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二单元 (3).doc_第1页
七上第二单元 (3).doc_第2页
七上第二单元 (3).doc_第3页
七上第二单元 (3).doc_第4页
七上第二单元 (3).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启东市初中“15/20/10”集体备课导学案七年级第二单元 往事依依 第 1 课时 主备人: 施金花 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读全文,能体会文章蕴含的丰富的情感。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精彩语段,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好文学,勤奋读书的好习惯。教学重点体会、学习文中刻画、描写读的情状。教学难点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学生爱好文学,勤奋读书的好习惯。教具学具学案预习作业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生字词。2、上网或查阅课外资料,了解作者。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过程思考与调整活动内容师生行为 约“15分钟温故、自学、群学”环节一、新课导入:由为你打开一扇门导入。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每一位走进文学这扇神奇大门的人,从不会空而归,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也曾经痴迷于儿童画、动画片等等,回首往事,记忆犹新,今天,我们就来和于漪老师一起回到编织了她七彩世界的往事依依中,一起探寻人生的成长足迹,相信每一位同学都能从中得到启迪。2、 预习检测1、 熟读课文,给重点字正音。浩雕 谆 雨 娟2、词语解释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浩淼:形容水面辽阔。雕镂:雕刻。走投无路:形容无路可走,陷入绝境。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考。依稀:模糊。万端:极多而纷繁。三、整体感知,理清课文脉络。(一)教师分析:从题目往事依依来看,作者文章的主体是回忆往事,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的往事在于漪心中的地位。“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仍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答案: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二)围绕往事,文章突出描写了哪几个片段场面?这些往事,又给于漪带来了什么影响?答案:1.看图画内容:家里的山水画和评注图象水浒传。感受:百看不厌,“徜徉于山水之间”,身临其境,津津有味。2.读诗歌内容:四季景色“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童”,“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感受: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3.听讲课:(两位老师)国文教师:特点:朗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慷慨悲歌。感受: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每次登上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代课的国文老师:特点:教田汉南归诗的时候,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感受: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4.聆教诲:特点:“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感受:一生受用不尽。一、教师简单导入。1、板书:课题、作者。2、请同学汇报上网查询作者的情况。二、学生展示预习成果,组内互改。3、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点拨。总结往事及带给于漪的影响。同学们做短暂思考,由教师总结。看图画有身历其境之妙热受自然读诗歌领略祖国风物之美爱国、爱美、爱生活听讲课使我深受感动爱课外阅读聆教诲使我铭刻在心热爱文学约“20分钟 展示交流质疑、训练点拨提高”环节四、品味语言内涵好的文章往往通过一些精彩的语句来表达感情,认真默读课文,感受文中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哪些句子引发你的联想,哪些句子引发你的共鸣,让你想起曾经看过、听过或经历过的类似的情景。思考,请同学们归纳出课文的主题思想:4、 小组交流探讨,教师点拨(词或句子)用得好,好在 这段写得好,使我想起了1、学生自由发言,在书本中遨游,发现文中美点。2、对重点语段,组织全班学生齐读、感悟。教师总结:课文通过“我”对初中求学生涯中一些常萦绕胸怀因而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约“10分钟当堂检测、反馈、矫正”环节五、当堂检测1、下列词语中共有四个错别字,先用横线标出,再将改正的字写在横线上。风雨如晦 记忆尤新 津津有味 走头无路红紫芳菲 心旷神贻 油然而生谈笑风声2、按春夏秋冬的时序排列下列诗句。(只排序号)“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3、辨析词义填空。(1)凝视凝注有时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教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在眼睛里。(2)沉醉沉浸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在诗的意境之中。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答案:1、尤(犹)、头(投)、贻(怡)、声(生)2、3、(1)凝视凝注(2)沉醉沉浸课堂评价小结只要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多读一些好书,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像于漪老师那样高尚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相信今天的努力一定能铸就你们明天的辉煌。课后作业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教师朗读着,进入了角色,那探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1、能概括语段内容的中心句是。2、作者所写的两位国文老师在讲课上有何异同?