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doc_第1页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doc_第2页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doc_第3页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doc_第4页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 实验 实习 课程设计 教学大纲目录 一 实验部分 2 工程材料 实验教学大纲 3 机械原理 实验教学大纲 7 机械设计 实验教学大纲 9 质量工程与计量技术基础 实验教学大纲 11 材料力学 实验教学大纲 13 液压与气压传动 实验教学大纲 16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 实验教学大纲 20 电工学 实验教学大纲 24 电子技术 实验教学大纲 29 汽车试验学 实验教学大纲 33 微机原理 实验教学大纲 35 二 实习部分 37 工程制图 实习教学大纲 机械类 38 拖拉机汽车学 上 实习教学大纲 39 拖拉机汽车学 下 实习教学大纲 43 农业机械学 实习教学大纲 45 农业机械化管理 实习教学大纲 51 金工实习 教学大纲 机械类 53 机械优化设计 实习教学大纲 54 机械产品造型设计 实习教学大纲 55 计算机绘图 实习教学大纲 56 汽车检测与诊断 实习教学大纲 59 汽车拆装实习 教学大纲 61 驾驶实习 教学大纲 62 电子工艺实习 教学大纲 非电类 63 毕业实习 教学大纲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车辆工程专业 65 三 课程设计部分 68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教学大纲 69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 教学大纲 70 一 实验部分 工程材料 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工程材料 课程英文名称 Engineering Materials 课程代码 总学时 40 课程总学分 2 课程类型 基础课 课程性质 非独立设课 适用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车辆工程等本科专业 考核方式 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 20 实验 实习 教材 教材一 张建军编 工程材料学习与实验指导 校内 自编教材 主要参考书 葛春霖等 机械工程材料及材料成型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1 9 周凤云主编 工程材料及应用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 2 实验 实习 项目及学时分配 实验 实习 项目及学时分配 序号实验项目计划学时实验类型开出要求 1实验一 金相试样的制备和金相显微镜的使用0 5 电教 演示必开 2实验二 铁碳合金平衡组织观察2验证 必开 3实验三 碳钢的热处理及硬度测定2综合 必开 4实验四 碳钢的非平衡组织观察2验证 必开 5实验五 铸铁及有色金属合金显微组织观察1 5验证必开 合 计8 实验一实验一 金相试样的制作和显微镜的使用金相试样的制作和显微镜的使用 一 实验学时 一 实验学时 0 5 二 实验类型 二 实验类型 电教 演示实验 三 实验目的 三 实验目的 1 了解金相显微试样的制备过程和实际操作方法 2 了解金相显微镜的基本原理 构造和使用方法 四 实验内容 四 实验内容 观看教学录象片 了解金相试样制备的过程和实际操作方法 了解金相显微镜成像 放大原 理 了解金相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五 实验要求 五 实验要求 仔细观看教学录象片 了解金相试样制备的过程和实际操作方法 写出制备一个合格的金相 试样的过程和注意事项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1 多媒体设备或 VCD 机和电视机 2 观看教学录象光盘 实验二实验二 铁碳合金平衡组织观察铁碳合金平衡组织观察 一 实验学时 一 实验学时 2 二 实验类型 二 实验类型 验证实验 三 实验目的 三 实验目的 1 掌握铁碳合金平衡组织特征 初步识别各种铁碳合金在平衡状态下的显微组织 2 加深对平衡状态下碳钢的成分 组织 性能之间关系的认识 四 实验内容 四 实验内容 1 由实验指导教师先简单讲述有关显微观察分析 2 观察各种试样的显微组织 识别各显微组织的特征 各相或组织组成物的数量 形态与分布 3 在 50 的圆内绘出所观察到的显微组织图 将组织形态特征在图中找出来 4 说明图中的组织组成物名称 试样材料名称 放大倍数 浸蚀剂 五 实验要求 五 实验要求 1 掌握铁碳合金平衡组织特征 铁碳合金中的相 组织组成物的形态与分布特征 根据铁碳 合金相图分析各类成分合金的形成过程 2 进一步熟悉金相显微镜的使用 3 使学生能依据组织组成物的相对量来推算合金的成分 或已知成分利用杠杆定律来计算组 织组成物的相对量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1 金相显微镜 2 典型铁碳合金平衡状态金相试样 3 金相图谱等 实验三实验三 碳钢的热处理及硬度测定碳钢的热处理及硬度测定 一 实验学时 一 实验学时 2 二 实验类型 二 实验类型 综合实验 三 实验目的 三 实验目的 1 掌握碳钢基本热处理 退火 正火 淬火及回火 的工艺方法 了解热处理基本操作方法 2 了解加热温度 冷却速度 回火温度对碳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3 