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灵感:写在《最后的流亡:斯蒂芬 茨威格站在世界的边缘》.docx_第1页
寻找灵感:写在《最后的流亡:斯蒂芬 茨威格站在世界的边缘》.docx_第2页
寻找灵感:写在《最后的流亡:斯蒂芬 茨威格站在世界的边缘》.docx_第3页
寻找灵感:写在《最后的流亡:斯蒂芬 茨威格站在世界的边缘》.docx_第4页
寻找灵感:写在《最后的流亡:斯蒂芬 茨威格站在世界的边缘》.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寻找灵感:写在最后的流亡:斯蒂芬茨威格站在世界的边缘作者 乔治普罗契尼克以激发灵感来说,我最推崇的当数旅行了,所以在我写最后的流亡-一部描写维也纳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作品-时,“到茨威格涉足甚广的常去之地去狩狩猎,采采集,探探险”这种想法就觉得十分之迫切了。1881年茨威格出生去维也纳,然而虽说他是最具代表性的维也纳作家,其实大部分时候他人并不在这座城市里-在理想化维也纳的世界性的同时,茨威格又以全欧洲为家,极力借此来体现维也纳的世界性。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茨威格主要住在萨尔茨堡,但接下来好多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他都不曾停息-在各处的旅馆里创作,写写短篇小说,散文,传记这些让他在整个欧洲大陆,乃至最后在新世界出了名的作品。但随着希特勒地位的上升,茨威格这种可以随心所愿,永远都在走动的生活变得不再能随心了。去到哪里,他已无法决定,得听当权者的命令,能去之地,也只限于是数量越来越小的避难所。旅行-这么长时间以来一直是他最大的心头所好现在变成了折磨。为什么茨威格的书如今依然保持如此大的震撼力呢,部分的原因是他的书洋洋洒洒,将如万花筒般存在各种可能性的人性进行的概述和定格,继而捕捉到自己心中的世界地图版块上有如此多的文化环境正在消失而产生的恐惧。茨威格最后的旅行路线曲曲折折,把他从奥地利带到巴西,这条线正是我自己这本书的发展路线,所以茨威格生命里(流亡前,流亡后)那些主要的站点:维也纳,萨尔茨堡,伦敦,巴斯,58街上的一家咖啡店(茨威格在曼哈顿,奥西宁,里约热内卢和彼得罗布利斯的时候,以58街上的一家旅馆为家,这间咖啡馆当时一度是这家旅馆的门厅)就成了我旅行的主要目的地。自然而然的,自茨威格过后,这些地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它们依然保留有一些印迹,据此我可以找出茨威格在信件,散文中粗略描述到的一个大致范围。在所有的避难之地里,巴斯依然是最精致的,又是最最古板得让人有幽禁感的地方,彼得罗布利斯到处绿树蓊蓊,是最具梦幻气息,最能唤起人情感的城市,萨尔茨堡,太过富足,就是个流金典范之地,浮生如梦,快乐到有罪恶感。维也纳是最让人心耽遐想,又是让人的心理上几欲崩溃之地(在最后一站维也纳,我一不小心撞到了个玻璃墙上:我呆的那家旅馆不懂为什么把通往餐厅的玻璃门给关起来了,结果我.最先撞到玻璃上的是我的鼻子,血是溅了一玻璃,当时吃早饭那么多人他们脸上的表情呀,我这辈子也忘不掉了。大家都吓得不知所以然,所以就是我跌倒在地上,也没个人来帮我。唉,悲摧的维也纳呀.)