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一个文献综述内容摘要:本文是对1990年代以来悄然发展起来的路径依赖理论的一个文献综述。文章首先上溯了理论的源头,阐明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凡勃伦在阐述“缘由累积”时所隐含的路径依赖理论的萌芽;接着文章介绍了理论的正式提出者诺斯等人的论点;继而,文章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坎贝尔和瑞哲罗的观点,从而描述了1990年代中期路径依赖理论在宏观和微观方面得到的深入发展;最后,文章介绍了对这一理论的实证检验成果。关键词:制度变迁;路径依赖;文献综述一、理论的萌芽:凡勃伦路径依赖思想的提出及其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首先应归功于社会达尔文主义者(Social Darwinism)。达尔文主义的理论根基是“缘由解释”(Causal Explanation)方法,“缘由”被认为是一切物质和能量转换过程中必然牵涉到的机制;达尔文主义者认为,一切事件或现象都由其缘由,“每一缘由则产生一个结果” 参见A. Wolfe, “Functional Economics”, In The Trend of Economics, edited by R. Tugwell, PP443-PP482, New York, Alfred Knopf, 1924。缘由解释方法并不等同于决定论(Determinism),其间的区别参见Hodgson (2002), “Darwin, Veblen and the Problem of Causality in Economics”,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the Life Sciences, unpublished manuscript.。运用在社会科学领域,达尔文主义者认为:一切组织和复杂系统的演化都必然牵涉到变异(Variation)机制、承袭(Inheritance)机制和选择(Selection)机制;在这些机制共同作用下,当一个“复制体”(Replicating Entity)未能成功完全复制其自身时,达尔文进化(Darwinian Evolution)发生了。这一提法包含了三方面内容:(1)进化主体总是受承袭机制影响,其发展演变是以对自身的承袭为基础和立足点的;(2)受初始条件区别影响,完全复制自身是不可能的,变异不可避免;(3)在承袭和变异机制共同作用的基础上,选择机制决定了最终的演变方向,换言之,不同方向的变异体(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其存活的几率并不一样。这一作用过程适用于任何开放的演进系统。一些敏锐的思想家探讨了将达尔文的进化机制引入社会、文化乃至思想领域的可能性。贝奇霍(Bagehot, 1872)探讨了承袭和自然选择机制在社会学领域的运用及人类知识和科学发展的自然选择效应;亚利山大和基德(Alexander & Kidd, 1892)探讨了伦理原则的自然选择效应;瑞奇(Ritchie, 1896)则将思想、习俗和制度的自然选择效应同个人和种群的自然选择效应做了区分 转引自Hodgson (2003), “Darwinism and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 March, 2003。而在经济学疆域内引入达尔文思想,从而建立起一个基于累积因果的经济制度整体演进范式,并成为路径依赖理论先驱的,则是凡勃伦。凡勃伦接受了达尔文的缘由解释方法,他认为这一方法不仅是生物学的准则,而且是哲学准则。凡勃伦(1919)指出,“任何演化科学都是自足的理论,是过程的、关于缘由累积持续进程的理论。这些非个人的缘由累积和效应将因其累积性特征而在惬当理论的构建过程中大行其道”。“现代科学将(因达尔文缘由解释方法的引进而)成为一门关于持续演化的学问,呈现出自我持续、自我繁殖及无终极的特点”。在经济学领域,凡勃伦同样强调用缘由(而不是目的)来解释有序不断的变迁,并不求对终期或结局作任何推测的研究,他强调“从发生学的角度把握正在展开的过程,把制度演化当作累积因果的过程来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凡勃伦将达尔文关于自然选择的三种机制具体到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凡勃伦(1899)认为,“制度是过往进程的产物,它与以往的客观条件相适应,因此总是不能完全适应目前的要求。因此,制度包括思维习惯、具体观点和处事态度(在演进过程中)总是相对保守的因素,这是社会惰性、思维惰性和保守主义的根源”。在社会经济学领域内,制度的这种由承袭机制决定的相对稳定性和延续性成为演进的最主要障碍,而制度的变迁则是对这一障碍的突破。凡勃伦(1919)在论及“制度的起源、发展、延续和变异”时认为,尽管“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承袭性累积的进程”,但“每一新的进展都创造了新的条件,这些新条件的出现使总体的承袭过程必然包含变异”,并且“这些新条件本身就是变异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们既是以前变异因素产生的结果,又是将来新变异产生的原因”。