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性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ppt_第1页
酸性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ppt_第2页
酸性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ppt_第3页
酸性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ppt_第4页
酸性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酸性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本章重点内容固体表面的酸性质及其测定方法 酸中心的形成与结构 二元氧化物酸中心判定经验规则固体酸的催化作用 概述 酸性催化剂是石油炼制与化学工业中使用较多的一类催化剂 如烃类的裂化 烃类的异构化 芳烃和烯烃的烷基化 烯烃的水合制醇 醇的脱水等反应都使用酸性催化剂 早期用硫酸 氢氟酸 磷酸 等液体酸或三氯化铝等路易斯酸作为催化剂 这些酸都具有确定的酸强度 酸类型 而且在较低温度下有相当高的催化活性 活化能低即提供较少的势能就可以让反应继续进行 说明活性高 从产品分离 设备腐蚀 尤其从环保方面考虑 使用固体酸催化剂替代H2SO4 HF和AlCl3等液体酸催化剂的工艺十分重要 本章主要探讨固体酸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B Br nsted 酸和L Lewis 酸的概念 凡是能给出质子的物质称为B酸NH3十H3O B酸 NH4 十H2O凡是能接受电子对的物质称为L酸BF3 L酸 十 NH3 F3B NH3 固体酸 固体酸 凡能化学吸附碱性物质的固体 按Br nsted和Lewis的定义 能给出质子或者接受电子对的固体称之为固体酸 固体酸的类型 1 天然粘土类 高岭土 膨润土 蒙脱土 天然沸石等 主要组分为氧化硅和氧化铝 2 浸润类 液体酸 H2SO4 H3PO4 负载在相应的载体 氧化硅和氧化铝 上 3 阳离子交换树脂4 金属氧化物或复合氧化物 如ZrO2 WO3MoO3 WO3 ZrO2 MoO3 ZrO2 杂多酸 合成分子筛等5 金属盐 NiSO4 AlPO4 AlCl3 固体表面酸性测定方法 固体表面的酸性质 固体表面的酸性质包括如下几方面表面酸中心类型 有2种类型酸中心 即Br nsted酸中心和Lewis酸中心酸强度及强度分布酸量 固体表面的酸性质表征方法 非水溶液的指试剂法 Non aqueousindicatormethods 红外光谱法 Infraredspectroscopicmethod 用KBr压片制成分析样品 之前要对KBr中微量水小心处理 微量热法 Microcalorimetricmethods 碱性气体吸附法 Adsorptionofgasbases 程序脱附法 Temperature programmed desorption TPD 模型反应法 Modelreactionsfordeterminationofsurfaceacidity 指试剂法 固体表面的酸强度定义为将吸附的中性的碱转变为其共轭酸的能力 B H BH 如果碱性指示剂B与其共轭酸BH 式有不同的颜色 可以选择具有不同解离常数的指示剂B 看能否与转变为其共轭酸BH 式该方法的缺点 无法区分B酸中心和L酸中心 如果固体酸本身有颜色 该方法不能用 红外光谱法 Infraredspectroscopicmethod 固体表面酸中心类型鉴定方法 碱性分子在固体表面上吸附的红外光谱法是一种表征固体表面酸中心特征的方法 该方法非常灵敏 提供的证据直接可靠 碱性探针分子在固体表面上吸附 碱性分子在B酸中心吸附形成离子键 