了解布氏 洛氏及其它硬度试验机的主要结构 硬度测定的基本原理及常用硬度试验法的 应用范围 掌握用洛氏硬度试验机进行硬度测定的基本技能 四 实验内容 四 实验内容 1 先由指导教师简要讲授实验内容和操作方法 2 根据碳的质量分数确定试样热处理工艺参数 然后将试样装入电炉进行加热 保温 3 保温时间到了以后 按要求将自己的试件取出 分别进行炉冷 空冷 油冷或水冷 需回 火的在测得回火前硬度值后立即进行回火 4 将处理完毕的试件在磨掉氧化层后 进行洛氏硬底测定 并将所测硬度值填入实验报告的 记录表中 五 实验要求 五 实验要求 1 掌握碳钢退火 正火 淬火及回火的工艺方法 2 根据碳的质量分数确定加热温度 保温时间 冷却介质 回火温度等参数 3 了解硬度测定的基本原理及常用硬度试验法的应用范围 4 了解布氏 洛氏及其它硬度试验机的主要结构 掌握用洛氏硬度试验机进行硬度测定的基 本技能 5 分析热处理加热温度 冷却速度等工艺参数对碳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分析碳的质量分数 对淬火后硬度的影响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1 箱式电炉 2 淬火液 油 水 3 45 钢试块 T12 钢试块 20 钢试块 4 布氏 洛氏硬度试验机 实验四实验四 碳钢的非平衡组织观察碳钢的非平衡组织观察 一 实验学时一 实验学时 2 二 实验类型 二 实验类型 验证实验 三 实验目的 三 实验目的 1 观察了解碳钢在普通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 并区别其组织特征 2 了解冷却速度对显微组织的影响 四 实验内容 四 实验内容 1 由实验指导教师简述和分析碳钢非平衡组织 2 观察碳钢非平衡组织试样 并在 50mm 圆内画出所观察的金相显织织图 说明图中的组织 组成物名称 试样材料名称 放大倍数 浸蚀剂 五 实验要求 五 实验要求 1 认真观察碳钢非平衡显微组织 了解冷却速度对显微组织的影响 2 分析碳钢热处理组织对性能的关系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1 金相显微镜 2 试样 非平衡组织试样 3 教学金相图谱 实验五实验五 铸铁及有色金属合金显微组织观察铸铁及有色金属合金显微组织观察 一 实验学时 一 实验学时 1 5 二 实验类型 二 实验类型 验证实验 三 实验目的 三 实验目的 1 了解铸铁的基体组织及石墨的形状和分布对铸铁性能的影响 2 了解有色金属中的铝 铜及轴承合金的一些显微组织特征 3 了解如何识别石墨形态与基体类型和有色金属中的一些组织特征 进一步加深对课堂理论 教学知识的理解 四 实验内容 四 实验内容 1 观察与分析各种铸铁的显微组织特征 2 观察有色金属中的铝 铜及轴承合金的一些显微组织特征 3 在 50 的圆内绘出所观察到的部分试样的显微组织示意图 说明图中的组织组成物名称 试样材料名称 放大倍数 浸蚀剂 五 实验要求 五 实验要求 1 观察与分析各种铸铁的显微组织特征 4 分析基体组织和石墨形态及分布对铸铁性能的影响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1 金相显微镜 2 试样 灰铸铁 球墨铸铁 可锻铸铁 黄铜 铸铝等试样 3 教学金相图谱 机械原理 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机械原理 课程英文名称 Theory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 课程代码 总学时 50 课程总学分 2 5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 非独立设课 适用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车辆工程 考核方式 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 10 实验 实习 教材 教材一 孙桓 陈作模主编 机械原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第六版 教材二 刘玲编 机械原理实验指导书 自编 2002 主要参考书 1 申永胜 机械原理教程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2 郑文纬 吴克坚 机械原理 第七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3 黄茂林 机械原理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2 实验 实习 项目及学时分配 实验 实习 项目及学时分配 序号实验项目计划学时实验类型开出要求 1实验一 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2综合必开 2 实验二 直齿圆柱齿轮参数的 测定和插齿原理实验 2验证必开 3实验三 刚性转子动平衡实验2演示 必开 合 计6 实验一实验一 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 一 实验学时 一 实验学时 2 二 实验类型 二 实验类型 综合实验 三 实验目的 三 实验目的 掌握机构运动简图测绘的基本方法 掌握自由度数的计算及机构运动确定与否的 判别方法 学会将机构分解为机架 原动件和若干基本杆组 判定机构级别 四 实验内容 四 实验内容 测绘指定机构的机构运动简图 画出机构示意图 计算机构的自由度 将机构分 解为机架 原动件和若干基本杆组 判定机构级别 五 实验要求 五 实验要求 学会根据实际机械或模型的结构测绘机构运动简图的技能 理解机构的组成方法 机构自由度的意义及如何计算自由度 完成实验报告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机械模型 实验二实验二 直齿圆柱齿轮参数的测定和插齿原理实验直齿圆柱齿轮参数的测定和插齿原理实验 