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常识 落实 创生我的一些思考和建议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段增勇序言:纵浪大化看风云,鼎力自新求稳健当各式各样的思潮涌动的时候,思想正在缺席。因为风起云涌的说道努力了市场抢占,无数的标签胡乱了粘贴,真正意义上的思想躁动了胚芽的嫩弱,大家都一副时不我待的急切和焦灼心态,如此如此,又怎能安静了心沉潜了心实在了心去廓清,或者梳理,甚至于经由本体思考而寻求本质意义呢?1904年语文单独设科,开始了新语文的时代。伴随新文化运动,伴随新思潮,伴随社会改良和改革,伴随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天地玄黄,语文学科不曾安安静静了学科本体或者学科本位的存在,也总是不断地被一些观念和意识给予稀释,或者是成为一些观念和意识的工具,不曾完完全全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常常在一种“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的状态,韬光养晦气,低眉去逢迎。五千年文明的丰富和博大,五千年历史的悠久和深远,文史哲三位一体的蔚为大观,改良社会和改革进步的文化堡垒作用,培养人塑造人实现人的绿色通道,就因为风云际会、认真折腾、虚假繁荣而迷失了方向,也错乱了手脚。回归语文之本,彰显语文之美,纯正语文之人,便也成为问题中之最为迫切的问题。如何正本清源?如何传承创新?如何继往开来?如何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如何在真正的学理层面和实在的学术道路完成语文课程的建设?如何让更多的语文人享受语文的快乐,走在健康的语文之路?其路漫漫,还需努力。1、 回到语文教育的常识2010年6月24日,在射洪县富螺湾大酒店全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高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会上,我做了回到常识讲道理,奠基未来写春秋的主题发言,有这样一段文字,很多年前,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先生谈及语文教育,极力呼喊我们的语文教育要“回到常识中来”,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也曾语重心长的谆谆告诫,“发展才是硬道理,硬道理也要讲道理。”语文教育的常识性问题是些什么?语文教育之道在哪里?语文教育的“理”又深刻地蕴含在怎样的一些层面和细碎?我们都要切己蕴涵,精思附会,求真务实。面对纷纭的众说,我们不能不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和切实行动,一个是“人的问题”和“人的教育”,一个是“现实的问题”和“未来的走向”。“传承,思考,创新”,应当是我们的一个基本思路;“求真,尚美,向善,向上”,应当是我们的一个努力方向;“让人变好,让世界变好”,应当是我们的一个永恒追求。课程改革,遇到什么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如何去正确的面对。问题是切入点也是思考点,问题是发展空间也是创造空间。我们要努力去发现问题,勇敢去面对问题,清醒地正视问题,积极地解决问题,我们不仅要有面对和正视的勇气,更还要有探索和实证的行动。当然,我们不必把更多的责任担当和现实尴尬强加于我们,我们要在更为平常的层面平平静静却也快快乐乐的做好自己的事,语文的事,语文教学的事,语文教育的事,那就是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一定要像一位语文教师,在场而在状态,站立讲台,尽情尽性尽才地挥洒出语文教师的生命光彩。虽然我们也并不就知道我们的追求是不是有美好的结果,但是我们一定要坚信我们的追求是美好的让人变好,让世界变好,这是一种永远永恒的美好!重温这段话,虽然感觉所提到的“常识”和“道理”有些语焉不详,但是话语内里所深刻蕴藉的一种精神指向,还是很明确的,那便是对于“人”的关注和思考。