在L酸中心吸附形成配位键 红外光谱可以灵敏 可靠的区分由于吸附形成的离子键和配位键 碱性探针分子通常选择NH3或吡啶分子 由于NH3 吡啶分子的碱性较强 可以在很弱的酸中心产生吸附 对于强酸中心具有更好的选择性 吡啶探针分子的红外光谱法 IRspectraofpyridineadsorbed 吡啶吸附在ZSM 5上的B酸中心上形成吡啶离子 其红外特征吸收峰之一在1540cm 1附近处 吡啶吸附在ZSM 5上的L酸中心上形成配位键 其红外特征吸收峰在1440 1465cm 1处区间 例子 HZSM 5沸石上B L酸位吸附吡啶后的红外光谱 吡啶吸附红外光谱法 Py IR 测定催化剂表面酸类型的例子 1HNMR技术 分子筛的酸性中心可分为B酸和L酸中心1HNMR技术可直接检测与骨架铝相连的B酸分子筛的B酸的1H核的 酸中心的强度及其测定 酸强度是指给出质子的能力 B酸强度 或者接受电子对的能力 L酸强度 通常用酸强度函数Ho表示固体酸强度 Ho越小酸强度越强 Ho越大酸越弱 通常固体酸强度测定方法 用指示剂指示的胺滴定法和气态碱分子吸附 脱附法 气态碱吸附法 碱分子吸附在固体酸中心上 强酸中心吸附的碱比在弱酸中心吸附的更牢固 使之脱附也更困难 当升温脱附时 吸附弱的碱先排出 故根据不同温度下排出的碱量 可以得出酸强度和酸量 将固体样品置于石英天平上 经抽空后再引进有机碱蒸气使之吸附 如长时间抽空样品重量不变 那么留在样品上的碱量就可作为化学吸附量 常用的气态碱有NH3 吡啶 正丁胺等 程序升温脱附法 Temperature programmed desorption TPD 由气态碱吸附法发展而来 该法将预先吸附了某种碱的固体在等速升温并通入稳定流速的惰性载气 N2或He 条件下 表面吸附的碱在一定温度范围便脱附出来 用检测器 TCD MS 记录碱脱附速度随温度的变化 即得TPD曲线 这种曲线的形状 大小及出现最高峰时的温度Tm值 均与固体酸的表面性质有关 各种阳离子交换的ZSM 5上吸附氨的TPD结果 程序升温脱附法表征催化剂表面的酸强度分布 TPD 酸量的测定 固体酸表面上的酸量 通常表示为单位重量或者单位表面积上酸位的毫摩尔数 即mmol wt或mmol m2 酸量也称酸度 指酸的浓度 TPD法用碱性气体的脱附温度表示酸的强度时 该温度下的脱附峰面积可以表示该强度的酸量 脱附峰面积表示该强度的酸量 用于固体表面酸性表征方法比较 方法吸附指试剂正丁胺滴定法吸附微量量热法热分析 TG 方法 气态碱吸附法 程序升温热脱附探针分子红外光谱1HMASNMR 表征内容酸量 酸强度酸量 酸强度酸量 酸强度酸量 酸强度B酸 L酸B酸量 B酸强度 固体碱强度与碱量 固体碱强度 表面给出电子对给吸附酸的能力 固体碱表面上的碱量 通常表示为单位重量或者单位表面积上碱位的毫摩尔数 即mmol wt或mmol m2 碱量也称为碱度 指碱中心的浓度 测定方法 气态酸吸附质的吸附法 常用苯酚蒸汽 酸碱中心对协同作用 对于一些反应 虽然由催化剂表面上的酸中心所催化 但碱中心也或多或少地起一定的协同作用 这种酸 碱中心协同作用的双功能催化剂有时显示很高的活性 具有酸 碱中心的双功能催化剂的酸中心 碱中心强度比单个酸中心或碱中心的强度更低 如ZrO2是一种弱酸弱碱 对分裂C H键具有酸位和碱位的协同作用 酸 碱中心对协同作用的例子 ZrO2 ZrO2上酸中心和碱中心的强度都很弱 但它却具有很强的C H键断裂活性 比SiO2 A12O3和MgO的活性都高 这种酸中心和碱中心的协同作用 对于某些特定的反应是很有利的 具有更高活性和选择性 这类催化剂叫酸碱双功能催化剂 酸碱中心对的表征 用吸附苯酚程序升温脱附 TPD 法表征 苯酚可在酸性SiO2 A12O3上 碱性MgO上吸附 也可在ZrO2上吸附 其脱附温度高于在MgO或SiO2 A12O3上的脱附温度 表明苯酚在ZrO2上吸附最强 在SiO2 A12O3上最弱 在MgO上吸附中等 这是ZrO2酸碱双功能催化中心协调作用的结果 固体表面酸中心的形成与结构 