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已发黄).doc_第1页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已发黄).doc_第2页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已发黄).doc_第3页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已发黄).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普及手风琴教育之我见(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山东 日照 276826)摘 要:多年来,手风琴专业者们演奏的曲目大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这与普通大众的欣赏能力产生了较大的差距,致使手风琴的听众越来越少,严重影响到它的发展,因此,手风琴教育的推广普及工作势在必行。本文面对21世纪音乐多元发展的现实,从多方面阐述了手风琴要重展生机必须面对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普及手风琴教育就必须使手风琴音乐的创作面向大众生活。关键词:手风琴;普及;音乐;群众手风琴是一种具有丰富表现力的乐器。多年来,它以独特的美吸引着广大热爱音乐者。在对它的学习中不仅能带来精神上的愉悦,还能提高艺术修养。然而在近些年来,手风琴的发展好像偏离了它应有的轨道。有文章写道:“当代美术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不能与美无关,我们且不说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而至少也得为人民大众的大多数服务,而要使大多数人喜欢和接受。”我想音乐亦是如此。一、普及发展手风琴中的“大众化”与“经典”一些高技巧、高难度的曲子,大家认可它是因为意境美还是技巧高呢?我觉得真正好的曲子,不是它的技术,而是它的感觉。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有很多非专业人士去听手风琴音乐会,他们欣赏的并不是真正能听懂的东西。当然并不是说推崇大众化的东西而放弃经典,众所周知,只是“阳春白雪”会产生“曲高和寡”;“下里巴人”太多也就“俗”了,雅俗共赏也很不错。技巧用得恰到好处则会为乐曲画龙点睛,如果滥用则会画蛇添足。曾经在论坛上看过这么一句话:要学习它(技巧),又不能为它所束缚;要争取学会它、掌握它、应用它;又不要把它搞成“紧箍咒”,给自己套在头上,把自己禁锢起来!杨国立老师在关于手风琴普及教育框架之构思里面讲到:“我们在普及手风琴教育中一味追求高、难深的艺术效果,会使普通人望而生畏,难以达到普及的初衷。我们要转变我们的传统观念,要知道,阳春白雪固然美丽,但毕竟曲高和寡,离开了人民大众喜爱,手风琴就失去了发展的根基。”曾有一个场景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傍晚,一个人背着手风琴在寂静的河边时而委婉时而激昂地弹唱,弹唱的都是些苏联战争时期的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曲子,周围的战友都在跟着哼唱,眸子里充满了憧憬。给我的感觉很美,也许音乐的魅力就体现在让彼此在旋律中达成共识,让大家体会到共同美。二、从音乐审美的角度看手风琴音乐普及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群众能够接受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但目前国人对某些外来艺术的欣赏能力还有欠缺,如果只用大众的欣赏水平来衡量艺术的发展是否健康,那就会影响艺术的发展。音乐艺术是对美和丑的一种浓缩性表现,从音乐审美的角度来看,回归手风琴音乐的本色比较客观。人们不理解它是由于不了解它的表现形式,要提高人们对手风琴音乐的认识和欣赏水平,就必须推广手风琴音乐知识。手风琴具有较强的音乐表现力,它最善于表现那些旋律悠扬、节奏明快、和声变化丰富的轻音乐。国外的演奏家认为“从热烈的探戈舞曲,欢快的波尔卡舞曲到令人激动的小步舞曲;从爵士乐到布鲁斯轻音乐,从轻快的苏格兰双人舞曲到快步舞曲,手风琴音乐在于传统与现代之中”,这是一个比较贴切的概括。怎样才能让优秀的手风琴音乐回归于生活?让大众接受它,推广手风琴知识、提高人们对手风琴音乐的认识和欣赏水平是十分必要的。三、普及手风琴教育中的“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 有人曾问阿托尔斯泰:“如果让你一个人在一个荒岛上,你的作品将永远不会有人读到,你还会不会写作?”他的回答是:“不会。”是的,再好的作品,如果没人欣赏,只是孤芳自赏,这个作品还有什么意义呢?音乐作品也是如此。那么什么样的音乐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音乐呢?是技高精深的吗?现在手风琴音乐的发展趋势似乎逐渐倾向于“以技论英雄”,这使得观众越来越少,成了只有专业人士才能欣赏的“阳春白雪”。其实,在“阳春白雪”中也有大众非常喜欢的作品,这就说明“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还是可以融洽到一起的,如伯牙摔琴的故事。 伯牙摔琴说的是晋国大夫俞伯牙善琴,造诣精妙绝伦,“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唯钟子期能够领悟,两人结为知己。钟子期不幸猝死令俞伯牙悲痛欲绝,惟一能听懂“高山流水”的知音不在了,还为谁操琴?于是忿然将瑶琴扔下山崖这不正说明“阳春白雪”也未必不受“下里巴人”欢迎,原因是伯牙弹奏的内容贴近钟子期的生活现实。让音乐回归生活不失为一个良策,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跟舶来文化的区别之处。中国艺术文化更强调“意境”。由于五千年的审美方向没有发生改变,所以中国民乐中“阳春白雪”与大众的审美情趣结合得十分完好。可以说,民乐中技艺精湛的作品老百姓就越喜欢,如琵琶曲十面埋伏。“阳春白雪”贵在艺术性却缺乏通俗性,而“下里巴人”最大的特征是“通俗性”,人说“山歌无本句句真”,真正的音乐家不会因乡间小调的简易而贬低其音乐价值,而把它当做创作的材料;真正淳朴的“下里巴人”也不会因交响乐的门庭高深而对其抨击,相反那正是他们追随的“香格里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只是相对而言的,没有“下里巴人”也就无所谓“阳春白雪”,“阳春白雪”是从“下里巴人”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手风琴的教育中要注重两者的结合,让“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兼收并蓄于教学中,既有技巧的存在又能使群众易于接受,这样终有一天,我们面对的不再是“曲高和寡”而是“曲高和众”了。四、正确认识手风琴的表现力手风琴具有较强的表现力,但不少人把的表现力看的过高,它只是一件乐器,无论演奏者水平多么高超,也不可能弹出交响乐团的效果。演奏效果的好坏直接就影响了人们对手风琴的印象。另外,由于钢琴和手风琴都是键盘乐器,所以很多人把它们结合在一起,一些手风琴曲是由钢琴曲改编而来的,有些曲子改编的很成功,但是有些则让人不以为然,钢琴左手和弦的那种气势在手风琴左手上是演奏不出来的,反而会让人感觉演奏乐曲手风琴不如钢琴。就是这种现象让大家自然而然的将手风琴和钢琴作比较,其实钢琴和手风琴是有很大差异的。五、曲目的选择是影响手风琴教育的重要因素手风琴音乐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形成今天的状况,说明了它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它的风格和韵味是其他乐器不可相比的!我们似乎把“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放到了跷跷板的两端,有时为了发展一端而忽视了另一端。这里就暂时把它定义为“跷跷板说”吧。也许无论社会如何发展,都仍会存在“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业余手风琴教学中由于技术欠佳致使演奏的乐曲不受人们欢迎,曲目大、难、深,音乐的可听性不强、不够大众化等因素都是影响手风琴教育的原因。要普及手风琴教育,曲目的选择很重要,它是手风琴音乐大众化的一个导向。因此,应从可听性及乐器的特点上选择曲目,除了进行技术的训练,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手风琴音乐的审美感,从而使手风琴音乐在音乐文化的市场中以独特的风格重新得到广大群众的喜欢和认同。参考文献:1 李原.对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