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网站删除 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 绪论 单元一 单元二绪论 单元一 单元二 一 单选题 1 粘性土由半固体状态转到可塑状态的界限含水量称为 A 液限 B 塑限 C 缩限 D 流限 2 某土样的液限 塑限 21 天然含水量 26 则该土的塑性指数为 46 L P A 0 25 B 0 50 C 0 80 D 25 3 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大于 30 时 砂土的密实度为 A 松散状态 B 稍密状态 C 中密状态 D 密实状态 4 计算 a1 2时 pl和 p2分别取 A 1kPa 和 2kPa B 10kPa 和 20kPa C 100kPa 和 200kPaD 1000kPa 和 2000kPa 5 触探按其贯入方式不同 分为 A 静力触探和钻探 B 动力触探和标准贯入 C 轻便触探和重型触探 D 动力触探和静力触探 6 砌体承重结构对地基变形控制的主要特征值是 A 沉降量 B 沉降差 C 倾斜 D 局部倾斜 7 计算土自重应力时 对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层采用 A 湿重度 B 有效重度 C 饱和重度 D 天然重度 8 只有 才能引起地基的附加应力和变形 A 基底压力 B 基底附加压力 C 有效应力 D 有效自重应力 9 有一基础埋置深度 d 1 5m 建筑物荷载及基础和台阶土重传至基底总压力为 100kN m2 若基底以上土的饱和重度为 18 kN m3 基底以下土的饱和重度为 17kN m3 地下水位在地表处 则基底竖向附加应力为 A 85 kN m2 B 73 kN m2 C 88 kN m2 D 70 kN m2 10 因地基不均匀 建筑物荷载差异大或体型复杂等因素引起的地基变形 对于多层和高 层建筑 应由 控制 A 局部倾斜 B 沉降差 C 倾斜 D 整体倾斜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网站删除 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 11 下列由试验得到的压缩系数中 系数属于低压缩性土 A 0 10MPa 1 B 0 4MPa 1 C 0 09MPa 1 D 0 5MPa 1 12 在下列指标组中全部直接由试验测定的为 A 天然重度 含水量 干重度 B 土粒比重 天然重度 含水量 C 土粒比重 天然重度 孔隙比 D 天然重度 孔隙比 含水量 13 土中自重应力与附加应力值随深度的增加变化是 A 土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均减小 B 土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均增加 C 土自重应力增加而附加应力减小 D 土自重应力减小而附加应力增加 14 土的压缩变形主要是由于 引起的 A 土被压实 B 土颗粒体积减小 C 空隙水被挤出 D 空隙水和气体被挤出 15 地基规范 按 的大小 将地基土的压缩性分为三类 A Es B 1 2 C D 16 工程上常用 的大小作为区分粘性土与粉土的标准 A L B P C IL D IP 17 地基规范 评定碎石土的密实度可用 指标来判别 A Es B 1 2 C N D N63 5 18 基底附加压力计算式为 式中 d 表示 d A GF p m 0 A 室外基底埋深 B 室内基底埋深 C 天然地面下的基底埋深 D 室内外埋深平均值 19 已知某土样 e 0 4 Sr 25 则该土样的气相 液相 固相的三相体积比为 A 1 4 8 B 1 3 10 C 1 3 8 D 1 4 10 20 已知某土样天然含水量 50 则该土样的含水状况可描述为 A 1m3的土样 其中含水 0 5m3 B 1m3的土样 其中含水 0 33m3 C 1kg 的土样 其中含水 0 5kg D 1kg 的土样 其中含水 0 33kg 21 在偏心受压基础中 随着偏心距的增大 其基底压力分布图的变化趋势是 A 三角形 梯形 局部三角形 B 三角形 局部三角形 梯形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网站删除 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 C 梯形 三角形 局部三角形 D 局部三角形 梯形 三角形 22 民用建筑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 一般要求沉降观测的频率是 A 每日一次 B 每周一次 C 每月一次 D 每层一次 23 对于轴心受压基础基底中心点以下地基土中的附加应力描述正确的是 A 同一水平面 中间大 两边小 垂直方向递增 B 同一水平面 中间小 两边大 垂直方向递减 C 同一水平面 