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站进水口、大坝及水垫塘高程(含下游混凝土围堰)、透水护坦高程、泄洪洞出口段、上游RCC围堰高程开挖与支护项目技术方案.doc_第1页
水电站进水口、大坝及水垫塘高程(含下游混凝土围堰)、透水护坦高程、泄洪洞出口段、上游RCC围堰高程开挖与支护项目技术方案.doc_第2页
水电站进水口、大坝及水垫塘高程(含下游混凝土围堰)、透水护坦高程、泄洪洞出口段、上游RCC围堰高程开挖与支护项目技术方案.doc_第3页
水电站进水口、大坝及水垫塘高程(含下游混凝土围堰)、透水护坦高程、泄洪洞出口段、上游RCC围堰高程开挖与支护项目技术方案.doc_第4页
水电站进水口、大坝及水垫塘高程(含下游混凝土围堰)、透水护坦高程、泄洪洞出口段、上游RCC围堰高程开挖与支护项目技术方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目 录第一章 工程综合说明11.1 工程概况11.2 合同的主要工程项目和范围11.2.1 工程施工的区域范围11.2.2 实施、完成和维护的工程项目21.3 主要工程量和工期要求31.3.1 主要工程量31.3.2 工期要求31.4 现场自然条件31.4.1 水文气象31.4.2 工程地质81.5 现场施工条件131.5.1 交通条件131.5.2 砂石骨料及混凝土系统131.5.3 施工供电141.5.4 施工供水141.5.5 弃料场和存料场141.5.6 施工场地141.6 发包人提供的材料和设备15第二章 施工总体规划162.1 工程施工特点和主要措施162.1.1 施工特点162.1.2 主要施工措施162.2 施工总体目标192.3 施工组织机构202.3.1 现场施工组织机构202.3.2 项目部决策层212.3.3 项目部管理层212.3.4 作业层222.3.5 专家组222.4 总体施工方案222.4.1 施工分区222.4.2 施工阶段划分232.4.3 总体施工程序232.4.4 主要施工方法262.5 主要资源配置342.5.2 主要劳动力计划382.5.3 主要材料计划39第三章 施工总体布置403.1 施工总体布置原则403.2 施工管理及生活营地403.3 主要施工辅助企业403.3.1 综合加工厂403.3.2 机械修配厂403.3.3 砂石加工系统和混凝土生产系统413.4 仓储设施413.4.1 物资仓库413.4.2 炸药库413.4.3 油库413.4.4 混装炸药地面站413.5 临时施工道路413.6 施工风、水、电及通讯系统423.6.1 施工供风423.6.2 施工供水433.6.3 施工供电443.6.4 通讯系统483.7 渣场规划及管理483.8 工地试验室483.9 制浆系统483.10 环保及其它设施493.10.1 施工环境保护设施493.10.2 施工安全设施503.10.3 消防设施513.10.4 各种信号的设置513.11 施工用地计划513.12 平面布置图52第四章 施工总进度计划534.1 施工总进度编制原则534.2 招标文件对施工总进度的要求534.2.1 招标文件要求的控制性工期534.2.2 与本合同有关的其他合同的工程项目和控制性工期534.2.3 本方案计划工期544.3 施工关键线路544.4 主要项目的施工进度安排544.5 主要施工强度指标584.6 工期保证措施604.6.1 人员保证措施604.6.2 机械设备保证措施604.6.3 计划控制保证措施604.6.4 技术保证措施604.6.5 根据本工程特点采取的措施614.6.6 其它保证措施61第五章 土石方工程施工635.1 概述635.1.1 主要工程项目及工程量635.1.2 施工特性645.1.3 工程特点665.2 施工布置665.2.1 施工道路布置665.2.2 开挖施工设备的选择685.2.3 施工供风695.2.4 集渣平台和拦渣墙布置695.2.5 施工排水及水流控制695.3 施工程序705.4 土石方平衡715.5 开挖方法745.5.1 大坝坝肩开挖745.5.2 水垫塘岸坡开挖765.5.3 电站进水口开挖775.5.4 泄洪洞出口(一期)开挖785.5.5 上游RCC围堰岸坡开挖785.5.6 灌浆平洞石方开挖795.5.7 基岩地质缺陷处理795.6 开挖施工工艺说明815.6.1 开挖施工流程815.6.2 土方开挖815.6.3 石方开挖825.7 主要施工措施885.7.1 拱座开挖质量控制措施885.7.2 河道清理措施885.7.3 施工干扰协调措施895.8 进度计划及强度分析905.8.1 