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央企退出控房价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doc_第1页
评论央企退出控房价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doc_第2页
评论央企退出控房价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doc_第3页
评论央企退出控房价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doc_第4页
评论央企退出控房价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寿光房源网 xjt评论:央企退出控房价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4月12日,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全部上报了退出房地产的方案。很多人将之视为对房地产调控利好的重大举措。但在我看来,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与其说是一种调控措施,倒不如说是一种姿态:用部分央企退出来控制房价,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首先,根据国资委的相关数据,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下属三级以上房地产子企业共227家,约占中央企业全部三级以上房地产企业数量的60,但销售收入仅占到15,利润只占7。而根据稍早的初步统计,国资委保留的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为5616亿元,占全部中央企业房地产板块资产总额的85%;销售收入为1899亿元,占全部中央企业房地产业务销售收入的86%;净利润为188亿元,占全部中央企业房地产业务净利润的94%。上述数据也许并不准确。但从中我们可以发现,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并不会改变央企在房地产业中的总体格局。甚至我们还可以断言:随着央企专业化分工的明确,房地产垄断趋势会更加严重,这无益于遏制房价。其次,决定房价涨跌的核心因素是供求关系,而非参与市场的企业数量。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行政指令部分央企退出房地产,会增加供给,或者减少需求。从供给来看,中国每年的土地供应对出让土地的数量和用途都有严格的限定,这为房地产各个环节炒作房价提供了充足的借口。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会导致部分土地转手或者市场竞争减少,但不能增加土地的有效供应。从需求来看,当人们预期房地产价格会持续上涨,其投资回报率大于其他投资品时,人们就会将手中的资金不断的投入到房地产中。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行长盛松成经过论证认为,当房地产作为投资品时,只要房地产价格预期一直上涨,其投资需求就可以无穷大。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并不能有效的降低房价上涨的预期,因此也无法减少消费者的投资、投机需求。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从国资委的角度来看,或许是国有资产产业整合的有效方式。但它对房价并不能产生实际的影响。解决房地产问题,不在乎是否有企业退出房地产。只要政府充分供应土地这一政策明确,那些储备天量土地的房地产商就会择路而逃。房价自然应声而跌。房价下跌后,投资投机需求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房地产市场才有可能回归到以居住需求为主的真实状态。但这会伤害地方政府的利益。从2008年房地产下跌时地方政府救市的举措就可以看出,“土地财政”是地方政府的命脉。因为房地产既事关民生,又关乎地方政府自身的既得利益,因此每次调控都试图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既然绕开了市场化的调节方式,其调节结果就大打折扣。任志强在微博上说,“以实体经济增长为基础的房价上涨不用增加供应调节,非要用行政手段以控制资产价格为目的岂不荒诞。改不了的计划管制观念,早晚会在市场经济规律的墙上撞破头的。”政府现在的所作所为正是如此。为维护政府的既得利益,市场化的调控方式被抛弃;行政化的管制不仅成为房地产调控的主要手段,而且还增加了寻租空间。但这些行政调控注定要付出代价。根据我对这几年房价走势的观察,即便某些信号或措施暂时的压制住了需求,形成观望态势,但也会被随即到来的更强大的投资、投机需求所瓦解。因此,这些信号或行政调控措施,与其说是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如说更像是烟雾弹,或者更像是房地产业的冲锋号由于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在短暂的麻醉之后,房价会迎来更凶猛的反扑,而房地产行业也正是在这样一轮轮的调控中,迅速攀升到高位。而这一切行为的根本原因,就是政府始终在与民争利作为土地的唯一持有人,政府是高房价最大的获利者。由于任何调控都没有触及这一根本利益,因此在调控中,才会不断出现“摁倒葫芦浮起了瓢”的闹剧。