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产业集群文化产业园区研究专辑目录卷首语理论探讨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区位因素分析/王伟年 张平宇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理论和案例研究综述/李蕾蕾基于集群供应链的文化产业园发展路径/吴志华文化产业集群成动因研究综述/欧培彬 李敏 郭丽群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动漫产业空间集聚及其影响因子实证分析/戈雪梅 周安宁国外视野国外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经验借鉴/佚名欧美发达国家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四种模式/胡晓梅国内园区综述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园区发展现状与问题/邵培仁 杨丽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概况及其启示/邵培仁 黄清热点地区扫描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及路径/上海市文广局专题调研组广东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报告/广东少省社科院课题组案例研究文化产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影响因素和瓶颈研究以上海田子坊为例佚名旧工业建筑的 LOFT 开发模式对比研究以北京 798 工厂与深圳华侨城 LOFT 为例/洪 泉 唐慧超基于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发展 赵博 王忠伟卷首语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自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率先建立起文化产业园区以来,其他城市纷纷依据自身优势和产业特点加快园区建设,各类文化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文化部从2004年以来先后命名了三批135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及两批4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各级地方政府也依此设立了省级、市级的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园区或集聚区。例如,上海市政府2004年以来先后建成和认定了75家创意产业集聚区,2009年公布了首批15家文化产业园区;北京市政府于2006年、2008年认定了两批21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深圳2008年首批命名了23家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 。 截止2011年年底,中国(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共建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846座 该数据根据/index.php?m=yp&c=index&a=list_company统计所得。转引自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概况及其启示邵培仁、黄清。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发展特征之一是产业集聚发展,而文化产业园区则是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依托和载体。尽管国内文化产业园区在类型、规模和发展模式大相径庭,但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确实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对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提供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种信息、人才、发明和市场需求,由此把相关的各种企业、研发机构、大众传媒、工作室、艺术家俱乐部、服务机构、教育培训机构等组合在同一个空间。 这些相互接驳的企业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集群发展,构成立体的多重交织的产业链条,从而降低创新成本与风险、增强集体学习机制、扶持企业衍生,赋予产业区创新活力,最终形成长期竞争优势的基础,对提高文化产业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都具有实际意义。 但是,应当指出的是,目前国内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各地将发展文化产业园区作为集群发展的唯一模式,但对集群发展的本质和特点认识不深,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不明显,园区内集聚的文化创意类企业数量少,企业之间的关联度低。二是不少产业园区的功能和定位不清晰,重复建设严重。三是跟风现象明显,将文化园区的建设当成短期的“文化地产”抄作,确少长远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等等。我国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和集聚区发展很迅猛、政策相对超前、实施很快,但有关文化产业集群的研究却相对不足。本期文化研究内刊紧贴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新形势,专门就“文化产业集群文化产业园区”编纂一辑。“理论探讨”收录几篇有关文化产业集群、文化产业园区理论研究文章,对文化产业园区的集群理论、区位因素、发展路径、影响因子等一个理论梳理;“国外视野”,选取两篇文章介绍欧美发达国家和产业集群和园区发展经验;“国内园区综述”从宏观上对我国文化产业园区近年来的发展做总结和回顾;“热点地区扫描”选用上海、广东两个在中国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上超前发展的地区的调研报告,试图对国内文化产业先发地区的园区发展作实证分析;“案例研究”选取上海田子坊、北京“798” 、深圳华侨城 LOFT 、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等几个文化园区案例,从不内侧面对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的发发展做典型剖析,从中汲取经验和启发。