进度计划905.8.2 强度分析945.9 主要施工设备配置945.10 施工质量保证措施955.11 安全文明施工保证措施95第六章 支护工程施工976.1 概述976.1.1 概况976.1.2 支护部位及工程量976.1.3 支护施工特点996.2 支护施工程序1006.3 施工布置1016.3.1 支护施工道路1016.3.2 锚索加工场布置1016.3.3 支护施工平台搭设布置1016.3.4 提升架布置1016.3.5 风、水、电布置1016.3.6 供浆系统布置1026.4 砂浆锚杆施工1026.4.1 工艺流程1026.4.2 材料1036.4.3 钻孔1036.4.4 砂浆锚杆安装与注浆1036.4.5 质量控制1046.5 喷射混凝土施工1046.5.1 施工程序1046.5.2 材料1056.5.3 准备工作1056.5.4 施工方法1066.5.5 养护1086.5.6 质量安全措施1086.6 预应力锚束施工1086.6.1 施工方案1096.6.2 主要施工机具1096.6.3 施工平台1106.6.4 钻孔1106.6.5 锚索制安1116.6.6 垫座及锚头砼浇筑1126.6.7 锚索灌浆1136.6.8 锚索张拉1146.6.9 锚索工艺试验1146.6.10 质量控制1146.6.11 观测1156.7 施工进度及强度1166.8 主要资源配置1166.8.1 施工设备配置1166.8.2 施工人员配置1176.9 施工质量、安全保证措施1186.9.1 质量保证措施1186.9.2 安全保证措施119第七章 混凝土工程施工1207.1 概述1207.2 混凝土运输道路及入仓手段1207.3 混凝土施工1217.3.1 混凝土施工程序1217.3.2 施工工艺1217.3.3 分层分块1227.3.4 模板施工1227.3.5 基础、缝面处理1227.3.6 止水片施工1237.3.7 伸缩缝1237.3.8 混凝土浇筑1237.3.9 混凝土养护1237.4 混凝土施工进度计划1237.5 机械设备配置1237.6 施工质量保证措施1247.6.1 原材料控制1247.6.2 施工配合比试验1247.6.3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1247.6.4 建立健全质保体系1247.7 施工安全保证措施1257.7.1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严格实行岗位责任制1257.7.2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1257.7.3 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125第八章 钻孔、灌浆和排水工程1268.1 概述1268.1.1 施工项目和工程量1268.1.2 工程施工特性1268.2 施工布置1278.2.1 制、供浆系统1278.2.2 风、水、电系统1278.2.3 钻孔排架1278.3 施工程序1278.4 灌浆试验1298.4.1 浆液试验1298.4.2 现场生产性灌浆试验1298.4.3 灌浆材料1308.5 回填灌浆施工1308.5.1 特殊情况处理1318.5.2 质量检查与封孔1318.6 帷幕灌浆施工1318.6.1 帷幕灌浆部位与布置1318.6.2 施工程序与施工方法1318.6.3 钻孔要求1328.6.4 钻孔冲洗及压水试验1328.6.5 抬动观测1338.6.6 浆液水灰比和变浆标准1338.6.7 灌浆结束标准1348.6.8 质量检查1348.7 排水孔施工1348.8 安全监测钻孔1348.9 施工进度计划和强度分析1358.10 主要资源配置1368.10.1 劳力组合1368.10.2 主要施工设备1368.11 施工质量控制措施1368.11.1 钻孔质量控制1368.11.2 灌浆质量控制1378.11.3 安全监测钻孔及排水孔施工质量保证措施138第九章 安全监测1399.1 工程安全监测1399.1.1 概述1399.1.2 主要工程量1399.1.3 引用标准和规程规范1409.1.4 观测仪器设备的采购、验收、率定、埋设安装1409.2 施工期安全监测1439.2.1 概述1439.2.2 外部变形监测设计1439.2.3 外部变形监测实施措施1469.2.4 资源配置1489.2.5 质量保证措施149第十章 施工测量和试验检验15010.1 施工测量15010.1.1 施工测量范围15010.1.2 技术标准和规范:15010.1.3 