历志钢/文(作者为中国房地产报主编助理,之前曾就职财经杂志、21世纪经济报道)评论:央企退出控房价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4月12日,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全部上报了退出房地产的方案。很多人将之视为对房地产调控利好的重大举措。但在我看来,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与其说是一种调控措施,倒不如说是一种姿态:用部分央企退出来控制房价,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首先,根据国资委的相关数据,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下属三级以上房地产子企业共227家,约占中央企业全部三级以上房地产企业数量的60,但销售收入仅占到15,利润只占7。而根据稍早的初步统计,国资委保留的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为5616亿元,占全部中央企业房地产板块资产总额的85%;销售收入为1899亿元,占全部中央企业房地产业务销售收入的86%;净利润为188亿元,占全部中央企业房地产业务净利润的94%。上述数据也许并不准确。但从中我们可以发现,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并不会改变央企在房地产业中的总体格局。甚至我们还可以断言:随着央企专业化分工的明确,房地产垄断趋势会更加严重,这无益于遏制房价。其次,决定房价涨跌的核心因素是供求关系,而非参与市场的企业数量。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行政指令部分央企退出房地产,会增加供给,或者减少需求。从供给来看,中国每年的土地供应对出让土地的数量和用途都有严格的限定,这为房地产各个环节炒作房价提供了充足的借口。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会导致部分土地转手或者市场竞争减少,但不能增加土地的有效供应。从需求来看,当人们预期房地产价格会持续上涨,其投资回报率大于其他投资品时,人们就会将手中的资金不断的投入到房地产中。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行长盛松成经过论证认为,当房地产作为投资品时,只要房地产价格预期一直上涨,其投资需求就可以无穷大。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并不能有效的降低房价上涨的预期,因此也无法减少消费者的投资、投机需求。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从国资委的角度来看,或许是国有资产产业整合的有效方式。但它对房价并不能产生实际的影响。解决房地产问题,不在乎是否有企业退出房地产。只要政府充分供应土地这一政策明确,那些储备天量土地的房地产商就会择路而逃。房价自然应声而跌。房价下跌后,投资投机需求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房地产市场才有可能回归到以居住需求为主的真实状态。但这会伤害地方政府的利益。从2008年房地产下跌时地方政府救市的举措就可以看出,“土地财政”是地方政府的命脉。因为房地产既事关民生,又关乎地方政府自身的既得利益,因此每次调控都试图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既然绕开了市场化的调节方式,其调节结果就大打折扣。任志强在微博上说,“以实体经济增长为基础的房价上涨不用增加供应调节,非要用行政手段以控制资产价格为目的岂不荒诞。改不了的计划管制观念,早晚会在市场经济规律的墙上撞破头的。”政府现在的所作所为正是如此。为维护政府的既得利益,市场化的调控方式被抛弃;行政化的管制不仅成为房地产调控的主要手段,而且还增加了寻租空间。但这些行政调控注定要付出代价。根据我对这几年房价走势的观察,即便某些信号或措施暂时的压制住了需求,形成观望态势,但也会被随即到来的更强大的投资、投机需求所瓦解。因此,这些信号或行政调控措施,与其说是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如说更像是烟雾弹,或者更像是房地产业的冲锋号由于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在短暂的麻醉之后,房价会迎来更凶猛的反扑,而房地产行业也正是在这样一轮轮的调控中,迅速攀升到高位。而这一切行为的根本原因,就是政府始终在与民争利作为土地的唯一持有人,政府是高房价最大的获利者。由于任何调控都没有触及这一根本利益,因此在调控中,才会不断出现“摁倒葫芦浮起了瓢”的闹剧。历志钢/文(作者为中国房地产报主编助理,之前曾就职财经杂志、21世纪经济报道)评论:央企退出控房价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4月12日,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全部上报了退出房地产的方案。很多人将之视为对房地产调控利好的重大举措。但在我看来,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与其说是一种调控措施,倒不如说是一种姿态:用部分央企退出来控制房价,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首先,根据国资委的相关数据,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下属三级以上房地产子企业共227家,约占中央企业全部三级以上房地产企业数量的60,但销售收入仅占到15,利润只占7。