中间大 两边小 垂直方向递减 D 同一水平面 中间小 两边大 垂直方向递增 24 液限是塑态和流态的界限含水量 也即是 的含量 A 强结合水 B 强结合水加弱结合水 C 弱结合水加自由水 D 强结合水加自由水 25 正常情况下 土的四项重度指标的大小关系为 A r rsat rd r B rsat rd r r C r rd rsat r D rsat r rd r 二 多选题 1 下列描述基础概念正确的是 A 基础是建筑结构的一部分 B 基础只承受上部建筑结构的重量 C 基础由若干土层组成 D 基础可分为人工基础和天然基础 E 基础是一种地下结构 2 基础的作用是 A 承受建筑物的重量 B 承受地基的重量 C 承受自身的重量 D 扩散荷载 E 可以调节地基的变形 3 下列描述地基概念正确的是 A 地基是指基础底下的所有土层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网站删除 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 B 地基承受基础传来的荷载 C 地基的沉降对上部结构无影响 D 地基可分为人工地基和天然地基两种 E 地基应有足够的强度 4 土是由 组成的三相体系 A 颗粒 B 空隙 C 气体 D 水 E 有机质 5 属于静力触探的符号是 A N B qc C fs D ps E fak 6 根据液性指数 粘性土的状态可分为 A 硬塑 B 可塑 C 中塑 D 软塑 E 流塑 7 具有塑性指数和液性指数的物理特征 A 淤泥质土 B 粉土 C 粘土 D 粉质粘土 E 砂土 8 确定无粘性土密实度的方法是 A 砂土用载荷试验 B 碎石土用锤击 N63 5 C 碎石土用野外鉴别法 D 砂土用标贯锤击数 N E 砂土用压缩试验 9 工程勘察报告应包括的内容是 A 工程概况及场地条件 B 勘探点布置及工程地质剖面图 C 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有关勘探 土工试验资料 D 工程地质评价 E 提出地基处理及基础设计图 10 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地基土主要物理力学性质参数中 属于力学性质指标的是 A r B C a1 2 D c E 11 在工程地质勘探工作中 属于用原位测试方法确定的指标有 A 土粒比重 B 锥尖阻力 C 侧壁阻力 D 临塑荷载 E 天然含水量 12 某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工程地质剖面图中 某孔口数据标注如图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 的是 A 地下水水位距离地面深度为 2 8m B 66 号孔口的相对标高为 5 92m C 该勘探孔底绝对标高为 53 08m D 该勘探孔深度为 59m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网站删除 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 A B C A B C E 该勘探孔底绝对标高为 59m 单元三单元三 一 单选题 1 具有抗剪强度指标 c 的地基土是 A 碎石 B 砂土 C 淤泥 D 粉质粘土 2 淤泥质土地基上基础的宽度愈大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修正值 A 愈小 B 愈大 C 与基底宽度无关 D 基底宽度大于 3m 时愈大 3 需要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修正的是 A 基础宽度 1m 埋深 0 5m B 基础宽度 2m 埋深 0 5m C 基础宽度 3m 埋深 0 5m D 基础宽度 4m 埋深 1 0m 4 相同地基上的基础 当基础宽度相同时 埋深愈大 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的修正值 A 愈小 B 愈大 C 与埋深无关 D 按基底下不同土的类别而定 5 以下莫尔圆与抗剪强度线的图中 土不会发生剪切破坏的是 6 地基土处 于剪切破坏的 极限平衡状态 时 莫尔圆与抗剪强度线为 图 7 剪切试验条件中快剪 是指 A 不固结不排水剪 B 固结不排水 剪 C 不固结排水剪 D 固结排水剪 8 剪切试验条件中固结快剪是指 A 不固结不排水剪 B 固结不排水剪 C 不固结排水剪 D 固结排水剪 9 剪切试验条件中慢剪是指 D D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网站删除 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 A 不固结不排水剪 B 固结不排水剪 C 不固结排水剪 D 固结排水剪 10 同样的土在以下剪切试验条件下测得抗剪强度最大的是 A 不固结不排水剪 B 固结不排水剪 C 