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理论对我国翻译研究的启示.pdf_第1页
后殖民理论对我国翻译研究的启示.pdf_第2页
后殖民理论对我国翻译研究的启示.pdf_第3页
后殖民理论对我国翻译研究的启示.pdf_第4页
后殖民理论对我国翻译研究的启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5 年第 4 期 外 国 语 总第 158 期 No 4 July 2005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General Serial No 158 56 文章编号 1004 5139 2005 04 0056 06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后殖民理论对我国翻译研究的启示 胡德香 华中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 武汉 430079 摘 要 产生于西方的后殖民理论在我国文艺理论界产生的深刻反响也波及到翻译研究领域 本文介绍几 位影响较大的后殖民翻译理论家的思想 分析我国翻译研究上存在的一些后殖民倾向 反思几个值得思考 的问题 并提出对后殖民理论应该采取的态度 关键词 后殖民理论 翻译理论 反思 How Do Postcolonial Theories Inspire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HU De xi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wells on the influences of postcolonial theories which have been extended from art and literary studies to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First it briefly reports several influential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ists then it examines a couple of postcolonial tendencies in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and finally it gives some caveats for the studies in this direction Key words postcolonial theories translation theories reflections 后殖民理论是全球化语境下产生的文艺 理论 与后现代理论相呼应 自 20 世纪 90 年 代始介绍到我国 从事文艺理论 比较文学 文化研究的学者对后殖民理论做了详细的介 绍和评论 如张京媛 1999 王岳川 1999 王宁 2000 2002 等 后殖民理论顺应了 消 解中心 消解权威 倡导多元 的文化潮 流 具有强烈的文化意识和政治批判性 朱 立元 1997 414 因而受到普遍关注 也正 因为它的跨学科性 后殖民理论被广泛运用于 各门学科的研究 翻译理论也不例外 一 后殖民理论在西方翻译理论界 有人把后殖民理论研究的起源追溯到一 系列西方思想家如马克思 尼采 德里达 福 柯 赛义德等 认为尼采是后殖民理论的先驱 第一个将翻译作为帝国进行批评 其实 早在 古罗马时期 翻译就被看作是帝国占领和统治 的工具 罗马统治者发现与希腊臣民交流的最 有效途径就是翻译 而为了维护其统治 在对 待希腊原文的态度上 也以胜利者自居 采取 任意宰割原文的策略 即西方翻译理论鼻祖西 塞罗所主张的意译 超越原文的翻译等 15 世纪末期 有人明确把翻译与帝国或语言与帝 国相联系 提出语言是帝国的工具 与帝国共 兴衰的观点 Robinson 1997 60 现代翻译领域的后殖民研究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 在后殖民研究语境下 翻译所 起的作用有三种 1 殖民化的途径 2 文 化不平等的避雷针 3 解殖民化的工具 同 上 31 在一些后殖民地国家 如巴西 加拿 大 智利和印度等 很多学者从后殖民视角开 展翻译研究 尽管有时他们并不承认自己是翻 译理论家 例如菲律宾裔美国学者拉菲尔 57 Vicente Rafael 美洲文化专家 宾西法尼亚 大学英语教授切菲茨 Eric Cheyfitz 和印度学 者尼南贾纳 Tejaswini Niranjana 同上 