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美贸易利益分配10[1].16最终稿.ppt_第1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3/14/c6890e09-1421-4266-acbf-2642ea40c740/c6890e09-1421-4266-acbf-2642ea40c7401.gif)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美贸易利益分配10[1].16最终稿.ppt_第2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3/14/c6890e09-1421-4266-acbf-2642ea40c740/c6890e09-1421-4266-acbf-2642ea40c7402.gif)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美贸易利益分配10[1].16最终稿.ppt_第3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3/14/c6890e09-1421-4266-acbf-2642ea40c740/c6890e09-1421-4266-acbf-2642ea40c7403.gif)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美贸易利益分配10[1].16最终稿.ppt_第4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3/14/c6890e09-1421-4266-acbf-2642ea40c740/c6890e09-1421-4266-acbf-2642ea40c7404.gif)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美贸易利益分配10[1].16最终稿.ppt_第5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3/14/c6890e09-1421-4266-acbf-2642ea40c740/c6890e09-1421-4266-acbf-2642ea40c7405.gif)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FDI与美中贸易失衡中的利益分配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陈继勇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FDI与美中贸易失衡中的利益分配 一 问题的提出 三 FDI与美中贸易失衡扩大中的利益分配 四 应对美中贸易失衡中利益分配不均的对策与建议 二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美中贸易失衡的主要特点 一 问题的提出 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历程 二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主要特征 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 中美经贸交往日益紧密 双边进出口均同向递增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 截止2007年底 美国是中国除欧盟外的第二大进出口贸易伙伴 是中国除欧盟外的第二大出口市场 是中国第六大进口来源地 根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 美中贸易失衡也基本呈增长趋势 见下表 但由于中美进出口增速并不相同 中国对美出口增速远快于中国自美进口增速 使美中贸易呈现日益扩大的贸易逆差 表11989 2007年中美货物贸易总体发展概况 亿美元 资料来源 Thedepartmentofcommerce 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 美中货物贸易逆差就开始出现并达到3 2亿美元 而据中国统计 从1993年开始美中两国出现贸易逆差62 7亿美元 无论是哪一方的统计 美中贸易逆差的存在及持续扩大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目前美中贸易逆差在美国贸易逆差中所占的比重已高达32 美中贸易摩擦也因此不断增多 严重影响了中美经贸关系的持续发展 表22001 2007年美国货物贸易逆差概况 亿美元 资料来源 Thedepartmentofcommerce 二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主要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 美中贸易逆差的扩大与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快速增加密切相关 这一时期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呈现出以下特点 1 中国吸引FDI基本呈逐年递增的趋势1984 2007年间 除1999年与2005年以外 大多数年份里中国对外引资基本呈正向增长 2007年中国实际吸引FDI增长速度高达13 59 比2006年增长速度上升了近9个百分点 见下表 表3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概况 亿美元 2 东亚地区经济体对华FDI在中国吸引FDI中占比较大 改革开放以来 东亚各经济体对华FDI在中国吸引FDI中的比重一直较大 