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文本(DOC 147页).doc_第1页
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文本(DOC 147页).doc_第2页
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文本(DOC 147页).doc_第3页
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文本(DOC 147页).doc_第4页
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文本(DOC 147页).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目目 录录 1 综合说明 1 1 1 可研批复情况 1 1 2 综合说明 1 1 2 1项目建设规模 1 1 2 2项目类型 2 1 2 3项目性质 2 1 2 4项目建设地点 2 1 2 5项目所在地区及项目区的地貌类型 2 1 2 6土地权属情况 所有权 使用权 2 1 2 7项目区新增耕地面积 新增耕地比例 3 1 2 8建设工期 3 1 2 9投资预算 3 1 2 10公众参与情况 3 2 项目概况 3 2 1 简况 3 2 1 1地理位置 3 2 1 2自然条件 4 2 1 3社会经济情况 4 2 1 4土地利用状况 4 2 2 项目区基本情况 4 2 2 1自然条件 5 2 2 2社会经济状况 7 2 2 3土地利用现状 8 3 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10 3 1 基础设施条件 10 3 1 1交通条件 10 3 1 2排灌系统骨干设施状况 11 3 1 3田间灌排工程设施现状 11 3 1 4电力设施 11 3 1 5其他基础设施 12 3 2 居民点建设 12 3 2 1居民点的地位和作用 12 3 2 2居民点用地结构 12 3 2 3居民点建筑情况 12 3 3 土地利用限制因素 13 2 3 4 水土资源分析 13 3 4 1供水量分析 13 3 4 2灌溉设计标准 14 3 4 3需水量预测 14 3 4 4水土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16 3 4 5节水措施说明 17 3 5 新增耕地来源分析 17 3 6 公众参与 20 3 6 1设计阶段公众参与情况 20 3 6 2公众对项目的主要意见及处理情况 21 3 6 3项目实施公众参与方案 21 4 工程规划 21 4 1 工程规划目标 21 4 2 规划标准 22 4 2 1土地平整工程设计标准 22 4 2 2灌溉设计标准 22 4 2 3排涝设计标准 22 4 2 4道路工程设计标准 22 4 2 5田间工程设计标准 23 4 2 6防护林工程设计标准 23 4 2 7水质标准 23 4 3 工程规划设计依据 23 4 3 1有关法律法规 23 4 3 2有关政策 24 4 3 2相关规划 24 4 3 4行业技术标准 24 4 3 5相关基础资料 25 4 4 工程规划 25 4 4 1土地利用布局 25 4 4 2整理后土地利用结构 26 4 4 3工程布局 27 4 5 规划方案比选说明 29 4 5 1可研阶段方案的可行性 29 4 5 2设计阶段方案的调整情况 29 4 5 3方案比选 30 5 工程设计 31 5 1 土地平整工程 31 5 1 1田块布置 31 5 1 2土地平整分区 31 3 5 1 3土方计算 32 5 2 灌概排水工程 39 5 2 1水源工程 39 5 2 2灌溉渠道 40 5 2 4排水工程 49 5 2 5建筑物 55 5 3 电力工程 64 5 4 道路工程 66 5 4 1原有道路利用 66 5 4 2道路设计 66 5 4 3工程量 66 5 5 农田防护林 67 5 5 1农田防护林 67 5 5 2水土保持工程 68 5 6 拆迁工程 69 5 6 1范围 69 5 6 2工程量 69 5 7 居民点整理工程 69 5 8 典型田块设计 70 5 8 1典型田块型式 70 5 8 2典型田块设计 70 5 9 工程量分类汇总 70 5 9 1工程量计算说明 70 5 9 2分类汇总表 72 6 施工组织设计 74 6 1 施工条件 74 6 1 1自然条件 74 6 1 2工程条件 74 6 1 3工程施工特点 75 6 1 4社会条件 76 6 1 5对工程建设期的有关要求 76 6 2 施工总布置和主要工程施工方法 76 6 2 1施工总布置 76 6 2 2主要工程施工 77 6 3 施工总进度 81 7 土地权属调整 82 7 1 项目区土地权属现状 82 7 1 1根据土地清查情况 复核项目建设范围内土地权属状况 82 7 1 2根据土地清查情况 复核土地承包经营状况 82 4 7 1 3项目区存在的土地权属争议问题 82 7 2 土地权属调整原则 82 7 3 权属调整程序 83 7 3 1制定权属调整方案 83 7 3 2签订土地权属调整协议 84 7 3 3公告土地权属调整方案 84 7 3 4停止变更土地利用现状 85 7 3 5办理土地变更登记 85 7 3 6权属管理的保障措施 85 8 实施措施与工程管理 86 8 1 实施措施 86 8 1 1 组织机构 86 8 1 2 管理制度 86 8 1 3 实施控制措施 87 8 2 工程管理 88 8 2 1 管理机构 88 8 2 2 管理措施 88 8 2 3经费筹措 88 9 投资预算 89 9 1 编制说明 89 9 1 1编制原则 89 9 1 2编制依据 91 9 1 3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92 9 2 费用构成 92 9 2 1费用构成及计算标准 92 9 2 2投资预算表 96 9 3 资金筹措 97 9 4 投资进度计划 97 10 效益分析与耕地质量评价 99 10 