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论文(PDF 45页).pdf_第1页
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论文(PDF 45页).pdf_第2页
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论文(PDF 45页).pdf_第3页
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论文(PDF 45页).pdf_第4页
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论文(PDF 45页).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 湖北省竞争力实证分析 姓名 唐晓敏 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 专业 西方经济学 指导教师 宋德勇 20060418 I 摘摘 要要 区域经济竞争力日益成为政府政策和理论研究关注的热点 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 认识到 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 关键就是要着力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本文首先 归纳总结了区域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据此提出了区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体系总体框架 其次介绍了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中常用的主成分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 聚类分析法等 方法 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中部地区六省 2005 年的区域竞争力水平进行了实证 研究和比较分析 全面展示了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内涵 文章最后根据实证分析得 出结论 从各省的总指数得分来看 湖北省的经济综合竞争力在中部六省中位列第二 仅次于河南省 在此基础上 着重对湖北省竞争力现状及水平进行了深入分析 并提 出了湖北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战略 本文在研究中综合运用了经济竞争理论 区域经济理论 竞争力理论等 在借鉴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采取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 析并举的研究方法 并借助统计分析软件 SPSS 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了区域经济 竞争力计量模型 本文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完善 改进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对 湖北省及中部地区各省的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 确定湖北省在竞争中所处的位置 明 确其优势 劣势 从而为增强湖北省的竞争力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 关键词 区域经济竞争力 评价体系 主成分分析 II Abstract Regional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attracts attentions from scholars as well as from others More and more people agree that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economy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regional economy However what does it mea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regional economy How do we analyze the competitiveness qualitatively or quantitatively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this paper first summarizes the foundation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theory and bring forward a new frame of competitiveness of regional economy evaluation system Then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analytic approaches 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and Cluster Analysis and uses 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to demonstrate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ing trends of the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at the province level between Hubei Province and Other Central Area of China in 2005 At last The paper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Hubei is in the second place in Central Area of China The paper researches and analyzes systematically on how to establish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n regional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and uses the statistic software SPSS to calculate the competitiveness