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东方古典文学的翻译和研究_当代北欧学界重建世界文学.pdf_第1页
对东方古典文学的翻译和研究_当代北欧学界重建世界文学.pdf_第2页
对东方古典文学的翻译和研究_当代北欧学界重建世界文学.pdf_第3页
对东方古典文学的翻译和研究_当代北欧学界重建世界文学.pdf_第4页
对东方古典文学的翻译和研究_当代北欧学界重建世界文学.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2010 年第 3 期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总第 194 期 文学史观与文学史建构 对东方古典文学的翻译和研究 当代北欧学界重建世界文学史的趋势 宋达 摘要 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身份构成中可看出 东方文学在 1990 年代之前是 不被北欧重视的 哪怕北欧的亚洲学和非洲学研究颇有成就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 不重 视东方文学的状况也正在改变 北欧学界在重建世界文学史观和结构过程中 试图把原 本区域性的东方文学纳入整个世界文学框架下来考察 本文研究瑞典国家学术委员会 耗时近十年的项目 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学和文学史 及成果四卷本 文学史 全球视 角 集中探讨其中的东方古典文学和欧洲文学之间的不可替代性问题 分析北欧学界 如何重新认识东方文学的具体情形 以及对西方学界重建世界文学史的意义 关键词 全球化 北欧学界 阿拉伯和非洲文学 东亚文学 中图分类号 I10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9142 2010 03 0109 07 收稿日期 2009 11 21 作者简介 宋达 女 江苏南京人 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系副教授 北京100081 一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诸国文学是中国知识界和 社会倍感亲切的文学之一 如鲁迅编过和翻译过 北欧文学作品 周作人很早就翻译了 安徒生童 话 新青年 第 6 卷第 1 号 1920 胡适之策划 了 新青年 易卜生专号 1918 时任中山大 学教授的韩侍桁 1908 1987 翻译了勃兰兑斯 十九世纪文学之主潮 商务印书馆 1936 李 长之 北欧文学 1944 赞叹说 勃兰兑斯太令人 神往 他不惟有科学的训练 有天生的深入的识 力 还有关怀人类社会的深情 等 最近 20 年来 中国连续推出 易卜生全集 斯特林堡文集 和 安徒生童话全集 等 然而 北欧文学 本质上 仍是属于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 斯堪的纳维亚半 岛诸国在地理上虽为北欧 然而共同的基督教信 仰和拉丁文化圈 以及地缘政治 如北约 经济 共同体 如欧盟 等 使其文明构成在某种程度上 是西方文明的延伸 甚至就是欧洲的组成部分 以 至于超过百年历史的诺贝尔文学奖 常常被欧洲 之外的知识界诟病有西方中心论嫌疑 多次出现 901 因诺贝尔文学奖引发东西方政治对抗的事件 而 如此批评并非全是意识形态之争 到 2009 年 有 106 名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 来自非西方国家的 仅 15 名 其中 迟至 1913 年 印度著名诗人文学 家泰戈尔 Rabindranath Tagore 1861 1941 是 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作家 泰戈尔之所 