1 社会效益分析 99 10 1 1土地整理项目建设期的社会影响 99 10 1 2项目完成后在维持社会稳定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方面的作用 99 10 1 3项目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100 10 1 4主要指标 100 10 2 生态效益和环境影响分析 100 10 2 1项目的景观生态效果 100 10 2 2项目水土保持效果 100 5 10 2 3项目产生的生态影响 水环境的影响 土壤环境影响及防治对策措施 101 10 3 经济效益分析 102 10 3 1费用计算 102 10 3 2收益计算 102 10 3 3单位功能投资分析 103 10 3 4静态评价指标 104 10 4 耕地质量评价 105 11 附表 附件 105 1 1 综合说明 1 1 可研批复情况 2005 年 4 月 国土资源局向 国土资源厅申请实施 镇土地整理项目 并提交了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有关报批材料 国土资源厅对其进行了认真审查评估 并派专业人员进行了实地踏勘 认为该项 目符合土地整理项目申报条件 技术经济可行 建议批准该项目立项 并确定该项目性质 为省投资重点项目 项目类型为土地整理 项目区建设规模 306 27 公顷 投资总规模不 少于 560 00 万元 新增耕地比例不低于 6 77 根据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苏发改交能发 2006 667 号文 规划后江都至海安高 速公路将由西向东横穿项目区 经镇政府组织测量勘察 预估高速公路占地在原规划项 目区范围内 150 亩 其中灌溉水田 124 5 亩 桑园 16 5 亩 农村居民点 9 0 亩 镇 人民政府及镇国土资源局广泛征求了 市国土资源局 国土资源局及当地广 大人民群众的指导和意见 申请将紧邻项目区东南侧 镇 村的 316 8 亩土地 划入项目区范围 经本次规划设计单位 组织对项目区新加地区的现场勘 察 提交申请的新调整范围有进行土地整理的必要性 经研究决定减少原项目区内施工 涉及居民住宅动迁部分面积 保证项目建设规模不变 基本位置不变 权属清楚 新增耕 地面积不变 本次项目土地利用总面积为 352 83 公顷 建设规模为 306 27 公顷 新增耕 地 20 72 公顷 新增耕地比例为 6 77 项目计划施工期为 12 个月 项目批复后第 1 年 9 月至次年 8 月 预算年度为 2 年 完成全部土地整理内容 2 1 2 综合说明 1 2 1 项目建设规模 项目区建设规模 306 27 公顷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 352 83 公顷 扣除不动工面积 46 56 公顷 1 2 2 项目类型 该项目是以增加耕地 改善田间配套设施 提高耕地质量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 主 项目类型为省投资重点项目 1 2 3 项目性质 项目区主要为基本农田 该项目主要通过土地整理平整土地 改良土壤与农田水利 建设 改善生态环境 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 项目性质属于基本农田整理项目 1 2 4 项目建设地点 项目区位于 镇北部 涉及 村一个行政村 项目区四至范围及经 纬度坐标见下表 表表 1 2 4 项项目区位置情况表目区位置情况表 经纬度坐标项目区 位置东 经 北 纬 四至 镇 120 31 42 120 33 03 32 28 07 32 29 29 东至郝太路 南接向阳河 西至镇级 道路柴胡路 北靠友谊河 3 1 2 5 项目所在地区及项目区的地貌类型 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 地面高程 黄海高程 2 6 米 地势特点是大地形 基本平坦 沟河纵横 地势呈西北略高 东南偏低 大致可分为通东沿海高平地 西部高 平地 东部平地 沿江低平地等四个地貌类型 镇地势平缓 系冲积平原 田面高 程一般在 5 2 米左右 本项目区地势平坦 内部高程 5 1 5 5 米左右 属高沙土地区 1 2 6 土地权属情况 所有权 使用权 项目区涉及涉及 镇 村一个行政村 土地所有权归村集体所有 土地使 用权由上述各村村民承包使用 现已完成了土地登记工作 由区人民政府颁发了 集体土 地所有证 权属界线清楚 无争议 不影响项目的实施 1 2 7 项目区新增耕地面积 新增耕地比例 通过土地整理 新增耕地面积 20 72 公顷 新增耕地比例为 6 77 1 2 8 建设工期 根据项目区耕作制度及工程本身的特性 开展各项工程建设 项目计划施工期为 12 个月 项目批复后第 1 年 9 月至次年 8 月 预算年度为 2 年 完成全部土地整理内容 1 2 9 投资预算 项目投资总额为 565 62 万元 建设规模 306 27 公顷 单位面积投资 1 85 万元 公顷 4 1 2 10 公众参与情况 干群参与整治积极性高 该项目得到 委 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专门召集国土 水利 财政 建设 电力 农业等部门进行实地勘察 项目区涉及的行政村分别召开了村 民代表会议 认为项目可改变田容田貌 群众得到实惠 一致认为该项目可行 2 项目概况 2 1 简况 2 1 1 地理位置 位于长江 黄海的 T 型交汇处 紧邻国际大都市上海 与苏州的张 家港市隔江相望 东经 120 20 120 50 北纬 32 01 32 30 属于长江下游三角洲北翼 的冲积平原区 为沿海对外开放市县之一 全市总面积 1492 平方公里 总人口 145 万 境内现有 204 国道贯穿南北 宁通高速公路 317 省道和 316 省道横跨东西 新长 铁路 傍城而过 通扬运河 如海运河 如泰运河等主要河流纵横全境 总长 180 8 公里 内河航 运十分便利 