index Empirical study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are used in this study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e can see the advantage and weakness of Hubei Province and a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proposed for Hubei based on in depth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of Hubei Province Key words Competitiveness of Regional Economy Evaluation System 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 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 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 学校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保密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本论文属于 1 1 绪绪 论论 1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全球竞争加剧的趋势 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 市 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各省市经济保持在竞争中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但是 深 入观察各省市经济发展轨迹不难发现 各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客观存在的 发展的速度也是快慢不一的 从而导致原有的经济发展格局有了一个较大的变化 随 着中国地方政府管理和调控区域经济的权利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区域发展成为各级政 府共同努力的目标 而区域竞争则是各级地方政府必须共同面对的一项挑战 区域发 展的本质就是区域在竞争中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并不断构造出新的竞争优势 因此区 域竞争 区域发展实际上就是一个区域不断提升其区域竞争力 构造新的竞争优势的 过程 实践证明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实现高速 持续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 步 区域经济竞争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质性推动力 区域经济竞争力成为理论界和 各方面日益关注的一个热点 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用于反映某个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 由对经济发展有一定 影响的诸多因素共同构成的一种经济竞争能力 也是用来综合反映一个区域的经济实 力以及经济发展潜力的整体的评价指标 体现一个区域经济的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 力 本文将区域界定为国内的行政区 认为研究省级行政范围所划分的区域更具有现 实意义 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评级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涉及到区域中经济 社会 政治 自然等诸多方面 而每一方面又受诸多因素影响 为此 必须找出能够 处理这样一个复杂系统的分析方法 才能客观 全面地对区域经济竞争力加以评价 影响区域竞争和竞争力提升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既有原有经济综合实力竞争力 产 业竞争力等 也有人力资源竞争力 基础设施竞争力 科技竞争力等等 本文在区域 竞争力的模型中引入了城市化进程的因素 强调了城市化水平对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的重要作用 从而丰富区域竞争力的研究 2 本文通过完善 改进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把湖北省看成是一个竞争力主体 对湖北省及中部地区各省的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 确定湖北省在竞争中所处的位置 明确优势 劣势 为进一步提高湖北省的竞争力提供一定的思路 1 2 研究的现状研究的现状 关于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研究基本上起步于二十世纪 80 年代 最初 国外一批学者 开始进行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研究 到 1996 年 已形成二大权威机构 一是 世界经济论 坛 World Economic Forum 简称 WEF 其每年发表一份 全球国际竞争力报告 1 二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简 称 IMD 其每年发表一份 世界国际竞争力年鉴 2 在评价指标体系上 WEF 发 表的 全球国际竞争力报告 包括 195 个指标 其中硬指标 68 个 软指标 通过全球 专家问卷调查得到的指标 127 个 IMD 发表的 世界国际竞争力年鉴 包括 240 个指 标 其中硬指标 160 个 软指标 80 个 WEF 和 IMD 关于国际竞争力的评价由于指标 涵盖面大 因而其结论也比较权威 但其最大缺点 一是许多软指标的获取较困难 二是 其根据各相关因素的排位来推出总体竞争力的排位 而对总体竞争力没有建立一个多 层测算模型 国际上关于区域竞争力研究的另一个重要人物迈克尔 波特 他在其 1990 年发表 的 国家竞争力 3 一书中提出 国家竞争力力集中体现在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上 即其产业在大市场中的竞争表现 而一国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六个 因素 即要素状况 需求状况 相关产业与辅助产业 企业战略 结构与竞争 机遇 作用以及政府作用 这六大因素就构成了著名的 钻石模型 即波特区域竞争力模 型 波特的观点开拓了我们对竞争一力研究的视野 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即他并 