当不断追本溯源到哲学层面上时,凡勃伦(1914)认为人类“天生的好奇心”(Instinctive Curiosity)是产生一切变异的本源。凡勃伦在将变异了的条件因素置于累积因果进程中的思想开启了路径倚赖和路径歧异(Path Divergence)分析的大门,但其对变异本源的阐释则引起一些非议 譬如凡勃伦的追随者汉密尔顿就认为这是一个可怕的谬误,相反,如将行为主义哲学(behaviorism)引入制度创新分析,将能获得更好的理论说服力。参见Hamilton, David B. Newtonian Classicism and Darwinian Institutionalism. Albuquerqu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1953。在凡勃伦的理论里,变异机制代表了制度演进的促进因素,而承袭机制则是演进的主要障碍,制度的演进体现的是变异机制对承袭机制的克服。这一论点虽然描述出两机制的一些特征,但却很难称为是深刻有洞见的。事实上,承袭机制的存在正是变异机制存在的基础。如霍奇森(Hodgson,2003b)正确指出的,“制度的持续性使个体对他人的行为得以形成稳定预期。制度使人类行为规范化和持续化,造就了合规性思维、预期及行为在制度与个人的正反馈作用下,制度的维持不仅需个人在制度框架下的行为实现,并且制度本身塑造了个体的行为”。正是这种稳定预期才使个体的“天生好奇心”获得现实的实现基础,离开制度规范下的稳定预期,个体的天生好奇心只能流于空想或妄想,而不可能成为促进制度变异的动力(之一)。简言之,凡勃伦对制度变迁的承袭机制的描述以及缘由累积的分析方法尽管接近于后来的路径依赖概念,但他将承袭机制和变异机制简单对立起来,从而未能进一步深入分析制度变迁和路径依赖之间的密切关系。凡勃伦的这一关于机体整体演进的缘由累积思想得到汉密尔顿(Hamilton,1953)的支持。他第一次把达尔文置于制度主义者的行列中,并将这一范式与古典范式相提并论并进行类比:“古典主义起源于十八世纪的牛顿主义,制度主义则是十九世纪达尔文革命的产物”。汉密尔顿强调“经济学是关于过程的研究”,制度经济学的特色就是其对演变的极端重视:“在达尔文主义影响下的学者将社会结构视为累积变迁的结果,并且正在发生着进一步的变迁”;“牛顿主义的变迁概念基本上是理性的和技术性的;而达尔文式的变迁则是非技术的过程,是累积性的进展。未必导向正确或美好的结局”。二、理论的提出:诺斯相对凡勃伦和他的追随者而言,所谓的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更象是一个命名错误(Fallacious Nomination):它在理论基础上正好与强调整体演进和过程导向的制度主义传统背道而驰了,取而代之的是个体理性、目的导向和对成本收益的简单数字计算。在对制度变迁的考察中,较具代表性的是戴维斯和诺斯模型(1979),它就行动团体在时滞存在的条件下的制度变迁利润计算了现值,并勾勒出一个制度变迁的标准流程图;它把制度变迁完全、彻底的新古典主义化了,制度变迁成为与营销策略变更、生产工具改进或投资策略决定一样的完全可计算的商业程序,凡勃伦的累积因果、承袭变异和自然选择,被完全理性的“人为选择”替代,制度变迁被纳入可完全预期和精密规划的牛顿经济学范式中。单就理论的纯粹性而言,D-N模型是十分成功的:它把制度变迁这一因素成功地放置到了既有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实现了制度变迁研究的主流化;但遗憾的是这一成功仅仅是理论上的一次幻觉,D-N模型的不切实际,即便其创立者诺斯在创立之时也不得不承认,“现存制度现实地制约着制度进一步变迁的速度和方向”,因此他与他的合作者在实际考察制度变迁时“在许多方面不得不放弃效率解释并考虑现存制度的保守性”,于是“一有必要就诉诸这一保守原则去解释一套既定的预期”,这一持续不断的干扰使他提出的模型“被弄得支离破碎”(Field, 1981),从而使模型逐渐沦为理论上的空中楼阁。诺斯在1980年代以后的研究中开始逐渐脱离新古典范式,转而向制度主义传统靠拢。在1981年的一部过渡性著作中诺斯指出新古典模型在考察经济史中存在的不足和偏差,并认为“历史的变迁与稳定要求有一种意识形态理论来说明这种偏离”。嗣后,诺斯(1990)更为明确地提出“有必要废除作为(新古典)经济理论基础的理性假设”,同时指出,“非正规的制度(文化)影响着个体对其所处环境的解释,这与个体的限制性行为空间共同构成制度变迁具有高度延续性的基础”。“信仰体系之演变,是共同体集体学习的过程,因而是一种文化适应的累积过程”,而信仰体系及其演变则“通过制度而表达”。他坦承自己之前提出的模型(D-N模型)无法涵盖文化和意识形态因素,无法解释这种“过程理性”(Procedural Rationality)的发生;因此,他和其他一些对既有的制度变迁模型不满的经济学者共同提出了“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的概念。“路径依赖”这一概念从未得到过明确的定义,大家都将其视为无须定义的自明(Self-illustrated)概念:指的就是制度变迁过程中对以往制度形式及变迁历史的高度依赖特点。