施工测量技术方案15110.1.4 测量仪器设备配置15210.1.5 技术力量编制15210.2 试验检验15210.2.1 试验检验的主要项目15210.2.2 技术标准和规范15310.2.3 试验检验方案154第十一章 石方开挖爆破试验与安全监测16011.1 概述16011.2 爆破试验目的和内容16011.2.1 爆破试验的目的:16011.2.2 爆破试验内容:16011.3 爆破试验地点和规模16011.4 爆破试验方案16111.4.1 爆破试验要求16111.4.2 钻爆试验项目16111.4.3 岩石钻爆试验16311.5 爆破安全监测及岩石声波检测16511.5.1 测试仪器选型及其标定16511.5.2 爆破破坏范围试验16711.5.3 爆破振动安全监测16711.6 爆破试验资源配置16811.7 爆破试验成果16911.7.1 爆破试验成果应用16911.7.2 爆破试验成果提交170第十二章 计算机信息管理17112.1 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基本内容17112.1.1 计算机网络17212.1.2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17212.1.3 计算机人员岗位配备17312.1.4 PMS系统维护及安全运行措施173第十三章 质量保证体系及措施17413.1 质量方针、原则及目标17413.2 工程质量的控制标准17413.3 质量管理机构17413.3.1 质量管理组织机构17413.3.2 质量岗位职责主要质量岗位职责17713.4 质量保证体系17813.5 工程质量控制点的设置18213.6 质量管理措施和办法18313.6.1 健全质量自检制度,加强质量监督检查18313.6.2 建立和完善施工质量管理办法及措施,确保整个施工过程处于受控状态18313.6.3 实行工程质量岗位责任制和质量终身制,严格执行质量奖惩制度18613.6.4 施工过程严把“四关”,坚持质量一票否决制18613.6.5 开展质量教育,增强职工质量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18613.6.6 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18713.7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措施18713.7.1 高边坡及大坝建基面开挖质量控制措施18713.7.2 洞挖质量控制措施18713.7.3 支护质量控制措施18813.7.4 砼浇筑质量控制措施18813.7.5 灌浆施工质量控制18913.7.6 工程测量质量控制措施19013.7.7 试验检验质量控制措施190第十四章 施工安全保证措施19114.1 安全管理目标19114.1.1 安全管理目标19114.1.2 安全管理目标的实施方案19114.2 施工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及其主要职责19114.2.1 施工安全管理组织机构19114.2.2 安全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19214.3 安全保证体系19514.4 安全管理制度及办法19514.5 安全技术措施19714.5.1 施工现场安全技术措施19814.5.2 混凝土浇筑安全措施19814.5.3 运输安全措施19914.5.4 供电与电气设备安全措施19914.5.5 高边坡施工安全20014.5.6 爆破施工安全措施20014.5.7 防洪、防火、防盗及危爆物品管理措施20214.5.8 劳动安全措施203第十五章 文明施工措施20415.1 文明施工的目标20415.2 文明施工的组织机构和实施方案20415.2.1 文明施工组织机构20415.2.2 文明施工的实施方案20515.3 文明施工实施措施20515.4 文明施工考核、管理办法207第十六章 环境保护保证措施20816.1 环境保护保证体系20816.2 环境保护的目标20816.3 环境保护措施20816.3.1 防止扰民与污染20816.3.2 搞好空气质量的保护20916.3.3 加强水质保护20916.3.4 加强噪声控制21016.3.5 弃渣和固体废弃物处理21016.3.6 水土保持21016.3.7 景观与视觉保护21116.3.8 生态保护21116.3.9 文物保护211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第一章 工程综合说明1.1 工程概况构皮滩水电站位于贵州余庆县构皮滩镇上游1.5km的乌江上,上游距乌江渡水电站137km,下游距河口涪陵455km,控制流域面积43250km2,多年平均径流量226亿m3。