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姜汉昌范文.doc_第1页
心得姜汉昌范文.doc_第2页
心得姜汉昌范文.doc_第3页
心得姜汉昌范文.doc_第4页
心得姜汉昌范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得姜汉昌范文 爱与自由同行成就精彩人生参观河南西下池小学有感会宁县东关小学姜汉昌9月17日至9月21日,我们在会宁县教育局李俊局长的带领下,走进了以90%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为主要生源的河南洛阳西工区洛北乡西下池小学,近距离了解了她的高效课堂课堂模式、大课间和其独特的校园文化建设。 感受一智力中没有一样东西不是源自感觉西下池小学的校园里有19道文化景观,这是西下池小学学生拥有的独特的成长环境。 在这个只有七八亩大的袖珍学校里,有秋千、沙池,有“数阵”、“地棋”,有“和平鸽苑”、“吉祥兔屋”,有松树、柿树、樱桃树、梨树等28种树木、11种农作物,以及学生亲手为鸟儿搭建的“鸟巢”,可谓“一步一景,处处皆文化”。 校园里的第一处景观是一棵石榴树,这是学校的校树,与其说是校树,不如说是学校心教育的一颗种子,正是从这棵石榴树开始,学校在校园内栽种了果树、花草和蔬菜等。 这样的生态环境拉近了孩子与自然的距离,让学校回归到教育的起点。 校园里大小几十棵树,每一棵都有一个精美的树牌,树牌上的小知识为孩子观察世界多开了一扇窗;操场上由13棵杨树组成了“文化林”,每一棵树记载有一个与洛阳历史相关的成语故事。 教学楼前有6棵龙爪槐,像6把翠绿的大洋伞,下面掩映着6组文化小桌凳。 纯木结构的“星光长廊”是学生们最留恋的景观之一。 长廊被命名为“星光长廊”,其用意在于表明此处是一个展示学生个人才艺与作品的地方,学校期望这里就像星光闪烁的璀璨夜空,成为儿童们发现自我、展示自我的一个充满吸引力的地方;长廊亦被命为“月光廊下”,是希望这里还是一个月光掩映之下,绿树娑婆成荫,可以休憩心灵,享受安宁的浪漫之处所。 或许正是基于以上的想法,学校把长廊的文化展示主题定为“成为最好的自己,我是最美西院人”。 长廊两边绿树成荫,石榴坠地;长廊里面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和中国结;长廊两侧的廊壁上全是孩子们对自己、对父母老师朋友、对大自然最真实独特的感受和表达,世界一流的充满梦幻和想象力的经典名画点缀其间;到处都是孩子们的照片和才艺作品展示。 在这里,不仅可以坐下来,靠在廊边读书、闲谈,还可以找见自己或小伙伴的精彩瞬间。 一个乡村小学,建造如此高品味的校园文化长廊,其做法并非奢侈,而是基于儿童成长的需要。 学校的金牌小导游告诉我们一个实木的、精致的文化长廊,不仅会有文化的味道,更会有生命的芳香;一个命名为“星光长廊”的地方,必定是生命价值的流光溢彩之处所;一个被称为“月光廊下”的处所,定然是生命中浪漫奇妙的感觉之所在。 长廊中有无数的校园明星卡片,我在这里要展示给大家并与大家分享的是西下池小学四 (1)班王晨露的一张“众多景观,我只取这一抹嫣红星光长廊。 长廊很美,走在里面,像是走进了古代皇宫里一般,正前方悬挂着的灯笼,又像是驻守长廊的小精灵。 抬头仰望,头顶上方的一片天空,藏着我们无限的梦想;环视四周,长廊的精雕细琢吸引着我。 在这散发着松香的长廊中,我放飞我的梦想;在这个清闲宜人的环境中,我钻进书籍的海洋;在这个充满童真童趣的地方,我知道了怎样去生活。 其实,像这样充满情趣、充满哲理的学生话语在西下池小学的校园文化长廊里比比皆是。 西下池小学校园的东南角有个沙池,参观那天,正好遇见冯醒老师带着一年级小同学在那儿玩沙子,她告诉参观者学校之所以建这样一个沙池,是基于心理学上的“沙盘游戏疗法”,即采用意象的创造性治疗形式,把沙子、水和沙具运用在富有创意的意象中,把无形的心理事实以某种适当的象征方式呈现出来,从而使学生的心理问题获得疗愈、人格获得发展。 在心理学理论的支撑下,学校将室内沙盘建到室外,进行了更具实效性的改造。 孩子在沙池中自由挖掘、堆砌、塑形,有的挖地道,有的垒城堡,有的修公路,有的挖池塘孩子们在玩沙的过程中构建着自己的内心世界,其内在的感觉和情绪得以流动、宣泄、抒发。 对于沙池,四 (1)班的张露露同学在星光长廊中写下了这样一段与其年龄有点不相称的话“一粒沙是一个世界,沙盘中展现出美妙的心灵花园。 我们在这个心灵花园中将自己全部展现,开心也好,失落也罢,对着这万千世界,对着这心灵的圣洁,还有什么是我解决不了的呢?让沙子慢慢地从手指中流过,仿佛我们的生命之泉在流淌。 在这里,我找回了力量。 一沙一世界,这个世界里有我的生命、我的感觉、我的喜悦、我的悲伤、我的无奈我们将在这心灵花园中成长起来。 其实,星光长廊、生态园、沙池只是西下池小学19道校园景观中的3个。 