。写到曼哈顿,茨威格讲到了他有晕船感觉,这话今天依然适用-在他所有的避难地中这么多,曼哈顿依旧是那个让你有晃荡个不停的感觉,最能让你身体上抓狂的地方。说到伦敦,刚到时,你会觉得有大都市的感觉,几个小时之后,则觉得自己就有象被一条河岸紧紧围住,走不出去的感觉:就是流亡到英格兰几年之后了,茨威格还写信给朋友说,这世上没有哪儿象伦敦一样让人有被孤离的感觉了。里约热内卢依然是那份让你融化了的美,依旧不带丝毫掩饰,就这样铺天盖地地展现在你面前:茨威格把里约热内卢比做是一本敞开的书,你永远不会厌倦去翻看它。在茨威格最后的逃亡一书的引言中,我讲到了在奥西林拉玛玻的一次旅行,这是个很奇特,很荒凉的所在(往上坡走一英里的样子就到了西西监狱),1941年的夏天,茨威格在这里写成了他不带任何夸耀,又充满历史启发性的回忆录过去的世界的初稿。我去敲门,应门的是位上了年纪的老太太,穿着了件麻袋似的大红T恤,上面印着“魔鬼”。她并没让我进屋,相反地看见我,就开始连声以平板单调的口气叨叨说,到里面来看有什么意思云云。“我哪知道这个人写书的时候坐在哪儿呀?”她开始叨唠了,“在楼上?在楼下?坐长廊还是在地下室?你说哪个知道?”接下来她一一列出茨威格那时有的,到她这儿没有的东西,从茨威格的桌子开始,再到他的笔,打字机。这倒是很好的提醒了我,历史学家,传记作家要从文学的角度来重现过去,总会遇到种种局限。就是我们笔下描述的对象摸过的物品现在依然还在,这些一个个宝贝似的东西也不过只过把我们往前推近了一小步,看到的也不过那些逝去的生命存在过的各种已经消失的环境。(我手头有几十部茨威格创作的作品,3万多字的样子,字里行间充分体现了茨威格手写信件里的那份活力和热情,到是那些信纸的信头上很多都印有富丽堂皇的大酒店的抬头,让人不知所云。)但我走来走去寻求的一种氛围,到不是哪个特别的偶像。而且通过密集地从一个文物看到另一个文物,形成了感官上的认知之后,我想我们有时还真能把另一个时代的氛围煞尤其事地弄到现在来。要是我们不知一所特别的房子到底哪个窗户是与众不同的,我们依旧还是可以研究研究一下天的嘛。到茨威格居住过的地方,乡村里的隐居地旅行时,我不会作什么行程安排。走到哪里,就信步走上几个小时,试图让自己走丢看看。我总是希望自己在空间上完全找不到方向,以期自己这样就会跌落出时间之外,会不期而遇上自己都不曾想要找的东西。要是我知道自己知道找的是什么,就从自己要达到的目的来说,找到这个东西时,东西已经不再有意义。“去旅行,并不仅为喜欢远方,”茨威格一度这样写到,“牵动我们的是那份渴望,可以不再呆在家里,继而可以不再是自己。”为了挣脱现在,为了尽最大可能的和其它生命有共鸣,我需要惊奇到忘却了自己。多数的时候,走到哪里,我会信手写下些甚至自己后来都无法读懂的只言片语:对当时气氛,气味,景色,声响,捕捉到的对话的感悟,我会拍照,会在别人不要的东西里找些七零八碎的东西鹅卵石呀,印刷品呀,用来夹在书页中的树叶呀,跳蚤市场里的零碎东西。过去支离破碎,我要在其中找出些碎片来,以期回到家中可以拼凑出文字来。这些探险旅程中找到的纪念品,搜刮来的纪念物就堆放在我的书桌上。我把茨威格的旧版书围成一个框,中间放的是穿着军服的年青奥地利军官的袖珍画像,他的头发翘很高,让我想起了W.G.塞得堡小说奥斯特里茨封面上的那个男孩,军官的脸上朝气蓬勃,充满憧憬,乐观开朗的表情让我觉得他就是我脑子里设想的茨威格唯一一部完成的小说心灵的焦灼中的主角霍夫米勒的样子-心灵的焦灼描写是一个年青的骑兵军官因无心之中给一位有残疾的女继承人造成了伤害,他试图要赎罪,结果灾难滚雪球似的接踵而来。