2 拉菲尔发现翻译在殖民化进程中对殖民者和 被殖民者所具有的不同意义 切菲茨的研究重 点是欧洲 尤其是英国 对新世界的殖民化问 题 他论证翻译是欧洲在美洲实行殖民化与帝 国主义的中心行为 尼南贾纳通过解读印度殖 民者的文本和译本 认为翻译体现了殖民主义 语境下的 不对称权力关系 Niranjana 1992 2 正如王东风 2003 4 指出的 后殖民 翻译理论所关注的问题是译本生成的外部制 约条件以及译本生成后对目标文化的颠覆作 用 它视翻译为殖民文化的产物 是帝国主 义强权政治及文化帝国主义思想观念对外进 行霸权扩张的工具 是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在 权力差异语境中不平等对话的产物 在我国影响较大的后殖民翻译理论有巴 西以坎泼斯 Haroldo de Campos 为代表的吃 人翻译理论 坎泼斯的理论来源于庞德 Ezra Pound 的翻译即是批评 即是再创造的思想 与 吃人 理论 Vieira 1999 111 他将两 者结合 提出翻译是 翻创 transcreation 是 跨越文本 transtextualization 翻译好比 输血 结果是译语文化获得健康和滋养 Bassnett Trivedi 1999 5 译文与原文是 平等互惠的关系 不是占有原文 而是解放 原文 是译者吃 消化原文后 让自己获得自 由 进行创造性翻译 坎泼斯提倡归化翻译 策略 强调保持本国 巴西 的文化特色和地 位 蒋骁华 2003 64 67 另一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裔美国翻译理 论家韦努蒂 Lawrence Venuti 一般认为他属 于解构主义 王东风 2002 25 陈德鸿 张 南峰 2000 236 但也许是由于 后殖民理 论批评本身的方法也可以划分为解构主义的 新历史主义的 等等 转引自王宁 2002 54 而且是他将翻译中语言层次的讨论提升到文 化 诗学和政治层面 王东风 2002 24 25 因此 很多后殖民翻译理论家的文章中都引用 他的观点 韦努蒂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 化话语权力关系探讨翻译问题 用大量数据表 明英美与其他欧洲语言之间不平等的翻译历 史与 贸易顺差 Venuti 1995 12 6 构成了 后殖民翻译理论的支柱 Robinson 1997 33 他认为长久以来在英美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 流畅翻译遮盖了译者的干预 归化策略实际上 是为保存英美价值 译者的隐形揭示出翻译的 霸权行为 因此 他主张以异化策略对抗占主 流地位的归化翻译 让读者看到 他者 的面 貌 Venuti 1995 306 从表面上看 韦努蒂的异化和坎泼斯的归 化主张互相冲突 但实质上他们的理论出发点 和原则是相同的 都是站在自己所代表或想维 护的民族主义文化立场上审视翻译活动 韦努 蒂针对的是意大利语等弱势文化译入英语强 势文化 要扼制欧美中心主义 突显非欧美文 化 就要尽量保存意大利语特色 在韦努蒂本 人的翻译实践中 他实践了自己的主张 他把 意大利语翻译成英语的目标是尽量偏离英文 用法 使译文怪异而又易懂 可读 而坎泼斯 讨论的是从英语出发翻译成巴西等弱小语言 这时强调要吃透 消化原文 进行再创造 也 是为保存巴西等弱势语言文化的特色寻找理 论依据 在他看来 巴西只有 吃掉 欧洲才 能摆脱强加在他们身上的欧洲意识 吃掉 同时也应被理解为背离和尊重 Bassnett Trivedi 1999 4 5 蒋骁华 2003 64 虽然 他与韦努蒂的表述方法不同 其背后的目的却 是相同的 归根结底 是从自己的意识形态出 发 强调民族文化在全球语境中的身份和地 位 二 我国翻译界的后殖民倾向 后殖民理论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引起了深 刻反响 它正好迎合了部分人的排外思想 在 当下语境中 失语症 则是典型代表 其强 烈的批判色彩却在我国的后殖民批评中演变 58 成了一种文化复仇情绪 熊元良 2003 139 这种影响也波及到翻译领域 尽管有些研究者 并不是自觉的后殖民理论家 但他们的论点却 明显带有后殖民特点 其突出表现首先是排斥 西方翻译理论 主张翻译的 中国学派 我国翻译界历来就存在理论和实践的冲 突 2003 年 上海科技翻译 杂志还发起了 一场关于翻译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讨论 其实 大多数学者是赞成翻译理论的积极意义的 而 真正反对的是西方翻译理论 理由是西方理论 不能用来解决中英或中西差距较大的语言之 间的翻译问题 持这种观点的人过分迷恋中国 