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妙之门-老子.docx_第1页
众妙之门-老子.docx_第2页
众妙之门-老子.docx_第3页
众妙之门-老子.docx_第4页
众妙之门-老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谁是老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楚苦(h)县厉(li)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无主貌)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第七册2139-2143页)由之而有三个老子,即:李聃、老莱子、太史儋。那么,究竟谁是老子?有意见认为关于后二者的文字,乃后人记识之语,混入本文者。(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29页)我个人亦倾向于认李聃为老子。实则不考虑后人混入了文字一说,单从行文上看,司马迁也是这个意思。庄子?天下篇: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关尹曰:“在己无居,形物自著。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尝先人而常随人。”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 人皆取先,己独取后。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实,己独取虚,无藏也故有余,岿然而有余。其行身也,徐而不费,无为也而笑巧;人皆求福,己独曲全,曰苟免于咎。以深为根,以约为纪。曰坚则毁矣,锐则挫矣。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谓至极。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这里将关尹(亦即尹喜或尹熹)与老聃放在一起,倒与史记?老子列传的记载吻合,老子当为关尹之师。“师资唱和,与理相应,故闻无为之风而悦爱之也。”(庄子集释472页)故称颂他们为“古之博大真人”!“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谋)士(事)。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至)于道者也若此。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直达脚跟,通于涌泉),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a,咽喉)言若哇(w,意为碍)。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拒);翛(xio)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若然者,其心忘,其容寂,其颡(s?ng意为额)頯(ku,宽大);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古之真人,其状义(峨)而不朋(崩),若不足而不承(下之而无不上);与乎其觚(g,特立独群)而不坚(固执)也,张乎其虚而不华(浮华)也;邴(b?ng,喜悦貌)乎其似喜乎!崔(动)乎其不得已乎!滀(聚)乎进(益)我色也,与(通豫,宽舒)乎止我德也,厉(广)乎其似世乎!謷(傲然高远)乎其未可制也;连(收摄检束,绵邈深远)乎其似好闭也,悗(mn,心不在焉)乎忘其言也。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庄子?大宗师) 二,老子的主要观念:道、无、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归结)。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章,通行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元。元之又元,众妙之门。(王弼本)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噭(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胃(谓),玄之又玄,众眇(妙)之门。(帛书本)“道”。老子言“道”,依唐君毅诠释,含以下六义(参阅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224-234页),即:1有通贯异理之用之道。亦即:通贯万物之普遍共同之理,或自然或宇宙之一般律则或根本原理也。可只为一虚理。此义之道,乃由道字之原义,即人所行之道路,引申而来。例如,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七十七章)2形上道体。一形而上之存在的实体或实理者。此义最为论老子形而上学者所重视。例证,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二十五章)3道相之道。初即道体之相,可由第二义之道引申而出。譬如,反(循环)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而名之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二十五章)4同德之道。道亦可以或同于物所得所有之德,或同于道之畜物生物之德。