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唐代文学史新视野.doc_第1页
出土文献与唐代文学史新视野.doc_第2页
出土文献与唐代文学史新视野.doc_第3页
出土文献与唐代文学史新视野.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出土文献与唐代文学史新视野【内容提要】20世纪新出土的唐代文献材料尤其是碑刻和墓志极为丰富,如果用力于此以研究文学,必然会扩大文学史研究的视野。新出土文献的重要作用在于:一、为作家研究提供新的材料;二、一些散佚作品的发现,也为文学史研究提供新的载体;三、唐代文学背景的理解,仅靠传世文献是不全面的,需要通过新出土文献来参证与补充。新出土文献,对于唐代文学史研究,有正本清源的作用。 【关键词】 新出土文献 唐代文学史 碑刻 墓志 一唐代文学研究在最近二十年,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繁盛局面。新材料的发现与期待,新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新方法的创新与尝试,新视角的寻找与探索,都受到学者们极大的关注。对于研究唐代文学来说,新材料的发现与期待,则是促使学术研究深入的最为重要的方面。王国维治历史学的一大特点,是创立了二重证据法,即“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结果“可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 。王国维也曾说过:“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见。” 傅斯年在史语所集刊创刊号上也说:“凡一种学问,能扩张他所研究的材料便是进步,不能的便退步。”但20世纪唐代文学研究方面的新学问,却与此有所不同,陈伯海说:“唐诗学由古典向现代学术形态的转变,关键倒不在史料的发现,而在于观念的更新,特别是同整个时代文学观念的更新分不开。” 实际上,20世纪新材料的发现与整理,唐代是较为集中的一个朝代,然而这一方面,并没有引起文学史研究者的足够重视。现在已是21世纪,如果还是墨守成规,倾全部精力于文学观念的更新之中,其收效必定不如20世纪那样显著。20世纪,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是新出土文献极为繁盛的时代。新出土的唐代文献材料尤其是碑刻和墓志极为丰富,如果用力于此以研究文学,必然大有收获。著名学者傅璇琮说:“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建国以来的考古成果,从文学研究角度来从事考古成果的分析研究,开辟一门文学考古学。” 这是一个具有开拓意义的设想,也是需要很多学者付出极大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对于新出土墓志与唐代文学研究的关系,戴伟华、韩理洲、陈尚君等学者曾有专文作综合性的论述,颇有助于我们对于这一领域研究的深入开展 。本文则以新出土文献对于唐代文学史研究视野开拓的意义展开讨论,重点放在唐诗研究方面。在新出土的文献中,唐代尤多。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碑刻与墓志的集中出土。对墓志加以搜集并初步整理的是新安张伯英,他创立了“千唐志斋”。章炳麟为之题名,并跋称:“新安张伯英,得唐人墓志千片,因以名斋,属章炳麟书之。”简要地说明了“千唐志斋”的由来。“千唐志斋”中的墓志石刻大部分出自洛阳邙山一带。古称“邙山无卧牛之地”,“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其墓葬之多,可以想见。清末修筑陇海铁路时,取道邙山脚下,因而掘出不少墓志。后经张伯英收集,保存于“千唐志斋”。此后,罗振玉等学者,亦着力搜集唐代墓志,并加以著录。成芒洛冢墓遗文、东都冢墓遗文等,李根源有曲石精庐藏唐墓志。为研究唐代文史奠定了坚实的材料基础。建国以后,学者们一方面致力于新出土墓志的发现与报告,更重要的是对其进行著录与整理。1991年,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一套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收录墓志近四千件,以原拓片影印,保持原件的真实面目。