2 1 2 自然条件 本区属亚热带北部 即北亚热带的湿润性季风气候 具有四季分明 气候温和 雨 量充沛 无霜期长 日照充足等特点 区内主要人工植被 经济林木有胡桑 桃 女贞等 农田植被一般冬季为麦类 油菜 蚕豆 夏季为水稻 玉米 大豆等 还有部分季节性蔬菜 四时不断 水生植被有菱角 茭白 水花生 水草等 5 2 1 3 社会经济情况 2006 年如皋 GDP 实现 185 亿 突破了人均 1600 美金的经济起飞的临界点 增幅持 续四年一直处在领先地位 2006 年如皋工业经济达到 650 亿 持续增幅在 40 以上 高 效农业工业化成为全省的先进城市 高效农业占全部农业的 40 农业的综合开发项目 在全国综合评比当中获得了第一名 如皋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去年财政收入达到 17 5 亿 连续四年在 获得财政收入 上台阶 奖 2006 年取得城乡居民收入和民生改善的和 谐统一 2006 年我们城市居民收入达到 11700 人均居民收入达到 5300 元 分别比上年 增长 16 和 19 2 城乡居民的商品零售额达到 84 亿 连续多年增幅都是居第一位 电 信 人寿保险 财产保险还有小轿车拥有量等消费性指标在 均列第一位 2 1 4 土地利用状况 土地总面积为 2358557 3 亩 利用现状为 农用地 1572793 2 亩 其中耕地 1220729 3 亩 园地 127228 5 亩 林地 10098 4 亩 其他农用地 214737 06 亩 建设用地 507645 6 亩 其中居民点工矿用地 461436 4 亩 交通用地 32934 9 亩 水利设施用地 13274 2 亩 未利用地 278118 5 亩 其中一般未利用地 3443 2 亩 其他未利用地 274675 3 亩 土地利用率为 88 2 2 2 项目区基本情况 项目区位于 镇北部 包括 村 1 个行政村 项目区为长江三角洲冲 积平原地区 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占建设规模的 87 2 一般农地区占 13 80 其经纬度 和四至见表 1 2 4 6 2 2 1 自然条件 a 气象 本区属亚热带北部 即北亚热带的湿润性季风气候 具有四季分明 气候温和 雨 量充沛 无霜期长 日照充足等特点 春季因受寒潮不断袭侵和海洋影响 气温回升缓慢 天气多变 时晴时雨 乍暖乍寒 夏季受东南季风控制 初夏可发生梅雨天气 伏夏期间 极峰 降雨带北移 常有热带气旋 热带风暴 台风 侵袭东南沿海带来暴雨天气 若当年 热带气旋不波及本区 可以发生伏旱 个别年份 极峰 降雨带停滞江淮之间 也可暴雨成 灾 秋季天高气爽 有些年份也可呈秋雨连绵现象 冬季寒潮不断入侵 气候冷燥 年平 均气温 14 9 年最高平均气温 19 5 年最低平均气温 10 6 年极端最低气温 13 4 1955 年 年极端最高气温 39 5 1953 年 无霜期为 222 6 天 年降水量平均 1021 9mm 但年际间差异悬殊 变动于 500 1500mm 之间 季节间的变化较大 年雨日 平均 117 天 年日照平均时数 2166 31 小时 年平均日照率为 49 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 风 风频 9 年平均风速 3 3m s 最大风速 13 4m s b 地形地貌 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 地面高程 黄海高程 2 6 米 地势特点是大地形 基本平坦 沟河纵横 地势呈西北略高 东南偏低 大致可分为通东沿海高平地 西部高 平地 东部平地 沿江低平地等四个地貌类型 镇地势平缓 系长江三角洲冲积平 原 田面高程一般在 5 2 米左右 本项目区地势平坦 内部高程 5 1 5 5 米左右 属高沙 土地区 c 土壤 根据 第三次土壤肥力调查资料 2001 年 项目区属潮土区 稻杂棉夹沙土片 土壤类型为潮土类夹沙土属夹沙土种 表土质地为轻壤到中壤 心底土质地 60 是轻壤 7 30 为中壤以上 其余是沙壤 粉砂 土体构型为上下均一型 5 10 厘米土壤容重平均 为 1 27g cm3 总孔隙度 50 08 其中毛管孔隙为 38 74 非毛管孔隙为 11 34 田间 持水量为 30 5 15 20 厘米土壤容重平均为 1 42g cm3 总孔隙度 46 42 其中毛管孔 隙为 40 85 非毛管孔隙为 5 57 田间持水量为 28 8 有机质平均含量为 1 69 全 氮为 0 121 速效磷 3 1ppm 代换量为 9 77 毫克 百克土 速效钾 158ppm PH 值 6 4 夹 沙土通层沙粘适中 结构较好 水 肥 气 热比较协调 适耕期长 适种性广 是一种比 较理想的土壤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耕作层较浅 有机质含量不高 缺磷 项目区内土壤重 金属含量对照国家标准均不超标 表表 2 2 1 项项目区主要土壤情况表目区主要土壤情况表 指标 种类 耕层厚度 cm PH 值 有机质 全氮平均 速效磷平均 ppm 速效钾平均 ppm 轻壤 中壤17 206 41 690 1213 1158 d 水文与水文地质 属长江水系的江海平原区 一级河有通扬运河 焦港河 如泰运河 如海运河 二级河有 30 多条 三级河有 82 条 可划分为两大水系 境内沟河纵横交错 均匀分布 水资源比较丰富 镇在地貌类型上属东郊平地 为古小芹河平地 古小芹河平地原是古小芹河 洼地部分历史上属沿海垦区的边缘部分 主要分布于通扬运河以东 如泰河以北 东与如 东接壤 北与 相连 地面高程 5 米左右 土壤为灰潮土类型的类缠土 项目区域内 河道流向均为自南向北 自西向东 与项目区有关的主水系有通扬河 为主要骨干河道 南北走向 友谊河 向阳河 跃进河等 河道之间相互贯通 为主要灌溉水源 映太河 熊港河和永利河等河道与本项目区内其它四级排水沟组成了排灌水系网络 项目区灌溉 8 水源主要引自长江 水资源较为丰富 适合农作物和养殖的需要 地下水虽有一定的资源 因地表水丰富质优 