文化产业集群、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与发展,在我国方兴未艾,规范理论的研究仍然较为缺乏,加之编者水平所限,这本小小的刊物能够传递的信息有限,希望对有兴趣观注文化产业集群和园区发展的同仁有所帮助。(任开碍)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区位因素分析王伟年 张平宇提要:随着文化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城市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在各地日益兴起。本文在探讨文化产业园的概念、内涵、类型及目前我国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在建设过程中的区位因素进行了探讨分析。认为现阶段影响我国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为:文化资源禀赋、制度因素、信息技术、人才智力资源。最后讨论了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区位选址中应注意的问题。关键词:文化产业;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区位因素城市文化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它在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培育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扩大城市就业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等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在西方国家呈现繁荣兴旺的景象。与之相比,我国的城市文化产业则因起步晚,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城市文化产业的活力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化问题,经济发展面临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日益昭示着发展城市文化产业在我国的重要性。西方发达国家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显示,发展城市文化产业的熏要途径是设立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对于文化产业园区,国外已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一些研究:Litterbasket等借鉴城市发展过程中企业集群的相关理论,从成长的起源、阶段、深度、当地集群与全球经济的联系、内部机构密度和支撑、当前的变化动态等方面,对布里斯托尔自然历史电影制作集群的结构进行了探讨;John Montgomery总结了成功的文化产业园区所处城市空间必须具备三点,活动f activity)、形式(form)、意义(meaning),并通过四个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过程比较,研究了文化产业园区如何作为城市再生的途径 ;Adam Brown等则探讨了两个英国北部城市不同的文化政策对文化产业园区的影响作用等等。大部分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是案例研究,对所选定园区内多个企业进行访谈、问卷调查,再加以分析归纳总结。国内学界对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关注较少,在此方面的研究相对较为薄弱。本文拟就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在建设中应考虑的主要区位因素加以探讨。1文化产业园区的产生与发展11文化产业园区的产生纵观西方发达国家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存在一个普遍趋势,即:城市文化产业的空间集聚。Scott对文化产业之所以在空间上出现集聚的趋势从生产和销售角度进行了分析。从生产角度来看,文化产业有五个主要的技术组织上的特征:对大量有技巧劳动力的需求;生产的组织总是通过强烈相互依赖的中小尺度公司形成的浓密网络来进行;众多形成网络的公司因其多方面的产业内容,激发了对多种人才的需求;众多公司形成的产业联合体有许多外来经济的参与;联合体也依赖于一系列制度体制的成功运行,如提供企业一般管理费,支持信息流动,促进生产者之间的信任和合作等等。由于这五个方面的特征,企业间表现出强烈的相互联结性,结果导致产业集聚成团。从销售角度来看,当地小生产者网络更愿意加入到那些被巨大的文化媒体团块控制的全球销售网络中,结果文化产业延伸形成一个地方和全球密切联系的有影响的区域2。因此文化产业通常表现为在特定的城市空间形成高度的集聚成团倾向,而且这种空间集聚特征日益明,出现了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区的设立在国外已被广泛地纳入到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之中。美国的拉斯维加斯、法国的科特达祖瓦、意大利西北部和中部的新工艺产业地区都已成为现代城市文化产业的集中地,魁北克的文化产业基地已经成为加拿大文化产品生产与经销的中心之一,英国英格兰北部城市舍费尔德及其“文化产业区”正不断促进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近些年来在我国各地都纷纷将文化产业园区作为发展城市文化产业的首选方案,所以,不难预测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将是我国城市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111文化产业园区的内涵在西方文化产业发达国家,随着文化产业园区在城市的发展,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对文化产业园区概念的探讨有德瑞克韦恩提出的文化园区(cultural quarters)概念,Annihilatory Frost-Kum提出的文化特区(cultural districts)概念。这两个概念虽然使用的名词不一样,但研究所关注的焦点都是集中在文化产业的聚落化及团块化现象,既对文化产业的集群研究。在德瑞克韦恩看来,文化园区指的是特定的地理区位,其特色是将一城市的文化与娱乐设施以最集中的方式集中在该地理区位内。