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充分翻译_赵宁.pdf_第1页
论充分翻译_赵宁.pdf_第2页
论充分翻译_赵宁.pdf_第3页
论充分翻译_赵宁.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充分翻译 赵 宁 中国民用航空学院 外语系 天津 300300 摘 要 本文以翻译的充分性是从原语向目的语转换过程中对语言 文化规范的一种选择规则与标准为前提 重点分 析了奈达以目的语为中心的归化式翻译 韦努蒂以原语为中心的异化式翻译 勒菲弗尔提出的翻译应以更广阔的社 会 文化为背景等观点 以此展开对充分翻译内涵的讨论 笔者认为充分翻译的标准不该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可以根据 不同的翻译目的选择不同的充分翻译的标准 进而确定相应的翻译策略 以实现不同内涵的充分翻译 本文主要从社 会文化 读者 文本类型等方面 具体分析了翻译目的的变化对充分翻译标准与翻译策略的影响 关键词 翻译目的 社会文化 读者 文本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544 2003 05 0043 04 Abstract On the premise of regarding adequacy of translation as rules and standards in the choice of language and cul tural norms in the transfer from source text to the target text the paper sums up the domesticating and foreignizing translating strategies advocated by Eugene A Nida and Lawrence Venutirespectively as well as the social and cultur al view on translation put forward by Andre Lefevere so as to usher in a discussion about connotation of adequate translation The author insists that the criteria for adequate translation should be flexible and vary in accordance with different aims of translation and appropriate tactics be adopted accordingly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impacts of the variation of translating aims on the criteria for adequate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actics is made from the perspec tives of social culture targeted readers and types of texts Key words aims of translation social culture readers texts 一 引言 所谓充分性一般指适当 充分或适当与充分的状 态 即足以达到某一目的的状态 也可以说是一种选 择规则与标准 那么 笔者以为翻译的充分性可以说 是从原语向目的语转换过程中的一种选择规则与标 准 亦即对语言规范与文化规范的抉择 对于充分翻 译的内涵 中外翻译流派从不同的角度 依据自己的 理论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 本文将在分析西方有代 表性的几种观点的基础上 从翻译目的出发探讨充分 翻译的问题 二 从奈达到勒菲弗尔的充分翻译观 传统的观点认为 充分翻译应该是原文与译文的 对等 那么 讨论翻译充分性的关键是讨论原文与译 文在何种意义上的对等 西方翻译理论的语言学代表 人物之一尤金 奈达认为 翻译意味着交流 而交流 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译文接受者收到的信息 即其正确 理解和欣赏译文的程度 充分翻译重要的是功能上的 对等 而不是形式上的对应 因为译文与原文不可能 完全对等 仅仅根据词汇 语法特征 甚或根据语篇结 构来讨论译文的充分性都是有欠缺的 Nida 1993 从认知和经验角度出发 奈达的充分翻译 功能对等 观包括了从最低到最高不同程度的充分内涵 他认为 最低程度应是 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使之能想像出 原文读者是如何理解和欣赏原文的 Nida 1993 而 最高程度应是 译文读者用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 的方式理解和欣赏译文 Nida 1993 这意味着原语 8 