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学经典读后感5篇篇一:国学经典读后感 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暑假来临,我给自己拟定了一个暑期计划,其中有一项就是利用假期这段难得的空闲 时间,学习国学经典。随着时间的堆积,我和儿子一起,学会背诵三字经,我还阅读了更多 的国学经典。都说书本可以武装一个人,我觉得,学习了国学经典之后,整个人仿佛背春风 春雨清润了一番,真是如沐春风啊! 我国的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随着时间的积淀,留给我们的是何等厚 重何等多元的经典啊! 说起三字经,我以前上小学时没有学过,只是常常听人说,人之初,性本善? 才知是三字经,也不懂得什么意思。当了教师以后,在网上看到三字经,出于好奇, 打开来看了看,读了读,觉得好读好背好记,不知不觉中迷恋上了读三字经,这一千多 字,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含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物、伦理和道德,以及一 些传说,广泛深动而又言简赅。句句精辟,句句简练,句句哲理,再细心领会琢磨。才感到 三字经确实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美德铸造而成的。它承载着我国传 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记载着千千万万个尊师爱友、孝顺父母等令人敬佩的故事。涵盖了古代 国学精华,是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个中国人的遗产。我为了实现和孩子共同成长进步的目标, 潜心研读吟诵三字经,并开始教孩子理解朗读三字经,以培养孩子的品德、礼貌、 文化素养。 读三字经,和孩子一起读三字经,我觉得具有现实意义或有针对性。三字 经虽然短小,读来却意义重大。词明理晰,淹贯三才,出入经史,人情事理融贯其中。令 我感受最深的要数“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几句。短短十二个字却蕴含着 深刻的做人道理,里面还包含着一个小故事呢。孔融四岁时,邻居家送来一筐梨。孩子们都 争先恐后地一拥而上取大梨,只有孔融不慌不忙取小梨。父亲见了,便问他为何不取大梨, 他答道:“哥哥们比我大应取大梨。而弟弟比我小,我应把大梨让给他。”?孔融那敬兄 爱弟的思想多么宝贵,多么感人! 读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孔融四岁能让梨,让我明白了敬爱兄弟是每个人都应做到的事情。而读三字经的受益者又何止我一人?它丰富的思想内涵也影响着我们身边的许多人。 三字经真是我们人生路上的良师诤友,生活中的向导啊!它简直是一个法术高明的魔法师,给予我们启导,让我们发生极大的转变。师生们,就让我们认真研读三字经, 共同分享阅读的快乐,感悟做人的道理,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吧! 篇二:国学经典读后感 国学经典读后感 “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索它内在的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入它的灵魂,因为这里反映了它人民的种种思想、热情和理想。”这个暑假我认真诵读国学经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颇深。 一提到“国学经典”四个字,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会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我觉得千字文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据史书记载,这篇构思精巧、富有韵致的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时一位叫周兴嗣的人于一夜间编成的。公元六世纪初,梁武帝萧衍博通众学,擅长文学,雅爱书法。他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备至,因而命人从王羲之的墨迹中,选出一千个各不相同的字,让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用四言韵文的形式将其编撰成文,字句间要求有密切联系,且要富于文采和韵味,以供儿童学习识字,并从中掌握必要的知识。周兴嗣才思敏捷,一夜便将千字文编成,不过,第二天,他竟已是两鬓斑白。千字文迄今已有1400多年了。流传到今天,作为一部启蒙读物,它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书中还有关于学习的,如“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说明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光阴的可贵,“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笃初诚美,慎终宜令。”(心得体会 )修身、求学,重视开头固然不错,但始终如一坚持到最后更是难能可贵。做学问不可以半途而废、虎头蛇尾,应该坚持不懈,最终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守真志满,逐物意移。”说的是每个人要保持善性,学习要专一,不要转移意志,甚至玩物丧志。“孤陋寡闻,愚蒙等诮。”学问浅薄,见识少,就会被别人耻笑。我们不能只读死书,还要多增长见识,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否则就会成为“井底之蛙”。书中还写了许多历史传说,经典故事:如夜明珠,盘古开天,让我大开眼界。