文化园区是文化生产与消费的结合、是多项使用功能(工作、休闲、居住)的结合。Hilary Anne Frost-Kum认为文化特区指的是一个在都市中具备完善组织、明确标示、供综合使用的地区,而文化设施高度集中在该地区内,创造出吸引力川。在我国,与文化产业园区相关的概念有艺术园区,艺术产业园,创意产业园,文化产业园(区)。由于文化产业园区在我国出现较晚,国内学界对文化产业园区的研究也显欠缺,甚至尚无文化产业园概念的相关界定,这也直接导致了各界对文化产业园这一概念认知上的模糊不清。随着文化产业在我国的日益发展和伴随而来的文化产业园建设的逐步升温,文化产业园的规划与研究必然会越来越多,模糊的概念势必将对以后的研究带来很大的障碍。因此,根据本国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并借鉴国外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趋势,对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做出清晰的界定已刻不容缓。虽然现阶段在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尚处雏形的形态下对其做出一个准确的定义仍显困难,但园区的基本内涵还是可以框定的。笔者认为文化产业园区的内涵至少应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即:(1)文化产业园区以文化资源禀赋深厚的地方为依托,开发与文化相关的系列文化产品。它是一系列文化产业的地理集中区域。企业间竞争并合作,通过网络紧密联系,形成竞争力很强的区域整体。(2)文化产业园区有其特有的运行机制,园区的组织管理是通过一定的协会组织来进行的。(3)文化产业园区的目的是满足当地居民及外来旅游者特定的文化需求。(4)文化产业园区反映的是地域特殊的文化、社会与经济需求。通过对文化产业园区内涵的理解,我们可以尝试将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界定为:文化产业园区是一系列与文化关联的产业规模集聚的特定地理区域,是一具有鲜明文化形象并对外界产生一定的吸引力的集生产、交易、休闲、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112文化产业园区的类型许多人认为,北京琉璃厂文化产业园及辽河文化产业园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的出现。那么北京的798艺术园区及深圳的大芬村算不算文化产业园区呢7这里涉及到一个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化产业园区有不同表现形态的问题,在理论上涉及到文化产业园区的类型划分问题。国外对文化产业园区类型的划分试图从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阶段、发展深度、就业动态、重要程度等角度来进行瑚。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类型的划分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加以考虑:按照影响范围来分有国际型文化产业园区、国内型文化产业园区、地区型文化产业园区;按园区发展行业导向来分有专业型文化产业园区、综合型文化产业园区。还可按园区的运行模式和机制来划分。从这个角度,可将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划分为如下三种类型:(1)松散型。典型代表为北京的798艺术园区。艺术家们自发地聚集在某一区域开展各种文化活动,逐渐壮大造成声势,最后发展成为城市的文化亮点,并对所在区域及周边地区产生经济、文化的影响。属于这类还有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自发形成的一些民间画廊。其特点是民间自发组织形成,内部联系不很紧密。(2)民间组织管理型。在一大批画家聚居的地方,通过组织进行稳定的商品画的生产及商业活动,进而形成更大的商品画生产流水线的基地,以达到有目的的规模化发展。这种类型的特点是政府极少参与,但民间形成了相关的组织进行管理。例如深圳的大芬村等。(3)政府参与型。这种类型是由地方政府和投资商合作投资兴建,比如中国美协苏州胥口书画名家街、辽河文化产业园、北京的琉璃厂文化产业园区等等。它们是按照政府引导、统一规划、市场运作、分期建设、滚动开发的模式运营,这种模式目前正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展开。12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现状从艺术家自发组织聚众形成的民间艺术园。发展到有目的的规模化的深圳大芬村模式。直至政府参与的资本运作化的辽河文化产业园模式,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呈现几种方式并存的现状啊。各种形态层次的文化产业园区分布在不同地区,它们的规模、组合方式、功能、运作模式、发展趋势各异。通过对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几处园区进行对比,可以对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和轮廓作个大致的勾勒(表1)。从类型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大多属第一、第二种,第三种类型较少,大多还处于蓝图阶段,这也就决定了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区内各企业问的合作与竞争强度、紧密联系的程度还不够。从园区的运做模式来看,已逐渐由民间自行筹备,内部联系较为松散的状态朝着政府参与投资,并由一定的协会组织来对园区进行管理。由于文化产业园区在我国的出现是最近几年的事,具体如何操作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仍处于边摸索边实践的阶段。像辽河文化产业园,其运作模式主要是借鉴工业开发区的经验。从经济和社会效益来看,园区的设立对当地的积极影响已日益凸现。如辽河文化产业园的设立就使得盘锦市的社会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园区在建立后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就激活了兴隆台区东部商业经济,周围房地产连连升值、商业市场呈现出勃勃生机。文化产业园区作为发展城市文化产业的一条重要途径也已被政府所认可。从国家文化部主办的国内首次“艺术产业园区形象展示”活动到“第五届中国艺术产业论坛”上对“文化艺术产业园区的存在与发展”的讨论,再到诸多地方部门所制定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把文化产业园作为重要内容,日益显示出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在我国已呈燎原之势。