教育根源于“人”而指向于“人”,周国平说“教育即生长,生长即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刘再复说“教育的本质就是教育本身,即教诲人、培育人、提升人、塑造人。更具体地说,教育的本质就是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建构人的卓越人格。”叶澜说“教育忘了精神,忘了文化,我真有点忧虑。”而这个“精神”和“文化”便是“人的精神”和“人的文化”,经由个体的人而群体的人,而种类,而种族,而国家民族。具体到学科教育而言,语文学科不论是宏观层面还是中观以及微观层面,无不与“人”密切关联。如果说,“文学是人学”,那么教育呢,更是“人学”,人的存在,人的因素,人的问题,人的分析,人的走向,人的成长和发展,人的自我实现,等等一切与人有关联的方方面面,也都尽在于“教育之中”。比如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始终把哲学的目光投向现实社会中的人,关注人的社会生活,这才是使杜威哲学和教育学保持长久不衰而影响深远。 再看鲁迅灯下漫笔那振聋发聩的声音,“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大学时读这样的一句话,赫然在心,悲凉,悲愤,现而今面对了这样的一句话,连感喟和感叹都好像无从释放了,更别说狂人日记里“从来如此,便对么”的反诘了。也许有老师说,这与我们的语文教育无关。然而,事实在那儿,历史在那儿,问题在那儿,就像一位诗人呼喊的,“既然历史在这儿沉思,我怎能不沉思这段历史”(公刘离离原上草第页,人民文学出版社年月版)总之,“人的问题”自始至终都是一个问题,一个永远而永恒的问题。人的个体和群体,人的类别和层别,人的存在和走向,这是千古谜题却也是不能不面对的问题。若说到教育的层面,则是对于人的“培养、塑造、成就和实现”,给予人的生命成长和发展以奠基、播种、支撑和援助,为当下,更为未来。我们高中语文教育在培养人塑造人成就人实现人这一根本要义上,真还得关注民族文化,历史文化,自然文化和生命文化。注重语言文字的品味,咀嚼涵蕴语言文字,不当只是一些基本意义的了解和掌握,更还得透过言语的表层和表面,深入到言语文字的内里,凝听真实朴实的心灵之声,感受鲜活丰润的精神之声,领会蕴藉深刻的思想之声,感动生动活泼的生命之声。事实上,更多人性的温暖,善良,美好,纯净,悲悯,也常常蕴藉于质朴无华的文字内里,需要我们阅读者的心去实在感受,去深刻感悟,这既是“静养式的阅读”,也是“浸润式的阅读”。语文素养的习得,语文能力的提升,语文水平的彰显,语文涵养的体现,都离不开对于语言文字的咀嚼涵蕴,这就是语文教学和语文教育的一个至为根本的常识。纪伯伦先知里写道,“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致于忘记了当初为何出发。”由此想想我们的语文教育的历史进程,饱经忧患,备受折腾,其结果呢?迷乱在它为和自为的泥沼,甚或深陷在自娱自乐的围城,盲目追逐而失去方向,屈尊就驾而亦步亦趋,就是不在语文本体和语文特征上深入探究或者具体实践。从存在学的角度看,凡是有生命的地方,有生活的地方,有文化的地方,有精神和心灵的地方,有真善美和假丑恶的地方,有爱有恨的地方,也都有着语文,这就是语文在存在学上的一个常识。根由这样的一个常识性体认,我们也就会深深知道,深切感受到,语文的内涵无限广博和深厚,语文的内质无限丰富和深邃,真正意义上的语文人终其一生都在攀越一座万难登顶的高峰,甚至于谁也没有登顶的可能。如果说别的学科有所谓的权威和泰斗,是一种科学性的定论或者意向性的指认,都还无所争辩。然而语文,相对意义上的定论和指认,也只是相对在某些层面上的一种存在。在我素来的认识和看法里,语文学科没有绝对的权威。因为,绝对的话语权都是对于语文课程建设的一种灾难,这也就导致了语文课程建设大多存在着“我向取舍”和“我向选择”的自我感觉以及自以为是。因此,语文课程建设的根子还是在于“语文人”的存在。有些语文人宣称“我即语文”,有些道理,却也不完全如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人,应该有“相互欣赏,彼此悦纳”的眼光,应该有“广采博收、兼容并举”的胸怀,应该有“相互温暖,共同照耀”的品格。任何一得之见,也都是共识共见的最终达成的一种铺垫和积淀。语文不能没有“我”,但是在语文层面上的这个“自我”,不是自我中心主义的张扬,也不是唯我独尊的笑傲天下,更不是“舍我其谁”的一种蛮霸,而是融之于更多自我并广被接受以及备受推崇和尊崇的富有个性富有真知灼见富有学理性和学术性的“品质和品牌”。