相同之处:不同之处:3、文中加点的“这种感情”所指的内容是什么?4、如何理解“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5、用“|”给选文划分层次。6、“观察”是写作的必要条件,于漪老师就很善于观察,她写两位老师,一位抓住了“左右摇晃的身子”,一位抓住了“注满情思的眼睛”。你的老师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请用一句话刻画。答案:1、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2、相同之处:讲的内容都是抒情诗,诗词的作者都是爱国诗人,讲课时都采用诵读,都入情入理。不同之处:所讲的内容是一古一今;讲课情态一个是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右摇摆,一个是情满双眸,那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3、教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4、这句话再次强调当年两位老师讲课情态在“我”脑海中留下的印象之深,对“我”的影响之深。5、老师入情入理兴趣。|国文老师更加贴近了。|如今眼睛。6、略教后反思启东市初中“15/20/10”集体备课导学案七年级第二单元 往事依依 第 2 课时 主备人: 施金花 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朗读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蕴含的丰富的情感。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理解课文深层内涵。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阅读文学作品对人的成长的意义,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教学重点通过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体会文章蕴含的丰富的情感。教学难点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教具学具学案预习作业思考: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都与读书(画)有关,你从中获得哪些启发?你能从她的依依往事探寻到她成长的源头吗?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过程思考与调整活动内容师生行为 约“15分钟温故、自学、群学”环节一、新课导入:于漪老师是一位才华横溢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家,在近四十年的从教生涯中,她致力于探索语文教学规律,教学风格独特,著述颇丰,成就斐然。这和她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在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于漪老师就深情地追忆了自己少年读书生活中的依依往事,追忆了文学对她深刻的影响。2、 预习检测指明学生回答课前布置的预习思考题。思考: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都与读书(画)有关,你从中获得哪些启发?你能从她的依依往事探寻到她成长的源头吗?三、朗读讨论1、自由朗读,画出表现作者读书产生的感受的句子。2、把难以理解的句子总结出来,以供集体讨论。3、作者这些事的叙述中,你最喜欢哪一段的叙述?为什么?(重点研读)(提示学生从多角度如精美的语言、形象的描绘、大量引用诗句增强形象性等去思考讨论)一、教师简单导入。二、学生独立思考展示预习成果,组内互评。三、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交流中穿插有感情的朗读。约“20分钟 展示交流质疑、训练点拨提高”环节四、交流对话1、教师与学生对话话题一作者回忆了几件往事?往事带来了哪些好处?明确:往事小时侯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学生时代读千家诗听国文老师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好处懂得了生动的形象可形成深刻的记忆给我带来了生活乐趣使我热爱自然、获得美的享受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是自己的心和时代更加贴近了话题二:第五段所举事例都是初中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有何异同?明确:相同:两位老师讲的内容都是抒情诗,作者都是爱国诗人。讲课时老师都采用诵读,都入情入理,学生都深受感染“我”都牢记了所讲内容,且由此激发了喜读诗词,爱好新文学的热情。不同:一个是国文老师,一个是代课的国文老师。所讲内容是一古一今讲课情状一个是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右摇晃,一个是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表情凝注在眼睛里。“我”读了辛词每“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而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则“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话题三课文第六段引述老师的话的落脚点在哪里?“我”为什么对此“铭记于在心”且“一生受用不尽”?明确:老师这句话的落脚点在“做人”,在作者看来。“当时老师并不说多少大道理,但教我们读书明理,明做人的道理”(于漪语)作者正是按老师的谆谆教诲去身体力行:数十年如一日。从中获益匪浅,所以“我”永远铭记在心且受用不尽。2、学生与老师对话:话题一:勾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思考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完成后在小组交流。话题二:全班交流勾画的好词好句,畅谈自己的感受和所引起的丰富联想。明确:教师要注意适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抓住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由课内到课外进行拓展延伸。3、学生与学生对话话题千家诗中引用的诗句能否颠倒?为什么?明确:不能。课文在引用这类诗句时依次为我们展现了春夏秋冬的风光。这样写符合大自然的演化时序。切合人们的感受习惯。如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似一幕幕特写的镜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引导读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4、师生与作品的对话话题课文多处前后照应,这既是结构安排的需要,更是内容充实、突出主题的需要。