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内圣外王管理伦理探索论文(PDF 44页).pdf_第1页
儒家内圣外王管理伦理探索论文(PDF 44页).pdf_第2页
儒家内圣外王管理伦理探索论文(PDF 44页).pdf_第3页
儒家内圣外王管理伦理探索论文(PDF 44页).pdf_第4页
儒家内圣外王管理伦理探索论文(PDF 44页).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沈阳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儒家 内圣外王 管理伦理探索 姓名 张小芳 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 专业 中国哲学 指导教师 王思义 20090320 儒家 内圣外王 管理伦理探索 儒家 内圣外王 管理伦理探索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儒家一切精神学科 悉以伦理为范畴 蔡元培语 儒家本着 恒以一德 紧绕 仁 义 礼 从伦理维度对王道政治作了具体的构想和设计 将道德和政治的直接统一 道德是内核 政治是道德的外化 其以中国传统人禽之辨出发 高扬人的显贵 其源其流皆伦理 自我价值追求的出发 点落脚点人 将自身理想人格诉求和政治理想熔为一体 精神实质表现为 内圣外王 通俗地说 内圣是正心 诚意 格物 致知 外王 则是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其 过程不是直通 也不是自然延接 是通过渐修得以实现 从 内修外化 内化为 天人 合德 始 中经人的心性修养外化出王者天下 进而 继善成性 自足 外化为 天人 合一 的王者天下 最终进入治平天下的圣王境界 既是 王者 的人格理想的修炼 又 是 王者 的王道追求 清楚表明 内圣外王 之道 除了德性追求与伦理追求外 还是一个成全德性 落 实伦理的体系 为此 笔者从三方面探绩索隐儒家 内圣外王 管理伦理之道 尽可能梳理清晰管理 观 1 从 内圣外王 流变入手 从 易 道 儒三方面探寻其思想源流 内圣外王 历经流变 但始终是诸家理想人格诉求 尤其儒家将人格理想和王道理想熔为一体 内 圣外王 成为其的核心精神 2 以经典原文为载体 分析 内圣外王 内涵和特征 在德性 伦理 修养等方面 探索其价值取向 在伦理中探索 内圣外王 管理观 尽可能避免在命题中简单注入道 德元素 道德是其永恒的主体 伦理则是其永恒的范畴 3 在对前二者综合把握基础上 在伦理 人文 普世角度放野审视 内圣外王 在 现代管理中的价值 21 世纪是多元性共存时代 以 内圣外王 视野审视多元文化 回归 内圣外王 管 理伦理之道 将所谓 文明冲突 转化 文明对话 无疑是有时代性 关键词 关键词 伦理维度 内圣外王 现代价值 Confucians excellent in both moral character and in governing management ethics exploration Confucians excellent in both moral character and in governing management ethics exploration English abstract Confucianism all energetic disciplines entirely take ethics as the category Cai Yuanpei Confucianism in line with permanently by a Germany Circles ren the kernel yi the righteousness li the ritual tightly has made the concrete conception and the design from ethics dimension to the kingly way politics moral and the political direct unification the morals is the essence politics is moral outside It distinguishes by the Chinese tradition person birds and beasts embarks the raising high person s high rank it the source it the class all lun li the ethics the self value pursuit s starting point foothold the human own ideal personality demand and the political ideal melt is a body the spiritual essence performance is the excellent in both moral character and in governing Popularly speaking in the Saint is the mind in the right way the sincerity the standard reaches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utside the king is the reciting the governing the even world Its process is not goes nonstop to is also not receives naturally is through gradually repairs