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培训...ppt_第1页
茶文化培训...ppt_第2页
茶文化培训...ppt_第3页
茶文化培训...ppt_第4页
茶文化培训...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茶文化培训 第一章中国用茶的源流 茶的起源茶的古称 别名 茶的利用历史饮茶的演变方法 中国用茶的源流 茶的起源 一 神农说 1 据 神农本草经 记载 神农尝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 得荼而解之 2 陆羽在 茶经 中也认为 茶之为饮 发乎神农氏 闻于鲁周公 中国用茶的源流 茶的起源 二 商周说 华阳国志 记载 周武王伐纣时 巴蜀等地的部落首领把茶叶作为贡品敬献给周武王 周武王伐纣约公元前1066年 据此记载中华民族利用茶叶至少3000多年的历史 中国用茶的源流 茶的古称 别名 在我国史籍中 茶有许多的古称 如 槚 荼 诧 茗等 唐玄宗开元年间 713 741 年出版的 开元文字音译 一书中 才出现 茶 字 陆羽在 茶经 中亦使用 茶 中国用茶的源流 茶的利用历史一 药用二 鲜食羹饮 三 从大众饮料到国饮四 深加工综合利用 中国用茶的源流 茶的利用历史一 药用 1 茶的药用始于神农时代2 三国时期的医学家华佗在 食论 中提出 苦茶久食 可以益思 3 唐代著名的医药家陈藏器最先提出 茶为万病之药 的观点 4 明代李时珍在 本草纲目 中写道 茶苦而寒 饮中之阴 最能降火 火为万病 火降则上清矣 中国用茶的源流 茶的利用历史二 鲜食羹饮1 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春秋时代 晏子春秋 婴相齐景公时 公元前547 公元前490 食脱栗之饭 炙三戈五卵 茗菜而已 中国用茶的源流 茶的利用历史三 从大众饮料到 国饮 1 唐代中期 公元780年 茶圣陆羽编著的 茶经 定稿后 茶道大行 后人评价说 自从陆羽生人间 人间相学事新茶 2 孙中山先生力主倡导饮茶 建国方略 三民主义 民生主义 等重要论著中 把茶提升到 民生主义 的高度 从而确立了茶为 国饮 的地位 中国用茶的源流 茶的利用历史四 深加工综合利用1 食品类2 饮料类3 医药用品4 日用化工 中国用茶的源流 饮茶方法的演变1 唐代之前嚼食鲜叶2 唐代提倡煮茶法3 宋代点茶法4 明代煎茶 冲泡茶开始流行 中国用茶的源流 饮茶方法的演变一 唐代以前生煮羹饮 据三国时期 广雅 记载 欲煮茗饮 先炙令色赤 捣末 置瓷器中 以汤浇覆之 用葱 姜 桔子芼之 其饮醒酒 令人不眠 中国用茶的源流 饮茶方法的演变二 唐代煮茶法 中国用茶的源流 饮茶方法的演变三 宋代点茶法 据蔡襄的 茶录 记载 1 点茶时先将饼茶烤酥 再碾成粉末 之后用茶罗筛细茶粉 2 把一汤匙 先注入少量开水 搅拌均匀 再注入开水 并用竹制茶筅反复击打茶 使之产生白色泡沫 汤花越多证明茶就好 中国用茶的源流 饮茶方法的演变四 明代煎茶 冲泡沏茶开始盛行1 明太祖朱元璋 1391 下诏罢制团茶 改贡散茶 2 由于散茶推广 饮茶方法随之改变 第二章茶艺概论 什么是茶艺一 茶艺是在茶道精神指导下的茶事实践二 艺茶的技能三 品茶的艺术四 完善自我的心理体验 茶艺概论 什么是茶艺 茶艺 这个名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 包括从种茶 采茶 制茶 卖茶到泡茶 品茶的所有茶事活动 狭义 是指在茶道精神指导下的茶事实践 是一门生活艺术 茶艺概论 茶艺是在茶道精神指导下的茶事实践1 饮茶的两大类型2 品茶的三种境界 茶艺概论 茶艺是在茶道精神指导下的茶事实践1 饮茶的两大类型 1 清饮 2 混饮 茶艺概论 茶艺是在茶道精神指导下的茶事实践2 品茶的三种境界 1 得味 2 得韵 3 得道 茶艺概论 茶艺是在茶道精神指导下的茶事实践2 品茶的三种境界 1 得味注重于茶的色 香 味 韵 形 能辨别出茶的种类 品种新陈 优劣 茶艺概论 茶艺是在茶道精神指导下的茶事实践2 品茶的三种境界 2 得韵把品茶从生活琐事升为生活艺术 使人在泡茶过程中获得美感乐趣 从品茶实践中获得美味乐趣 这双重乐趣 使人在茶事活动中获得感官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享受 茶艺概论 茶艺是在茶道精神指导下的茶事实践2 品茶的三种境界 3 得道 第三章茶叶的基础知识 什么是茶树茶树的分类 茶树的原产地中国茶区的划分 茶叶的基础知识 什么是茶树陆羽 茶经 茶者 南方之嘉木也 在植物分类学中 茶树属于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山茶目 