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词中意象的美学意蕴.doc_第1页
论宋词中意象的美学意蕴.doc_第2页
论宋词中意象的美学意蕴.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宋词中意象的美学意蕴意象是作家心灵的产物。宋词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与其运用各种意象不无关系。宋词常借各种意象,构成丰富多彩的意境,表情达意,收到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令人回味不已。在词的意境建构中,其空间场景大致分成虚实两个层次,即抒情主体所处之实境和意之所想的虚境。本文试图就宋词中常出现的五种意象,探讨其独特的美学意蕴。 一、月意象 月意象在古代诗词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宋词中,月亮与宋词的完美结合,达到了一种更高的审美境界,借月抒情在宋词中是平常之事。月意象在宋词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全词贯穿月亮或把它作为吟咏的对象,另一类则是月意象在词篇中占有较小的篇幅,只作点缀之用。 1 第一类,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一首对月怀人的千古绝唱。这首词,上片对月饮酒。起句陡然发问,然后“天上宫阙”紧承“明月”句,可谓奇思妙想,破空而来。这两句体现了作者不愿束缚于现实社会的豪迈性格。紧接下来的两句虚摹欲上天上的广寒宫殿。通过这种描写,暗示了中秋之夜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人间的热爱。下片,对月怀人。开头仍然承上写月,并由月而及月下之人。花好月圆是幸福的象征,月圆而人不圆,自然不免令人感到惆怅。因此,接下来便有“不应”两句。月是自然之物,不该有什么愁恨,但偏偏老是在人离别的时候圆了起来,相形之下,更加重了自己的离恨。用“何事”作问句,言外有埋怨明月无情之意。问得无理,可是有情。后三句写了人与月、古与今、人间与天上,将事物和人相并列,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因而结以“但愿”两句。词中深沉的人生哲理和旷达乐观的胸怀,令人感叹,耐人咀嚼。 2 此外,辛弃疾太常引、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晁瑞礼绿鸭头咏月、米芾蝶恋花海贷楼玩月作、晁补之洞仙歌等都是十分著名的咏月佳作。虽然他们的风格迥异,既有“清婉”之作,也有如苏轼、辛弃疾的豪放之作,但都赋予了咏月词以多样的艺术风貌。 另一类月意象在词篇中占有较小的篇幅,位置不显,充当大场景中的配角,在万象律动中体现“无关意义”,但又不可或缺。例如“今宵酒醒何 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长揖飞鸿旧月,不知今夕烟水,都照几人愁” (朱敦儒水调歌头),“愁何极,楚天老月,偏是到窗前”(胡翼龙满庭芳),“近似月当怀,远似花藏雾。 好是月明时,同醉花深处。看花不自持,对月空相 顾。愿学月频圆,莫作花飞去”(向子湮生查子)等等,这些“月”意象在词篇中是作为“小部 件”出现的,但是,却能使词境的整体美得以全盘显现。二、梧桐意象 梧桐亦是宋词中一个备受青睐的意象。梧桐 这种高大的落叶乔木在诗人们的笔下是非常“专情”的,它的出现总是伴随着孤寂、冷清、落寞、哀愁等情绪。而宋词中之梧桐最著名的莫过于南唐李煜深院中的“寂寞梧桐”和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两词虽均系国破家亡之哀音,但却各有千秋。亡国之前耽于享乐,亡国之后溺于悲哀,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一般认为是他亡国之后所作。词的上阕写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西楼见残月,夜已深沉,顾影徘徊,不能人寐,其浓重愁情生动可感。再向深院望去,冷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深锁,多么清冷的环境啊!寂寞者实非深院梧桐,人也。梧桐着上冷落凄清的色彩,这就是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一切皆着我之色彩”。李后主此梧桐已是着上“我之色彩”的梧桐了。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篇之一,此词通过残秋景物的衬托,抒写夫亡家破、饱经忧患离乱生活的深重哀愁,词中极力铺叙“乍暖还寒”“晚来风急”的恶劣气候,“满地黄花堆积”的零落景色,更兼黄昏时刻点点滴滴落在梧桐叶上的凄清秋声,营造了一种浓厚的悲愁氛围,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梧桐人词写愁很有特色的还有晏殊的清平乐:“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作为一位士大夫,晏殊词中的愁多是些富贵闲愁,这首词也不例外。