1992年,周绍良编撰了唐代墓志汇编,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重在墓志录文,更方便了研究者。2001年,周绍良又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二书合计,所收唐代墓志已超过五千件。吴钢主编的全唐文补遗,三秦出版社已出版7辑,主要收录墓志,亦超过五千件。此外还有新中国出土墓志(重庆卷),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新中国出土墓志(陕西卷),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毛汉光唐代墓志铭汇编附考,中研院史语所1984年至1994年版;饶宗颐唐宋墓志:远东学院藏拓片目录,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北京图书馆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等。新出土墓志以洛阳为多,故专收洛阳墓志的书更多。有洛阳新获墓志,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洛阳出土历代墓志辑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洛阳新获墓志新编等。又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卷),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卷二),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亦收洛阳墓志颇多。此外,散篇墓志还不断出土与发布,如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偃师杏园唐墓即收墓志四十余方,其中不乏价值颇高者。 二文学史研究的基础是个案研究,通过扎实深入的个案研究,然后进行综合系统的概括,以探索其演进的流程,是研究的宗旨。在个案研究方面,作家、作品的研究是最为重要的,新出土文献的重要作用在于:一方面为作家研究提供新的材料,另一方面,一些散佚作品的发现,也为文学史研究提供新的载体。其一,诗人生平的考证。古代仕宦显达的作家,多有表墓的碑版和埋幽的墓志。我们现在从事唐代作家研究,如能获得这样的石刻文献,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盛唐大诗人王之涣,在唐及以后的文献记载中,事迹极为简略,且多有歧误。现代唐史研究的著名学者岑仲勉,首先从曲石精庐藏唐墓志中发现了王之涣墓志,从此,王之涣的籍贯、仕历、生卒年等问题都昭然若揭。后来,陈尚君又从千唐志斋藏志中发现王之涣夫人李氏墓志及其族人的有关墓志,王之涣的家世与亲缘关系也非常清楚 。关于王之涣墓志的著录,首见于岑仲勉贞石证史,后来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又作专门考证。曲石精庐主人李根源之子李希泌有盛唐诗人王之涣家世与事迹考 ,都可参证。这是得一墓志解决唐代文学研究重要问题的典型事例。大诗人杜甫叔父杜并墓志的发现,对于杜审言、杜甫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一是杜审言的身世仕历与杜并有着密切的关系,二是杜并墓志的撰者是当时号称文坛“大手笔”的苏,由此墓志还可以引发出杜审言与刘允济的关系。因而这一墓志的发现,不仅可以订正传世文献记载的杜甫家世的讹误,对于了解杜甫创作的家学渊源更有重要作用 。唐初大诗人王勃,才高早慧,然仅活了二十七岁,其事迹正史都有传记。新出土王洛客墓志(先天元年十月十三日):“时有同郡王子安者,文场之宗匠也。力拔今古,气覃诗学,吮其润者,浮天而涸流;闻其风者,抟扶而飙起。君常与其朋游焉。不应州郡宾命,乃同隐于黄颊山谷。” 这一隐居的经历却不为人知。千唐志斋藏志中,存有张晔墓志,是一篇较为纯粹的诗人传记,其中还载有张晔与友人唱和诗,为全唐诗所失收。故这样的墓志弥足珍贵。现录于下:唐故乡贡进士南阳郡张公墓志铭前乡贡进士李夷遇撰公讳晔,字日章,其先南阳人也。