这些都深深地吸引了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在多读、多背中享受这部经典美文带给我们的乐趣吧! 再如读论语时,我对论语及其作者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也慢慢知道我们的很多风俗习惯、礼貌用语原来都来自于论语,论语在2500多年后仍能拥有如此深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很多地方也广为流传。论语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话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的确,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它教人学习要动脑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题海战术,要学会思考和总结合集三:国学经典读后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一阵清脆的朗读声,在王家冲小学里传来,他们朗诵的是什 么呢?仔细一听,原来是老子的国学呀。 国学是我们中国五千年来的一种传统文化。我喜欢国学。因为他能告诉我们许多受益匪 浅的知识。我更爱国学,因为他能使我们从蛮力小子变成一个儒雅少年。在国学中,每一个 单元都告诉我们一种为人处事的道理。道,使我们懂得不破坏自然规律才是真正的道,不乱 使用兵器才是真正的道。 国学这一个多么好听的名字,在华夏各地传播这,不被中华儿女们朗诵着。我喜欢国学, 喜欢它那令人反思的语句。我爱国学,爱它那蕴含着深刻含义的句子。学国学,使我懂得礼 让,学国学使我明白道是什么。老师们说的好,我们是踩这巨人的肩膀向上爬的。我们是踩 着国学这个宽阔而高大的肩膀向上爬的。因此,我发自内心的感叹:学国学,我快乐!2国学是一条经典文化的长河,我徜徉在经典文化的圣殿里,结识了慈祥的孔子,雄辩的 孟子,智慧的老子,幽默的庄子。我目睹了一个个帝国的兴衰,一幅幅历史的画卷。我认为国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在整个历史中是非常重要的载体,而历史 又是我们认同这个国家的最核心的东西。 什么是国学?虽说百年来不断在讨论,但是并没有大家都认同的说法,因为这是个新名 词。近百年来,西方文化东渐,产生了西方文化和中国本土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最初用新 学和旧学、中学和西学这样不同的名字来区别。后来又提出国学的名词,其实也就是中学, 也可以说是一种旧学,因为它是国产的。在一段时间内,把中国的文化都加上“国”字,比 如说中国的绘画称国画,中国的武术称国术,中国的戏剧称国剧,中医称国医。日记300字主要内容的。对于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外国人一直不断的在研究,我们自己如果 弃之不顾,严加拒绝,那就等于无自知之明。 3 历史,宛如一场绚烂多彩、扣人心弦的舞台剧。但最终戏终人散,留下的是浩如烟海的 卷帙,让我们在那密密麻麻的文字里,读出无数的悲欢离合与惆怅。 从小,国学就陪伴在我左右。一年级,在老师的带领下,我学会了背诵三字经,读懂了里面很多的故事,从中也学 会了很多。其中不能忘怀的,是黄香龄的孝顺。也是她,教会了我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长辈。二年级,我总会捧着一本唐诗三百首,和同学们一起摇头晃脑地读了又读,背了又背。 于是李白成了我的偶像,他的诗句总让我爱不释手。四年级,教室里弥漫起了国学的幽香。到了下午就成了我们最高兴的时候,因为每天都 会有一个同学来讲述自己喜爱的三国里的故事。情节总是那么扣人心弦。有时候上课,老师 还会给我们讲一些水浒、西游里的经典故事,让我们好不乐乎!五年级,千字文的故事让我们称奇。它的编写者周兴嗣只用了一夜的时间就将它完成, 且精思巧构,知识丰赡,音韵谐美。可一夜之间,他的头发也全白了。这让我伤心了好久。六年级,我们开始学习了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一部分。历史,好像在我们面前徐 徐展开了画卷,让我不断的去探索,去发现那帝王庞大的功业;贤者绝顶的智慧;将帅领兵 战功的传奇;英才特有的豪杰。让我在其中获得无数的人生哲理。 到现在,国学陪伴了我整整六年,也见证着我的成长。我相信,那国学中的经典与传奇, 将会继续伴我成长。我也会将它们永恒珍藏。 4 我们中国是个泱泱大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而国学经典则传承着我国几千年的灿烂 文明,记载了神州大地上下五千年的知识精髓,它为炎黄子孙书写出最为骄傲的一笔。从 我刚学会说话起,外婆就常常陪在我身边,吟诵着“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从此,我就和国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到我懂事时,外婆和妈妈开始教我背诵 许多唐诗、三字经,但那时,我也只知道跟着背,并不知道其中到底蕴含着什么,让妈妈这 么想让我学习。 到了上小学的阶段,刚识完字,学完句,语文老师就天天让我们背几首唐诗宋词,并给 我们细细的讲解,我渐渐地明白了国学经典的底蕴。进入三、四年级,我们开始背诵和学习 三字经论语,这些经典,我认为是含有知识、感情最多的,使我受益匪浅。 我本来是一个丢三落四、慢性子的女孩,做作业时就想玩,三心二意,成绩老是不稳定。 自从学了论语和一些古文后,就十分认真了,学习也非常主动了,成绩也有进步了。当我想 玩时就想起“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当我学习拖拖拉拉时,就会想起“思而不学则罔, 学而不思则殆”? 有时候与同学之间有些小矛盾的时候,我义愤填膺,总想争个高低出来,“礼之用,和为 贵”、“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这些国学经典名句就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于是我不管谁对 谁错,都能很平静随和的对待,和同学友爱相处。