工程开发的主要任务是发电,兼顾航运、防洪及其他综合利用。水库总库容64.51亿m3,调节库容31.54亿m3,正常蓄水位630m。电站装机容量3000MW,保证出力751.8MW,年发电量96.67亿kWh,是贵州省和乌江干流最大的水电电源点。 构皮滩水电站属I等工程,大坝、泄洪建筑物、电站厂房等主要建筑物为I级建筑物,次要建筑物为3级建筑物。 枢纽由大坝、泄洪消能建筑物、电站厂房、通航及导流建筑物等组成。河床布置混凝土双曲拱坝,坝身表、中孔泄洪,坝下水垫塘消能;左岸布置泄洪洞作为辅助坝身泄洪的通道,并预留通航建筑物和布置两条导流洞;右岸布置引水式地下发电厂房系统及一条导流洞,坝基防渗采用灌浆帷幕。 拦河大坝采用混凝土抛物线型双曲拱坝,坝顶高程640.50m,河床建基面高程408.00m,最大坝高232.5m。 坝后设水垫塘和二道坝,水垫塘采用平底板封闭抽排方案。水垫塘净长约304m,底宽70m,断面型式为复式梯形断面。二道坝由下游RCC围堰部分拆除形成,顶高程441.00m,底高程408.00m,最大坝高33m。二道坝下游设置长约80m的防冲护坦。 泄洪洞布置于左岸,采用短有压进水口接明流隧洞型式,进口底高程590.00m,控制断面孔口尺寸为11m12m,泄洪洞为无压洞,洞线为直线,全长574m,出口采用挑流消能型式,预挖冲坑位于左岸1#、2#导流洞出口明渠处。 引水式地下发电厂房系统布置于右岸,由进水口、引水隧洞、主厂房、主变洞、尾水隧洞、调压室、尾水出口及开关站等组成,电站装机5600MW。 上游RCC围堰、下游混凝土围堰为级临时建筑物,上游RCC围堰为三心圆拱围堰,堰顶高程488.50m,顶宽6m;下游混凝土围堰为重力围堰(结全二道坝),堰顶高程464.60m,顶宽8m。1.2 合同的主要工程项目和范围1.2.1 工程施工的区域范围 根据合同要求,承包人在发包人提供的施工用地范围内完成电站进水口、大坝及水垫塘高程435.00m以上(含下游混凝土围堰)、透水护坦高程462.00m以上、泄洪洞出口段、上游RCC围堰高程435.00m以上开挖与支护等项目的施工。1.2.2 实施、完成和维护的工程项目 本标段,包括电站引水渠及进水口、大坝及水垫塘(含透水护坦)、泄洪洞出口段、上游RCC围堰、下游混凝土围堰五部分。主要施工项目如下: (1)电站引水渠及进水口土石方明挖; (2)电站引水渠及进水口边坡喷锚支护及预应力锚索工程; (3)电站引水渠及进水口边坡排水孔及排水沟; (4)电站引水渠及进水口地质缺陷处理; (5)电站引水渠及进水口开挖爆破试验; (6)大坝及水垫塘高程435.00m以上(包括下游混凝土围堰)、透水护坦(左岸高程462.00m以上、右岸高程464.60m以上)和泄洪洞出口段一期工程土石方明挖; (7)大坝及水垫塘高程435.00m以上(包括下游混凝土围堰)、透水护坦(左岸高程462.00m以上、右岸高程464.60m以上)和泄洪洞出口段一期工程边坡喷锚支护及预应力锚索; (8)大坝及水垫塘高程435.00m以上(包括下游混凝土围堰)透水护坦(左岸高程462.00m以上、右岸高程464.60m以上)和泄洪洞出口段一期工程边坡排水孔及排水沟; (9)大坝及水垫塘高程435.00m以上(包括下游混凝土围堰)透水护坦(左岸高程462.00m以上、右岸高程464.60m以上)和泄洪洞出口段一期工程地质缺陷处理; (10)大坝及水垫塘高程435.00m以上(包括下游混凝土围堰)透水护坦(左岸高程462.00m以上、右岸高程464.60m以上)和泄洪洞出口段一期工程开挖爆破试验及边坡爆破振动监测; (11)大坝帷幕灌浆平洞洞口段开挖 (12)大坝、水垫塘、电站进口边坡安全监测; (13)上游RCC围堰(高程435.00m以上)土石方明挖; (14)上游RCC围堰(高程435.00m以上)坡喷锚支护; (15)上游RCC围堰(高程435.00m以上)边坡排水孔及排水沟; (16)上游RCC围堰(高程435.00m以上)边坡地质缺陷处理; (17)下游混凝土围堰堰肩(左岸高程442.00m462.00m;右岸高程442.00m464.60m)帷幕灌浆工程; (18)下游混凝土围堰堰肩混凝土浇筑(左岸高程442.00m462.00m;右岸高程442.00m464.60m); (19)临时工程1.3 主要工程量和工期要求1.3.1 主要工程量主要工程量见表1-1。