举例说明。明确举例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七段结尾相互呼应。首段紧扣标题是为了引起下文,末尾点题是为了深化主题。举例第三段说“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第五段进一步讲“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强调了读好书能启迪心智,指点做人。五、感情启迪创建情境:通过刚才的品、朗读,我们可发现:阅读课文犹如走进了色彩斑斓的文学天地,文学这扇大门真是神奇啊,处处是名言绝句,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这是否是一日之功呢?作者从小酷爱读书,几十年如一日。青少年时代所受的文学熏陶促使她不断奋进,终于成为了当今著名的语文教育家,那么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像作者一样的经历?你能否举一例来谈谈经历和你的成长有什么样的关系。问卷调查:1、你最喜欢什么书?2、书中的故事、情感、形象为什么会使你着迷,令人陶醉。3、回忆你印象最深的一段读书经历,并生动地写下来。4、许多名著拍成了电影、电视,你认为读书好,还是看电影、电视好?4、 通过合作交流探讨,完成“四边对话”。五、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回答、交流。教师评价、点拨:读书学习是是一辈子的事,从现在开始多读书、读好书仍然可以丰富自己的情感,提升个人修养,成为一位像于漪老师那样酷爱文学的人。约“10分钟当堂检测、反馈、矫正”环节五、当堂检测1、根据语境理解词义。“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这里的“花环”应理解为;“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一语的意思是。2、联系语境,仿照画线句子的句式,续写一个句子。我长大了,逐渐远离曾给我带来欢乐的卡通片和童话,畅游在“大部头”的文学名著的海洋之中。我有时在环境恶劣的保尔筑路队里生活,有时在好汉林立的梁山泊中漫步,有时文学,成了我的良师益友。答案:1、梦想和理想;构筑童年的生活理想2、例句:在瀑布飞泻的花果山上嬉戏;在情感纠葛的大观园中思索。(意思对即可)课堂评价小结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课后作业讨论布置作业,组长主持分工“文学伴我一起成长”的手抄报教后反思启东市初中“15/20/10”集体备课导学案七年级第二单元 幼时记趣 第 1 课时 主备人: 施金花 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5、 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6、 学习积累重点词语。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语感,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教学重点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教学难点理解文言词句,感悟“物外之趣”。教具学具学案预习作业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生字词。2、上网或查阅课外资料,了解作者。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过程思考与调整活动内容师生行为 约“15分钟温故、自学、群学”环节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中的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2、 预习检测藐(mio )小 项为之强( jing) 鹤唳(l) 怡(y)然 土砾(l) 壑(h) 虾(h)蟆(ma) 三、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认真默课文,仔细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2)故时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6)果如鹤唳云端。(唳,鸟鸣。) (7)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丘,山丘。壑,山沟。) (8)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抽打。) (9)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10)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于,在。) (1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之,指蚊子。) (12)徐喷以烟。(以,用。) (13)使之冲烟而飞鸣。(之,蚊子。) (14)蹲其身,使与台齐。(其,自己。) (15)以草为林。(以,把。) (16神游其中。(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17)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被。) (18)驱之别院。(之,它。指癞蛤蟆。) 2、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一、教师简单导入。1、板书:课题、作者。2、请同学汇报上网查询作者的情况。二、检查预习,让学生试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读一读,写一写。三、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习以点拨和指导。对学生的课堂训练,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鼓励。约“20分钟 展示交流质疑、训练点拨提高”环节四、品味语言,正确翻译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3)蹲其身,使与台齐。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在这种境界中亲历游览。) (5)见二虫斗草间。 (我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6)捉始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捉住癞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 四、再读课文,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请学生口头翻译全文。教师小结:儿童是天真烂漫的。对世界,他们充满了好奇和幻想。“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 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作法很有意思吧。 