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苏教版语文教材选文弊端.doc_第1页
透视苏教版语文教材选文弊端.doc_第2页
透视苏教版语文教材选文弊端.doc_第3页
透视苏教版语文教材选文弊端.doc_第4页
透视苏教版语文教材选文弊端.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透视苏教版语文教材选文弊端语文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以一线教师的鲜活体验为依据,透视苏教版语文教材选文暴露出的弊端,并分析产生弊端的原因,进而试着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关键词:教材 苏教版 选文弊端 原因 方法 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教学体验,使我深切地意识到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几类选文不适合教学。同时,我也询问了几位同行在教授这些选文后的感受,他们和我有同感。我根据教育学中提到的教学规律之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试着透视编者遴选范文暴露出的弊端: 一.选入了与学生生活的时代相隔较远(大于十年)的时事评论。鲁迅的杂文,比如必修三中的拿来主义、现代散文选读中的春末闲谈,就不适合作为当前教材的选文。鲁迅的这类杂文就相当于现在的时事评论。当代著名的评论家梁文道曾说到:“一篇优秀的评论在发表当时总是欠缺背景的,理由是那个背景就是当时的社会认知、媒体回响以及读者的心理情绪,用不着你去铺排,也很难铺排。”鲁迅的杂文自然属于优秀的评论,那么自然也是不会去铺排那些背景的。教材编者即便是以课下注释的方式给出了一些背景介绍,就算教师通过课前预习等方式尽可能多的提供了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这种情况下学生阅读这篇杂文带来的快感与当时读者获得的相比,必定大打折扣了。更何况有些背景(那个时代的社会认知与读者的心理情绪等)是难以完整的再现的。这两种快感程度的差别就像听人用隐语讲笑话,有时一听完就懂了,开怀大笑;有时没懂隐语的意思,还要求讲的人进一步解释隐语,可很多时候讲的人也不愿意解释,因为一旦解释,这则笑话的艺术效果就没了。热心的他人或许会给解释一下,你这才理解了隐语,不过你会觉得没有其他人听后表现出的那么可笑,因为“隐语的方式”本身就是该则笑话的核心内容。就算你终于弄清楚了这则笑话,终于感觉到了一点快感时,你也不太能享受到完整的快感了,因为大家都已笑过了,没有了充分享受这快感所需的氛围,那么仅剩的这点快感又要打折扣了。我们在事隔几十年后的今天再读鲁迅的优秀杂文时,每一个读者都只能是那个通过他人解释才弄懂了人家的笑话的听众。这样的阅读就导致了今天学生对鲁迅文章的阅读恐惧与反感,而丝毫体会不到鲁迅杂文的美,更不用说体会曾给读者带来的酣畅淋漓的快感了。因此,我认为鲁迅的这类时事杂文不该选入教材。当然教材需要一些时事评论,可以选最近几年的时评,比如陈丹青、王彬彬、梁文道、余杰、摩罗等人的评论文章,有很多优秀的时评可以选入教材作为范文。 二.与学生体验脱节的并且属于一同个话题的文章安排成了整个专题。必修一中“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的选文就存在这样的问题。这一专题中选入的文章自不必说,都是令人拍手叫绝的好文章,但这些选文不适合作高中的阅读教材。因为理想的教材选文应该符合受教育者的成长经历和成长体验,而对大多数高中生而言,他们至多有离家住宿的体验,基本上没有离开故乡的体验,并且离开家的体验与离开故乡的体验只有一点点重合部分,所以可以说他们根本就没有离开故乡的经历体验。更何况在这一专题中选入的几篇文章还不仅仅是重在表达思乡的或强烈或深沉情感的文章,有一些文章的重点内容还涉及了故乡的文化内涵与哲学内涵,比如我心归去远方今生今世的证据。尤其是后一类选文,就要求学生在体验被完全架空的情况下进行彻底的冥想,学生阅读后的效果如何就可想而知了。当然并不是说学生没有体验过的文章一概不能入选,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就是通过读书来扩展自己的视野的。所以我认为这类与学生经历体验脱节的且属同类话题的选文可以选入,但只能选一两篇,编者把这类选文编选成为一个专题就不妥当了。