没有建立一个能进行量化分析的评价体系 波特的竞争力模型的直接研究对象与其说 是国家竞争力 还不如说是世界各国的产业竞争力 因为其研究模型的核心就是产业 竞争力 而对其他宏观环境因素研究或涉及较少 从 1995 年起 国内一些专家学者正式参与了国家竞争力研究 并从 1996 年起由 3 人民大学及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的专家们组织了一个联合研究组 每年参 照国家竞争力评价机构的做法 对中国国家竞争力进行一次评价 从总体上和若干个 侧面对我国国际竞争力做出排序分析 4 但他们尚未通过建立数学模型 对国家竞争力 进行定量分析 1998 年 国内学者尹玉龙在 经济日报 上刊出的 全国各省市区经济竞争力谁 执牛耳 5 一文中 根据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地区间特点 沿用 IMD 的八大指标体系 但将指标由 200 多项减少到 16 项 作为其评价我国各省 市区经济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该评价指标体系 尽管各项指标均较易取得 但由 于其简单沿用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 缺乏对区域这个层面上竞争力的构造 的针对性研究 加之所选指标总体上看较少 因此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 1998 年 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华南及深港经济研究中心推出了一个区域经济竞争 力评价指标体系 并尝试用其对京九沿线各地区综合竞争力进行实际测算 该评价体 系将影响区域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分解为 8 个一级指标和 35 项二级指标 因而在指标体 系的涵盖面方面较尹玉龙的评价体系有了明显改善 但综合来看 对区域经济竞争力 有重大影响的基础设施 人口与教育等指标尚未纳入指标体系 因此在指标体系的构 造和分级指标的筛选方面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2000 年 由福建行政学院王秉安等人构造的福建省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出台 6 该评价体系的指标共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一级指标 即七大竞争力因素 它们分别是产业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 涉外竞争力 经济综合实力竞争力 基础设施 竞争力 国民素质竞争力 科技竞争力 第二层次为二级指标 即将七大竞争力因素分 别细划为 24 个二级指标 第三个层次为三级指标 即将第二层次的二级指标作进一步细 化 共计形成 69 个指标 在对上述指标进行定量测算时 王秉安等人对指标体系不设 权重差异 也就是说 69 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均为 1 二级指标和一级指标的权重则取决 于各级指标所涵盖的次级指标的数量 这种指标权重的处理带有较强的主观判断 也 决定了对区域竞争力排序评分计算时只能采取简单算术平均法 即只能是 在不尽合 理中求合理了 这种数据分析方法应该进一步加以完善 总之 国内外关于区域竞争力的既有研究尽管已有一定的基础 但真正比较权威 4 的仅有 WEF 和 IMD 关于国家竞争力研究 而对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层次区域的竞争力 的研究尽管已有不少学者和专家作了尝试 但在指标体系的设置方面普遍存在不全面 与区域的特点结合不紧密的缺陷 在权重的测算方面尚缺少较科学的方法 在利用数 据对影响竞争力的要素进行统计归类分析方面也少有尝试 上述不足之处 本人将在 后面的分析中力求通过方法等的创新 进行深入的研究以达到完善区域经济竞争力研 究的目的 1 3 研究的思路框架和方法研究的思路框架和方法 第一章是绪论 主要扼要介绍本研究的目的 相关研究情况文献综述 以及研究 的思路和框架 研究的方法 研究的结论 主要创新与不足等 第二章是区域竞争力理论基础与评价体系 主要回顾与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 相关的经济竞争理论 区域经济理论以及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已有的成果 其中区域 竞争力理论基础一节 重点介绍国内外竞争力研究的现状和各自特点 并在此基础上 建立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是在区域经济综合竞争 力的构成要素基础上设计的 本文从综合实力竞争力 产业竞争力 国际竞争力 基 础设施竞争力 创新竞争力 城市竞争力这六个方面评价中部 6 省的经济综合竞争力 每个方面包含若干分指标 总共由 17 个分指标构成 第三章是区域经济竞争力分析方法 主要介绍竞争力研究报告中经常运用的三种 方法 主成分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 本文采取主成分分析 算出主因子得 分 逐级汇总 就得到区域经济竞争力指数 第四章是中部六省区域竞争力研究与发展对策 本章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区域 经济竞争力的五个主要成分来替代 17 个分成分 得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各系统指数和 总指数 从而得到中部六省竞争力的得分和排序 第五章是湖北省区域竞争力分析 本章主要对湖北省竞争力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 析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湖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战略选择等建议 5 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在于 1 建立了一套以可获得数据为基础的区域 主要是省域 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 体系 该指标体系包括 5 个系统层指标 17 个分层次指标 2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 测定了该指标体系中各类指标的相应权重 3 利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中部六省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各项分层次竞争力进 行了定量测算 直观地展示了各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分层次竞争力的状况 