不固结排水剪 D 固结排水剪 11 同样的土在以下剪切试验条件下测得抗剪强度最小的是 A 不固结不排水剪 B 固结不排水剪 C 不固结排水剪 D 固结排水剪 12 某柱下独立基础 埋置在厚 5 米的均匀分布的粉质粘土中 粉质粘土的地基承载力特 征值 修正系数 然重度 基础埋150KPa k a f 3 0 b 6 1 d 3 17mKNr 深 2 米 基础底面尺寸为 2 5m 4m 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 A 188 25KPa B 190 8KPa C 195 9KPa D 272 4KPa 13 某柱下独立基础 埋置在厚 4 米的均匀分布的粘性土中 粘性土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修正系数 天然重度 基础埋120KPa k a f 3 0 b 6 1 d 3 61mKNr 深 1 5 米 基础底面宽度 7 米 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 A 179 2KPa B 164 8KPa C 160KPa D 145 6KPa 14 某墙下条形基础 埋置深度 5 米 持力层为粉质粘土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修正系数 天然重度 基础底面以180KPa k a f 0 b 6 1 d 3 81mKNr 上各层土的加权平均重度 基础宽度 2m 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 3 m 5 61mKNr 值为 A 219 6KPa B 223 2KPa C 298 8KPa D 309 6KPa 15 随着基底压力的增加 地基土中会发生 破坏 当破坏区扩展到极大范围 并 且出现贯穿到地面的滑动面时 整个地基即失稳破坏 A 压缩 B 剪切 C 应力 D 挤压 16 根据荷载试验画出的的 p s 曲线中直线段向曲线段转变的节点所对应的荷载为 A 极限荷载 B 临界荷载 C 临塑荷载 D 界限荷载 17 根据荷载试验画出的的 p s 曲线中曲线段向陡降段转变的节点所对应的荷载为 A 极限荷载 B 临界荷载 C 临塑荷载 D 界限荷载 18 根据静荷载试验画出的 p s 曲线中曲线段为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网站删除 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 A 压缩变形 B 塑性变形阶段 C 失稳阶段 D 弹性变形阶段 19 根据荷载试验画出的的 p s 曲线中陡降段为 A 压缩变形 B 塑性变形阶段 C 失稳阶段 D 弹性变形阶段 20 抗剪强度指标 c 中 c 是指 A 内摩擦角 B 内聚力 C 密实度 D 塑性指数 二 多选题 1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在室内可通过以下哪些试验来测定 A 直接剪切试验 B 三轴剪切 C 无侧限抗压试验 D 大型十字板剪切 E 标准贯入试验 2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修正依据是 A 建筑物的类型 B 基础的类型 C 地基的类型 D 基础的宽度 E 基础的埋深 3 地基土抗剪强度指标是 A B C c D E a f 4 粘性土抗剪强度指标是 A B C c D E a f 5 确定地基承载力的方法有 A 理论公式 B 荷载试验 C 原位测试 D 压缩试验 E 经验方 法 6 影响土的抗剪强度的因素有 A 含水量 B 密实度 C 压缩性 D 粘粒含量 E 土颗粒表面形状 7 对于 p s 曲线上存在明显初始直线段的静荷载试验 所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A 小于临塑荷载 B 大于临塑荷载 C 小于极限荷载 D 大于极限荷载 E 等于极限荷载 8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修正公式中修正系数 与 有关 b d A 土的类别 B 土的物理性质指标 C 土的物理状态指标 D 土的抗剪强度 E 基底压力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网站删除 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 9 对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修正公式中叙述正确的是 m r A 基础底面土的重度 B 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 C 基础及上覆土的平均重度 D 地下水位面以下取有效重度 E 地下水位面以下取饱和重度 10 