项目区不开采地下水 e 工程地质 1 地层岩性 项目区主要为新生界沉积岩地层 出露地层最广泛的是页岩 有沙质页岩 泥质页岩 硅质页岩 颜色多见紫色 黄绿色 灰白色 其次是砂岩 以石英沙岩为主 有粗 中 细 粒 三是灰岩 有白云质灰岩 沥青灰岩 燧石灰岩 瘤状灰岩 四是其它岩类 如石英岩 石英砾岩 燧石 砂质砾岩 砾岩等 2 天然建筑材料 本工程所需的主要天然建筑材料有 黄砂 碎石 块石 各种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标 准 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材料勘察规程 的有关规定 块石应抗风化性能好 冻融损失率小于 1 砌体块石尽量采用花岗石 黄砂 碎石 应具有耐风化 含泥量小于 3 黄砂宜用中粗砂 细度模数在 2 4 以上 碎石级配良好 无风化石 g 自然灾害 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台风 霜冻 连续阴雨 旱涝等 台风年均次数 1 2 次 旱涝间距 4 年 大旱大涝 8 年一遇 涝灾主要影响作物为玉 米 抽雄期 水稻 分蘖期 小麦 抽穗期 扬花期 胡桑 油菜 初花期 盛花期 2 2 2 社会经济状况 镇位于 北郊 是一座具有几百年历史的文明古镇 全镇共有 13 个行政 9 村 镇域总面积 66 06 平方公里 总人口 54985 人 其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十 分便利 该镇南与市区相距仅一公里 北与海安县相邻 镇内 204 国道 通扬运河 新长 铁路分支以及沿海高速公路贯穿南北 水路 陆路交通都十分便捷 项目区涉及 1 个乡镇 1 个行政村 共有农户 577 户 总人口 1862 人 其中农业人 口 1782 人 在家务农的为 1033 人 外出打工的为 749 人 分别各占劳动力人口的 58 42 人均土地面积 1 12 亩 人均耕地面积 0 937 亩 人均产值 8242 元 人 农副家 庭收入主要来源于劳务输出和种 养殖业创收 个体手工业与加工业以及农副产品流通 收益等几个方面 撂荒现象很少发生 但由于农业经济效益不高 农民种田积极性受到很 大影响 由于劳力外出 请人代耕代种和大忙季节回家抢收种抢收现象比较多 造成的粗 放耕作也对土地利用状况有着很大影响 为改变这种局面 地方政府已经加大了基础设 施投入力度和科技兴农力度 但是由于地方财政没有足够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这种局面还是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 表表 2 2 2 社会社会经济经济情况情况统计统计表表 名 称 总人口 人 劳动力 人 耕地面积 公顷 人均耕地面积 公顷 人均年收入 元 村1862107817450 9378242 2 2 3 土地利用现状 a 土地利用结构 根据 2004 年 10 月 31 日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资料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为 352 82 公顷 扣除不动工的总面积 46 56 公顷 其中 灌溉水田 8 30 公顷 桑园 1 10 公顷 农村居民点用地 29 05 公顷 其他独立建设用地 0 25 公顷 铁路用地 7 86 公顷 其中灌 溉水田 桑园及 0 6 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为高速公路预估占地 建设规模总面积 10 306 27 公顷其各类用地面积按具体土地所有权属主体统计如表 2 2 3 1 各类用地面积 建设规模 如下 见表 2 2 3 2 农用地面积为 277 16 公顷 占项目区建设规模的 90 50 其中 灌溉水田面积为 193 44 公顷 占项目区建设规模的 63 16 桑园面积为 39 59 公顷 占项目区建设规模 的 12 93 农村道路面积为 12 66 公顷 占项目区建设规模的 4 13 坑塘水面面积为 10 90 公顷 占项目区建设规模的 3 56 农田水利用地面积为 20 58 公顷 占项目区建设 规模的 6 72 建设用地面积为 16 10 公顷 占项目区建设规模的 5 26 其中 农村居民点面积 为 15 82 公顷 主要为沟渠 田间道路及防护林工程涉及居民点部分动工 占项目区建 设规模的 5 16 独立工矿用地面积为 0 28 公顷 占项目区建设规模的 0 09 未利用地面积为 13 01 公顷 占项目区建设规模的 4 25 其中 河流水面面积为 13 01 公顷 占项目区建设规模的 4 25 项目区基本农田面积为 267 06 公顷 占项目区建设规模的 87 2 表表 2 2 3 2 项项目区整理前建目区整理前建设规设规模模统计统计表表 11 三三级级地地类类项项目区土地目区土地总总面面积积 不不动动工面工面 积积 项项目区建目区建设规设规模模 整理前整理前 一一级级地地类类 二二级级地地类类 名称名称编编号号公公顷顷比重比重 公公顷顷公公顷顷比重比重 灌溉水 田 111 201 74 57 18 8 30 193 44 63 16 耕地 小小计计201 74 57 18 8 30 193 44 63 16 桑园122 40 69 11 53 1 10 39 59 12 93 小小计计40 69 11 53 1 10 39 59 12 93 农村道 路 153 12 66 3 59 0 00 12 66 4 13 坑塘水 面 154 10 90 3 09 0 00 10 90 3 56 农田水 利用地 156 20 58 5 83 0 00 20 58 6 72 其他 农用地 小小计计44 13 12 51 0 00 44 13 14 41 农农用地用地 合合计计286 56 81 22 9 40 277 16 90 50 城镇村居 民点用地 农村 居民点 203 44 87 12 72 29 