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中国古代史(先秦-魏晋)选择题解析版_第1页
2025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中国古代史(先秦-魏晋)选择题解析版_第2页
2025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中国古代史(先秦-魏晋)选择题解析版_第3页
2025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中国古代史(先秦-魏晋)选择题解析版_第4页
2025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中国古代史(先秦-魏晋)选择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1中国古代史•选择题(先秦一魏晋)

涉及考点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二、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三、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四、西汉与东汉一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1.(2025・广东•高考真题)在山东济南焦家遗址中,考古人员发掘出多座属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葬。其

中部分墓葬的墓拧规模较大,使用木质棺椁,有一棺一椁,也有一棺重椁:墓主人都是男性,随葬品有

玉钺、石钺,以及精美的陶器和镯,环等其他玉器。这反映了()

A.石器时代的结束B.生产关系的变化

C.部落联盟的瓦解D.礼乐制度的完善

【答案】B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部分墓葬的墓

圻规模较大,使用木质棺椁,有一棺一椁,也有一棺重椁:墓主人都是男性,随葬品有玉钺、石钺,以

及精美的陶器和镯,环等其他玉器”可知,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的差异反映了社会分化和私有财产的出现,

说明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B项正确;大汶口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不能说明石器时代结束,排除A项;

材料强调生产关系的变化,未涉及部落联盟的信息,排除C项;礼乐制度是西周时期完善的,与材料时

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5・四川•高考真题)考古学中,地层剖面考古的理论主要是地层学。根据地层学原理,越在上方的地

层,时期越晚。下面是河南安阳某地层剖面图,图中地层③可能出土()

①耕土层

②龙山文化层

④深层土壤(无文物出土)

A.彩陶碎片B.马车残片C.竹简碎片D.青铜礼器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根

据材料可知,地层剖面从下到上依次为:④深层土壤(无文物)一③一②龙山文化层一①耕土层。根据

地层学“下层早于上层”原则,地层③的年代应介于④(无文物)与②(龙山文化层)之间。龙山文化层

(②)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以黑陶、磨光石器为主。地层③位于龙山文

化层之下,年代更早,可能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或更早的文化层。综合地层学原理与考古学内容,新石

器时代的彩陶碎片是地层③最可能的出土文物,A项正确;马车最早出现在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3世

纪),地层③年代远早于商代,排除B项;竹简盛行于战国至汉代(公元前5世纪以后),与地层③的年

代差距过大,排除C项;青铜器的使用始于夏商时期(约公元前2000年以后),而龙山文化层尚未进入

青铜时代,地层③年代更早,不可能出土青铜器,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5•江苏•高考真题)新石器时代晚期,镶嵌绿松石的玉石器在葬仪和祭祀中扮演重要角色。绿松石的

镶嵌方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孔嵌法和平面镶嵌法。孔嵌法沿黄河自东向西传播;平面镶嵌法与之相反,

从甘肃、青海地区向黄河中下游传播。这可用于印证()

A.南北方生产工艺的融合B.母系氏族社会审美的改变

C.原始文化的传播与交流D.阶级社会等级秩序的建立

【答案】C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据材料“孔嵌法沿

黄河自东向西传播;平面镶嵌法与之相反,从甘肃、青海地区向黄河中下游传播”可知,不同地区的镶

嵌技术呈现双向传播的特点,反映了原始文化在不同区域间的交流与互动,c项正确;材料仅涉及技术

传播方向,未提及其与南方工艺的融合,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不同区域间的交流与互动,未提及母

系氏族社会的审美变化,排除B项;新石器时代晚期尚未形成阶级社会,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5•河南•高考真题)下图是黄河流域洛河中游地区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时期聚落遗址相关情况的统计。

据此可知,该地区()

A.从邦国林立走向国家统一B.仰韶文化时期方国都城面积较小

C.聚落规模的分化不断加剧D.龙山文化晚期营建城市形成制度

【答案】C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黄河流域)。据材料“仰韶

文化到龙山文化时期聚落遗址相关情况的统计”和所学知识可知,统计图显示聚落面积差异逐渐增大,

表明社会分层和聚落规模分化加剧,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邦国林立到国家统一是从新石器时代