感悟式传统 努力在传统文论及名家散落各处 的对翻译的讨论中挖掘出能够与西方系统理 论相抗衡的只言片语 或探询旧理论言说中的 新意 究其原因 恐怕有两种 1 我国学者 很少真正接触西方 或英语 原文理论 对这 些理论的翻译出版也极其有限 比起对赛义德 E Said 斯皮瓦克 G C Spivak 等人的著作 被译介的情况 后殖民翻译理论方面的重要著 作却几乎没有被译成中文 甚至连介绍性的文 章也很少见 如巴斯奈特与特里维蒂合编的 后殖民翻译 理论与实践 Post 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1999 罗宾 逊的 翻译与帝国 Translation and Empire Postcolonial Theories Explained 1997 以及 尼南贾纳的 为翻译定位 该书部分章节被 翻译成中文出版 见许宝强 袁伟主编 语言 与翻译的政治 Siting Translation History Post Structuralism and the Colonial Context 1992 等 当然 这其中可能有经济或传媒 上的原因 2 由于译介上的欠缺 使得我国 读者对西方理论的了解非常片面 仍停留在表 层 尚未完全吃透 更谈不上消化 吸收了 难怪有学者抱怨读不懂刊登在权威期刊上的 理论文章 从某种意义上说 他们的批评是有 道理的 其一 这些文章对西方理论的引用是 否建立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 其二 是否对中 国现实予以关注 有没有落到对中国翻译研究 的具体实践上来 因此 在解决中西理论之间 的矛盾时 既有必要分析 特色派 或 实践 派 的背景和成因 也需认真反省对西方理论 的译介和研究 其次 对异化的盲目追求 有些学者没弄 清楚西方理论背后的出发点和目的 片面争论 异化和归化的优劣 目前主张异化的人似乎更 多一些 但是 葛校琴 2002 33 34 却指出 这是国内翻译研究中的 错位 后殖民视阈 的归化 异化其内涵 论域都有明确的所指和定 位 是取归化还是取异化应结合具体的社会情 境 不能不作分析而一味跟风 有些甚至是 自相矛盾的观点也一涌而上 如不考虑译入还 是译出 在英译汉的时候主张异化 而汉译英 的时候 也主张异化 表面上看 两者是一致 的 即强调保持中文特色和地位 其实这与自 己的翻译目的背道而驰 既然要吸取别人的长 处 或是要借助英语与国际文化界交流 达到 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目的 就应努力向英语准则 靠拢 各语言之间的关系从来就是不平等的 在跨文化交际中总会有主次之分 也不可能绝 对平等 因此 只能抱一种心态 英译汉时异 化 汉译英时则应该归化 才符合逻辑 而不 能一方面谈引进学习 另一方面又强迫别人接 受自己的准则 主张译出时异化 即便可以这 么做 恐怕也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 另外 源于对抗英语霸权的中译英现象也 表现出后殖民的一些特征 有人可能把它作为 解殖民化 的一个策略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 加速 中国加入 WTO 后 各种产业相继进入 国际竞争领域 人文社科学者也不甘落后 极 力想把我们的文化推向国际市场 显然 翻译 就成了这一行业的主力 近几年出现了一股中 译英的热潮 向外介绍中国的优秀文学文化遗 产 这种努力是值得称道的 而如何取得良好 的传播效果 应该也是翻译理论家所关心的问 题 如果把后殖民理论作为反对西方文化霸权 的一面旗帜 提倡进行强制性的文化干预 以 中文为准则和规范 在这种观点指导下的翻译 59 实践很难有什么效果 别人恐怕难以接受 如 有人在评价译文时不顾英语语言的要求和英 语读者的趣味和爱好 对违反英语规律的译文 也大加赞扬 这种评价有些是出于无知 而有 的则是有意标举Sino English或China English 以对抗英语在国际上的霸权地位 我们认为 中译英应以英语读者的接受为准则 这样才能 收到预期的效果 如纯粹感情用事 一厢情愿 地用中文做衡量标准 实际上也是狭隘的民族 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 三 后殖民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我国学者在借鉴后殖民理论的同时 往往 忽视了它所产生的具体语境 理论前提和话语 适用范围 对它的深刻含义一知半解 在误读 的基础上将有些观点和方法盲目照搬到我国 的翻译实践当中 以下几点值得翻译理论界的 反思 1 后殖民翻译理论并非铁板一块 其内 部也有分歧 例如 