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六、七单元阶段检测.doc_第1页
第五、六、七单元阶段检测.doc_第2页
第五、六、七单元阶段检测.doc_第3页
第五、六、七单元阶段检测.doc_第4页
第五、六、七单元阶段检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六、七单元阶段检测 (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基础巩固(25分)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A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 大段:仔细。B圣贤教人,都提切己说话 切己:切身。C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 丑:厌恶,憎恨。D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 自文:自己写文章。解析D项,自文:自然成文。答案D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A若读之数过 随其所见,笔之于书B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 然纵不读书C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 木受绳则直D变而为院本 化而为鸟解析第一个“则”表示判断,那么;第二个“则”是连词,表顺承关系。A项,代词;B项,连词,表转折;D项,动词,成为。答案C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句:夫童心者,真心也A乃为人欲引去B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C君子喻于义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解析例句与D项为判断句。A项,被动句。B项,状语后置句。C项,状语后置句。答案D4下列各句中,与“决定目之为经矣”中的“目”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B笔之于书C吾妻之美我者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解析B项,名词作动词。A项,名词活用为形容词;C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D项,名词作状语。答案B5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B.C.D.解析D项,竟,竟然。A项,因为/用、拿;B项,还是/大概;C项,句末语气词/兼词“于此”。答案D6翻译下列句子。(10分)(1)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求谏)(5分)译文:_(2)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原君)(5分)译文:_答案(1)近来看见前来奏事的人,大都心怀恐惧,以致语无伦次。(2)难道这些古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其实贪图安逸、厌恶劳苦,也还是一般人的思想感情。二、阅读鉴赏(50分)(一)课内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求谏(节选)吴兢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节选自贞观政要求谏)7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藉:借助。B冀凭直言鲠议 冀:希望。C实愿罄其狂瞽 罄:竭尽。D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 任:使用。解析D项,“任”的意思是“由着,听凭”。答案D8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4分)A. B.C. D.解析A项,代词,他们;语气词,表婉商语气,还是。B项,偏指一方,我;副词,互相。C项,都是助词,的。D项,介词,因;介词,把。答案C9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均能表现太宗“求谏”的一项是 ()(4分)欲自照,必须明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之心公等亦须受人谏语A B C D解析是比喻句,体现不出“求谏”精神;是大臣王珪的话;是太宗希望大臣们也勇于纳谏。