05 15 82 5 16 独立工矿 用地 独立工 矿用地 204 0 53 0 15 0 25 0 28 0 09 交通运输 用地 铁路用 地 261 7 86 2 23 7 86 0 00 0 00 建建设设用地用地 合合计计53 26 15 09 37 16 16 10 5 26 其他土地 河流水 面 321 13 01 3 69 0 00 13 01 4 25 未利用地未利用地 合合计计13 01 3 69 0 00 13 01 4 25 12 总计总计 352 83 100 00 46 56 306 27 100 00 备注 项目区建设规模 306 27 公顷 新增耕地面积 20 72 公顷 新增耕地比例 6 77 项目区基本农田面积为 267 06 公顷 占项目区建设规模的 87 2 b 土地利用程度 项目区土地利用程度较高 土地利用率达到 96 31 土地垦殖率达 57 18 耕地复 种率为 200 c 耕地质量现状 项目区属基本农田区 地势相对平坦 土壤肥沃 有机质含量高 交通条件也比较好 但是 从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来看 未利用的土地所占比重还比较高 项目区耕地灌排水 利设施老化 多为土质渠道 且分布零散 占地较多 质量较低 输水损失较大 难以保水 保肥 项目区耕地质量不容乐观 据土肥站调查 项目区内耕地中低产田很多 从典型抽样 检测情况看 有的地块 PH 值下降幅度大 酸化板结现象严重 土壤中个别重金属超标 施肥效率下降 d 土地利用经济效果 根据对项目区农业生产情况的调查 项目区现有农产品平均单产为 水稻 515kg 亩 小麦 325kg 亩 无项目区土地利用限制性因素的基本农田保护区 农业生产单位面积产 量分别为 水稻 550kg 亩 小麦 350kg 亩 13 上述调查数据说明 项目区耕地由于存在土地利用限制性因素 农业生产活动受到 严重阻碍 其主要农作物产量和项目区内无限制因素地区相比 项目区虽然土地利用率 较高 但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差 土地生产率低 因此 项目区在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配套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推进良种良法 改变农业生产技术后 具有巨大的增产潜 力 项目实施后的土地利用经济效果十分明显 3 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3 1 基础设施条件 3 1 1 交通条件 项目区对外交通网络通达 交通基础设施良好 镇内有砂石路连接各村 各村都有 简易砂石路或泥结石路相结合的村级道路形成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 因此 项目区骨干 体系初步形成 其交通设施状况能满足项目区实施土地整理的要求 目前区内的生产交通主要依靠一些素土夯实的生产路 其路面狭窄 坑洼不平 比较 杂乱 项目区内亟需统一进行规划建设 建成纵横交错 规划合理的交通网络 以适应现 代化农业发展需要 3 1 2 排灌系统骨干设施状况 本项目区属长江水系的江海平原区 友谊河 映太河 熊港河 永利河和向阳河等五 条东西向河道将项目区大致分成了四块 其中 项目区灌溉水源主要引自友谊河和从项 目区外南北纵向的通扬河 映太河 熊港河 永利河 向阳河及区内三 四级河道纵横分 明 构成了项目区的整个内河体系 河流水源引自长江 常年水流量正常 水资源较为丰 14 富 水质能够满足农业生产需要 但是通过实地踏勘后发现 目前项目区部分河道河底淤 积 河床抬高 排水不畅 特别是众多的死沟呆塘长期积水 造成农田暗渍 形成排涝能 力达不到实际要求 抗旱能力显得十分脆弱 所以急需疏浚 项目区灌排骨干渠道大多是 70 年代初形成的 排灌系统总体水平较差 渠道大多为 土质渠道 渠底淤积 目前已无法正常使用 排水主要依靠田间农沟排入骨干河道 因此 目前项目区的沟渠等排灌设施已不能满足农业生产要求 生产效率较低 灌溉无保障 有 待重新规划设计整理 3 1 3 田间灌排工程设施现状 项目区耕地灌排水利设施老化 多为土质渠道 且分布零散 占地较多 质量较低 输水损失较大 难以保水保肥 3 1 4 电力设施 项目区电力设施条件较完善 项目区依托华东电网 有 11 万伏变电所向各村户供电 10 千伏输变电支线 送达各村 通过近几年来的电力设施改造 电力网络已基本形成 目前运行状况良好 通 过这些设施的正常运行 完全能满足项目区农业生产 生活用电以及实施项目建设用电 的需要 3 1 5 其他基础设施 项目区内林网建设不完善 林木覆盖率较低 仅在一些主要河渠沟道与公路的两侧 零星植有生态林 不足以御风护田 因此 有必要重点投资建设护田林带 15 项目区水质良好 镇有环保员 村由村主任兼任环保工作 项目区内基本无工业污水 排放 农业上已施用高新低毒农药 桔杆还田或加工饲料 保护青蛙鸟类 农村建 水冲 式化粪池 也开始起步 3 2 居民点建设 3 2 1 居民点的地位和作用 居民点 是居民生产 生活的活动场所 它是由生活 生产 交通运输 公用设施行政 文教 园林绿化等各种物质要素构成的复杂综合体 是人们共同生活和进行政治 经济 文化等各自各种活动而聚集的定居场所 一般的居民点 主要由建筑群 街道网 绿化系 统 以及其它各种工程设施等组成 它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和一定的经济发展的条件下 人 类聚集生活的基本单元 根据居民点在社会经济建设中所担负的任务和人口规模的不同 可以把居民点划分 为城市居民点与农村居民点两大类 项目区内有 0 91 公顷零散 废弃居民点待整理 本 次整理因地制宜 根据居民生活习惯 有计划 有步骤的进行房屋拆迁 同时对生活在项 目区内待整理区域里的居民统一迁移 不再占用耕地 既节约土地 又创造一个新村风貌 把农村居民点逐步建设成为有利生产 方便生活 文明整洁的社会主义农村 3 2 2 居民点用地结构 项目区居民点总面积为 