然而城市文化产业园区作为一个城市特定的地理单元,如何科学地选择这个地理区位,是每个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城市文化产业园区的区位选择问题的研究,对即将出现的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热潮就具有很强现实和实际意义。2、城市文化产业园区的区位因素21文化资源禀赋文化资源禀赋是指城市文化产业园区依托的地域所具有的文化要素和文化环境。这一因素是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在建设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园区能蕾有自己的特色,能否体现独具的文化个性、文化风格、文化品味,关键看其能否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细观国外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过程,不难发现这一因素所起的重要作用。英国曼彻斯特北部文化产业园的形成就与当地丰富与众不同的音乐历史及享有国际声誉的滚石和流行乐队有关。布里斯托尔国际著名的电视和数宇媒体集群 ,则是建立在区域具有悠久的电影制作历史的基础之上。因而富有典型意义和鲜明个性的地域文化底蕴的文化资源积淀地 ,成为城市文化产业园区的首选地我国目前的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在建设过程中也充分注意了这一点。如北京琉璃厂文化产业园区依托的北京琉璃厂,就是一个有着 700多年历史、举世闻名的文化街,长期以来 ,它一直是北京乃至全国的文化商品集散地。这里集中了众多名扬海内外的文化商店及公司,像荣宝斋、中国书店等都是盛名于世,以至于北京琉璃厂古玩街也成为一个世界知名品牌。可以说在这里最能反应出北京博大精深的文化内蕴。琉璃厂文化产业园区即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产业化建设 ,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诉求获取了极大的品牌效应。四川德阳拟建的三星堆文化产业园区,依托的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星堆遗址。这是一处距今 3000年至 5000年左右的古蜀文化遗址,三星堆遗址及文物显现了三四千年前古蜀国的存在和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园区在此基础上以深度开发巴蜀文化为主要导向,推进巴蜀文化走向国内外市场。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具备了文化内涵这个资源禀赋,就更容易形成 自己的品牌。具有品牌的文化产品才能在竞争越来越强的国际文化市场上争夺一席发展空间。在信息如此畅通的社会,如果我们不能充分发掘文化底蕴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很多的文化资源就会被发达国家给挖走。像美国,由于其本国历史较短,文化资源有限,它就把目标投向其它国家,如利用我国花木兰形象开发出一系列产品,使其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因此,要增强文化产业实力,必,须形成一批著名文化品牌,唯有深度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 。才能打造品牌,参与世界文化产业的竞争。而承载这一使命的发展实体城市文化产业园区更是不能不重视文化资源禀赋这一因素。22制度因素现代经济地理学一个最引人注目的成就,就是将经济活动放入区域特定的社会、文化与制度环境中进行考察和分析。在进行区位选择分析中,也逐渐将制度、技术整合到区位分析框架中 。从较为成熟的国外文化产业园区其影响因素来看,制度因素是一种重要影响因素。对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区位影响的制度因素主要是国家相关的政策及体制。可以这么认为 ,城市文化产业园区能否在某一特定区域健康地发展,有赖于区域的政策及体制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1)区域的文化政策法规。有区域文化、经济相互协调发展的政策、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门规章、设施建设管理方面的制度等n司,只有在完善的政策法规的正确引导,才能确保尚处雏形阶段的我国城市文化产业园区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北京 798艺术园区的艰涩命运就有力的说明了这一点。如果798艺术区存在文化产业规划,已纳入到城市发展计划当中,并与区域规划相协调,也就不会出现今天的尴尬局面。(2)区域文化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是区域政府应从管理者的身份向企业家转变,由管理文化向经营文化转变,文化体制由办事业的方式向产业化运作过渡。根据文化产业特征的特殊性,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园区的管理经验,构建适合区域的文化产业园区管理模式。如可以在园区内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协调委员会”或办公室,作为今后园区发展的一种通用模式。(3)区域文化产业政策。区域如能具备文化产业优先发展的意识 ,优厚的文化经济政策,如投资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等等,以及积极推进文化产业、行业内的产权制度改革创新、文化产业组织的体制创新等方面的一系列激励政策,这将对各种文化产业进驻园区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像韩国的文化产业园区在其发展之初就具备了较为完善的文化经济政策予以支持,利用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实行多种优惠政策。例如,对进驻文化产业园区的单位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减少甚至免除税务负担;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中,免除农田、山林、草场转让费和再造费,以及交通设施补偿费等。在我国发展较快的几个文化产业园也无不得益于相关优惠的区域文化产业政策。23信息技术从广义上讲,信息是文化产业生产与消费的基本要素,信息技术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形式与水平。