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精神》教案.doc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精神》教案.doc_第2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精神》教案.doc_第3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精神》教案.doc_第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精神》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精神教案 引导学生感受科学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和真正乐于动手的优秀品质。以下是出guo的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精神教案,供您参考,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1、 掌握、积累“格物致知、彷徨、袖手旁观”等词语。 2、 理解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思维流程。 3、 学习本文“讲道理、摆事实”的论证方法。 4、 培养学生“格物致知”的精神,做一个注重实践、勇于开拓的人。 1、 理解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思维流程。 2、 学习本文“讲道理、摆事实”的论证方法。 1、在文中找出下列字词,打上着重号并注音: 儒(r)家 论(ln)语 测量(ling) 中庸(yng) 探索(su) 彷(png)徨(hung) 丁肇(zho)中 2、 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打上横线并批上注释: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3、根据下列提示,了解作者。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7年被委任为核仪器与方法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 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密执安等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 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4、“格物致知”及其出处 “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开篇之“大学之道”,原文是: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后来人们把这几句话叫做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格物”和“致知”即“八条目”之二。 5、关于王阳明格竹 这个故事许多书里都提到过,许多哲学著作都把它当做一个典型事例,用来阐述王阳明的哲学思想。这个故事最早见于王阳明传习录第318(钱德洪序): 先生曰:“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着实曾用来。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挌看。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意思,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这里意思,却要说与诸公知道。” 1、点学生按以下三种不同的层次读课文,思考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 (1)/ (2)/ (3)/ 明确: (1)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引出话题大学的理解王阳明的理解丁肇中的理解 (3)提出议题古代错误的看法现代正确的做法即实验精神的重要古代对现代的影响即提出议题缘由总结归纳 1、读课文第十三段,试分析本段的结构并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首句承上启下,接着提出中心论点“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然后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结尾提出了对中国一代人的希望。 2、 本文为了论证中心论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在论证过程中,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或称“讲道理、摆事实”的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有借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的失败的事例,论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借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论述实验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借中国学生成绩好而面临研究工作却束手无策的事例论述了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借作者的亲身经历论述以埋头苦读应付一切对于实际需要毫无帮助。 道理论证有 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等等。 还运用了对比论证: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终因头痛失败的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柱子的性质的事例进行对比,突出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验。 1、读第8段,回答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明确: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2、读第9段,回答讲的是什么道理? 明确: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3、读第12段,回答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明确: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 4、熟读课文,思考一下,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怎样学习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 此题意在引导同学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联系实际思考一些问题。 有些同学之所以高分低能,是由于在传统教育的背景下,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因此考试得高分,一开始搞研究或者需要动手时,就不知所措了。我们只有转变观念,对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实验精神真正变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5、 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然后说说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明确:此题意在帮助同学联系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进一步把握文章的主旨。 第一问。让学生随意说他们各自有趣的经历,可以互相交流,彼此启发。 第二问。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6、 课文说:“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讨论一下,为什么“研究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也要重视实验精神呢?并把你的看法写成片段作文。 明确: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能写一点心得笔记,读写能力都能有所提高。 “研究人文科学”也要重视实验精神。因为人文科学思想也是从实践中产生的。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从实践中来的。 “在个人行动上”为什么也要重视实验精神呢?个人行动不是盲目的行动,总要有一定的思想、一定的理念指导。这思想、这理念,也“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那就要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判断力。 关于这个练习,应该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7、 作者说:“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试举出事例证明实验精神即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明确:例如,为了驳倒亚里士多德的下跌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观点,伽利略在意大利比萨斜塔同时抛下两个物料相同、重量不同的物体,证明不同重量的物体在空气中自由降落时,重量与下降速度无关,不同重量的物体以同样速度落地。 本文节选自丁肇中的一份报告,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 作者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状况,依据自己对中西方教育的深刻认识,从传统教育入手,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分析实验精神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提出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敢于怀疑求真、靠实践发现事实的真相。 本文思路灵活有序,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易懂,平实严谨,灵活运用各种论证手法,娓娓道来,亲切有味,现身说法,少说教气,给人以很多的启发。 1、积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词语,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2、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课文,抓住过渡段、关键句、关键词等理解作者观点,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摆事实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科学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和真正乐于动手的优秀品质。 1、积累词语; 2、梳理文章思路,体会议论文严密的内在逻辑; 3、正反两方面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的精神,养成真正乐于动手的优秀品质。 课时安排: 2课时 布置预习: (1)给下列词语注上拼音。 丁肇中 埋没 彷徨 (2)大声朗读课文一遍,查工具书,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抽象 袖手旁观 教学过程: 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也说“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他所讲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在现代世界环境激变的今天,“格物致知”对我们有什么意义?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格物致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肇(zho) 埋没(m) 彷徨(png hung)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获得知识。 诚意:使自己的心意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使自己的心不妄动,不生邪念。 修身:修治自己的品德,也就是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 齐家:使自己的家庭或成员能够齐心协力,和睦相处。 治国:治理国家。 平天下:平定天下。 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1、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及关键性语段,概括每一段话的 意思。(独立完成,用时15分钟;其他同学写时,请一位同学写在黑板上) 下面是全文13个自然段的段意概括。(括号内是关键词) (1)(因此)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当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2)(就是说 就是 就是)格物致知的出处和含义,它与现代实验精神一致。 (3)(但是因为因为)传统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以至于它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4)有一天(时间),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人物)在院子里(地点)格竹子(事件), 硬想了七天而失败(结果),是因为他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结论)。 (5)(因为 儒家 根源)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可以理解,不适用于现在。 (6)(所以)我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7)(告诉我们 只能不能) 重申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 (8)(不是 而是比如)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探测。 (9)(不是它需要)实验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10)(由此 因为) 用“基本知识的突破不常有,历史上的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的现象印证观点。 (11)(因为) 用“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特点,证明王阳明的思想的存在。 (12)(在这方面 有的经验为证) 我(人物)到美国大学念书的时候(时间)在美国大学(地点)发现埋头读书对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事件)。 (13)(不但而且 就是说 无论还是都这意义 希望 应该)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2、再回到题目上来,“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完全文,你能说说作者所讲的“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吗? 明确: 第2段:探察事物而得到新的知识,即实地的探察,即所谓的实验。 第13段: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客观事物的探索;第二,探索应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在作者的认识中,格物致知可以用一个词语来代替,那就是“实验”。文章(6)(12)自然段都围绕着“实验”展开,论述了“实验”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展开实验等。我们将题目替换一下,就成为“应该有实验精神”。 还记得作者这一篇文章要讲的是什么问题吗?“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现在的答案就很清楚了,中国学生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应该有实验的精神。 中国学生到底有没有这种精神? 没有!因为,这种精神被埋没了。 首先是因为格物并不是为了获得新知识,而是为了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其次,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四海海,传之于万世”的。 因此(2)-(5)自然段举例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