比如,道者万物之奥(藏),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六十二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三十四章)5修德之道及其他生活之道。此即为人与求具有同于道之玄德,而求有德时,其修德积德之方,及其他生活上自处处人之术,政治军事上之治国用兵之道。此纯属于应用上之道,其影响也最广最大。例如,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四十一章)6为事物及心境人格状态之道。譬如,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全),王(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十六章)古之善为士(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性好疑虑)焉(兮)若冬涉川,犹(警觉戒惕)兮若畏四邻,俨(端谨庄严)兮其若客,涣(融合可亲)兮若冰之将释(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不新成(蔽而新成)。(十五章)要之,老子之知有此形上道体,唯由老子之直觉此道体之存在,又必源于老子自己之相应的心境与人格状态之具有,依于老子自己之修养之工夫。此工夫,吾意谓其要在老子所言之致虚守静等。吾人今果与老子有类似之修养工夫,而具有类似之心境与人格状态,则亦将能悟此道体之存在。此即同于谓,吾人虽取上述之道之第二义,以为次第顺通其余诸义之始点;而吾人欲了解此第二义之道,复须济以道之第五义项下,所言之修养工夫之实践,以进而具第六义项下所言之合于道之心境与人格状态。至少吾人对此道之第五义项下,致虚守静等之工夫之涵义及第六义项下,合于道之心境与人格状态之相,宜先有若干会悟;然后吾人方能亦用吾人之直觉,以宛然识得此第二义之道,并与老子所言者相印证;乃能更循之以次第顺通此道之诸义,而一一加以识取也。(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237页)具体就老子一章而言,第一个与第三个“道”字皆兼有上述的道之第一义和第二义。“无”。据说,本有三种“无”(参阅庞朴谈玄说无,载2006年5月9日光明日报),亦即:1.相对的“无”。是待“有”之“无”,在汉语中用“亡”字来表达。甲骨文造该字,就是把“有”字(一只伸出的右手)去掉一半。意思是说本来有了,现在没有了,这就是“无”,这就是逃亡的“亡”。2.“無”。它来自“舞”。原始舞蹈与神灵交通,舞所侍奉的对象就是“無”。绝地天通以后又有了专门通过“舞”来侍奉“無”的“巫”(此即“舞”字的简化)。这三个字连到一起,就代表了一个东西,就是似无似有的那个“无”。此即所谓“实而不有,虚而不无”。3.“无”,“不必待有”,亦即“绝对没有”。说文称:“奇字,无也。”因为是“通于元者,虚无道也”和“天屈西北为无”(亦即:“天”字缺西北角则成“无”)。“元”字的一笔往上一捅就成“无”。“元”就是开始,“通元”亦即“上通元始”则是开始以前,那就到了一个“无”的境界,一个“绝对没有”的地方,“虚无”、“道”、“形而上的本体”,比开始还要开始,比没有还要没有。它实际上相当于数学里的零符号。此外,从术语“无”可能的形成过程来看,或许是:无为无(作为动词)无(作为名词)。“无为”是“面对周文疲敝而发”,这时的“有为”就是造作、虚伪、矜持、不自然、不自在、有依待等等,因此要将其“无”掉,这就是“无为”,由此而正面显示出的境界就是“无”,亦即“道”。(参阅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88-94页)一章中的“无”(通行本) ,或者“无名”(王弼本与帛书本)都指不必待有之“无”,绝对之“无”,即“道”。蒋锡昌云:“按天地未辟以前,一无所有,不可思议,亦不可名,故强名之曰无名。二十一章王注所谓:至真至极,不可得名;无名,则是其名也。迨天地既辟,万物滋生,人类遂创种种名号以为分别,故曰有名。质言之,人类未生,名号未起,谓之无名;人类已生,名号已起,谓之有名。故无名、有名,纯以宇宙演进之时期言。庄子?天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此庄子以无名为泰初之时期也。无名为泰初之时期,则有名为泰初以后之时期也明矣。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无色无形不可捉摸),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光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此老子自冥想其所谓无名时期一种空无所有、窈冥恍惚、不可思议之状态也。老子有感于现实之不满,特赞美此种无名时期之可乐。因此世界清净空寂,无事无为,既无生物,亦无罪恶,故即以无名或无为道之代名词。三十二章道常无名,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无二字与无名同为万物之始,可见无即无名,无名即道也。” (参见高明撰帛书老子校注223-224页)“玄”。说文上说:“玄,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因而“玄”有三层意思(参阅庞朴谈玄说无):其一,黑色,黑里透红就是玄色;其二,遥远;其三,高深莫测,奥妙。引申出来,“玄”有时代表宇宙本体。甲骨文里的“玄”字像一把改锥,因而有说“玄”就是“镟”,亦即拿一把改锥镟东西。竹简上的“玄”字倒像天上掉下来两个包子之类的东西。郭沫若还说是“镟”,是钻木取火的动作。后来解释为“人旋转”,人一旋转,头就发晕,眼就发黑,因此“玄”有黑的意思。庞朴经考证确认:“玄”是水的旋涡的图形,体现先民对水的崇拜。