如今,这样富有“我特色”或者“我特质”的语文人,同样是相对意义上的一种存在。语文教育历史的研究上的严重匮乏,也导致了传承不足,断裂了语文教育的历史文化,割裂了语文教育的历史沿革,每一次语文教育上的新的举措或者新的行动,并没有遵从语文教育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应有和必有的理性审视眼光或者胸怀,常常在一种急功近利甚至高举旗帜的昂扬里,颟顸了“前进,前进,别往后退”的呼喊,看似振聋发聩,实则含混着忙乱,运动状态在精气神的虚张、空浮,而不是精气神的内敛和历练。现而今,舍去了教学参考书或备课指导书,舍去了复习资料或者各式各样的训练试题汇编,舍去了所谓的“学案”“教案”“优化设计”等等名目,单凭一本教材、一张嘴、一个脑袋、一颗心,又能有多少语文教师素面朝天或者清水芙蓉地汤清水白而又意味深长了一堂语文课的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情趣盎然呢?当更多的眼光和议论聚集在了教材、课程、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等更多外在的一些存在的时候,我们是否也该好好的把自己审视,把自己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的存在角色应当具有的职业状态好好审视,思考一下“教师”“语文教师”“高中语文教师”这样的一些概念所富有的职业要求和责任担当。如此,“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存在无可替代”,也才真正能成为一个美好的事实存在。有人说,“当教师第一要义不是写论文,而是站讲台”,这不是“述而不作”的老调重弹,而是教师角色存在的尝试性认定。北大陈平原教授说,“一个老师不应仅仅活在学生的书本里,而要活在学生的记忆中”,“单纯的知识传授远不如课堂上老师们的音容笑貌、气质意蕴和讲课风格让人怀念。”然而这一点,好像在渐渐远离,成为一个背影,成为遥远的传说。教师姿态、教师角色、教师职业、教师行为、教师品格这样的一些常识性问题失去了根基性的存在,学科教育的那些常识性问题也将随之而空洞和空乏。因为,最为常见,最为乐道,却也最被漠视而渐渐变得黯然的四个最为光亮的词语教书育人,也会随之没有底气,没有神韵,没有灵魂,变得更加虚脱、虚弱、虚软。一如吴非老师说的,“在一个极端功利的社会,不可能有对未来负责的教育。”回到常识,就是回到“教书育人”的根性上来,回到“人”这个原点上来,回到语文学科所具有的基本属性上来,注重语言文字的咀嚼涵蕴,注重语言文字的纯洁、雅正、规范,注重“阅读、思考、表达”三个层面在教学实践中的序列化、具体化、系统化,思考语文本身所具有的问题,把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与学生的生命成长紧密结合起来,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文化的人。钱梦龙语文教育呼唤常识回归演讲,程红兵语文教学的常识性回归一书,也都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在“我即语文”的层面看,教师个体性的差异以及个人优势的发挥,大可在语文教育的常识性层面予以丰富和深化。“走别人的路,让自己无路可走”,邯郸学步的如此悲剧也大可避免。二、把落实真正地落在实处2011年7月14日,在双流棠湖中学的远程演播室,全省高中骨干教师培训现场培训和远程培训,我以让落实真正的落在实处为题,讲述了我的一些思考和建议。让落实真正的落在实处,当成为我们语文教学和语文教育的一个现实行为。如何把“学生的学”放置在一个根本性的位置,如何去寻找学生“学习的盲点”,如何在乎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生命状态,如何让学生从“不知”走向“知”,从“熟知”走向“真知”,从“知之甚少”走向“知之甚多”,从“浅层的知”走向“深层的知”,从“被动的学”走向“主动的学”,则是我们教学实践和教育探究必得面临和逐步解决的问题。让“问题”连带和牵引了问题,不是问题的乱麻扭结,不是问题的盘根错节,而是要沿波讨源,追根溯源,在常识、常理、常态的层面,还原常识的真面目,认清常理的真精髓,走出常态的真姿态,求真,认真,务本,务实。