氧化物固体表面的酸性来源 氧化物固体 SiO2 Al2O3 表面的OH能解离给出质子 A A O H B酸 当合适的第二种氧化物BO掺入后 可增强氧化物表面酸性解离常数 通常会增强好几倍 如SiO2 Al2O3 SiO2 ZrO2 Al2O3 B2O3等在高温下处理氧化物固体 表面羟基 OH 脱水形成不完全配位的金属构成 A12O3表面酸碱中心 Al2O3是广泛使用的吸附剂和催化剂 更多场合用作催化剂载体 Al2O3有多种不同的变体 等 其中重要的 Al2O3表面既有酸中心 也有碱中心 A12O3表面的B L酸中心形成与结构 L 酸中心由表面羟基脱水形成的不完全配位的铝构成 L酸中心吸附水后形成B酸中心 B酸中心的酸强度太弱 通常认为Al2O3不具有B酸性 SiO2 Al2O3复合氧化物表面的L酸中心的结构 SiO2 Al2O3复合氧化物表面的B酸中心的结构 二元复合氧化物的酸性起源 Tanabe将氧化物的电价模型与氧化物的酸性进行关联 提出如下观点 1 对于二元复合氧化物 凡是电荷出现不平衡就会有酸性产生 2 电荷为正过剩则显L酸性 电荷为负过剩则显B酸性 判定二元复合氧化物酸性的经验规则 两个基本假定 1 两种氧化物形成复合物时 两种正电荷元素的配位数保持不变 2 主要成分 量多 的氧化物的氧原子配位电荷数 氧的键合数 决定了所有氧原子配位电荷数 TiO2 SiO2二元复合氧化物酸性的判断 TiO2 SiO2二元复合氧化物 TiO2是主要成分 SiO2是次要成分 Ti的价态和配位数分别是 4和6 Si的价态和配位数分别是 4和4 TiO2上氧的配位电荷数为 4 6 2 3 6个氧原子与1个Ti 4配位 SiO2上氧的配位电荷数也是 2 3 1个Si与4个O相配位 每个Si O键上电荷净值为 4 4 2 3 1 3整个SiO2上的电荷净值为 4 1 3 4 3 正电荷过剩 TiO2 SiO2混合物表面呈L酸性 SiO2 TiO2二元复合氧化物酸性的判断 SiO2 TiO2二元复合氧化物 SiO2是主要成分 TiO2是次要成分 Si的价态和配位数分别是 4和4 Ti的价态和配位数分别是 4和6 SiO2上氧的配位电荷数为 4 4 1 TiO2上氧的配位电荷数也为 1 Ti O键上的电荷净值为 4 6 1 1 3 整个TiO2上的电荷净值为 6 1 3 2 负电荷过剩 SiO2 TiO2混合物表面呈B酸性 ZnO ZrO2二元复合氧化物酸性的判断 ZnO ZrO2二元复合氧化物 ZnO是主要成分 ZrO2是次要成分 Zn的价态和配位数分别是 2和4 Zr的价态和配位数分别是 4和8 ZnO上氧的配位电荷数为 2 4 1 2 ZrO2上氧的配位电荷数也为 1 2 Zr O键上的电荷净值为 4 8 1 2 0 整个ZrO2上的净电荷值为 0 ZnO ZrO2混合物表面无酸性 影响二元氧化物酸位产生的因素 二元氧化物的组成TiO2 SiO2二元复合氧化物 TiO2是主要成分 SiO2是次要成分 复合氧化物表面呈L酸性 SiO2是主要成分 TiO2是次要成分 复合氧化物表面呈B酸性 制备方法 机械混合与复合物结果不同 预处理温度等 固体酸的催化作用 研究固体酸的催化作用通常需了解如下几点关系 1 酸性质与催化作用的关系2 酸强度与催化活性和选择性的关系3 酸量 酸浓度 与催化活性的关系 酸位性质与催化作用关系 酸催化反应 与酸性质密切相关 不同类型的酸活性中心会有不同的催化效果 不同类型的反应 要求酸催化剂的酸位性质也不相同 有的反应需要B酸催化 有的反应需要L酸催化 有的反应可同时被两种酸催化 B 酸位催化作用 大多数的催化反应是在B 酸位上进行的 异丙苯裂解是典型的B酸催化的反应 常用的催化剂是SiO2 Al2O3 SiO2 Al2O3上既有B 酸中心 又既有L 酸中心 用醋酸钠处理后其裂解异丙苯的活性便降低了 这是因为钠离子置换了SiO2 Al2O3上的质子 失去了B酸中心之故 单独L 酸位是不显活性的 该催化反应的速率与B 酸位的浓度之间存在良好的关联 L 酸位催化的反应 