can realize outside from in repairs internalizes is the beauty gathers Germany the beginning after outside person s disposition training the king world then following becomes second nature friendly Self sufficient outside changes into the beauty unites the king the world enters the maintaining peace world finally the Saint king boundary since the king personality ideal practice is also the king kingly way pursue Indicated clearly excellent in both moral character and in governing road besides morality moral character pursue and ethics pursue helps the morality moral character carries out ethics the system Therefore the author searches the achievement from three aspects to probe into a concealed or secret matter the Confucians the excellent in both moral character and in governing road of the management ethics combs the clear management view as far as possible 1st changing obtains from the yi the tao the Confucian three aspects inquired about that its thought source and course the excellent in both moral character and in governing has been through repeatedly changing but is various family ideal personality demand throughout especially the Confucianism the personality ideal and the kingly way ideal melt is a body the excellent in both moral character and in governing becomes its core spirit 2nd take the classical original text as the carrier the analysis the excellent in both moral character and in governing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 in aspects and so on morality moral character ethics training by in Saint is the body outside the king uses the self sufficient complete ideal boundary layer upon layer progressives to comb analyzes its management view the morals is its eternal main body ethics is its eternal category 3rd in grasps in the foundation before the two synthesis in ethics the humanities the common world angle put carefully examine the excellent in both moral character and in governing worldly in the modern management value The 21st century is the polytrophic coexistence time the field of vision carefully examines the multicultural by the excellent in both moral character and in governing the return the excellent in both moral character and in governing road of the management ethics So called the civilized conflict the transformation the civilization will talk without doubt has the contemporaneity Key word Ethics excellent in both moral character and in governing modern value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 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 