一 实验学时 一 实验学时 2 二 实验类型 二 实验类型 验证实验 三 实验目的 三 实验目的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本知识 解决齿轮参数测定这一实际生产问题的动手能力 观察在插齿机上用范成法加工直齿圆柱齿轮时各种机构的运动传递规律 四 实验内容 四 实验内容 测量齿轮有关尺寸 计算齿轮基本参数 观察在插齿机上用范成法加工直齿圆柱齿 轮的情况 五 实验要求 五 实验要求 掌握测量直齿圆柱齿轮参数的方法 巩固并熟悉齿轮各部分尺寸 参数和渐开线 性质 观察在插齿机上用范成法加工直齿圆柱齿轮时各种机构的运动传递规律 完成实验报告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被测齿轮 量具 公法线千分尺 游标卡尺等 齿坯 插齿机等 实验三实验三 刚性转子动平衡实验刚性转子动平衡实验 一 实验学时 一 实验学时 2 二 实验类型 二 实验类型 演示实验 三 实验目的 三 实验目的 巩固刚性转子动平衡的理论知识 了解动平衡实验台的工作原理及刚性转子动平 衡的基本方法 四 实验内容 四 实验内容 在刚性转子上添加平衡质量实现动平衡 五 实验要求 五 实验要求 掌握用动平衡试验台进行刚性转子动平衡的原理和方法 了解动平衡实验台的操 作步骤 完成实验报告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动平衡实验台 转子试件 平衡块和百分表等 机械设计 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机械设计 课程英文名称 Machine Design 课程代码 总学时 56 课程总学分 3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 非独立设课 适用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车辆工程 考核方式 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 10 实验 实习 教材 教材一 邱宣怀主编 机械设计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第四版 教材二 刘玲编 机械设计实验指导书 自编 2005 主要参考书 1 濮良贵 纪名刚 机械设计 第七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 吴宗泽 机械设计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实验 实习 项目及学时分配 实验 实习 项目及学时分配 序号实验项目计划学时实验类型开出要求 1实验一 带传动实验2验证必开 2实验二 滑动轴承实验2验证必开 3 实验三 轴承及齿轮传动的组合设计 装配及测绘 2设计必开 4实验四 减速器结构分析及拆装实验2综合必开 合 计8 实验一实验一 带传动实验带传动实验 一 实验学时 一 实验学时 2 二 实验类型 二 实验类型 验证实验 三 实验目的 三 实验目的 观察带传动中的弹性滑动和打滑现象 了解预紧力及从动轮负载的改变对带传动 的影响 测绘出带传动的效率和滑动率曲线 了解实验台的工作原理及测试方法 四 实验内容 四 实验内容 观察带传动中的弹性滑动和打滑现象 测量转矩和转速 测绘效率和滑动率曲线 五 实验要求 五 实验要求 了解带传动实验台的结构及参数测量原理 了解实验台操作注意事项 按照实验 步骤进行实验 完成实验报告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带传动实验台 计算机等 实验二实验二 滑动轴承实验滑动轴承实验 一 实验学时 一 实验学时 2 二 实验类型 二 实验类型 验证实验 三 实验目的 三 实验目的 观察滑动轴承液体动压润滑油膜的形成过程与现象 测定并绘制滑动轴承的摩擦 特性曲线 了解摩擦系数 转速等数据的测量方法 测定并绘制滑动轴承径向油膜压力分布曲线 与承载量曲线 四 实验内容 四 实验内容 观察滑动轴承液体动压润滑油膜的形成过程与现象 测出某工况下的油膜压力和 不同工况下的摩擦系数 绘制滑动轴承径向油膜压力分布曲线 承载量曲线和摩擦特性曲线 五 实验要求 五 实验要求 了解滑动轴承实验台的结构及参数测量原理 了解实验台操作注意事项 按照实 验步骤进行实验 完成实验报告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滑动轴承实验台 百分表等 实验三实验三 轴承及齿轮传动的组合设计 装配及测绘轴承及齿轮传动的组合设计 装配及测绘 一 实验学时 一 实验学时 2 二 实验类型 二 实验类型 设计实验 三 实验目的 三 实验目的 加深对多种齿轮传动结构形式的认识 了解它们所能组成的多种传动系统 根据 传动系统的需要 学会怎样合理选择轴承部件 了解轴承部件的装配 固定 调整和密封 通过 对实物的组装和测绘 为正确设计传动系统 合理选用轴承部件和密封元件加深感性认识 四 实验内容 四 实验内容 根据传动方案选择合乎要求的齿轮 轴 轴承 轴承座 密封件等 并对它们进 行主要尺寸的测量 进行传动系统的组装 五 实验要求 五 实验要求 根据教师指定的传动组合方案进行轴系结构设计 解决轴承类型选择 轴承部件 的装配 固定 调整和密封等问题 合理选择装配工具 注意保护高精度的重要表面 防止零件 丢失 注意安全 完成实验报告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轴承及齿轮传动系统部件 卡环钳子 铜棒 扳手 螺丝刀和游标卡尺 等 实验四实验四 减速器结构分析及拆装实验减速器结构分析及拆装实验 一 实验学时 一 实验学时 2 二 实验类型 二 实验类型 综合实验 三 实验目的 三 实验目的 了解减速器的整体结构及工作要求 了解主要零件的结构及加工工艺 了解主要 部件及整机的装配工艺 了解齿轮 轴承的润滑 冷却及密封 了解轴承及轴上零件的调整 固 定方法 及消除和防止零件间发生干涉的方法 了解拆装工具与减速器结构设计间的关系 为课 程设计做好前期准备 