水的旋涡本身看起来是黑色的,又深不可测,奥妙神奇。图案上再抹上红色表达浓重和神圣。万物都从这里出,又最终归到这里,这就与“天道”、“形而上”联系在一起了。中国五行所对应的五神即:金蓐收;木句芒;水玄冥;火祝融;土后土 。其中,水神的名字就显然来源于此。崇拜水的思想观念以后还成就了道家哲学。道家本身就发生在水流纵横的南方长江流域 。老子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复归于朴。(二十八章)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三十二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六十六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功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七十八章)老子及道家因此把“玄”作为他们的最高哲学范畴,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乃因为万物皆由这里出,又从这里归。所以是“众妙之门”。三,庄子其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2143-2145页)庄子?天下篇:芴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说之。以谬悠(若忘于情实者也)之说,荒唐(大空)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偏党。或者无“不”字,谓忽然而至也。),不以觭(j,通奇,单,只)见之也(言不以一端自见)。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无心之言)为曼衍,以重(zhng)言(述尊老子之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其书虽瑰玮(奇特也),而连犿(fn,婉转貌)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諔(ch,奇异)诡可观。彼其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闳而肆;其于宗也,可谓稠(tio)适(和适之意)而上遂矣。虽然,其应于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来不蜕(指不离于道),芒乎昧乎,未之尽者。庄子赞老子为“古之博大真人”,我们亦可看作庄子自道也。后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悠然田耕乡居,其前有古人,那就是庄子。庄子?秋水中还记载有一则故事,说: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yun ch),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因而在实际生活中,庄子亦常常忍受贫寒,他住的是“穷闾陋巷”,瘦成为“槁项黄馘(x脸)”,“困窘”到了只靠着“织屦”(打草鞋)以维持生计。连见魏王的时候,他穿的“ 大布之衣”都是“补”了的。他饿得没有饭吃,曾经向监河侯借过小米。关于庄子的师承,大致说来思想精神秉承老子,以诋訾孔子之徒,因为庄子中有大量的证据,例如,渔父第三十一,主旨阐扬“保真”思想,并批评儒家礼乐人伦的观念。孔子坐在林中杏坛,见一白眉被发渔父,亦即一隐逸型的有道者,渔父斥孔子“擅饰礼乐,选(序列)人伦”,指责他“苦心劳形以危其真”,教导孔子要“谨慎修身,保持本真,使人与物各还归自然。”(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815-827页)盗跖第二十九,主旨在于抨击儒家礼教规范及俗儒富贵显达的观念,主张尊重自然的情性。本篇主要部分为借盗跖而评孔子的对话。(庄子今注今译775-804页)胠箧第十,写出圣智礼法的创设,本用以防盗制贼,却反被盗贼所劫,用为护身的名器,张其恣肆之欲,而为害民众。所以主张莫若绝弃圣智礼法,以免大盗所乘。(同上,252-266页)庚桑楚第二十三主张为政之道也宜像“春气变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宝成”那样自然无为,抨击尧舜以来,标举贤名,使人民互相倾轧,任用心智使人民互相争盗的混乱政情。(同上,591-623页)不过,亦有人认为,庄子出于儒家。证据同样是在庄子中,例如,天下篇把儒术列为“内圣外王之道 ”的总要,并称道诗、书、礼、乐与邹鲁之士、缙绅先生,而谓百家众技只是 “一曲之士”。齐物论篇言“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这所谓“圣人”,很明显地是指仲尼。田子方篇:“颜渊问于仲尼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夫子曰:回,何谓耶?曰:夫子步,亦步也;夫子言,亦言也;夫子趋,亦趋也;夫子辩,亦辩也;夫子驰,亦驰也;夫子言道,回亦言道也;及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者,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无器而民滔乎前,而不知所以然而已矣。”等等。其实,庄子可谓集众家之长,而最终成就了老子以来道派为与儒、墨鼎足成三的道家。