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授权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 将本人硕士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 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有权可以采用影 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 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日期 儒家 内圣外王 管理伦理探索 1 引 言 引 言 一 内圣外王 学界讨论综述 一 内圣外王 学界讨论综述 内圣外王 是古老而又常新的命题 一直以来是儒学的旨归与追求 内圣是内在修 养 外王是外在事功 内圣为体 外王为用 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儒家以此为 标准 对王道政治作了具体构想和设计 在政治上则表现为道德和政治的直接统一 为一 种管理之道 从周公 以德配天 至孔子 为政以德 乃至孟子 性善仁政 再到后来荀子 尽伦 尽制 王道政治构想和设计 内圣外王逐步发展成完备纲领性文件开始 对其探索是多 元展开 汉独尊儒术 内圣外王进入实践期 但进行了改装 由 人皆可以为圣 变更为 王 者才是圣 高举王道纲常旗帜 强化神化王权 信念被异化 至唐由于佛道思想异常活 跃 内圣外王 精神萎缩 难与之抗衡 宋元明清时期 内圣外王 进入复兴阶段 宋尤显活跃 此时理学派和事功派各执 一方 相互攻伐 制衡 理学占上风 大体是循天 理 心 性思路 推动圣人圣化并向 圣王转化 沿此思路不可避免出现 内圣强而外王弱 局面 内圣外王 转型为 内圣 心性之学 近代 以康有为开其端 机械结合东西两种文化 中体西用 用君主立宪的移花 接木 内圣外王 结果草草收场 随后 新儒家高举民主与科学旗帜 找寻与西方民主精神接近的资源 探寻圣化与 王权出路 却陷入 坎陷门 不能自拔 无力回应 内圣外王 层面的诸多矛盾 其中以 牟宗山及牟门弟子为代表 主要代表作 政道与治道 道德的理想主义 发端于 20 世纪 80 年代思想解放运动中 文化热 是对传统文化反思 典型作品 刘泽华 李冬君 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与王权主义 宋代理学圣人无我及其向圣专制的转 化 提出具有个性观点 无我的 内圣 只能开出专制 外王 与此同时 以天津南开大学的方克立教授为代表 主持的 现代新儒家思潮研究 课 题 陆续产生成果 如 牟宗山新儒学论辑要 唐君毅新儒学论辑要 其中广泛涉及 内圣外王 的源流和内涵新探及其精神价值 确立马列主义原则为立场 被称之为中国 大陆马列派系 而与之对应自由派系出现 其有地域文化特点 主要在旅美学者中 由于海外学者与 西方文化有更多的接触 长期或多年在西方生活 其观点呈多样性 诠释上有自身的特色 但仍以传承为主 如林毓生教授 明确指出内圣至外王须 创造的转换 否定 内在要求 实质是以西方价值为取向的 重新创造 与西化论未很好划清界线 至于大陆名实混淆 很难找足以代表性人物 儒家 内圣外王 管理伦理探索 2 此外 有一支主张 三潮互动 自由主义西化派 文化保守派 马克思主义派三大 思潮 认为内圣至外王既有正面互补也有反面刺激 从而推动圣王化发展 还有从某一点文化功能趋同上 以心性之学为契合点 儒释道多元并存 认为三者劝 人为善 化民成俗 是道德改良哲学 表现在内圣外王上就是道德追求 综观之 内圣外王是被多元讨论 诠释 争鸣 甚至批驳 观点有激进也有平和 具 自身特色 严格说 这些归属于学术研究之列 属学院文化 但值得注意的是从管理角度探索 内圣外王 并不多见 从管理学角度尤其从伦理视 觉探索 内圣外王 管理观远远没达到学科的成熟 就国内外而言 管理哲学研究的历史还很短 近年来 逐渐成为我国哲学研究领域的 一个热点 哲学动态 2007 第 2 期组织了 管理哲学的问题域 专题讨论 涉及管理哲 学的社会历史规定 管理哲学与管理学的关系 中国管理哲学 管理伦理诸方面内容 那么何谓为中国管理哲学 其研究对象和范围是什么 中国管理哲学 与中国传统文 化关系怎样 是从属之还是另一分支 内圣外王是否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精神 其管理思维 是否孕育在中国传统管理哲学土壤中 对这些问题的探索是时代课题 况且 21 世纪政治 经济 文化呈多元化趋势 更有必要探寻传统内圣外王时代精 神 以其智慧 观察 文明冲突 等现实问题 可以纠偏极端与断裂的对立思维模式 为 多元文化共生多赢局面的形成提供与时俱进的理论与实践启示 1 众所周知 儒家一切精神学科 悉以伦理为范畴 蔡元培语 伦理是儒家一以贯 之的追求 无论内修还是外显皆以伦理为准则 君臣 父子伦理秩序即是国家政治规范 国家政治也即是伦理落实过程 因而探索其管理之道决不能脱离伦理范畴 以上诸多因素 正是我探绩索隐儒家内圣外王管理观动力 并尝试从伦理角度界定 内圣外王 管理观 探索管理中的伦理 伦理中的管理 尽可能突破把管理与伦理简单 拼凑 二 内圣外王 与中国管理哲学 二 内圣外王 与中国管理哲学 管理 manage 一词来自于拉丁语词根 Manus 意为手 在西方管理学界 对此界定最权威属法约尔 管理 就是实行计划 组织 指挥和控制 2 事实上 此处 管理 属动词 是 Manus 手 的引申义 操作 对人 事 物 的操控和安排 是一种实践活动 而管理哲学实际上是对管理实践中终极问题的探究 包 括人性 人的精神因素和价值 人际关系 人与人 人与自身 人与社会等 从根本上 说是对管理实践所承载的社会历史规定性 规律性过程从哲学层面逻辑地追问和反思 二 者区别显然 