1.3.2 工期要求 本标段工程总工期为672日历天,从2002年11月28日开始至2004年9月30日结束。 2004年5月31日前,大坝及水垫塘左岸开挖至高程462.00;右岸开挖至高程464.60m。 2004年5月31日后,大坝及水垫塘左岸开挖高程462.00435.00m部位,右岸开挖高程464.60m435.00m部位。在不影响1#、2#施工道路通行的条件下,可以提前向下开挖。 2004年9月30日本标段工程结束,移交工作面。1.4 现场自然条件1.4.1 水文气象1.4.1.1 气温 本工程项目所在地贵州省余庆县,多年平均气温为16.3,全年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在一月份,为2.1。最高月平均气温出现在7月份,为27.5,气温统计资料详见表1-2、表1-3。表1-2 余庆县气温资料统计表时 段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全年历年月平均气温5.46.811.316.720.923.926.025.322.217.212.47.616.3历年最高月平均气温8.210.814.219.323.326.027.527.125.719.314.910.317.2历年最低月平均气温2.12.58.113.819.122.324.423.820.715.510.25.015.5历年各月最高日平均气温18.220.524.427.629.229.130.429.428.825.922.717.123.2历年各月最低日平均气温-4.2-2.21.04.79.415.620.319.714.79.40.6-2.89.9表1-3 多年各月极端最高及最低气温值 单位:月份123456789101112年极端最高27.530.333.037.335.035.938.037.638.132.430.225.938.1极端最低-9.2-7.6-2.4-0.85.310.514.311.77.22.7-2.5-8.0-9.21.4.1.2 降雨 见表1-41-6。表1-4 实测降水量资料 单位:mm月份123456789101112年多年平均月降水量21.321.943.3116.5179198.6141.4129.791.9100.258.225.41127.5多年各月最大一日降水量20.436.461.492.7130.8146.0126.6130.5100.884.166.226.3146.0表1-5 各月降雨强度的多年平均天数降雨强度123456789101112年1.03mm/h-6.89.38.57.26.65.86.0-50.33.110mm/h-3.34.85.35.43.72.42.1-27.010.1mm/h-1.11.42.11.61.60.80.4-8.7表1-6 降 水 资 料月 份1234567891011120.15.0mm/d的平均天数11.010.912.410.910.18.36.78.27.99.39.49.45.010mm/d的平均天数0.70.71.42.43.02.21.81.91.82.11.40.810.120mm/d的平均天数0.30.30.92.12.82.52.31.91.11.51.20.320.1mm/d的平均天数0.10.10.31.42.32.92.01.61.31.10.50.11.4.1.3 设计洪水 乌江流域洪水系暴雨形成,510月为汛期,67月为主汛期。 坝址设计洪水的资料,是直接采用位于坝址上游33.4公里处的江界河水文站19391946年、19481949年、19511999年共61年系统实测资料及1830、1912、1920年历时调查洪水所组成的不连续系列,并消除上游已建乌江渡水库对19781999年洪水的蓄泄影响而还原至天然洪水,以1963、1964及1991年洪水过程做典型。由于江界河站控制流域面积比坝址控制流域面积仅小2.2%,直接采用该站资料在精度上满足要求。在枯水期还应考虑上游乌江渡电站机组下泄流量与乌江渡构皮滩区间流量组合。坝址施工设计洪水主要成果见表1-71-9。