如戴维(David,1994)指出的,路径依赖产生“锁定效应”(Lock-in Effects),这使“次优选择行为成为常态;在解释(当前的制度及其未来的变迁)时历史是重要的”;于是,“微小的历史事件可能影响整体制度的变迁,使之进入一并非最优选择的特别路径”。一般说来,路径依赖的发生根源于以下三方面原因(David,1994):(1)制度是协同博弈(Co-ordination Games)的解,在这一博弈过程中多重预期(Multiple Expectations)总是存在的,而这些预期又无一例外地植根于初始条件,于是制度变迁必然是初始条件依赖的。(2)组织内部交流体系编码投资的不可逆性。(3)组织要实现的目标和任务彼此之间不可避免的交错性和相关性,新目标的附加具有时间上的继起性,因此它们总倾向于在既定的路径中发展。诺斯(1990)认为,“体现在信仰体系中并由制度表达出来的激励决定了时间进程中的经济成效,经历时间的信仰体系之演变是共同体集体学习的过程,因而是一种文化适应的累积过程”;“一个社会中的知识存量及其信仰结构使制度变迁绝对是渐进的并且是路径依赖的”;“政策制订者所拥有的、能改变经济发展方向的自由度受制于行为人的信仰体系和制度矩阵,因此成为政策指导的是适应效率而非(资源)配置效率”。尽管诺斯首先提出并阐述了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效应,从而为解释现实世界的制度变迁提供了一个可能拥有广阔前景的思路,然而,诺斯的理论止步于揭示路径依赖确实存在,他无法通过将关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理论融合在经济学模型里去解释过程理性在宏观领域里是如何运作的;他同样未能洞悉导致路径依赖效应发生的微观基础;这些理论空白为后起的学者们提供了广阔的驰骋天地。三、理论的发展:坎贝尔和瑞哲罗路径依赖理论在1990年代中期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是对新古典范式的一种反动。新古典范式不包含任何信息费用或经济行为的组织费用,这使该理论框架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而路径依赖概念的引入则有助于解决这一缺陷。莱博维兹和马格利斯(Liebowitz & Margolis, 1995)根据不同程度的可获取信息区分了三个层面上的路径依赖。第一层面的路径依赖指如下状况:行为主体拥有足够的信息,他也知道什么方案是自己的最优选择,然而考虑到完全放弃原先选择的路径将引发若干费用,他实际上进行的是次优(但与既有路径相吻合的)选择。第二层面的路径依赖则源于决策进行时的信息不完全;随着时间的推进,行为主体逐渐发现最初的决策并非最优,但先期投入的资源已成为沉入成本,经济行为只能按次优路径继续展开。第三层的路径依赖则是这样一种情况:行为主体可能意识到存在更优的选择,但还是拒绝其他方案,而坚持具有路径依赖性的选择。如果说前两个层面上的路径依赖在引入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概念后仍可置于新古典范式之下的话,则第三层面的路径依赖在该范式下就是根本无法理解的了。如果这种情况只在罕见的条件下发生,则我们可以将之视为理论误差而忽略不计,但不幸的是这一层面的路径依赖是如此广泛的存在,以至于它占据了路径依赖事件的绝大多数。不仅如此,即便在第一和第二层面上,新古典范式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放弃既有路径的费用事实上是难以计算的;更为重要的是,行为主体据以判定最优选择的信息的获取同样具有选择导向性,信息获取过程同样是路径依赖的:一个特定的决策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既定的路径令行为主体相信该选择是最优的。在这个意义上,路径依赖可被视为“真实规则的遵循”(Genuine Rule Following),它显然与新古典范式的收益最大化设定相对立。于是,路径依赖理论被视为新的理论框架的一个起点。林德伯格和坎贝尔(Lindberg & Campbell, 1991)立足于美国八个不同经济部门的管理制度演变进程的考察,尝试性地构建了一个描述渐进式演变的模型,并得出与诺斯的论点十分相似的结论:制度变迁的渐进特性主要植根于历史给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它们制约、甚至可以说是规定了制度的后续变迁。L-C模型首次把个体对制度的认识状况进行参数化处理,从而使该模型从根本上区别于完全理性和信息无成本的D-N模型,这标志着路径依赖理论作为异于传统新古典范式的新生理论开始显露其特点。然而L-C模型只是将变迁主体对制度现状和成因的认识和判断简单地设置为一个参数,而并未深入探析该认识和判断的形成过程,这就使得他们取得的理论突破未能受到来自理论或实证的更有力支持。坎贝尔(1995)在后续的研究里试图弥补这一缺憾,在充分吸取其他研究者(Powell & DiMaggio 1991; Thelen & Steinmo 1992; Scott 1994)的理论发现后,坎贝尔探讨了变迁主体对制度的认识和判断的形成过程。他认为,现存制度内生出对其自身的评判框架和制度内个体与制度自身的互动模式,这二者共同作用,决定了变迁主体如何定义其面临的问题、潜在的利润及可行的解决方案,而变迁主体的这些认识最终决定了制度变迁方向。