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网课程设计(完整) 胡晋齐20066669.doc_第1页
接触网课程设计(完整) 胡晋齐20066669.doc_第2页
接触网课程设计(完整) 胡晋齐20066669.doc_第3页
接触网课程设计(完整) 胡晋齐20066669.doc_第4页
接触网课程设计(完整) 胡晋齐20066669.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南交通大学课程设计课程名称:接触网课程设计设计题目: 接触网课程设计 院 系: 电 气 工 程 系 专 业: 铁道电气化 年 级: 2006 级 姓 名: 胡晋齐 指导教师: 王 老 师 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 2010 年 4 月 15 日课 程 设 计 任 务 书专 业 电 化 姓 名 胡晋齐 学 号 20066669 开题日期:2010年 3 月 10 日 完成日期:2010 年 4 月25 日题 目 接触网平面设计 一、设计的目的 通过该设计,初步掌握普速接触网的设计步骤和方法,熟悉有关规程和设计手册的使用方法以及接触网平面设计标准图的绘制等。 二、设计的内容及要求 1、负载计算 2、最大跨距计算 3、半补偿链型悬挂安装曲线计算 4、半补偿链型悬挂锚段长度及张力增量计算 5、平面设计 6、站场平面表格填写 三、指导教师评语 四、成 绩 指导教师 (签章) 年 月 日目 录第一章 接触网设计基础1一、接触网的基本要求1二、接触网的设计组成及计算条件11、接触网的设计组成12、气象条件的确定23、计算负载的确定2第二章 接触网站场平面设计的相关概念3一、接触网平面设计的内容3二、站场平面设计原则3第三章 负载计算9第四章 最大跨距计算11第五章 链形悬挂安装曲线计算.13第六章 锚段长度计算和张力增量曲线.21第七章 平面设计. 29第八章 软横跨支柱容量校验30一、负载计算:30二、确定横向承力索的水平张力T31三、确定上、下部固定绳的张力32后 记34参考文献35附图(咽喉区放大图、站场平面设计图)36接触网课程设计任务书原始资料1悬挂形式:正线全补偿链形悬挂,站线半补偿链形悬挂。2气象条件:学号尾数0、1的为第一典型气象区,学号尾数2的为第二典型气象区,学号尾数3的为第三典型气象区,学号尾数4的为第四典型气象区,学号尾数5的为第五典型气象区,学号尾数6的为第六典型气象区,学号尾数7的为第七典型气象区,学号尾数8的为第八典型气象区,学号尾数9的为第九典型气象区。3悬挂数据:学号尾数0、1的结构高度为1.1米,学号尾数2的结构高度为1.2米,学号尾数3的结构高度为1.3米,学号尾数4的结构高度为1.4米,学号尾数5的结构高度为1.5米,学号尾数6、7的结构高度为1.6米,学号尾数8、9的结构高度为1.7米。 站线:承力索GJ70, 接触线TCG100,Tjm=1000kg。 正线:承力索GJ70,Tcmax=1500kg; 接触线TCG100,Tjmax=1000kg。 e=8.5m4土壤特性: (1)女生:安息角(承载力)=30,挖方地段。(2)男生:安息角(承载力)=30,填方地段。二、设计内容1负载计算2最大跨距计算3半补偿链形悬挂安装曲线计算4半补偿链形悬挂锚段长度及张力增量曲线决定5平面设计(1)基本要求(2)支柱布置(3)拉出值及之字值标注(4)锚段关节(5)咽喉区放大图(6)接触网分段6站场平面表格填写侧面限界、支柱类型、地质情况、基础类型、拉杆及腕臂/定位管及定位器、安装参考图号三、验算部分1各种类型支柱校验2缓和曲线跨距校验四、使用图纸使用的五号图纸 西南交通大学课程设计 第36页第一章 接触网设计基础一、接触网的基本要求 接触网是电气化铁道中主要供电装置之一,其功用是通过它与受电弓的接接触,而将电能传送给电力机车。