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系年》及有关古史问题.docx_第1页
清华简《系年》及有关古史问题.docx_第2页
清华简《系年》及有关古史问题.docx_第3页
清华简《系年》及有关古史问题.docx_第4页
清华简《系年》及有关古史问题.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华简系年及有关古史问题李学勤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自2008年7月入藏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保护清理和检视,关于竹简的内容性质获得共识,即:这批珍贵竹简的性质是书籍,书籍大多与历史有关,其中最重要的有尚书及同尚书类似的文献,同时“还有一项重要内容,是一种编年体的史书,所记史事上起西周之初,下到战国前期,与春秋经传、史记等对比,有许多新的内涵。特别要指出的,是这种史书体裁和已看到的一些文句,都很像竹书纪年”1。这篇史书,原来没有篇题,现拟题为系年。系年简长44.6- 45厘米,共138支。简背有排序编号,但有一处重号,以致只有137号。竹简保存基本良好,只有个别残损之处。全篇分为23章,每章自为起讫。文字通为墨笔书写的楚文字。系年一篇字体是楚文字,但不能由此直接推沦这是楚国人的著作。系年既不像春秋那样本来是鲁国史书,也不像竹书纪年那样于周室东迁后用晋国及后来的魏国标年,而是对各诸侯同各以其君主纪年。篇中讲到几个重要诸侯国的兴起,如秦、卫、郑、晋等,至于楚国,却自楚文王始见。在全篇23章里,提到楚的同然较多,不过这也可能是楚国强盛,在当时历史舞台上多有作为的缘故。值得注意的是,篇中不为楚人掩丑,有时措词颇为严厉,如说“楚师人败,楚人尽弃其(帱)幕车兵,豕逸而还”,作者在这里是站在哪方立场,需要研究。成该说,作者即使确是楚人,他的眼光则是全国的,没有受到狭隘的局限。竹书纪年的记事始于夏代(或说五帝)2,系年只起自周初。事实上,篇内有关西周史迹的仅在其前四章,要叙述的是东迁以后。即使是这前四章,所说的重点也是在于周王室何以衰落,若干诸侯围怎样代兴,这表明系年的作者志在为读者提供了解当前时事的历史背景,也起到以史为鉴的作用。篇中时代较后的一些章,还有时明显结合当时形势,例如:第18章:“至今齐人以不服于晋,晋公以弱。”第20章:“至今晋越以为好。”第21章:“楚以与晋固为怨。”其间简文“至今晋越以为好”一句,指明作者之所谓“今”应存楚威王灭越,即公元前333年以前3。从简中记事,可以找到系列较晚诸侯的名号,如:第21章:“韩虔”(韩景侯虔)“赵蔖”(赵烈侯籍)“魏繋”(魏武侯击)“越公殹”(越王翳)“齐侯貣”(齐康公贷)“鲁侯侃”(鲁穆公显)第22章:“宋公畋”(宋休公田)“郑伯”(郑繻公骀)“卫侯虔”(卫公子适)第23章:“楚圣王”(楚声王)“折王”(楚悼王)这样看来,系年的写作大约在楚肃王时(或许再晚一些,在楚宣王世),也就是战国中期。这和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辑所收楚居篇的写成时间是差不多一样的。关于系年与竹书纪年的相似,不妨举周平王事迹作为实例。大家熟悉,左传正义昭公二十六年云:汲冢书纪年云:“平王奔西申,而立伯盘以为大子,与幽王俱死于戏。先是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大子,故称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公(侯字之误)所杀,以本非适,故称携王。”束皙云:“案左传携王奸命,旧说携王为伯服,伯服古文作伯盘,非携王。”束皙是竹书纪年的整理者,他根据纪年指出国语郑语和史记周本纪褒姒之子名“伯服”的错误”4,是很对的。但平王舅家之申,前人都以为在今河南南阳,纪年则说“平王奔西申”,西申见逸周书王会,学者考定应存今陕西北部5。这是什么缘故,前人没有解释。系年有关一章开头即说:“周幽王娶妻于西申,生平王”,可知幽王的申后本系西申之女。