5 我们中国是个泱泱大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而国学经典则传承着我国几千年的灿烂 文明,记载了神州大地上下五千年的知识精髓,它为炎黄子孙书写出最为骄傲的一笔。从 我刚学会说话起,外婆就常常陪在我身边,吟诵着“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从此,我就和国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到我懂事时,外婆和妈妈开始教我背诵 许多唐诗、三字经,但那时,我也只知道跟着背,并不知道其中到底蕴含着什么,让妈妈这 么想让我学习。 到了上小学的阶段,刚识完字,学完句,语文老师就天天让我们背几首唐诗宋词,并给 我们细细的讲解,我渐渐地明白了国学经典的底蕴。进入三、四年级,我们开始背诵和学习 三字经论语,这些经典,我认为是含有知识、感情最多的,使我受益匪浅。 我本来是一个丢三落四、慢性子的女孩,做作业时就想玩,三心二意,成绩老是不稳定。 自从学了论语和一些古文后,就十分认真了,学习也非常主动了,成绩也有进步了。当我想 玩时就想起“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当我学习拖拖拉拉时,就会想起“思而不学则罔, 学而不思则殆”? 有时候与同学之间有些小矛盾的时候,我义愤填膺,总想争个高低出来,“礼之用,和为 贵”、“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这些国学经典名句就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于是我不管谁对 谁错,都能很平静随和的对待,和同学友爱相处。国学经典读后感 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传承国学有利于提高民族的 文化素质,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接受教育,提升境界。现在就请你跟着我们一 起进入这诗歌的世界吧! 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文章,让我在这很美好的春天里感受别一样的情怀。古代的诗人们也 写了不少赞美春天的诗呢!我知道不少呢!比如说咏柳、早春等等。咏柳这首诗抒 发了作者对于春天的赞美之情,借柳树来抒发春天的美。其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 似剪刀”这句是把二月的春风比作了剪刀,多恰当的比喻啊! 我不仅了解了春天的诗歌,而且也学到了不少夏天的诗歌呢!就说小荷吧,诗人把 初夏到来的时候写的惟妙惟肖。荷花刚开始的时候在诗人笔下变得更美了。“小荷才露尖尖角” 就是荷花刚刚开的时候样子。夜晚来临,月亮也随之出来。让我们来看看诗人中的月亮是怎样的吧。中秋月、关山 月这些都是描写月亮的诗歌。让人感觉到空中皎皎明月的美丽。 总之,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识绚丽的奇葩,他的无穷魅力值得我们长久而深入的 探究。篇三:国学经典读后感我读论语 大石小学六年级三班 刘江雪一提到“国学经典”四个字,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会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 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其中尤其以论语为甚。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 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读论语时,我对论语及其作者也有了进一步的认 识。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在教 育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经验,论语一书对此有较多的概括。在现实生活中,也慢慢知道我们的很多风俗习惯、礼貌用语原来都来自于论语,论 语在2500多年后仍能拥有如此深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很多地方也广为流传。论语中给 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话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的确,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 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它教人学习要动脑子,不要一 味地去搞题海战术,要学会思考和总结合集 四:国学经典读后感 国学经典读后感 这一阶段,我认真诵读国学经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颇深。 书中还有关于学习的, 如“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说明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光阴的可贵,“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 买寸光阴。”“笃初诚美,慎终宜令。”是啊,修身、求学,重视开头固然不错,但始终如一坚 持到最后更是难能可贵。做学问不可以半途而废、虎头蛇尾,应该坚持不懈,最终才能到达 胜利的彼岸。“守真志满,逐物意移。”说的是每个人要保持善性,学习要专一,不要转移意 志,甚至玩物丧志。“孤陋寡闻,愚蒙等诮。”学问浅薄,见识少,就会被别人耻笑。