44 87 公顷 其中 0 91 公顷零散 废弃居民点待整理 占项目 区建设规模的 0 3 16 3 2 3 居民点建筑情况 根据当地调查结果统计 项目区内居民点建筑容积率为 0 3 建筑密度 0 15 上述计算指标说明该居民点占地过大造成土地使用浪费 整理后需提高项目区内建 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 以节约土地 3 3 土地利用限制因素 a 限制因素 本项目区土地利用主要限制因素 一是农田基本建设不配套 农田水利设施不配套 年久失修 灌溉 排水系统不统一 沟渠 道路布局散乱 且沟渠多为土质 排灌不畅 二 是耕地质量差 土壤养分含量有待提高 粮食产量一般 农业种植成本相对偏高 农民从 事农业的经济效益相对其他产业差 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三是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不 尽合理 部分农户搬迁后 遗留的旧村庄废弃地较多 土地浪费较多 四是耕地集约利用 和产出率较低 经营规模小 分散 五是当地政府和农民经济实力有限 资金短缺 项目 区农业投入明显不足 农业生产长期在低水平 低效益状态下运行 农业基础设施的改造 资金供需矛盾突出 b 改善措施 通过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 一是完善项目区的水利设施和优化灌排体系 改善农田 基础设施 同时完善交通网络 二是通过土地整理 提高耕地质量 增加耕地产出率 稳 定农业生产 三是对旧村庄等进行拆迁整理 增加耕地面积 提高土地利用率 四是通过 省对项目区进行资金投入 解决地方资金不足问题 改善当地农业生产环境 通过上述措 施 进一步改善项目区土地利用的限制因素 加快当地农业发展 17 3 4 水土资源分析 3 4 1 供水量分析 项目区农业用地主要规划为耕地 水资源平衡分析时主要考虑农业用水需求 以最大 限度地满足农作物需水要求 项目区内河网纵横 灌溉水源引自长江 可利用淡水资源较 为丰富 与项目区有关的主水系有通扬河 为主要骨干河道 南北走向 友谊河 向阳河 跃进河 以及映太河 熊港河和永利河等 此外 项目区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水质 良好 为保证项目区的居民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的要求 即项目区在一定的保证率的前提 条件下可供水量大于项目区的用水量 有必要对项目区进行水资源平衡分析 a 地表径流量 相应 90 保证率的降雨量为 789 6mm 降雨径流系数 0 35 降雨有效利用系数取 70 集雨面积按项目区土地总面积计算为 352 83 公顷 则地表径流可利用量为 项目区 内部河沟坑塘的调蓄利用量 789 6mm 1000 0 35 0 6 352 83 公顷 1 万 1 万 58 5 万 m3 b 过境水量计算 项目区水资源丰富 项目区内河网纵横 灌溉水源引自长江 可利用淡水资源较为 丰富 与项目区有关的主水系有通扬河 为主要骨干河道 南北走向 友谊河 向阳河 跃进河 以及映太河 熊港河和永利河等 为项目区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和排水通道 项目区的灌溉用水很大部分从上述河道中取水 18 根据 镇取水许可证 可取水量为 294 万立方米 c 可供地下水量 由于项目区内部自产水量和外来水量完全能满足农作物的灌溉需求 本次设计中不 考虑引用地下水资源 3 4 2 灌溉设计标准 根据项目区现有灌溉条件 参照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GB50288 99 考虑 到项目区水源条件较好 灌溉设计保证率取 90 渠系水利用系数 渠 0 85 田间水利 用系数 田 0 95 3 4 3 需水量预测测 项目区土地整理主要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和改善耕地质量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因此主要考虑农业灌溉用水需求 1 用水保证率的选定 根据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 和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项目区灌溉 保证率设计标准应在 85 95 通过征询当地农业和水利部门的意见 本次规划中取 灌溉设计保证率为 90 2 设计典型年的选定 根据当地的降雨资料绘制降雨频率曲线 得出对应于频率为 90 的降雨量为 789 6mm 对应的设计典型年为 1970 年 各月降雨量见表 3 4 3 表表3 4 3 1 90 保保证证率年各月降雨量表率年各月降雨量表 单位单位 mm 19 月份月份123456789101112合合计计 降雨量20 218 414 230 841 2173 8166 3133 455 843 868 523 2789 6 3 灌溉定额的确定 水稻的灌溉制度可以分别针对水稻的育秧期 泡田期及插秧后的生育期进行设计 根据当地水稻育秧经验 水稻育秧期灌水定额为 120m3 亩 而每亩秧苗可以移栽 15 亩大田 因此折合大田的灌水定额为 8 m3 亩 泡田定额为 80m3 亩 水稻插秧以后的 生育期灌溉定额可按以下方式确定 12 hhPFETM 式中 灌水定额 mm M 作物需水量 mm d ET 有效降雨利用量 mm P 稻田适宜渗漏量 mm F 插秧时稻田水深 mm 2 h 收割时田面水深 mm 1 h 根据水稻育秧经验 水稻全生育期灌溉制度见表 3 4 3 2 表表 3 4 3 2 水稻生育期灌水定水稻生育期灌水定额额 灌 灌溉溉定定额额表表 生育阶段起止时间 作物需水量 m3 亩 有效降雨量 m3 亩 灌水定额 m3 亩 生育灌溉定额 m3 亩 返 青 