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的心理暗示教育的灵丹妙药.doc_第1页
积极的心理暗示教育的灵丹妙药.doc_第2页
积极的心理暗示教育的灵丹妙药.doc_第3页
积极的心理暗示教育的灵丹妙药.doc_第4页
积极的心理暗示教育的灵丹妙药.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积极的心理暗示 教育的“灵丹妙药” 在一本杂志上,我曾见过一位权威人士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一个“丑女”整日被一群帅哥包围,这些帅哥还向她大献殷勤,不停地赞美她,说她长得如何如何的美,气质有多么好,一年半后,这位“丑女”果然容光焕发,无论是长相还是气质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观。 人还是原来的人,但为什么前后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其实道理很简单,这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何谓心理暗示呢?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可见,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暗示不仅对人们的心理或行为发生影响,还会引起人们的生理变化。“丑女变美现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帅哥们不断地赞美她,也许开始她还不以为然的,因为她知道自己丑,但在这种暗示的不断强化之下,“女为悦己者容”,她的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怀疑变成了自信,在自信心的驱使下,她一扫往日的自卑,生理也随着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同样,如果一个美女整日生活在一群丑男之中,除了遭遇冷落外,还一直被斥为丑女。若干时间后,美女还会美吗? 由此可见,心理暗示对人们的影响有多大。而对于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学生年龄小,更易受到心理暗示的左右。同一情境,老师不同的态度将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将会截然不同,比如:一学生犯了错,如果老师说:“你这孩子怎么这样,我看是没救了。”学生受到这种暗示,他就会认为自己真的无可救药了,就会“破罐子破摔”。但如果说:“老师相信你这次犯错是无意的,吃一堑长一智,以后你不会再犯同样的错了。”在这种暗示之下,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心理,从而努力改正自己的错误。这说明,积极的心理暗示对学生的影响有多深远。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来为我们的教育服务呢?我觉得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 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1、用爱心去保护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人的精神支柱,是成功的先决条件,所以,不管是家长、老师,都应该切记:不要视孩子的自信心为儿戏,因为要想让一个人重建自信,不知比破坏一个人的自信心要难上多少倍。因此,我们平时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学生要多一些表扬鼓励,少指责埋怨。上课时,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很轻,也许他怕错,这时,作为老师应该积极鼓励他:“你回答得真棒,如果声音能再大一些就更好了。”学生答错了,你说:“你能积极动脑,举手回答问题真勇敢,答错了没关系,因为只有这样,你才会知道错在哪。”“你再想想,离正确答案不远了”学生在你的鼓励之下,胆子会越来越大,他再也不会害怕发言了。受到你积极的暗示,其他同学也会踊跃发言,课堂气氛肯定会越来越热烈。上课如此,做其他事情亦然。只有一个充满爱心的教师,才会有积极善意的心态,也才会给出积极的暗示,使学生得到战胜困难、不断进取的力量;反之,教师消极恶劣的心态,则会使学生受到消极暗示的影响,变得冷淡、泄气、退缩、萎靡不振等等。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当我们面对学生说话做事时,就应该时刻注意,尽量使学生接受积极的、适度的暗示,才会让学生的自信心越来越强。 2、用耐心去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屡教不改”的学生,出现问题后,他们一经教育,当时态度很好,可是过后即忘;或者过段时间老毛病又重犯了。这时,从内心出发,教师会相当生气的,这也在情理之中,七情六欲是每个人都具备的,教师也不例外。但教育的特殊性又决定了教师不能简单粗暴地处理问题。教育是长期的、反复的,越到此时,教师就越需要冷静,切忌对他们大声训斥,甚至出现过激行为,因为这样做,非但于事无补,反而会使学生从你的行为中受到消极的暗示,以至于自暴自弃,从而拒绝你的教育帮助。 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教师能否做到耐心细致是很重要的。学生“屡教不改”,你一味地着急是无用的,你得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何解决的良方?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优秀的人也会有瑕疵,再差劲的人也会有优点。这就需要我们平时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去发现学生的优点,特别是“差生”的闪光点,并耐心地去培养,使之不断发扬光大。 比如我们在教学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写字比较差的学生,如果动辄就让他们重做罚抄,是不可能让他们把字写好的,我的经验就是经常表扬鼓励他们,其实有时并无多大的进步,只是字分开写了,作业显得端正些了,我马上会拿出他们的本子问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变化,而学生们总会说好看多了,此情此景,他们自然非常高兴,然后我趁热打铁,对大家说,这说明他的字也可以写好的,只要他努力。受到这种暗示,下次作业他们果然比前有了进步。当然,他们也会有反复的时候,单一的表扬批评也可能使他们变得“麻木不仁”的。因为我还专门让班长准备了一本记载本,谁的字好就加分,加一分两分的都有,字迹差的学生更是有特权,只要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进步,就可以加分。