晚期到夏商时期的转变,材料未体现国家形态演变,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仰韶文化时期方国都城面

积数据缺失无法比较,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龙山文化晚期虽出现城址但尚未形成系统的城市建

设制度,营建城市形成制度是在周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5・陕晋青宁卷•高考真题)考古学者认为,山西省芮城县清凉寺墓地第三期遗存具有龙山文化特征。

其中,部分大型墓存在殉人现象,有玉器和彩绘陶器等随葬品,而仅可容身的小型墓无随葬品。据此推

知,当时()

A.礼乐制度初步形成B.祭祀仪式规范

C.奴隶制国家已出现D.阶层分化明显

【答案】D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据材料“部分大型

墓存在殉人现象,有玉器和彩绘陶器等随葬品,而仅可容身的小型墓无随葬品。”和所学知识可知,大

型墓与小型墓在随葬品数量和种类上的差异反映了社会财富和地位的悬殊,说明当时已出现明显的阶层

分化,D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礼乐制度初步形成于西周时期,与龙山文化时期不符,排除A项;

据材料可知,陶人面貌和随葬品可能反映祭祀活动,但无法得出“仪式规范”的结论,排除B项;据所学

知识可知,奴隶制国家出现的标志是夏朝的建立,而龙山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排除C项。故选D

项。

6.(2025・甘肃•高考真题)晋南陶寺与陕北石昴是两个并存的区域性文明。据研究,陶寺中期的陶器类型与

纹饰较其早期发生了显著变化,反而与同时期石郎陶器特征更为接近。陶寺与石郎陶器的趋同表明()

A.石齐制陶技术取得突破B.陶寺文明陷入衰落阶段

C.区域之间文明交流加强D.权贵阶层垄断陶器生产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根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陶寺遗址属于中原龙山文化,石郎遗址属于北方草原与农耕文明的过渡地带。陶寺

中期陶器风格向石郎靠拢,说明原本独立发展的文化特征出现融合,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不同区域文

明间的互动,C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陶寺陶器“变得与石郎接近",而非石器自身技术突破,排除A项;

陶器风格变化未必等同于文明衰落。陶寺中期城址规模扩大、礼仪制度完善,反而显示其文明仍在发展,

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陶器生产的控制主体,无法得出“权贵垄断”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7.(2025•云南・高考真题)考古工作者在某遗址发现房址、食物加工场等遗迹。该遗址出土大量陶片、石器、

动物骨骼和植物等遗存,其中石器分类明确,有斧、铲、刀、镰等生产工具,矛、弹丸等狩猎工具,

磨盘、磨球、纺轮等生活用具,簪、璜等装饰品。这体现出()

A.原始农业出现B,私有财产增加

C.贫富分化明显D.早期国家产生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中国。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该遗址出土斧、铲、刀、镰等生产工具,用于耕作和收割农作物;食物加工场遗

迹和植物遗存证实农作物种植与加工。结合房址和食物加工场遗迹,说明当时己出现定居农业活动,符

合原始农业的特征,A项正确;石器包括工具和装饰品,但主要用于集体生产和日常生活,未体现财产

私有化趋势,排除B项;簪、璜等装饰品存在,但材料未提社会分层或财富不均的证据,贫富分化需墓

葬差异等更多迹象,排除C项;遗迹为房址和生产场所,无城市、宫殿或政治组织痕迹,早期国家需阶

级统治和复杂机构,排除D项。故选A项。

8.(2025•山东・高考真题)考古人员在河南郑州二里岗对某一时期墓葬群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石镰、石轮、

陶壶、陶盘、铜剑、铜镜、铁锄、铁锚、玉环、玛瑙珠等器物。据此可知,该时期()