以能获奖基于许多的西方文化机缘 有深厚的英 语文化背景 1878 年赴伦敦大学学院习法律 后转入伦敦大学习英国文学 并研究西方音乐 能 用英语翻译自己的作品 著名诗集 吉檀枷 利 Gitanjali Song Offerings 1910 问世后 著 名诗人叶芝大为感动 在其劝说下 泰戈尔将其译 成英语 1913 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审之际 他在欧 洲用地道的英国英语巡回演讲 其演讲和诗作征 服了英国许多作家 就有人游说瑞典文学院 获奖 词证实了这次获奖的西方因素 由于泰戈尔 那至为敏锐 清新与优美的诗 这诗出之于高超的 技巧 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 使他那充满 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而获得 这年诺贝尔文学奖 即便东方诗人能提供如此美 妙文学珍品 也未能维持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对 东方文学的持久兴趣 直到 50 余年后 1968 才 有川端康成 1899 1972 成为获此奖的第二位 东方人 哪怕期间亚洲出现了许多国际著名的作 家 他们以其非凡的文学业绩 叙述了东方国家在 转型过程中的本土风情及其魅力 与西方现代性 遭遇的东方文化之历史底蕴或困境 从而给人类 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但许多人连提名的机会 也不曾获得 相应的 北欧汉学和亚洲研究虽很 发 达 如 斯 德 哥 尔 摩 大 学 高 本 汉 Bernhard Karlgren 1889 1978 教授 1926 年推出了得到 赵元任和罗常培等人盛赞的 中国音韵学研究 1936 年他们把它译成中文 却遵从西方的学科 分类 即专家所从事的区域性研究 area studies 且主要是古典学研究 由此导致东方文化被排除 在世界文学共同发展历程之外 按芝加哥大学教 授萨义德 东方学 判断 东方文学进入不了世界 文学结构是因为西方建构了一套西方的 知识 体系 吊诡的是 出于政治较量和经济利益驱动之 目的 西方积极倡导全球化 并试图凭借经济优势 和政治运作模式左右着全球化 但全球化本身所 蕴含的超越国家和政治之客观力量 使得真正的 全球化哪怕始于以苏联东方阵营瓦解为结局的 1980 年代末 但全球化真正运行的近 20 年来 却 极力改变着西方中心论的世界格局 东方国家日 益和西方国家一样成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平等 成员 使得西方不仅被迫正视东方国家正在崛起 的事实 也逐渐承认支撑东方国家崛起的其自身 历史文化 汉学研究和亚洲研究等原本是区域性 研究 也相应地纳入全球框架重新被审视 而北 欧作为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地区 全球化时代 也意外地改变了北欧人对东方文化的重视程度 如丹麦 瑞典 挪威 芬兰 冰岛等鉴于社会制度相 似 地理位置相邻 1967 年北欧部长理事会在哥 本哈根合作建立了亚洲研究所 Nordic Institute of Asian Studies 此后还建有拉美研究所 非洲研 究所 研究这些地区问题并支持这些地区学者 的相关学术研究 1993 年荷兰皇家科学院 阿姆 斯特丹大学和莱顿大学等共同建立国际亚洲研究 所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sian Studies 开展 有关亚洲人文 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 1997 年国 际亚洲研究所与北欧亚洲研究所正式成立了国际 合作联盟 诸如此类的情形 使得丹麦中国学家 柏思德 Kjeld Erik Brodsgaard 斯堪的纳维亚的 