叶茂当时,代称其美,举文衡则汉有平子,论博识则晋有茂先,清波长澜,备载简册。大历中齐州长史兼侍御史讳瞻,公之曾王父;元和初陪军副尉守左武卫将军讳泚,公之王父;大中时郓州长史兼监察讳季戎,公之烈考。并徽懿盛才,昭振前哲。公即长史之元子也。含晨象之秀德,体山河之上灵。气蕴风云,身负日月,原而能恭,宽而以栗,言不宿诺,行不苟从,率身克己,服道崇德,闺门穆如,乡党恂如也。若夫学广如江海之渺,文华并天星之焕烂,高谈则龙飞豹变,下笔则烟霏雾凝,穷八体于豪端,搜六义于怀抱,千古阙文,前哲遗韵,尽为公之所录。公应进士举,天下知名。若古律诗千余篇,风雅其来,莫之能上,览者靡不师服。于是乎今鄂州观察判官卢端公庠,顷为河南府掾充考试官,公因就试,遂投一轴。卢公谓诸僚友曰:“张子之文,自梁宋已来,未之有也。”复课一诗送公赴举云:“一直照千曲,一雅肃群俗。如君一轴诗,把出奸妖服。”又云:“乃知诗日月,瞳瞳照平地。”又今尚书右司郎中杨戴为淮南太守时,制一叙奖公之文曰:张氏子用古调诗应进士举,大中十三年余为监察御史,自台暮归,门者执一轴,曰:张某文也。阅于灯下,第二篇云寄征衣:“开箱整霞绮,欲制万里衣。愁剪鸳鸯破,恐为相背飞。”余遂瞿然掩卷,不知所以,为激叹之词。乃自疚曰:“余为诗未尝有此一句,中第二纪,为明时御史,张子尚困于尘坌,犹是相校,得无愧于心乎。”凡公知游,莫非重得廊庙之器也。苟非其道,虽王公大人终不屈从。所不成名者,气高使之然也。盖闻有大才而无贵仕者,固不虚语耳。呜呼!方谓拂羽乔树,缅升烟霄,而遭命大过,栋挠而殒。春秋五十有五岁,咸通十一年七月廿二日寝疾薨于上善里之第。先娶天水赵氏,早卒。有子滔,博学不倦,出言有章,孝行可称,文质俱茂。女曰珊珊,始孩。并衔莪茹蓼,殆不胜丧。弟旭,志若松筠,行同颜闵,其言也成范,其行也可模。公先世松在雒北平乐乡杜翟村之东原。是岁十一月十二日,与赵氏、小君,合葬于先茔之左,礼也。夷遇与公密契金兰,习孰履行,孝思所请,焉敢让诸?刊石显徽,乃为铭曰:英英夫子,既哲能贤。河目海口,虬须虎颜。应期诞德,绝后光前。贞兮瑞玉,芳兮春兰。玉贞斯折,兰芳斯摧。呜呼府君,逝矣不回。陈尚君论述此志的价值时称:“值得注意的是,志文用一半篇幅叙述其作诗情况及时人的评价,诗歌在唐人心目中的位置之重要,可以想见。”“文中叙唐人行卷的情况及受卷者阅卷后的感触,十分具体,为研究唐人行卷及其与文学关系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记载,值得重视。” 有关进士行卷的内容,宋人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说:“唐之举人,先借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于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如幽怪录、传奇等皆是也。盖此等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至进士则多以诗为贽,今有唐诗数百种行于世者,是也。”这篇张晔墓志明确记载张晔应进士举,而又投献诗集,不仅为传世的文献记载提供了确凿的文物证据,更对于我们探讨科举与唐诗繁荣的关系,提供了第一手实物材料。在文学家生平事迹研究中,家世与籍贯是非常重要的。而唐代籍贯与郡望又常常混淆,如大诗人沈佺期,新、旧唐书本传与辛文房唐才子传都说他是“相州内黄人”,而1997年出土的沈佺期长子沈子昌墓志说:“公姓沈氏,讳子昌,皇朝詹事府君之子,今朔方太守东美之长兄。以天宝七载七月十日遘疾,终于南阳郡顺阳川之客,以天宝十三载十一月十八日迁厝于东京偃师县首阳山南,从大营,礼也。铭曰:自他乡兮还故乡,迁顺兮阳祔首阳。” 11 则其故乡为偃师甚明。可知其籍贯应为洛阳偃师县,而相州内黄则为是其郡望。其二,订补现存文献的阙误与促进作品研究的深入。全唐诗卷五六四收杨牢赠舍弟诗,而韦縠才调集亦收此诗,作者却是“杨宇”,必有一误。今据千唐志斋藏志所载唐故文林郎国子助教杨君墓志铭称:“君讳宇,字子庥,弘农华阴人。大中五年夏五月被疾,日不减,八月丁巳终于长安宣平里之旅舍,时年四十有五。”志作者为“兄朝议郎行京兆府户曹参军牢述”。杨牢墓志亦见于千唐志斋藏志,称“大中十二年正月二日,河南县令弘农公府善里之私第,享年五十有七。公讳牢,字松年,弘农人”。是知杨牢为兄,杨宇为弟,牢长宇五岁。则其诗应为杨牢所作,全唐诗虽后出,然著录作者却是正确的。