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解列山古墓葬群历史之谜.doc_第1页
试解列山古墓葬群历史之谜.doc_第2页
试解列山古墓葬群历史之谜.doc_第3页
试解列山古墓葬群历史之谜.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解列山古墓葬群历史之谜2006年8月第3期 西藏研究作者:巴桑旺堆,1948年出生,西藏日喀则人,藏族,研究员,现任西藏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藏族古代历史研究关键词列山古墓;钦氏;钦域帮国摘 要列山古墓是20世纪80年代西藏考古工作的一大发现,是西藏规模宏大的墓葬群之一。由于文献失载,又无口碑历史,关于列山古墓葬及其所在地的相关历史背景、墓地性质、墓主身份,等等,学术界一直未有研究文字涉及。文章从研究古墓葬所在地的古历史地名、历史事件着手,从多方位进行相互参照研究,提出了列山古墓葬是钦氏的氏族或家族墓葬地的观点,揭示了列山古墓葬背后所稳藏的千年历史谜团。一、 引言土葬是古代藏族的主要丧葬习俗,它起源于远古时期,基本上终于10世纪前后,其历史可谓源远流长。现今西藏很多地方存有众多规模不等、形制各异的古代墓葬群,其中被世人有所了解的只有今雅隆地区琼结县境内遗存的钦瓦、顿卡尔达、象达3处藏王墓群。传统藏文史籍对雅隆藏王墓地的形制、墓主等相关问题有简略记载,吐蕃第27代赞普拉脱脱日年赞至第42代赞普沃松(赞普达玛之子)的穴墓就筑于此地。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藏及国内考古工作者在西藏、青海境内发现了50余处墓地、数千座古代藏族先人的墓葬,发掘了一些墓葬,出土了一些非常震撼的墓葬品,如近年青海郭木龙吐蕃墓葬出土的彩画棺板等。业已刊布的墓葬考古发掘报告和研究文章不仅使我们对藏族古代墓葬的布局形制、年代、随葬物等方面获得了列多的知识,而且对重新认识西藏古代历史构架有着重要意义。令人费解的是,对这类散落在西藏及其它藏区的非王室墓葬的地望、墓主、形制方面,我们的先人却没有留下文字记载,本应代代相传的有关墓葬的口碑史学也早已失传,因此使我们无从直接获得有关这类墓葬群的相关历史知识。这使有关非王室墓葬包括已有考古发掘报告墓葬的历史研究,至今令许多学者感到不知从何着手。位于今西藏林芝地区朗县金东乡境内的列山墓葬群是20世纪80年代西藏考古工作的一大发现。1983年,西藏研究(藏文版)第三期上发表了索朗旺堆先生的新发现的列山墓葬群一文,对墓地的规模、布局、形制、年代等作了描述和分析,从此列山墓葬闻名遐迩。此后,有几篇相关考古文字相继问世,但涉及列山墓葬群的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诸如墓葬及其所在地的相关历史背景、墓地性质、墓主身份,等等,由于文献失载,又无现有口碑历史,因此,对其进一步研究令许多学者望“墓”兴叹,望而却步。以目前为止,对列山墓葬群的墓主及其相关历史的认识仅仅限于考古工作者所推测的“可能是一处藏王级别陵墓区”。而当地百姓则把这一堆堆隆起的坟堆称之为“鬼屋”,却全然不知这一堆堆隆起的坟堆是先人灵魂安息的墓穴。列山墓葬扑朔迷离,学者如同仁渴望探索,期待有朝一日能够破解列山墓葬所隐藏的千古历史之迷。笔者认为,要揭开列山墓葬(包括其他非王室墓葬)及其所在地曾经发生过的那些惊心动魄的历史谜团,首先要熟悉藏文古代史料,这是一个基本功的问题;其次在了解有关古代葬俗沿革、宗教礼仪、军政建制等的基本脉络的基础上应该把史料记载和实地考察相结合,从研究墓葬所在地区的古历史地名、历史事件着手,从不同学科、多方位进行相互参照。遵循这样一条研究之路,就有可能拨开历史的尘封,撩去岁月的面纱,提示今朗县境内列山墓葬背后的千年历史的庐山真面目。