这幅人物画像是我在维也纳的一个跳蚤市场得到的,在那儿我还买了一个小的棕色相册,里面有很多黑白色的运动会照片,参加运动会的是些得意洋洋的年青纳粹分子。相册之所以吸引我注意,部分的原因是在茨威格的回忆录中有一段他写到了运动中的竞技,“我的观点和波斯沙皇的是一样的,当沙皇在被催着去参加德比马赛时,带着东方的机智回答他说,“干嘛要去看呢,一匹马会比另一比跑得快,这我知道,对我来说跑得快的是哪匹,知道了有什么意义呢?”(不是说茨威格讨厌体力上的角逐:当时纳粹将体育竞赛列为所有教育的之首,把运动胜利等同于军事上的英雄主义。戈培尔的演讲中无不充斥着拿拳击比赛,足球,赛跑打的比方。)我的桌上也放着一支紫罗兰干花枝,那是我在维也纲林山摘下的,维也纲林山位于维也纳的西边角,是个呈螺旋式上升的绿树蓊蓊的山陵。这些干花除了让我想到在太多的维也纳文学里关键浪漫场景设置元素都离不开紫罗兰以外,还让我联想到了茨威格有爱用紫墨水写作的偏好。从布托普利斯寄来的卡片旁边就是1941的一份读者文摘,这上面有份茨威格的散文名为我之经验谈。这些东西就这样乱七八糟的摆在书桌上,可当我去看它们,摸他们,这些彼此在争艳的物品,神奇造出某种茨威格那个时代的鬼魅的光泽来。我这四处溜达,到了维也纳闲逛有了些非法的意味。就在这个城市我父亲一家完全被剥夺了生存的权利,所以到这儿我就有种冲动,想要从过去捞点什么回来。随便乱走倒成了光荣的事:借着肌肉粗壮的女神像的掩藏,我偷偷跑进了宫殿里,穿过明显不对公众开放的边门,进入阴森森、灰蒙蒙的旧房子里,这里现在是政府机构所在。我走进维也纳Inner Ring豪华街区的院子里,弓身从Prater游乐园篱笆帐下穿过。象维也纳艺术学院(希特勒曾经申请到这里学习,给拒绝了)这些地方的楼梯虽围有警戒线,我都是无视,一溜烟儿就跑上去了。不管保安警告声是多么的大得吓人,我还是拍了包希的“最后的审判”的照片,这幅画现挂在维也纳艺术学院楼上的一个展览室里,在希特勒缔造他的邪恶帝国之前,曾挖空心思想要得到这幅画。我并不属于这些地方,然而这里那里的走一走却依稀让我感到了我的父亲,我的祖父母们-还有茨威格的母亲爱达布里泰在希特勒搞的所谓德奥合并后的经历了什么,当时整个维也纳城渐渐对他们封闭了。我父亲还记得先是公园不让犹太小孩子进。电影院,大多数的餐馆也在禁止之列。昨天的世界中有一段最感人:茨威格对禁止犹太人坐在公共场所的长凳上的法律感叹说其是何等的不人道-有了这个法,他的母亲就等于是哪儿也不能去了,因为爱达身体很弱,出去散步时不时要停下来休息。犹太人想要在这个城市里自由走动,已经变得越来越受限,直到最后你完全不许出门,一出门就会被抓起来。然而到了最后,当我偷偷溜进父亲那所旧公寓大楼,开始沿着楼梯往上爬时,我的心已经和原来“捞点什么东西带走吧”的计划背道而驰。父亲全家当年得知要被抓起来,不得不偷偷找藏身之处,这样的场景我在这个旧房子里呆的时间越长,就越发真切地,无法控制地觉得自己也身陷其中。深陷其中,我不曾想到自己会有如此强烈的感觉。我也知道这不过就是个旧式的,有些破旧沉闷的居民楼而已,黄色的外墙,满是蜘蛛网,里面是各自身陷历史罗网中的人。但你置身事外来看,就象一幅带有丰富情感的手工艺品一样,也会启发我们的想象力。在这里,父亲童年消失了,这份缺憾是如此之大,以至于现在似乎也被吸进了那段空白里去。我并不觉得自己已经有能耐把过去融入进了自己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