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中国古代教育.ppt_第1页
第八章+中国古代教育.ppt_第2页
第八章+中国古代教育.ppt_第3页
第八章+中国古代教育.ppt_第4页
第八章+中国古代教育.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讲中国古代教育 本章重点了解三个问题 第一 中国古代的教育机构及选官制度 第二 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特色 第三 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教学思想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远在四五千年以前中国祖先就开始了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传说中的伏羲 神农 黄帝 尧 舜等 都十分重视教育 据 尚书 舜典 记载 虞时 即虞舜 设有学官 管理教育事务 如命契为司徒 敬敷五教 即父义 母慈 兄友 弟恭 子孝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 还通过音乐来对人民实行 乐教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教育 据 尚书 尧典 记载 帝曰 夔 命汝典乐 教胄子 直而温 宽而栗 刚而无虐 简而无傲 诗言志 歌永言 声依永 律和声 八音克谐 无相夺伦 神人以和 夔曰 於 予击石拊f 石 百兽率舞 大意 舜说 夔 我任命你掌管音乐事物 教育我们的子弟 要正直又温和 宽厚又严厉 刚正但不暴虐 随和但不傲慢 诗是抒发内心情感的 歌是唱出来的语言 五声是根据所唱而制定的 六律是和谐五声的 八类乐器的声音能够调和 不使它们乱了次序 那么神和人都会因此而和谐了 夔说 是 我将用有节奏的音乐 使各部落做到步调一致 古代的教育机构 各朝各代都有非常完备的教育机构 一 夏 商 周三代的教育机构 辟雍 泮宫 辟雍 亦作 璧雍 商 周时的大学 又是祭祀场所 礼记 王制 大学在郊 天子曰辟雍 诸侯曰泮宫 汉 班固 白虎通 辟雍 辟者 璧也 象璧圆又以法天 于雍水 在今陕西 侧 象教化流行也 大学 大人之学 古代7岁入小学 15岁入大学 泮p n宫 各诸侯国所设大学 学在官府 唐辟雍砚 古代的教育机构 学校 春秋战国 孔子创办私学 有教无类 学术下移 汉代有专门传授知识 研究学问的太学 在太学任教的叫 博士 学生叫 博士弟子 或太学生 两汉太学规模相当大 西汉为太学生修建的校舍能容纳万人 东汉太学生曾达3万多人 京城里形成了一个太学区 大学城 同时 各类教学都得到发展 地方政府所办学校 郡国曰 学 县曰 校 乡曰 庠 xi ng 聚 村落 曰序 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二 汉代的教育机构 中央有专门的教育机构 国子监 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其职能便相当于今天的教育部 地方有府学 州学 县学 书院 唐 宋以后出现的又一新的教育机构 兼具教育和学术研究的功能 主持人叫 洞主 或 山长 著名书院 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 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 河南登封 少林寺所在地 的嵩阳书院 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 三 唐 宋 元 明 清的教育机构 书院 长沙岳麓书院 庐山白鹿洞书院 登封嵩阳书院 商丘应天书院 私塾 古代教育的内容 先秦 礼 乐 射 御 书 数汉以后 儒家经典为主 古代的教育思想 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 礼记 学记 重视教育的思想 有教无类 论语 卫灵公 全民教育思想 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论语 学而 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 始乎为士 终为圣人 荀子 劝学 终极追求的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 从总体上说 中国古代的教育特色是它的 人文性 具体特色 一是综合观 人与自然 人与人 人与社会的关系 二是辨证观 德育与智育的关系 三是内在观 修身 慎独 古代的教育 教学方法 一 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二 温故知新 学思并重三 循序渐进 由博返约四 长善救失 教学相长五 言传身教 尊师爱生 我看传统教育 讨论 我看现代教育 我对现代西方教育的了解 古代的选官制度 从 禅让制 到 科举制度 尧舜禹 禅让制 商周 主要是世袭制 另有 选贤举能 军功爵制 汉代 察举征辟制 名目 贤良方正 直言极谏 孝廉茂才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隋唐以后 科举制度 明清三级 乡试 会试 唐宋元明称省试 即由尚书省礼部举行的考试 和殿试 进士前三名 状元 榜眼 探花 连中三元 乡试第一名解元 会试第一名会员 殿试第一名状元 清代科举殿试场所 如何看待科举制度 三场辛苦磨成鬼 两字功名误煞人 深受其害者言 科举制度的腐朽 在明代就已经暴露出来 明代末年 有人尖锐地指出八股文会断送明王朝的江山 他们在朝堂上贴了一张大大的柬帖 上面写道 谨具大明江山一座 崇祯夫妇两口 奉申贽敬 晚生文八股顿首 清代的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对于科举制度都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顾炎武说 