4 利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湖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了结构分析和比较分析 在 此基础上提出了湖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战略的选择 尚存的不足 1 由于指标获取的局限性 对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仅局 限于省一级 直接将该指标体系运用到市 县等下一级区域尚有一些困难 2 由于指标数据的获取仅局限于 也只能依赖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 故 有些研究结论与实际感受的情况有一些不一致 6 2 区域经济竞争力理论基础与评价体系区域经济竞争力理论基础与评价体系 2 1 区域竞争力理论基础区域竞争力理论基础 自二十世纪 80 年代以来 国外以及国内先后出现了关于区域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比较著名的有国外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 波特区域竞争力模型和国内的深圳综合开 发研究院评价指标体系 福建省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等 同时又存在各自的缺陷 现简要介绍如下 2 1 1 国家竞争力评价体系 国家竞争力评价是国家竞争力研究的又一重点 近年来 国际上一些知名机构依 据其对国家竞争力广泛涵义的理解和对国家竞争力问题的研究 已有所侧重地发展出 评估世界各国竞争力的理论和方法 其中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 IMD 和瑞 士日内瓦世界经济论坛 WEF 是国际知名的国家竞争力评价机构 以下主要从几个 重要方面介绍这两个机构对国家竞争力的评价的研究 最后作简要评论 1 IMD 关于国家竞争力的评价关于国家竞争力的评价 2 IMD 强调竞争力是一国在先天资源与后天生产活动配合下 所能创造国家财富的 能力 IMD 根据国家竞争力的定义和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 将各国所构建的竞争力要 素的运行环境归结为 4 对 即国内经济与全球经济 引进吸收能力与输出扩张能力 国家资产与国家经济过程 个人风险与社会凝聚力 在此基础上 IMD 构筑了世界竞 争力评价的八大内在要素 即国内经济实力 国际化 金融 政府 基础设施 管理 科技 国民 建立了系统 科学的国家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 除了向有关国际机构收 集统计数据外 IMD 每年还向参评国家和地区定向收集统计数据和发放调查问卷 他 们将来自统计系统的数据称为 硬数据 将来自调查问卷的数据称为 软数据 经 过标准化的统计数据处理 构成年度评比依据 IMD 采取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即在 统计标准化之后加权综合 权数经科学研究之后 主观确定 评价结果 IMD 每年年 中发行本年度 世界竞争力年鉴 公布根据上一年度数据所进行的评价排序结果 7 2 WEF 关于国家竞争力的评价关于国家竞争力的评价 7 WEF 强调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提高经济增长率 并持续增进人民生活水准的能力 WEF 的竞争力评价以新古典学派经济增长理论 技术内生性经济增长模型为理论基 础 并结合大量经验性研究文献 确立了自己的评价框架 WEF 认为经济实际增长率 由三个因素决定 竞争力指数 初始 GDP 人均水平 不可预见的偶然事件 具有竞 争力的国家 是在计算其初始收入水平的同时 拥有最高的人均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国 家 由此 WEF 以未来 5 10 年的中长期人均 GDP 增长为基础 运用现代经济增 长理论 综合影响经济增长的多项指标 建立多因素决定的系统评价体系 致力于构 筑与经济增长高度相关的竞争力指数 WEF 整体竞争力指数是建立在 8 大要素的平 均水平之上的 包括 开放程度 政府 金融 基础设施 技术 管理 劳动 法规 制度 WEF 用于进行竞争力评比的数据包括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来自于有关机构的统 计数据 他们称其为定量数据 另一部分是通过向参评国家发放问卷获得的调查数据 由于侧重于经济的动态增长 WEF 更为强调企业家的意见 大约使用 2 3 的调查数据 1 3 的统计数据 WEF 评价所使用的 200 多个指标归为 8 大要素项目 其中专家问卷 调查的评价指标占全部指标的绝对多数 WEF 也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即在统计标 准化之后 加权综合 不过 WEF 与 IMD 指标权数处理的方法不同 WEF 和 IMD 的评价一国的国际竞争力的方法之所以比较权威 一是其指标有 200 余个 涵盖面广 信息量大 二是其软指标的获取有一个全球专家问卷调查体系 但 这些优点在某些情况下就会变成缺陷 例如指标太多会导致信息处理量太大 而软指 标的获取则成为另一个因素 因此 无法直接借用该评价体系对某个区域进行竞争力 评估 此外 由于国家竞争力研究中 因国家的不同其金融状况也可能有较大的差异 因此金融被列为一大要素 而在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中 由于同一层次的区域其金融 背景不会有极大的差异 故金融对竞争力的影响将大大减小 因此影响竞争力的几大 要素也势必进行适当的调整 虽然两个机构所作的国际竞争力评价已产生了较大的影 响 但其评价范围都是基于国家或地区整体层次上 因此也可以认为是宏观的国际竞 争力研究 8 2 1 2 波特的区域竞争力模型 8 波特的区域竞争力模型是由当今著名的竞争战略研究专家迈克尔波特在其1990年 发表的 国家竞争力 一书中提出的 波特认为 区域竞争力集中体现在一个区域的 产业竞争力上 即其产业在大市场中的竞争表现 而一国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 争力取决于六个因素 即要素状况 需求状况 相关产业与辅助产业 企业战略 结 构与竞争 机遇作用以及政府作用 这六大因素就构成了著名的 钻石模型 即波特 的区域竞争力模型 见图 2 1 图图 2 1 波特的区域竞争力钻石模型波特的区域竞争力钻石模型 波特的区域竞争力模型与 IMD 区域竞争力模型一样 都是以国家竞争力为研究对 象 不同之处在于波特认为国家竞争力集中体现在其产业竞争力的强弱 因此波特区 域竞争力模型主要是从影响产业竞争力的若干因素方面入手 对之进行分析研究 9 他 通过深入分析要素状况 需求状况 相关产业与辅助产业 企业战略及结构与竞争 机遇作用 政府作用 以及前四大决定因素间的相互作用 作出对产业竞争力的总体 评价 他的优点在于开拓了我们对竞争力研究的视野 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即他 