二、 列山古墓葬群的基本情况列山古墓葬群位于今林芝地区朗县金东乡列村东南约1.5公里处,距金东乡政府所在地东北约2公里,距县城48公里,是西藏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宏大、保存较好的极少数大型墓葬群之一。墓地公布在东、西两处,东部墓群为主墓葬群,约有大小163座墓穴;西部有21座墓穴。东部墓群散落在列山前沿一片较为平缓的的坡地上,其主墓群分布在坡地东南部,座东朝西、背山临河,其正面沟底是由南流北、汇入雅鲁藏布江的金东河。靠近东北部的数十座墓葬则散落在一座座高坡上,依地势而建,坐东朝西,或坐南朝北,自然有序。主墓葬群所在的东南部墓群中,大墓居高位于显要位置,最大的几座墓依次坐落于山坡的高处,小墓排葬在其左右;右边的小墓葬群在一大块南高北低、走势平缓的坡地上。目前,列山墓地遗存有约184座墓葬,分别面积80多万平方米。从列村方向顺着乡间小路往东南爬上此坡地,就能从远处看到规模壮观的墓葬群。1982年8月,原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索朗旺堆等考古人员第一次对列山古墓群进行了初步的考察和发掘,1993年78月由赵慧民任负责人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的考古人员对墓地联合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考察和发掘。据索朗旺堆先生的新发现的列山墓葬群、赵慧民的列山墓地之迷、候石柱的西藏考古大纲和记述,结合实地考察,从外观形制来看,列山墓葬群属封土墓,以梯形居多,藏语形容其状为“博喀布”,意为倒扣状的藏式“斗”;其他形制有圆形、方形和塔形。墓葬以其封土堆面积的大小可分为大、中、小3类。大型墓有10多座,其封土边长在40米以上,占地面积为1000平方米以上。这类大型墓葬形制多为梯形,依地势而建,前高后低,底大顶小,从低处眺望,显得高大雄壮。中型墓约有90多座,其封土边长在40米以下,占地面积为100-1000 平方米。小型墓约有100座,其封土边长在15米以下,占地面积不足100平方米。墓葬群中封土最大者居东南一侧的高处,其正面一侧的边长可达66米,封土高达14米,面积2725平方米。该墓以土砂夯打为主,内夹青石板为辅。夯打层次分明,夯打层厚度约在0.7 米 0.8米之间。最小的墓封土边长仅在2.5米左右,封土高出地表仅几十厘米。墓葬构筑形式基本上采用了夹石、夹木夯筑的方法,这是西藏已被发现墓葬的基本建筑形式。根据1993年墓地考察和发掘的相关报告,不同墓葬的结构形制各有特点。如编号为第12号墓的形制稍显复杂,高出地表2米多,边长56米,是一座近方形封土墓,封土下面是用大石块堆砌成四壁的墓室,用石片和木柱构建成拱形的墓室顶部,其技法简单实用,且充满智慧。在墓室西侧,有一个类似石砌四壁的竖井,它和墓室之间留有一框,以几棵竖立的大木柱为门。而编号155号墓的形制、结构有其独特的特点。该墓同样高出地表2米,边长67米,其形制近似方形封土堆。“封土下边的墓室为一个长方形的覆斗状竖穴土坑,坑内填满了砾石块、土和木料。有的木料竟然是直径0.4米的原木。在墓底南部有一个侧室,侧室的顶全部用0.4米的原木搭建,有8根之多。该墓出土的1米之长的条形木制构件是重要的出土物,其中的一木制品上书写有藏文字样。列山墓地最重要的遗迹还有位于墓地南侧的石碑座,碑座为龟形,头残缺,四肢清晰可见,可惜石碑已失落。9世纪中叶吐蕃发生大规模平民暴动,参加暴动者以氏族为伍,瓜分雅隆王族墓葬,掘墓取宝。因为王族陵墓的随葬品珍奇丰富,“建陵墓于雅隆木日山,王孙身涂金子,置入银棺,棺放墓穴正中宝座上,王之生前宝物尽堆放在其前。几乎同时,其他非王室墓葬也被盗掘,今日遗存的绝大多数为非王室墓葬,包括列山墓葬亦未能逃脱被盗的命运,多数墓葬的封土堆顶部下凹,周边残破不堪,皆为明显的人为挖掘痕迹。三、吐蕃葬俗与列山墓葬年代考评解读好传统史籍对吐蕃王室墓葬的记载,是了解古代吐蕃葬俗、研究和推断列山墓葬年代的重要参照物。根据弟吴佛法源流史、西藏王统记等史籍记载,吐蕃历代王族时兴过天界葬、岩石葬、高山草坡葬(或曰葬于岩石草坡结合处)、水葬、土葬等不同习俗。