四,庄子 的“无己”、“丧我”、“心斋”与“坐忘”故夫知效一官,行比(合)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 犹然(喜笑的样子)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汲汲然,急促的样子)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冷然(飘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返。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阴阳风雨晦明也)之辩(变),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此即“无己”!逍遥游篇名,义取闲放不拘,怡适自得。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逍遥,无为也。是欲心意之逍遥自得,重在无为也。本篇之旨在凝神,而神之能凝,在心意之逍遥,欲心意之逍遥,则在无为。人之不能逍遥者,有为也。其所为者,名也,功也,己也。此外则有有用之材也。故篇中揭其纲目,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己,大樗(ch)无用。夫至于无名、无功、无己、无用,斯无为矣,斯逍遥矣。(参阅刘武撰庄子集解内篇补正1-2页,北京:中华书局。)南郭子綦隐(凭也)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物我相对)。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何故)?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 “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子游曰:“敢问其方。”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xio,号也)。而独不闻之翏翏(lio,长风声)乎?山林之畏崔,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j),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xio)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y?o)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yng)。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草木摇动貌)乎?”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齐物论)此即“吾丧我”!庄子于逍遥游篇之后,继以斯篇。良以心之能逍遥者,无己也,无己则不齐齐矣。物本不齐,心则可齐,故人间世篇仲尼以“斋”语颜回。斋者,齐也。又曰:“一若志。”即齐其心也。夫心何以不齐?由感于不齐之物,而有审辨彼此、是非、美恶之知,因而生好恶之情,随发而为不齐之论矣。故欲论之齐,则在冥情去知。情冥知去,则心如死灰矣,蝶我胥忘矣。此之谓“丧我”,丧我则齐之极致也。具体言之,文中“丧耦”乃形于外,丧耦则物论自齐,即佛书之“无人相”;而“丧我”则存于内,乃子綦自明之辞,人固无从知之。非仅丧耦也,系进一层说。即下之化蝶不知周也,又即佛书之“无我相”也。无人无我,彼是双忘,尚何物论之不齐哉!(参阅刘武撰庄子集解内篇补正30-35页。)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仲尼曰:“斋,吾将语若!有心而为之,其易(易伪也)邪?易之者,暤(go)天(自然也)不宜。”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或“一若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唯此真道,集在虚心)。虚者,心斋也。”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言得教诲),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夫子曰:“尽矣!吾语若!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不为名位所动),入则鸣(能接纳则说),不入则止。无门(入焉不测其方)无毒(游焉不泥其迹),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瞻彼阕(空也)者,虚室生白(光明,道也),吉祥止止(也)。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形坐而心驰)。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排除心机),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纽也,伏戏、几蘧(q,三皇以前无文字之君也)之所行终,而况散(普通人也)焉者乎!” (人间世)此即“心斋”!心斋即“一若志”,即“一宅”。达生篇:“必斋以静心:斋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斋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斋七日辄然忘吾有四肢形体也。”夫至忘四肢形体,则心可谓虚矣。“虚”字为全篇主脑。而“一若志”,乃庄子之道,其功夫即在此,亦本篇主要语,即老子之“抱一”也。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欲致虚之极,在守静之笃,欲守静笃,则在抱一,即“一若志”之谓也。