对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修正公式中叙述正确的是 r A 基础底面土的重度 B 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 C 基础及上覆土的平均重度 D 地下水位面以下取有效重度 E 地下水位面以下取饱和重度 单元五单元五 一 单选题 1 无筋扩展基础台阶的允许宽高比为 1 1 5 则符合要求的是 A 台阶宽 200mm 高 250mm B 台阶宽 300mm 高 200mm C 台阶宽 250mm 高 500mm D 台阶宽 150mm 高 200mm 2 计算钢筋混凝土墙下条形基础底板厚度和底板配筋时用的地基反力是 A B C D bl GF bl GF kk bl F bl Fk 3 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底板配筋叙述正确的是 A 双向钢筋网下层为受力筋 上层为构造筋 B 双向钢筋网上层为受力筋 下层为构造筋 C 双向钢筋网上下层均为受力筋 D 双向钢筋网上下层均为构造筋 4 已知轴压基础底面积 A 18m2 长边与短边之比 则长边为 m 2 b l A 3 B 4 C 5 D 6 5 纵横墙下条形基础底板在墙角交接处钢筋布置正确的是 A 横墙底板的横向受力筋通常布置至交接区内 纵墙底板的横向受力筋不进入交接区 内 B 纵墙底板的横向受力筋通常布置至交接区内 横墙底板的横向受力筋不进入交接区 内 C 纵横墙底板的横向受力筋均延伸布置至交接区内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网站删除 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 D 纵横墙底板的横向受力筋不延伸至交接区内 仅两方向分布筋伸至交接区内 6 能减少基底附加压力的基础是 基础 A 柱下条形基础 B 柱下十字交叉基础 C 箱形基础 D 筏形基础 7 在抗震设防区 除岩石地基外 天然地基上的箱形和筏形基础 其埋置深度不宜小于 建 筑物高度的 A 1 10 B 1 12 C 1 15 D 1 18 8 无筋扩展基础材料的 性能好 A 抗拉 B 抗弯 C 抗剪 D 抗压 9 无筋扩展基础台阶允许宽高比的大小除了与基础材料及其强度等级有关外 还与 A 基底压力有关 B 地基土的压缩模量有关 C 基础的底面尺寸有关 D 持力层的承载力有关 10 轴心受压现浇柱基础高度大于等于 mm 时 可仅将柱四角的基础插筋伸至底 板钢筋网上 其余插筋可锚固在基础顶面下满足锚固长度要求 A 900 B 1000 C 1100 D 1200 11 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底板高度由 确定 A 受弯承载力 B 受剪承载力 C 经验估算 D 受冲切承载力 12 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的边长大于或等于 时 底板受力筋的长度可取边长 的 0 9 倍 并宜交错布置 A 2m B 2 5 m C 3m D 3 5m 13 墙下条形基础底板配筋正确的是 A 受力筋布置在板宽度方向下部 分布筋的下面 B 受力筋布置在板宽度方向下部 分布筋的上面 C 分布筋布置在板下部 受力筋的下面 D 受力筋布置在板上部的最上面 14 某墙下条形基础传来 Fk 160kN m 基础自重及基础上土重 Gk 44kN m 基础宽度 b 1 6 则基底压力为 kN m2 A 130 B 140 C 150 D 160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网站删除 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 15 基础埋置深度是指 A 室外天然地面至基础垫层底面的距离 B 室外设计地面至基础底面的距离 C 室外天然地面至基础底面的距离 D 室外设计地面至基础垫层底面的距离 16 新建筑物基础深于旧建筑物基础时 新旧建筑物相邻基础之间应保持的距离不宜小于 两相邻基础底面高差的 倍 A 0 5 1 B 1 2 C 2 3 D 3 4 17 某无筋扩展基础的台阶允许宽高比为 1 1 25 当台阶宽度为 300 时 则下列该台阶的 高度中 是符合要求的 A 300 B 325 C 350 D 400 18 钢筋混凝土锥形基础的边缘高度不宜小于 mm A 100 B 150 C 200 D 300 19 钢筋混凝土锥形基础顶面做成平台 从柱边缘每边至少放大 50 mm 目的是 A 防止柱底部尺寸不足 B 防止边坡混凝土坍落 C 便于基础支模 D 便于柱支模 20 基础垫层顶面至室外地面的距离为 400mm 做砖基础大放脚最多可收 个台阶 A 1 B 2 C 3 D 4 C 21 房屋基础中必须满足基础台阶宽高比要求的是 A 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B 