2007年在中国实际吸引FDI的地区构成中 排在前十位的地区中有中国香港277 03亿美元 占37 05 日本35 89亿美元 占4 8 新加坡31 84亿美元 占4 26 韩国36 78亿美元 占4 92 中国台湾17 74亿美元 占2 37 2007年亚洲十国或经济体对华FDI总额高达413 83亿美元 占我国吸引FDI总额的55 35 3 美国对华FDI增速呈先增后减的趋势 但总体仍持续增长 与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增速变化情况不同 美国对华FDI始终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尤其是从1992年开始 直到21世纪初 美国对华FDI增速不断加快 虽然此后对华FDI增速有所减缓 但总体仍呈持续递增的态势 见下表 表4美国对中国直接投资情况 万美元 21世纪初中国加入WTO以来 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 随着外商对华FDI规模不断扩大 美中货物贸易逆差出现加速增长 从2001年的830 5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562 69亿美元 见表1 在美国货物贸易逆差中的比重高达32 40 持续扩大的双边货物贸易逆差需要我们重新认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FDI与中美双方的贸易结构和实际贸易利益分配 二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美中贸易失衡的主要特点 一 美中贸易失衡的结构特点 三 美中贸易失衡的主要方式 二 美中贸易失衡的企业特点 一 美中贸易失衡的结构特点 1 美中货物和服务贸易失衡的整体特点目前美中贸易逆差主要表现为双边货物贸易逆差 在服务贸易差额上 美国对中国始终保持贸易顺差 据美国商务部统计 2007年美中服务贸易顺差为46 52亿美元 而2006年全年美中服务贸易顺差仅为33亿美元 表5美中货物贸易差额与美中贸易差额比较 亿美元 资料来源 Thedepartmentofcommerce 2 美中货物贸易逆差的结构特点 美中货物贸易逆差主要表现为制成品贸易逆差 2007年高达2688 09亿美元 占货物贸易逆差总额的104 89 同期美中初级产品贸易则呈顺差125 40亿美元 尤其需要说明的是 美中制成品贸易逆差主要集中在第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商品 1172 12亿美元 与第8类杂项制成品 1132 34亿美元 双边初级产品贸易顺差则主要集中在第2类除燃料外的非食用原材料上 具体来说 美国对中国主要进口制成品 出口原材料 表62001 2007年美中贸易逆差构成 亿美元 资料来源 Thedepartmentofcommerce注 表示贸易逆差 其余为贸易顺差 表72007年美中贸易逆差的主要结构 亿美元 资料来源 Thedepartmentofcommerce 3 美中高技术商品贸易逆差的扩大也十分明显 美国普查局 thebureauofcensus 将高技术产品分为十类 即 01生物技术 02生命科学 03光电技术 04信息与通讯技术 05电子产品 06柔性制造品 07高新材料 08航空航天 09武器 10核技术 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分析中美高技术贸易差额 可以发现其逆差扩大十分明显 从纵向角度分析 2002 2007年 美国对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虽然从2002年的82 89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03 49亿美元 但自中国的高技术产品进口却增长更快 从200 97亿美元增长到880 06亿美元 这也直接造成美中高技术产品贸易逆差从2002年的118 1亿美元增加到676 57亿美元 从横向角度分析 在2007年美中高技术产品贸易中 并不是每类商品都呈现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 其逆差主要集中在第4类信息与通信产品上 而在第1类 2类 5类 6类 7类 8类 10类商品上美国对中国呈现贸易顺差 只是由于美国对中国第四类商品信息与通信产品贸易逆差规模过大 才导致美中高技术产品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表82002年和2007年美中高技术产品贸易结构 亿美元 资料来源 Thedepartmentofcommerce 注 表示贸易逆差 其余为贸易顺差 二 美中贸易失衡的企业特点 从中国对外贸易的企业性质看 外商在华投资企业对外贸易占了绝大部分比重 2007年中国出口总额达到12180亿美元 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高达6955 2亿美元 占其中的57 1 由于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增速不同 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对外贸易顺差高达1361 12亿美元 占中国贸易顺差总额的51 92 而中美贸易顺差也基本呈现这一趋势 由于外商在华投资企业对美国出口的偏好 外资企业对美贸易顺差成为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的核心部分 表92000 2007年中国按企业性质统计的贸易顺差 亿美元 三 美中贸易失衡的主要方式 从中国对外贸易方式看 加工贸易是其中的主要方式 2007年中国加工贸易出口高达6176 5亿美元 占出口总额的50 71 实现加工贸易顺差2492 5亿美元 