接触网是一种无备用的户外供电装置,经常受冰、风等恶劣气候的影响,一旦损坏将中断行车,会给运输工作带来巨大损失。所以,一个好的接触网应该满足以下基本要求:接触悬挂应弹性均匀、高度一致,在高速行车和恶劣气象条件下,能保证正常取流。(1)、接触网结构应该力求简单,并保证在施工和运营检修方面具有充分的可靠性和灵活性。(2)、接触网的寿命应尽量长,具有足够的耐磨性和抵抗腐蚀的能力。(3)、接触网的建设应注意节约有色金属及其它贵重材料,降低成本。二、接触网的设计组成及计算条件1、接触网的设计组成 设计工作是基本建设的一个主要环节,接触网设计是铁道电气化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接触网设计文件要体现根据我国政治、经济、自然资源特点所制定的技术政策,反映革新和科研成果,采用国外先进技术,遵循国家和铁道部颁发的有关管理上的规范,章程。铁道电气化工程设计,一般采用两段设计,即初步设计和施工设计。A、初步设计主要解决下列问题:a、确定主要技术条件、主要设备类型。b、提出主要工程数量、材料、设备数量。c、提出工程建设项目总预算,作为国家控制的依据。d、初步设计作为进行技术设计或编制施工设计的依据。B、施工设计:施工设计应根据批准的初步设计进行。在施工设计阶段,应完成我部施工图纸,经鉴定后作为施工的依据。它主要提供车站、区间及隧道内的接触网平面图;各种支柱、隧道悬挂及设备的装配图;安装曲线与全部特殊设计及必要的说明等。2、气象条件的确定接触网是置于铁路沿线的供电装置,它要经受一切自然条件的影响,主要有:风吹、日晒、雨淋和覆冰等。 接触网设计中所用到的气象资料主要包括:最高温度,接触线无弛度时的温度,吊弦及定位器处于正常位置时的温度,最大风速及出现的温度,线索覆冰厚度,覆冰时风速及温度。 气象条件是变化多端的,而且不同地区差异很大。因此,确定气象条件是一件比较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占大量的资料和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3、计算负载的确定计算负载分为垂直负载和水平负载两种。垂直负载:简单悬挂,包括本身重量和接触线的覆冰重量等。链形悬挂,包括本身重量、接触线、吊弦及点的重量,接触线及承力索的覆冰重量等。 水平负载:水平负载包括风负载和由吊弦偏斜所造成的负载,后者在设计中一般不考虑。另外还有承力索,接触线由“之”字力和曲线力以及下锚力作用,对支柱和支持装置所形成的水平分力。第二章 接触网站场平面设计的相关概念一、接触网平面设计的内容1、接触网的组成与分类:由馈电线、接触网、轨道回路及回流线组成的供电网络,称为牵引网。接触网是牵引网中的重要环节,按其结构可分为架空式和接触轨式。架空式接触网分为简单接触悬挂和链形接触悬挂两种基本类型,接触轨式接触网可分为上磨式和下磨式两种。 2、接触网平面设计(站场)的一般次序:A、放图 根据站场施工图复制站场平面图,即将站场平面图有关部分描绘下来。由于站场股道岔密集,比例尺应适当放大,一般取1:1000或1:2000。B、布置支柱 先从咽喉区着手,然后布置站场中部,最后完成咽喉以外的部分。C、划分锚段 确定锚段的路径,下锚点和中心锚结地点。D、确定接触线拉出值,从咽喉开始,与支柱布置次序相同。E、确定电分段和隔离开关位置,根据站线,货线,操作方便以及有无牵引变电所等综合考虑确定。F、支柱编号,选定材料,统计工程数量以及编写必要的说明。二、站场平面设计原则 目前,在站场咽喉以内,一般使用绝缘软横跨或硬横跨,尽量不用双线腕臂柱。因此线路都是接地的,在维修方面不如绝缘软横跨安全、方便。硬横跨在带电作业方面也会受到限制。软横跨所跨越的股道数一般不超过8股。如果股数过多,横跨距离太大,而股道间距允许时,可在中间加设一软横跨柱,该柱类型应按较大一侧容量来决定。