另外,还定期展出优秀作业和进步较大的作业;在考试时给字迹好的或进步大的加分在这些行之有效的办法鼓励之下,学生的字越写越好,不仅是字迹差的学生,好的也更好了,这说明只要有耐心,有毅力,世上没有攻克不了的堡垒。积极的暗示可帮助被暗示者稳定情绪、树立自信心及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消极的暗示却能对被暗示者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只要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多一点耐心、多一份细心,经常注意有意识地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而避免消极的心理暗示,就一定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发掘学生的记忆力 暗示可以发掘人的记忆潜力。有人作过实验,分别让两组学生朗读同一首诗。第一组在朗读前,主试告诉他们这是著名诗人的诗,这就是一种暗示。对第二组,主试不告诉他们这是谁写的诗。朗读后立即让学生默写。结果是第一组的记忆率为566;第二组的记忆率为301。这说明权威的暗示对学生的记忆力很有影响。 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神圣的,他们就是权威,教师说的话就是圣旨。这样的情景想必老师们都不陌生,我们在布置家庭作业的时候,书面作业学生基本都能完成,有时还有口头作业,比如说背诵课文,如果不暗示学生第二天要进行抽背的,那么除了几个平时比较学习自觉的学生能背外,其他同学不是不熟练,就是一点也不会背。但如果老师说,今天回去要背诵第几课,明天默写,第二天来了,老师抽背时,大部分学生都能背了。这说明了什么呢?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学生聪明或笨吧!其实这就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前者,学生因没有受到暗示,因而消极对待,后者因为受到暗示,因而表现为积极的行动,自然而然就加强记忆了。这说明学生记忆的潜力是巨大 既然教师的暗示对学生记忆力的影响如此之大,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实施有效的心理暗示,去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记忆潜力呢? 1、对学生施以有效的暗示。何谓有效的暗示?就是说你的暗示对学生必须是起作用的,也就是积极的暗示,比如,一段很长的课文是需要背诵的,教师先不说要学生背下来,只是在上课时有意强化,给这段文字分层,告诉学生记忆的方法,然后问学生这样一来如果要背下来难不难?学生肯定会说不难,这时再叫他们背,一则他们掌握了背的要领,二来他们受到了有效的暗示,克服了畏难情绪,果然很快就背下来了,一些平时自认为自己记忆力不好的同学也因此尝到了甜头,觉得背书不过如此,以后就不再害怕背书了,这是在老师有效的心理暗示之下产生积极的自我暗示,对学生记忆力的发掘是非常有效的。学校要求我们学生背三字经,学生一看这么长头都大了,我试着给他们背了一段,问他们听来有什么感觉,学生说读来琅琅上口的,然后我再试着叫他们读背,并开展比赛,学生背着背着,才发现确实不难,而且兴趣也越来越高,很快就会背了。诸如此类的例子举不胜举,但都说明,有效的心理暗示对发掘学生记忆力的影响之大。2、 对学生的暗示要付诸实践。有些老师在对学生布置了背默的家庭作业后,第二天却不加以检测,有时可能是由于事多忘了实施,也可能是出于吓吓学生的心理,逼使学生去背、去默。还记得我们经常对学生讲的狼来了的故事吧,一次两次,还可镇住学生,次数一多,你就成了故事中的“主角”了,以后即使你再怎么强调,学生也不会信任你了,因而你布置的这些任务学生就会当成耳边风。所以,教师一旦布置了这样的家庭作业,第二天哪怕是在百忙之中也要抽出时间要进行检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样,学生在你的积极暗示下,经常背课文,背一些优秀文学作品,记忆力一定会越来越强的。三、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改掉学生的坏习惯 这些情景大家都见过吧,当孩子参加高考时,父母总是叮咛:“千万不要紧张”;当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时,父母总斥责他:“笨得不行”;当孩子挑食时,父母当着孩子的面诉说:“他不吃白菜”;当孩子尿床时,父母总是为他辩护:“他憋不住尿”;作为孩子总有这样那样的坏习惯,而父母对孩子的这些叮咛、斥责、辨护等都是对孩子的一种心理暗示,而且是消极的。这些都能助长某些不良的倾向。重复暗示能引起对方形成相应的心理定向,产生与父母愿望相反的效果。 因此,无论是父母,还是教师,在改掉学生的坏习惯时,都应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 1、淡化学生的紧张心理。孩子一生之中要面临无数次考试,考前,切不可进行思想强化训练,比如反复强调要细心,不要紧张,学生也许原来倒不紧张,但在你的暗示下,他会变得紧张起来,黑板上大大的“细心”二字也许正是他粗心的源泉。越是在考前,越要让学生淡化考试意识,不是总说轻松上阵,必能取得好成绩吗?没有了心理负担,他才会沉着应答啊。如何淡化呢?考前教师师不必强调此次考试的重要性,考前几天可不布置作业,也可让学生适当看看电视,听听音乐,学生既消除了连日来的复习带来的疲劳,又让他们的紧张感消失了。学生的情绪其实大多是跟着教师师走的,你紧张,他比你更紧张,你轻松,他自然也会跟着轻松,只要平时复习得法,教师大可对学生放心,因为人在关键时刻会产生一定的紧张感,这种紧张感也有助于学生认真考试,人为造成的过度紧张感反而会使学生发挥失常,这就是为什么每次考完试后,有人很后悔,因为他会的居然也没做对,一急把原来背的很熟的知识也给忘了。所以,考前淡化学生的紧张心理是很重要的。 2、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诱导。孩子的坏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等到我们发现时,也许已成问题了。教师们不妨观察一下,在你的班里有多少学生在啃指甲,咬笔头,摸头发等等这些都是不良的习惯,也可以说是一种心理毛病。造成这些毛病的因素很多,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不同的经历,作为教育者,切不可心浮气躁,俗话说“心急吃不得热豆腐”,简单的制止、呵斥非但不起作用,还可能会“推波助澜”,结果事与愿违。而对他们进行有效的诱导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平时,有意无意地讲一讲这些坏习惯给人带来的危害,甚至“危言耸听”也不为过,目的是通过这种积极的暗示告诫学生,从而改掉坏习惯。另外,在发现学生有这些举动时,有意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上课,对他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