当代中国研究 1996 声言 30 年前 当代中国 研究在斯堪的纳维亚基本上是一种无人知晓的现 象 如今则是充满生命力的新兴学科 汉学研究 不再仅仅是古典学的专门知识 1 相应的 东方 文学的价值得到了更多的认可 以至于 1991 年以 降的 18 年间 有 7 名东方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 几乎相当于过去获此奖的东方作家之总和 而诺 贝尔文学奖评审结果的如此变化 则是和北欧学 界改变对东方文学在世界文学构成中的地位的认 知相关 而非期间西方国家文学创作水平降低所 致 按最近很多年来一直担任诺贝尔文学奖评委 会秘书恩格达尔 经典化和世界文学 诺贝尔经 验 2008 所说 诺贝尔文学奖基本上依赖于施 莱格尔兄弟所完成的西方文学观念 2 p 204 论及北欧知识界近 20 年来改变东方文学认 知的情况 且不论北欧诸国学界关于东方文学研 究和教学的变化历程 东方各国文学作品被翻译 情况 北欧和东方各国文学家交流 研究和翻译所 产生切实效果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加大对东方 文学的关注 等 仅世界文学史建构中的东方文 学比重变化而言 瑞典国家学术委员会联合北欧 011 宋达对东方古典文学的翻译和研究 当代北欧学界重建世界文学史的趋势 学界耗时近十年 1996 2004 的项目研究 全球 化语 境 下 的 文 学 和 文 学 史 Literature and Literary history in Global Contexts 及成果四卷本 文学史 全球视角 Literary History Towards a Global perspective 2006 是特别值得关注的事 件 检讨西方和北欧对东方各区域文学的地域性 研究史 并对比西方的文学观和文学史研究 跨越 空间和文化界限讨论文学观念 文类 文学互动等 问题 显示出北欧在重建世界文学史结构上突出 东方文学的趋势 为何北欧能出现这样的变化 国际现代语言 文学基金会秘书长 瑞典乌梅亚 Ume 大学瑞典 语言 文 学 和 比 较 文 学 系 教 授 彼 得 森 Anders Pettersson 在 文学的诸种概念和跨文化的文学 史 2006 中深刻论说道 在西方 文学史研究 从 18 世纪末和 19 世纪初就开始了 包括欧洲 各国文学史 作为整体的欧洲文学史 以及至少从 1930 年代以后的世界文学史 早在 19 世纪初 就有相当可观的类似的世界文学史著作问世 这 类著作多为优秀专家写就 作为研究的第一手材 料也极富价值 但这些文学史著述 无论是德国 学者克劳 冯 西 Klaus von See 主编 24 卷本 德语版 文学研究新手册 Neues Handbuch der Literaturwissenschaft 1972 2002 还是苏联科学 院版 九 卷 本 世 界 文 学 史 Istorija vsemirnoj literatury 1983 1994 或是赫特尔 Has Hertel 联合北欧学界 以丹麦为主 编纂的七卷本斯堪的 纳维亚语 世界文学史 Verdens litteraturhistorie 1985 1993 等 无 不 存 在 这 四 方 面 问 题 即 1 各种作为文化存在的文学在地理分布上比 例很不均衡 西方文学 欧洲语言创作的文学 在整个文学世界分布版图中占据了约 80 的比 重 而其他各国文学则只能共分剩下的 20 这 仅有的比例还要除去跨文化综述部分 2 这类 成果探讨了不同区域文化 中国 印度 阿拉伯 非 洲以及西方的文学 但整体上 这些研究只是将这 些文学描述为不相干系的独立体 彼此之间的联 系并未分析 3 不同文化发展的情况 在相当大 的程度上随着其自身的观念体系和研究视角而运 行 人们看不出这类研究中协调一致的观点 举个简单的例子 涉及到文本文类的地方都没有 使用统一的术语 4 尽管文学观对于这些研究是 核心关键 但文学观念本身总体上并未得到解释 实际上 文学观视讨论的时代和文化的不同而赋 予了迥异的外延 