任何一种管理哲学都根植于特定社会文化中 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管理理念的哲学 思考 因而中国管理哲学的价值取向实质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与性 天道 成 1 邹文广 藏峰宇 中性智慧的思维旨趣与实践向度 文史哲 2009 01 第 43 页 2 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5 页 儒家 内圣外王 管理伦理探索 3 己 成物紧密相联 葛荣晋 简论中国管理哲学的对象和范围 一文从传统文化角度界定中国管理哲学的 对象和范围 其以为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人文精神 伦理道德 和中庸和谐的 价值理性 文化 是一种强调 克己复礼 的 德性 文化 并指出 中国管理哲学的原则 模式 和手段都是建立在 人学 基础之上 强调管理是始于 修己 而终于 安人 的过程 人 是中国管理哲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 而内圣外王无论是其流变还是其内涵和特征 关注人是其出发点和落脚点 由内圣至 外王过程就是修己至安人的过程 同样就是成己至成物的过程 与性 天道 成己 成 物紧密相联 始终是德性文化的体现 综上观之 内圣外王从属中国传统文化 是传统文化基本命题 其管理思维与中国管 理哲学有着千丝万缕关系 孕育在中国传统管理哲学土壤中生根发芽 中国传统管理哲学 根植生于是中国传统的这块特殊土壤 其特有农耕模式 宗法背景 地理环境铸就内圣外 王的价值追求 农耕社会 造就了东方人重伦理道德内向农业文明民族性格 安土重迁 依靠农业维 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缺乏与外界的联系 视野思维不宽阔 乡土观念重 从根本上决定 内圣外王 向内自求探究 治世之道 取向 一阴一阳之谓道 继之者善也 成之者 性也 2 阴阳成就天道的运行不息 继之者善 大化流行为人性 由内圣外化王者天 下 中国传统管理依托自然经济 维系着血缘纽带的家庭和宗族 家族利益至上 孝为前 提 礼为人伦的等级规范 家族荣耀不仅仅在伦理上的 更体现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能 上 礼义是支柱 立德是追求 深厚的宗法家族观念铸就 内圣外王 家国同构的政治模 式 父子关系等同君臣关系 家庭伦理规范外推为国家统治秩序 家本位 意识将家和 国完全捆绑在一起 家族血缘关系实质就是国家统治者内部的政治关系 刘邦在得天下后 残杀异已 完全同姓王天下 这种家国同构的血缘政治 是中国传统统治的一大特色 中国传统管理思维重整体性 阴阳 五行和八卦视作宇宙秩序 宇宙秩序和道德秩序 双向互动 在宇宙中寻求天与人平衡与和谐 把思想发散出去又收回 落于原点 人 重思维整体性铸就 内圣外王 既是王者的人格理想的修炼 又是王者的王道追求的境界 所谓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3 中国传统管理哲学处于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 往往视中原为本土 视中国为天下之 中 注定 内圣外王 管理跳不出农耕社会 宗法思维的圈圈 其思维往往表现无我意识 臣民意识和圣王意识 圣人按尚公尚同 立已立人 成已成物思维模式 以一已之公 心 发而感天下之心 由此圣人便向圣王转化 成已成物从而内圣外王 1 葛荣晋 简论中国管理哲学的对象和范围 哲学动态 2007 第 2 期第 17 页 2 易传 系辞 3 张子语录 卷中 儒家 内圣外王 管理伦理探索 4 三 内圣外王 管理观的提出三 内圣外王 管理观的提出 前面所述 管理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与中国管理哲学追求不矛盾 三者都 以人为中心 应用到 内圣外王 层面便是一种用孝 仁 义 礼经纬的管理 因为传统 文化是以孝 仁 义 礼为核心构建起来的伦理价值体系 说文解注 伦 辈也 理 道也 由此看来 伦理是秩序 存在自然界和人类 社会 是相互关系准则与秩序 此即儒家普遍认同伦理的涵义 而传统文化处处洋溢尚中求和 刚健有为的精神 决定 内圣外王 伦理取向决不只 是对孝 仁 义 礼伦理范畴善恶思辨 而是更体现在政治目标上将伦理落实 简而言之 内修圣人之伦 外施王者之理 是对理想境界和实践向度的双重关注 是一个发明天命之明 德 复归本性天命的过程 清楚表明 内圣外王 既是伦理命题也是管理命题 而其管理伦理实质以孝 仁 义 礼经纬 以身 家 国为脉络 由小见大 由内而 外 将个体价值依附于国家 从主体的道德内求内修 再到为政之道外化 在忧国忧民的 沉思中寻找人类生存的样式 道德智慧的 主体内求 和政治智慧的 道德外化 以内 圣的得道外推外王齐家治国 再达至 天人合一 是伦理政治实践过程 接下来笔者在 孝 仁 义 礼层面对内圣外王管理观分而述之 孝 中国传统伦理精神基础 伦常主干 孝百行之源 发于情至于性 孝对家庭而言 属伦理范畴 但由于中国特有的血缘政治 在 内圣外王 管理思维中 孝自觉沦为工 具理性 往下推衍便是忠 移于君 移于国 对国家而言 属政治范畴 移孝作忠 在君 臣关系上具体化 孝是忠的基础 忠是孝的膨胀 孝成为贯穿内圣与外王媒介 夫孝 始于事亲 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 1 仁 孝的延伸 放大 提升 仁者 爱人 泛爱众 推而广之 博施于民而济众 实质以人为起点 高扬 人 的主体性 扩展推至整个社会的过程 超越了狭隘的血缘宗 法之爱人 是一个统摄诸多伦理条目的概念 