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形成的前提是园区内各企业间密切联系形成网络系统,而且此网络通过一系列的主要公司与全球市场相连接,这样园区内可通过网络获得频繁的信息交流并与世界各地保持密切的联系。如通过网络,可进行一些新理念、新技术、世界市场的发展动态、就业信息等等方面的交流,还可通过网络为那些需要花几年时问完成的大项目筹集资金来源,并为产品提供出口渠道。为能保证信息在网络成员之间快速的传递 ,当地公司之间的技术网络的建立显得非常重要。唯有此。文化产业园区内各企业间才能形成紧密的联系。如布里斯托尔国际著名的电视和数宇媒体产业园区中的电影公司 Green Umbrella,通过网络技术将其制作的节目以最快的速度传给美国合伙人,征求意见,讨论,最后达成一致。而且该公司还将网络技术应用到节 目制作 ,开发交互式 电视 (intellective avoision)领域,这一切都需要发达信息技术给予支撑。城市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便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长期以来的技术水平低下是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而内容匮乏则是信息产业发展的瓶颈。两者的结合,可实现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双重跨越和共同发展。其结合物信息文化产业也被认为是与当今世界新的经济形态和技术形态相适应的一种新型文化产业形态,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信息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极富发展潜力的文化产业的新兴领域,必将迅速壮大,并成为文化产业中主流产业。因而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在区位选择时要与科技园区比邻,创造促使文化产业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条件。如筹建中的北京文化产业科技园区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相衔接,就是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24人才智力资源文化产业是一个文化和经济高层次、高难度合作的行业,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则是一个对文化产业进行研究开发、技术训练、信息交流、生产制作的基地。园区内进行的是一种高智力的活动,自然需要储备丰厚的高科技、高文化和高知识的智力资源来支撑,因而对人才智力资源的要求较高。它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如艺术专家、市场专才 ,产业专才、从事社会公关活动的专才等等,有了这些众多的各行业的人才,才能把园区内各种有效的资源充分调动起来。而且随着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日益紧密结合,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科技与文化高度关联的领域,故而对从事文化产业的人员,也相应有着更高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要求。是否具备满足高要求的人才已成为影响到文化产业发展成败的关键因素。如一些能适应数字技术环境中多种产业需求的文化资本人才、数字艺术软件开发人才和媒体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都将成为文化产业领域里迫切需要的人才。所以,区域是否具备园区发展所需的人才资源,或是否具备一些相关政策和条件吸引所需人才落户于园区,也是区域选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城市文化产业园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如何才能更好的运作园区。成功的城市文化产业园,要具有不断运作展览各种艺术活动的能力,因而那些既懂艺术又懂市场的、具有丰富操作经验的活动组织者以及艺术中介者也是 目前急需的人才 ,只有这些既懂经济又懂文化的复合型人才。才能真正把产业园做成品牌。3 结语根据我国目前情况,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的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较多的还是集中在城市,因而本文主要就影响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区位因素进行了分析。作为初生阶段的我国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在选址过程中,以上因素的影响显得较为突出。当然除此之外,经济基础、地缘条件、交通条件、生活环境等因素也会对其造成一定影响嗍。但实际上寻求这样一个各种优势条件完全具备的区位是相当困难的,多数情况是某些条件优势突出,而另一些条件则略显不足。因此只有对这些因素进行整合分析,综合考虑因素的不同组合对园区选址的影响。基于以上对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区位因素的分析,在其进行最佳区位选址时应注重考虑以下几种区位: 文化积淀深厚的地区。如桌所在地的文化资源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区位更佳。这就必须对地域文化底蕴有充分的认识,充分挖掘自己与其它区域的比较优势 ,然后以比较优势为核心往外拓展文化产业群。 比邻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密集的地区。区域内信息技术发达,能为园区内各企业间形成密切联系的网络提供条件。 具备文化产业超前发展意识的区域。区域内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已纳入到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之中。一系列的制度因素在此区域有落实的可能,园区内实行全新的产业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具有可行性。艺术氛围活跃和生活服务设施便利的区域。能吸引文化产业人才在此集聚。交通通讯畅通的区域。以便于同国内其它地区及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交流与合作。