原因。”又走了几里路,看见许多读书人聚集在一起商议:“好官走了可惜,等鲁公来,何不去向他申诉?”有人就摇手说:“咄!田总督早有命令,即使有十个鲁公,又有什么办法?何况鲁公正是取代李县令职位而来的,怎么肯自己不做官而让给别人呢?”鲁公听了,心里非常尊敬李县令,但没有做声。到了县衙,见李县令的相貌温良奇雅,他向鲁公作揖,请鲁公进去,说:“官印已经等公很久了!”鲁公也向他拱手回礼,说:“我看您的形状相貌,衣着服饰,并不是奢侈放荡的人,而且在读书人和老百姓中间,盛传着您的贤名,怎么会刚刚上任就亏空了国库呢?”李县令回答:“我,是远在万里之外的云南人。与母亲分别后,在京师游学十年,才得到中牟县令之职,因此借了俸银迎母亲到来。母亲到了,却被弹劾去官,这是命啊!”话尚未讲完,哭了。鲁公说:“如果按照常规行事,就不是大丈夫了!”于是他穿戴好衣帽向李县令告辞,李县令大惊,问道:“您到哪里去?”回答:“到省里去。”李交给他官印,他不接受;李县令坚决要给,说:“不要因为我而连累您!”鲁公将官印铿然一声掷在地上,厉声说:“您还不知道我鲁亮侪的为人!”终究拍马飞驰而去。全县的人民都焚香送他。到省以后,名片还没有投进去,全衙门已经在传呼鲁公入内。只见田公朝南而坐,脸色铁青,怒气很盛地在等着他,两旁排列着司、道以下文武官员十余人。鲁之裕脱下官帽,向前叩头,大声说道:“让我讲明一下:我是一个贫寒的读书人,因为想谋求一官半职,所以来到河南。我能得到中牟县令之职,高兴非常,恨不能连夜就摆起仪仗,立即办理公事。没有想到一入县境,耳闻目睹李县令在百姓心目中的印象竟这样好,士大夫对他也是一样;等见到他本人,知道他挪用银币又是这样的缘故。假如大人您已经知道他的情况而命令我去,我为了自己沽名钓誉,而空手归来,那是我的罪了。如果大人您不知道他的情况而命令我去,我回来向您说明这些原因,请示大人的意旨,这样或许可以不辜负大人爱才之心以及圣上主张以孝来治理天下的意旨。您若是认为李县令没有什么可以哀怜的,那么我再去取印也并不迟。不然,大人辕门外有数十名官员,都想求得一个官印而得不到,我是什么人,敢违拗您的旨意呢!”田公听了默然不言。两司给鲁公递眼色叫他退出。鲁之裕也不道谢,走了出去。刚走到屋檐外,田公变了面色走下台阶,呼叫鲁之裕:“回来!”鲁公之内跪下。田公又招呼他:“向前!”然后取下自己所佩戴的珊瑚冠戴在鲁公头上,叹息着说:“奇男子!这顶冠帽应该给你戴。没有你,我几乎错误地撤掉了贤官。只可惜给皇上的奏章已经送出去了,没有办法了!”鲁公问:“几天了?”回答:“已经五天了,即使快马也追不上了。”鲁公说:“大人有恩,我能追还。我年轻时能一天走三百里;大人真要追还奏章,请赐给我一枝令箭作为信物!”田公应允了,于是鲁公马上就走。过了五天,奏章追还了。中牟县令最后太平无事。从此鲁公名闻天下。(二)古代诗歌阅读8写的是青山倒映在江水中,船从江上驶过,正好穿行在青山的倒影上的美丽迷人情景。(2分)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美丽景象的惊奇之情,他沉浸在这幅迷人的画卷里,流溢出迷醉与喜悦的心情。(3分)9 “生”字真实地写出青山倒映在水中的生动情景;(3分)而青山又像春笋一样突然从水中冒了出来,不仅写出青山倒影的俊秀美丽,又间接地写出“兴安水最清”的特点。(3分)(三)名篇名句默写10(1)言笑晏晏;不思其反(2)茂林修竹;清流激湍(3)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1(1)BD(A“父亲也是一个守旧的人”理解不准确;C理解不准确。父亲不高兴是因为父亲是一个从不轻易叫苦的人,所以不能容忍儿子叫苦;E理解不准确。“立碑”写“墓志铭”不仅是对父亲的眷怀和感念,更是对父亲留下的精神价值的认同。)(2)第一件事是父亲从十六岁到安国县当学徒,熬到先生,以及奋斗到掌柜等四十年的经历。第二件事是父亲待人谦和,很有礼貌。第三件事是父亲的个人爱好,好写字和收藏。第四件事是父亲生活节俭。第五件事是在家庭生活陷入窘困时,父亲带领全家渡过难关。第六件事是父亲不忘当年的恩人姓吴的老头,一直很尊敬他。(每件事1分,共6分,需概括。)(3)老头的语言是对父亲不忘恩情的由衷感喟。(2分)父亲在自己生活也很困顿的情况下仍来帮助恩人,突现出父亲是一个铭记恩情,感念恩情的人。(2分)间接地表达出作者对父亲由衷地赞美和敬意。(1分) 结构上照应文章第一段“是招赘在本村的一位姓吴的山西人介绍去的”。(1分)(4)作者虽然写的都是父亲人生历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