并没有建立一个能进行量化分析的评价体系 波特的区域竞争力模型的直接研究对象 与其说是国家竞争力 还不如说是世界各国的产业竞争力 因为其研究模型的核心就 是产业竞争力 而对其他宏观环境因素研究或涉及较少 企业战略 结构与竞争 要素状况 需求状况 相关产业与辅助产业 机遇作用 政府作用 9 2 1 3 国内研究 国内近年来关于区域竞争力的研究也比较丰富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中主要的观点具体叙述如下 1 三力体系 之说 三力体系 之说 6 由曹远征 魏敏提出的三力体系 该研究认为 国际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 基础竞 争力 环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指生产增加值的竞争力 其中包括两个内容 一是三 次产业生产范围下的全部公司或企业的竞争力 二是产业结构的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 水平取决于其竞争资本的水平 也取决于其竞争过程的水平 基础国际竞争力是指支 持核心国际竞争力的基础设施和国民素质竞争力的基础 环境国际竞争力也是国际竞 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市场竞争环境与政府提供的社会组织和结构的环境 在国 际竞争力发展的构成要素中 不仅包括竞争力实力要素 而且包括竞争力潜在的要素 不仅包括竞争力的硬要素 而且包括推动竞争力成长的软要素 竞争力是一个整体的 竞争水平的系统提高 图图 2 2 三力体系基本模型三力体系基本模型 核心 竞争 力 基础 竞争 力 环境 竞争 力 国家竞争实力 企业管理竞争力 科技竞争力 基础设施竞争力 国民素质竞争力 国际化竞争力 政府管理竞争力 金融体系竞争 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的竞争力 企业 竞争 力 产业 竞争 力 基本 运行 竞争 力 基本 发展 竞争 力 长期持续发展和成长的能力 市场 体制 法制 政策的环境 10 2 弓弦理论 之说 弓弦理论 之说 倪鹏飞的弓弦理论二力体系研究 10 认为 城市竞争力 F 硬竞争力 软竞争力 等于城市产业竞争力之和 硬分力为弓 软分力为弦 城市产业为箭 它们相互作用 形成城市竞争力 弓弦质量越好 搭配越恰当 所形成的力越大 城市产业这支 箭 射得就越远 硬分力 人才竞争力 资本竞争力 科技竞争力 结构竞争力 基础设施竞争 力 区位竞争力 环境竞争力 聚集力 软分力 秩序竞争力 文化竞争力 制度竞争力 管理竞争力 开放竞争力 人才竞争力包括城市劳动者队伍的数量 质量和未来潜力 资本力包括资本的存量 可得的便利性和金融控制力 科技力既包括科学技术 知识 资源的存量 也包括科技的创新和转化能力 城市结构有广泛的含义 结构力这里主 要包括产业结构 企业组织结构 城市产业专业化程度及城市的空间结构等 环境力 指城市环境状况 如气候条件 环境质量 风景名胜等 区位力这里是指城市综合区 位力 包括自然地理位置 经济区位 科技 政治区位等 聚集力指城市的人口 生 产要素的聚集和企业 产业的群集状况和能力 秩序力指城市政治 经济及社会秩序 包括政治稳定性 经济安全性和社会治安状况等 制度力是城市 城市企业以及城市 所在的国家在城市层面表现的政治法律制度 经济体制以及社会文化方面的制度等 文化力是城市所特有的市民社会意识 道德观念 城市文化氛围和风俗习惯 管理力 包括城市 城市企业发展战略和管理水平及管理效率 开放力包括城市内部各要素 城市与区域内外 包括国内外 联系的程度 3 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评价指标体系 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评价指标体系 11 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评价指标体系 是指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华南及深港经济 研究中心于1998年深度尝试对京九沿线各地区综合竞争力进行实际测算时所采用的一 个评价指标体系 该评价体系将影响区域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分解为 8 个一级指标和 35 项二级指标 其分别为 1 资源 包括土地面积 耕地面积 人均耕地面积 总人口 非农业人口 5 个二 级指标 2 经济实力 包括 GDP 人均 GDP 农业总产值 人均农业总产值 工业总产 值 人均工业总产值 乡及乡以上工业部产值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8 个二级指 11 标 3 经济开放性 包括外贸出口总额 人均外贸出口总额 实际利用外资 人均实 际利用外资 4 个二级指标 4 经济效率 包括工业资金利税率 工业增加值率 农业劳动生产率 全员劳动 生产率 4 个二级指标 5 经济发展潜力 包括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 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 固 定资产投资率 人均银行各项存款年末余额 人均银行各项贷款年末余额 5 个二级指 标 6 政府调控能力 包括财政收入占 GDP 比重 地方财政收入 财政支出占 GDP 比重 3 个二级指标 7 生活质量 包括城市居民人均储蓄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全部职工平均工资收 3 个二级指标 8 社会发展 包括第二产业比重 邮电业务总量和人均邮电业务总量 3 个二级指 标 上述评价指标体系在涵盖面方面较前面的评价体系有了明显改善 但综合来看 对区域经济竞争力有重大影响的基础设施 人口与教育等指标尚未纳入指标体系 因 此在指标体系的构造和分级指标的筛选方面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总之 国内外关于区域竞争力的研究尽管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真正比较权威的仅 有 WEF 和 IMD 关于国家竞争力研究 而对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层次区域的竞争力的研 究尽管已有不少学者和专家作了尝试 但在区域竞争力评价方面还缺乏科学的理论基 础 其指标选择随意性很大 经济含义也不甚明确 因而其衡量结果也就难以很好地 进行解释 在指标体系的设置方面普遍存在不全面 与区域的特点结合不紧密的缺陷 就指标体系的设置而言 城市竞争力的作用等对区域竞争力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纳入评 价指标体系 这也是本文认为对区域竞争力有必要作更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原因 在权重的测算方面也尚缺少较科学的方法 在两个上述指标进行定量测算时 大多数 研究对指标体系不设权重差异 例如 在两个层次指标体系中 评价体系指标的权重 