表1-7 江界河站设计洪水项 目P%0.020.10.2125102033.3洪峰流量(m3/s)33200283002610021000188001580013500111009180W24(亿m3)26.922.620.816.814.912.5W72(亿m3)65.454.149.939.935.629.7W168(亿m3)127.010697.576.467.054.8表1-8 江界河站分月设计洪水成果 流量单位:m3/s月份一二三四五六八九十十一十二1%100010402300525010500210007260540021202%85587717904500920018006230448017705%66867111603510745015800719048903310131010%529518754275061201350057003860245098120%392376431203047701110042002830162666833.3%9180308050%7580表1-9 江界河站分期设计洪水成果 流量单位:m3/s时 段105月104月103月114月123月1%1100091908880712026702%961078407540600022505%7790608057904560171010%6120478044903490131020%502034803200246092233.3%395025601.4.1.4坝址水位流量关系 坝址水位流量关系见表1-10。表1-10 乌江构皮滩枢纽坝址(D尺)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水 位(m、黄海)流 量(m3/s)水 位(m、黄海)流 量(m3/s)429.0083450.004676429.30105452.005426429.50117454.006260430.00165456.007115431.00261458.008029432.00382460.008980433.00517462.009967434.00662464.0011052435.00827466.0012238436.001010468.0013352438.001396470.0014625440.001808472.0015838442.002269474.0017038444.002778476.0018325446.003359478.0019625448.003991480.00210201.4.2 工程地质1.4.2.1 地形地貌及岩层特性 河谷为“V”型对称峡谷,550.00m高程以上,岸坡3040,以下大于60,部分近直立。640.50m高程处,谷宽400500m。坝址谷坡岩体卸荷作用明显,其水平深(宽)度一般在460.00m高程以下小于15m,460.00m高程以上为2030m,局部陡崖部位,由于地形两面临空,其卸荷带水平深(宽)度可达40m左右。 大坝两岸于III01夹层组处形成风化凹槽,其上游侧逆向坡形成高差达5070m的陡崖,下游侧因Fb93、Fb91、Fb54等层间错动带风化而成的逆向坡,在左岸580.00m高程以下于P1-11m层底部形成高达3050m的陡崖,该两大陡崖间呈平台状过渡。500.00m高程以上坝肩山体较雄厚,500.00m高程以下,河谷略呈上游窄下游宽的倒喇叭形。 水垫塘区纵跨峡谷出口段与下游部分宽谷段。峡谷段两岸岸坡陡峻,河谷狭窄。两岸谷坡为横向坡,550.00m高程以下谷坡较陡,局部近直立,以上岸坡相对较缓,地形坡度4045。宽谷段河谷开阔,枯水面宽4070m。两岸地形坡度较缓,坡度一般为3040。 坝址出露地层从上游至下游为二迭系寒武系中、上统、石炭系、泥盆系及志留系上统缺失,第四系零星分布,其中,二迭系上、下统(P2c、P2w、P1m、P1q)、奥陶系中统(O2sh+h)及下统红花园组(O1h)主要为为中厚层、厚层微晶生物碎屑灰岩;志留系中、下统(S2h、S1sn、Sh)、奥陶系下统湄潭组(O1m)以粘土岩、页岩、粉细砂岩为主,局部夹瘤状灰岩;奥陶系下统桐梓组(O1L)、寒武系中、上统娄山关群(2-3LS)主要为白云岩、灰质白云岩。 坝址岩层走向北东3035,倾向NW(上游),倾角4055。1.4.2.2 大坝地质条件 坝基座落于P11m层,其中河床坝段坝基座落于P1-11m层中、下部厚层巨厚层状灰岩上,坝基岩体中无规模较大的层间错动和顺河向断裂发育,仅左侧发育规模不大的F37断层,但其构造角砾岩未溶蚀,胶结好。坝基下除左侧Z35揭露的高5.5m溶洞规模较大外,其余部位的钻孔均未揭露到规模较大溶洞,主要是发育少量溶蚀裂隙。 左岸拱间槽上游侧边坡以P1m1层硬质灰岩为主,其中坝踵455.00m高程以上主要为P1m1-3层微晶生物碎屑灰岩,为中厚层厚层结构,坡眉部位为P1m2层底部III01夹层。结构面组合形成的块体影响边坡稳定、层面或层间错动给合,当其交线出露于边坡上时,块体极易塌落。除因结构面组合形成的块体影响边坡的稳定外,沿Fb112、Fb113、Fb114与Fb86等层间错动带或NW、NWW向结构面岩溶发育、P1m1-2层底部风化溶滤带对边坡稳定也产生一定的影响;拱间槽下游侧边坡510.00m高程以上边坡为P1m1-2、P1m1-3层微晶生物碎屑灰岩,以中厚层结构为主。