就必修一中的“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而言,要选入教材也应该选那些重在表达思乡情感的,而不是那些重在阐释关于故乡的哲学与文化思考的文章。 三.选入了思想过于深奥、语言晦涩的文章。比如现代散文选中的云南冬天的树林这篇文章的思想中就包含着存在主义哲学及语言学的能指和所指等方面的深奥的内容。在阅读这篇文章时,读者如果没有一定的西方哲学、语言学知识,就会感到不知所云。那么对于高中生而言,这两方面的知识是欠缺的。就是有些老师,如果平时不喜欢这两门学科的话,也未必会涉猎到相关知识。说到语言的晦涩拗口,学生还是会提到鲁迅的杂文,那种特定时代背景下形成的文白相间的语言读来确实给人佶屈聱牙之感。当然不是说鲁迅的文章都不适合选入,鲁迅的小说还是适合选入的,因为小说的情节性可以淡化这种语言的弊端。 四.编选时,考虑了独特性,却忽略了选文的艺术性。比如必修四中李白的蜀道难,就其艺术手法特点而言,主要是想象与夸张,这两种艺术特点在唐诗宋词选读中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并且想象的内容比蜀道难的更瑰丽多彩,更富有美感,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而夸张的手法也比蜀道难中的运用更自然畅快。就思想内容而言,蜀道难的特点是多元的主题,这一特点同样突出地体现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这样看来,蜀道难被选入教材只考虑了其个性特征,作为诗歌少了一些韵律上、艺术上的美感。因此,把梦游天姥吟留别作为必修教材的篇目更好。类似的还有辛弃疾的两首必修二中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唐诗宋词选读中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两首词的主题相似,个性特征都是运用典故。诗词本身就富有跳跃性、含蓄的特点,再加上多处用典,致使学生在阅读它们时忙于了解典故,疏通文意,最后勉强地把典故与整首词的含意贯通起来。从学生的阅读体验来说,词的美感也被繁多的典故隔离得支离破碎,学生根本就品味不出词的美感。我认为这样的诗文不适合放到必修中,如果是出于让学生全面了解辛弃疾词的风格的目的,在选修教材中选入一篇即可。 五.选文与专题特征不吻合。谏太宗十思疏,这篇文章在必修三专题“寻觅文言津梁”中的小专题“因声求气”部分,这篇文言文由于其特定的写作背景是大臣向皇帝提建议,所以文章的语义重复,第三小节写到的十条建议中,只有最后两条能鲜明地看出是从赏罚两个方面提出建议,其它的四组建议中每两组都是重复语义,并没有从相对的两个角度提出建议;再有全文三小节间文意脱节,第一小节是用比喻论证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第二小节写历代帝王不能始终竭尽诚心地对待百姓的后果;第三小节提出十条建议,而这十条建议内容也不完全是关于如何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也不都是关于如何竭尽诚心对待子民的。因此,我认为这样的语言怎么能称得上文言津梁?这样文意脱节的文章因声怎能求得畅通的文气?所以至少谏太宗十思疏不该放在这个专题,或者出于让学生了解这种文体,可以考虑放在读本中。 可以说参与编写语文教材的人也都是语文教学方面的专家,可为什么把这些不适合教学的文章也选入了教材呢?这是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第一,教材编写者忽视了学生的经历体验。编写教材的人虽然是语文教学方面的专家,但大多都已不是教学一线的教师,所以在编选时,就自然会以编者自己的人生经历(主要是指有一定共性的社会背景)、审美体验为标准。而编者的经历体验与学生间的落差太大,在这种情况下,一线教师教学时就会产生困惑这么好的文章无论怎样讲解,怎样点拨,为什么学生不买账呢?教师甚至会觉得糟蹋了好文章。 第二,教材编者拘泥于遴选传统经典文章这一原则。苏州大学王家伦教授曾说过,选文应选优秀文学作品、名家名篇和经典这三者的交集部分,适合教与学是遴选范文的首要标准。这也是我几年教学实践后最深的体验之一。 第三,教材编者过于注重政治教育。比如,鲁迅的杂文一定要选入就是因为在官方意识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