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材中几个容易误导学生的问题.doc_第1页
初中化学教材中几个容易误导学生的问题.doc_第2页
初中化学教材中几个容易误导学生的问题.doc_第3页
初中化学教材中几个容易误导学生的问题.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化学教材中几个容易误导学生的问题摘要: 化学是一门科学,科学是非常严谨的,化学教科书是科学知识的载体,承担着指引学生通向科学殿堂的重任。为了适应社会进程的需要,化学教学改革的步伐在不断加快,教学理念在不断更新。在此理念下,我们教师的角色被不断复杂化。我们既要交给学生迈向科学殿堂的金钥匙,又要让那些属于绝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学得求生的本领。我们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培养精英。这是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困境。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我们的任务应当是为学生的发展夯实基础,因此,我们不能打着教“活”学生的旗号,而把学生往“死”里教。本来,对于许多科学概念、科学原理、科学论述,就应当让学生非常精准地掌握,才能使他们不至于在今后的科学道路上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才能使他们脚踏实地,昂首迈步。如果我们把什么东西都模棱两可地交给学生,我们是“活”了,他们却“死”了。因为过分灵活、无法下定论的东西会他们的脑子更加糊里糊涂、不知所以。毕竟,我们面对的绝大多数学生是智力平常、只需要获得一般求生本领、将来能过正常生活的学生。所以,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我们还是需要让他们在有限的读书生涯,获得一些比较死但比较准确的知识,没必要把目标都锁定在高中、大学,那时培养尖端人才的摇篮,不是大众生活的地方。关键词: 化学 概念 误导 问题目前,各种版本的化学教科书,都把各种概念、原理的论述弄得非常简化而粗糙,理由是不下“定论”而给学生思考和探究的余地,这样一来,一个本来可以简短的论述,反而更加冗长而复杂,让学生无法理解和识记,给他们造成一种难学的感觉。有鉴于此,我们不应当被教材的论述所束缚,而应当忠实于学生成长的愿望,引导学生把基本原理、基本概念进行总结归纳,获得比较精确而又简明的结论,让他们觉得心里踏实,从而建立起继续学习的自信心。现行的鲁教版初中化学教科书,灵活过度而缺乏科学的严谨性和严格的逻辑性是其最大的缺陷,几乎没有一个完整而准确的概念,有许多论述是模棱两可的。稍加整理,我们就可以发现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是我们在教学教研活动中不得不经常争论的。现在把部分问题归结在一起,谈谈本人的看法,以期在今后的教学教研活动乃至课堂教学中引起大家的重视。问题一 什么是氧化反应?关于氧化反应的定义,教科书是这样呈现的:“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许多物质都可以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这类反应属于氧化反应(oxidation reaction ) 。” 就这样把氧化反应的概念呈现出来,会给学生一个错觉:氧化反应就是氧气参加的化学反应。然而,谈及氧化反应就不得不涉及还原反应,还原反应又被安排在下册书来学习,相隔较远。这是一对同时发生同时结束的反应,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关于它们的严格的定义应该是: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失去电子的过程是氧化反应;得到电子的过程叫还原反应,两个过程同时发生同时结束。狭义的氧化指物质与氧化合;还原指物质失去氧的作用。氧化时氧化值升高;还原时氧化值降低。氧化、还原都指反应物(分子、离子或原子)。氧化也称氧化作用或氧化反应。有机物反应时把有机物引入氧或脱去氢的作用叫氧化;引入氢或失去氧的作用叫还原。物质与氧缓慢反应缓缓发热而不发光的氧化叫缓慢氧化,如金属锈蚀、生物呼吸等。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叫燃烧。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反应物所含某种或某些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物质和氧(不单是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么就对此概念一带而过,不加阐述,不要学生去深究;要么就加以强调:氧化反应的形式有多种,有氧气参加只是氧化反应中的一种形式。避免学生形成错误的概念,当然要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来定。在学习任何科学概念和术语时,应当尽可能给学生以精确的论述,以免今后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困扰。问题二 物质燃烧一定需要氧气吗? 各种版本教材中,一般都将燃烧的条件归纳为: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也就是说物质燃烧需要氧气参加。教科书的原意是要缩小知识范围,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在实际教学中,反而让教师浪费了不少口水,一般都会做反反复复的强调:这只是指常见的燃烧而已,实际上有些燃烧并不需要氧气,氧气只是一种助燃剂。比如二氧化碳,一般情况下,它是一种灭火剂,但是对于某些金属如镁条,就变成了助燃剂,发生了如下反应:2Mg + CO2 点燃 2MgO+ C还有以下反应,根本就没有氧参加: H2 + Cl2 点燃 2HCl所以,该论述给教学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我们倒不如将第二个条件改为“可燃物与助燃剂接触”。