均为 1 这种指标权重的处理带有较强的主观判断 因此在指标体系的构造和分级指标 12 的筛选方面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上述不足之处 我将在后面的分析中力求通过 方法等的创新 进行深入的研究以达到完善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的目的 2 2 区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体系总体框架区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体系总体框架 2 2 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为了尽量准确科学地反映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影响和决定因素的核心和基本方 面 在设计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时 除了吸纳包括 IMD WEF 在内的国内外 有关研究机构或学者的研究成果之外 指标体系的建立还主要考虑以下基本原则 1 相关性 由于一个指标只能从某一特定角度反映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水平 我们 对以上提到的每一个方面都采用多个指标从不同角度进行度量 所选择的每一个指标 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 一定时期内 近似地反映区域经济的某一方面的某些基本特 征 2 可靠性 所选择的指标必须是可以度量的 而且能够取得数据 有些指标虽然 理论上可行 但是缺乏数据来源 或虽能取得数据 但可信程度较低 则宁可暂缺 尽量避免以主观代替客观度量 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部分间接数据或复合数 据转引自一些学者的专著 3 择优性 在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状况的决定方面 往往有一些重要因素 或难 以直接获得统计数据支持 或只有个别区域具有统计数据 从而缺乏全面性与完整性 本文则力争设计表现这些关键因素的指标 并尽量采用变通的办法获取指标数据 4 创新性 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一个新问题 此前的研究多是建立在国家层面 上 比较国家之间的竞争力 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区域的竞争力问题有着特殊性 因此 虽然我们借用了包括世界银行 联合国 WFF IMD 等国际组织使用的一些指标 但在 有些方面 仍然不能找到通用的流行的指标 我们根据需要 大胆设计了一些指标来 反映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某一方面 5 综合性 为了简化问题 突出重点 对于有些方面的因素 我们把影响一个方 面的一系列指标通过统计方法综合为一个指标 13 区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体系涉及地区和区域内经济发展的描述 分析 预测和政 策评价 这种体系不仅关心内部结构和关系 而且关心区际相互关系 为了综合衡量 区域的竞争能力 引入大量的指标 建立了模型 涉及经济发展的基础 现状以及潜 力等各方面 依据以上原则 结合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内涵 对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指标 体系进行了总体的设计 表表 2 1 区域经济竞争力指标体系区域经济竞争力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1 全省生产总值 GDP 亿元 X1 2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X2 综合实力竞争力 3 财政预算收入 亿元 X3 4 第二产业占 GDP 比重 X4 产业竞争力 5 第三产业占 GDP 比重 X5 6 外贸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X6 国际竞争力 7 外商直接投资 亿美元 X7 8 货物周转量 亿吨公里 X8 9 旅客周转量 亿人公里 X9 10 邮电业务总量 亿元 X10 基础设施竞争力 11 旅游人数 万人次 X11 12 高等教育在校人数 万人 X12 创新竞争力 13 科研经费支出 亿元 X13 14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X14 15 全省城市数 个 X15 16 城乡人口总数 万人 X16 经济竞争力 城市竞争力 17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X17 2 2 2 评价指标的经济含义 各项指标的经济含义如下 1 综合实力竞争力是衡量过去区域竞争力成果积淀 区域竞争力现状和未来区域 竞争力发展潜力的重要内容 它一方面表明该区域总体发展已达到的水平层次 另一 方面又表现为未来发展的平台基础 全省生产总值 GDP X1 体现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 的产出总量 即经济总量水平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X2 体现的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 支撑与动力 财政预算收入 X3 表现了地方政府汲取财政资源的能力与发展地方经 14 济的能力 2 经济由产业构成 产业竞争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组成部分 产业竞争力决定 于产业结构的合理性 合理的产业结构既能保证产业现在的竞争力 又能保证产业未 来的竞争力 第二产业占 GDP 比重 X4 常用来衡量区域经济的工业化进展速度 第三 产业占 GDP 比重 X5 是衡量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直接指标之一 3 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区域经济在全球大区域中的市场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 景下 国际经济活动的意义日益重要 它为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 空间 外贸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X6 体现了国际商品市场竞争力 反映了总量水平 外商直接投资 亿美元 X7 体现了国际资本市场的竞争力 4 基础设施竞争力是区域取得经济发展速度和提供经济效益的关键基础因素 