接着简文说,幽王嬖爱褒姒: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缯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至于余臣,简文说明是“幽王之弟”,立于虢,称“携惠王”,“立廿又年”,被晋文侯所杀,这同纪年所载一致、纪年的“二十一年”,也应是携王的在位年,不是晋文侯的二十一年。在这一点上,今本竹书纪年等是正确的,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却弄错了。竹书纪年与系年的互相印证,还可以举出一个例子,就是“共和”的史事: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至于厉王,王心戾虐,万民弗忍,居王于彘,诸侯释位,以间王政。”周本纪索隐引纪年便说“共伯和干王位”,“干”、“间”是通假字6。系年有类似简文:至于厉王;,厉王大虐于周,卿士、诸正、万民弗忍于厥心,乃归厉王于彻,龙伯和立。“彻”与“彘”、“龙”与“共”都相通假,这是系年可补竹书纪年。不过系年这一部分也有令人费解的地方,简文讲共伯和立十四年,宣王即位,“龚(共)伯和归于宋”,显然是有问题的。按经典释文引庄子司马彪注:共伯名和,修其行,好贤人,诸侯皆以为贤。周厉王之难,天子旷绝,诸侯皆请以为天子。共伯不听,即干王位。十四年,大旱屋焚,卜于太阳,兆曰厉王为祟,召公乃立宣王。共伯复归于宗,逍遥得意共山之首7。这段活一部分应出自竹书纪年,其中“共伯复归于宗”,成玄英疏释为“共伯退归,还食本邑”,足证系年“宋”当是“宗”字之讹,楚文字这两个字是很近似的。这虽然不是直接的,但说明竹书纪年也可用校系年。和“共和”一样与史记不合的,是关于秦国祖先飞廉的记载。史记秦本纪云商王太戊时有中衍,与其后裔都有功: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其玄孙曰中潏,在西戎,保西垂,生蜚廉。蜚廉生恶来。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周武王之伐纣,并杀恶来。是时蜚廉为纣石(使)北方,死,遂葬于霍太山。孟子,滕文公下则说: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两说迥然不同,历代学者多有议论。现在看系年云周成王平三监之乱:飞历(廉)东逃于商盍(盖)氏,成王伐商盍(盖),杀飞历(廉)。“商盖”见墨子耕柱、韩非子说林上,也即是又称“商奄”的奄8,这与孟子所记是一致的。奄和飞廉都是嬴姓。三监之乱时东方有许多赢姓国参与。见于逸周书作雒:周公立,相天子,三叔及殷、东、徐、奄及熊盈(嬴)以畔9。二年,又作师旅,临卫政殷,殷大震溃。凡所征熊盈(嬴)族十有七国,俘维九邑。飞廉之所以投奔商奄,显然是由于同姓又都参与乱事的原因。“三监”一词,过去以为最早见于尚书大传,实际系年简文已经有了:周武王既克殷,乃设三监于殷。武王陟,商邑兴反,杀三监而立子耿。传世文献中,“三监”或说是管叔、蔡叔、霍叔,如郑玄诗谱;或说是纣子武庚即王子禄父、管叔、蔡叔,如汉书.地理志”10。看系年,似当以前说为是。至于商邑叛乱“杀三监”,当然不是杀了三叔,所指大约是参预临管的周人官吏军士。简文记“立子耿”,极为重要,与著名青铜器大保簋(殷周余文集成4140)可相印证、研究两周青铜器的都熟悉,大保簋是清道光、咸丰间发现的“梁山七器”之一,传出于山东寿张梁山下,即今梁山县境,现藏于在美国华盛顿的弗利尔美术馆。簋铭共4行34字(依原行款):王伐录子,(徂)厥反,王降征命于大保,大保克敬,亡谴,王侃11,大保锡休(集)土,用兹彝对命。铭文里的“大保”就是召公奭,但“录子”是什么人,学者意见不一,最流行的看法,是与西周中期录伯簋的录联系起来。不过后者铭文明云录伯家族世代服事周朝,说其先人曾经叛周实无根据。在大保簋考释上别辟蹊径的,是日本白川静先生。他虽仍认为“录子”是录伯的先人,但指出“录子”其实便是纣子禄父,这见解见其金文通释卷一上12:“录子”又称“天子”,所作器有觚,铭“天子乍(作)父丁彝”(愙斋(集古录)二一九)。其敢称天子者,意指为殷宗既灭后的后嗣。以之与录子并考,录子无疑是封以殷余民的“王子禄父”。禄父为纣子,逸周书作雒称“王子禄父”,克殷称“王子武庚”,史记殷本纪等称“纣子武庚禄父”。“禄父”是他的名,“武庚”为他的庙号,“录(禄)子”可能是名、字联称。白川静的说法得到一些学者的支持13(不过他关于“天子”觚的读释并不正确)。上引系年简文证实了白川静关于大保簋的论点。