A.人类从迁徙转向定居B.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分工

C.农业生产工具有了质的突破D.渔猎采集是获得食物的主要方式

【答案】C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出土了石镰、石轮、

陶壶、陶盘、铜剑、铜镜、铁锄、铁锚、玉环、玛瑙珠等器物”和所学知识可知,该墓葬群出土了铜器

和铁器,说明当时农业生产工具已从石器发展到金属工具,体现了质的突破,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农业的出现就已经让人类从迁徙转向定居,材料所示时期是人类发展的下一个阶段了,排除A项;

据材料可知,出土器物中没有明显的农牧业分工的表现,不是农业和畜牧业分工的直接证据,排除B项;

据材料可知,出土的铁锄、铁铺等农具表明农业生产已较发达,渔猎采集不再是主要方式,排除D项。

故选C项。

9.(2025・四川•高考真题)商朝时,卜辞所见“殷”与“外”的概念相对,商王朝对于地方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地

位;周朝“四方”指诸侯国,“王畿”地区与“四夷”相对,作为地方势力的诸侯国在受周王朝控制的同时仍

具有很大自治性。这表明商周时期()

A.阴阳五行学说的盛行B.政治制度具有延续性

C.宗法血缘关系的松弛D.井田制度影响力仍大

【答案】B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据材料“商朝时,卜辞所

见‘殷'与'外'的概念相对,商王朝对于地方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地位;周朝‘四方'指诸侯国,‘王畿‘地区与‘四

夷’相对,作为地方势力的诸侯国在受周王朝控制的同时仍具有很大自治性”和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方式虽有差异(商朝直接统治与周朝分封诸侯),但都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统属关系,

说明政治制度具有延续性,B项正确;题干主要讨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未涉及阴阳五行学说的内容,

排除A项;题干主要讨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未体现宗法血缘关系的松弛,排除C项;题干主要讨论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未提及井田制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10.(2025・浙江•高考真题)据王国维研究,手定周制者,“实惟周公”。史谓,周公“敬天保民”,“起以待士,

犹恐失天下之贤人”。据此分析,西周礼乐制度的中心点在于()

A.天B.地C.人D.法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的中国。根

据材料可知,周公认识到天命与民心的关联,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这里的“民”就是“人”的群体体现。

周公“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体现了对“人才”的尊重与重视。由此可见,西周礼乐制度的中心

点在于“人”,C项正确;虽然周公有“敬天”的思想,但敬天更多是一种宗教性的观念基础,敬天的目的

往往是为了维护统治和保民,排除A项;西周并没有把“地”作为一个独立的核心概念纳入到礼乐制度

中,排除B项;西周更多是靠礼和乐等形式来规范社会秩序,而礼和乐的核心是对人的规范和塑造。

周公强调慎刑罚,但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保护民众(人),排除D项。故选C项。

11.(2025・湖南•高考真题)大型地方史诗剧《天宠湖南》带领观众品味湖湘文化。剧名“天宠湖南”折射出中

国一种传统观念一将个人乃至家国的成功与“天”的眷顾联系起来。这种观念比较契合()

A.殷商的“上天鬼神”B.老子的“天人合一”

C.西周的“敬天保民”D.荀子的“人定胜天”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

及所学可知,“天宠湖南”将地域发展与“天”的眷顾关联,本质上是一种“天命”与“人事”结合的观念一

既承认“天”的主宰作用,又强调通过人为努力(如保民、德治)获得“天”的青睐。这种观念与西周“敬

天保民”思想比较契合,c项正确;殷商崇拜鬼神,强调通过占卜直接听命于“天”,政治行为高度依赖

神权,缺乏“人事”与“天命”的关联,排除A项;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

顺应自然规律,反对人为干预(“无为”),与“天宠”中“天主动眷顾”“人需争取天命”的主动入世逻辑不

符,排除B项;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与利用,否定“天”的主宰地位,与“天

宠”中“天主动赐福”的观念截然对立,排除D项。故选C项。

二、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12.(2025・浙江・高考真题)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上的一个明显现象是学术从“学在官府”的制度体系里脱离出