对此作者批评说 设想一幅 按相似原则构成的世界版图 这张地图并不包含 世界的主要内容有机构成 而仅仅是一系列的地 图连接而已 过往的欧洲人所著世界文学史就 是如此不完整 因而要深刻反思总结欧洲人的文 学史研究历程 揭示这些文学史构成背后的观念 正视欧洲文学概念及其可能存在的问题 文 学 当运用于不符合现代西方样式的文学现象 时 就具有了不同的且更为宽泛的意义 3 pp 1 35 也正因要深入检讨过往欧洲知识界关于 文学史研究问题 并反思世界文学史观 给重建世 界文学史提供理论的可能性依据 凸显翻译的重 要性 北欧学界就试图在世界文学史结构中凸显 东方文学 二 中国文学在 18 世纪欧洲享有很高声誉 歌德 所提 世界文学 概念与其阅读德译本中国文学 相关 伏尔泰 中国孤儿 1755 是受感染于元代 纪君祥杂剧 赵氏孤儿 的法译本 同样 1704 1717 年 法 国 著 名 东 方 学 家 盖 兰 德 Antoine Galland 1646 1715 用法语翻译阿拉伯文学名 著 一千零一夜 获得很大成功 译本销售量居 高不下 且很快被转译成欧洲其他语言 阿拉伯 寓言诗学为法国和欧洲所痴迷 然而 这些情形 所引发的西方知识界关心东方不同区域文学 却 未改变 19 20 世纪欧洲所建构的世界文学史忽 视东方文学地位的西方中心论格局 甚至因把东 方文学研究归入各自区域研究范围 反而进一步 使之地域化 瑞典国家学术委员会的这个项目及 其成果 把区域性的东方文学纳入世界文学框架 查考东方古典在文类上的不同状态 以图辨析欧 洲文类概念的局限性 从而改变世界文学史结构 毫无疑问 关于东亚古典文学 成为这个项目 成果重要内容 中国和日本古代文学不再是专门 的知识 而是用来说明世界文学丰富性的重要场 域 在斯德哥尔摩大学汉学教授艾克斯特鲁姆 Martin Ekstrom 幸运的私生子 论中国 文学 的杂糅起源 2006 中 中国那不具有实用价值 的 重视直觉或感受的文学 如公元前 1000 600 年出现的诗歌集 孔子删定的 诗经 Odes 111 宋达对东方古典文学的翻译和研究 当代北欧学界重建世界文学史的趋势 虽为诗歌体 却源于地位高低不等的占卦或神话 周易 Book of Changes 历史编纂的青铜碑铭 祖庙中的圣歌和宗教仪式等 这就使得 诗经 在 修辞范式上有了形式主义批评所说的诗歌文类之 美感 同时保留着历史文献价值 这也就是何以 文学虽然是文人闲暇之余的文字行为 却不断激 励着一代代失意的或得意的士大夫投身于其中 而前一代人的文学活动 又成为后一代文学要超 越的对象或沿袭的标准 文学在审美中意外地成 了中国文化传统栖身的另一场所 而在瑞典斯德 哥尔摩大学研究员雷霍尔姆 Lena Rydholm 古 代中国文类理论 看来 不同文化中的文类概念 和文学类别虽不同 但在各自文化系统中总是被 关注的 文类也成了把不同文化中被经典化了的 文学作品放在一起来考察的可能性概念 其中被 西方汉学所看重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 如斯坦福 大学刘若愚 James L Y Liu 1926 1986 教授 中国文学理论 在世界文类系统中有着不可被 置换的独特性 中国古代文体及其概念 从先秦 汉 魏晋六朝到唐宋元明清各时代各不相同 文学 类型很丰富 虽然文体状况和文学教诲读者的功 能之间关系密切 相应的 许多文人关注这样变 化 如曹丕 典论 论文 陆机 文赋 刘勰 文 心雕龙 等论述了中国传统文类关于诗和散文之 别 赋体 的 混 杂 性 提 出 了 接 近 于 西 方 的 文 类 genre 的文体 wenti 概念 类似于文学形式 literary form 的术语 涉及文学的文本类型 text types 流派 school 和风格 style 等情况 不同 文体和期间的中国文学观念变化关系密切 4 pp 53 90 同样 同为东亚的古代日本文学文 类也得到了重视 在瑞典哥廷堡大学教授图恩曼 Noriko Thunman 日本文学中的私小说 看来 日本很多文类现象是很难翻译成西方文类概念 的 如 shoestsu 