实践证明,这样并没有增加学生理解上的难度,反而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和运用这个知识。问题三 硬水中含有的是钙、镁化合物吗? 在自然水中,各种可溶性杂质,多数是以自由离子的形式存在,比如钙、镁等离子。教科书对于硬水的定义为“是指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相对软水的定义为“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少的水”。这里用“化合物”这个概念是不恰当的,会给学生造成错误的知识,今后会增加学生理解“电离”和“电解质”知识的难度。我们应当明确告诉学生,在自然水中,多数物质是以能自由移动的离子(也就是自由离子)的形式存在,为后续的学习埋下伏笔,不要总是等到学习后边的知识又来更正、补充前边的知识。当然,像这种情况,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不要肆意发挥,反而让学生更加不能理解。问题四 “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对吗? 在许多考试题中,总要让学生判断这个命题的对错。出题者总认为:应当在前边加上“一个”。 在物质结构理论中,关于分子、原子的结构,都是这样阐述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谁也不会把这里的“分子”、“原子”理解为若干个。由此可见“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并没有任何语法性和科学性错误,这里的“水分子”就是指一个水分子,绝不会产生歧义,就像“人有一双手和一对脚”的“人”不会被误解为“几个人”一样。问题五 “燃着的木条”与“带火星的木条”有什么区别? 在许多考试的选择题中,经常出现对这个命题的选择。出题者认为,在实验中,这两个操作只能是非此即彼,具有相互排斥性。其实不然,它们之间恰恰具有“兼容性”,所以总是让教师和学生感到为难。燃着的木条与带火星的木条的确不完全一样,但在鉴别气体的时候往往效果太大的差异。我们能不能尽量回避这样的内容呢? 问题六 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就是单质吗?关于物质组成方面的知识,教科书这样回避了给单质和化合物下定义的麻烦:“有的物质如氢气、氧气、碳等,只由一种元素组成,它们属于单质(elementary substance);有的物质如水、二氧化碳、氯化钠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它们属于化合物(compound)。” 然而,在考试中又会考察蕴含“同素异形和同分异构” 的知识。如下面的一道中考选择题:经实验测定,某物质中含有一种元素,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该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B、该物质一定是单质C、该物质一定是混合物 D、该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所以,我们不能为了简化而回避“纯净物”这一前提。否则,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就会暴露出太多的知识漏洞。 问题七 酸类物质一定有酸味吗? 苦味酸,即2,4,6 三硝基苯酚,是一种味道极苦的有机酸。还有我们的家常菜苦瓜中,也含有味苦的酸类物质。所以,要让学生明白,酸类物质不一定酸,有酸味的不一定是酸类物质。就像“糖不一定甜,甜的不一定是糖”一样。认识事物切忌以偏概全,随意推理而乱下定论。问题八 使用滴管和量筒一定要竖直吗? 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要根据情况将滴管适度倾斜,才以便于掌控和观察,所以不要把知识教死,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验证。在使用量筒的操作中,用烧杯向量筒中倾倒液体的初期,就不能把量筒拿得直直的,否则液体反而容易溢出。问题九 铝的氧化一定要点燃吗? 教科书中关于铝粉燃烧的实验,反应方程式为:4Al + 3O2 点燃 2Al2O3 这仅仅是铝跟氧气反应的一种情况,实际上,在常温下,铝也能跟氧气反应,其产物跟燃烧反应完全一样。联系生活实际后,我们可以这样书写方程式:4Al + 3O2 = 2Al2O3 也就是说,铝不需要加热或点燃也可以跟氧气反应,铝块在有氧气的空气中加热也不能燃烧。这也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经验。因此,在这里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紧紧联系学生生活,把知识弄清楚、讲透彻。不要让学生觉得理论与实际不相符。问题十 空气是无机物吗?教科书中在阐述人体的营养物质时,这样说:“在人体所摄入的物质中,除空气、水、食盐等无机物外,其余主要是” 这个阐述无疑地会让学生误以为空气也是无机物。总之,教科书中有问题的地方不少,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利用自身的知识高度和教学经验,发现问题,及时纠错,让学生正确掌握和理解所学。提出这些问题,不在问题的本身。而且,这些问题的提法和相关的论点不一定正确,我是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教学教研中,大家能深钻教材、熟悉学生,形成一种“不唯教材、只为科学”的教学精神。古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有活水来。” 教师教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