来,文化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能够体现这一重大变化的是()

A.旧贵族体系的瓦解B.变法运动成为时代潮流

C.诸子百家学说出现D.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

【答案】C

【解析】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

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导致“学在官府”的独占性被打破,知识传播的范

围扩大,学术思想呈现多元化,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形成战国时期学术文化的繁荣局面,c项正

确;旧贵族体系是指分封宗法制、礼乐制所维护的贵族等级秩序,而题干是文化教育的变革,排除A

项;战国时期变法运动成为潮流,而题干是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13.(2025•黑吉辽蒙卷•高考真题)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攻战类乎盗贼之行为,乃大“不义”;攻战之事常

招致灭亡之祸,亦“无利”于国家。据此判断,该学派是()

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根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墨家认为,“攻战”是大国对小国、强国对弱国的侵略行为,如即'盗贼”窃取他人财

产,违背“兼爱”(平等互爱)的道德准则,属于“大不义”。同时,墨家从实用主义出发,认为攻战不符

合国家长远利益,主张通过“非攻”维护和平,发展生产。c项正确;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主动发

动战争,排除A项;儒家强调战争的“正义性”,反对“不义之战”,排除B项;法家认为战争是实现国

家统一和君主集权的必要途经,推崇战争作为强国手段,主张“以战去战”,排除D项。故选C项。

14.(2025•河南•高考真题)诸子百家对历史的叙述存在较大差异。儒、墨均立足《尚书》以尧、舜、禹为

出发点阐释自家学说:韩非认为“上古”“中世”和“当今”各有不同特点;邹衍用五行学说解释虞、夏、商、

周的更迭。这表明()

A.思想家以复古作为主要政治目标B.历史认知差异导致学派内部分化

C.诸子通过还原历史重塑社会秩序D.各派寻求理论依据应对社会变动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阶段,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各学派为应对

社会变动,需构建理论体系以阐释现实问题。不同学派对历史的差异化叙述,本质是为自家学说寻找

合理性依据,D项正确;仅儒、墨部分思想带有复古倾向,韩非明确反对复古,邹衍侧重历史规律,

排除A项;学派分化的根源是社会阶层立场与治国理念差异,历史认知是理论工具而非分化主因,排

除B项;诸子对历史的叙述多为“借古喻今”,而非客观“还原”,如韩非的历史阶段论服务于现实变法,

排除C项。故选D项。

三、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15.(2025・重庆・高考真题)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多次巡行天下,考察多地风情,往往刻石记功,如琅珊石刻

载:“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尊卑贵贱,不逾次行”,“以明人事,合同父子”等,顾炎武指出“秦之任

刑虽过,而其访民正俗之意固未始异于三王也”,这表明秦朝()

A.重建西周等级制度B.重视整顿社会风俗

C.确立儒家意识形态D.首创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根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秦始皇巡行刻石中,“上农除末”(重农抑商)旨在稳定经济基础,“尊卑贵贱,不

逾次行”(规范等级秩序)与“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强化家庭伦理)则指向社会风俗的整顿。这表明

秦朝通过政治手段干预社会风俗,以巩固统治,B项正确;西周等级制度以分封制、宗法制为核心,

而秦朝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建立中央集权体制,排除A项;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核心,曾“焚书

坑儒”压制儒家。刻石中“合同父子”虽含儒家伦理元素,但未确立儒家为官方意识形态,排除C项;重

农抑商思想在战国时期已由商鞅变法实践,并非秦朝首创,排除D项。故选B项。

16.(2025・广东・高考真题)秦统一后,六国文字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从各类出土的文字资料可见,在

秦朝覆灭前后,六国故地的人纷纷在各种场合恢复使用本国文字。这反映了()

A.各地文化交流日益加强B.统治阶层内部矛盾激化

C.秦朝统治基础薄弱D.新兴士人阶层崛起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根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秦统一后推行“书同文”政策,以小篆统一文字。秦朝覆灭前后,六国文字的复现,