故一志为道家下手功夫,虚则其功效也。而一宅者,宅居于一而不二也,为上“一若志”之喻。处心至一之道,不得已而应之,非预谋也,则庶几矣。(参阅刘武撰庄子集解内篇补正93-101页。)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坐而自忘其身)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偏好)也,化则无常(执滯)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大宗师)此即“坐忘”!又在宥篇云“堕尔形体,吐尔聪明,伦与物忘,大同乎涬溟,解心释神,莫然无魂”,可作此节参证。(参阅刘武撰庄子集解内篇补正176-177页。)五、结语:老子与庄子假如没有老子这本书的话,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性格将会截然不同。假如不能真正领会这本小书里的玄妙哲思,我们就不能期望他可以理解中国的哲学、宗教、政治、艺术与医药,甚至包括烹饪在内。道家潜入个人的生命里面安享宁谧,进入生命之道更深更远,故道家独享“道”之名。道是“一”,是自然的、永恒的、自发的、无名的,而且也是不可描述的。它既是万物的起源,也是万物行程所依的途径,乃至万物的归宗。当道为个别事物所拥有时,即转变成了它的“德”。个人的理想生命、社会的理想秩序,以及政府的理想形态,都要奠基在它上面,并且接受它的引导。落实到生命之道而言,它意指素朴、自发、宁静、柔弱,最重要的还要无为,亦即“不要作出违反自然的行为”,或者说,让自然摊开自己的历程。甚至圣王也当以不干扰自然的方式治理这个世界。人确实当顺从自然,但顺从自然时,他并没有被抹杀掉,相反地,他的本性反而会更加的充实饱满。综述道家哲学最精要者,莫过于庄子,“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中略)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闳而肆;其于宗也,可谓稠(tio)适而上遂矣。虽然,其应于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来不蜕,芒乎昧乎,未之尽者。”不过,庄子同样也跨越了老子的思想,他确实将道家思想带到了一新的高峰。他反抗传统以及习俗的标准、他诗意的神秘主义、他精巧的个人主义、他对于人性的洞见,以及他对于万物的辽阔视野等,都是中国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泉源。(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137-138,163-165页)老子与庄子风格迥异,例如,(1)老子冷峭透彻地洞察宇宙万物;庄子诗性地体证,意象地表达 。(2)老子惯用格言与简练的隽语;庄子惯用“三言”卮言、重言、寓言 。(3)老子立足于超越而批判社会;庄子立足于遗世独立而关注个体自由 。(4)老子可以用世,为法家所吸收并后来导致“黄老之学”;庄子后来的影响主要在文学审美方面。总之,庄子将老子对“道”关注,转移至对个体内在自由的追求,从而彻底改变了道家思想发展的方向。这对后世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与文化精神的影响至深至远。(参阅胡伟希中国哲学概论107-8页)不过,老庄之论道,确为一具内部一致性之思想。然吾人以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比较,首将觉老庄之思想,虽可合乎吾人对宇宙之所以为宇宙之一种理性之直觉,然却与吾人性情上之要求,或心灵上之价值感,不直接相干。老庄之道为一冷静无情之宇宙观与人生观。依吾人之仁心以观此道,便为一毕竟无情,亦无善无恶之一中性之形上存在。是即老庄之道终为不仁或非仁,而不如中庸易传之道体,兼为一既仁且智而至善者也。至儒者之所以知此天道之为仁而至善,则原于儒者之能由知人之心性,而本之以知天。老庄则未言人之心性之仁,亦未尝循之以知天;乃唯由观万物之在天地间之由有而无,由生而复,以冥悟一混成之道;而彼之视人,亦视如万物之一,而与他物同依一自然律以生。唯此人其智足以知此自然律,与其所依之道体,其性足以与其为一,遂能知其生活上之道之所宜然与当然,而由修德以上合于道体,而契彼玄冥耳。然此与儒家之修仁智之德,纯在人心性之要求之不容己者上立根,固不同矣。(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253-255页)荀子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弊)司马迁论庄子“皆空语无事实。(中略)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朱子亦指出:“老子犹要做事在,庄子都不要做了。又却说道他会做,只是不肯做。”庄子“多是说孔子与诸人语,只是不肯学孔子,所谓知者过之者也。”(朱子语类卷一二五)皆不亦宜乎!孟子言:“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我们懂得与明白了学问之道,却不照此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等等,知而不行或知行不一,则我们不能够“成己”,不能成己,则不能“成人”,不能成人,则亦不能真实地“成物”。反之,我们既不能行,则我们的知亦非真知。道家学问近于此,西学则几乎尽陷溺于此。望在座诸君能真切地省觉之!附墨子1墨子的生平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此外,便没有更多的记载了。