坝址585.00m高程以下拱间槽边坡坡眉与水垫塘开挖坡相连接,以上为孤立坡。下游侧边坡坡体岩层中层间错动较发育,其中坝址515.00m高程附近揭露Fb112、Fb114等层间错动,545.00m高程以上边坡均可能揭露到P1m1-2层风化溶滤带。层间错动与风化溶滤带对边坡稳定产生影响。层间错动与性状较差的层面与NW、NWW裂隙或断层组合形成多种类型的块体,若层间错动或性状差的层面在倾向方向出现临空时,将产生沿其发生滑移失稳的块体。左岸拱端主要为P1m1-1层微晶生物碎屑灰岩,为中厚层厚层结构,自然边坡卸荷影响深度2030m,带内结构面多溶蚀,结合差,Fb86在边坡中部出露。 右岸拱间槽上游侧边坡以P1m1层硬质灰岩为主,主要为中厚层结构,局部为P1m2层底部III01夹层,580.00m高程径向剖面以上拱间槽边坡上部以P1m2层硬质灰岩为主,为中厚层厚层状结构。边坡总体结构稳定条件较好。除NW或NWW向小断层与裂隙较发育以外,还发育较多NNW各倾NE的较长大裂隙,545.00575.00m高程以下以P1m1-1层硬质灰岩为主,为中厚层厚层状结构;580.00m高程以上边坡为P1m1-2层中厚层微晶生物碎屑灰岩,为中厚层结构。边坡高度1020m。坝址555.00m高程以下拱间槽边坡坡眉与水垫塘开挖坡相连接,以上为孤立坡。下游侧边坡岩体为较强岩溶发育岩组,除沿层间错动溶蚀强烈外,顺层面或NW向小断层可能发育有规模不大的溶洞;大坝拱端开挖边坡主要为P1m1-2、P1m1-3层微晶生物碎屑灰岩,以中厚层结构为主,边坡岩体NWW中、陡倾角裂隙极发育,线密度57条/m,长度一般510m,自然边坡向乌江方向卸荷现象明显,卸荷影响深度2535m,带内结构面多溶蚀,结合差。1.4.2.3 水垫塘及二道坝地质条件 水垫塘区分布地层为P1m1-1O2sh+b层,按岩性可分为硬岩段(P1m1-1P1q1-1)与软岩段(P1LO2sh+b层)。硬岩段岩性主要为中厚层灰岩夹含炭、泥质灰岩;软岩段,除S1sh及O2sh+b层以中硬的灰岩、砂岩为主外,其余各层主要为页岩、粘土岩及泥质粉砂岩,岩石软弱,易风化,其中,两岸强、弱风化层厚517m,河床强、弱风化层厚610m。 水垫塘峡谷段两岸岸坡走向与岩层走向近于垂直,由P1m1-1 P1L1层中厚层灰岩组成。峡谷区缓倾角结构面不发育,岸坡总体稳定条件好。岸坡卸荷影响带宽度较大,局部地段可达3040m,带内与岸坡夹角较小的NWNWW向陡倾角结构面较发育,且多溶蚀填泥,对岸坡稳定不利。水垫塘两侧边坡中,左岸500.00m高程附近P1q1层下部;右岸480.00m高程附近的P1m1-1层顶间及520.00m高程附近P1m1-1层中的F100断层附近,岩体中可能存在由反倾向(40/SE3550)或NEE向(5580/SE4555)裂隙与层间错动、NWNWW向断裂组合形成的小型不稳定楔形体,其余部位边坡岩体中,无不利结构面组合,稳定条件较好。 水垫塘区宽谷段自然坡体较缓,坡度3040。两岩P1q组成的横向陡崖下的凹槽内多为第四系松散堆积层覆盖,厚度一般515m,左岸附近河床部位分布一定厚度的覆盖层,局部厚度达40m,D67平硐揭露覆盖层水平深度约22m,成分主要为块石、碎石夹土等组成,漫滩部位表层为粉细砂或砂壤土等,土体局部具架空现象。下伏P1L、S2h与S1sh层,除S1sh1层以灰岩为主外,其余为铝土岩、粘土岩以及粘土质粉砂岩等软岩,强风化厚度一般510m。 二道坝坝基大部座落在S1sh2层上,S1sh2层为薄层钙质细砂岩、泥灰岩夹页岩。岩体中断层不甚发育,裂隙较发育,局部密集发育或劈理化,岩体完整性较差。 二道坝下游为混凝土透水护坦,基岩为S1sh,S1L和O2sh+b等层,其中的灰岩、泥灰岩和钙质细砂岩强度较高,具有一定的抗冲能力,粘土岩岩质较弱,抗冲能力较差。护坦两岸坡地形较为平缓,坡度3035,左岸第四系崩、坡积层分布范围较大,厚度达1020m,右岸局部有分布,厚度412m,均为结构松散的碎、块石夹粘土、砂等组成。1.4.2.4 泄洪洞出口段地质条件 泄洪洞出口段主要由P1q组成,近河床部位分布一定厚度的覆盖层,局部厚度达40m,下伏P1L、S2h与S1sh层。地质条件与水垫塘区宽谷段左岸侧相同。1.4.2.5 电站进水口地质条件 (1)地层岩性 地下厂房引水隧洞进口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二迭系下统茅口组(P1m)、二迭系上统吴家坪组(P2w)及长兴组(P2c),第四系分布零星,不整合全上述各系地层之上。 