占贸易顺差总额的95 06 表102001 2007年中国加工贸易情况 亿美元 资料来源 中国商务部网站 从具体出口行业看 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 以机电产品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加工贸易的增长处于加速状态 而皮革等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的增长处于明显的减速状态 而这些加工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企业 随着美国与亚洲其他国家或地区对华产业转移的持续进行 大量劳动密集型加工生产环节转移到中国 使外企加工贸易顺差迅速增加 据统计 2007年外企加工贸易出口5214 62亿美元 占中国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74 97 外企加工贸易顺差2117 97亿美元 占中国加工贸易顺差的83 97 而这些贸易顺差主要集中在外企对美加工贸易顺差上 见表9 表112000 2006年外商投资企业对美贸易情况 亿美元 资料来源 中国商务部网站 三 FDI与美中贸易失衡扩大中的利益分配 一 FDI与美中贸易逆差 二 美国的实际贸易利得 三 中国的实际贸易利得 四 东亚地区经济体的实际贸易利得 随着美国及东亚部分国家或地区对华直接投资的持续扩大 这些国家或地区将本地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逐步转移到中国 形成中国对美巨额贸易顺差 然而在中美贸易顺差不断扩大中 各国或地区的实际贸易利得是不同的 1 什么是利益所谓利益 benefit 按照 新帕尔格雷夫大辞典 的解释为 促进或增强福利的东西 好处 即一种福利 我们认为贸易利益是贸易带来的一国福利的改善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 政府利益主体 主要表现为经济职能的实现 2 企业利益主体 表现为企业竞争能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 3 个人利益主体 表现为全体社会成员通过国际贸易获得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及未来发展潜力的上升 最终通过贸易手段实现发展经济的目标 一 FDI与美中贸易逆差 2 中美贸易逆差背后备受指责的统计争议 美中两国对双边贸易失衡起源的观点 1 中方观点 美中贸易逆差起源于1993年 当年双边贸易逆差为62 7亿美元 2 美方观点 美中贸易逆差起源于1983年 当年双边贸易逆差为3 2亿美元 表122001 2007年美中货物贸易逆差 亿美元 资料来源 Thedepartmentofcommerce 中国商务部 造成美中双边统计差异的主要原因 1 造成美中双边统计差异的原因有很多 如美中双边统计方式的不同 转口贸易统计标准不同 转口加价 服务贸易统计的差异 运输时滞 2 最主要的原因 对转口贸易统计标准的差异 A 我国贸易统计的标准 购自国 出口国 售予国 进口国 B 美国贸易统计的标准原产国 出口国 终达国 进口国 结论 这种不同的贸易统计标准导致双方统计出现巨大差异 同时也使得真实计算美中贸易失衡背后的贸易利得难以实现 美国现行的贸易差额统计方法使美中贸易失衡被人为的扩大 如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美加工贸易顺差 按原产地规则将被计入中国对美贸易顺差 使中国贸易顺差与实际贸易利益并不对称 中国并没有获得巨额贸易顺差的全部利益 3 美中贸易逆差统计方法的不规范 不科学 不定性夸大了中国的实际贸易利得 二 美国的实际贸易利得 1 美国政府利益主体的贸易利得 1 美国进口中国质优价廉的商品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内通货膨胀 维持了国内经济与政治稳定美国通过贸易手段来改善和提高国民生活水平 实现执政党继续执政 美国利用贸易逆差 进口了大量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 据美国新闻媒体的估算 1996 2006年中国对美出口的质优价廉的商品使美国消费者至少节省了6000多亿美元 低价的进口商品也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美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物价水平的平稳 同时 据美中贸委会的研究 到2010年中美经贸合作将使美国GDP增长率提高0 7 物价水平下降0 8 每个家庭可支配收入增加1000美元 制造业生产率提高0 3 2 美国进口的持续扩大增强了中国对美国的经济依赖 由于美国对华进口的持续扩大 中国加工贸易产业的多个环节都过多的依赖美国相关产业 中国对美国经济的依赖性远远高于美国对中国经济的依赖性 美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也因此高于中国 3 通过贸易顺差逐步实现了美国区内发展机会的均等 美国通过对华贸易 大力发展西部一些州 缩小了区域之间的差距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 中国的人均GDP地区差异的加权变异系数在2002年高达0 55 而美国则从20世纪60年代的0 24缩小到2002年的0 11 4 持续的产业转移实现了美国产业结构的逐步升级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对华FDI的持续扩大 美国成功的将国内劳动密集型 高耗能型环境破坏性企业转移到中国 而自己则保留了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企业 