四 实验内容 四 实验内容 弄清减速器的用途 工作原理 结构特点及拆装程序 在拆装过程中了解每个零 件的作用 构造特点与其它零件的装配关系 连接方式 测量及计算指定参数及数据 五 实验要求 五 实验要求 弄清减速器的用途 工作原理 结构特点及拆装程序 零部件之间装配关系 连 接方式 合理选择拆装工具 注意保护高精度的重要表面 防止零件丢失 注意安全 完成实验 报告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减速器 活动扳手 螺丝起 木锤 钢尺等 质量工程与计量技术基础 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质量工程与计量技术基础 课程英文名称 Quality project and Measure technology foundation 课程代码 总学时 44 课程总学分 2 课程类型 选修课 课程性质 非独立设课 适用专业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车辆工程专业等 考核方式 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 10 实验 实习 教材 教材一 廖念钊主编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 中国计量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 甘永立主编 几何量公差与检测实验指导书 第四版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 2004 7 实验 实习 项目 实验 实习 项目及学时分配 小四黑体 序号实验项目计划学时实验类型开出要求 1 实验一 尺寸测量 2 验证必开 2 实验二 形位误差测量 2 验证 必开 实验三 表面粗糙度测量 2 验证 必开 5 实验五 齿轮测量 2 验证必开 合 计 8 实验一实验一 尺寸测量尺寸测量 一 实验学时 一 实验学时 2 二 实验类型 二 实验类型 验证实验 三 实验目的 三 实验目的 了解游标卡尺等通用计量器具及立式光学计的测量原理 熟悉游标卡尺等通用计 量器具及立式光学计的使用方法 掌握轴 孔直径的测量方法 四 实验内容 四 实验内容 使用游标卡尺等通用计量器具及立式光学计对轴 孔直径进行测量 五 实验要求 五 实验要求 掌握轴 孔直径的测量方法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游标卡尺 螺旋千分尺 立式光学计 实验二实验二 形位误差测量形位误差测量 一 实验学时 一 实验学时 2 二 实验类型 二 实验类型 验证实验 三 实验目的 三 实验目的 掌握用水平仪测量直线度误差的方法及数据处理 加深对直线度误差定义的理解 了解用外径千分尺测量平行度 圆跳动等位置误差的方法及数据处理 加深对平行度 圆跳动等 位置误差定义的理解 四 实验内容 四 实验内容 用水平仪测量直线度误差 用外径千分尺测量平行度 圆跳动误差 五 实验要求 五 实验要求 掌握一些简单的形位误差测量方法 加深对形位误差定义的理解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水平仪 外径千分尺等 实验三实验三 表面粗糙度测量表面粗糙度测量 一 实验学时 一 实验学时 2 二 实验类型 二 实验类型 验证实验 三 实验目的 三 实验目的 了解用双管显微镜测量表面粗糙度的原理和方法 加深对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的 理解 四 实验内容 四 实验内容 用双管显微镜测量表面粗糙度的 Rz 值 五 实验要求 五 实验要求 掌握用双管显微镜测量表面粗糙度并进行数据处理得到 Rz 值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双管显微镜 试件 实验四实验四 齿轮测量齿轮测量 一 实验学时 一 实验学时 2 二 实验类型 二 实验类型 验证实验 三 实验目的 三 实验目的 熟悉测量齿轮周节偏差与周节累积误差的方法 加深理解周节偏差与周节累积误 差的定义 掌握测量齿轮公法线长度的方法 加深理解齿轮公法线长度偏差和齿轮公法线长度变 动的定义 掌握测量齿轮齿厚的方法 加深理解齿轮齿厚偏差的定义 四 实验内容 四 实验内容 用周节仪测量圆柱齿轮周节相对偏差 用列表法或作图法求解周节累积误差 用 公法线指示卡规或公法线千分尺测量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和齿轮公法线长度变动 用齿轮游标卡 尺测量齿轮的齿厚偏差 五 实验要求 五 实验要求 测量齿轮周节偏差与周节累积误差并进行数据处理 测量齿轮公法线长度并进行 数据处理 测量齿轮齿厚并进行数据处理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周节仪 公法线千分尺 齿轮游标卡尺 齿轮等 材料力学 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材料力学 课程英文名称 Experiments in Mechanics of Materials 课程代码 总学时 60 80 课程总学分 3 4 课程类型 基础课 课程性质 非独立设课 适用专业 机械类 土建类各本科专业 考核方式 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 10 20 实验教材 教材一 郑应彬 刘玲主编 材 料 力 学 实 验 自编教材 2004 年 主要参考书 1 刘鸿文 材料力学 第 4 版 I II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1 2 孙训方 材料力学 第 4 版 I II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8 实验 实习 项目及学时分配 实验 实习 项目及学时分配 序号实验内容计划学时实验类型开出要求 