要让问题呈波浪形状的层层推进,要让问题呈环状结构的环环紧扣,要让问题呈螺旋形态的节节攀升。小问题大探究,浅问题深思考,大问题小切入,深问题浅着眼。如此而为,学生的学习状态就不仅仅是知识的储备,思维的训练,技术的操作,更还是能力的习得,水平的提升,素养的蕴涵。我们老师所要做的,真正应该做到的,就是变难为易,化繁为简,在学习的门道上给予学生切实有效的指导性训练和生长性开掘。学习是苦的,我们要努力了给予学生学习的乐趣;学习是难的,我们要努力了给予学生学习的便捷;学习是累的,我们要努力了给予学生学习的轻松。这就需要我们“尊重学科特点,尊重教材本身,尊重学生,尊重自己”,尤其是“尊重自己”,需要我们教师自己对于自己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历练以及自我刷新。一个教师的“教的状态”,实际上还是取决于教师自己的“学的状态”。一位语文教师的学习就是“阅读、思考和写作”,行走在读书与教书之间,把书认真的读起来,也才能把书实在地教下去,也才能从“忍受”走向“享受”。学习不落实,教学的落实必将是刻舟求剑,缘木求鱼。教育是生命对于生命的唤醒,是生命对于生命的催生,是生命对于生命的支撑,我们语文老师的职业生命当从阅读、思考和写作这些层面扩展开去,不断的润泽、丰富、深厚、修复和健全,不只是职业尊严的享有,更还是生命歌谣的吟唱。让问题不再是问题,是一个美好的理想。然而,让问题永远成为了问题,却是教育行为本身的一个败招。让落实真正的落在实处,就是要基于问题的发现、思考和解决,也是基于学生学习状态的生动活泼,基于学生学习生命的全身心投入,基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的养成。更多的问题,常常呈现在课堂上,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因循趋奉,积习深重。我们要让课堂具有田野的状态,不能把课堂变成了战场,硝烟弥漫处,从来都是对于生命的一种残酷和残忍,和平的田野里,芳草凄凄,百花争艳。我们语文老师要成为课堂的和平使者,平安守护神,让课堂雕琢健康和谐的生命,让课堂造就个性活泼的生命,让课堂架设心灵通往心灵的生命虹桥,让课堂铺就生命唤醒生命的绿色通道。只有落地的麦子才能长出新芽,我们的语文教学和语文教育,一定要努力实现对于学生生命成长的和生命发展的根脉浸润,一定要让学生真正的“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文字”,不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复杂问题粗疏化,具体问题空洞化,要从实际出发,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同时也要努力地追求理想,坚守理想。有关语文教学和语文教育的问题,既在语文之中,也在语文之外。我们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洞幽烛微在更多的细碎,更多的细节,更多的习见常闻,更多的常识常理,站稳我们的脚跟,生根我们的田野,沿着问题的路径,不向虚中求,只在实中做,能于习见常闻的世相中寻求到解决问题的“具体门道”,能在日常、平常、通常的事物中看见“非常之观”,悟语文之道,求语文之理,走播种未来的语文之路。语文的美好,美好的语文,与我们的职业同在,与我们的生命同在。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学的一切问题,都会呈现在语文课堂上。因此,关注课堂,聚焦课堂,思考课堂,创新课堂,改进和改善课堂,当是我们不遗余力的所在。具体而看下面的两个课例,大可以引发我们去思考如何在课堂上去力求做到“落在实处”,更可以看见我们的课堂还存在着怎样的一些改进和改善的路径与空间。课例一:小狗包弟(40分钟学时)1、 作者介绍(用时6分钟)巴金,文学成就巨大,“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姓名李尧棠,籍贯四川,由“尧”而说到“尧舜禹”。文革被迫害而死两千万人,与抗日战争死去的人数类比,并介绍巴金的夫人萧珊就在文革中被迫害而死。2003年,巴金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朗诵颁奖词“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点评:有关作者和作品的介绍,也就是文学常识或者文化常识甚至于相关的背景知识,一定要考虑和随即进行的教学内容之间的密切联系,是继续学习内容的支撑性铺垫,是思考空间的拓展,是问题意识的强化和深化。