反映了六国故地对秦文化政策的抵触。统治基础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控制,还需文化认同的支撑。秦未

能消弭六国的文化传统,导致地方势力在秦末迅速脱离,印证了统治基础的薄弱。c项正确;秦推行“书

同文”本意在促进交流,但题干现象表明其效果有限,地方仍固守原有文化符号,这不利于各地文化交

流的加强,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六国故地的人”恢复文字,属于地方社会与中央政权的文化矛盾,

而非统治阶层内部的斗争,排除B项;士人阶层的崛起与战国时期“士”的活跃相关,但题干未提及士

人在恢复文字中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17.(2025•江苏•高考真题)“岳麓秦简”中记录的秦人丈量土地时计算圆面积的4种简易方法,可与《九章

算术》“周三径一”的算法互证,展现出古老简牍里的科技之光。这体现了()

A.秦朝政府重视卜筮之术B.先民对自然规律的探索

C.手工业生产的实际需求D.国家推行均田制的努力

【答案】B

【解析】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

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计算圆面积需要对圆周与直径的关系(即圆周率)进行归纳,这是先民通过实

践总结自然规律的体现。秦简与《九章算术》的互证,说明古代中国在数学领域对几何规律的探索具

有连续性,B项正确;卜筮属于占卜活动,与数学计算无关。题干未提及任何与占卜相关的内容,排

除A项;手工业生产的需求多涉及具体器物的尺寸、比例,而圆面积计算更偏向数学理论总结,题干

未明确提及与手工业直接相关的信息,排除C项;均田制是北魏至唐初的土地制度,与秦朝无关。且

题干中秦人丈量土地的行为属于土地管理范畴,未涉及均田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8.(2025•北京・高考真题)《史记》记载,“秦每破诸侯,写放(仿)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考古工作

者在秦咸阳城北部发现两处建筑基址,结合在此出土的楚国和燕国形制的瓦当,推测此处曾有仿照两

国形制建造的宫殿。这体现()

①秦国统一进程促进了文化交流②丝绸之路的开辟便利了交通

③考古发现可与文献记载相印证④当时各地建筑风格实现统一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答案】A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秦国在军事征服过程

中仿建六国宫室,将各地建筑风格引入咸阳,这是不同地域文化交融的体现。统一进程打破了地域隔

阂,推动了文化交流。①正确;《史记》记载秦国仿建诸侯宫室,考古出土的楚、燕形制瓦当直接佐证

了这一史实,体现了文献与考古的相互印证。③正确,故①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丝绸之路开通于

西汉武帝时期,而秦国仿建诸侯宫室是战国末期至秦统一前的行为,时间不符。且干未涉及丝绸之路,

②错误,排除BD项;材料仅表明秦国主动吸收六国建筑风格,并未说明各地建筑风格“实现统一”。④

错误,排除C项。故选A项。

四、西汉与东汉一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19.(2025•云南•高考真题)下表是不同时期历史人物对周宣王的评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时代人物评论内容

春秋周•太子晋自我先王厉、宣、幽、平而贪天祸,至于今未弥。

桀杀关龙逢而汤得之,纣杀王子比干而武王得之,宣王杀杜伯

春秋楚•诸御己

而周室卑……皆不能尊贤。

至于宣王,思昔先王之德,兴滞补弊,明文、武之功业,周道

西汉董仲舒

灿然复兴。

A.春秋时期产生了“宣王中兴”说B.董仲舒对周宣王的评价较为客观

C.周宣王的历史形象发生较大变化D.对周宣王的历史认知具有一致性

【答案】C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确题,时空是:西周至西汉(中国)。据材料“自我先王厉、

宣、幽、平而贪天祸”和“宣王杀杜伯而周室卑”可知,春秋时期对周宣王的评价以负面为主,强调其导

致周室衰微;据材料“至于宣王……周道灿然复兴“可知,西汉董仲舒则正面评价其复兴周道,说明周

宣王的历史形象发生了较大变化,C项正确;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并未提及“宣王中兴”说,排除A