1实验一 低碳钢拉伸实验1验证必开 2实验二 铸铁的压缩实验1验证必开 3实验三 扭转实验2验证必开 4实验四 弯曲实验2验证必开 合计 6 实验一实验一 低碳钢拉伸实验低碳钢拉伸实验 一 实验学时 一 实验学时 1 学时 二 实验类型 二 实验类型 验证实验 三 实验目的 三 实验目的 1 验证低碳钢 Q235 钢 拉伸时的胡克定律 在比例极限内测定低碳钢的弹性模量 E 2 测定低碳钢 Q235 钢 的屈服极限 s 强度极限 b 断后延伸率 和断面收缩率 3 观察拉伸过程中的屈服 强化 颈缩 断裂等现象 4 作低碳钢的拉伸图 四 实验内容 四 实验内容 测定 E b 五 实验要求 五 实验要求 对常用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及其测试方法有初步认识 观察杆件在拉伸变形情况 下的破坏过程 了解材料的破坏机理 绘制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 测定材料力学指标 弹性常数 强度指标 塑性性能 了解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1 WE 300 型液压式万能试验机 2 游标卡尺 3 分划机 4 球铰式引伸仪 5 塑性变形仪 实验二实验二 铸铁的压缩实验铸铁的压缩实验 一 实验学时 一 实验学时 1 学时 二 实验类型 二 实验类型 验证实验 三 实验目的 三 实验目的 1 测定铸铁的强度极限 b 2 观察铸铁压缩时的破坏情况 四 实验内容 四 实验内容 测定 b 五 实验要求 五 实验要求 对常用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及其测试方法有初步认识 观察杆件在压缩变形情况 下的破坏过程 了解材料的破坏机理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1 WE 300 型液压式万能试验机 2 游标卡尺 3 压缩试样 实验三实验三 扭转实验扭转实验 一 实验学时 一 实验学时 2 学时 二 实验类型 二 实验类型 验证实验 三 实验目的 三 实验目的 1 测定低碳钢的剪切弹性模量 G 并验证剪切虎克定律 2 测定低碳钢扭转时的屈服极限 s和强度极限 b 铸铁的扭转强度极限 b 3 观察并比较低碳钢和铸铁试件的断口特征 并分析破坏原因 四 实验内容 四 实验内容 测定钢的 G 值 测定低碳钢的 s b 铸铁的 b 五 实验要求 五 实验要求 对常用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及其测试方法有初步认识 观察杆件在扭转变形情况 下的破坏过程 了解材料的破坏机理 绘制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 测定材料力学指标 弹性常数 强度指标 塑性性能 了解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1 NJ 50B 扭转试验机 2 扭角仪 3 游标卡尺 4 百分表 实验四实验四 弯曲实验弯曲实验 一 实验学时 一 实验学时 2 学时 二 实验类型 二 实验类型 验证实验 三 实验目的 三 实验目的 1 初步掌握电测正应力的原理及方法 2 通过测定双支梁在纯弯曲情况下一个截面上的应力值 验证直梁弯曲时的正应力公式 并 和理论值进行比较 计算误差 四 实验内容 四 实验内容 用电测法测定矩形截面梁纯弯曲时 横截面的正应力分布 验证弯曲正应力公式 五 实验要求 五 实验要求 通过弯曲实验 验证梁在纯弯曲时横截面上正应力的计算公式 了解电阻应变片 的工作原理以及电测应力的方法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1 多用电测实验台 2 YD 88 型便携式超级应变仪 3 SDX 1 型数字式电测显示仪 4 导线若干 液压与气压传动 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液压与气压传动 英文名称 Hydraulic Pneumatic Transmission 课程代码 总学时 40 学时 课程总学分 2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 非独立设课 适用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车辆工程 自动化等 考核方式 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 30 实验 实习 教材 液压与气压传动 实验 实习 指导书 实验 实习 项目及学时分配 实验 实习 项目及学时分配 序号实验项目计划学时实验类型开出要求 1实习一 液压泵 液压马达拆装实习1拆装实习必开 2实习二 压力控制阀拆装实习1拆装实习必开 3 实习三 方向控制阀 流量控制阀拆装实 习 1拆装实习必开 4 实习四 实验装置及其功能认知实习和气 动回路演示实验 1 认知实习 演示 必开 5实验一 液压泵的性能测试实验1验证必开 6实验二 溢流阀的特性测试实验1验证 必开 7实验三 节流阀调速阀的性能测试实验1验证 必开 8实验四 基本回路实验1演示必开 合 计8 实习一实习一 液压泵 液压马达拆装实习液压泵 液压马达拆装实习 一 实习学时 一 实习学时 1 学时 二 实习类型 二 实习类型 拆装实习 三 实习目的 三 实习目的 学习拆装泵和马达 观察泵和马达的结构组成 加深理解泵和马达的工作原理 锻炼动手能力 四 实习内容要求 四 实习内容要求 1 拆装齿轮泵和齿轮马达 观察其结构组成 同时注意理解齿轮泵的困油现象及卸荷槽所起 的作用 齿轮泵泄漏大的原因及径向不平衡力问题 2 拆装叶片泵和叶片马达 注意观察单叶片泵和双叶片泵在结构形状上的不同 叶片泵与叶 片马达不可逆的原因 以及外反馈限压式变量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3 拆装柱塞泵和柱塞马达 对比理解轴向柱塞泵和径向柱塞泵的工作原理 五 实习步骤 参考 五 实习步骤 参考 1 