而根据稍早的初步统计,国资委保留的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为5616亿元,占全部中央企业房地产板块资产总额的85%;销售收入为1899亿元,占全部中央企业房地产业务销售收入的86%;净利润为188亿元,占全部中央企业房地产业务净利润的94%。上述数据也许并不准确。但从中我们可以发现,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并不会改变央企在房地产业中的总体格局。甚至我们还可以断言:随着央企专业化分工的明确,房地产垄断趋势会更加严重,这无益于遏制房价。其次,决定房价涨跌的核心因素是供求关系,而非参与市场的企业数量。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行政指令部分央企退出房地产,会增加供给,或者减少需求。从供给来看,中国每年的土地供应对出让土地的数量和用途都有严格的限定,这为房地产各个环节炒作房价提供了充足的借口。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会导致部分土地转手或者市场竞争减少,但不能增加土地的有效供应。从需求来看,当人们预期房地产价格会持续上涨,其投资回报率大于其他投资品时,人们就会将手中的资金不断的投入到房地产中。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行长盛松成经过论证认为,当房地产作为投资品时,只要房地产价格预期一直上涨,其投资需求就可以无穷大。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并不能有效的降低房价上涨的预期,因此也无法减少消费者的投资、投机需求。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从国资委的角度来看,或许是国有资产产业整合的有效方式。但它对房价并不能产生实际的影响。解决房地产问题,不在乎是否有企业退出房地产。只要政府充分供应土地这一政策明确,那些储备天量土地的房地产商就会择路而逃。房价自然应声而跌。房价下跌后,投资投机需求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房地产市场才有可能回归到以居住需求为主的真实状态。但这会伤害地方政府的利益。从2008年房地产下跌时地方政府救市的举措就可以看出,“土地财政”是地方政府的命脉。因为房地产既事关民生,又关乎地方政府自身的既得利益,因此每次调控都试图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既然绕开了市场化的调节方式,其调节结果就大打折扣。任志强在微博上说,“以实体经济增长为基础的房价上涨不用增加供应调节,非要用行政手段以控制资产价格为目的岂不荒诞。改不了的计划管制观念,早晚会在市场经济规律的墙上撞破头的。”政府现在的所作所为正是如此。为维护政府的既得利益,市场化的调控方式被抛弃;行政化的管制不仅成为房地产调控的主要手段,而且还增加了寻租空间。但这些行政调控注定要付出代价。根据我对这几年房价走势的观察,即便某些信号或措施暂时的压制住了需求,形成观望态势,但也会被随即到来的更强大的投资、投机需求所瓦解。因此,这些信号或行政调控措施,与其说是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如说更像是烟雾弹,或者更像是房地产业的冲锋号由于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在短暂的麻醉之后,房价会迎来更凶猛的反扑,而房地产行业也正是在这样一轮轮的调控中,迅速攀升到高位。而这一切行为的根本原因,就是政府始终在与民争利作为土地的唯一持有人,政府是高房价最大的获利者。由于任何调控都没有触及这一根本利益,因此在调控中,才会不断出现“摁倒葫芦浮起了瓢”的闹剧。历志钢/文(作者为中国房地产报主编助理,之前曾就职财经杂志、21世纪经济报道)评论:央企退出控房价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4月12日,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全部上报了退出房地产的方案。很多人将之视为对房地产调控利好的重大举措。但在我看来,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与其说是一种调控措施,倒不如说是一种姿态:用部分央企退出来控制房价,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首先,根据国资委的相关数据,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下属三级以上房地产子企业共227家,约占中央企业全部三级以上房地产企业数量的60,但销售收入仅占到15,利润只占7。而根据稍早的初步统计,国资委保留的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为5616亿元,占全部中央企业房地产板块资产总额的85%;销售收入为1899亿元,占全部中央企业房地产业务销售收入的86%;净利润为188亿元,占全部中央企业房地产业务净利润的94%。上述数据也许并不准确。但从中我们可以发现,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并不会改变央企在房地产业中的总体格局。甚至我们还可以断言:随着央企专业化分工的明确,房地产垄断趋势会更加严重,这无益于遏制房价。其次,决定房价涨跌的核心因素是供求关系,而非参与市场的企业数量。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行政指令部分央企退出房地产,会增加供给,或者减少需求。从供给来看,中国每年的土地供应对出让土地的数量和用途都有严格的限定,这为房地产各个环节炒作房价提供了充足的借口。