参考文献1陈立旭都市文化与都市精神一中外城市文化比较嗍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782502 Litterbasket,Honorifics,AmianthusBiculturalism,counterculturalism:Commerge,2002,(33):165-1773John.Montgomery,Aquacultural-servomechanismgen-participation:Conceptualism Cultural QuartersPlanning,Characteristic,2003,vo118,No4:293-3064JoMontgomery,Cultural Quarters as Mechanisms for Urbaneness-erationPart2:A Review ofFourCultuar1QuartersintheUK,DeianiraAustralasiaJ-Planning,PracticeResearch,20o4,Vo119,No1:3-3155Adamstown,Sara CohenLocal music policies with in a global music industry: cultural quarters in Manche and SheffieldGe0f0mm,2ooo,(31):437-4516林拓世界文化产业与城市竞争力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4: 2l-3l,7刘维公为什么我们需要创意文化园区HTTP:WWWat-8中国文化艺术产业园现象 “热身” 谈EDOLHTLV:Sothocn222567986shtm19798艺术区一看得见的艺术,看不清的未来EDOLgup:WWWAdonainetcnewsRheydtart200409731htm1O李赞,刘毅大芬模式:中国油画产业基地ED,0LHTTP:speoplel1ill京建设文化产业园区ED0LHTTP:WWWchinaorgnch,SHENnewbie171HTML12重点功能区一琉璃厂文化KEDOLHTLV:WWWchinaorgcmarketl3辽河文化产业园园区简介EDOLJl 1hcipcoml4苗长虹,樊杰,张文忠中国农村工业发展:一个综合区位分析框架J地理研究,2002,2l(1):125-132l5苗长虹变革中的西方经济地理学:制度、文化、关系与尺度转向J人文地理,2004,19(4):68-75 l6叶南客促进文化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公共政策J改革,2003,l:l05109l7永春韩 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和措施 N中国文化报,2003-08-15l8孟晓驷大力培育信息文化产业信息空间,2003,1219崔功裹,魏清泉,陈宗兴编著区域分析与规划口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83292作者简介:王伟年 (197O一 ),女,江西吉安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城市地理、旅游地理。本文为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071038),国家 “973”项目(2004CB4185007-2)。选自人文地理2006年第 1期 总第 87期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理论和案例研究综述李蕾蕾近年来,我国主要城市或自发形成或自上而下形成各种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艺术园区和创意集群,如深圳大芬村、北京798、上海8号桥等。文化创意产业及其地理集聚现象,迅速成为政府、企业、学界、媒体等各领域关注焦点,并因其知识经济和创造力经济的特点,对我国未来发展影响巨大。但是,有关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水平相对比较薄弱,学术届、政府领域以及相关新闻报道多为特定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集聚区或园区的描述性说明,谈不上回答因果关系的解释性研究,更谈不上政策设计与应用,即便不乏有关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政策和战略研究,但因缺乏对因果关系的了解,同样缺乏说服力。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关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或园区的学者,大多不太了解集群研究领域的概念和知识谱系,他们的知识背景多为文学、媒体、艺术等人文学科,与传统上来自于经济地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建立起集群概念和理论体系的知识社群有所不同。例如,经济地理学的核心研究议题之一就是产业集群的现象描述与解释。在我国,除了经济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以外,城市规划、建筑、艺术等其他学科也在关注文化艺术和创意产业发展的地理集聚现象、以及城市旧厂房改造为创意园区的实践,并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空间转型,展开初步研究。但这一知识脉络目前还没有与新闻传播领域关注媒体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学者进行充分交流,只有少数来自于新闻传播领域的学者意识到要从经济地理学空间角度研究传媒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其空间分布不均与集聚(或分散)现象 例如可参加以下新闻传播学者的论文:王斌,灰空间和传媒产制的集聚,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9期:59-63;王斌,空间变革:嵌入地域发展的传媒产业集群,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116-119页。所以,提升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研究水平,必须首先了解一般性产业集群研究所积累和沉淀下来的基础知识,然后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的独特性去开掘新的知识领域。本文首先围绕一般性产业集群研究的概念、理论和战略应用,进行文献回顾,然后,反思我国目前关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时,在集群概念的理解与判别上存在的问题,接着主要基于西方文献,重点回顾和评述有关文化和创意产业集群的研究状况(如逐步建立起来的概念、观点、理论和案例说明等),最后提出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研究主题。