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IAFL Z classes lls edu i afl iafl html 9 T he A merican H 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Z Fourth Editi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0 杜金榜 从目前的研究看法律语言学学科体系的构建 J 现代外 语 2000 1 11 胡志清 司法语言学及司法语言学家的四大专家领域 J 当代语 言学 2002 2 12 林书武 一种法律语言学杂志创刊 J 国外语言学 1996 1 13 庞继贤 语言学在法律中的应用 司法语言学 J 外国语 1996 1 14 吴伟平 法律语言学 会议 机构与刊物 J 国外语言学 1994 2 15 吴伟平 语言与法律 司法领域的语言学研究 M 上海 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16 王 洁 法律语言研究 M 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9 17 王宗炎 英汉应用语言学词典 Z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18 郑成思 知识产权法教程 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1993 作者简介 刘蔚铭 西北政法学院法律外语系副教授 副主任 国际法律语言学家协会会员 IAFL 研究方向为法律语 言学 语言学 英语教学法 收稿日期 2002 12 24 责任编校 郑 荣 43 2003 年 9 月 第 24 卷 第 5 期 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Sep 2003 Vol 24 No 5 文本和目的语文本之间高度的功能对等 如此 译文 读者对译文的反应才能近似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 应 为实现此目的 他主张采用 归化式 的翻译策略 使译文尽量向读者熟悉的目的语语言 文化规范靠 拢 他的解释是 由于原文作者是根据原语语言 文化 规范写作的 原文读者在理解和欣赏原文时 不会产 生任何隔膜与陌生感 这是其长期受这种语言 文化 环境的熏陶所致 而译文读者没有如此背景 当原文 的语言 文化规范与目的语的语言 文化规范差异较 大时 异化式翻译很难使译文读者充分地理解和欣赏 译文 更谈不上用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方式理 解和欣赏译文 因而 他强调译文应以目的语和目的 语文化为依归 以目的语读者更好的理解与把握译文 为中心 既要将译文的表达形式纳入目的语规范 也 要使译文的文化意识尽量符合目的语文化规范 即译 文要本土化 与此相反 美国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家劳伦斯 韦 努蒂则认为 不同的语言 文化存在着差异 交际因语 言社团之间的语言 文化差异而复杂化 充分的翻译 应该是译文忠实地反映原文在语言 文化上的差异 通过保持差异 追求文化的多样性 从而起到文化交 流和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表达方式的作用 他认 为虽然翻译是一个语言和文化之间求同的过程 但译 者永远不可能 也永远不应该把所有的差异都抹杀 掉 译本应是不同文化出现的场所 是本国读者了解 异国文化的场所 因此 他认为翻译不应在 求同 的 借口下否定 存异 的必要性 因此 他主张采用 异化 式 翻译策略 即使背离目的语语言 文化规范也要尊 重原语文本规范 他称这种翻译策略为 抵抗式 re sistancy 因为这种翻译抵抗了目的语文化在 通 顺 归化 旗号下对原语文本的 篡改 韦努蒂倡导 的翻译策略表现了一种自主的意识形态 把文化差异 放在异国文化之中 使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产生一种 陌生感和疏远感 其目的是要把译文读者从原来支配 他们阅读的文化紧箍咒中解放出来 使其阅读 了解 和接受一种不同于自己语言和文化习惯的崭新的文 本 使世界各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得到交流 同时也丰 富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 Venuti 1995 西方译本研究派代表人物之一安德列 勒菲弗 尔认为上述观点必取其一有失偏颇 他主张从比较学 的角度出发 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研究翻译的充分 性 他认为充分翻译是译者在思想意识 诗学和论域 层次上做出决定的一个复杂网络 译者的思想意识 社会观念 决定译者的基本翻译策略 也决定他对原 文中与语言和论域有关的问题 属于原作者的事物 概念和风俗习惯等 的处理方法 其思想意识深受赞 