尼南贾纳在她的 为翻译 定位 一书中对印度著名翻译家拉曼纽亚 A K Ramanujan 提出批评 认为拉曼纽亚是个殖民 主义译者 在翻译印度诗时进行意识形态的扭 曲 其背后隐藏着政治目的 Niranjana 1992 180 她的批评就遭到达瓦德卡 Vinay Dharwadker 的反驳 达瓦德卡认为拉的翻译 有效地论证了本雅明和德里达翻译理论中的 欧洲中心主义思想 Bassnett Trivedi 1999 16 Dharwadker 1999 126 128 而 尼南贾纳无视译者的翻译思想和大量的翻译 实践 断章取义 仅凭一首译诗就对译者下结 论 反映了当下盛行的学术风气和政治争论 Dharwadker 1999 123 罗宾逊也借他人之口批评后殖民理论家 尤其是尼南贾纳 在讨论翻译中的政治和权 力差异问题上走得太远 Robinson 1997 104 尽管他赞成后殖民翻译理论的意义在于揭示 出翻译中的权力关系 但是 他认为很多后殖 民理论家的动因和希望是解殖民化了的未来 世界 那是与前殖民时期一样纯洁美好的世 界 其实 这只不过是他们的神话与幻想 对 韦努蒂的异化策略 罗宾逊也同样予以反驳 他指出异化翻译并不一定能够增加多样性 而 同化翻译也不一定能使殖民化意识形态永垂 不朽 尤其是当原文与译文界限模糊时 用同 化还是异化则是很大的问题 总之 在罗宾逊 看来 后殖民翻译理论尚处于幼年时期 仍存 在很多问题 他似乎并不持乐观态度 同上 109 113 由此可见 同样是西方后殖民翻译理论 家 对同一问题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并非 都是用来反对西方霸权主义的武器或实现解 殖民化的工具 何以产生如此差异 恐怕与理 论家们各自的政治立场或文化背景有关 在这 一点上我国学者在借鉴后殖民理论时应予以 区分 2 西方后殖民翻译理论家的文化身份问 题 与赛义德等后殖民文化理论家一样 后殖 民的翻译理论代表人物大多有着第三世界的 血缘身份或文化背景 却在第一世界接受高等 教育 掌握着国际性的语言 英语 并在西 方著名学府里身居高位 拿着第一世界的薪 俸 这些 夹缝人 或 香蕉人 在中西冲突 中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 既有面对西方的 无 根 感 又有面对东方的优越感 朱立元 1997 417 他们思想上的矛盾性是不言而喻 的 因此 他们的 民族身份和文化身份则不 免显得令人怀疑 王宁 2002 55 如以上列 举的翻译理论家拉菲尔 韦努蒂都属于此列 尼南贾纳目前虽在印度大学授课 却在美国受 过教育 她的 为翻译定位 就是在加利福尼 亚大学撰写的英语论文 Robinson 1997 79 最典型的莫过于斯皮瓦克 她同时具有女 性 印度人 在美国任教的三重身份 一方面 对位处边缘的 反主流的第三世界写作感兴 趣 另一方面却认为 让最大多数的女性主 义者能够读懂 这更为公正 所以这些文本必 须用英语表达 斯皮瓦克 2001 281 之 60 所以这样 因为 她了解语言在国际上的地位 从来就不是平等的 她进而用孟加拉语里的 翻译腔遭人嘲笑这一事实证明了操英语的孟 加拉人身处 占据统治地位的语言 的状况 孙歌 2001 21 当具有双重文化身份 掌 握双语甚至多语种的人越来越多的时候 翻译 会变得更加复杂 就译者的语言 文化背景 而言 文本的译入和译出显然不一样 他的意 识形态也难说是单一的 也许早已杂合化 孙艺风 2003 6 3 后殖民翻译理论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的 文化语境 该理论是在巴西 印度 加拿大等 前殖民地国家兴起的 而我国情况并非完全相 同 如从狭隘的意义上说 任何文化在对外交 往中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这 种影响也可以被称为是 被殖民化 但是 难道我们果真被殖民了吗 正如王宁 2002 67 指出的 必须分清 殖民化 与 现代化 两个概念 中国的文化和文学语言的现状显 然属于后一种情况 我国学者充分意识到与英语世界交往的 不平等 及汉英翻译中存在的 贸易逆差 现象 希望加大力度进行中译英 以这种方式 反抗英语霸权 努力摆脱这种 被殖民 的状 况 但是 实事求是地说 恐怕具备这种能力 的人还很少 必须承认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香 港学者孔慧怡 1999 108 就说过中国文学 要走出去 需从 提高英语语言文化能力 和 在英语文化中寻找立足点 两方面着手 从 理论上说 中国人可以从事中译英 但如何评 价我们现有的中译英文本 却要依译入语 英 语 的规范 能否向拉美等国运用小写的 englishes 与主流的正统英语对抗一样 