词人通过对周围事物的细微感觉的抒写,表现了他的轻微愁思。以“细细”状金风,没有秋风惯有的那种萧飒之感,显得平静、悠闲,以“叶叶”状梧桐叶飘落的景象,让人感到很有次序,很有节奏。 三、黄昏意象 在词人眼中,黄昏意象同生命意识、惜时意 识、死亡意识、离愁意识相连,成为词人借景生情、依象兴意的一种媒介物。人类的怀远、伤逝、生离、死别几种情绪在黄昏的时间意义里更增添了悲剧色彩。每当日落,感伤的词人们从太阳的消失想到了生命的短暂,感慨生离死别、时光流逝,增添亡逝的哀感。在多情的词人眼里,它也就成了表现死亡、恐惧、感叹生命短暂的最佳自然意 象。 3 范仲淹在词作当中用黄昏来表达浓浓的思乡情怀。苏幕遮:“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渔家傲:“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无论是柔情丽语,还是豪情壮语都在太阳西沉时,在落日余晖中,极力摹写边地将士对家乡的思念。柳永也常置思乡怀人情感于黄昏时分。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蝶恋花:“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诉衷情:“思心欲碎,愁泪难收,又是黄昏。”颠沛之中的词人有家难归,且音信不通,前途未卜,只能黯然销魂,把游子羁客思乡念旧的缕缕哀伤和不尽的失望、悲愤及无可奈何的愁情寄托给茫茫的黄昏。南宋词人辛弃疾水龙吟:“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摸鱼儿:“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都是借黄昏意象来表达对故国的思念之情。欧阳修蝶恋花中写“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词中女主人公既感慨时光的流逝,也在黄昏时分更加感受到独守空闺的寂寞,增添怀人的情意。这里,黄昏被词人们寄寓了时光荏苒、人生短暂、年华宝贵的深 沉意蕴。 4 柳永、秦观、周邦彦的送别名篇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黄昏这一自然意象。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满庭芳:“夕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兰陵王:“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夕阳依旧,人事已非,还是那血色黄昏,还是那晚霞残照,只能增添人去景存的怅惘与缠绵悱恻的伤别情感。 四、草意象 在宋词中,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寄托着文人深深的别情离绪、思古念旧之情。辛弃疾摸 鱼儿写道:“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留春不住,芳草无路,十几年转瞬而过,国家却依然残破不全,满腔的爱国深情,却只落得无处倾诉的苦闷。痴情的吴文英重游旧地,然而“故人楼上,凭谁指与,芳草斜阳”,一种人去楼空的凄凉空寂之感,借“芳草”表达得淋漓尽致。 范仲淹苏幕遮有语:“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夕阳远在天边,虽遥不可及,但尚可目睹,可漫漫青草,竞穷目不能至,而词人的家乡更在芳草之外,那么何时才是归期呢? 沉痛之情难以言表。秦观词满庭芳中“山抹微云,天粘衰草”,“草”“天”相接,弥人眼目,一派萧瑟苍茫。仅仅八个字不但传神地勾画了深秋之景,而且将自己的离愁别恨抒发得淋漓尽致。难怪苏东坡曾戏呼之以“山抹微云秦学士”。另外,王沂孙高阳台:“如今处处怜芳草,纵凭高不见天涯”,刘辰翁兰陵王:“秋千外,芳草连天”,皆喻所怀之人远在天涯而不得见,情景交融,亦景亦情,意蕴丰厚。 五、梦幻意象 梦幻意象在宋词中构成了一幅极具审美张力 的虚实相生的审美空间,蕴含着作家深刻的生命体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梦幻意象的描写,是揭示人内心世界的独特的艺术手段。作为情感内倾性的心绪文学,宋词的风格多幽微细腻,含蓄委婉,因而富含隐喻意味的梦幻意象受到词人们的青睐。词人借现实世界与超验世界的共存来隐喻内心的情感,使词更委婉也更具多蕴性。 梦意象在宋词中大量出现,欧阳修、晏几道、苏轼、秦观、周邦彦、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姜夔、刘克庄、吴文英、周密、蒋捷不少词人的作品 中都有出色的梦境描写。据检索,在19900多首全宋词中,仅“梦”一字就出现了3457次,可见 词人对梦幻意象情有独钟。 5 宋词中的意象描写,反映了宋代词人审美心理的内敛、细腻和微妙,为创作主体提供了纷繁多彩的意想空间,展示了宋人心灵世界中真实痛苦而又美丽的情感,牵发着读者作细微悠长的情绪体验,开拓和丰富了人的情感心态之细微世界,是有效揭示主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