保护了本国的环境 同时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美国通过扩大进口 加速国内低效率产业的退出 并逐步将低效率产业的生产要素转移到高效率产业 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 对美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5 美元贬值扩大了美国实际利得 随着美中贸易逆差及美国贸易逆差的持续存在 美元从2002年开始持续贬值 这不仅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美国的实际外债水平 而且还大幅度降低了美国的出口价格水平 有利于美国出口贸易的持续扩大 增加美国的实际贸易利得 综上可以看出 美国虽然是贸易逆差国 但是从政府利益主体的角度来考察 美国政府从美中贸易逆差不断扩大中获得了巨大的贸易利益 实际贸易利得并不像贸易逆差数字显示的那样主要为负 2 美国企业利益主体实际贸易利得 1 美国通过对华FDI获得巨大的国际分工利益中美企业在产业链上位置差别决定利益分配的结果 不同位置的企业贸易利益不一 在整个产业链中 研发和销售获利高于生产制造 因此常用 微笑曲线 来表示企业的收益 图1 美国企业控制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 以及产品销售 而将中间生产环节放在中国来进行 中国加工企业所得利润相当微薄 美国企业在生产链条上获利远远超过中国 图1微笑曲线 谁在微笑 微笑曲线 2 美国在华直接投资企业获得了实际贸易利益 美国在华直接投资企业通过对美国的出口返销或在华直接销售增加了自己的实际收益 而且这些收益却不被计入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顺差 全部计入中国对美贸易顺差 使美国有借口要求中国开放国内市场 允许美国更多企业进入中国及扩大美国对中国的高附加值商品出口 3 美国企业利用产业分工来获得技术积累和专利权的领先 美国企业利用产业分工来获得技术积累和专利权的领先 利用现行贸易体制来获得专利权收益 使用美国专利的中国企业利润被稀释 例如 美国高通公司向中国联通公司转让CDMA手机技术至少收三重费用 知识产权转让授权费用 购买高通公司芯片的费用 支持芯片升级的软件费用等 从这个角度 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微软 英特尔 诺基亚的利润率分为28 21 9 和14 4 而我国电子百强2005年的利润才1 8 4 美国企业通过对华产业转移获得巨大行业垄断利益 美国企业在华以投资替代贸易 利用中国吸引外资的机会收购中国的民族品牌 通过成为行业的领先者来控制某些行业 获得垄断收益 最典型是洗涤用品行业 美国巨头宝洁和联合利华公司通过收购实现对整个中国洗涤用品市场的控制 目前已控制了整个行业70 到80 的市场份额 中国民族品牌基本消失 5 美国企业通过中美贸易获得超绝对优势利益 美国借口国家军事经济安全和知识产权保护来阻止对华的技术出口 在于通过技术制约中国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达到美国长期垄断某些产业 在国际市场上来获得超绝对优势 迫使中国企业在完全竞争的贸易市场中获得微薄的利益 超绝对优势商品是按照寡头垄断的方式定价 出口国可以获得垄断利益 例如 微软公司视窗软件的出口 英特尔公司芯片的出口 波音公司大型喷气客机的出口等等 都获得了巨大的贸易利益 3 美国个人利益主体的实际获益 1 美国国内就业人员所得通过不断扩大对外贸易和持续的产业结构升级 使美国的国内生产岗位逐步转向生产效率更高 收益更加丰厚的岗位 这种影响效应反映在美国工人的工资水平上是 受到商品出口支撑的工作岗位的工资水平一般比全国的工资水平高13 2 美国消费者利益所得 大量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进入美国 从整体上抑制了美国物价水平的上涨 同时受美国对外贸易部门工资水平上升的影响 非贸易品生产部门的工资水平也不断出现上涨 在预算约束放松的条件下 美国的消费者都能从对外贸易中获得比以往更高的效用水平 三 中国的贸易利得 1 中国政府的贸易利得A 正向收益 1 促进国内就业外商对华FDI的持续增加 形成了大量三资企业 这些企业的出现吸收了国内部分人员就业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 同时对美出口贸易的持续扩大 使我国出口贸易部门吸收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日益增强 2 促进经济增长通过出口贸易的持续扩大 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10 以上的高增长率 持续的经济增长不仅有利于政府通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来获得人民的支持 而且企业利润的快速递增 增加了我国政府整体的财政收入 有利于政府利用大量盈余财政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3 促进了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持续的对华产业转移在加大美中贸易失衡的同时 也加快了国内产生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制造业在我国国内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日益增加 截止2006年底 我国第二产业吸引FDI总计10093 73亿美元 占我国吸引FDI总额的67 38 而2006年中国制造业吸引FDI总额则高达400 77亿美元 占我国吸引FDI总额的57 