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 C 柱下条形基础 D 无筋扩展基础 22 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的底板高度由 确定 A 抗弯 B 抗剪 C 抗压 D 构造 二 多选题 1 影响基础埋置深度的主要因素为 相邻原有建筑基础的埋置深度 A 建筑物的使用要求 B 基础形式 C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D 地基土冻结深度 E 建筑物的重要性 2 按材料不同 基础可分为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网站删除 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 A 基础 B 砖基础 C 毛石基础 D 混凝土基础 E 钢筋混凝土基础 3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修正与 因素有关 A 基础宽度 B 基础埋深 C 基础类型 D 土的重度 E 土的类别 4 钢筋混凝土阶梯型基础台阶数设置较正确的是 A 基础高度 h 500mm 宜用一阶 B 基础高度 h 600mm 宜用两阶 C 基础高度 h 900mm 宜用三阶 D 基础高度 h 900mm 宜用三阶 E 基础高度 h 1500mm 宜用四阶 5 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结构设计的内容有 A 基础底板宽度 B 基础底板厚度 C 基础底板局部受压 D 基础底板配筋 E 基础底板冲切 6 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的截面形式符合规定的有 A 当基础高度 h 250mm 截面采用锥形 B 当基础高度 h 250mm 截面采用平板式 C 当基础高度 h 250mm 截面采用平板式 D 当基础高度 h 200mm 截面采用锥形 E 当基础高度 h 300mm 截面采用锥形 7 扩展基础下的垫层 一般的做法是 A 设置混凝土垫层 强度等级 C10 B 可采用碎石垫层或砂垫层 C 垫层厚度不宜小于 70mm D 垫层两边各伸出底板 100mm E 也可不设垫层 8 无筋扩展基础台阶允许宽高比的大与以下哪些因素有关 A 基础材料种类 B 基础材料强度等级 C 地基强度 D 地基压缩性 E 基底压力 9 以下符合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的材料强度要求的是 A 混凝土 C10 受力钢筋直径 8 mm 间距 100 B 混凝土 C20 受力钢筋直径 10mm 间距 150 C 混凝土 C30 受力钢筋直径 12 mm 间距 250 D 混凝土 C30 分布钢筋直径 8 mm 间距 100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网站删除 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 E 混凝土 C30 分布钢筋直径 6 mm 间距 400 10 扩展基础是指 A 钢筋混凝土墙下条形基础 B 钢筋混凝土柱下独立基础 C 钢筋混凝土柱下条形基础 D 砖基础 E 筏板基础 11 地基承载力设计要求建筑物基础设计时 要求偏心受压基底压力满足以下要求 A B C D ak fp ak fp2 1 max a fp a fp2 1 max E aO fp 12 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上有插筋时 其插筋的 应与柱内纵向受力钢筋相同 A 数量 B 直径 C 锚固长度 D 长度 E 钢筋种类 单元六单元六 一 单选题 1 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 桩顶竖向荷载全部由桩侧阻力承受 桩端阻力可忽略不计的桩 为 A 摩擦桩 B 端承桩 C 摩擦端承桩 D 端承摩擦桩 2 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 桩顶竖向荷载全部由桩端阻力承受 桩侧阻力可忽略不计的桩 为 A 摩擦桩 B 端承桩 C 摩擦端承桩 D 端承摩擦桩 3 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 桩顶竖向荷载主要有由桩侧阻力承受 桩端阻力承担小部分荷 载的桩为 A 摩擦桩 B 端承桩 C 摩擦端承桩 D 端承摩擦桩 4 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 桩顶竖向荷载主要有由桩端阻力承受 桩侧阻力承担小部分荷 载的桩为 A 摩擦桩 B 端承桩 C 摩擦端承桩 D 端承摩擦桩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网站删除 