先观察泵 马达 的外形 组成 结构 2 拧下内主角螺栓 拆开端盖 观察泵 马达 的内部组成 思考密闭工作腔的形成 理解 工作原理 3 拆下内部组件 进一步观察其形状特点 4 按原样装好部件 盖好端盖 上好螺栓 实习二实习二 压力控制阀实习压力控制阀实习 一 实习学时 一 实习学时 1 学时 二 实习类型 二 实习类型 拆装实习 三 实习目的 三 实习目的 培养动手能力 观察压力阀结构 加深对压力阀工作原理的理解 四 实习内容要求 四 实习内容要求 拆装溢流阀 减压阀 顺序阀及压力继电器 观察各阀的外形 内部结构 以及各阀的异同 对溢流阀和减压阀 溢流阀和顺序阀作比较 思考其结构及功能的不同 五 实习步骤 参考 五 实习步骤 参考 1 观察各压力阀的外形结构 比较各阀在外形上的差异 2 观察各压力阀主阀的结构 3 观察导阀的构成 4 按原样装好各阀 理解它们的工作过程 实习三实习三 方向阀和流量阀实习方向阀和流量阀实习 一 实习学时 一 实习学时 1 学时 二 实习类型 二 实习类型 拆装实习 三 实习目的 三 实习目的 观察方向阀和流量阀的外观 结构组成 加深对工作原理的理解 四 实习内容要求 四 实习内容要求 1 方向阀 方向阀有单向阀和换向阀 单向阀只能让油液从一个方向通过 观察单向阀的结 构组成 思考它们如何实现单向流通 反向截止 换向阀是实现油流方向改变 进而使执行元件 换向的元件 观察换向滑阀的阀芯台肩 阀体上开的凹槽 以及移动阀芯时阀芯与阀体间通流形 式的变化情况 2 流量阀 流量阀有节流阀和调速阀 观察节流口的形状 以及它对流量的调节作用 观察调速阀中减压阀的结构 思考它和定值减压阀有何不同 它如何对节流阀前后压差起稳定 作用 五 实习步骤 参考 五 实习步骤 参考 1 先观察方向阀和流量阀的外形 组成 结构 2 拆下内部组件 进一步观察其形状特点 理解工作原理 3 按原样装好部件 上好螺栓 实习四实习四 实验装置及其功能认知实习和气动回路演示实验实验装置及其功能认知实习和气动回路演示实验 一 实习学时 一 实习学时 1 学时 二 实习类型 二 实习类型 认知实习 演示 三 实习目的 三 实习目的 使学生了解液压与气压传动的实验装置及其功能 理解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的工 作原理及其组成部分的功用 四 实习内容 四 实习内容 液压实验装置 气动实验装置的组成 功能 液压与气压传动回路工作原理 五 实习要求 五 实习要求 了解液压与气压传动的实验装置及其组成和功能 理解和掌握液压与气压传动系 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六 实习所需仪器设备 六 实习所需仪器设备 YZ 1 液压传动综合教学实验装置 QDA 1 型气动 PLC 控制综合教学实 验装置 QCS003 教学液压实验台 实验一实验一 液压泵的性能测试液压泵的性能测试 一 实验学时 一 实验学时 1 学时 二 实验类型 二 实验类型 验证实验 三 实验目的 三 实验目的 本实验主要是为了检测齿轮泵的容积效率 特性 和性能 学会液压泵性能的测 试方法 四 实验内容 四 实验内容 1 测定液压泵的压力 流量特性曲线及额定压力与额定流量 2 测定液压泵的容积效率 v 和总效率 五 实验要求 五 实验要求 1 仔细分析和掌握实验回路原理图 2 做好数据测定和数据记载 3 认真完成实验报告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YZ 1 液压传动综合教学实验装置 QCS003 教学液压实验台 实验二实验二 溢流阀的特性测试溢流阀的特性测试 一 实验学时 一 实验学时 1 学时 二 实验类型 二 实验类型 验证实验 三 实验目的 三 实验目的 本实验主要是检测溢流阀的稳态压力 流量特性以及卸压 建压特性实验 四 实验内容 四 实验内容 检测溢流阀的稳态压力 流量特性以及卸压 建压特性 五 实验要求 五 实验要求 1 仔细分析和掌握实验回路原理图 2 做好数据测定和数据记载 3 认真完成实验报告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YZ 1 液压传动综合教学实验装置 QCS003 教学液压实验台 实验三实验三 节流阀调速阀的性能测试节流阀调速阀的性能测试 一 实验学时 一 实验学时 1 学时 二 实验类型 二 实验类型 验证实验 三 实验目的 三 实验目的 本实验主要是检测节流阀调速阀的稳态压力 流量特性 四 实验内容 四 实验内容 测量节流阀的稳态压力 流量特性 测量调速阀的稳态压力 流量特性 五 实验要求 五 实验要求 1 仔细分析和掌握实验回路原理图 2 做好数据测定和数据记载 3 认真完成实验报告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YZ 1 液压传动综合教学实验装置 QCS003 教学液压实验台 实验四实验四 基本回路实验基本回路实验 一 实验学时 一 实验学时 1 学时 二 实验类型 二 实验类型 演示实验 三 实验目的 三 实验目的 本实验主要是让学生自己组合液压 气动基本回路并演示 进一步加深理解液压 气动基本回路的概念及其原理 四 实验内容 四 实验内容 典型液压气动回路 五 实验要求 五 实验要求 1 学生选择一种基本回路 仔细分析和掌握实验回路原理图 2 做好实验记载 3 认真完成实验报告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YZ 1 液压传动综合教学实验装置 QCS003 教学液压实验台 QDA 1 型 气动 PLC 控制综合教学实验装置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 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传感器及测试技术 英文名 Sensor and Testing Technology 课程代码 总学时 40 课程总学分 2 课程类型 专业课 课程性质 课内实验 适用专业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车辆工程 纺织工程 考核方式 