是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货物周转量 亿吨公里 X8 是指在现有运输 设施基础上所实现的货物周转的运量 体现了交通竞争力 旅客周转量 亿人公里 X9 指在现有运输设施基础上所实现的旅客周转的运量 反映了运输的基础设施状况 邮电业务总量 亿元 X10 体现的是区域内邮电业务发展的总体规模水平 旅游人数 万人次 X11 为该省全年旅游人次 5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 科技创新在区域竞争力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创新竞争力 已成为区域竞争中取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教育在校人数 万人 X12 即正在 接受高等教育学生数 是人才资源 体现了文化素质的竞争力 科研经费支出 亿元 X13 反映了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能力 6 城市竞争力 某一区域的城市化都是以中心城市为先导和重点的 通过中心城 市的现代化 形成一个集群和辐射功能均较强的城市经济圈 才能成为区域经济的重 心区和增长极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X14 反映了该省居民的生活质量 也 是区域内人们富裕程度的标志 全省城市数 个 X15 在此为城市人口在 50 万以上的 城市个数 城乡人口总数 万人 X16 是人口总数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X17 为城市人口比重 15 3 区域经济竞争力分析方法区域经济竞争力分析方法 区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涉及到区域中经济 社会 政治 自然等诸多方面 而每一方面有受诸多因素影响 12 为此 必须找出能够处理 这样一个复杂系统的分析方法 才能客观 全面地对区域经济竞争力加以评价 在研 究区域经济竞争力中 主要分析模型有主成分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 聚类分析法 下 面具体介绍这三种方法 3 1 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 3 1 1 区域竞争力评价方法的选取 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是一项涉及多变量与多层系统的工作 在此类分析中 权数 的确定是关键 传统上 多指标评价问题大都采用主观赋权的方法 即根据主观经验 或专家评判 事先设定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 是一种定性评价方法 这种方法虽简单好用 但由于赋权的主观性和未考察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等缺陷 使得 评价缺乏科学性 评价的结果也往往受到质疑 因此 本文选取客观赋权的主成分分 析法进行区域竞争力综合评价 主成分分析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13 也称矩阵数据解析法 是 Hotelling 于 1933 年首先提出的 它是一种从研究的多个指标中求出很少的几个综合指标 使新 指标能尽可能多地保留原始指标的信息 且综合指标彼此之间相互独立的现代统计方 法 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寻求数据的基本结构和数据化简的实践中 它具有既可在指标 权重选择上克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 又有助于保证客观地反映样本间的现实关系 即 在将原始变量转变为主成分的过程中 同时形成反映主成分和指标包含信息量的权数 便于计算综合评价值的优点 而且 主成分分析法的整个评价过程比较模式化 便于 进行程序化处理 16 3 1 2 主成分分析方法的算法步骤 在实际计算中 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的基本思路是 首先求出原始 p 个 指标的 q 个主成分 然后选取少数几个主成分来代替原始指标 再将所选取的主成分 用适当形式综合 就可以得到一个综合评价指标 依据它就可以对被评价对象进行排 序比较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宏观经济效益的步骤为 1 根据指标 构建指标体系数据矩阵 设 n 为样本 m 为指标数 则有 X nmnn m m xxx xxx xxx 21 22221 11211 其中 Xij为第 j 个变量在第 i 个样本的观察值 i 1 2 n j 1 2 m 2 原始指标数据的标准处理 由于各项指标数据的量纲不统一 在进行评价之 前 通常为了消除变量之间在数量级上及量纲上的不同而产生的影响 需要对原始数 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本文采用的标准化公式为 ikikk XXXS 其中 X ik 为 Xk中第 i 个观察值 Xik的标准值 X为变量 Xk中观察值的平均值 Sk为变量 Xk的标准差 i 为第 i 时期 k 为第 k 个变量 k k1 k2 km 经过标准化 处理的筛选数据消除了计量单位差异造成的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以下分析则在标准化 处理后的数据基础上进行 3 计算各变量观察值之间的相关矩阵 R jkm m Rr jk R n i kj kikjij SS XXXX n 1 1 1 式中 Xij与Xik分别为变量j k的观察值 rjk为变量j k之间的相关系数 相关系 数矩阵反映了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 4 计算相关系数矩阵R的特征根IR 特征向量矩阵U uij m m计算出特 17 征值及方差贡献率 累积贡献率 设特征值为 p 21 特征向量矩阵为 U uij m m mmmm m m uuu uuu uuu 21 22221 11211 方差贡献率为 Wi m j ji 1 这一步就完成了原指标到各成分的转换 从多指标综合评价看 也就是到了把原 指标合成为各成分 把各成分再合成为总评价的权数 该权数是伴随着数学变换过程 生成的信息量权数 比人为确定权数工作量少些 有助于保证客观性 选取主成分的方法有两种 第一种是选择特征值大于等于1 也即第m 1个变量的 特征值小于1的那些成分作为主成分 第二种是通过方差累积贡献率来选取主成分的 数量 当方差累积贡献率超过85 时 即可选取这q个成分为主成分 由特征向量组 成 根据第二种方法从m个变量 x1 x2 xm 中 通过主成分分析确定q个主成分 q m 则Fi F1 F2 Fq Fi是m个变量的线性组合 111 11221mm Fa xa xa x 221 12222mm Fa xa xax 331 13223mm Fa xa xax q个主成分能有效地表征m个指标 Fi从不同侧面表征区域竞争力特征 式子 aij i 1 2 q j 1 2 m 中可由上述特征向量矩阵直接得到 5 