山茶科 山茶属的多年生木本常绿植物 茶叶基础知识 茶树的原产地茶树原产于我国西南地区 茶叶的基础知识 茶树品种的分类一 按照茶树的树形分类二 按叶片大小分类 茶叶基础知识 茶树品种的分类一 按照茶树的树形分类 1 乔木型 2 小乔木型 3 灌木型 茶叶基础知识 茶树品种的分类一 按茶树树形分类 1 乔木型 有明显而高大的主干 茶叶基础知识 茶树品种的分类一 按茶树树形分类 2 小乔木型 基部主干明显 茶叶的基础知识 茶树品种的分类一 按茶树树形分类 3 灌木型 无明显主干 茶叶基础知识 茶树品种的分类一 按叶片大小分类 1 特大叶类 2 大叶类 3 中叶类 4 小叶类 茶叶基础知识 茶树品种的分类一 按叶片大小分类 1 特大叶类 叶长大于14厘米 叶宽大于5厘米 茶叶基础知识 茶树品种的分类一 按叶片大小分类 2 大叶类 叶长大于10 1 14厘米 叶宽大于4 1 5厘米 茶叶基础知识 茶树品种的分类一 按叶片大小分类 3 中叶类 叶长大于7 0 10 1厘米 叶宽大于3 0 4 0厘米 茶叶基础知识 茶树品种的分类一 按叶片大小分类 4 小叶类 叶长大于7厘米 叶宽大于3厘米 茶叶基础知识 中国茶区的划分一 华南茶区二 西南茶区三 江南茶区四 江北茶区 茶叶基础知识 中国茶区划分一 华南茶区我国福建中南 广东中南 海南省 广西南部 云南南部 茶叶基础知识 中国茶区划分二 西南茶区我国贵州 四川 重庆 云南北部 茶叶基础知识 中国茶区划分三 江南茶区我国广东北部 广西北部 福建北部 湖南 浙 江江西 湖北南部 江苏南部 茶叶基础知识 中国茶区划分四 江北茶区从我国南起长江 北至秦岭 淮河 西起大巴山 东至山东半岛 第四章茶叶的分类 一 基本茶类二 再加工茶类 第四章茶叶的分类 基本茶类保持了茶叶所有的外观形态 并以茶作为商品名称出售的茶类商品 第四章茶叶的分类 基本茶类绿茶红茶乌龙茶 青茶 黄茶白茶黑茶普洱茶 第四章茶叶的分类 再加工茶类以各种毛茶或精制茶再加工而成的称为再加工茶 第四章茶叶的分类 再加工茶类花茶熏花花茶工艺花茶花草茶 花果茶 配制茶根据客户要求口味拼配 如人参乌龙 玫瑰普洱 代茶类苦丁茶 罗布麻茶 人参茶 虫屎茶 胖大海等 基本茶类之绿茶及冲泡技巧 一 绿茶的概念用茶树新稍的芽 叶 嫩茎 经过杀青 揉捻 干燥等工艺制成的茶类 均称为绿茶 特点 色绿香幽味醇形美 绿茶是我国历史最悠久 分布区域最广 品种最多 消费量最大的茶类 基本茶类之绿茶及冲泡技巧 二 绿茶的制作工艺杀青 揉捻 干燥杀青 用高温使茶青中的酶失去活性 基本茶类之绿茶及冲泡技巧 三 绿茶的分类炒青绿茶 龙井 碧螺春 雨花茶等 烘青绿茶 黄山毛峰 太平猴魁 安吉白茶 晒青绿茶 陕青 滇青 川青等 蒸青绿茶 煎茶 恩施玉露等 基本茶类之绿茶及冲泡技巧 四 绿茶的冲泡技巧精茶杯饮 粗茶壶泡上投法中投法下投法工夫泡法 基本茶类之红茶及冲泡技巧 一 红茶的概念通过委凋 揉捻 充分发酵 干燥等工艺程序生产的茶叶称为红茶 特点 红叶 红汤 红叶底 优质红茶具有熟果香或花蜜的甜香 茶汤醇和 兼容性强 适宜调饮 红茶 Blacktea 是世界上消费量最大的一种茶类 基本茶类之红茶及冲泡技巧 二 红茶的制作工艺委凋 揉捻 充分发酵 干燥 基本茶类之红茶及冲泡技巧 三 红茶的分类小种红茶 正山小种 外山小种 烟小种 工夫红茶 祁红 宁红 滇红 越红等 红碎茶 袋泡茶 基本茶类之红茶及冲泡技巧 四 红茶的冲泡技巧软水瓷壶投茶量稍大 人数x2 5克 红茶是一种万能茶 兼容性强 可随意调饮混搭 基本茶类之乌龙茶及冲泡技巧 一 乌龙茶的概念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 它是介于不发酵的绿茶与全发酵的红茶之间的一大茶类 因为乌龙茶条索呈青褐色 所以有一些地方也把它称为 青茶 基本茶类之乌龙茶及冲泡技巧 二 乌龙茶的制作工艺 基本茶类之乌龙茶及冲泡技巧 三 乌龙茶的分类闽北乌龙闽南乌龙广东乌龙台湾乌龙 基本茶类之乌龙茶及冲泡技巧 四 乌龙茶的冲泡技巧器温水温双高 高温泡趁热喝 旋冲旋啜 闻香气之变化 基本茶类之黄茶及冲泡技巧 一 黄茶的概念黄茶属于轻微发酵茶 类似绿茶 特点 黄汤黄叶 基本茶类之黄茶及冲泡技巧 二 黄茶的制作工艺制作工艺与绿茶类似 多了一道 闷黄 的程序 基本茶类之黄茶及冲泡技巧 三 黄茶的分类黄芽茶 岳阳君山银针 雅安蒙顶黄芽 黄小茶 岳阳北港毛尖 温州平阳黄汤 黄大茶 安徽霍山大黄茶 广东大叶青 基本茶类之黄茶及冲泡技巧 四 黄茶的冲泡技巧 基本茶类之白茶及冲泡技巧 一 白茶的概念 基本茶类之白茶及冲泡技巧 二 白茶的制作工艺 基本茶类之白茶及冲泡技巧 三 白茶的分类 基本茶类之白茶及冲泡技巧 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