我们不 能只读死书,还要多增长见识,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否则就会成为“井底之蛙” 。书中还写 了许多历史传说,经典故事:如夜明珠,盘古开天,让我大开眼界。这些都深深地吸引了我。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在多读、多背中享受这部经典美文带给我们的乐趣吧! 再如 读论语时,我对论语及其作者也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也慢慢知道 我们的很多风俗习惯、礼貌用语原来都来自于论语,论语在2500多年后仍能拥有如此 深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很多地方也广为流传。论语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话是“学而 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的确,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思考而不 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它教人学习要动脑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题海 战术,要学会思考和总结。只有在努力的基础上,学会思考,自己的学习成绩才能更上 一层楼。如果仅仅思考而不学习,那就像种庄稼想不劳而获一样。我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 右铭,时刻提醒着自己,学习要讲究方法,不要一股劲走到头,才发现是个死胡同,要经常 反思自己的学习,从反思中提高自己。而且时刻提醒着自己,只有亲身付出,才有可能有回 报,不要有等着天上掉馅饼的想法。只要有可行的想法,自己就要去尝试,去付诸行动。论 语不仅教会了我学会学习,还教会了我做人。所以,我坚信,只要大家能够理解论语 的真谛,你的人生一定不会遗憾。国学经典读书笔记 金溪镇中心学校 张丽 第一讲 国学经典与教育师德与修养 一、国学与经典 1、什么是国学与经典?国学是中国在晚清到民初提出的虚拟性概念。学数、学文、学理,中国之学是学文化, 重在学文的综合和缜密。 国学就是我们说的传统的思想文化成果,包括,文、史、哲、经等。 2、教师学习什么? 教师主要学习它的教育思想方法,领悟其中包括的教师道德修养。 二、国学的起源与内涵 1、师德修养的四个字:师:师发自然,自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自然是我们学习的对象,自然教会了我们学习。 因此,教师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老师可以教人学习,能者为师,二是让人学习,是学习的 榜样,是学习的表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 人可以作我的老师。发现好的向他看齐,发现不好的就对照改正嘛。)。师的本意是学习,老 师总能让人学习,能者为师。 德:古人讲:德者得也。就是说如果你有人格修养,你就要进 步、就有收获,这个得不是物质性的,而是精神和心里有是升华,这个得应从正道当中来, 不能走歪门邪道,道德是人内在心灵的体现,是人格追求的体现,是文化高低的体现。 修: 按规律、原则规范自己的原则,规范自己的待人处事、职业行为、道德行为,在实践中不断 完善。不能光说不练。所以要实实在在的去修。 养:滋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把学好的东西去滋润别人,要有信仰、有追求, 始终保持成长、向上的趋势,养而有成。所以“养”要相伴终身。 2、为什么教师要道德修养?教师的职业决定,师德是师业之魂,身教重于言教,没有师 德就没有师魂。 三、国学与教师的关系 1、修养好应有的社会公德 2、认真坚守职业道德,全心全意做好本职工作,最重要的是爱学生。 3、个人自身修养,追求人格品味,生活情趣。出污泥而不染,得意而不忘形,失败而不 气馁。 师德是师才之本 师德是师风之根 第二讲 国学经典与教学思想 一、关于教育的作用 1、治国。教育比政令刑法更为有效,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以不忍人之心,行不 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2、经济是教育的基础,先富后教。凡治国之道,比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貧则难治 也,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是教育的基础,发展经济是发展教育的前提 3、教育是治国的首务,育才是长远之计。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终生之计,莫如树人。 二、关于教育的对象 环境影响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故有教无类 孔子认为人的天赋禀性相近,生来大体平等,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天赋平等的人性论, 也是他推动平民教育,实行有教无类的理论根据。 三、关于教育的目的 1、为天下培养君子贤人 2、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优:空闲的意思 3、孟子。离娄上: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把修齐治平联系起来。 在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 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 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