项;董仲舒的评价仅代表西汉儒家视角,无法证明其客观性,排除B项;材料中春秋与西汉的评价截

然相反,说明认知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C项。

20.(2025・湖南•高考真题)西汉初年,齐国贵族田氏一族被押送入关中,成为“汉民”。负责押送的齐国狱

史“阑”爱上了田氏女‘田南”,想偷偷把她带回齐国,出关时事情败露,被判“从诸侯国来引诱汉民”之罪。

这则史料可以用来证实汉初()

A.地方政区多元B.等级制度森严

C.民族矛盾尖锐D.法律制度严苛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的中国。根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与中央直辖郡县并存。田氏被押入关中成为“汉民”,

表明其户籍归属中央;阑作为齐国官员试图带人回诸侯国,触犯中央限制诸侯国争夺人口的法律。此

罪名直接关联诸侯国与中央政区的区分,说明地方政区多元,A项正确;题干虽提到田氏是“贵族”,但

未涉及等级压迫、严格的等级划分(如贵族与平民的法律地位差异),定罪原因与“等级”无关,排除B

项;田氏为华夏族(汉族前身),齐国是汉族诸侯国,事件不涉及民族冲突,排除C项;题干仅提到“被

判罪”,但未说明处罚的轻重(如是否是死刑、重刑),无法体现“严苛”,排除D项。故选A项。

21.(2025・湖北•高考真题)汉代淮南王刘长驱逐朝廷委派的王国丞相等官员,请求自行任命,得到文帝准

许。有人议论:依汉律,王国丞相等职位空缺,应由朝廷任命,皇帝此举实际有违朝廷律法。这则材

料可以论证()

A.汉承秦制弊端初显B.郡国并行制的危机

C.以法为教受到冲击D.七国之乱的必然性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根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郡国并行制允许诸侯王在封国内拥有一定治权,但题干中淮南王擅自任免官员、

汉文帝违律批准的现象,表明王国势力已威胁中央权威。此事件体现了郡国并行制下“王国权力膨胀”

与“中央集权”的矛盾,直接论证了制度的潜在危机,B项正确;汉承秦制主要指继承郡县制等中央集权

制度,而题干核心是郡国并行制下王国的独立性问题,与秦制弊端无关,排除A项;“以法为教”是秦

朝法家思想的实践,汉初治国思想以黄老无为为主,且题干重点是中央对王国的制度性妥协,而非法

律教育体系的破坏,排除C项;七国之乱的根本原因是王国势力与中央的矛盾激化,但材料仅反映单

一事件,未体现“必然性”,排除D项。故选B项。

22.(2025•北京・高考真题)汉武帝在位中后期,多次巡行祭祀五岳。此后,五岳祭祀的国家制度逐渐完善。

读图可知,汉武帝()

A.依据黄老思想治国B.北击匈奴扩大了疆域

C.通过祭祀强化皇权D.取消了郡国并行制度

【答案】C

【解析】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从

图中看,汉武帝即位前存在较多诸侯王国,在位中期诸侯王国数量减少。汉武帝多次巡行祭祀五岳,

完善五岳祭祀国家制度,结合汉代政治背景(削弱诸侯、加强中央集权),通过国家祭祀五岳,强化

皇权对地方的象征控制,彰显中央权威,C项正确;黄老思想主张“无为而治”,汉武帝时期推行“罢黜

百家,尊崇儒术”,政策转向积极有为,并不是依据黄老思想治国。且材料中“祭祀五岳”与黄老思想

无关联,排除A项;图片主要呈现的是汉武帝在位前后“五岳”相关的祭祀地点、诸侯王国等变化,未

涉及“北击匈奴”的疆域拓展信息,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等措施削弱王国势力,但郡国