坎贝尔把更多的关注投向变迁发生之前变迁主体偏好的形成过程,而非变迁本身,更非(如新制度经济学家)变迁的目的。他认为,“变迁主体的偏好形成可理解为一个连续统一体(continuum),它时而十分稳定,时而高度动荡,取决于制度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特点及变化状况”。简言之,制度与制度变迁主体之间形成一个正反馈环,在此作用下,变迁主体的偏好高度依赖于现存制度。制度变迁不仅是高度路径依赖的,而且具有“即时”(Bricolage) 按,坎贝尔使用的bricolage一词是很难翻译的,其意如下:Something made or put together using whatever materials happen to be available(美国传统辞典),即“拼凑物品、使用手头现成材料制成或拼凑成的物品”,但坎贝尔在运用这一术语的时候侧重于其信息方面的含义,这就涉及到不完美信息的根源问题,换言之,以往的制度变迁进程决定了当前的制度性信息(已编码信息)的特性,这一特性又成为制度继续变迁的“手头现成材料”,于是制度变迁具有路径依赖特性。当然,坎贝尔在信息方面的展开是十分有限的,参见Campbell “Mechanisms of Evolutionary Change in Economic Governance: Interaction, Interpretation and Bricolage”, 收于Magnusson & Ottosson(1997)编的Evolutionary Economics and Path Dependence一书中。特性:规则和惯例对主体的偏好形成诚然有很大的影响,但当前的综合制度背景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坎贝尔指出,“个体受极其有限的信息状况及高度不确定性限制,其行为更多考虑到制度上是否可行(institutional acceptable)和文化上是否适当(cultural appropriate),而非成本-收益分析,于是,个体通过如下方式构建新制度:将已存在的制度性规范、惯例及概念扩展到新的行为领域”。坎贝尔的即时信息因素从更本质的层面上探讨了路径依赖效应的信息根源,从而打开了新古典范式完全理性的“黑盒子”;而其对变迁主体偏好形成的论述也体现了演化经济学重视过程的特点,从而使其进一步区别于新古典的“目的导向”(target-oriented)模式。如果说诺斯对路径依赖效应的描述包含了对新古典范式的反动的话,那么,坎贝尔的富有启示的研究则基本上实现了另辟蹊径的目的:在坎贝尔那里,路径依赖理论已成为对新古典范式的一个更富现实解释力的理论替代。我们不难发现,坎贝尔的理论其实暗含了范勃伦的累积因果精神,从而更趋近于缘由累积解释内核。如果说坎贝尔对路径依赖理论的探讨延续了旧制度主义者的总体分析思路,从而为路径依赖理论构筑了一个抽象分析框架的话,那么瑞哲罗(Rizzello)的研究则为将路径依赖理论的最终系统化奠定了基石:他把路径依赖理论引向奥地利学派传统,从而为该理论寻找到了微观基础。瑞哲罗(1995a)秉持奥地利学派的个人主义传统,尽管他宣称(事实也是如此)他的理论“在(立论)基础上反对瓦尔拉斯和帕累托的主流框架;在实际操作中采取渐进发展而非均衡的方法”,并且对新古典范式也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从而同诺斯和坎贝尔等人在关注制度的渐进性方面取得了共识,但其“目的并非在(主流)经济学之外另立体系,并推翻所有传统观点”,相反,他(1995b)对制度变迁的分析仍是以新古典主义的需求-供给框架作为蓝本的,不同之处仅在于他对该框架做了如下修正:(1)根据西蒙(Simon,1956)的有限理性观点修正了模型的需求方面,去除了不切实际的完全信息和充分理性假设,从而否定了简单的利润最大化计算方法,而将“满意”树立为决定个体决策取向的标尺。他指出,一旦个体预期制度的创新或变迁(对比现有制度)能给自身带来更多的满足(而非最大的利润),则该创新或变迁就可能发生。(2)立足于以哈耶克(Hayek,1952)为主要代表的主观主义方法论(Subjectivist Approach)修正了模型的供给方面,指出跨代知识积累是一个高度个人化的过程,人们总是根据自身的特定经历来诠释所获得的信息、并创生出新的概念,因此客观的制度变迁根源应从主观个体的 “心理维度”(Psychological Dimension)中去寻找。正是在这个层面上路径依赖获得了基于微观个体的解释:制度变迁“受其特殊个性影响,受其既往的经历影响,受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环境形成的特殊正反馈影响,受个人学习过程影响,最重要的是,还受知识获取的主观机制影响”,在这些因素综合影响作用下,变迁的最终结果就将是“基于(制度)内生信息积累过程的”、“以适应已有传统和既往经历为前提的”,因此,这个变迁结果就将是“高度路径依赖的”。简言之,在这种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之下,变迁个体的心理维度具有高度的路径依赖性,这决定了整体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特性。