是 内圣外王 管理基石 成为构筑 内圣 外王 伦理道德秩序工具 由仁至圣辩证提升 达至内圣境界 进而成就外王理想 义 义者 宜也 是价值观 由仁外化的行为导向 圣王修义之柄 礼之序 以治人情 2 成为 内圣外王 伦理管理价值导向 礼 行为准则 礼的人文观念 周公时代已有体现 所谓 周公制礼 孔子纳仁于 礼 为礼找到了心理依托 将礼从宗教色彩摆脱出来 成为日用之常 立于礼 行 以礼 自然是 内圣外王 伦理管理行为规范 并逐步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制度化 1 礼记 2 礼记 礼运 儒家 内圣外王 管理伦理探索 5 第一章 第一章 内圣外王内圣外王 的源流的源流 内圣外王是古老而又常新的命题 一直以来是儒学的旨归与追求 是 大学 三纲 八目 的展开和具体化 逻辑性严密 圣 甲骨文字形作一人而特大其耳 金文 圣 作 耳口 其乃倾耳以听人言之形 从耳 从口 即古 聽圣的得道内 取所谓 声从心通 入于耳 出于口 之意 中华 大字典 释 圣 为 德高望重 有大智 已达人类最高最完美境界的真正自然人 大 而化之之谓圣 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1 形而上神化圣 王 甲骨文象形 手持斧 之人 王 天下所归往也 2 子曰 一贯三为王 董仲舒在 春秋繁露 王道通三 将其推展 古之造文者 三画而连其中 谓之王 三 画者 天地与人也 而连其中者 通其道也 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 非王者孰 能当是 3 将这一文字符号形上化和世俗化双重转型 使之与天道人道同构一体 说文 圣 通也 4 又以 通 释 王 通 王道也 通大化流行 化育万 物 至此通为契机连接点 将圣与王同构为同源一体 圣为元 王为本 一脉相承 贯通 天地人 进而参天地万物 天人合一达至内圣外王高妙境界 内圣为体 外王为用 体用 结合 故 圣也者 尽伦者也 王也者 尽制者也 两尽者 足以为天下极矣 5 最 终尽伦尽制 明明德于天下 由此推之 内圣外王是双向思维路向 对其诊解须合而论之 合而解之 一 易经 中 内修外化 一 易经 中 内修外化 易经 思维并非超越变化现实神秘世界 处于纯然孤立 对象化样态 相反 其本 体是一个开放性 整体性 包罗天 地 人 事 物互感互动 其思维是对自然宇宙生命 力及其创造性 刚健性体认 这部典籍六十四卦象和解说卦爻象的卦辞和爻辞组成 保存了先民的求生智慧和生活 经验 含有自我反省的忧患意识 由卜问吉凶引向迁善改过 化凶为吉以及防患于未然的 反思道路 人类支配自己命运的主动权相对地增强 理性的自觉提高了 所谓 二爻多凶 四爻多惧 引导人们化险为夷 趋吉避凶 其以独特的方式表 现了古代中国智慧 透射出的一种生存意义上的人文智慧 展现为生存智慧的 忧患意识 道德智慧的 主体内求 和政治智慧的 道德外化 并有追求社会的民治久安与文明有 序的宏大理想 处处体现了 易 的思维博大情怀 推崇美德 与民同舟共济的忧患意识 和德业日新的进取精神 而使这部典籍所含有的思维方式成为中国哲学的源头 这正是其 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1 孟子 尽心下 2 说文 3 董仲舒 春秋繁露 王道通三 4 说文 5 荀子 解蔽 儒家 内圣外王 管理伦理探索 6 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注重内心世界的追求和主体意识的培养 如 孔子 的 仁 说 孟子的尽心 知性 知天 大学 里的 明明德 直到陆象山的 发明本 心 和王阳明的 致吾心之良知 即便是中国化了的佛教 佛向性中作 遵循的都是这 一路向 而沿着这条路线向上追溯 其源头就在 易 中 其主体意识和道德内求思想 比较集中地体现在谦 中孚 遁等诸卦当中 以 谦 卦为例 谦 是 周易古经 六十四卦中非常特殊的一卦 所谓诸卦皆 二 爻多凶 四爻多惧 唯独谦卦例外 它不仅卦辞吉 且六爻的所有爻辞皆吉 如 亨 有终 表现了 易 强烈的主体意识和道德内求思想 就中国而言 政治意识的出现具有自己的特点 它是在一种掩蔽政治利益差异的道德 神话中得以体现的 传说中的尧舜禹圣王的禅让 就是对权力的一种道德化处理 易 的政治思考是建立在周代统治者对于 政治行为 的高度自觉上面 是一种 伦理化的政 治 或曰政治智慧的 道德外化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 将以顺性命之理 是以立天之道 曰阴与阳 立地之道 曰柔 与刚 立人之道 曰仁与义 观变于阴阳而立卦 发挥于刚柔而生义 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1 圣人透过义理和德性构成秩序 来悟解万物与人类之理 以群伦理序的义理规范开物 成务 依理尽性 扩充仁义 便是一种 伦理化的政治 体现 易 在艰难的生存当中 从趋利避害到忧国忧民 在忧患的冲动和沉思中寻找人类生存的样式 从主体的道德内求 内修 再到 为政之道 的外显外化 构筑了 易经 人文智慧的基本模式 所谓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 2 君子所追求已不是 吉凶祸福 而是更深 更远 更广生命意义上的德和善 把人与宇宙连成一体 从而生命 本体与道德本体形而上抽象提升为绝对宇宙意义 用自己的行动实践至善的仁德 兼善 天下 从而内修 外化 二 道家对 内圣外王 的改造 二 道家对 内圣外王 的改造 庄子于 天下篇 最早将其提出 圣有所生 王有所成 皆原于一 道 此即 内 圣外王之道 关于 道 的描述 最初可见 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 系辞传 从 阴阳的消长变易中 古人悟出了道的奥妙 