八股之害 等于焚书 而败坏人材 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 又说 此法不变 则人才日至于消耗 学术日至于荒陋 而五帝三王以来之天下 将不知其所终矣 顾炎武 日知录 卷十六 聊斋志异 的作者蒲松龄 在他的一些作品中 对科举制度埋没人才和摧残知识分子的身心都作了深刻的揭露 吴敬梓的 儒林外史 更通过对儒林群丑的形象描绘 对科举制度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曹雪芹的 红楼梦 对这个问题虽然着墨不多 他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却是十分深刻的 贾宝玉叛逆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 就是反对科举 他把那些热中科举的人称为 禄蠹 对八股文更是深恶痛绝 他说 这原非圣贤之制撰 焉能阐发圣贤之奥 不过是后人饵名钓禄之阶 谁要是劝他常和那些为官作宦的人讲谈讲谈 仕途经济 他就会大觉逆耳 说这是 混账话 即使是原来和他非常亲密的姐妹 也要和她 生分 了 1840年 这一年是己亥年 是道光十九年 有感于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才的摧残 著名的思想家龚自珍写了 己亥杂诗 在诗中 他大声疾呼 要求改变 万马齐喑 的局面 他写道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在中国资产阶级兴学校 废科举的革命舆论压力下 慈禧根据张之洞 刘坤一等的建议 于光绪三十一年 1905 七月的 上谕 里宣布 自丙午科为始 所有乡 会试一律停止 科举制度寿终正寝 几年之后 即1911年 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也在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风暴中覆灭了 对科举制度恶评价 1 科举无法选拔真才2 科举造成中国科技落后3 考试作弊说明科举制黑暗4 科举考试不公平 妇女无权参加科举 因此科举制很不平等5 科举造成官本位体制6 科举导致官场腐败 不过 自科举制废止后不久 就开始有人提出为科举制平反 清末民初一些著名人物为科举制平反的事例 很值得注意 最早提出为科举制平反的著名人物是戊戌变法时期极力批判科举的梁启超 1910年 梁启超已说 科举非恶制也 他不仅认为科举不是一种坏的制度 而且还认为 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 他公开提出了为科举平反的主张 甚至直接说 吾故悍然曰 复科举便 提出恢复科举的建议 官制与官规 饮冰室合集 文集之二十三 只是当时梁启超的言论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以至于长期以来一般人仅知道梁启超早先批判科举的立场 而很少有人听说他还曾发出为科举制平反的呼吁 另一位赞美科举的伟人就是孙中山 民国建立后 孙中山在各种场合一再称赞中国古代考试的公平性 强调考试在政府选任官员中的重要性 他在 五权宪法 等演说中多次说过 欧美各国的考试制度 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 穷流溯源 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过去的 所以 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 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的最古最好的制度 孙中山是在游历东西洋多国作过比较之后 且看到民国建立以后各路军阀拥兵自重 强权决定官员选任的状况 痛定思痛才发出此论的 孙中山还指出 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 唐宋厉行考试 明清峻法执行 无论试诗赋 策论 八股文 人才辈出 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 制度则昭若日月 这是直接为科举制平反的言论 他不仅称赞科举制度本身 而且连科举考试的内容也加以肯定 孙中山的观点导致了后来民国考试院的建立 所以有必要重新认识科举制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不应将科举制的功能和具体内容相混淆 就制度本身而言 科举不愧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项创举 在中国历史上起了极其重大的作用 如同传统文化的其他精华一样 它的积极部分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 就制度本身和实际录取而言 即使到清末 其客观性和公正性还是主流的 进士中的绝大多数并非 不学无术 平庸低能 之辈 对科举考试内容的智力性不应怀疑 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 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特别是公平竞争 广泛参与 惟才是举的思想不但在封建社会是进步的 还超越时空 超越社会发展阶段 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 这是历史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遗产 也是对世界思想文化宝库的巨大贡献 总之 不论对科举制的是非功过如何评价 科举总是一种客观存在 回顾二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