并行制度在西汉始终存在,并未“取消”,且图中虽有王国数量减少,但不能说明制度被取消,排除D

项。故选C项。

23.(2025.甘肃.高考真题)张骞凿空西域,更多的西方物产传入中原。东汉灵帝颇爱胡食,令宫女在皇家

苑囿西园开设饮食店,灵帝扮作客商光顾,以为戏乐。可能出现在西园饮食店的是()

A.南瓜酥B.玉米羹C.芝麻饼D.烤红薯

【答案】C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东汉时期(中国)。据材料“张骞凿空西域,

更多的西方物产传入中原”和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后,芝麻(胡麻)作为西域物产传入中原,因

此东汉灵帝时期的西园饮食店可能出现芝麻饼,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南瓜、玉米、红薯均原

产于美洲,直到明朝中后期才通过新航路传入中国,东汉时期不可能出现这些作物制作的食品,排除A、

B、D项。故选C项。

24.(2025・四川•高考真题)昆仑山是华夏神话中的神山,其所在地起初并未确定,一说在宗周西陲,又有

说在西戎之地,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后报告黄河源于于阑南山,汉武帝根据“昆仑之邱……河水出

焉''的记载,将河所出的于山命名为昆仑山。昆仑山的命名()

A.得益于西域都护府的建立B.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C.有利于华夏天下观的拓展D.便于佛教在中原地区的传播

【答案】C

【解析】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

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昆仑山的命名是汉代通过文化符号整合西域地理的关键举措,其核心

意义在于将西域纳入华夏文明的“天下观”认知框架,推动了华夏文化认同的空间拓展,C项正确;西域

都护府设立于汉宣帝时期,与汉武帝时期无关,排除A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主要依赖政治军事

扩张(如汉武帝击匈奴、张骞通西域),昆仑山命名属于文化认知层面的建构,对“国家形成”的直接推

动作用有限,选项夸大了其政治影响,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佛教尚未传入,时间不符,且命名与佛

教传播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C项。

25.(2025・江苏•高考真题)汉画像砖是模印或捺印有图像的砖,风格处于绘画与雕塑之间。如图是一幅表

现劳动人民插秧场景的画像砖拓片。该图()

A.反映了坞堡庄园经济的具体特点

B.佐证了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成熟

C.表现了“以形写神”的绘画风格

D.提供了研究汉代经济的史料依据

【答案】D

【解析】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如图是一幅表现劳

动人民插秧场景的画像砖拓片”和所学知识可知,该画像砖作为汉代艺术遗存,直观反映了当时的农业

生产活动,为研究汉代经济形态提供了实物史料依据,D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坞堡庄园经济以

封闭性、自给自足为特点,材料仅呈现耕作场景无法体现这一特征,排除A项;材料中插秧场景仅能

说明农业生产环节的存在,无法直接佐证技术体系的成熟性,排除B项;据材料“风格处于绘画与雕塑

之间”可知画像砖侧重纪实性而非“以形写神”的艺术追求,排除C项。故选D项。

26.(2025•黑吉辽蒙卷•高考真题)汉代悬泉置遗址出土了有关粮食等物资出入管理的简牍,其侧面多见用

书刀刻上表示数字的刻齿符号。经研究,刻齿符号所表示的数字与简牍文书中所记数量相符。这些刻

齿符号的使用()

A.体现了行政管理的严密B.保障了政令传递的有效性

C.适应了贸易发展的需要D.表明了文书体例的规范化

【答案】A

【解析】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

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代悬泉置遗址出土的简牍侧面刻齿符号与文书数字相符,这一现象反映了

当时物资管理中对数据核对的重视,从而强化了物资管理的准确性和可核查性,体现了汉代行政管理

的严密性,A项正确;刻齿符号用于“物资出入管理”,而非“政令传递”,并不能有效保障政令的传递,

排除B项;刻齿符号应用于官方机构的物资管理,与民间贸易发展的关联不大,排除C项;文书体例

的规范化侧重书写格式,而刻齿符号是文书侧面的物理标记,属于“辅助核对手段”,并非文书本身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