虽来自中国 小说 汉书 艺文 志 指出 小说家者流 盖出于稗官 街谈巷语 道 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的一种日语小型谈话体 但 在江户时代 1603 1867 演变成关于中国明清 故事 和 日 本 历 史 叙 述 的 读 本 yomihon yomimono 在明治时代受西方达尔文主义和实 证主义影响 又变成标志日本文学现代转型的文 体 甚至在 1920 年代还出现了世界仅有的文类私 小说 Watakushishosetsu 等 在斯德哥尔摩大学日 语研究教授林德伯格 Gunilla Lindberg Wada 源氏物语和文学文类的跨文化理解 2006 论 述中 代表日本古典文学的紫式部 源氏物语 The Tale of Genj 1008 之物语 monogatari 体 细致表达人由外在环境而产生的凄楚 悲愁 低 沉 伤感 缠绵悱恻等 多愁善感 和 感悟兴叹 的 物哀 作为一种文体是难以用西方的小说或 其他文类定义所涵盖的 5 pp 1 16 北欧学界 这样研究东亚文学 对其不同文类的跨文化辨析 揭示不同民族的文类情况 让人们看到了东亚文 学的文体独特性 在广泛的世界意义上 在语言转 换之间 在时间的空间的或文化的语境中 促使人 们思考文类概念和不同文类文本翻译的可能性 有助于改变以西方文类概念来建构世界文学史的 格局 与此同时 南亚文学也被纳入世界文学框架 重新审视 因语言和文字的原因 文学在印度不 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 而是有超过百种语言的 文学 literatures 所以瑞典乌普莎拉大学印度学 梵 语 学 荣 誉 教 授 古 林 娜 Gunilla Gren Eklund 1938 这位在古印度的哲学 语法和分 析话语 等方 面 卓 有 成 就的 学 者 其 诗 歌 的 愉 悦 梵语诗学和 kavya 2006 专门讨论梵语 诗学中的诗概念 kavya 在作者看来 印度的 诗 kavya 概念之所以被特别看重 是因为它很好 地说明了具有明显纯文学特征的印度文本 梵语 诗学理论热衷于探讨那些西方文学理论家所痴迷 的问题 梵语诗歌的完备文本及其其资料在未来 研究中必须得到更好的利用 的确 尽管由于 语言上不存在统一的印度文学 不同起源的文本 在后来的书写和改写中 形成不同的文类 包括涉 及教义学 哲学 语法和逻辑 科学等在内的经书 圣书及其注疏本 很早就为婆罗门教和吠陀教所 运用 并在后来经典化过程形成了自己的传统 而不断展示集体记忆和传统的梵语文学就是对过 去文学进行诠释和做出反应的文学 哪怕现代主 义通过西方范式在 19 世纪末介绍到了印度文学 中 但也不意味着印度文学家放弃了自己的遗产 在吠陀和婆罗门教上层社会流行的文学传统 是 公元前一千年讲印欧语言的移民带给印度的一种 叙事传统 在后来逐渐演化成印度本土文化 正 是经由这样多元的口头语言 形成了印度文本的 独创而稳定的特征 成为梵语文学中最主要的结 构和元素 梵语诗 kavya 概念也就成于其中 它 211 宋达对东方古典文学的翻译和研究 当代北欧学界重建世界文学史的趋势 包括修饰和润色言语 立足于诗歌本质的审美感 知 把文字和意义连接在一起等 在纯文学 belles lettres 层面上 梵语中关于诗歌和文学概念最 切近口头艺术 verbal art 虽然其教谕的寓意明 显 但追求审美快感仍是梵语诗学的本质之一 而且 以后无论西方文化怎样地侵袭印度 梵语诗 学的这些复杂性蔓延至今 正因为梵语诗学之于 印度文学如此重要 作者要探寻其中某些奥秘并 与西方文学观念相比较 6 pp 112 134 同样突出的是用世界文学史视野重新审视传 统阿拉伯文学 而不是把它看作阿拉伯问题的一 个部分 这种研究趋势在冷战结束后就出现 如 伦敦大学东方 阿拉伯学院哈菲兹 Sabry Hafez 教授 阿拉伯叙述话语的起源 对现代阿拉伯文 学的社会学研究 1993 讨论在西方影响下成 长起来的现代阿拉伯文学时 就不断追溯到传统 阿拉伯文学的原初资源 在这种趋势中 瑞典隆 