排除这三句即可。答案B10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A唐太宗用比喻的方式,指出就像必须照镜子才能看到自己的面容一样,皇帝要知道自己的过失,也必须依靠忠正之臣的谏诤。B唐太宗以隋朝灭亡的史实为例,指出隋朝的灭亡虽然是隋炀帝的暴虐所致,但是臣子不能极言规谏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C唐太宗把君臣比之为鱼和水的关系。在他看来,君臣都有正邪两类,正主和邪臣的组合、正臣和邪主的组合,都不能使国家太平。D唐太宗认为帝王都有“任情喜怒”的现象,这种现象的最后结果只能导致“天下丧乱”。为避免这种情况,大臣们应该“尽情极谏”。解析D项,“帝王都有任情喜怒的现象”理解错误,原文是“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答案D11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4分)译文:_(2)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5分)译文:_解析第(1)句翻译的重点是“自贤”的“贤”和反问句式。第(2)句翻译的重点是两个反问句式。答案(1)国君如果自以为贤能,臣子又不匡正,想不陷入危亡失败的境地,怎么可能呢?(2)你们也要接受别人的规谏,怎能因为别人的话不符合自己的心意,便立即庇护自己的短处而不采纳呢?假若自己不能接受别人的规谏,又怎能规谏别人呢?(二)课外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高思诚咏白堂记王若虚有所慕于人者,必有所悦乎其事也。或取其性情德行才能技艺之所长,与夫衣服仪度之如何,以想见其仿佛;甚者,至有易名变姓以自比而同之。此其嗜好趋向,自有合焉而不夺也。吾友高君思诚,葺其所居之堂以为读书之所,择乐天绝句之诗,列之壁间,而榜以“咏白”。盖将日玩诸其目而讽诵诸其口也。一日,见告曰:“吾平生深慕乐天之为人,而尤爱其诗,故以是云,何如?”予曰:“人物如乐天,吾复何议?子能于是而存心,其嗜好趋向,亦岂不佳?然慕之者欲其学之,而学之者欲其似之也。慕焉而不学,学焉而不似,亦何取乎其人耶?盖乐天之为人,冲和静退,达理而任命,不为荣喜,不为穷忧,所谓无入而不自得者。今子方皇皇干禄之计,求进甚急,而得丧之念,交战于胸中,是未可以乐天论也。乐天之诗,坦白平易,直以写自然之趣,合乎天造,厌乎人意,而不为奇诡以骇末俗之耳目。子则雕镌粉饰,未免有侈心,而驰骋乎其外,是又未可以乐天论也。虽然,其所慕在此者,其所归必在此。子以少年豪迈,如川之方增,而未有涯涘,则其势固有不得不然者,若其加之岁年而博以学,至于心平气定,尽天下之变,而返乎自得之场,则乐天之妙,庶乎其可同矣。如俟他日复为子一观而评之。”(有删节)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而榜以“咏白”榜:题署。B而讽诵诸其口也 讽:朗诵。C未免有侈心,而驰骋乎其外 侈:奢侈。D姑俟他日复为子一观而评之 俟:等待。解析C项,侈:放纵。答案C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4分)A此其嗜好趋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B慕焉而不学 酌贪泉而觉爽C交战于胸中 王坐于堂上D子则雕镌粉饰 学而不思则罔解析D项,连词,表示出乎意外,“却”;连词,表示承接关系,“便”,“那么”。A项,均为代词,“他的”。B项,均为连词,表转折,“却”。C项,均为介词,“在”。答案D1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高思诚“不可与白居易相提并论”的一项是()(4分)慕焉而不学,学焉而不似皇皇干禄之计雕镌粉饰冲和静退,达理而任命合乎天造,厌乎人意则其势固有不得不然者A B C D解析体现白居易为人、作诗的优点。答案A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作者认为要仰慕别人,不仅要仰慕他的人格品行、技艺特长,还要仰慕他的服饰仪度,甚至是名姓。B作者将高思诚的为人和作诗与白居易的为人和作诗比较,认为高思诚和白居易相去甚远,不可相提并论。C作者认为高思诚年轻豪迈,如果他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学问的广博,达到心境平和、自得自在的境界,他大概可以和白居易一样了。D作者通过朋友所为,认为以才德高的人作为榜样,是无可厚非的,但树立榜样后一定要努力去学习,学了还要像才行。解析A项,这是作者所列举的仰慕别人的人的表现,并非作者的观点。答案A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此其嗜好趋向,自有合焉而不夺也。(3分)译文:_(2)人物如乐天,吾复何议?(3分)译文:_(3)其所慕在此者,其所归必在此。