实验操作成绩 30 实验报告成绩 70 两部分构成 实验 实习 教材 实验教材 传感器及测试技术实验指导书 自编 该教材是根据电工电子技术实验室己购 置的实验箱编写的 实验 实习 项目 实验 实习 项目及学时分配实验 实习 项目及学时分配 序号实验项目计划学时实验类型开出要求 1实验一 信号处理 Matlab 仿真实验2设计必开 2实验二 LabView 虚拟仪器系统实验2设计必开 3实验三 应变片式传感器实验2验证 选开 4实验四 霍尔式传感器实验2验证选开 6 实验五 差动变压器 互感式 传感器实验 2验证选开 7实验六 热电偶传感器实验2验证选开 8实验七 压电传感器实验2 验证选开 合 计12 实验一实验一 信号处理信号处理 Matlab 仿真实验仿真实验 一 实验学时 一 实验学时 2 二 实验类型 二 实验类型 设计实验 三 实验目的三 实验目的 1 熟悉 Matlab 软件 2 初步掌握使用 Matlab 进行信号处理的方法 四 实验内容 四 实验内容 1 熟悉 Matlab 的操作界面 2 用 Matlab 设计一个能实现 FFT 及 PSD 的简单的信号处理软件 五 实验要求 五 实验要求 1 认真预习实验相关内容 2 用 Matlab 设计一个能实现 FFT 及 PSD 的简单的信号处理软件 3 完成实验报告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Matlab7 0 软件 计算机 实验二实验二 LabView 虚拟仪器系统实验虚拟仪器系统实验 一 实验学时 一 实验学时 2 二 实验类型 二 实验类型 设计实验 三 实验目的三 实验目的 1 熟悉 LabView 软件 2 初步掌握使用 LabView 建立虚拟仪器的方法 四 实验内容 四 实验内容 1 熟悉 LabView 的操作界面 2 用 LabView 设计一个简单的 VI 包括前面板和流程图 图标 连结器 3 掌握数据采集卡的使用 五 实验要求 五 实验要求 1 认真预习实验相关内容 2 完成一个 VI 并用数据采集卡采集数据 观察在前面板的显示结果 3 完成实验报告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LabView7 0 软件 数据采集卡 计算机 实验三实验三 应变片片式传感器实验应变片片式传感器实验 一 实验学时 一 实验学时 2 二 实验类型 二 实验类型 验证实验 三 实验目的三 实验目的 1 了解金属箔式应变片的工作原理 工作情况 2 了解单桥 半桥 全桥的工作原理 工作情况 3 了解应变片的温度效应及温度补偿方法 四 实验内容 四 实验内容 1 观察实验工作台 观察各传感器在实验台上的位置 2 差动放大器调零方法 学习锁紧插头的使用方法 3 按实验原理图连接电路 4 分别将一片 两片 四片应变片以单臂 半桥 全桥方式接入测量电路 测量由位移改变 而引起的输出电压的变化 五 实验要求 五 实验要求 1 认真预习实验相关内容 2 按要求认真连接实验线路 3 测量实验数据 填入相应的表格 做出三种接法的 X V 曲线并计算灵敏度 4 完成实验报告 六 实验所需仪单元及部件 六 实验所需仪单元及部件 直流稳压电源 电桥 差动放大器 双平衡梁 微测头 应变片 表 实验四实验四 霍尔式传感器实验霍尔式传感器实验 一 实验学时 一 实验学时 二 实验类型 二 实验类型 设计实验 三 实验目的三 实验目的 1 验证霍尔式传感器的原理与特性 2 了解霍尔式传感器在电子称 振幅测量中的应用 四 实验内容 四 实验内容 1 了解霍尔式传感器的结构及实验仪上的安装位置 熟悉霍尔片的符号 2 验证霍尔式传感器的原理与特性 3 霍尔式传感器在电子称 振幅测量中的应用 五 实验要求 五 实验要求 1 认真预习实验相关内容 2 按实验原理认真连接实验线路 3 测量实验数据 填入相应的表格 4 完成实验报告 六 实验所需仪单元及部件 六 实验所需仪单元及部件 霍尔片 磁路系统 差动放大器 直流稳压电源 电桥 砝码 V F 表 振动平台 实验五实验五 差动变压器差动变压器 互感式互感式 传感器实验传感器实验 一 实验学时 一 实验学时 2 二 实验类型 二 实验类型 验证实验 三 实验目的三 实验目的 1 验证差动变压器 互感式 的原理 2 掌握如何用适当的网络线路对残余电压进行补偿 3 了解差动变压器振动测量中的应用 四 实验内容 四 实验内容 1 差动变压器性能验证 按实验原理图接线 组成测量电路 测量振动平台产生位移时 每 改变 0 2MM 示波器读出差动变压器输出端的峰值 计算灵敏度 作出 V X 关系曲线 2 完成差动变压器零点残余电压补偿 3 振动测量 按原理图接线 测量低频震荡器频率改变时低通滤波器的输出 记录其峰 峰 电压 做出振幅 频率 幅频 特性曲线 指出振动平台自振频率 谐振频率 的大致值 五 实验要求 五 实验要求 1 认真预习实验相关内容 2 按实验要求认真连接实验线路 3 测量实验数据 填入相应的表格 4 完成实验报告 六 实验所需仪单元及部件 六 实验所需仪单元及部件 音频振荡器 测微头 双线示波器 差动变压器 振动平台 电桥 差动放大器 移相器 相敏检 波器 低通滤波器 实验六实验六 热电偶传感器实验热电偶传感器实验 一 实验学时 一 实验学时 2 二 实验类型 二 实验类型 验证实验 三 实验目的三 实验目的 了解热电偶的原理及现象 四 实验内容 四 实验内容 1 了解热电偶在实验仪上的位置和符号 2 按实验原理图接线 调节差动放大器调零旋钮 使 V F 表显示为零 记录下自备温度计的 室温 3 加热器工作后 当 V F 表显示值稳定后不变后记录 V F 表显示的读数 E 用温度计测量上 梁表面热电偶温度 4 比较温度记测量温度与热电偶测量温度 五 实验要求 五 实验要求 1 认真预习实验相关内容 2 按实验要求认真连接实验线路 3 测量实验数据 填入相应的表格 4 完成实验报告 六 实验所需仪单元及部件 六 实验所需仪单元及部件 15V 不可调直流稳压电源 差动放大器 V F 表 加热器 热电偶 水银温度计 自备 主副 电源 实验七实验七 压电传感器实验压电传感器实验 一 实验学时 一 实验学时 2 二 实验类型 二 实验类型 验证实验 三 实验目的三 实验目的 1 了解压电传感器的原理 结构及应用 2 