助商 读者和出版商的制约 诗学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 文学手段 文学式样 主题 原型人物 情节和象征等 一系列文学要素 二是指文学观念 即在社会系统中 文学起什么作用或应起什么作用 一方面 译者往往 依据自己文化的诗学来重新改写原文 目的是取悦于 新读者 另一方面 译者也通过翻译把外国作品的形 象引进本国的文学系统 把新的文学手段引进本民族 诗学 从而影响他们所处时代的诗学发展过程 译者 常常是在原作代表的他民族诗学与本民族诗学之间 进行某种妥协 他既要受其所处时代的制约 又受与 之妥协的文学传统的制约 还要受译入语语言规范的 制约 译者可以说是一个妥协的艺术家 因而 充分翻 译不仅只是语言或语篇上的 充分 它还深受目的语 文化的意识形态 赞助人的要求 翻译诗学 读者对象 等影响 Lefevere 1992 从上述分析结果看 译者由于其对翻译所持的观 点不同 分析角度不同 对充分翻译的理解也就不同 翻译到底是以目的语文化及其语言表达规范为准则 使译文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还是以原语文化 及其语言表达规范为准则 使译文成为世界不同语 言 文化相互交流 互相丰富的载体 也就说 翻译是 以原语为中心还是以目的语为中心 翻译是采取 归 化式 还是 异化式 策略 从翻译史上看 这两种观点 始终是翻译理论家争论的焦点 西方译本研究派的某 些学者试图调解这两种对立的观点 提出在广阔的社 会文化背景下研究翻译的新理念 这从安德列 勒菲 弗尔的观点中 可以窥斑而见豹 该学派的另一代表 人物吉迪恩 图里对翻译采取上述两种策略的成因 也进行了分析 他提出确定翻译策略的主要因素 一 是目标文化在国际文化中所处的地位 二是翻译文学 在目标文化中的地位和所起的功能 如果某个时期 目标文化处于国际文化的中心 属强势文化 翻译文 学则在目标文化中居次要地位 它大体上对外来文本 模式持排斥态度 此时 译者多采取归化式翻译策略 将译文向目标文化文本规范调整 使之易为目标文化 读者接受 反之 当目标文化处于国际文化的边缘 属 于弱势文化时 翻译文学在目标文化中居主要地位 翻译者多采用异化式翻译策略 为引进新的文化因素 而不惜牺牲一定的可接受性 这时 翻译文学就成为 革新目标文化的渠道 它通过大量重复某种形式或风 格的译作 引进外来文本模式丰富自己 填补自己的 某些空白 T oury 1996 笔者认为 归化 异化 式翻译论 在翻译的发展过程中 对翻译的理论研究 与实践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但在 21 世纪的今天 翻译研究不应还局限于此 应该摆脱二元对立的困 境 走向多元 多角度的研究方向 勒菲弗尔 图里等 人在此方面做了有益地探索 笔者认为从翻译目的出 发 探讨充分翻译及相应翻译策略也是一条值得探索 的途径 44 2003 年 9 月 第 24 卷 第 5 期 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Sep 2003 Vol 24 No 5 三 翻译目的与充分翻译 根据行为学理论 翻译应该是一种人类行为活 动 而且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 翻译行为发生的 环境必定存在于文化的背景之中 不同的文化具有不 同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 因此 一种语言文本翻译成 另一种语言文本的行为活动 绝非是一种简单的一对 一的语言转换活动 它是信息的传递 是一种为实现 特定目的而从事的复杂活动 因此 翻译目的是确定 翻译充分性的重要依据 实际上 绝大多数的翻译行 为都涉及形形色色的目的 任何时代 任何背景下的 译文也都是为特定目的而产生的 并为之服务 从此 意义上说 在翻译行为或译文中 只片面强调某一种 翻译观点 始终采取某种翻译策略以达到某种充分翻 译是有失偏颇的 翻译的充分性 从原语向目的语转 换过程中语言 文化的选择规则与标准 不该是一成 不变的 而是可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选择不同的充 分翻译的标准 从而确定相应的翻译策略 以实现不 同内涵的充分翻译 在翻译中到底是以原语为中心 采取异化的翻译 还是以目的语为中心 采取归化的 翻译 都应取决于翻译目的 社会文化需求 读者需求 以及不同类型文本功能需求等几方面综合起来构成 总的翻译目的 以社会文化需求为翻译目的 翻译意味着两种不 同文化的对比与选择 译者一方面根据自己特定的文 化底蕴解释 理解 原语文化现象 另一方面根据翻译 目的 保持传统 巩固目的语文化规范或是引进外来 文本模式 丰富自己 革新目的语文化规范 选择译文 的侧重点是放在淡化差异 趋同于本民族文化现象之 上 还是放在保持原文特点 突出他民族文化现象之 上 如果翻译的目的是前者 则译者往往用目的语的 文化意识 价值观 信仰以及语言表达方式来改写原 文 给原文打上目的语文化意识的烙印 使译文尽可 能淡化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尽可能符合目的语文 化的规范 做到通顺易懂 使译文读者理解 甚至熟 悉 于是 