这堂课,老师的介绍,是很有内在的思考张力的。一是文革悲剧,二是巴金夫人萧珊,三是颁奖词。但是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是下文说及的内在理路问题,老师很含糊,很含混,缺失了应有的精神性蕴藉,诸如巴金历经苦难和艰难,依然是怀着希望和憧憬,“激情,真诚,热情,忧患,良知”等等词语的高度概括,与巴金的生命存在和文学创作究竟是怎样的内在联系,应该对于学生有些点拨和指引,这在巴金的作品中,是有鲜明的体现的,巴金的人格魅力也聚焦于此。)2、 粗略阅读文章(用时11分钟)要求学生在阅读后“找文眼”,即文章的中心句,也就是主旨句。学生粗略阅读5分钟,读完全篇文章,大多找出了“文眼”,也就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点评:给予学生的读书时间,是合宜的,妥帖的,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也是很好的一种取向。)教师用时6分钟,要求学生注音并理解教师板书的10个字词,重点辨析了“坠落”和“堕落”。(点评:这一环节,当在学生的预习,或者学生自学的状态完成,老师也可以设计成为训练型的作业,予以检测,不必在课堂上占用过多时间。高中学生,不论城市或者乡村,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尤其是基础知识的掌握,重要的是习惯养成,习得在自己的主动学习行为中。)3、 文章内容梳理(用时15分钟)序幕:(1)艺术家和狗的故事开端:(2)介绍包弟发展:(36)友爱包弟结局:(79)送走包弟尾声:(1013)对包弟的深深歉意和忏悔叙事的线索:眼前回忆眼前包弟的经历:我的感情被转送于我 高兴包弟被追杀 胆战心惊转送到医院 轻松 沉重被解剖自责 忏悔(点评:这一个环节很是无效,尤其是“序幕”而“尾声”的结构体式的说道,用一种情节性叙事作品的体式来套用该篇回忆性散文,是一种“误招”,含混了“情节性叙事作品”和“非情节性叙事作品”的具体区分。回忆性散文,有一种“漫忆”的状态,很有些随笔的笔法,看是不经意,实则别有深意。小狗包弟明显是写包弟,但更为深刻的内在隐含,却也是怀念人,怀念萧珊。写包弟,就是“画龙”,隐含的萧珊的,则是“点睛”。作者的深刻感情,在行文中,含而不露,更为深沉,也更为沉痛)4、 探究分析(用时8分钟)巴金“人只有说真话才能够活下去”问题:小狗包弟有什么样的特点?(聪明、通人性、可爱、听话)鲁迅“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问题:艺术家的狗给人怎样的印象?(来不及细讲,下课铃就响了)(点评:因为只能局限在“小狗包弟”的理解,所以这样的探究分析,也只能呈现为表层的,真正应该探究的,分析的,深掘的,则是作者见于言外的“不尽之意”,这在于作者隐隐作痛的内心世界的情感波动,这在于作者不堪回首而又无从忘怀的沉痛煎迫。)5、 下节课的学习任务:分析文章的思想价值和启示。(点评:这样的一个内容,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但是这个问题的继续下去,却要涉及更多的疑难问题,怕也是一个形式大于内容的设计。)课例二:鸿门宴(40分钟学时)1、 序曲:两句人物语言的分析,从中看出各自的性格特征。(1)项羽:彼可取而代之(2)刘邦: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点评:切入点很好,富有思考的内在张力,具有可分析的深刻蕴藉。个性化的语言,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一种对比性的状态,更能见出项羽刘邦的性格反差。成败不论英雄,但是成败自有原因,性格决定命运。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自有其多种因素和深刻原因,相关因素和原因的分析,便是迁延展开和具体深入的契机。)2、 进行曲:分析课文情节宴前宴中宴后宴会前:无伤告密 范曾定计 项伯夜访 张良献计 刘邦定策 项羽许诺在“宴会前”的情节内容的分析中,着重讲析了相关语句的相关词语,在意义和用法上的文言知识,诸如“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的“无所”,“沛公军霸上”的“军”,“此其志不在小”等等,其间还要求了学生的诵读。