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会导致部分土地转手或者市场竞争减少,但不能增加土地的有效供应。从需求来看,当人们预期房地产价格会持续上涨,其投资回报率大于其他投资品时,人们就会将手中的资金不断的投入到房地产中。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行长盛松成经过论证认为,当房地产作为投资品时,只要房地产价格预期一直上涨,其投资需求就可以无穷大。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并不能有效的降低房价上涨的预期,因此也无法减少消费者的投资、投机需求。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从国资委的角度来看,或许是国有资产产业整合的有效方式。但它对房价并不能产生实际的影响。解决房地产问题,不在乎是否有企业退出房地产。只要政府充分供应土地这一政策明确,那些储备天量土地的房地产商就会择路而逃。房价自然应声而跌。房价下跌后,投资投机需求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房地产市场才有可能回归到以居住需求为主的真实状态。但这会伤害地方政府的利益。从2008年房地产下跌时地方政府救市的举措就可以看出,“土地财政”是地方政府的命脉。因为房地产既事关民生,又关乎地方政府自身的既得利益,因此每次调控都试图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既然绕开了市场化的调节方式,其调节结果就大打折扣。任志强在微博上说,“以实体经济增长为基础的房价上涨不用增加供应调节,非要用行政手段以控制资产价格为目的岂不荒诞。改不了的计划管制观念,早晚会在市场经济规律的墙上撞破头的。”政府现在的所作所为正是如此。为维护政府的既得利益,市场化的调控方式被抛弃;行政化的管制不仅成为房地产调控的主要手段,而且还增加了寻租空间。但这些行政调控注定要付出代价。根据我对这几年房价走势的观察,即便某些信号或措施暂时的压制住了需求,形成观望态势,但也会被随即到来的更强大的投资、投机需求所瓦解。因此,这些信号或行政调控措施,与其说是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如说更像是烟雾弹,或者更像是房地产业的冲锋号由于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在短暂的麻醉之后,房价会迎来更凶猛的反扑,而房地产行业也正是在这样一轮轮的调控中,迅速攀升到高位。而这一切行为的根本原因,就是政府始终在与民争利作为土地的唯一持有人,政府是高房价最大的获利者。由于任何调控都没有触及这一根本利益,因此在调控中,才会不断出现“摁倒葫芦浮起了瓢”的闹剧。历志钢/文(作者为中国房地产报主编助理,之前曾就职财经杂志、21世纪经济报道)评论:央企退出控房价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4月12日,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全部上报了退出房地产的方案。很多人将之视为对房地产调控利好的重大举措。但在我看来,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与其说是一种调控措施,倒不如说是一种姿态:用部分央企退出来控制房价,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首先,根据国资委的相关数据,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下属三级以上房地产子企业共227家,约占中央企业全部三级以上房地产企业数量的60,但销售收入仅占到15,利润只占7。而根据稍早的初步统计,国资委保留的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为5616亿元,占全部中央企业房地产板块资产总额的85%;销售收入为1899亿元,占全部中央企业房地产业务销售收入的86%;净利润为188亿元,占全部中央企业房地产业务净利润的94%。上述数据也许并不准确。但从中我们可以发现,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并不会改变央企在房地产业中的总体格局。甚至我们还可以断言:随着央企专业化分工的明确,房地产垄断趋势会更加严重,这无益于遏制房价。其次,决定房价涨跌的核心因素是供求关系,而非参与市场的企业数量。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行政指令部分央企退出房地产,会增加供给,或者减少需求。从供给来看,中国每年的土地供应对出让土地的数量和用途都有严格的限定,这为房地产各个环节炒作房价提供了充足的借口。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会导致部分土地转手或者市场竞争减少,但不能增加土地的有效供应。从需求来看,当人们预期房地产价格会持续上涨,其投资回报率大于其他投资品时,人们就会将手中的资金不断的投入到房地产中。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行长盛松成经过论证认为,当房地产作为投资品时,只要房地产价格预期一直上涨,其投资需求就可以无穷大。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并不能有效的降低房价上涨的预期,因此也无法减少消费者的投资、投机需求。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从国资委的角度来看,或许是国有资产产业整合的有效方式。