赋予 道 的本体意义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3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4 所谓 夫物芸芸 各复其根 5 道 无形无相 是原初混沌无名状态 不为万物所生 却体现在万物规则秩序中 具有创生功能 为万物的归根 反者道之动 作为动态体 并非单向 直线性运动 而是周而复始 循环更新 1 易 说卦 2 易经 3 老子 道德经 4 老子 第四十二章 5 老子 第十六章 儒家 内圣外王 管理伦理探索 7 道 作为万物的创生体 在 内圣外王 之道中表现为 不离于宗 谓之天人 不离于精 谓之神人 不离于真 谓之至人 以天为宗 以 德为本 以道为门 兆于变化 谓之圣人 以仁为恩 以义为理 以礼为行 以乐为和 熏然慈仁 谓之君子 以法为分 以名为表 以参为验 以稽为决 其数一二三四是也 百官以此相齿 以事为常 以食为主 蕃息蓄藏 老弱孤寡为意 皆有以养 民之理也 1 此道以天地为宗 以道德为本 涵盖宇宙整体 一句话 道法自然 乃是 道 的 最高本质内涵 圣人根于自然 依于禀赋 取于道 外推仁 义 礼 乐 法 名 道作为终极本源 的宇宙论 最终归宿终结于德 道生之 德畜之 物形之 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 道而贵德 道之尊 德之贵 莫之命而常自然 2 德以道为背景 道围绕德展开 德围 绕道体认 体道只不过是德的回归 道的本性的体现 德只不过是在道中寻找归宿 德附体于圣人 物得以生谓之德 3 视宇宙生生不息的大生命 宇宙整体便是 道的整体 所谓 德 也就是宇宙人生所散发万物的生命 是道的本真自然流露 因而 可 配神明 醇天地 育万物 和天下 泽及百姓 明于本数 系于末度 六通四辟 小 大精粗 其运无乎不在 4 圣人能配合 神明 取法天地 抚育万物 调和天下 恩泽 百姓 通晓治国原则 却不疏忽法度末节 最终 道通为一 达到 齐物 天人合一 即合于道达于道 最终天人 神人 至人 圣人具备内圣外王理想人格 故能体认内圣外 王之道 并为之设计 内圣外王 理想社会蓝图 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 乐其俗 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5 柔弱不争 致虚守静 回归稳定和 谐 随着时间的演绎变迁 内圣外王成为多家学派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三 儒家对 内圣外王 发展三 儒家对 内圣外王 发展 儒家对 内圣外王 的丰富和发展主要借鉴和吸收 易 内修外化 精华 事实上 先秦儒 道学派是 易 主要继承者 汉代以后 儒 道互补衍生出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 二者都非常重视对人的研究 以人伦道德为本位 探讨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 道德本性以 及怎样实现人的价值等问题 以人为最高价值体系思维铸就了中华民族性格 成为一种民 族心理和意识形态 尤其对儒家影响深刻 儒家相信天道 天道是伦理根基 舍弃伦理便是违背天道 这也即是儒家人生哲学 在儒家看来 阴阳互化 天道人道一贯而下 所谓 形而上者谓之道 天是形而上者 人道的仁 义须以天道阴阳为依据 大化流行 仰承于天而践行 道则具有无穷无体的创 造力 是人与物和谐一体的道德规范 圣人透过天 来悟解万物与人类之道 以群伦理序 开物成务 从内修外化到内圣外王 1 庄子 天下篇 2 老子 第五十章 3 庄子 天地 4 庄子 天下 5 老子 第八十章 儒家 内圣外王 管理伦理探索 8 内圣外王虽不是儒家最先提出来的字眼 却不能以此推断内圣外王是儒家移借理念 儒家借以宣传扬自己人格理想和政治主张 代表了儒家的核心精神 并成为儒学的基本命 题 道统正传 儒家本源 恒以一德 紧绕仁 从伦理维度对内圣开外王进行反思和追 问 其价值取向追求人的存在的现实完善 并外推个体价值的完善和自我道德善性实现 道德本体是其永恒主体 孝 仁 义 礼是其永恒伦理范畴 随着儒家对内圣外王不断发展丰富 其内涵主要表现在体 用两方面 1 内圣为体 表现为立德立功的人格理想诉求 从开初周公 以德配天 之始 再 至孔子 仁 孟子 性善 再到后来荀子 尽伦 历代儒者对其丰富发展 内圣 之 学逐步完备 尤其宋达至巅峰 代表人物分别为朱熹 张载 王阳名等 大体是循天 理 心 性思路 推动圣人圣化并向圣王转化 贯通道体 性 命 心 联结天人合一 达到 万物与我同体的其乐无穷的 道通为一 境界 就宋儒而言其实质把一切政治归于道德 用道德驾驭政治 陷入了形而上的误区 违背内圣当初意愿 2 外王为用 表现为修己安人政治诉求 从周公 刑辅 至孔子 德治 乃至孟子 仁政 再到后来荀子 尽制 王道政治 外王之学也逐步发展 尤其汉唐进入实践期 汉独尊儒术 但信念被教条改装 由 人皆可以为圣 变更为 王者才是圣 违背当初 圣王合一的王道理念 至唐由于佛道思想异常活跃 外王精神萎缩 外王未起到 经世 作用 这在封建社会是必然的 就儒家而言 内圣外王 的内圣的体为前提 外王的用是内圣体的表现 体用结合 内圣外王统一 表现为政治与道德统一 是对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 国 平天下的参悟和实践 大学 对其阐释得最为到位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向 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 先 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庆 