构造区域经济竞争力综合指数 将q个主成分转化为一个综合指数Zt 反映 该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水平 1122tqq Zw Fw Fw F 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 i F i 1 2 q 代表了该区域在某个方面的竞争力水 18 平 i w i 1 2 q 为这q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 这里解释为这个q主成分构成该区 域竞争力综合指数Zt的权重 由此 我们得到该区域经济竞争力综合指数Zt 该指数 较为客观 全面的对产业竞争力水平作出了评价 3 2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 Anal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14 是美国运筹学家 T L Saaty教 授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简便 灵活而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 他把一个 复杂问题分解成组成因素 并按支配关系 形成层次结构 然后应用两两比较的方法 确定决策方案的相对重要性 层次分析法特别适用于无结构问题的建模 层次分析法一经T L Saaty正式提出 由于它在解决复杂问题上的实用性和有 效性 很快就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的重视和广泛的应用 其应用范围已遍及经济计 划与管理 能源政策和分配 行为科学 军事指挥 运输 农业 教育 环境等诸多 领域 从处理问题的类型看 主要是决策 评价 分析 预测等 这个方法在八十年 代初引入我国 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运用层次分析法建模 大体上可按下面四个步骤进行 15 1 分析系统中各因素间的关系 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 2 对同一层次的各元素关于上一层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 构造两两 比较 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 3 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元素对于该准则的相对权重 并进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 检验 4 计算各层元素对于系统目标的总排序权重 并进行排序 在这个模型下 复杂问题被分解为元素的组成部分 这些元素又按其属性及关系 形成若干层次 上一层次的元素作为准则对下一层次有关元素起支配作用 这些层次 可以分为三类 1 目标层 这一层次只有一个元素 是分析问题的预定目标或理想结果 2 准则层 这一层次包括了为实现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 它可以由若干个层次组 19 成 包括所需考虑的准则 子准则 3 方案层 这一层次包含为实现目标可供选择的各种措施 决策方案等 上述各层次之间的支配关系不一定是完全的 即可以存在这样的元素 它并不支 配下一层的所有元素 而仅支配其中部分元素 这种自上而下的支配关系所形成的层 次结构我们称为递阶层次结构 在准则层中 一种极端的情况就是每一个元素所支配 的下层元素相互之间不重复 这就树状递阶层次结构 在经济问题分析中很有用 递 阶层次结构中的层次数与问题的复杂程度及所需要详细分析的程度相关 一般来说 层次数不受限制 一个好的层次结构对于解决问题是极为重要的 因而层次结构必须 建立在决策者对所面临的问题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基础上 3 3 聚类分析法聚类分析法 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 对客观事物进行合理的科学归并是一个重要的环 节 当归并问题不太复杂时 人们可依靠其经验或专业知识来实现 但随着人们认识 的不断深化 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复杂 要求分类也越来越细致 单凭经验是不够的 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方法来完成这种归并分类任务 随着数理统计的发展 统计分析 方法的应用领域不断地拓宽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被用于研究和解决这类问题 从而形 成聚类分析 3 3 1 聚类分析方法简介 聚类是将具有相同或相似性质的研究对象合并归类 不同性质的研究对象归为不同 类的类别 聚类分析是根据研究对象的某些特性 运用数学工具 对研究对象进行分 类的一种统计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模拟运算的发展 聚类分析作为一种 多元分析方法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12 在实际问题中 聚类分析可以处理的对象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样品 另一种是指 标或变量 聚类分析处理问题的基本做法是建立在某种优化意义下的 对所研究的对 象进行分析 然后将 相近似 的归并成类 在聚类分析中 描述这种亲疏关系的尺 度有两种 距离和相似系数 20 在统计中最常用的聚类方法是谱系聚类法 它的基本步骤如下 1 将全部n个样品各看成一类 即得到n类 2 确定样品与样品和类与类之间的距离 3 计算各类之间的距离 并将距离最近的两类合并为一类 形成一个新的类 4 重复步骤3 这样从有n类开始 每次合并一类 经过n 1次合并后 所有的 样品成为一类 5 将上述合并的全部聚类过程用一个直观图形画出来 即画出聚类图 6 决定类的个数 并由上述步骤得到相应的聚类分析结果 在聚类分析法中 确定类与类之间的距离是关键的环节 一般来说 距离的定义有 最短距离法 最长距离法 重心法 类平均法 离差平方和法等 在分析区域经济综 合竞争力时 由于样品数比较多 一旦某个样归属于某一类 在以后的分析中不再改 变其归属 如果选择的聚类方法不合适 将会影响聚类的效果 克服这一缺陷的办法 是采用动态聚类法 其基本思想是 首先给出粗糙的初始分类 然后依据某个原则进 行不断的修改 直至得到较合理的分类 3 3 2 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聚类分析 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分析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主要有两个角度 一个是对指标的 聚类 一个是对地区的聚类 对指标的聚类是为了将影响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