但它对房价并不能产生实际的影响。解决房地产问题,不在乎是否有企业退出房地产。只要政府充分供应土地这一政策明确,那些储备天量土地的房地产商就会择路而逃。房价自然应声而跌。房价下跌后,投资投机需求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房地产市场才有可能回归到以居住需求为主的真实状态。但这会伤害地方政府的利益。从2008年房地产下跌时地方政府救市的举措就可以看出,“土地财政”是地方政府的命脉。因为房地产既事关民生,又关乎地方政府自身的既得利益,因此每次调控都试图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既然绕开了市场化的调节方式,其调节结果就大打折扣。任志强在微博上说,“以实体经济增长为基础的房价上涨不用增加供应调节,非要用行政手段以控制资产价格为目的岂不荒诞。改不了的计划管制观念,早晚会在市场经济规律的墙上撞破头的。”政府现在的所作所为正是如此。为维护政府的既得利益,市场化的调控方式被抛弃;行政化的管制不仅成为房地产调控的主要手段,而且还增加了寻租空间。但这些行政调控注定要付出代价。根据我对这几年房价走势的观察,即便某些信号或措施暂时的压制住了需求,形成观望态势,但也会被随即到来的更强大的投资、投机需求所瓦解。因此,这些信号或行政调控措施,与其说是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如说更像是烟雾弹,或者更像是房地产业的冲锋号由于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在短暂的麻醉之后,房价会迎来更凶猛的反扑,而房地产行业也正是在这样一轮轮的调控中,迅速攀升到高位。而这一切行为的根本原因,就是政府始终在与民争利作为土地的唯一持有人,政府是高房价最大的获利者。由于任何调控都没有触及这一根本利益,因此在调控中,才会不断出现“摁倒葫芦浮起了瓢”的闹剧。历志钢/文(作者为中国房地产报主编助理,之前曾就职财经杂志、21世纪经济报道)评论:央企退出控房价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4月12日,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全部上报了退出房地产的方案。很多人将之视为对房地产调控利好的重大举措。但在我看来,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与其说是一种调控措施,倒不如说是一种姿态:用部分央企退出来控制房价,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首先,根据国资委的相关数据,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下属三级以上房地产子企业共227家,约占中央企业全部三级以上房地产企业数量的60,但销售收入仅占到15,利润只占7。而根据稍早的初步统计,国资委保留的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为5616亿元,占全部中央企业房地产板块资产总额的85%;销售收入为1899亿元,占全部中央企业房地产业务销售收入的86%;净利润为188亿元,占全部中央企业房地产业务净利润的94%。上述数据也许并不准确。但从中我们可以发现,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并不会改变央企在房地产业中的总体格局。甚至我们还可以断言:随着央企专业化分工的明确,房地产垄断趋势会更加严重,这无益于遏制房价。其次,决定房价涨跌的核心因素是供求关系,而非参与市场的企业数量。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行政指令部分央企退出房地产,会增加供给,或者减少需求。从供给来看,中国每年的土地供应对出让土地的数量和用途都有严格的限定,这为房地产各个环节炒作房价提供了充足的借口。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会导致部分土地转手或者市场竞争减少,但不能增加土地的有效供应。从需求来看,当人们预期房地产价格会持续上涨,其投资回报率大于其他投资品时,人们就会将手中的资金不断的投入到房地产中。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行长盛松成经过论证认为,当房地产作为投资品时,只要房地产价格预期一直上涨,其投资需求就可以无穷大。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并不能有效的降低房价上涨的预期,因此也无法减少消费者的投资、投机需求。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从国资委的角度来看,或许是国有资产产业整合的有效方式。但它对房价并不能产生实际的影响。解决房地产问题,不在乎是否有企业退出房地产。只要政府充分供应土地这一政策明确,那些储备天量土地的房地产商就会择路而逃。房价自然应声而跌。房价下跌后,投资投机需求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房地产市场才有可能回归到以居住需求为主的真实状态。但这会伤害地方政府的利益。从2008年房地产下跌时地方政府救市的举措就可以看出,“土地财政”是地方政府的命脉。因为房地产既事关民生,又关乎地方政府自身的既得利益,因此每次调控都试图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既然绕开了市场化的调节方式,其调节结果就大打折扣。任志强在微博上说,“以实体经济增长为基础的房价上涨不用增加供应调节,非要用行政手段以控制资产价格为目的岂不荒诞。改不了的计划管制观念,早晚会在市场经济规律的墙上撞破头的。”