意诚而后 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 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 而其所薄者厚 未之有也 清楚表明内圣作为理性 外王是理性运用的表现 内圣开外王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 一个渐修的实践和实现过程 儒家 内圣外王 管理伦理探索 9 第二章 内圣外王 的管理伦理 第二章 内圣外王 的管理伦理 管理伦理是管理学和伦理学交叉而形成的一个崭新研究课题 二者结合的趋势日趋 明显 将管理与伦理的整合研究是当代管理发展的新动向 认为管理伦理的设立和推行须 追问和审视参与者的价值观 就其实质而言 管理伦理就是管理的内在道德和管理的外在 道德两个方面双向互动的有机统一 内圣外王 作为一个管理命题和伦理命题 是道德 内显和外化 人是出发点和归宿 整合便是中国式管理 也即是管理与伦理互动的过程 如图 2 1 所示 图 2 1 内圣外王伦理管理示意图 图 2 1 内圣外王伦理管理示意图 一 内圣为体 一 内圣为体 体即本 内圣的体是对理想人格的诉求 具体而言便是沿识诚 明诚 参诚思维路向 以诚经伦意 用尽心 知性 知天道德公式和思维模式 找回正心之道 以孝先 仁本 义重架构修身之道 在人性人道完善过程中由仁至圣辩证提升 达至内圣境界 一 诚意之道 一 诚意之道 儒家文化根植中国传统小农经济模式中 又以各种方式渗透到传统的政治生活和人伦 日用中 诚意之道实质是成就德性的历程 与仁 义 礼 智相辅相成 在识诚 明诚 参诚中合内外之道 是内修的前提 也即是内圣外王基础 下面分而述之 如图 2 1 1 所示 图 2 1 1 诚意之道示意图 图 2 1 1 诚意之道示意图 1 识诚1 识诚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修已 外王为用 管理伦理 安人 内圣为体 识诚 明诚 参诚 诚意之道 诚 诚 儒家 内圣外王 管理伦理探索 10 诚 信也 从言成声 1 字义分析 真实无欺伪 神无常享 享于克诚 2 祷祠祭祀 供给鬼神 非礼不诚 因而诚观念最初源于对神的信仰 具有宗教色彩 随着时间变迁 诚这一古老范畴 便具有形而上特点 成儒家文化核心德目范畴之一 诚者 天之道也 诚之者 人之道也 3 从天人角度释说诚 诚既是天道 又是 人道 二者相通合于诚 诚为天道 天地万物 春华秋实 大化流行 按一定轨迹运行 皆为诚 故 天四时 行焉 百物生焉 万物本然状态就是诚 诚为人道 是天道展开彰显 故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天理表现阴阳五行 交付于人 便是仁 义 礼 智 信 人道以诚为契机 彰显天理 形而上诚化为道德范 畴 诚宇宙化 道德化 正是其摆脱神性异化 返归儒家人性规定环节 以天地之道引出 立诚之道 能超越内在本体价值 为一种主观精神 诚者 物之始终 诚道又为 性之德 故诚能 合外内之道 能尽物之性 可 以赞天地之化育 赞天地之化育 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2 明诚 2 明诚 诚 百行之源也 交付于人 便是仁 义 礼 智 信 故明诚旨在将诸德目提升 诚与仁 中国传统价值的求善性 视宇宙为至善根源 追寻 人 的价值取向 仁的 终极价值即善 故 诚者 天之道也 4 天善的根源 人道根源于天道 天的善性 便是人性善的立论基础 诚之者 择善而固执之 5 行仁便是择善 是诚的方向 诚与义 敬以直内 义以方外 6 即是立诚 惟诚才有可居之处 有可居之 处可以立业 7 义以诚立 诚为元 以义支撑和依靠 离开诚 义缺乏存在根基 无处 立身 义无诚 则失去修进导向 空洞 苍白 诚与礼 礼一般认为起源于祀神 礼 履也 所以事神致福也 从示从豊 8 孔子纳仁于礼 礼记 礼器 云 忠信 礼之本也 9 说文 以诚训 信 礼与 诚是有机联系 诚是礼的前提 礼是诚的实质 礼以诚而立 礼以诚而行之 诚与智 王阳明曰 诚为仁义礼之枢 诚之为智 仁勇之枢 由是观之 诚与智是 有机整体 诚为元 智为本 智对仁 义 礼的体认 不过是诚要把握的同一对象 从另 一角度去释说罢了 3 参诚 3 参诚 1 说文解字 2 尚书 太甲下 3 礼记 中庸 4 孟子 尽心上 5 中庸 第二十章 6 朱子语类 7 周易 系辞 8 说文 9 礼记 礼器 儒家 内圣外王 管理伦理探索 11 诚为入德之方 识和明只停留在对道德的体认上 是难以达赞参天地 赞化育的境界 樊浩在 中国伦理精神的历史建构 指出 诚的目的与其说是给宇宙一个本体 毋宁说 其直接目的是要确立作为道德主体人在宇宙中的位置 故 中庸 诚经伦天下之大经 立天下之本 诚为治理天下的最根本原则 是立业 之方 是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1 的过程 坚持不懈追求自己 的理想 以诚为本 兼善天下 在识诚 明诚 参诚的整体活动中 在内省与外求中 赞 化育 参天地 与天地同流 达至诚境界 二 正心之道 二 正心之道 正 端正也 是主观尽力排除客观因素的干扰 正心 则是主体对外在事物理的抽 象 综合 寻求平衡点 达至身心合一 正心须以先正己 以己为主导 说苑 记载 景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 国人尽服之 景公使吏禁之而不能止 求问晏子 晏子曰 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 犹悬牛首于门 而求买马肉也 禁之以制而身不先行 民不肯止 故朱熹曰 正君心是大本 由此可见 正心沿尽心 知性 知天道德哲学公式和思维模式展开 其实质是成 已 成德 成圣 找回道德之心 