期6 19 6 263828 99 1 分 蘖 期6 27 7 2523086 6133 4 拔节孕穗7 26 8 1420034 6155 4 抽穗开花8 15 8 229329 263 8 乳 熟8 23 9 46516 348 7 黄 熟9 5 9 28016 10 430 4 20 项目区水稻灌溉定额合计为 410 4 8 80 538 4m3 亩 另根据当地种植经验 小麦灌溉定额一般在 108 m3 亩左右 本次设计取 108m3 亩 则项目区总灌溉定额为 538 4 108 646 4m3 亩 4 灌溉需水量计算 灌溉需水量按下式计算 A MM 需 式中 灌溉需水量 需 M 灌溉定额M 灌区面积A 灌溉水利用系数 取 0 85 本次规划中耕地面积为 201 74 公顷 项目区灌溉总需水量为 283 49 万立方米 3 4 4 水土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总体来说项目区水源十分丰富 在不开采地下水的情况下 项目区内供水量仍远大 于需水量 见下表 故此 项目区内水资源补给量完全能满足需求 本设计在水源保证方 面完全可行 项目区水利工程布置的重点在于合理分配项目区现有水资源 在保证灌溉 的同时 及时排出积水 表表 3 4 4 项项目区水量平衡目区水量平衡计计算算 单单位位 万万 m3 21 供水量 需水量 地表径流量过境水量 供需差额 283 4958 50294 89 00 3 4 5 节水措施说明 农田供水从水源到形成作物产量要经过 4 个环节 首先是从水源取水 通过输水 配 水等一系列工程设施把水送到所需灌溉的作物地块 其次是通过田间灌水技术将水源来 水转化为土壤水 第三是通过作物根系吸水 由土壤水转化为生物水 最后是通过作物的 一系列生理过程在作物水分的参与下形成作物产量 每一环节都会有水的损失 提高水 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的关键在于探讨各个环节的节水途径 技术措施及其潜力 尽可能 地减少每一环节中的水的无效损耗 前两个环节涉及如何将作物所需水量从水源送到田 间并转化为土壤水 与作物的生理过程不直接相关 靠减少输水损失 提高灌水均匀度和 减少田间深层渗漏等工程技术措施以及合理用水的节水灌溉制度措施 设法提高土壤储 水量与水源取水量的比率和作物耗水量与土壤储水量的比例来提高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 率 这两个环节存在着很大的节水潜力 是当前节水灌溉发展的主要方面 首先 由单纯 节水意识向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意识转变 其次 积极推广应用新的节水灌溉 技术和措施 在农业供水中 尤其是在灌溉供水过程中损失量相当大 其损失量主要由渠 系输水渗漏和在田间土壤水转化为作物水的过程中组成 为了提高水的利用率 应采取 防渗措施改进灌溉方式和灌溉技术 逐步形成以水利农业和经济管理等多种措施相结合 的科学节水技术体系 以达到节水目的 3 5 新增耕地来源分析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 352 83 公顷 建设规模为 306 27 公顷 通过土地整理 新增耕地 22 面积 20 72 公顷 新增耕地面积比例为 6 77 详见表 3 5 1 区内零星存在一定量的呆滞坑塘 挖深较浅 通过土地平整 可以增加灌溉水田 面积 8 33 公顷 占建设规模的 2 72 2 项目区内现有道路 沟渠混乱 占地较多 通过整治 可以增加灌溉水田面积 5 78 公顷 占建设规模的 1 88 3 项目区内居民点建设混乱 占地较多 通过对零星居民点的拆迁复垦 可以增加 灌溉水田面积 0 91 公顷 占建设规模的 0 30 4 项目区存在少量的废弃独立工矿用地 通过对废弃独立工矿用地的开发整理 可 以增加灌溉水田面积 0 28 公顷 占建设规模的 0 09 5 通过对项目区废弃河道的整治 可以增加灌溉水田面积 5 43 公顷 占建设规模 的 1 77 通过改造中低产农田 建成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 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通 过土地整理将形成较完善的田间道系统和农田灌排系统 按照 田块方整化 道路林网化 水利配套化 的 吨粮田 要求进行建设 使之成为田成方 渠成网 路通畅 林成行的高标 准农田格局 便于合理灌排和机械化操作 通过对项目区灌排体系的改造部分旱地整理为 灌溉水田 23 表表 3 5 项项目区整理前后土地利用目区整理前后土地利用结结构构调调整表 建整表 建设规设规模 模 三级地类 土地总 面积 不动工 面积 项目区建设规 模 整理前 项目区建设规 模 整理后 增减一级 地类 二级 地类 名称 编号公顷公顷 公顷比重 公顷比重 公顷比重 灌溉 水田 111 201 74 8 30 193 44 63 16 214 16 69 93 20 72 6 77 耕地 小计201 74 8 30 193 44 63 16 214 16 69 93 20 72 6 77 桑园122 40 69 1 10 39 59 12 93 39 59 12 93 0 00 0 00 小计40 69 1 10 39 59 12 93 39 59 12 93 0 00 0 00 农村 道路 153 12 66 0 00 12 66 4 13 10 20 3 33 2 46 0 80 坑塘 水面 154 10 90 0 00 10 90 3 56 2 57 0 84 8 33 2 72 农田 水利 用地 156 20 58 0 00 20 58 6 72 17 27 5 64 3 31 1 08 其他 农用 地 小计44 13 0 00 44 13 14 41 30 03 9 81 14 10 4 60 农用 地 合计286 56 9 40 277 16 90 50 283 78 92 66 6 62 2 16 24 城镇 村居 民点 