其中,二迭系下统茅口组上段(P1m2),共分三层:P1m2-1层为浅灰、灰色厚层、中厚层微晶生物碎屑状灰岩,含灰、灰白色硅质结核或条带。下部灰岩成层较薄,呈薄层、中厚层状,硅质条带较多。底部为3.54.4m厚的III01夹层组;P1m2-2层为浅灰色巨厚层状微晶生物碎屑灰岩,含方解石团块;P1m2-3层为浅灰色中厚厚层微晶生物碎屑灰岩,含少量方解石团块和燧石结核,其顶面为一古侵蚀溶蚀带,起伏不平。 二迭系上统吴家坪组下段(P1w1),共分为两层;P1m1-1层为灰深灰色中厚层、厚层微晶生物碎屑灰岩,含燧石结核或条带,中上部含白云生物碎屑灰岩团块和少量方解石团体,下部有不同程度的硅化,底部为35m厚的粘土岩和粉砂岩及0.51.0m厚的劣质煤层;P1m1-2又可分为三小层;P1m1-2-1层为灰色、深灰色薄层、中厚层粉、微晶生物碎屑灰岩夹薄层粘土质生物碎屑灰岩或极薄层炭质页岩,局部呈互层状;P1m1-2-2层为灰色中厚层、厚层微晶生物碎屑灰岩,上部及下部夹粘土质生物碎屑灰岩,中部含少量方解石团块和燧石结核;P1m1-2-3层为灰色深灰色厚层、中厚层微晶生物碎屑灰岩,中上部含燧石结核,下部夹薄层粘土质生物碎屑灰岩。 (2)地质构造 进水口为中寨向斜SE翼单斜构造部位,岩层产状一般为:走向NE3035,倾向NW,倾角4550,一般比较稳定,局部略有变化。 断层 进口区断层主要发育于二迭系茅口组和吴家坪组,除F154断层外,延伸长度均小于100m。按其发育方向可分三组: 第一组:走向305315,倾向NE,倾角多在75以上。主要为正断层。断层延伸长度以小于50m为主,宽一般0.030.2m,断层带构造岩不发育。 第二组:走向275300,多倾向NE,少数倾向SW,为中倾陡倾角。多为平移逆断层。 第三组:走向332340,倾向NE和SW,其中NE倾向断层断面不平,多被溶蚀成缝,构造岩不发育,见少量碎块石,见粘土夹碎石充填;SW倾向断层断层面平直,断层带内见角砾岩,角砾大小不一,胶结好,下盘岩石破碎。地表形成溶蚀沟槽。 地表断层中大多分布在明渠段,对边坡影响不大,仅F153分布在E侧开挖边坡内。 层间错动 进口区层间错动较发育,地表出露规模较大的层间错动有Fb87、Fb91、Fb92等3条,均为发育于坚硬灰岩中的I类层间错动。其中Fb87发育于P2w1层底部灰岩中,Fb91、Fb92分布在P1m2-3层中下部灰岩中。错动带宽一般为0.10.8m,主要为方解石或钙质胶结紧密的角砾岩及压碎石,错动面一般较平直,常见早期上冲、后期平移(或斜错)的两组擦痕。影响带宽一般为0.51.0m,带内裂隙发育,方解石脉较密集,且与层间错动近乎平行。 裂隙 进口区不同的部位及层位,其裂隙的发育方向、规模、充填物等均有一定的差别。 其中,P1m2层裂隙长度一般 为0.52.0m,宽度一般15mm,部分闭合或小于1mm。在岸坡卸荷带及规模较大的断层、层间错动(Fb91、Fb92)附近,裂隙发育较密集,且规模较大,如在岸坡卸荷带可见NW、NWW向裂隙长达10m左右,切割深度1020m,部分可达20m以上。裂隙以方解石充填为主,次为钙膜充填;裂隙的平均溶蚀率为25.6%。 P2w1-1层裂隙多为中陡倾角裂隙,延伸长度一般13m,少数可达35m;P2w1-2层裂隙一般在受层间页岩夹层限制,多在层内发育,长度一般较小;NEE组裂隙多发育于P2w1-2层中,多数短小,少量可达3m。P2w1-1层裂隙溶蚀程度一般较高,部分粘土夹碎石充填;P2w1-2层裂隙则溶蚀相对较弱,沿裂隙风化则较强,部分夹泥,性状较差。 (3)岩溶 进口区以碳酸盐岩为主,岩溶发育程度、规模以及分布等,与进口区地质环境和水动力条件密切相关。 进口区以地下岩溶为主,主要的岩溶形态有:溶洞、竖井(斜井)、溶缝,地表岩溶形态主要有溶沟、溶槽等。岩溶的分布具有分带性特征,岩溶洞穴多沿一定的层位和裂隙发育,在平面上具有带状分布的特点。 (4)水文地质 进口区主要位于单斜、中倾的强岩溶组,为层状水文地质结构。 由于P2w1和P1m1层因P2w1层底部粘土岩层被溶塌,水力联系被沟通,形成统一的地下水运移和排泄系统。地下水除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外,还接受区外同一含水层中的地下水的补给,沿岩溶管道和裂隙网络运移,排泄入乌江。 由于岩溶发育的不均匀性,地下水运移形式具有裂隙流(分散径流)、脉状流和管道流等多种运移形式。P2w1和P1m1层下,地下以集中径流为主,在主管干道及分支管道部位的水流具有管道流的性质,其两侧的地下水具有脉状流和裂隙流的性质,地下水向主干管道汇集,然后以暗河的形式集中排泄,地下水水位一般较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