69 B 贸易利得的损失 1 使我国地区与产业发展不平衡日益加剧以中美贸易顺差为核心的中国长期的贸易顺差导致了大量经济资源向对外贸易部门和具有对外贸易区位优势的地区集聚 使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间的工资差距不断拉大 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我国的二元经济特征并扩大了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 2 不利于中国国际经济形象的维护 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的背后是过分依赖美国市场 因此在贸易争端中中国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同时 中国与一些发展中国家争夺美国市场 造成中国挤占的假象 不利于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团结发展中国家在多边贸易谈判中进一步联合 并在国际社会中造成 中国威胁论 的口实 2 中国企业利益主体实际贸易利得 A 正向收益 1 国内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获得大量稀缺资本随着外资对华产业转移的持续进行 国内企业开始获得大量稀缺要素 资本 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也因此不断扩大 进而产生规模经济效益 企业经济利润持续增加 2 促进国内企业竞争 加快企业制度改革和技术研发随着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企业的增多 国内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而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也迫使国内企业必须加快自身的技术研发和制度改革 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这些都使得国内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并开始享受规模经济带来的巨大收益 B 负向损失 1 持续的出口低价使企业对外经济环境不断恶化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的持续扩大 与相对低廉的价格密切相关 低廉的出口价格使我国对外经贸摩擦日益激烈 中国连续12年成为WTO成员国中受到反倾销最多的国家 2 加工贸易比重大使我国的实际贸易利得较少 我国传统的贸易模式主要以 三来一补 的加工贸易为主 在这种贸易模式下 中国主要从事的是加工装配 贴牌定制的环节 产品附加值一般较低 近年来随着我国吸引外资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 出口贸易结构逐步从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过渡到以资本 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 但这种转变并不是我国自主创新水平提高带来的 而只是把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转变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 产品的附加值并没有得到质的增加 3 持续的出口低价使我国企业的抗风险能力相当低 长期以来 我国企业对外出口主要依赖低价格参与国际竞争 而出口低价一定程度上与我国人民币汇率遭低估有关 这使得我国企业出口的抗汇率风险能力较低 自2005年7月以来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开始持续升值 使我国出口商品价格水平持续走高 一大批靠价格竞争优势出口的企业经营开始日益困难 3 中国个人利益主体的贸易利得 A 正向收益 1 消费者利得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持续进入 促进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竞争 这些领域的商品与服务的价格也持续下降 消费者剩余因此有所改善 同时持续的贸易顺差扩大了外汇流入 也增加了国内的货币供给 消费者的工资与收入水平有所上升 从而间接提高了其消费水平 2 就业人员利得 外商对华产业转移的持续 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国内部分剩余劳动力 而其中大部分外资企业的收入水平普遍较高 这些都一定程度上拉高了我国企业就业人员工资的平均水平 有利于我国人均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B 负向损失 1 就业人员利益损失当前中国贸易竞争的主要武器是低工资 因此 国际贸易并没有给中国的产业工人带来多少实际好处 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 中国很多父子两代农民工还都在最初级的加工厂里从事着最简单的工作 拿到的也只仅够维持生计的工资 收入水平的制约严重影响了消费能力的提升和生活水平的改善 而且 由于中国贸易顺差扩大的实现主要依靠的是加工贸易工厂里15 30岁年轻人力资源 这些人从事不需要任何技能的简单劳动 形成不了技术竞争能力 一旦未来中国劳动力竞争优势消失而导致加工贸易的跨国转移或者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升级 这些人将会失去工作的机会和生存的基础 