(点评:因为课堂结构上的“疏离”和“逆转”,导致教学内容的处理东西南北的游走,“纲”不举,“目”不张,核心和中心无法突出,平淡,甚至于松散,也就很是必然。)3、 尾声:便是“铃声响,下课了”。(点评:哪里黑,哪里歇。更多的常态语文课,就是这样的草率和匆忙。语文教师能在常态的语文课上多少也能讲究一些,而不是“将就”,即便是“将汤下面”,不论是怎样的“汤”,也能下一锅“好面”。)纵观这两堂常态的课,很原生态,没有事先的刻意准备,是随堂听,也是临时安排的。愈是如此的课堂,给予我们的思索价值和探究意义,更是弥足珍贵的。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注重学生课堂上的诵读,注重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的把握和引导,注重语文课堂上言语教学的细碎或者细微,这两堂课也都有实质性的呈现,更别说老师课堂上的激情饱满精神抖擞了。这些,也都是语文教师应有的一种很好的状态。可是,细细想来,深究起来,这两堂课在很有价值的“结穴点”或者说“切入点”上,顾左右而言他,跌宕的不是别开生面,而是浮光掠影,甚至于转折了,逆转了,变形了,变异了,也变味了。问题的根结在哪里?在于缺失了应有而且必有的“内在理路”。对于课堂教学,我想是不是真正的应该在“明明白白(教学内容)清清爽爽(教学思路)实实在在(教学细节)透透彻彻(分析探究)”这样的方面努力追求点什么呢?至于所说的教学的“内在理路”问题,便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的有机整合,一脉相承而水到渠成,顺理成章而不枝不蔓。这个“内在理路”,既是教学的核心内容和核心价值,也是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智慧的高度融合。一说到“高度”问题,教师就觉得这好像是与平时的教学在常态上不可弥合的,是一种过高的期望,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妄想。事实上,就因为常态课缺失了有意识的自觉和自为,常常也在一种习惯自然的因循状态,便也固定框架了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如此,更好的更优质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创意,便也淹没和葬送。单说小狗包弟和鸿门宴这两课,就有极富价值的“教学理路”的开掘。而这个“教学理路”本也蕴含在两位教师的教学环节中了,可惜的是没有据此展开,没有顺理成章的延展开来,在一个富有协奏或者合奏的乐章,走了音,跑了调。小狗包弟既然要求学生寻找“文眼”,那就应该仅就“文眼”牵引开去,着眼于“怀念”和“歉意”进行具体的细微的深入的解读。情由事生,呼应于“怀念”和“歉意”感情的相关事件,不就一一的抽取和剥离出来了吗?这样一些事,这样的一些内容,都是和“小狗包弟”以及“我”密切相关的。在一种整体的状态里,也就无需支离破碎了各个层面的分离。我所说的内在理路,便也是顺沿“文眼”而分析文章,无需什么情节内容的丝丝入扣。大凡叙事性作品,也都存在叙述角度的取舍问题,本文属于回忆性散文,纠葛了历历往事,自然也就存在了“当时的我”和“现在的我”的对应。更多教师把眼光完全放在了“小狗包弟”身上,其实因为小狗包弟,作者巴金也还隐约含蓄甚至是情意深长的写到了“我的爱人萧珊”“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如果也仅仅是在“小狗包弟”那里读解全文,作者那句“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煎熬”深刻的感喟,怕是也只能浅尝辄止了。这篇回忆性散文,借写小狗包弟,写出了自己对于不堪回首的往事的无以忘怀,对包弟如此,何况对于萧珊了。关于包弟的外在叙事线索,蕴含其内的,也就是对于爱人萧珊,同样是“怀念”和“歉意”感情的纠结。包弟死了,我还活着;萧珊死了,我还活着。包弟和萧珊都死于那场浩劫,我的“怀念”和“歉意”就是敬献给他们的,这也是生者对于死者的忏悔。