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 5 按成桩方法与挤土效应将桩划分为非挤土桩 部分挤土桩及挤土桩 属于非挤土桩的是 A 大直径钻孔灌注桩 B 沉管灌注桩 C 下端封闭的管桩 D 实心的预制桩 6 摩擦型桩的中心距不宜小于桩身直径的 倍 A 2 B 3 C 4 D 5 7 桩底进入持力层的深度 宜为桩身直径的 倍 A 1 5 B 1 C 3 D 1 3 8 应选择较硬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 桩端全断面进入持力层的深度 对于粘性土 粉土不 宜小于 A 1d B 1 5d C 2d D 3d 9 设计使用年限不少于 50 年时 非腐蚀环境中预制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A C25 B C30 C C40 D C60 10 设计使用年限不少于 50 年时 非腐蚀环境中预应力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A C25 B C30 C C40 D C60 11 设计使用年限不少于 50 年时 非腐蚀环境中灌注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A C25 B C30 C C40 D C60 12 钻孔灌注桩构造钢筋的长度不宜小于 A 桩长 B 桩长的 C 桩长的 D 桩长的 3 2 3 1 2 1 13 桩顶嵌入承台内的长度不应小于 A 桩直径或边长 B 50mm C 100mm D 30 mm 14 混凝土桩的主筋应锚入承台内 其锚入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 HRB335 和 HRB400 的 倍 A 20 B 25 C 30 D 35 15 承台的最小宽度不应小于 mm A 200 B 500 C 300 D 400 16 桩基础承台下边桩中心至承台边缘的距离不宜小于 A 桩的半径或边长 B 桩的直径或边长 C 2 倍桩的直径或边长 D 1 5 倍桩的直径或边长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网站删除 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 17 桩基础承台下边桩的外边缘至承台边缘的距离不小于 mm A 100 B 120 C 150 D 200 18 对于条形承台梁 桩的外边缘至承台梁边缘的距离不小于 mm A 50 B 75 C 100 D 150 19 桩基础承台的平面尺寸由 确定 A 桩距 桩长 桩根数 B 桩长 桩根数 边桩中心至承台边缘的距离 C 边桩中心至承台边缘的距离 桩长 桩距 D 桩距 桩根数 边桩中心至承台边缘的距离 20 承台的最小厚度不应小于 mm A 200 B 500 C 300 D 400 21 矩形承台 其钢筋应按双向均匀通长布置 钢筋直径不宜小于 间距不宜 大于 A 8 mm 200 mm B 10 mm 150 mm C 10 mm 200 mm D 12 mm 200 mm 22 三桩承台 钢筋应按三向板带均匀布置 且最里面的三根钢筋围成的三角形应在 A 任意位置 B 柱截面范围内 C 柱截面范围外 D 桩截面范围内 23 桩基础承台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A C20 B C25 C C30 D C40 24 桩基础承台纵向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 70mm 当有垫层时保护层厚度不 应小于 mm 且不应小于桩头嵌入承台内的长度 A 30 B 50 C 70 D 100 25 桩承台梁配筋符合构造规定的是 A 主筋直径不应小于 8mm B 主筋直径不宜小于 12mm C 架立筋不宜小于 8mm D 箍筋直径不宜小于 8mm 26 某钻孔灌注桩设计桩长 15m 桩截面积 0 1425 m2 周长 1 338 m 桩端土承载力特征 值为 1600KPa 桩侧土承载力特征值为 22 KPa 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网站删除 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 A 228 KN B 441 54 KN C 558KN D 669 54 KN 27 预制桩截面 300 300 mm 混凝土 C30 fc 14 3MPa 工作条件系数 c 0 75 桩身 混凝土强度为 KN A 772 B 900 C 965 D 1287 28 承台受冲切承载力 受剪承载力和抗弯承载力验算时 取用的单桩荷载为 A 单桩竖向力标准值 B 单桩竖向力设计值 C 单桩竖向力最大设计值 D 单桩净反力设计值 29 对承台的受冲切承载力和受剪承载力验算 可以确定承台的 A 长度 B 宽度 