使之超拔 天人 合内外 的境界 即内圣外王 如图 2 1 2 所示 图 2 1 2 正心之道示意图 图 2 1 2 正心之道示意图 1 尽心 1 尽心 尽心作为主体的内心自省 从内下功夫 寻求善端 使个体超越自身而指向群体 人 之所以能尽心 在于 仁 义 礼 智根植于心 非外烁 固有之 这在价值取向上表 现为天赋善性所在 将外在的道德准绳内化为内求欲愿和自觉意识 凸显了尽心的意义 尽心作为成已的 另一表达方式 是个体原则的自我认识 其本质离不 善 尽心是一能动性过程 立论人性善基础上 体现的并非其创造性 而是对善道德秉赋 的能动性认识上 理由有二 1 人有为善的动机性 所谓 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也 2 以水定向性 喻人性 人似水流而趋善 而这种趋善动机能将道德萌芽发端 成为个体的道德属性 2 人有为善的本能 所谓 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正因人有向善的动机 为善的本 1 礼记 中庸 十九章 2 孟子 告子上 正心之道 正 正 尽心 知性 知天 儒家 内圣外王 管理伦理探索 12 能 善根于人性之中 作为行为价值判断 所以 人皆可以为尧舜 尽心能充分发挥人 的主观能动性 在道德层面完善自我 最终实现内圣社会价值 2 知性 2 知性 性是 求在我者也 1 所谓性是由仁义恻隐等心理情感扩充而成的内在的道德本性 性 从心生声 2 是心生双体字 意为人的本性 张载曰 性者 万物之源 本体化看待性 性不但具有内在价值 更是宇宙通行的总原则 作为对道德本体的递进认 识 尽心并不能直接认识到的道德本体 须通过主体体悟 才具有价值性 即知性 知性 是对天道人道的认识理解感受和体验 是扩充 四端 之德 完善人格的过程 因而 知 性是尽心的升华 既是认识过程 主体对道德的体认 也是超越过程 主体自我超越 人能知性的根本 人异于禽兽 有自觉的道德意识 有异于禽兽的社会属性 故能 体认仁 义 礼 智伦理道德 3 知天 3 知天 孟子从本能之心出发 构建心性合一 进而与宇宙天相贯通 这就是其哲学思维公式 尽心 知性 知天 尽心对道德的内省 把握宇宙人生的形上之理 知性对道德 体悟 将形上之理转化为内在之性 知天则是对道德的彻悟 贯通形上之理与内在之性 达至天人合一境界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整体性 强调万物存在和变化的连续性和不可分割的整体性 天 地絪緼 万物化生 视宇宙万物为生生不息的无限过程 人立其中 与天 地构成三才 人者 天地之心也 3 通过对道德体验 完成心理情感世界与超越世界的合一 达至 与宇宙相互感应共鸣 体现天道天理完整功能性 天生德 知天命 是中国传统文化两个有名的命题 作为一种人生体验 实际上 是主体寻求达于 安处 善乐 循理 的境界 而这一切须对道德和人性的彻悟后方获得 事实上这就是一个 知天 的过程 在 知天 实践体现天道 做到与自然 社会 他人 以及自我的身心和谐 最终构筑圣人的政治大厦 内圣外王 三 修身之道 三 修身之道 据前辈考证 修 本是会意字 由三部合意而成 是 洗涤 意象的摹写 女巫掌岁时祓除 浴 4 浴即修身 这原本是远古一种洗礼涤罪民俗仪式 儒 有澡身而浴德 5 之行 日常生活之事由此引申为 浴德 修身就是身心不洁 不祥的 祓除 修身以道 修身则道立 6 作为立人之道 修身是由主体内省对客体的反思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1 道明修身是 内圣外王 的基础和先 1 孟子 尽心上 2 说文 3 礼记 礼运 4 周礼 春宫 女巫 5 礼记 儒行 6 礼记 中庸 第二十章 1 大学 儒家 内圣外王 管理伦理探索 13 决条件 是个体道德和人格培养的必行之路 不可逾越 既是对自身本身价值关怀 同时 也对社会的关怀 是将自身价值与整个社会价值密切联系 所谓 寓政于修身 就其实 质而言则是围绕孝 仁 义伦理范畴展开 并外化济世 如图 2 1 3 所示 图图 2 1 3 修身之道示意图修身之道示意图 1 孝先 1 孝先 孝是中国传统伦理精神基础 根植于深厚血缘亲情土壤中 对中华传统思想意识 心 理结构 风俗习惯产生深远影响 最早见于甲骨文 孕育于氏族公社 发展于夏 成熟殷 周 成为伦常主干 孝 从老从子 2 意为子养父之义 农耕经济 血缘宗法 祖 先崇拜共同组成孝赖以产生 存在 发展的土壤 特有的传统文化 注定孝必然经历从祭 祀祖先的宗孝伦理过渡到家庭伦理 终结于政治伦理 作为一个以农立国的民族 具有相对恒定性民族性格 土地是经济基础 是财富象征 视土地为生命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 统治者就是高度重视农业 而当时生产力低下 农业 完全依靠自然风调 雨顺 面对自然强大 人自视渺小 无奈 反倒促人养成安土重迁的 性格和心理 寄希望用农业丰收果实祭祀上帝祖先 神佑自己在这块土地上 乐土知命 祭祀本是民俗化仪式却与孝相并论 由祭祀开始孝道之风 修宗庙 敬祀事 教民追孝 也 3 中国传统特有家族聚居特色 每个家族都有严格的族规 维护和强化孝 百善孝为先 几乎所有族规开篇之始就讲孝 孝立身传家之宝 要求子弟 孝为百行之首 传承不掇 如 颜氏家训 开篇 夫圣贤之书 教人读孝 中国特有家国同构特色 自然家规族规孝规慢慢放大 打上宗法烙印 孝的价值观念 体现为 上下贵贱 尊卑长幼之序 不得逾越 孝百行之源 发至于性 属本性亲情血 缘情感流露 但由于中国特有的血缘政治 孝自觉沦为工具理性 往下推衍便是忠 可以 移于君 移于国 忠臣以事其君 孝子以事其亲 其本一也 4 孝是对家庭而言 属伦理范畴 忠则是对国家而言 属政治范畴 孝的伦理情感放大为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