据专家估计 目前中国仅从事这种简单加工类劳动的工人就有2亿多 2 消费者利益所失 为了保持国际贸易竞争力 我国的人民币汇率长期受到低估 使进口商品价格偏高 在收入预算约束下 消费者消费能力受到抑制而降低 同时 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导致外汇不断流入 本币投入过大而出现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 在劳动力充裕而普遍工资水平提升缓慢的情况下 我国消费者的效用水平长期无法得到提高 3 健康与社会保障利益 中国参与的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分工 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污染比较严重的产品 这些产品的生产会影响工人的健康 受到美国国内的相关法律的制约 美国企业向中国转移这些产业 从事这些行业的工人身体健康会受到影响 中国部分出口企业为了获得低价竞争的优势 以延长工作时间 增加工作强度的方法来生产 导致工人身体健康恶化 中国部分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而没有遵守国家的相关员工社会保障规定给工人购买必要的社会保险 未来这些工人自己必须承担健康保障和失业成本 综上可以看到 中美贸易给中国工人带来就业机会是建立在工人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制约的基础上 中国贸易产业工人付出巨大代价但不能得到社会保障 形成了 未富先老 的局面 美国贸易工人不仅获得工资收益 在美国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下 个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生活水平都有提高 四 中美贸易逆差中东亚地区经济体的实际贸易利得 在美中贸易间形成的 微笑曲线 的V型生产组织结构中 日本与韩国从事研发 设计等资本密集型生产活动 生产并出口关键零部件 东盟与台湾等生产出口零部件系统或模块 中国大陆从事劳动密集型组装并提供少量组件 香港从事面向美国等海外市场的营销服务 而美国成为产品的目标市场 1 东亚地区经济体获得了对美贸易顺差的实际收益 由于东亚地区经济体与中国间产业分工格局形成的影响 东亚地区各主要经济体将企业外移 不仅使自己获得了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降低了生产成本 而且获得了其中核心的制造环节的实际收益 而中国处于V型生产组织结构的最低端 仅获得加工环节的微薄收益 表132002 2007年中国大陆与东亚主要经济体贸易差额 亿美元 注 表示中国大陆对东亚经济体的贸易逆差资料来源 中国商务部网站统计信息 2 通过产业转移减少了东亚经济体政府与美国政府间的贸易摩擦 通过对中国的产业转移 东亚地区经济体使自身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转变为中美贸易顺差 减少了这些经济体与美国间的贸易摩擦 表142003 2007年美国对外贸易差额主要地区分布 亿美元 资料来源 Thedepartmentofcommerce 3 东亚地区各经济体的消费者和就业人员收益 对东亚地区各经济体的消费者和就业人员而言 进口中国廉价的消费品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消费者剩余 而且能够使本地区就业人员逐步向高附加值的就业部门转移 提高人们的整体收入水平 四 应对美中贸易失衡中利益分配不均的对策与建议 在美中贸易失衡不断扩大过程中 尽管美国 中国大陆及东亚各主要经济体在利益分配上形成了一种 多方互利 的格局 但是作为主要贸易顺差方的中国 由于在美国主导的产品内分工生产链中从事的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生产工序 因而这种 互利 格局中又暗含着各方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均衡 中国的实际经济获益并不像表面的贸易顺差值那样高 而且中国同时还不得不因为对美高额贸易顺差面临日益恶化的对外经贸环境 基于此 我们建议 一方面 应采取得力措施加强对美中贸易顺差的实质研究 建立科学的国际贸易差额统计体系 使人们正确认识美中贸易失衡中的实际利益分配 改变对中美贸易顺差的误解 另一方面 加大力度实施产业升级战略 改变中国在当前的产品内分工格局中所处的不利地位 最终真正扩大中国在贸易顺差中的实际获益 一 建立基于 所有权 原则的贸易差额统计体系我国是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设备采购及技术服务合同格式
- 高考物理统考试题及答案
- 肝脓肿考试题目及答案
- 防水证理论考试题及答案
- 儿童发育考试题目及答案
- 动漫社考试题目及答案
- 丁河小学考试题及答案
- 吊顶工程考试题目及答案
- 中国橡胶感弹性漆行业市场规模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
- 电气知识考试题目及答案
- 择校入学合同协议
- 配电柜接线外包合同协议
- 氟斑牙防治试题及答案
- 个人简历模板大全-可直接使用
- 2020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 无人机飞防作业合同范本
- 医院感染病例登记报告制度课件
- 行测5000题电子版2025
- 《接触网的维修管理》课件
- 高中学校三年发展规划
- 云南省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数学试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