验证压电传感器引线电容对电压放大器的影响 3 了解电荷放大器的原理及使用 四 实验内容 四 实验内容 1 观察装于双平行梁上的压电传感器的结构 2 按实验原理图接线 记录频率变化时 示波器读出的峰 峰值 3 验证引线电容对电压放大器的影响 了解电荷放大器的原理及使用 五 实验要求 五 实验要求 1 认真预习实验相关内容 2 按实验要求认真连接实验线路 3 测量实验数据 填入相应的表格 4 完成实验报告 六 实验所需仪单元及部件 六 实验所需仪单元及部件 低频振荡器 电压放大器 电荷放大器 低通滤波器 相敏检波器 V F 表 单芯屏蔽线 差动放大器 直流稳压电源 双线示波器 电工学 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电工学实验 课程英文名称 ELECTROTECHNICS 课程代码 总学时 16 课程总学分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 非独立设课 适用专业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车辆工程 纺织工程 考核方式 每个项目按 A B C D E 五级记分方式分别评定实验操作成绩和实验报告成绩 实验总成绩由实验操作成绩 30 实验报告成绩 70 两部分构成 以实验总 成绩的 20 记入课程总评成绩 实验 实习 教材 教材 电工学实验指导书 祝诗平 编 西南大学自编教材 2005 8 该教材是根据电工电子实验室己购置的实验装置配套编写的 主要参考书 实验 实习 项目 实验 实习 项目及学时分配 序号实验项目计划学时实验类型开出要求 1 实验一 基尔霍夫定律与叠加原理的验证 2 验证必开 2 实验二 RC 一阶电路的响应测试 2 验证选开 3 实验三 正弦稳态交流电路相量的研究 2 验证选开 4 实验四 RLC 串联揩振电路的研究 2 验证选开 5 实验五 三相交流电路电压 电流的测定 2 验证必开 6 实验六 串联谐振电路仿真实验 2 综合选开 7 实验七 室内照明线路的设计 安装与测试 2 综合选开 8 实验八 继电接触控制电机点动和自锁 2 验证选开 9 实验九 继电接触控制正反转 2 验证选开 10 实验十 PLC 控制电机的正反转 2 设计必开 11 实验十一 PLC 控制电机的延时 顺序启动 2 设计必开 合 计8 学时必开 8 学时选开 16 学时 注 必开实验 4 个 共计 8 学时 基尔霍夫定律与叠加原理的验证 三相交流电路电压 电流的 测定 PLC 控制电机的正反转 PLC 控制电机的延时 顺序启动 选开实验 4 个 共计 8 学时 在以下 7 个实验中根据不同专业特点选开 4 个 RLC 串联谐振 电路的研究 串联谐振电路仿真实验 正弦稳态电路向量的研究 室内照明线路的设计 安装与测 试 继电接触控制电机点动和自锁 继电接触控制正反转 实验一实验一 基尔霍夫定律与叠加原理的验证基尔霍夫定律与叠加原理的验证 一 实验学时 一 实验学时 2 二 实验类型 二 实验类型 验证实验 三 实验目的 三 实验目的 1 验证基尔霍夫定律的正确性 加深对基尔霍夫定律的理解 2 验证叠加原理的正确性 加深对线性电路的叠加性和齐次性的认识和理解 3 学会用电流插头 插座测量各支路电流 四 实验内容 四 实验内容 1 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 2 原理的验证 五 实验要求 五 实验要求 1 研究回路电压 节点电流之间的约束关系 2 理解不同电源作用后的叠加思想与齐次性关系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电工实验装置 实验二实验二 RCRC 一阶电路的响应测试一阶电路的响应测试 一 实验学时 一 实验学时 2 二 实验类型 二 实验类型 验证实验 三 实验目的 三 实验目的 掌握 RC 一阶电路的分析测定方法 四 实验内容 四 实验内容 1 时间常数的测定 2 改变 R C 的值 用示波器观察积分电路和微分电路输出波形的变化情况 并记录 五 实验要求 五 实验要求 1 学习电路时间常数的测定方法 2 加深对积分电路 微分电路的理解 3 学会使用示波器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电工实验装置 示波器 实验三实验三 正弦稳态交流电路相量的研究正弦稳态交流电路相量的研究 一 实验学时 一 实验学时 2 二 实验类型 二 实验类型 验证实验 三 实验目的 三 实验目的 掌握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计算方法 四 实验内容 四 实验内容 验证电压三角形关系 日光灯线路的连接 并进行电压 电流的测量 功率因素的改善 五 实验要求 五 实验要求 1 研究正弦稳态电路中电压 电流向量之间的关系 2 掌握日光灯线路的连接 3 理解改善电路功率因素的意义并掌握其方法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电工实验装置 实验四实验四 RLC 串联谐振电路的研究串联谐振电路的研究 一 实验学时 一 实验学时 2 二 实验类型 二 实验类型 验证实验 三 实验目的 三 实验目的 掌握 R L C 串联谐振电路的分析测定方法 四 实验内容 四 实验内容 1 找到电路的谐振频率 2 测定通频带宽度 五 实验要求 五 实验要求 1 学会用实验方法测试 R L C 串联谐振电路的幅频特性 2 进一步加深理解电路发生谐振的条件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六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电工实验装置 实验五实验五 三相交流电路电压 电流的测定三相交流电路电压 电流的测定 一 实验学时 一 实验学时 2 二 实验类型 二 实验类型 验证实验 三 实验目的 三 实验目的 掌握三相交流电路电压 电流的测定方法 四 实验内容 四 实验内容 1 三相负载的星形连接 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