大保簋的“录子”,简中作“子耿”。“”可通读为“圣”,古音书母耕部,“耿”则是见部耕部字,可相通转,就像“圣”与“声”通,而“声”字从“”是溪母字一样。再说一个系年可与青铜器铭文联系对照的例子。传1931年出于河南浚县辛村的簋(殷周金文集成 4445),现藏在英国伦敦的不列颠博物院,铭文4行24字(依原行款):王来伐商邑,诞命康侯鄙于卫司徒鄙,作厥考彝。所记是康叔封居于卫,“”即在今淇县的“妹”地14。按左传定公四年云: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分康叔以大路、少帛、綪茷、旃旌、大吕,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封畛土略,自武父以南,及圃田之北竟,取于有阎之土,以共王职。取于相土之东都,以会王之东搜。聃季授土,陶叔授民,命以康诰,而封于殷虚。康诰在伏生所传尚书之列,流传至今,然而康诰作于何时,反映的是不是成王、周公分封时候的史事,一直有很大争论,连带着关于簋的理解也多有异说。其中一个关键性问题是,康叔是否原封在康,后来才改封到“殷虚”即卫。如果确是这样,那么为什么不称“卫诰”,却称作康诰?“康叔”之“康”,郑玄以为谥号,当然是不对的,马融则释为畿内国名,史记卫世家索隐引宋忠说:“畿内之康,不知所在也。”宋以下学者有人以为即说文的“”,在今河南临汝一带15,并不足信。系年于此有较详记述:周成王、周公既迁殷民于洛邑,乃先建卫叔封于庚(康)丘,以侯殷之余民。卫人自庚(康)丘迁于淇卫。“庚”、“康”系通假字。原来“康丘”就在殷,是“邶墉卫”的“卫”的一部分,所以康叔封也可称“卫叔封”,不久卫人迁都“淇卫”,即在淇水流域的朝歌,那里便专称“卫”了。因此,左传所说并没有不实的地方,簋的“诞命康侯鄙于卫”也得到印证。以上我们介绍系年简的西周部分,或许讲得太多了,简文的主要内容,如前所说,还是春秋战国的部分。特别是战国早中期事迹,多为传世文献所缺略,而同近年出土的其它楚简有可相补充之处,这里也谈一个例子,以概其它:据系年简文,楚简王七年即公元前425年,命莫敖阳为率师以定宋国的公室,与晋人发生冲突。过了两年,即简王九年,公元前423年:王命莫敖阳为率师侵晋,攘(?)宜阳,围赤,魏(魏文侯斯)、赵(赵献侯浣)、韩启章(韩武子启章)率师救赤,楚人豫(舍)同围而还,与晋师战于长城。楚师亡功,多弃(帱),莫敖宵遯(遁)。“莫敖阳为”曾见于湖北随州擂鼓墩一号墓简,我已说明他属于出自楚穆王的阳氏,擂鼓墩简纪年“大莫敖阳为适豧之春”即楚惠王五十六年,公元前433年,系年所记莫敖阳为与晋师战于长城一事,又见于河南新蔡葛陵墓简的纪年,作“大莫敖阳为、晋师战于长城之岁”,我曾推测为楚声王四年,公元前404年17,失之过晚。现存从系年知道,这一战役实在公元前423年,上距擂鼓墩简只有10年,显然较为合理。至于葛陵简最晚一条纪年“王自肥遗郢徙于鄩郢之岁”,成为楚悼王四年,公元前398年”18,已由清华简楚居证实,那时阳为恐怕不可能仍然在任了。注释:1李学勤初识清华简,光明日报2008年12月1日;又收入通向文明之路,商务印印书馆,201O 年。2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序例第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3李学勤关于楚灭越的年代,江汉论坛1985年第7期;又收入李学勤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4同2,第62-63页。5蒙文通文集第二卷古族甄微,第72-73页,巴蜀书社,1993年。6参看顾炎武日知录卷二五“共伯和”条:又顾颉刚史林杂识初编“共和”条,中华书局,l977年。7郭庆藩庄子集释,第423页,上海书店影印诸子集成本,1991年。8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第28页,中华书局,2004年。9“畔”字据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第76页,商务印书馆,1940年。10同8,第358 页。11裘锡圭释衍、侃,鲁实先先生学术讨论会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