不仅如此,制度的创新(innovation)也具有路径依赖的特点,因为创新的发生来源于“新观念、新计划和新行为方式的出现,而后三者显然是路径依赖的;只是因为信息的不完全和过程理性影响才使得相当程度的自由意志得以显现”。瑞哲罗在考察个体行为和思维的路径依赖特性上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西蒙的个体有限理性观点首次被用来解释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特性,(由个体心理维度暗含的)信息的不对称性被放置到引人注目的高度,从而确实为路径依赖理论找到了一个坚实的微观基础。然而他对哈耶克以及奥地利传统的亦步亦趋使他未能进一步深入探讨个体心理维度的路径依赖特性如何导致整体制度变迁的同样特性,而只简单地根据主观主义和过程理性的假设直接推得,在考虑到集体行为逻辑悖论 奥尔森(Olson, 1980)指出,在排他性集团利益存在(而这总是存在的)的前提下,分利集团之间的零和博弈不可避免,因此,在一个较大的范畴内,个体理性的加总远不能就此构成集体理性;集体理性不能成立的另一个原因是公共产品外部性的特点,它使个体无法对之进行有效收费,由此产生的不可避免的搭便车现象使个体在理性基础上失去进行公共产品发明、生产和推广的激励,于是个体理性的存在导致集体的瓦解(公共产品的稀缺必然导致集体的名存实亡)。参见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时这一理论推演显然存在明显缺陷。简言之,瑞哲罗在微观层面上的分析深刻而令人信服,但在将微观结论向宏观层面扩展时未能获得更好的理论支持,从而使其最终结论的获得略显草率。四、理论的实证检验对路径依赖理论的实证检验集中于以下命题:路径依赖是如何发生的;在形形色色的制度锁定效应(Lock-in Effect)作用下,发展又是如何实现的。于是,政府政策和得到越来越多的强调的“国家特色”等因素在理解路径依赖的发生机理时就显得十分重要;而一旦我们把政策更改发生或新的政治势力出现等因素纳入考察范围之内,则变迁主体与制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也能够得到更好的理解。与一般的决策条件实证研究不同,对路径依赖理论的实证检验主要验证决策机制是如何受意识形态的影响的。伯格德尔和奥斯特兰(Bergdahl & Ostlund,1995)集中探讨了制度变迁中次级规则的作用。他们考察了欧盟达成欧洲货运共同政策协议的过程,分析了达成该协议的目标和现实收益,从中试图找出,是什么因素打破了长达30年的议会锁定状况。他们指出,达成一个统一协议的最大障碍在于各国在表决中必须一致通过;而该协议则是在以下背景中被提出的:欧洲单一法案(Single European Act)已被通过,该法案确定了欧盟决策的多数通过准则,是欧盟各国旨在防止个别国家为保护自身利益阻挠联盟整体战略规划而特别确立的;多数通过准则的存在就使得一致通过这一障碍得到解决,协议只需获得多数赞同即可通过并付诸实施。通过这一案例,伯格德尔和奥斯特兰探讨了制度变迁的进程以及在此进程中不同层级的制度及蕴涵其间的不同路径依赖效应所发挥的不同作用,指出合理辨析不同层级制度的不同作用对于理解真实制度变迁是十分重要的。奥托松(Ottosson,1995)考察了与欧洲其他各国都大相径庭的瑞典铁路国有化的过程。他指出,尽管旧制度学者(OIEs)和新制度学者(NIEs)对政策因素都未予足够关注,政策制定过程及该过程发生的变化对解释制度变迁仍是十分重要的。奥托松讨论了政策和市场的相互影响,强调了具有明确目的性的行为主体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瑞典铁路国有化过程中,正是这些行为主体提出了新的国有化议案,改变了国内私有的铁路部门的制度环境,从而为最终的国有化进程铺平了道路。安德松-斯考格(Andersson-Skog,1995)比较了斯堪德纳维亚各国电信部门的发展状况。他发现,从短期角度看,不同的制度背景在解释其发展模式时似乎不起作用,这似乎为新古典学者“制度无关紧要”的论断提供了支持;然而,一旦我们放宽时间尺度,就会发现制度背景的初始差异在这一部门的后续发展中逐渐显露出来,并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北欧各国的发展模式自1890年代起开始分歧,一战之后各国的差异更为显著;但在电信行业的发展模式中各国一开始并未显示出明显区别,这说明不同的制度背景可以(或确切地说,在一段时间内可以)导致相同的发展模式。然而,不同的规制结构决定了不同的发展机遇,从而从长远角度看决定了不同制度背景下的相同发展模式最终必然走向分歧:在一些国家,某一变迁的促发必须以变更某些规制为代价才能获得,这将引发大量的谈判和更改立法费用;而在另一些国家,相应的规制并不存在,变迁可以无阻碍地进行,规制结构的差异决定了开始相同的发展模式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日益显露出区别。李瑟(Lyth,1995)考察了欧洲第一个航空业规制系统IATA 即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 Association),它建立于商用航空运输开始出现的1919年,基本上是一个欧洲俱乐部(唯一例外是1938年加入该协会的美国潘航空公司)。