然而忏悔,也并非是自己真的就有所谓的罪孽,有些时候是良心和良知上的一种自我完善,活着的意义和活着的价值,甚至于活着的追求,在忏悔意识的支撑下,更能够清醒白醒了“人活着”的为什么,巴金的忏悔意识不是罪孽的忏悔,而是对于人性的呼唤,对于人的尊严的呼唤。如上的一些话语,也完全是基于“内在理路”的牵引而带动出来的思考。鸿门宴既然是开篇就人物个性化语言进行分析,那就应当紧接着了“人物分析”。用文章中的相关语句和相关事件对于两人的性格特征予以分析。既是对于引出的两句话的呼应,更也是对于文章内容的紧密联系。两句话是“纲”,那么文章的相关内容,便是“目”,纲举目张,教学的内在理路也就清晰明朗起来。事实上,整个“鸿门宴”在形势上的逆转,根本性的成因,也就在于项羽刘邦二人的性格。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然而对于性格成因以及性格的内在,却是缺乏更为深刻的认识,大多在一些模糊的状态给予人物一些定论,缺失的正是对于人物性格的细致入微的分析。项羽的“为人不忍”并不是什么“仁德”或者“妇人之仁”的浅淡,更也还在于他刚愎自信,缺乏对于未来的远见卓识,更也在于他过分的相信“人力”或者“天命”。司马迁项羽本纪的结尾,“太史公曰”,那深沉的喟叹,更是一针见血的确论,“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师心自用,本就是项羽的性格弱点,这在鸿门宴的选段里,项羽的延宕,甚或不能当机立断,本就是性格原因使然。刘邦虽未称帝,但是刘邦的帝王气象,已经渐成气候,广纳善言而隐忍待发,相反的,项羽则是在“小看刘邦”的潜意识里,无限膨胀了个人英雄主义的颟顸。个人的力量再强大,也远远不及群体智慧的众志成城。项羽的真性情,不能说不是一种深度的悲剧。“鸿门宴”前后的强势和弱小、鼎盛和衰败,项羽由“破釜沉舟”而“四面楚歌”,实在是“非用兵之罪也”,而是“人的因素”,性格的因素。事实上,上课的教师已经讲到了“性格决定命运,情商决定人生”,可是如此好的“切入点”,如此好的具有思考的内在张力,如此好的具有可分析的深刻蕴藉,却因为教学的“内在理路”的缺失和淡弱,枝蔓横生了课堂教学的零碎和破碎,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再说,课堂教学的内在理路的建构,就是要紧紧扣住“课堂教学的合理内核”,也就是王荣生教授所谈到的“合宜的教学内容”,集中彰显“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如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才真正的有章有法,张弛有度,渐进有序,顺理成章,圆融完美。任何的一堂课,如果枝节横生,如果盘错牵绕,必定是含混颠倒,云遮雾罩。看似什么都涉及了,其实什么问题也都没有实实在在和透透彻彻的解决。如何“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何“纲举目张”,如何“行云流水,水到渠成”,如何“轻快自如,婉转别致”,都当在课堂教学的“内在理路”上给予明确的归顺,或者实在的确定。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实现对于学生知识学习和能力获得以及生命成长以根脉浸润,则是课堂教学要努力去完成的。然而,如何去努力呢?一是要着力抓取或者捕捉课堂教学的“内在里路”;二是要努力于教学细节的“点而破,破而透,透而明”;三是教学目标要明明白白(明确),教学内容要实实在在(落实),教学思路要清清爽爽;(清晰),教学过程要轻轻松松(快乐),教学效果要生根生长(高效);四是努力于“三点一线”的课堂教学建构:切入点、思考点、兴趣点,以学生的接受、体验、感悟、探究、习得为主线;五是致力于学习的教学,致力于研究的教学,致力于创造的教学(以学定教,以思导教,以创活教)六是用够、用好、用活、用实教材资源三、创生教学行为,成为更好的自己教育是最富有创生性行为的精神性活动,最该具有俗话说的“抬头望天,埋头走路”的行走状态。学生的生命在成长,在发展,教师的生命也是这样。从事教育活动,既是在教书育人,也是在自我完善,同样也在知识和见识的层面,更在于精神和思想的层面,历练,修为,造化。作为教师这个职业的生命实现和学术建构,是终其一生的,教师首先应该是终生学习的楷模,典范,也才能不断地教出一批批优秀的学生,不断地自我修为和渐渐地自我完善。从教材内容到教学内容,必然存在着教学上的选择性行为和创生性行为,这是对于教材的原生价值进行选择和创生之后,清醒而自觉地形成的“教学价值”。