以上葬俗中的岩石葬有可能是指在高高的岩壁上筑穴而葬的习俗。此处“草坡”不是平坦宽阔的草地,而是指高出平地,即临近高山岩石壁的草坡。吐蕃早期有6个王(因诸王名中均带有“列”字,故称6列王)以高山草坡葬而闻名,另有8个王因诸王名中均带有“德”字,故称“6德王”葬于水中,称之为“水葬”,无墓穴可言。需要稍加评述的是“天界葬”。所谓天界葬是指远古吐蕃最初有七代王“升天而逝”的传说。史料记载,第一代王聂赤赞普本是天神之子,后下凡世间,为黑头黎明之王。聂赤赞普及其后嗣木赤赞普、顶赤赞普、素赤赞普、达赤赞普、斯赤赞普等(因此七王名中均带有“赤”字,故有天赤七王之称)七代王在位时每当“王子年届驾马时,父王便乘穆梯升天,如彩虹消失在天,故有天赤七王之墓,建于天界中,神身无尸如虹消失之说。对这一神话传说中的王墓“建于天界中,神身无尸如虹消失”一说如何释义,是我们理解“升天而逝”的关键。古代苯教徒崇尚“天”,认为“天”是法力无边、无所不能的“天神”居住之处,聂赤赞普及后嗣是“天神之子”,自天而降,为统治人间之王。曰诸赞普以“升天”方式返回“天界”则揭示了一层重要史实,即赞普以“升天”(寓意“死亡”)方式而逝,死后葬于“天界”。有学者指出在苯教的理念中“天”有两层重要含义;“一是神圣与崇高;二是死亡”,所谓“升天等说法实际上乃是”死“的同义语。”这是对早期苯教徒崇尚“天”、敬畏“天神”、“逝归天界”、“升天而逝”等现象和说法的合理解读。我们还可以从“王子年届驾马时,父王便乘穆梯升天,如彩虹消失在天”一句中得到如下启示,称之为“天赤七王”的七代赞普皆壮年驾崩(当王子年届学会驾马时),又可能葬于某一与赞普祖系关系密切且称之为“天”的神圣之地。“乘穆梯升天”一句(我们虽还不能确切理解“穆梯”的真实含义)似乎告诉后人,这“天界”应在“穆”之地,即聂赤赞普的母舅故地。史载聂赤赞普之父源自“恰”氏,而母亲出身于“穆”氏。十分有趣的是,苯教始祖辛绕米保的母亲出身于“恰”氏,而父亲出身于“穆”氏。“恰”和“穆”本是吐蕃远古两大著名氏族,敦煌古藏文书PT0126便是一份有关“恰”氏使者出使“穆”氏之地的著名文卷。体现苯教观念的古代史籍中把源出苯教始祖和吐蕃赞普的“恰”和“穆”两氏族视作神圣的“天神”族姓,以致从此两氏族中演变出众多“恰”神和“穆”神。“穆梯”应是赞普母系故地的回归之路。“神身无尸如虹消失”一句可能说明天赤七王未入土厚葬,有可能是举火之葬,其烟火飘飘而升,如虹消失在天际。事实上,土葬是藏族先民的最古老的丧葬习俗。曲贡遗址的发掘结果表明,早在3000多年前,土葬已经盛行于西藏高原。吐蕃第八代赞普布德贡杰时代,已经有一整套苯教丧葬祭祀仪规。西藏王统记载,苯教中有一称之为“涂辛”的苯教祭伺,专司丧葬仪式。赞普遗训柱间史亦载,松赞干布入葬时其丧葬仪轨由两名苯教祭伺主持。那么列山墓葬群的主体墓葬建于何时,其下限年代应定在何时?考古学者断定墓葬主体为吐蕃时期遗存,这一结论是符合史实的。原因有三:一是根据葬俗的演变进程,目前藏区广为流行的天葬始兴于10世纪,列山地区土葬习俗应该早于此时。二是墓葬中梯形(或方形)居多,根据贤者喜宴的记述,为囊日松赞所筑陵墓是方形,所谓“自始方形陵墓筑起取名贡日索噶“一句,便说明这种形制的墓葬始于囊日松赞驾崩之时,即7世纪上半叶。墓葬群出现的塔形墓极可能是8世纪佛教在吐蕃完全立足后受佛教观念影响而新流传的墓葬形制。位于桑耶寺哈波山东南侧山脚处为安葬天竺高僧菩提萨陀而修建的灵塔应该是西藏最早的塔形陵墓。墓葬其他形制,尤其是圆形,藏文史籍说“土堆似牦牛帐”的墓制应该是指此类圆形墓,史载第27代赞普拉脱脱日年赞的陵墓采纳过。自然,列山墓地的大部分墓穴是在跨越几百年的岁月中构筑的,其上限应早于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统一政权前。三是对编号第155号墓的木构件进行碳14测定的数据表明其距今约1275年,树轮校正年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