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后,IATA在1945年被改组为私人商业联会,并开始对全球航空运输的价格进行控制。由于战后大多数国家的航空公司被国有化了,而激烈的价格竞争意味着一场国际贴补大战,因此多数政府乐于看到由IATA来对业内价格进行控制。演变过程中政府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由此带来的规制变迁的高度路径依赖效应。李瑟把这一课题的考察放在一个相当宽泛的时间尺度下进行,他深入分析了一战以后各国的实际立场,阐明了各国捍卫本国工业的深层次原因,从而阐明了IATA得以建立的制度背景。二战的爆发使各国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视为至高无上的准则,而航空主权更是居于国家主权的核心地位,这一背景使得IATA的价格垄断职能得到空前强化,该组织在欧洲航空业的地位也日益加强。事实上,由于各国政府的支持,IATA成为20世纪最成功的价格卡特尔之一,它使国际航空运输业长期高度稳定,并维持一个居高不下的价格。随着战后欧洲经济的复苏和美国经济的繁荣,政治利益逐渐退居幕后,经济利益在跨国关系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伴随着1970年代自由化浪潮的兴起,新的、更加自由化的跨国航空规制主要在美国推动下开始建立,而其主要的障碍则来自IATA。尽管在日益激烈的美国航空业竞争之下对IATA的价格同盟进行坚持被证明是困难的,因此旧规制得到了较大的修正,出现了许多新的规定;但李瑟发现,这些规定更多体现了原有规制的精髓,而非如其发布时宣称的旨在将航空市场引向自由化。简言之,就长期角度而言,来自美国的长达40年的竞争压力和政治压力只是带来制度内的变化,而非催生了一个全新的制度;看似完全不合时宜了的IATA规则只是得到修正以使其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并未被废止。上述的四项实证研究从不同侧面论证了路径依赖效应的重要作用及其背后的更深层次原因,它们把抽象的理论探讨具体化到个案分析中,论述了政府政策、发展模式、制度背景变更和国家特色等因素是如何影响制度变迁并使其呈现出路径依赖特性的。可以说,关于路径依赖效应的实证研究不仅给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特性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而且在不同层面上丰富了路径依赖理论本身,并为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提供了许多富有启示性的思路。五、结语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理论超越了传统的技术变迁和制度变迁理论,它将着眼点放在演变过程中,强调历史的作用,从而使其与新古典主义的静态分析模式和简单的成本-收益计算方法区分开来。然而,不应否认的是,该理论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期,要使这一潜力巨大的理论资源成为新古典范式的有力挑战者并最终取而代之,大量的后续研究和进一步的理论拓展将是不可或缺的。主要参考文献:Andersson-Skog, L.(1995), The Making of National Telephone Networks in Scandinavia: The State and the Emergence of National Regulatory Patterns 1880-1920, in Evolutionary Economics and Path Dependence (edited by Magnusson & Ottosson), PP138-PP154.Bergdahl J. & Ostlund, J.(1995), Institutions as Determinant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Case Studies in the Field of EEC Transport Policy, in Evolutionary Economics and Path Dependence (edited by Magnusson & Ottosson), PP155-PP167.Campbell, J.(1995), 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the Role of Ideas in Political Economy, Unpublished manuscript,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Harvard University.Campbell, J.