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墨子是个最神秘的人物,我们不仅弄不清他的生卒年代,就是对他的国籍和出生地点也不能确切判定。还有人说他是鲁国人或者说是齐国人,甚至说他是印度人、犹太人、希腊人的都有。据梁启超推断:墨子生于周定王初年,约当孔子卒年后十余年,卒于周安王中叶,约当孟子生前十余年(见氏著墨子学案)。他早年“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及长,又从史角之后学习科技。据说,其晚年尤为凄凉。(参阅中国哲学辞典大全770-772页)据韩非子?显学篇载:“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据淮南子?泰族训载:“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化之所致也。”2“墨”字的涵义据庄子?天下载:“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釐闻其风而说之。为之大过,已之大循。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生不歌,死不服。墨子泛爱兼利而非斗,其道不怒;又好学而博,不异,不与先王同,毁古之礼乐。(中略)今墨子独生不歌,死不服,桐棺三寸而无槨,以为法式。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爱己。未败墨子道,虽然,歌而非歌,哭而非哭,乐而非乐,是果类乎?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qu,薄也);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中略)使后世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跂蹻(q? ju,有跟草鞋)为服(用也),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中略)墨翟、禽滑釐之意则是,其行则非也。将使后世之墨者,必自苦以腓无胈胫无毛,相进而已矣。乱之上也,治之下也。虽然,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由此看古之所谓墨者,“非姓氏之称,乃道术之称”。因为“墨字从黑,为会意兼形声字,故古人训墨为黑,又训为晦。引为之为瘠墨,为绳墨。是则所谓墨者,盖垢面囚首,面目黧黑之义也”。(参见江瑔读子卮言?论墨子非姓墨)所谓墨就是绳墨之墨,因为墨子绳墨技巧过人,遂有墨者之称,人遂以墨子呼之。(例如墨子与公输子攻守城池竞赛的故事,参阅墨子?公输)而墨子以“利于人”为号召,遂蔚成墨家的风尚,因而墨者遂成为道术之称。同时墨者为一种有组织的团体,其领袖即为“巨子”。或许“巨子”是手工业者中最高的权位,须是技艺最高,而又能“自苦为义”的人,才有充当的资格。墨子当然是第一任的巨子。(李石岑中国哲学十讲69-72页)1非儒据说,“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侻(tu,简易),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礼。”(淮南子?要略)于是墨子处处反孔子之道而行之:?孔子亲亲,墨子尚贤;?孔子差等,墨子兼爱;?孔子重礼,墨子节用;?孔子重丧,墨子节葬;?孔子统天,墨子天志;?孔子远鬼,墨子明鬼;?孔子正乐,墨子非乐;?孔子知命,墨子非命;?孔子尊仁,墨子贵义。墨子?公孟举出四点“足以丧天下”的理由反对儒家,亦即:(1)“儒以天为不明,以鬼为不神。天鬼不说,此足以丧天下。”孔子主张自律的道德,启迪人的内心觉悟,体会仁义天理,所以是“祭神如神在”。抑恶扬善皆自觉慎独而行,无须以神鬼的奖惩为前提。反之,墨子对此似体会不足,或者他想让所有人都能够行善去恶,唯有让人们都相信神鬼的存在和神鬼的奖惩,方才可能。他主张的是一种他律的道德。或许孔子考虑的是君子人格,愿天下人皆成为君子、“成人”;而墨子更多考虑的是现实的大众,所以他要“明鬼”,因为“今若天下之人,偕(皆)若信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则夫天下岂乱哉?”(墨子?明鬼)(2)“又厚葬久丧,重为棺槨,多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后起,杖后行,耳无闻,目无见,此足以丧天下。”礼仪制度、仪式比如丧礼无论对于个体完整人格的养成,维护淳朴纯善的民风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孔子坚持人应当以虔诚的心来参与到仪式当中,尤其是在丧礼之中恰当地表达出自己发自内心的哀痛之情。孔子在弟子颜渊死后的悲恸 ,在有丧者之侧悲伤而不忍下食,是日不歌等等都是仁心的自然流露,所以,孔子严厉地批评那些不愿意守父母三年之丧的人,尤其是那些在此期间还心安理得地食甘衣锦赏乐的人,说他们是不仁之人。曾子也曾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相反,在这个问题上墨子似只看到丧礼所投入的大量个人及社会的精力与财力,所以他要主张一律节葬。他说出的理由没有超出宰我,说古圣王实行薄葬或许也是事实。不过人类从最早的不葬到葬,这最是仁心的自然养成与流露。以后又由简单的掩埋到薄葬乃至严整的丧礼,都可以依从“丧与其易也,宁戚”的原则。令墨子不能想到的是后世的人会硗薄到无动于衷的地步。再者,墨子这里的主张似与他明鬼中所力倡的“古圣王治天下也,必先鬼神而后人者”不尽一致。(3)“又弦歌鼓舞,习为声乐,此足以丧天下。”墨子“非乐”,因为“乐”“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