王荣生先生指出,语文教学形态,“教”的部分“包括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去选择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它既包括对既定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堂实施中对既定课程内容的改造,还包括教师乃至学生在教学中所产生的课程内容;既包括教师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既定教材内容的重构改编乃至增删、更换等,还包括其他途径的种种材料的呈现。”王荣生先生说的对于教材内容的“沿用”,就是教材原生价值的发现和选择。而“改造”和“重构”等等,则是基于教材原生价值的“创生”。创生,意味着创造性的教学,不只是选择性的体现,更是发展性的前瞻,让创造性教学行为更具有生动性、生成性、生长性。能生能长,自能发展。2012年6月10日,同样是棠湖中学这个全省课改培训的演播室,我作了题为在语文课改的路上,成为更好的自己四川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两年的旅程,两年里,不少的老师发出疑问,说高中课改没有小学和初中的热闹和繁华,好像是寂寞花开自芳香,感觉甚为寥落。其实,这种平平静静的安静状态,正也是一个好的开端。至少让我们可以安静了心,不搞形式,拒绝胡闹,避免折腾,真正的沉下来,想开去,做起来,思考课改,思考语文,思考我们自己的生命存在,思考我门作为职业语文人的职业取向。回想两年来的经历,我们四川高中语文学科的新课程改革,2010年6月从陈子昂的故乡射洪出发,坚定了“回到常识讲道理,奠基未来写春秋”的信念,把“课程改革”的理念统一在“课程建设”的目标追求,在常识的层面,在常理的深层,在常道的路径,我们四川语文人迈开了自己的步伐。2010年7月在四川师大的培训讲堂,取法乎上,高端引领,我们四川语文人第一次凝听了更多高屋建瓴的课改之声,让我们看到了课改的艰难,也看到了课改的希望,更看到了课改努力的方向。2010年11月在绵阳南山中学举办全省高中语文文学作品阅读课堂教学的研讨,站在南山看远方,那些天里的阳光沐浴我们,照亮我们,给我们温暖,也给我们力量。2011年7月在棠湖中学的培训讲堂,我们继续地走在语文的路上,把落实真正的落在实处,更多思想的启迪,更多情感的交融,更多语文人的共识以及语文人的尊严,让我们享有了“棠棣花开,萼胚依依”的情怀。2011年11月在华阳中学举办全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展评,坐拥讲台世界,穿行课堂田野,执着于“文本”和“素养”的深层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护色剂合作协议书
- 2025年高可靠性感应式电度表合作协议书
- 农业种植养殖业绿色发展合作协议
- 咖啡厅营业资金收支管理协议
- 2025年医用超声仪器合作协议书
- 企业跨地区供应链协议
- 游戏外挂开发者禁止合作协议
- 2025年提供施工设备服务合作协议书
- 食品加工业卫生安全证明(6篇)
- 2025年行政管理学卷分析与试题
- 安徽省1号卷A10联盟2025届高三5月最后一卷生物试题及答案
-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备案表(2025版)
- 共情研究的历史发展及其当前状况分析
- 《绿色建筑评价》课件 - 迈向可持续建筑的未来
- 2025年湖南九年级物理(BEST湘西州联考)(含答案)
- 山东省临沂市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语文及答案(临沂二模)
- 以患者为中心的医教融合模式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中的应用研究
- 制氢技术与工艺课件:液氢
- (2025)全国小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定额〔2025〕1号文-关于发布2018版电力建设工程概预算定额2024年度价格水平调整的通知
- 宫颈癌护理查房-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