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ocx_第1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ocx_第2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ocx_第3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ocx_第4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2、理清论证思路,学习本文摆事实讲道理、逐层推论的写法; 3、感知逆境成才多难兴邦的道理,现实中学会在困境中奋起。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并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资料激趣,简介作品 1、 多媒体展示一则资料 美国康乃尔大学做过一次有趣的实验。他们将一只青蛙丢进沸腾的开水中,青蛙奋力一跃跳出来了。将青蛙放入温和的开水中,青蛙乐于呆在其中,温度越升越高,青蛙浑然不觉,最后竟被煮死了。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两千多年前,孟子早已对此作了诠释,那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青蛙在滚烫的沸水中能逃生,在慢慢变热的温水中自由自在、游哉悠哉,最后丧生了。) (展示课题和解释:忧愁患难能极激励人奋发,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受能使人死亡。)我们不禁赞叹古人的智慧,能将事理阐释的这样精确,孟子是什么人呢? 2、作者作品展示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民为贵,君为轻”,被称为 “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接下来我们就欣赏孟子中的这篇千古奇文。 二、自主散读,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3遍。第一遍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子音,第二遍结合课下注释读顺语句,第三遍试读出抑扬顿挫的美感。 2、请一位同学读课文。(学生根据字音、停顿、抑扬顿挫的美感三个方面评价同学们的朗读。) 3、老师示范吟诵课文。 4、学生大声齐读课文。(体会古文言的美) 三、理解细读,合作释疑 1、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自由讨论交流释疑。 2、小组提出遗留问题,集体合作解决疑难。 (学生圈点勾画出疑难字词,并且学生之间自由讨论,疏通文意;也可以让学生举手示意,老师再加以疏导,共同解决。) 重点掌握注释中的实词: (1)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 饿(使饥饿) 空乏(使穷困缺乏) 所以动(使惊动)心忍(使坚韧)性 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2)一词多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发出) 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在)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由于) (3)古今异义 所以 古义:用来;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入 古义:国内; 今义:进入 出 古义:国外; 今义:出去 士 古义:狱官; 今义:士兵 (4)通假字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四、深入赏读,探究思路 1、自由读课文,找一找文中你觉得有特点的段落或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试着说说喜欢的原因。(可从内容、论证方法及效果、修辞等方面谈。) 示例: (1)第一句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6位名人的事例,(师:你认为他们有什么共同点?)他们虽然出身卑微,历经了苦难的磨练,但最终都被提拔任用,有所作为。(师:这是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师:读一读,感受6个事例放在一起有什么好处?)很有气势,不仅琅琅上口,也很有说服力。 (2)第二句是振聋发聩的名句,它的著名,缘于励志作用。它告诉人们: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和身体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练,并以此来增长才干。第二段归纳出了第一段的结论。 (3)第三句也是名句,它论述了人处于困境才能够奋发,国无忧虑则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合作精讲: 为什么人在犯错以后才能改正?(经过了主观思想斗争) 文中哪句话是形容这种斗争的情形的?(用于心、衡于虑) 这种思想斗争的情况可以通过什么来了解?(色、声) 教师归纳:由引可见,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观点,不仅重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强调人的主观因素。 (4)第四句点出了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学生合作,试理出本文论证思路(此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理解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论证特点) 3、小结:(媒体展示文章思路) 本文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人物为例,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经受一番艰难痛苦的磨炼,这谈的是造就人才的问题。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一样,最后推出论点。 4、(媒体展示)七嘴八舌谈收获: 学了本文后,在议论文写作方面,你学到了什么?请以“我学会了我知道了我了解了我感受了”开头说一句话。(从论证方法、论证思路、语言等方面谈) 示例: 我学会了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论证方式,这种论证方式可以使文章结构清晰,富有说服力。 我知道了排比概述的多个事例的连用,既能增加文章气势,又给人美不胜收之感。 我感受了孟子散文句式工整、表意蕴藉、富含哲理的特色 五、背诵涵咏,积累提高 1、自由背诵,同时在笔记本上积累喜欢的句子 2、齐背课文(尽量背出孟子散文特有的气势,背出文言美感) 六、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你觉得孟子说的有道理吗?如果有,你能举出古今中外类似的事例证明他的观点吗? 2、在以后的生活中,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示例: 1、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多次被炸伤发明炸药;居里夫人历尽千辛万苦发现了镭;张海迪高位截瘫自学成四国外语 2、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观点的实质是以时刻坚持积极进取的精神为人生目标,本着这种精神,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可以积聚智慧,砥砺意志,跨越艰难,提高精神境界,以民族的繁荣和祖国的昌盛为己任,追求高质量的人生。7、 布置作业 本文阐述了逆境能成才的道理,也有人认为 顺境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写。八、板书设计 列 举 六 位 名 人 事 例 (个别) 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 (一般) (客观) (主观) 身处逆境须 (个人) (国家) 国无忧患 努力奋发 (正面) (反面) 易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心论点 )9、 教学反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是孟子两章中的第二章,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本文篇幅短小,逻辑严密,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语言精辟,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质疑探疑合作解疑”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讨问题,真正感受到求知的乐趣。使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使许多能解答的问题在头脑中愈发明朗。同时读也贯穿整个教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