今学习的清代文字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约“10分钟当堂检测、反馈、矫正”环节五、当堂检测1、本文选自,作者是代文学家。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明察秋毫:鹤唳云端:怡然自得:庞然大物:3、翻译下列句子:故时有物外之趣。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答案:3、因此常有超脱于尘世以外的乐趣。便在其中安闲自在地神游着。突然有一个大家伙掀倒“山”压倒“树”地走过来。课堂评价小结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课后作业1完成“研讨和练习”第二题。 2,写一个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3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 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后反思启东市初中“15/20/10”集体备课导学案七年级第二单元 幼时记趣 第 2 课时 主备人: 施金花 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 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2. 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语感,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教学重点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自然之美和创造之美,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教具学具学案预习作业熟读课文,了解各层大意。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过程思考与调整活动内容师生行为 约“15分钟温故、自学、群学”环节一、复习导入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3、 复习检测1,依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 2,背诵课文。 3口头翻译。 三、研读欣赏 (一)教师导学 1、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2、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明确: (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 (2)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 (3)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 (二)合作探究 1、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明确: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2、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明确: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一、教师简单导入。二、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及时给予赏识和激励性评价。 三、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板书 (主要列举前两件事):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夏蚊成雷 联想和想像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草丛、虫 蚊、土砾森林、野 兽、丘壑 怡然自得癞始蟆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 大快人心 (鞭打、驱赶)约“20分钟 展示交流质疑、训练点拨提高”环节三、体验反思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2、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明确: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3、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鼓励。 四、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始蟆处死? 三、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阅读体会和生活实际,学生畅所欲言。 四、参考答案(不求一致): 1,珍惜生命。 2,处置有度。 3,不忍心。 约“10分钟当堂检测、反馈、矫正”环节片断写作练习:你有哪些幼时趣事?请用一个片断表现出来。注意突出一个“趣”字,注意事件的完整性。师生共同点评课堂评价小结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出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象。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在联想、想象甚至幻想中产生的。少年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多姿多彩。同时希望同学们能逐渐引起对文言文兴趣,多积累文言词汇,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课后作业怪哉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东方朔视之。还对曰:“此虫名怪哉。昔时拘系无辜,众庶愁怨,咸仰首叹曰:“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狱处。”即按地图,信如其言。上又曰:“何以去虫?”朔曰:“尺。忧者,得酒而解。以酒灌,当消。”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注释幸:临幸,古代皇帝到某地称为“幸”拘系:拘押,关押庶:庶民,百姓按:察看信:的确,确实1、解释加点词语。(6分)观者莫识()还对曰()咸仰首叹曰()信如其言()何以去虫()以酒灌()2、翻译句子。(4分)此地必秦之狱处。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答案:1、识辨回答都确实除去用2、这儿肯定是秦朝的牢狱所在的地方。于是派人把“怪哉”虫捉来放到酒中,过了一会这虫子就化掉了。