各种有机物的乙酰化反应 要用L酸位催化 通常的SiO2 Al2O3固体酸对乙酰化反应几乎无催化活性 但高温处理的SiO2 Al2O3固体酸对乙酰化反应具有一定的催化活性 常用AlCl3 FeCl3等典型的L酸催化剂 乙醇脱水制乙烯也是在L酸催化下进行 常用 Al2O3催化剂 B 酸位和L 酸位同时催化的反应 链烷烃催化裂解 既可被B酸活化 又可被L酸活化 最大裂解速率与总酸量 B酸 L酸 相对应 重油加氢裂化的主催化剂为Co MoO3 Al2O3或Ni MoO3 Al2O3 在Al2O3上原来只有L酸位 引入MoO3形成了B酸位 Co或Ni的引入是阻止强L酸位的形成 中等强度的L酸位在B酸位共存下有利于加氢脱硫的活性 L酸位和B酸位的共存具有协调效应 有些反应虽不为酸所催化 但酸的存在会影响反应的选择性 如 过渡金属氧化物上烃的氧化 氧化物的酸碱性能影响反应产物的选择性 酸强度与活性和选择性的关系 固体酸催化剂表面 不同酸强度的部位有一定分布 不同酸强度的部位可能有不同的催化活性 一般涉及C C键断裂的反应如催化裂化 骨架异构化 烷基转移和歧化等反应 要求强酸中心 涉及C H键断裂的反应如氢转移 水合 环化 烷基化等反应 要求弱酸中心 通常 顺反异构 双键异构 聚合 烷基化 裂化 歧化同一反应 不同的酸强度对其活性的影响不一样 酸强度大的反应活性也高 酸量与催化活性的关系 固体酸催化剂表面上的酸量与其催化活性有明显的关系 在合适的酸类型与酸强度下 通常催化剂的活性随酸量的增加而增加 或呈线性关系 或呈非线性关系三聚甲醛在酸性催化剂上的解聚 在催化剂酸强度H0 3的条件下 催化活性 一级速率常数 与酸量呈线性关系 苯胺在ZSM 5催化剂上与甲醇的烷基化反应 苯胺的转化率与ZSM 5的酸量呈非线性关系 固体超强酸及其催化作用 固体酸的强度若超过100 硫酸的酸强度 称之为超强酸 因为100 硫酸的酸强度用酸强度函数H0表示为 11 9 因此 H0 11 9的固体酸就称为固体超强酸 H0越小酸强度越强 H0越大酸越弱 固体超强酸可分为含卤素和不含卤素两大类 含卤素的固体超强酸 主要是负载型的典型代表有SbF5 AlCl3 SbF5 HF SbF5 CF3SO3H等负载在SiO2 Al2O3 SiO2 TiO2 Al2O3等载体上优点 活性高问题 原料价格高 稳定性差 卤素对设备有腐蚀性 不含卤素的固体超强酸 主要是负载型的典型代表有含SO42 促进类的锆系 SO42 ZrO2 钛系 SO42 TiO2 铁系 SO42 Fe3O4 以及WO3 MoO3和B2O3负载的WO3 ZrO2 WO3 SnO2 WO3 TiO2 MoO3 ZrO2 和B2O3 ZrO2等复合氧化物 可作为酸催化剂替代传统的H2SO4和氟磺酸等 用于异构化 烷基化 酯化 醚化 氯化等反应 活性高 无腐蚀和分离问题 被认为是绿色催化剂 不含卤素的固体超强酸的制备方法 主要有浸渍法含SO42 促进类的SO42 ZrO2 SO42 Fe3O4的制备 用H2SO4或 NH4 2SO4浸渍Zr OH 4 Fe OH 3 后经一定温度 500 600oC 焙烧制得 WO3 ZrO2 WO3 SnO2 MoO3 ZrO2 的制备 用钨酸氨或钼酸氨水溶液浸渍Zr OH 4 Sn OH 4 后经一定温度 600 800oC 焙烧制得 固体超强碱 固体超强碱 由于超强酸被定义为酸强度超过H0 11 9 100 硫酸的酸强度 强度较中性物质H0 7低了19个单位 因而提出强度较中性物质 H0 7 高出19个单位的碱性物质就称为固体超强碱 固体表面的碱强度用碱强度函数H 表示高于 26时就称为固体超强碱 固体超强碱有经特殊处理的碱金属与氧化物形成的 1 氧化物固体超强碱 2 分子筛型固体超强碱 固体超强碱类型 氧化物固体超强碱Na MgO K NH3 Al2O3 KOH Al2O3 KF Al2O3 KF ZrO2 分子筛型固体超强碱例子 K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