德 Lund 大学闪族语 Semitic Languages 系教授 豪姆博格 Bo Holmberg 1942 作为国际著名 的基督教阿拉伯文学研究专家 其 adab 纯文 学 和阿拉伯文学 2006 大胆地把不为中东之 外学界所重视的阿拉伯 文学 adab 和 文学的 naqd 概念及其意义纳入世界文学史结构 传 统阿拉伯文化中 没有现代欧洲所确定的文学概 念 literature 文学 adab 乃对某种主题的诗 歌集和故事集的文本形式 它是用来培养人的礼 貌和修养的 也是促使人成为有教养者的资源 同 公正和法律相关的精英文化 亦可研究 教授 学 习和接受 可见 阿拉伯语 文学 adab 之内涵 有别于现代意义上 文学 literature 即不仅是 语言叙事艺术 更强调文学艺术对人之教养的作 用 对人之塑造的功能 然而 随着阿拉伯世界现 代化进程 adab 所负载的阿拉伯传统的文学意 义 因西方概念的进入而发生现代转型 被不断赋 予现代欧洲文学 literature 概念含义 有了广义 作为文化的文学 literary culture 和狭义 相当于 纯文学 belles lettres 之分 使得 adab 这个词在历 史长河中发生了意义变化 但即便如此 现在阿拉 伯人关于文学的某些思想仍源自这个词的原始意 7 pp 180 205 与豪姆博格强调阿拉伯文学 概念之独特性相当 哥本哈根大学阿拉伯语言文 学系 Semitic Philology 教 授 艾 克 赛 尔 Kerstin Eksell 其 早期阿拉伯诗歌的文类 Genre in Early Arabic Poetry 以对比欧洲 阿拉伯文化的 视野和全球通用的文学理论 讨论阿拉伯文学中 诗歌文类的关键性问题 充分考虑观察对象情 势的 主 位 emic 和 强 调 观 察 者 立 场 的 客 位 etic 或观察者重视观察情景的自观 emic 和 观察者考虑自己立场的他观 etic 这类矛盾现 象在阿拉伯早期诗歌中是并置或组合在一起的 由此诗人得以有效表达道德的自我 诗歌有了独 特诉诸情感的语言组织方式 阿拉伯早期诗歌的 这种态势 成就了阿拉伯诗歌的基础 造就了阿拉 伯诗歌在文类上的独特性 诗歌也因此切近读者 的能力 成为塑造读者的品质和提升读者的关键 性力量 8 pp 166 196 与这类描述阿拉伯文 学概念独特性的做法相当 瑞典最古老大学乌普 萨拉 Uppsala 大学教授乌塔斯 Bo Utas 其论 文 900 1900 年波斯文学中的文类 2006 在 世界文学史上考察阿拉伯文学的文类问题 在他 看来 现代欧洲 文学 概念 literature 与伊朗的 文学 adabiyat 观念 源于形容词 adabi 的 复数形 式 相 关 该 词 来 自 古 典 阿 拉 伯 文 学 adab 概念中的优雅 文雅 好的教养 讲究 礼 节等内涵 古典波斯文学由此分为类似现代文类 中的叙事文 nathr 诗歌 nazm mathnavi 非叙 事文或抒情诗 qusida 以及前两者的混合体 其 中 nathr 不同于小说 fiction 若按现代小说概念 它是幻想性故事 然而在波斯文学中它却是真实 发生过且可理解的 哪怕所叙述时间发生在很久 远 far away or long ago 主人公是神灵或仙女 并且必须表达劝诫和道德的意图 在发挥审美效 果和情感作用的叙事风格上 很难说是小说 更不 是反映现实的作品 同样 波斯诗歌概念也不同于 西方 诗 mathnavi 只是相当于西方诗歌 poetry 中的长诗 也就是说 在古典波斯文学理论中没 有现代的文类概念 genre 而是类似于 类 概 念 genus 包 括 科 学 tahqiq 哲 学 hikmat 和 劝告 pand 诗学 论 tadhkira 等 而且 作者冷静地看到 古典波斯文学的这 些特征 千余年来超强稳定 在 20 世纪初透进了 一丝新亮光 其时这个系统开始被打破 对其系 统进行完整的文类分析 应该注意到它的分裂 9 pp 199 241 如此深入发掘波斯文学在文 类上的差别 generic distinctions 及其对情感反应 之表达 