(3分)译文:_答案(1)这是他的爱好兴趣,自有他的道理,是不能改变的。(2)像白居易这样的人物,我还能说什么呢?(3)你仰慕白居易的诗风,那你的归宿也一定是白居易式的淡泊自然。【参考译文】一个人如果心中有仰慕的人,一定喜欢这个人的种种行为。有人选取这个人的性情、品德、才能技艺等方面的特长,以及这个人的服饰、仪表气度等等,以想象这个人的样子进行模仿;更严重者,到了改变自己的姓名以达到与仰慕的人同名同姓的程度。这是他的爱好兴趣,自有他的道理,是不能改变的。我的朋友高思诚先生,修缮自己的居室作为书房,选了白居易的绝句挂在墙上,题署书房名为“咏白”。他大概是想每天看在眼中玩赏,在嘴里朗诵白居易的诗啊!一天,他告诉我说:“我平生特别仰慕白居易的为人,尤其喜欢他的诗,所以题书房名为咏白,你觉得怎么样?”我说:“像白居易这样的人物,我还能说什么呢?你能在这方面用心,这番爱好兴趣怎么会不好呢?但是仰慕一个人,是想要自己学他,学他是想要自己像他。仰慕他却又不学他,学他却又不像他,那从这个人身上学到什么呢?白居易为人淡泊平和,宁静谦让,通达道理,顺从命运,不因为赞誉而高兴,不因为困窘而焦虑,是那种无论身处何处都能自得自在的人啊!你现在整天想的是做官发财的事,急于升迁,得和失的想法在胸中斗争,这是不可以和白居易相提并论的。白居易的诗,明白平易,直抒自然的情趣,符合自然的道理,满足自己的想法,从不矫揉造作来刺激世俗人的感官。你的诗却一味雕琢粉饰,难免会有夸张放纵之心从诗句中流露出来,这又是不能与白居易相提并论的啊!虽然这样,你仰慕白居易的诗风,那你的归宿也一定是白居易式的淡泊自然。你正当青年,气概豪迈,人生就如同大河正在涨水,没有边际,发展的势头决定了你的为人和作诗不得不如此。如果随着你年岁的增长,学问越来越广博,达到心境平和,气闲神定,了解天下的变化,而回归自得自在的境界,那么,至于乐天的情趣,到那时你大概可以和他一样了。姑且等到那时候,我再来给你看看,发表评论吧!”三、语言运用(15分)17阅读下面一则寓言,用一个精练而深刻的语句总结其寓意。(5分)一只蛋壳里的鸡,正准备顶破蛋壳,忽听外面的同伴说:“下雨了,快躲;刮风了,快逃;猫来了,快藏!”蛋壳里的鸡一阵紧张:“多亏我没有出去,原来外面如此烦恼,我何不舒舒服服地蹲在壳内呢!”不久,这只小鸡未出世便憋死在蛋壳内。答:_解析材料内容虽然浅显,却有大智慧,就如百喻经里的小故事,耐人寻味。很明显,蛋壳里的小鸡因为害怕外面的风雨,选择了一味逃避,以致最后死在蛋壳里,是要告诉我们,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难免,我们要勇于面对。答案面对困难,要勇于迎难而上,不能一味逃避。18在下文标号的横线处续写句子。要求:(1)续写的句子要符合文意,与下文衔接自然,文意贯通。(2)处的句子要与它前面画横线的句式相同。(3)句要从正反两方面对整段文字作总结。(5分)历史是一面镜子。假如当初商纣王能广开言路,察纳忠言,何至于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火海的下场呢?_ 然而,反过来说,如果当初齐威王不采纳邹忌的讽谏,又怎么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呢?_综上所述,不难看出:_解析此题从内容上看要与“纳谏”有关,句式上要求是假设句,而且是反例正设。是正例反设,又是一个对比句,可谓综合性很强。答案(示例)假如当初袁绍能礼贤下士,虚心听取谋士的劝告,何至于痛失乌巢,兵败官渡呢?如果当初唐太宗不能听取魏征的逆耳忠言,又怎么能出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呢?善纳人言者,昌(纳谏者,昌);拒纳人言者,亡(止谤者,亡)。19下列图表是某校高三语文组对学生三次模拟考试主观题得分情况的分项统计结果。请仔细阅读,用简明语言完成后面的题目。(不得出现数字)(5分)项目名称(分值)一模得分二模得分三模得分三次平均得分比例古文翻译(10分)4.575.356%名句名篇默写(5分)44.24.786%文学作品鉴赏(33分)18222060%语言表达运用(15分)11.261060.4%作文(60分)43454775%(1)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出一个结论:_(2)针对结论,你给该校同学的复习建议是:_答案(1)该校学生名句名篇默写和作文题得分率较高,古文翻译、文学作品鉴赏和语言表达运用题得分率较低。(2)提高主观题的成绩,要在古文翻译、文学作品鉴赏和语言表达运用方面下功夫。四、作文(60分)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据2011年4月29日西安晚报报道,在英国最古老的建筑物威斯敏斯特教堂旁边,矗立着一块墓碑,上面刻着一段著名的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我可能会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