数阵游戏、地棋、童谣、石榴校树、鸟巢这些景观都让学校成了儿童活动的乐园,让儿童在自由与规则中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反思给孩子创建“有感觉”的环境和空间,让校园成为学生最留恋的地方,让他们的感觉流淌出来,上升到精神,学习则不过是顺手牵羊的事情。 作为教育者,不仅要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儿童世界”,还要将优秀的文化以儿童喜欢的形式呈现。 把整个校园经营成一部童书,让孩子自己觉察世界,觉察自我,书写自己的童话。 感受二课堂让学生作主走进西下池小学的教室,和其他常规教室不同的是,讲台上没有老师,老师走到了学生中间;黑板上只写上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没有长篇板书;课桌按面对面摆放,有横有竖,错落有致;学生有坐有站有卧,有话就说,不必经谁的同意,放松自然;课堂上有老师引导,有学生思考与讨论,有学生发言,有学生走上讲台讲解,也有学生对学生的发言点评。 整个过程,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者和支配者,教师只在适当的时候穿针引线。 展示过程是生生、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学生才艺展示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创造的过程,更是师生收获认同和尊重、重建内在生命高价值感的过程。 总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活泼、简单、真实的生态课堂!反思如果在课堂中,总是看到教师在决定学生的表达与展示,就表明学习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种控制。 课堂教学不是以教学的名义做简单的灌输,而是让学生在自由、安全的环境中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对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的成全。 没有智慧、没有挑战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也是不具有生成性的。 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感受三爱和自由,让师生成为自己西下池小学的教导主任张会芹告诉我们西下池小学对教师提的不是专业成长,而是完整成长。 每学期初,西下池小学的教师都要从两个方面写一份个人成长规划一是专业成长计划,二是人文素养提升计划。 人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是情绪、感觉、心理、认知等内在的内容。 教师每学期至少要读两本书,一本是教育教学专业书,一本是自己喜欢的人文类书籍。 每周五下午是西下池小学多年来雷打不动的集体学习时间。 几年来,从百家讲坛的于丹、钱文忠、曾仕强,到心理学专家艾克哈特托利、罗杰斯、毕淑敏、武志红、张德芬,再到教育心理学专家蒙特梭利、皮亚杰、孙瑞雪这些大师、专家的视频和书籍逐步进入教师的视野。 在与大师的交流对话中,教师们不断解决着自身关于焦虑、恐惧、愤怒、内疚、忧伤、嫉妒等情绪问题,不断地省察着自己的内心,不断地发现着自己真实的感觉。 让教师在读书、写作、论坛中理解教育并建立共同的教育信仰,是西下池小学整体改革的关键举措,也是教师发展最有效、最朴素的举措。 少先大队部的张学争老师告诉我们“爱和自由,让师生成为自己”,是西下池小学的核心办学理念。 学校所做的一切,无论是阳光少年品格训练活动课程,还是社团活动,都是为了爱和自由。 其背后的教育哲学是儿童不依靠成人塑造,而是自己创造自己;儿童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自己成长的。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由孩子自己来完成自我创造,成人只是创造环境,协助孩子,让孩子在规则之下享受最大的自由。 生命的纪律是秩序;智力的纪律是专注;行为的纪律是顺从。 规则形成内在秩序感,内在秩序感是学习专注、行为顺从的前提条件。 当一个人富有秩序感,专注于当下的时刻,自然会获得极大的创造力和自由感,会接纳并顺从生命和生活中的一切,这是生命真正成熟的表现。 西下池小学的基本规则有不伤害自己、他人和环境;别人的东西归别人所有,自己的东西归自己支配;请等待;请归位;不打扰别人;学会说“不”;做错事情要道歉;拥抱表达爱。 这些规则厘清了教育的界限,在这些规则之下,学生拥有最大的自由。 以“请归位”为例。 物品归位是内在秩序感的一种外在表现,帮助学生形成这样的秩序感可以使它的内在更加清明,生活条理有序。 若只用话语来讲解和要求,孩子的理解可能会不够清澈。 所以用一些图片和行为来演示、演绎,更能有助于学生的内化。 