政府现在的所作所为正是如此。为维护政府的既得利益,市场化的调控方式被抛弃;行政化的管制不仅成为房地产调控的主要手段,而且还增加了寻租空间。但这些行政调控注定要付出代价。根据我对这几年房价走势的观察,即便某些信号或措施暂时的压制住了需求,形成观望态势,但也会被随即到来的更强大的投资、投机需求所瓦解。因此,这些信号或行政调控措施,与其说是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如说更像是烟雾弹,或者更像是房地产业的冲锋号由于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在短暂的麻醉之后,房价会迎来更凶猛的反扑,而房地产行业也正是在这样一轮轮的调控中,迅速攀升到高位。而这一切行为的根本原因,就是政府始终在与民争利作为土地的唯一持有人,政府是高房价最大的获利者。由于任何调控都没有触及这一根本利益,因此在调控中,才会不断出现“摁倒葫芦浮起了瓢”的闹剧。历志钢/文(作者为中国房地产报主编助理,之前曾就职财经杂志、21世纪经济报道)评论:央企退出控房价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4月12日,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全部上报了退出房地产的方案。很多人将之视为对房地产调控利好的重大举措。但在我看来,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与其说是一种调控措施,倒不如说是一种姿态:用部分央企退出来控制房价,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首先,根据国资委的相关数据,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下属三级以上房地产子企业共227家,约占中央企业全部三级以上房地产企业数量的60,但销售收入仅占到15,利润只占7。而根据稍早的初步统计,国资委保留的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为5616亿元,占全部中央企业房地产板块资产总额的85%;销售收入为1899亿元,占全部中央企业房地产业务销售收入的86%;净利润为188亿元,占全部中央企业房地产业务净利润的94%。上述数据也许并不准确。但从中我们可以发现,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并不会改变央企在房地产业中的总体格局。甚至我们还可以断言:随着央企专业化分工的明确,房地产垄断趋势会更加严重,这无益于遏制房价。其次,决定房价涨跌的核心因素是供求关系,而非参与市场的企业数量。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行政指令部分央企退出房地产,会增加供给,或者减少需求。从供给来看,中国每年的土地供应对出让土地的数量和用途都有严格的限定,这为房地产各个环节炒作房价提供了充足的借口。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会导致部分土地转手或者市场竞争减少,但不能增加土地的有效供应。从需求来看,当人们预期房地产价格会持续上涨,其投资回报率大于其他投资品时,人们就会将手中的资金不断的投入到房地产中。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行长盛松成经过论证认为,当房地产作为投资品时,只要房地产价格预期一直上涨,其投资需求就可以无穷大。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并不能有效的降低房价上涨的预期,因此也无法减少消费者的投资、投机需求。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从国资委的角度来看,或许是国有资产产业整合的有效方式。但它对房价并不能产生实际的影响。解决房地产问题,不在乎是否有企业退出房地产。只要政府充分供应土地这一政策明确,那些储备天量土地的房地产商就会择路而逃。房价自然应声而跌。房价下跌后,投资投机需求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房地产市场才有可能回归到以居住需求为主的真实状态。但这会伤害地方政府的利益。从2008年房地产下跌时地方政府救市的举措就可以看出,“土地财政”是地方政府的命脉。因为房地产既事关民生,又关乎地方政府自身的既得利益,因此每次调控都试图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既然绕开了市场化的调节方式,其调节结果就大打折扣。任志强在微博上说,“以实体经济增长为基础的房价上涨不用增加供应调节,非要用行政手段以控制资产价格为目的岂不荒诞。改不了的计划管制观念,早晚会在市场经济规律的墙上撞破头的。”政府现在的所作所为正是如此。为维护政府的既得利益,市场化的调控方式被抛弃;行政化的管制不仅成为房地产调控的主要手段,而且还增加了寻租空间。但这些行政调控注定要付出代价。根据我对这几年房价走势的观察,即便某些信号或措施暂时的压制住了需求,形成观望态势,但也会被随即到来的更强大的投资、投机需求所瓦解。因此,这些信号或行政调控措施,与其说是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如说更像是烟雾弹,或者更像是房地产业的冲锋号由于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在短暂的麻醉之后,房价会迎来更凶猛的反扑,而房地产行业也正是在这样一轮轮的调控中,迅速攀升到高位。而这一切行为的根本原因,就是政府始终在与民争利作为土地的唯一持有人,政府是高房价最大的获利者。由于任何调控都没有触及这一根本利益,因此在调控中,才会不断出现“摁倒葫芦浮起了瓢”的闹剧。