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或园区发展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文化部 名单可参见HTTP:/WWW..c/gsjpd/whey/sfjdml/index.HTML从2004年以来先后命名了三批135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这些基地既包含了单一企业单位,也包括占据一地的、由众多公司和企业构成的园区或集群)以及两批4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其中,深圳华侨城集团公司为其中之一,可见,园区也可以是单一公司)。上海市政府2004年以来先后建成和认定了75家创意产业集聚区 名单可参见: HTTP:/WWW..c/show/index.HTML,2009年公布了首批15家文化产业园区 详见HTTP://local/2009-04/25/content_11255152.HTML;北京市政府于2006年、2008年认定了两批21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参见:HTTP:/WWW..c/;深圳2008年首批命名了23家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 参见:HTTP:/WWW..c/welt/view.asp?position=48218&gate=1&T=23%BC%D2%CE%C4%BB%AF%B2%FA%D2%B5%D4%B0%C7%F8%BB%F9%B5%D8%BB%F1%C8%CF%B6%A8(其中园区有一家,即华侨城文化产业园区,其余为22家基地)。各级地方政府也依此设立了省级、市级的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园区或集聚区,例如,山东省已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6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71家 名单可参见:HTTP:/WWW.Rwy.c/HTML/BHT/whey/159420090109183800.HTML 。由此可见,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和集聚区发展很迅猛、政策相对超前、实施很快,但有关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研究却相对不足,问题比较多,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对集群概念的认知问题。二、集群概念与判别标准国际上标准的集群概念源于 (工业/制造业)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和一般性商业集群(business cluster)。Michael Porter 参见:HTTP:/WWW.Wisc.abs.Bedu/econ-clusters.HTML将集群概念表述为“geographic concentrations of interconnected companies, specialism suppliers, service providers, firms in related industries, and associated institutions (for example, universities, standard agencies, and trade associations) in particular fields that compete but also co-operate”,由此可见,集群意味着大量相关企业和机构的地理聚集。从表象看,集群首先意味着类似企业和机构汇聚在特定地理空间,但本质上这种汇聚还隐含着相互之间的各种关联。通过地理临近(proximity)形成特定园区,当然是判别集群的标志之一,但集聚在一起的公司和机构还应彼此之间存在业务和非业务上的关联性(connections),则是判别集群的另一个重要依据 对关联性的强调,使得集群与集聚(agglomeration)有所不同。因为集群一旦形成,除了具有聚集效应外,还可以形成企业间合作与联合行动效应;在政府介入下还会出现制度效应等等,可参见:王缉慈创办并任版主的中国产业集群网/fw/news_view.php?nid=n4265e7e3e1bf5,后者往往未被足够关注。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的真正集群(或理想集群)才能产生多种集群效应:成为不断吸引企业和人才的磁力中心,能够不断衍生出新企业、并具有浓厚的创新氛围、较高的生产力和竞争优势、明显的知识溢出等等。三、我国在集群概念认识上的问题集群概念非常重要,对集群概念的理解直接影响到对集群的认识以及相关建设策略和政策的设计与实施。国外学者对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看法与国内学者有所不同,主要原因是两者的集群视野存在差别,例如,澳大利亚学者 约翰.哈特利(John Hartley)、金.麦克(Michael Akene)、斯图亚特.坎宁安(Stuart Cunningham)等,昆士兰模式:创意产业园区连接生产企业、教育、研发、文化生产和展示(Paper presented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spaces conference.Beijing. 19 to 21 Oct.,2006),发表在莫健伟、崔德炜主编,文化创意空间:艺术与商业的集聚与融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153-163页。将集群的概念建立在比偏重于创意产业门类更广泛的知识经济(特别是新的信息经济、数字媒体经济)的基础上,因此,主张通过教育(大学)、政府和企业的合作,促进创新和创造力的商业转化。而中国学者对于集群的理解以及随后而来的集群发展策略的建议,往往偏重于对特定行业门类的重视(如动漫产业或大芬油画村),强调所谓“浙江模式”, 即低成本制作或外包型生产;或者关注于已有文化街区(如北京的后海、798、宋庄等),对于这些文化院落的发展又偏重于强调文化旅游和房地产的开发,因此,所谓“中国创造”对于创新、孵化、知识转化强调得并不多;低成本制作或外包型生产、再加上新的消费形式即文化旅游,构成了主要模式。目前我国从政府到媒体报道甚至一些学者对于集群的概念和两个判别标准并不十分清楚和重视,特别表现在以下几点:1)表述混乱:文化部命名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虽然名义上为“园区”,但其实也可以意指单一集团公司,例如华侨城集团公司;另一方面,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有很多为单一公司,但也包括了由多家公司集聚在一起的园区,例如深圳大芬油画村。所以,这种将园区、集聚区、基地(包括画家村、艺术聚落)等术语的混合使用,反映出我国对国际上的集群概念没有认真理解或细致区分单一企业与集群的差别。