C 高度 D 配筋 30 对承台的受弯承载力验算 可以确定承台的 A 长度 B 宽度 C 高度 D 配筋 31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确定 在同一条件下的试桩数量 不宜少于总桩数的 且不少于 3 根 A 1 B 2 C 3 D 4 32 某端承型桩群桩基础 其端承桩基础的总竖向承载力 Q 与各单桩的竖向承载力之和 Qi 比较 可以认为是 情况 A Q Qi B Q Qi C Q Qi D Q Qi 33 某四桩承台桩基础 作用在承台顶面的竖向力设计值为 800KN 承台与其上覆土自重 设计值为 1000KN 则单桩承受的桩顶竖向力设计值为 KN A 200 B 250 C 450 D 500 34 某四桩承台桩基础 作用在承台顶面的竖向力设计值为 612 96KN 弯矩设计值为 882KN m 承台与其上覆土自重设计值为 1650KN 承台宽度为 5m 桩中心至承台中 心的水平距离为 1 75m 1 则单桩承受的桩顶竖向力最大设计值为 A 279 24KN B 439 74KN C 565 74KN D 743 96KN 2 则桩最大净反力设计值为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网站删除 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 A 27 24 KN B 153 24 KN C 331 46KN D 558 48 KN 二 多选题 1 桩端的持力层可选择 A 坚实的土层 B 淤泥 C 中等强度的土层 D 淤泥质土 E 岩层 2 应通长配筋的桩是 A 坡地岸边的桩 B 8 度及 8 度以上地震区的桩 C 抗拔桩 D 嵌岩端承桩 E 受水平荷载和弯矩较大的桩 3 承台联系梁设置正确的是 A 单桩承台 应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设置联系梁 B 两桩承台 应在其短向设置联系梁 C 两桩承台 应在其长向设置联系梁 D 有抗震要求的柱下独立承台 宜在两个主轴方向设置联系梁 E 联系梁底面宜与承台底面位于同一标高 4 柱与承台的连接符合构造规定的是 A 柱纵向主筋锚入承台不应小于 30 倍纵向主筋直径 B 柱纵向主筋锚入承台不应小于 35 倍纵向主筋直径 C 当承台高度不满足锚固要求时 竖向锚固长度不应小于 35 倍纵向主筋直径 并向 柱轴线方向呈 90 弯折 D 当承台高度不满足锚固要求时 竖向锚固长度不应小于 20 倍纵向主筋直径 并向 柱轴线方向呈 90 弯折 E 当承台高度不满足锚固要求时 竖向锚固长度不应小于 30 倍纵向主筋直径 并向 柱轴线方向呈 90 弯折 5 设计使用年限不少于 50 年时 非腐蚀环境中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要求符合规定的是 A 预制桩不应低于 C20 B 预制桩不应低于 C30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网站删除 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 C 灌注桩不应低于 C25 D 灌注桩不应低于 C30 E 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老年人春节安全预防
- 老年人护理知识培训活动课件
- 酿酒知识培训目的课件
- 汇源PET新产品命名方向再讨论
- 实数高频基础考题分类训练(12种类型60道)解析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提分专项训练
- 红米需要泡几个小时
- 天津市2025年中考历史试卷及答案
- 人物传记(第二单元)-2025-2026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素养通关训练(原卷版)
- 老年人健康养护知识培训课件
- 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重点考点 专项练-2026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 公司对公司走账合同范本
- 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2025年半年度报告
- 核电站主要材料质量保证措施
- (2025年标准)挖桩孔协议书
- 消化内科课件模板
- 拍摄与剪辑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项目实施进程汇报
- 医学检验质量安全管理培训
- 2025-2030AI辅助药物研发创新趋势分析与投资机会评估报告
- 2025仓库保管员试题及答案
- 实验室设备管理员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