得益于其广泛通晓伊朗的语言学 文学和 311 宋达对东方古典文学的翻译和研究 当代北欧学界重建世界文学史的趋势 宗教等 更是以世界文学史家眼光看待波斯文学 这样的辨析 对人们重新认识古典阿拉伯文学及 其 20 世纪以来何以不断维持着地方性传统 迫使 世界文学史概念必须接纳阿拉伯文学元素 动摇 西方的世界文学观 有着重大学术价值 既然看到阿拉伯文学元素之于世界文学史结 构的必然性价值 自然也会把视野投向与之类似 的传统非洲文学 因为 20 世纪初教会和非洲知识 分子就开始搜集整理丰富的非洲口头文学 出版 了大量的非洲神话故事集和传说故事集 但这些 研究仍限定于非洲学领域 这种学科性决定了其 无法进入国际的世界文学史结构 于是 斯德哥 尔摩大学教授劳伦森 Leif Lorentzon 之作 任房 屋死 般 的 寂 静 探 讨 东 非 口 头 文 学 文 学 性 2006 重新研究非洲口头文学 现代非洲文 学的许多作家一直植根于口头故事 并在他们的 创作中利用之 这种情形得到了很多人重视 与 现代非洲作家用法 英 葡等欧洲语言创作的精英 文学相比 这些民间文学可能更好地保存了非洲 文学的本土传统 如 1960 年代初东非诸国从英属 殖民地统治下获得独立 但用西语书写的精英文 学却日趋受西方大众文化之影响 而自 19 世 纪中叶以后 南非 西非 北非 中非等地区民间文 学得到了西方学者的大量整理 这些学者因未受 过文学训练 没有对这些非洲口头文学进行文学 的审美性研究 只是把它们当作非洲文化问题纳 入区域性研究范围 劳伦森在此重新梳理西方学 界关于非洲文学研究的学术史 包括英国开放大 学社会学系非洲土著文化研究专家芬尼甘 Ruth Finnegan 教授名著 非洲口头文学 1970 英 国伯明翰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非洲文化人类学女教 授巴尔贝 Karin Barber 关于尼日利亚西南部约 鲁巴人 Yoruba 口头文学的研究 约鲁巴镇的奥 里基 妇女和过去 1991 和 表演的一代 戏剧 中的约鲁巴流行生活 2000 等 探讨非洲本土 文学观念和文类特性 东非口头文学的文学性 对 比非洲学者和西方学者研究之异同 如身份不同 认同之别 却都用欧洲语言 依赖西方文类概念 实际上 在文学的文类系统中 东非口头文学随着 时代变化而逐渐衰微 西方文类标准又排除了这 些具有文学审美性的口头文学 由此 作者希望 重建世界文学的 文类 概念 10 pp 206 245 有意味的是 此后作者在 非洲口头文学是文学 吗 2007 中借助对非洲口头文学的研究成果 进一步讨论非洲口头文学的审美韵味 凸显西方 对文学定义和关于非洲文学研究的局限性 18 世 纪以来欧洲知识界把文学概念 literature 缩小到 限于抒情诗 史诗 戏剧 小说等 到现在文学更被 限定为想象性的文字写作 这就把不是用文字书 写的非洲文学 非洲有文字的历史很短 排除在 外 11 pp 1 12 这样的研究 很有力地动摇了 西方的现代文学观念和关于非洲文学的认知 对非洲口头文学研究 还有瑞典隆德大学历 史学和人类学教授奥尔森 Tord Olsson 西非萨 赫勒地区的口头文学经历 2006 描述西非 撒哈拉以南萨赫勒草原居民的口头文学 它在殖 民地之前就存在 被殖民后仍延续着 至今还影响 着一些作家的文字创作等 甚至提出触觉 器官 文学的概念 指出一些学者对马里文化史研究立 场的暧昧性 用西方审美理论审视本土传统文 学并给予充分肯定 同时 奥尔森描述西非不同族 裔和地区的吟游诗人 bards 及其口头文学创作 的盛况 激发听众的美感情形 以及口头文学不断 衰落的情形 因为西非不仅延续有千余年历史的 伊斯兰书写传统 更有两百年来法国的强劲影响 尤其是学校教育多用西文 知识精英用西文创作 的文学经由媒体广泛传播等 这些情形冲击着西 非口头文学 作者用世界文学史视野查考 西方 学者在讨论西非人的信仰和习俗的非洲最为完备 文学样式 口头文学之意义和不足 凸显口头 文学的价值 更有甚者 北欧学界把中世纪拜占庭文学也 纳入世界文学史结构下查考 乌普莎拉大学著名 