用在无 知状态下创造出的不符合规范的 Sino English 或China English来对抗国际通用的英语规则以 争取中文与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化上的地位 呢 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们认为 无论怎 么宣传我们的中文标准 也要英语世界接受才 行 否则只能是自欺欺人 另外 标准的动态 多元属性也决定了翻译批评不能以自己心目 中想象的标准为尺度 不能从主观意念出发 所以 中译英以中文为依归的评价标准是不现 实的 4 我们应该持什么心态的问题 尽管我 国也受到后殖民主义世界大气候的影响 有些 西方翻译研究者也把中国归入后殖民地国家 Gentzler 1997 ix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 的文化已经 被殖民化 了 或是 我们的语 言交流正处于后殖民状况 蔡新乐 2002 44 如果把汉语语言因为融入了英语等外来成 分就看成是被殖民化了 把学习引进西方理论 称为是自我的 失语 则未免过于武断 正 如王宁 2000 387 指出的 我们别无选择 只有暂时借用西方的话语与之对话 并不时地 向西方学者介绍和宣传中国文化和文学的辉 煌遗产 使他们在与我们的对话中受到潜移默 化的影响和启迪 这样我们的目的才能达到 当然所付出的 失语 之代价也是不可避免的 但这无疑是一种必须付出的代价 四 结 语 诚然 巴西 印度等国的后殖民翻译理论 家借助本土文化或历史典故 创造出有本民族 特色的翻译理论 既有较浓的理论色彩 且有 相应的实践作支撑 其研究方法值得我国研究 者学习借鉴 但是 我们的翻译理论应该摆脱异化归化 等局部问题的讨论 拓宽研究视野 如后殖民 理论家所认识到的那样 翻译已从源语到译语 的单向传达过程转变为双向交流过程 强调译 入语文化的参与 单纯谈论归化异化等操作方 法上的问题已失去了意义 我们要立足本国现 实 从本国利益出发 一味跟从别人 不顾自 己的实际 最终对自己有害 因此 既要反对 盲目崇拜西方理论 也要避免妄自尊大 以对 抗的方式挑战西方的文化霸权 这样只会形成 新的对立格局 应该积极参与对话 采取交融 对话的态度 因为我们当前迫切需要的不是对 61 抗 而是对话 我国翻译理论研究既要注重学 习 借鉴西方理论 又要保持不断的探索精神 立足本国现实 以平等 对话的方式开展研究 对各种翻译现象做出合理解释 这或许是翻译 研究的出路 只有在借鉴基础上的创新才能使 我们的声音被世界听见 才能真正实现国际化 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Bassnett Susan Harish Trivedi Post 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C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9 2 Dharwadker Vinay A K Ramanujan s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A Susan Bassnett Harish Trivedi Post 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C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9 3 Gentzler Edwin Foreword to What is Translation M The 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7 4 Niranjana Tejaswini Siting Translation History Post Structuralism and the Colonial Context M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5 Robinson Douglas Translation and Empire Postcolonial Theories Explained M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1997 6 Vieira Else Ribeiro Pires Liberating Calibans readings of Antropofagia and Harol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