历志钢/文(作者为中国房地产报主编助理,之前曾就职财经杂志、21世纪经济报道)评论:央企退出控房价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4月12日,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全部上报了退出房地产的方案。很多人将之视为对房地产调控利好的重大举措。但在我看来,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与其说是一种调控措施,倒不如说是一种姿态:用部分央企退出来控制房价,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首先,根据国资委的相关数据,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下属三级以上房地产子企业共227家,约占中央企业全部三级以上房地产企业数量的60,但销售收入仅占到15,利润只占7。而根据稍早的初步统计,国资委保留的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为5616亿元,占全部中央企业房地产板块资产总额的85%;销售收入为1899亿元,占全部中央企业房地产业务销售收入的86%;净利润为188亿元,占全部中央企业房地产业务净利润的94%。上述数据也许并不准确。但从中我们可以发现,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并不会改变央企在房地产业中的总体格局。甚至我们还可以断言:随着央企专业化分工的明确,房地产垄断趋势会更加严重,这无益于遏制房价。其次,决定房价涨跌的核心因素是供求关系,而非参与市场的企业数量。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行政指令部分央企退出房地产,会增加供给,或者减少需求。从供给来看,中国每年的土地供应对出让土地的数量和用途都有严格的限定,这为房地产各个环节炒作房价提供了充足的借口。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会导致部分土地转手或者市场竞争减少,但不能增加土地的有效供应。从需求来看,当人们预期房地产价格会持续上涨,其投资回报率大于其他投资品时,人们就会将手中的资金不断的投入到房地产中。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行长盛松成经过论证认为,当房地产作为投资品时,只要房地产价格预期一直上涨,其投资需求就可以无穷大。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并不能有效的降低房价上涨的预期,因此也无法减少消费者的投资、投机需求。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从国资委的角度来看,或许是国有资产产业整合的有效方式。但它对房价并不能产生实际的影响。解决房地产问题,不在乎是否有企业退出房地产。只要政府充分供应土地这一政策明确,那些储备天量土地的房地产商就会择路而逃。房价自然应声而跌。房价下跌后,投资投机需求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房地产市场才有可能回归到以居住需求为主的真实状态。但这会伤害地方政府的利益。从2008年房地产下跌时地方政府救市的举措就可以看出,“土地财政”是地方政府的命脉。因为房地产既事关民生,又关乎地方政府自身的既得利益,因此每次调控都试图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既然绕开了市场化的调节方式,其调节结果就大打折扣。任志强在微博上说,“以实体经济增长为基础的房价上涨不用增加供应调节,非要用行政手段以控制资产价格为目的岂不荒诞。改不了的计划管制观念,早晚会在市场经济规律的墙上撞破头的。”政府现在的所作所为正是如此。为维护政府的既得利益,市场化的调控方式被抛弃;行政化的管制不仅成为房地产调控的主要手段,而且还增加了寻租空间。但这些行政调控注定要付出代价。根据我对这几年房价走势的观察,即便某些信号或措施暂时的压制住了需求,形成观望态势,但也会被随即到来的更强大的投资、投机需求所瓦解。因此,这些信号或行政调控措施,与其说是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如说更像是烟雾弹,或者更像是房地产业的冲锋号由于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在短暂的麻醉之后,房价会迎来更凶猛的反扑,而房地产行业也正是在这样一轮轮的调控中,迅速攀升到高位。而这一切行为的根本原因,就是政府始终在与民争利作为土地的唯一持有人,政府是高房价最大的获利者。由于任何调控都没有触及这一根本利益,因此在调控中,才会不断出现“摁倒葫芦浮起了瓢”的闹剧。历志钢/文(作者为中国房地产报主编助理,之前曾就职财经杂志、21世纪经济报道)评论:央企退出控房价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4月12日,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全部上报了退出房地产的方案。很多人将之视为对房地产调控利好的重大举措。但在我看来,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与其说是一种调控措施,倒不如说是一种姿态:用部分央企退出来控制房价,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首先,根据国资委的相关数据,7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