又晚唐人顾陶所编的唐诗类选,是唐人选唐诗的一部重要典籍,但其书久佚,写作年代有所争议。因为文苑英华卷七一四收录顾陶唐诗类选序及后序。序作于大中十年,文后有题款,自无可疑,而后序没有题款,故时间难定。卞孝萱以为作于大中十年 12 ,罗时进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以为咸通二、三年所作 13 。今考唐诗纪事卷五三杨牢条:“牢,登大中二年进士第,最有诗名。大中时,顾陶作唐诗类选,去取甚严。其序云:删定之初,如杨牢等十数公,时犹在世;及稍稍沦谢,一篇一咏,未称所录,若续有所得,当列为卷轴,庶无遗恨。”参之杨牢墓志,牢卒于大中十二年正月,故知唐诗类选后序应作于大中十二年以后。但今传唐诗类选后序却并无杨牢之名,故此问题仍可通过墓志的启发,深入加以研究。杜甫有一首名作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前贤均系此诗于天宝七载(748)。今据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大唐故正议大夫行仪王傅上柱国奉明县开国子赐紫金鱼袋京兆韦府君(济)墓志铭并序,韦于天宝九载(750)由河南尹迁尚书左丞,则该诗应作于天宝十载正月,即应制举不第三年后 14 。杜甫终生的政治理想,当时的困顿处境,写诗的甘苦体会等,在诗中均有所表现。而作年的重新认定更有助于对杜甫生平思想与创作历程的理解。其三,散佚作品的发现,也为文学史研究提供新的载体。即以诗歌为例,自清代全唐诗编纂问世后,不断有补遗之作,尤其是20世纪,成果尤丰,至1992年出版了陈尚君纂订的全唐诗补编,已是洋洋大观。这些补逸之作,有不少是源自出土文献,而我们现在研究唐代诗作已不能离开此编。全唐诗补编出版后,唐诗的佚作仍不断出现。如近年于长沙出土的古窑址陶器诗刻,就可以说明这一点。这些“诗歌主要题在壶的流部之下,少部分写在双耳罐腹部、碟心或枕面之上,共计近八十首不同的诗和句” 15 。这里所刻的八十余首诗,都没有诗题,不著作者,体裁有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其中五言诗占据绝对大的比例,大概是诗句简短,便于镌刻之故。诗歌通俗浅显,明白流畅,带有民间文学的特点。但我们如果与全唐诗中文人作品对照,就会发现,这些民间诗歌与文人作品还是有紧密联系的。现将相关的几首诗录于下:自入长信宫自入长信宫,每对孤灯泣。闺门镇不开,梦从何处入。这首诗见王重民补全唐诗高适诗卷,作闺情四首之一,“入”作“处”,“对”作“向”。录自敦煌诗卷,此前尚有闺情一首,跋语云:“闺情原卷不题撰人,憔悴不缘思旧国,也一定不是高适的话,盖与前一首同为一个沦落在敦煌的文人所作,因此,也连类附及。为落殊蕃陈上相知人的闺情以后,还有四首闺情,好像是妓女的歌辞。也不著撰人,不知是否佚诗,姑附于后。”陈尚君辑入全唐诗补编。由敦煌诗卷题写,到长沙窑址陶器镌刻,说明这首诗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去岁无田种去岁无田种,今春泛酒财。恐他花鸟笑,佯醉卧池台。这首诗见于全唐诗卷八五二张氲诗卷,作醉吟三首之一。海鸟浮还没海鸟浮还没,山云断更连。棹穿波上月,舡压水中天。这首诗见于全唐诗卷七九一贾岛与高丽使联句过海联句:“沙鸟浮还没,山云断复连(高丽使)。棹穿波底月,船压水中天(岛)。”万里人南去万里人南去,三春雁不归。不知何岁月,得共女同归。这首诗全唐诗卷四六韦承庆诗卷作南中咏雁诗,题注:“一作于季子诗,题作南行别弟。”第二句作:“三春(一作秋)雁北飞。”第四句作:“得与尔(汝)同归。”同书卷八韦承庆诗卷作南行别弟,题注:“一作杨师道诗,英华作韦承庆南中咏雁。”近入新丰市近入新丰市,惟闻旧酒香。把琴沽一醉,终日卧垂杨。这首诗全唐诗卷三一一作陈存诗,题作丹阳作,题注:“一作朱彬诗。”同卷朱彬诗卷亦收入,题注:“一作陈存诗。”二月春丰酒二月春丰酒,红泥小火炉。今朝天色好,能饮一杯无?按白居易有问刘十九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主人不相识主人不相识,独坐对林泉。莫慢愁酤酒,怀中自有钱。这首诗见于全唐诗卷一一二贺知章诗,题作题袁氏别业,题注:“一作偶游主人园。”“对”作“为”,“怀”作“囊”。鸟飞平无近远鸟飞平无近远,人随流水东西。白云千里万里,明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