教后反思启东市初中“15/20/10”集体备课导学案七年级第二单元 十三岁的际遇 第 1 课时 主备人: 施金花 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朗读全文,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2、体会作者对北大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过程与方法在朗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作者写作思路及思想感情的线索。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教学重点诵读体味文章诗意盎然的语言,积累丰富自己的词汇。教学难点感悟和领会文章的字里行间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在无际的天空自由飞翔的感情。教具学具学案预习作业1、熟读课文,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掌握生字词。2、上网或查阅课外资料,了解作者。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过程思考与调整活动内容师生行为 约“15分钟温故、自学、群学”环节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十二、三岁正是充满幻想,憧憬未来的年龄,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梦想,“志当存高远”只要去努力,我相信你们最终会取得喜人的成绩,梦想一定会成功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一个十三岁就走进北大校园的少年田晓菲。4、 预习检测2、 熟读课文,给重点字正音。掷 下( ) 迸 溅( ) 积 攒( )沉 淀( ) 骤 然( ) 呜 咽( )徜 徉( )絮 语( )摒 弃( )犀 利( ) 帆 桅( )樯 橹( )惆 怅( ) 撷( )取三、整体感知,理清课文脉络。1、“我”第一次知道北大是什么时候?是怎样知道的?“我”是七岁那年从抽屉里翻出的一张泛黄的照片中第一次知道北大的。2、“我”十岁时,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为什么固执地扭过头,不看呢? 因为我坚信自己会成为北大的学生,要保持新鲜感。3、刚入校的田晓菲和两年后的她有什么变化吗?刚入校时,“一脑子浪漫念头”,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爱好,此刻,入校两年后的秋天,“成熟的季节”,感到“不胜凉意”,见新生而似乎“茫然若失”,实质上感到了自己的成长和成熟。 4、北大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高等学府,是莘莘学子向往的殿堂,北大的什么对“我”的影响最大?什么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找出文中相应的段落) 北大的图书馆对我的影响最大(69段)。北大的人,即北大的同学和老师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1011段)。 5、“我”是怎样评价北大的?请找出文中的语句读一读,试用一句话概括。(四人小组讨论) 作者通过谈北大的书、北大的人从而形成的对北大的评价是:“北大为一个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拥抱永恒的小女孩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子,从这微风吹拂的窗口,透进纯洁的真理之光。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吸引我的是北大特有的敏感,特有的纯洁,言谈的犀利与机智,精神状态的生机勃勃为的是永不厌倦地感受北大清新自由的气氛。”“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概括:北大拥有纯洁的真理之光,清新自由的气氛,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与这样的北大在整整两年的时光里朝夕相处,使“宇宙与人开始以全新的面目呈现在我眼前,我开始思索,开始怀疑,开始摒弃,开始相信”,“我”“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6、找出文中的两节诗读一读,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荫,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啊,也许有一天/意志是我,不系之舟是我/纵然没有智慧/没有绳索和帆桅。”前一节诗与后一节诗同中有异。前一节诗强调了“没有什么使我停留”,意为成为我生命中一部分的北大也不能使我停留。后一节诗更着眼于“意志是我,不系之舟是我/纵然没有智慧/没有绳索和帆桅”,也就是说我没有什么优势和客观条件,我还是“一只不系之舟”。不系之舟,比喻不受环境的束缚,始终勇往直前,驶向理想的彼岸的精神。作者运用不系之舟这一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自己依偎北大,热爱北大,又必然要离开北大,去发现新大陆,去海洋深处撷取最灿烂的珍珠这样的复杂而深邃的思想感情。一、教师简单导入。请同学汇报上网查询作者的情况。二、由学生上讲台,请别的同学认读并解释自己卡片上写的词语。三、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生自读课文时,思考并回答问题。约“20分钟 展示交流质疑、训练点拨提高”环节四、品读精彩语段。 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刚刚找出的精彩章节,品味字里行间的感情。五、课堂小结: 7岁 初知北大 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 向往 10岁 初见北大 固执地扭过头 自信 13岁 进入北大 没想到这么快 自信 16岁 感悟北大 不胜凉意 茫然若失 北大图书馆 开始近乎绝望渐渐地变得愉悦、安详后来渴望飞翔回报母校 “我”与北大无法分割的血肉相连。 三、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读给自己小组的人听,再在全班交流展示。朗读方式可以多种。可以分组读,分男生、女生对读。读后由学生评,然后教师小结,并给以及时鼓励。五、对照板书,师生合作理清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 约“10分钟当堂检测、反馈、矫正”环节六、当堂检测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而且,在白驹过隙的弹指一瞬,这已是我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白驹过隙:我喜欢由这些亲切的手牵引着走上令人耳目一新的通幽曲径。通幽曲径: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纷扬的白雪里,依希看到她穿着蓝色羽绒衣,在结冰的湖面掷下一串雪团般四处迸溅的清脆笑声。