(1995), Mechanisms of Evolutionary Change in Economic Governance: Interaction, Interpretation and Bricolage, in Evolutionary Economics and Path Dependence (edited by Magnusson & Ottosson), PP10-PP32.David, P.(1994), “Why are Institutions the Carriers of History?: Path Dependence and the Evolution of Conventions, Organizations and Institutions”,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Vol.5, No.2. 1994.Field, A.(1981) The Problem with Neoclassical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 Critiqu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North/Thomas Model of Pre-1500 Europe, Explan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 18(April), 1981.Hamilton, D.(1953), Newtonian Classicism and Darwinian Institutionalism. Albuquerqu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1953.Hodgson, G.(2002), Darwin, Veblen and the Problem of Causality in Economics,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the Life Sciences, unpublished manuscript.Hodgson, G.(2003a) The Hidden Persuaders: Institutions and Individuals in Economic Theory,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27, 2003.Hodgson, G.(2003b), Darwinism and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 March, 2003.Liebowitz, S. & Margolis, S.(1995), Path Dependence, Lock-in, and History, The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 Organization, 11(1).Lindberg, L. & Campbell, J.(1991), The State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in Governance of the American Economy (edited by Campbell, Hollingsworth & Lindber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Lyth, P.(1995), Institutional Cha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天津市河东区中考二模物理试题(解析版)
- 小学6年级毕业考试试卷及答案
- 初一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 蒸馏法课件教学课件
- 2025年北京高考物理试题+答案
- 2025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中国古代史(先秦-魏晋)选择题解析版
- 2025年辽宁省中式面点师(初级)证考试题库
- 橡胶船物理题目及答案
- 乡村幼师答辩题目及答案
- 2025采购合同样式范文
- 仓库年度评审报告范文
- 《工会财务与会计》课件
- 物业保洁员礼节礼貌培训
- 普外科出院患者随访制度
- 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单元测试)-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 DB65-T 4773-2024 生物安全实验室消毒技术指南
- 人教版PEP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1-My-classroom课件
- 2024年新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全册课件(新版教材)
- 抖音火花合同电子版获取教程
- HYT 0318-2021 填海项目竣工海域使用验收测量规范
- 高中历史知识竞赛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