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构成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主体长期以来以文化媒体公司和机构占主导,而外来概念“集群”及其所代表的现象,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远未引起同等的关注,这一客观现实直接影响了我国从官方到媒体和学界对于集群概念的混乱表述。2)没有注意到集群存在地理空间尺度上的差别:我国目前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和园区建设偏重于城市内部特定地点(如几平方公里以内范围)的集群和园区,但集群的地理尺度和范围可以宏观到一个城镇、地区、国家甚至跨国区域(参见表1 Michael J. Brighten, Regional Clusters: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should know, in Johannes B rocker, Dirk Dohyo, and Digger Tweedledee, editors, Innovation Clusters and Interregional Competition (Berlin: Springer, 2003), 99-129.)。我国目前还没有发布在全国或区域的统一尺度上研究城市级别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系统报告,相反,英国政府发表了在英国国家尺度水平上的产业集群评估报告 参见:Business Clusters in the UK - a first assessment. .uk/regional/clusters/clusters-assessment/page17380.html ,识别并绘制出全英国各行业(包括文化创意产业)154个集群分布点,澳大利亚政府也发布了创意产业集群研究报告 可从网上下载: .au/cics/ ,重点分析和评估数字内容产业及其集群战略。表1:产业集群的地域范围(对世界160个集群专家的调查)回答人数(人)比重(%)一个城市内的一小部分地域2314.4扩展到一个城市的大部分地域159.4一个城市及其周围地域5735.6城市以外的某一乡村地区74.4延伸到一个国内区域的大部分地域4025.0延伸到多个临近的区域31.9延伸到一个国家的大部分地域74.3其他85.0资料来源:Michael J. Brighten, Regional Clusters: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should know, in Johannes B rocker, Dirk Dohyo, and Digger Tweedledee, editors, Innovation Clusters and Interregional Competition (Berlin: Springer, 2003), 99-129 3)集群多沦为商业地产:文化产业集聚区或园区招商成为集群建设的主要工作。由于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园区概念或集群概念比较重视地理集聚,而相对忽视构成集群的公司和机构之间的关联层面,以为划拨地皮、兴建厂房或办公楼、改造旧厂房,然后吸引公司入园,就可打造集群或园区了,其实这种模式被学术界 王缉慈,创意文化产品的孵化场所:集群对比园区,深圳文化研究(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主办),2007年第2期:29-33页。批评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而是商业地产项目。4)过于关注自下而上的集群和园区:集群并非完全是政府推动产生的,相反,西方国家很多成功的创意园区往往不是政府自上而下推动形成的,政府规划的一些园区未必能吸引人们和公司往里面搬迁,如伦敦政府为吸引创意人才和公司所建的聪明屋项目,就是一个失败的政府项目 参见:借鉴伦敦:有机生长的创意产业园才富有成效HTTP:/cc.cc.Bedu.c/HTML/China/C9/2008-4/3/20080403190839790.HTML。当然,我国自上而下的园区未来的命运如何还有待检验,但相对来说,目前我国对于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集群判别和研究比较少,因为这首先需要通过对文化产业公司地理位置分布地图的绘制,才能识别出这样的集群,而这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基础工作,不是通过政府或机构直接指定或命名集群就可轻易获知。国外不少学者以及国内少数具有地理学背景的学者,通过制图法识别和发现文化创意公司的空间集聚,例如Thomas A. Hutton对温哥华都市中心几个设计产业集群的识别 Hutton, T.A.,2000, Reconstructed Production Landscapes in the Postmodern City: Applied Design and Creative Services in the Metropolitan Core, Urban Geography, 21 (4), pp. 285-317.,李蕾蕾等人对深圳市几个广告产业集群的识别李蕾蕾,张晓东,胡灵玲,城市广告业集群分布模式以深圳为例,地理学报,2005年第2期:257-265页。等等。5)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独特性关注不够:西方学者为强调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差别及其独特性,特别创造了一个概念,即“创意集群(creative cluster)”,将其明确表述为 HTTP:/WWW.creative /modules/event system/?act=entrustment&action=displayage&id=36:“A cluster of creative enterprises needs much more than the standard vision of a business park next to a technology campus. A creative cluster includes non-profit enterprises, cultural institutions, arts venues and individual artists alongside the science park and the media Centre. Creative clusters are places to live as well as to work, places where cultural products are consumed as well as made. They are open round the clock, for work and play. They feed on diversity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