译者在翻译策略上就会选择 归化式 此 时 充分翻译追求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和欣赏与原 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趋同的境界 如果译者的 目的是引进 吸收外来文化营养 为本土文化及语言 带来全新的成分 促进不同文化和语言之间的相互交 流和渗透 那么 译者会尽量保持原文的音韵 含义 节奏和篇章 突破译语本身的限制 在译语中重现原 语特征 其在翻译策略上就会选择 异化式 此时的 充分翻译旨在保持原文特立独行的异域风格 求得译 文与原文在语言 文化各方面的高度一致 如我国翻 译史上的佛经翻译 早期译家 除固有名词对音转译 外 其抽象语多因袭旧名 且倒装句法颇多 提挈句法 极多 有连缀十余字至数十字而成之名词 名词中 含 形容格的名词无数 同格的语句 铺排叙列 动至数 十 令人初展卷而生异感 觉其文体与它书迥异 梁 启超 1921 由此可见 其外来语调色彩浓厚 此种异 化式的译风 其目的是不折不扣地引入异域宗教文 化 丰富自身宗教文化 此时佛经主要供研究佛经的 高层教徒所用 译者力求传达宏旨 不失其真 即使译 文生涩难懂也在所不惜 唐宋以后 佛家研究佛典日 益深入 则觉旧语与新义断不能适相吻合 而袭用之 必不免笼统失真 于是共努力新语之创造 其间或缀 华语而别附新义 或存梵音而变为熟语 梁启超 1921 这恰是化 洋 为 土 的 归化式 翻译过程 为 的是让外来的佛教本土化 这也说明 同样是佛教经 典的翻译 由于其不同时期社会文化需求的转向 导 致翻译策略的明显变化 而达到不同的充分翻译的效 果 以读者需求为翻译目的 在翻译过程中 愈来愈 引起译者关注的另一个翻译变量是翻译的服务对象 即译文的读者 许多翻译理论家认为读者的反应是衡 量翻译成败的一把尺子 研究译文读者不能回避对原 文读者的了解 原文作者在写作时已有其期待的读者 群在脑海中 他会选择适当的语言变体来吸引该读者 群 使之易于和乐于接受他的文本信息 因此 研究原 作者的读者群可以从研究原文的语言变体着手 根据 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哈特姆和梅森的观点 语言变体 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即与用途相关的语域和与使用者 相关的方言 又称方言变体 而后者是研究译文读者 的要点 它包括 1 地域方言 2 时代方言 3 社会方 言 4 非 标准方言 5 个人方言 地域方言不仅含有 因地域不同而带来的语言特征 还常伴有政治文化因 素的考虑 时代方言指随时间推移而出现的语音变 化 社会方言则指一个语言群体中不同地位层次的人 之间出现的语言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反映了年龄 性 别差异 而且隐藏着意识形态 社会地位 政治权利等 深层次的差异 标准语与非标准语的差异不仅具有语 言特征的差异 也有功能的差异 个人语言指一个人 在一种语言体系容许范围内对言辞的选择 包括独特 的发 音用 词或 造句 形式 B Hatim 必要时 甚至可以对原文的语言 文本 结构进行大胆重写或重组 充分地发挥译语优势 使 译文充分展示原文信息表达的效果 如许多非文学作 品 新闻报道 广告 旅游宣传材料 教科书 政治宣传 品 公告 通俗小说等的翻译 如果原语文本是元描述 性 meta narrative 的文本和蕴涵某种文化基本信仰 的中心文本 central text 或是重要的审美性文本 其 表达形式和内容密切相关 改变其中之一就有可能破 坏它的整体美 此时需采用 异化式 翻译 以尽可能 保持其 真 以达到借鉴异域语言 文化 充实 丰富 本土语言 文化的目的 纯文学 哲学 宗教 政论等文 本的翻译 特别是反映特定时期特定文化的某些文学 作品 尤其是短篇小说 的翻译 只有采用 异化式 策 略才能保留其原文特色 另外 有些文学名作 原文的 表达形式与思想内容 意境 风格等融为一体 显现出 特有的结构美 隐喻美和声音美等美学价值 只有 异化式 的翻译才能最大可能的保留这些价值 四 结论 笔者认为 首先 在充分即一种选择的规则与标 准的前提下 翻译的充分性是指翻译过程中对两种语 言规范与文化规范的一种选择规则与标准 其次 综 观翻译发展的历程 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 长期并存 以原语 目的语为中心的翻译理念 他们之所以能够 长期并存 说明自己都有其系统性和合理性 并对翻 译实践具有很好地指导作用与意义 只是在不同时 期 不同地域或民族 由于其需要不同 其中某一种翻 译理论占据了主流地位 而充分翻译的内涵也在此理 论基础下确定 由上述不同翻译理念而引导出的 异 化式 与 归化式 翻译策略 体现了译者对两种语言 文化规范的选择规则与标准的取向 再次 随着翻译 研究的不断深入 翻译理念已逐渐打破直译 意 译 形式对等 动态对等 异化 归化等二元化 的模式 逐渐走向多元化 翻译研究不只局限于语言 或语篇 更关注其背后广阔的文化背景和制约翻译标 准的社会因素 最后 在此背景下 译者在翻译中不可 能也不应该始终只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