拍一些桌凳、用具归位的图片,实际让教师和学生进行一些诸如把垃圾放进垃圾箱的行为,学生便能很快领悟请归位的内涵。 开始时,还不能完全做到,经过老师和同学们一次次的提醒,慢慢地,请归位的内在秩序感就建立起来了。 一旦建立起了内在秩序感,孩子在看到了物品乱放、垃圾乱丢的现象就会主动摆好、放好,因为秩序感被破坏会让他的内心不舒服。 传统的教育往往会说,一个知道把垃圾放在垃圾箱里、过马路不闯红灯、从不随意乱动别人的物品的人是有道德的人。 其实,这一切和道德无关,只和一个人的内在秩序感是否建立了有关。 再来看“请等待”。 西下池小学的校园里有5个秋千,课间学生荡秋千时,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每个秋千架的侧前方都有学生排队。 等待荡秋千的学生要排队,而且当有人排队等待时,荡秋千者一次最多只能荡30下。 这是该校学生荡秋千的规则。 在西下池小学,绝大多数学生都明白“要享受荡秋千的自由,就必须遵守排队的规则”,遵守规则后才能有真正的自由。 小小的秋千成了“自由与规则”教育的有效资源。 “自由与规则”体现在课堂上,演绎的是另一种精彩。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选择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是西下池小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 “让学生自由、安全地大胆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不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本,而以学生生命发展为本。 这是西下池小学的课堂教学标准。 更值得一提的是,鲁慧老师告知我们的有关西下池小学一年级的开学第一课开学的第一天集会上,有一项专门的议程让所有的一年级新生,按班级手拉手,在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的带领下,从全体师生的面前走一圈,大家都向他们招手致意问好。 然后校长会和其他年级段的学生交流这样几个问题我们该怎样来爱新来的学弟和学妹?找不到教室怎么办?不知道卫生间在哪里怎么办?在地上丢垃圾怎么办?跳到花池里摘树上的果子怎么办?在校园里乱跑乱叫怎么办?摔倒了怎么办?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三条规则的讲解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伤害环境。 接下来的一周,是让班主任带领新生游览参观学校所有的场所,操场、活动区、生态园、长廊、沙池、秋千架、卫生间、音乐室、美术室、图书室、电脑室、多媒体室、实验室等等,告诉孩子什么时候可以或应该到什么样的场所去;班主任带领孩子到每一个班级去和学哥和学姐见面,高年级的孩子要表示欢迎和接纳;班主任带领孩子到每一个教师办公室去,所有的老师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最后班主任带领孩子到校长室,校长迎接每一个孩子的到来,告诉他们我在这里办公,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可以来找我。 这样的一个过程下来,所有的孩子都平静了下来,新学校人的认同与接纳给了他们安全感,他们对学校的认同与接纳让他们有了归属感。 反思 1、当生命有了基本的安全感后,人才可能进一步去发展和完善自我内在的感觉与情绪,才能形成心理和认知,从而到达精神的层面。 这期间,如果给孩子一个爱和自由的空间,喜悦、平和、宁静、专注的品格会次第到来,灵魂的广度和深度也会延伸。 儿童的精神世界绝不是一张白纸,它要靠成人去勾画描绘。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然的哲学家和艺术家,他们天然地懂得并知道如何活在精神世界里。 教育要做的事情只是给孩子提供一个自由的环境来配合儿童生命的发展阶段,孩子们的精神与秘密便会自发地显现出来了。 所以,教育应该通过让学生自由发展、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然成长,从而实现使每一个孩子成为自己。 2、爱不是塑造,爱是深深地理解和接受,就是承认每一个孩子都具有人的全部尊严和价值。 自由就是遵循生命成长的法则,让孩子通过自我体验、自我感觉、自我创造、自我实现,自然成长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自我完善的人。 教育应从儿童出发,从儿童的需要出发,让儿童以自己最喜欢和最想接受的方式成长,教育者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