自从小心翼翼佩戴上那枚白色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中文的、英文的,都在以互不相同的沉默的声音,向我发出低低的絮语和呼唤。3、“是的,我是一只不系之舟,曾经那样安恬地依偎在未名湖的臂抱里,但我的心无时无刻不在向往大海的波涛。”这句话中:“不系之舟”指的是“未名湖的臂抱”指的是 “大海的波涛”指的是答案:1、形容时间过得飞快,像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般。通向幽僻之处的弯曲小路。2、比喻比喻排比,比喻拟人3、依次是:作者自己、北大的学习生活、北大以外更广阔的天地。课堂评价小结文章的学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北大的向往,热爱和感激之情,表达了自己远大的志向和抱负。课后作业摘录文中精彩语句,说说妙在何处?教后反思启东市初中“15/20/10”集体备课导学案七年级第二单元十三岁的际遇 第2 课时 主备人: 施金花 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课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材料安排精当合理的写法。2、注意文中第一人称与二、三人称交替使用的特点和作用。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梳理文章思路,初步掌握中学语文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展示后来居上与众不同的个性,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情。教学重点注意文中第一人称与二、三人称交替使用的特点和作用。教学难点学习课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材料安排精当合理的写法。教具学具学案预习作业1.朗读课文2遍; 2.抄写课文中注释的字词2遍。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过程思考与调整活动内容师生行为 约“15分钟温故、自学、群学”环节3. 回顾导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理解文章大致意思,讨论: 1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若分为三部分该怎么分,为什么? 第一部分(13):写“我”进了北大,实现了童年的梦想。 第二部分(413):写“我”在北大三年里的学习和收获。 第三部分(1418):抒发“我”对北大的热爱之情。 二、复习检测一些非常见的字词 尘缘(yun):尘世的缘分。佛教徒或道教徒指现社会界人与人才人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机会。 涉足(sh):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徜徉(chngyng):安闲自在地步行。 犀利(x):(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安恬(tin):安详恬静。 撷取(xi):摘下,取下。 沉淀(din):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课文指许多话堆积在心底。 绅士风度:指有教养的美好的举止姿态。 茫然若失:心中感到空虚、无所知,好像失去了什么。 白驹过隙(X):白驹,原指骏马,后比喻日影。隙,空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 三、交流展示1、勾画出第三部分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谈谈自己的体会,带着感情朗读。2、文章使用了许多优美的比喻句,在课文内勾画出来,在全班交流。(课后“探究练习”二、三题,理解比喻句和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3、请学生谈谈学习完课文后的感受,教师小结。这样三个部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从过去写到现在,从现在写到未来;从初识写到进校,从校内的三年生活再写到对北大的赞美歌颂。这样分段,显得自然、合理。约“20分钟 展示交流质疑、训练点拨提高”环节四、精讲点拨1、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为什幺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 2、你觉得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安排文章的结构? 3、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文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具体说说。 4、文中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5、品味语言:(1)本文运用了许多优美的比喻句,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表:用什么来比喻(喻体)被比喻对象(本体)北大北大学生北大教工自己北大的社会和时代背景(2)你认为文中哪些句子用得好,为什么?(在文中作批注)五、迁移应用1、北大学子谈北大 大学三年级我写过一首歌咏北大的诗,参加全校朗诵比赛,题目叫我生活在波涛翻腾的海洋。我觉得北大有一股力量,有一种气象,有一个不可测其深浅的底蕴,唯大海才能比拟。三十多年了,这感觉仍然时常被唤起,并洗涤着我身上某些狭隘的、怯懦的感情,使我宽容些,更宽容些;勇敢些,更勇敢些。三十四年的岁月,北大已在我身上刻下难以磨灭的印记,而我的生命也已融入北大的血液。不管今后我是否会离开这里,但那条无形的纽带是不会断的。(袁行霈我心中的北大) 认同灵动变幻的“北大精神”,但不迷信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权威,这是北大人有信仰而又多怀疑的原因。北大百年庆典时,曾有不少记者希望我用一句话来概括“北大精神”。面对此类热切的追问,我从来都是答非所问,转而介绍起“北大精神”是如何被一代代北大人所建构起来的。不承认北大精神可以“一言以蔽之”,其实蕴涵着一种古老的思路:大象无形。而且,北大必须自我革新,北大传统不应凝固不变,北大精神更有赖于一代代北大人的呵护、承传与发展。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我认同乃至赞许年轻学子谈论“我们北大”时得意的神情那与其说是夸耀,不如说是承担。 比起波光潋滟的未名湖、古朴庄严的博雅塔,以及近年崛起的百年纪念讲堂和理科楼群等有形景观,我更看好北大人的自尊与自信。踏进燕园,你很容易为这种有历史感因而显得深沉、有现实关怀因而显得生动的“少年气象”所感动。更为难得的是,这种“少年气象”,既属于稚气未脱的本科生,也属于白发苍苍的老教授。生活在如此气韵生动的校园文化中,你不会因此而摆脱人生的众多困惑,却很可能平添一股肉搏这虚空与烦恼的精气神儿这正是北大真正诱惑人的地方。(陈平原北大人的精气神儿)2、同兴中学和我的未来同学谈一谈我们的理想,谈一谈我们的学校。约“10分钟当堂检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