教授雷登 Lennart Ryden 作为文学文类的拜占 庭圣徒传 2006 考察公元 650 850 年间拜占 庭这个多族裔帝国及其多语言文学中用希腊文撰 写的独特文体 宗教和世俗相混合的 圣徒 传 lives of the saints 这是传记和教谕性情节 相混杂且混杂比例不等的文体 构造了一个不可 见却通过梦幻和幻影而显示出的精神世界 作者 结合一系列个案解析这类文本与天主教的使徒行 传 hagiography 在文类上的诸种差别 这种从 7 世纪开始随阿拉伯扩张 拜占庭帝国逐渐衰落而 到 11 世纪就几乎消亡的文体 其价值和欧洲基督 教统治下的中世纪主流文学相当 因而 建构世 界文学史在重视西方基督教文学的同时 也必须 411 宋达对东方古典文学的翻译和研究 当代北欧学界重建世界文学史的趋势 注意到东方的基督教文学 三 瑞典国家学术委员会项目 全球化语境下的 文学和文学史 及其四卷本成果 文学史 全球视 角 显示出 北欧学界在全球化时代正着力改变 欧洲传统的世界文学史观 东方不同区域的 文 学 得到了广泛的清理 呈现出每种文学的不可 替代性 客观上打破了世界文学史构成一定只能 根据西方文学观的标准 用后殖民批评眼光重审 了西方关于东方文学研究的意识形态 从而在怀 疑西方中心论的根据以后 使东方文学越来越获 得相应的位置 使西方对阿拉伯 非洲文学 南 东亚文学等进行地域化研究的成果及其意义得到 了重新理解 在专门论述东方不同区域的文学现 象中提出了东方文学独特性的判断 如彼得森在 第 2 卷总结文章 关于文类和文类理论的独断论 视角 所说 对人类交往的现实生活之传统理解 哪怕逐渐让位于语言学和相关学科的判断 但口 头文学时期的说者 作者试图给听者 读者以其他 所期望传达的内容 即使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语言 交流行为曾过于理想化 但世界文学史建构过程 应充分考虑口头文学作为一种古老范式的作用 此外东方各地各有自己的文学 在文化上都拥有 自己的文本类型 尤其是东方各区域文学概念和 文学创作之间的互动 这些情形显示出西方学者 把东方文学史建构成一系列特殊叙述的局限性 不管它是扩散性叙述 还是文学进化性叙述 抑 或多文化 杂糅状况的复杂性叙述 冲击着现代 西方文类概念和结构主义或解构主义文类术语 需 要 对 文 类 进 行 跨 文 化 描 述 transcultural description 方可澄清 而现在的研究不是单纯地 解决文学史的书写问题 而是试图通过阅读近几 个世纪来和历史语境相关的文学和文学史 在世 界文学范围内探求东方文学 改变既有的叙述范 式 表达不同声音和区域中某些可能性的东西 改 变西方人文学术范式之不足 可以说 这个项目及其成果用世界文学史视 野审视古代东亚 南亚 阿拉伯 非洲文学 切实 指出这类文学在世界文学各种文类上的独特性 不可替代性 同西方文学文类概念相比有着并列 性价值 给重建世界文学史提供了恰当的理论根 据 当然 随着现代化进程席卷东方 东方被纳入 世界化进程 殖民化和去殖民化历史也逐渐成就 了东方的族裔意识 民族主义诉求和民族解放潮 流 对西方文化的 后 殖民批评态度等 东方文 学也相应地发生现代转型问题 对这类问题北欧 学界同样关心 这是需要专门成文论述的又一个 论题 参考文献 1 KjeldErikBrosgaard ContemporaryChinaStudiesin Scandinavia The China Quarterly J Vol 147 938 961 2 Karen Margrethe Simonsen Jakob Stougaard Nielse ed World Literature WorldCulture M Aarhus Aarhus University Press 2008 3 Anders Pettersson Concepts of Literature and Transcultural Histo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