用地 农村 居民 点 203 44 87 29 05 15 82 5 16 14 91 4 87 0 91 0 30 独立 工矿 用地 独立 工矿 用地 204 0 53 0 25 0 28 0 09 0 00 0 00 0 28 0 09 交通 运输 用地 铁路 用地 261 7 86 7 86 0 00 0 00 0 00 0 00 0 00 0 00 建设 用地 合计53 26 37 16 16 10 5 26 14 91 4 87 1 19 0 39 其他 土地 河流 水面 321 13 01 0 00 13 01 4 25 7 58 2 47 5 43 1 77 未利 用地 合计13 01 0 00 13 01 4 25 7 58 2 47 5 43 1 77 总计 352 83 46 56 306 27 100 00 306 27 100 00 0 00 0 00 备注 项目区建设规模 306 27 公顷 新增耕地面积 20 72 公顷 新增耕地比例 6 77 项目区基本农田面积为 267 06 公顷 占项目区建设规模的 87 2 3 6 公众参与 3 6 1 设计阶段公众参与情况 由于 镇人多地少 加之经济稳步发展 建设用地需求量增大 使保持耕地总量 的动态平衡的形势更加严峻 项目区内通过其他地方土地整理看到实效 广大农民迫切 希望通过土地整理 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完善田间配套设施 提高土地的产出率 调整农 作物种植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 提高收入 改善生活环境 本项目在论证过程中 得到 政府 镇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土 水利 财 政 建设 电力 农业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国土局进行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分析并编 制了土地整理规划方案 水利局对项目区内的水系进行了规划调整设计 农业部门认为该 25 项目对农业结构调整 农产品经济效益的提高 尤其是对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积极的推 动作用 建设部门将着力做好村庄规划 确保本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和相关规划的协调一 致性 镇党委和政府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发动 项目区涉及各村召开村民代表会议 全体 村民代表对项目设计方案及工程细节进行了详细的实地勘察及讨论 并提出修改意见 在实地调查研究过程中 采取与个人交流 与村委会领导交流 会议交流等多种形式 通 过非正式访谈形式与当地农户的交流 获得了有关耕作制度 耕作方式 作物产量等信息 村委会领导对当地群众关心的发展问题比较敏感 而且对项目的背景较为熟悉 通过与 他们的交流 获得了大量富有成效的信息 并促进他们在项目决策和实施中的合作 项目 得到镇 村基层组织的拥护和支持 当地群众一致认为项目的实施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粮食产量 增加农民收入 改善生活 生产环境起到积极作用 并表示将积极参与 配合项目实施过程 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通过公众参与 也让当地公众接受了有关土地整理方面的科学知识 法律制度 政策 方针的宣传教育 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公众参与奠定了知识基础 将公众对所在区域可 持续发展的关心落实到具体的项目决策上 包括项目实施的范围 内容以及土地权属调 整等各方面的决策 并通过正规渠道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 从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 挥积极作用 同时也感受到广大农民珍惜土地 渴望改善土地利用现状和农业生产条件 的迫切心情 体会到当地干部群众迫切需要省扶持本项目的强烈愿望 本次公众参与的 过程 达到了预期目标和效果 对本项目经济 社会和生态效益目标的顺利实现起到积极 的促进作用 26 3 6 2 公众对项目的主要意见及处理情况 公众对项目的整体规划方案一致认可 针对项目布局方案中个别渠道位置提出修改 意见 另外对项目区中的新建桥梁位置的确定 村民代表提出异议的地方我们去实地查 看核实 发现该渠道位置修改更加合理 另外由于村民提出的道路建设位置更满足于交 通和生产生活需要 充分利用原有道路体系 施工更加方便 鉴于此 我们根据公众意见 作了调整 3 6 3 项目实施公众参与方案 项目区公众一致认为在实施各类工程措施中必须从设计到施工 由工程技术人员层 层把关 随时解决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并严把材料 设备关 对施工安装人员要进行 技术培训 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严把工程验收关 管护阶段应派相关技术人员管理并进行定期维护 且管护费用应占项目总投资的一 定比例 4 工程规划 4 1 工程规划目标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 统一规划 合理布局 因地制宜 综合治理 以期有效增加耕地 面积和提高耕地质量 使项目区内农田方整 河渠畅通 路网通达 最终建设成高产稳产 的生态农业区 a 通过土地整理 增加耕地面积 项目区内耕地由 193 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