软横跨柱允许在后侧兼挂腕臂,如下表2-1:表2-1 道岔柱与道岔理论中心的相对位置线间距(mm)道岔型号700650600550500定位柱至岔心距离(mm)18496043703780318025001956405070435036702970110620054904690400032001116750598051704310342011275006030572048403870跨距应尽可能接近最大允许值,以减少支柱数量。特别是注意减少软横跨柱和钢柱等大型支柱数量。相邻跨距之间,小跨距值应尽量不小于大跨距的75%。若使用的跨距与原计算跨距值不符合,确定接触线的拉出值时,应校验其风偏移值。站场支柱平面布置,应考虑各个站场的特点。首先应尽可能地照顾到站场的远期发展。如果将来股道增加,则在近期设支柱时要考虑将来不用拆移,并可资利用。对于远期铺设的股道,如果土石方已做好,则软横跨支柱的容量及侧面限界,一般均应考虑预留。对于股道延长部分,当设立近期支柱时,对以后整个支柱布置不产生影响为原则。站场是客货的集散地,在技术合理的条件下,也应当注意美观。而对于大型客流或者有政治影响的特等站或者一等站,尤其要更多地考虑美观。不能因经济上的某些得失而破坏了美观条件。靠近站旁的支柱,要注意不要正堵着门窗,站旁两侧的支柱,应尽量对称布置。基本站台或中间站台上的支柱,其边缘至站台边的距离,应分别不小于4m或2m.。咽喉区聚集着大量的道岔,各个站场的情况变化不一。对于34股道的小站,支柱布置起来比较容易。对于较大的站场有时相当复杂。一般则应先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布置方案比较,然后确定较优方案。道岔,特别上正线道岔,道岔定位柱的布置首先应考虑标准定位。要标准定位时,对于单开道岔,定位柱位于距岔心为4350mm处或5720mm处,参见上表。也即是位于道岔曲线两线间距为600mm 处线路一侧,接触线相交于道岔曲线两线间距为690mm处中间点的上方。标准定位就是使接触线在道岔转换处具有最佳位置和保持良好地工作状态。在由于受条件限制无法实现标准定位时,考虑设置非标准定位。采用非标准定位,是使接触线的交叉点尽量设置在道岔导曲线两线间距为500700mm处的中间点的上方。采用非标准定位是在考虑了技术条件后,还注意了经济上的合理。如果能用一组软横跨兼顾两组道岔的定位,就不要设两个独立的承重柱。在采用非标准定位时,非标准定位点一般应设在标准定位处的岔尖侧。如在辙岔侧时,应检查拉出值是否过大(设计值一般不超过450mm)。在低速道岔上允许不定位,对于无定位道岔,在它两侧的定位点之间,接触线是拉直的。其非工作支可能离股道中心很远,要注意不要使其腕臂、定位器离得太长。如果为软横跨,应加大支柱对股道中心的距离,以解决带电体至接地体绝缘距离不足的问题。在咽喉区由于道岔密集,问题较多,支柱布置形式可以是各式各样的,但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应是节约支柱、技术合理和便于信号传输。在确定锚段路径时,其道岔处接触线最好采用一次交叉的方式,尽量不用二次交叉方式。无交叉的线岔易刮弓,不宜采用。两个相邻道岔柱间,把两个接触线布置成平行的比布置成交叉的要好。跨距和考虑站场和考虑站场的美观。在道岔区的外侧,应考虑站场与区间的衔接。站场两端,一般应设绝缘锚段关节,若受地形条件的影响,允许三股道以下的车站一般设置。要牵引变电所及分区亭附近应设电分相装置。靠近电分相装置车站的一端,一般设非绝缘锚段关节。分相装置的位置,应尽可能考虑车站调车作业的方便,并避免设在大坡道上。车站两端的绝缘锚段关节,一般应设在最外道岔与进站信号机之间。但是,靠车站的转换柱距正线上最外道岔的岔尖(对岔尖向外的道岔),一般不应小于50m以便于电力机车转线。确定正线上的锚段长度时,一般按照下列原则:1、直线区段:全补偿链形悬挂,一般情况取1800m,困难条件时,为2000m。半补偿链形悬挂,一般情况取1600m,困难条件时,为1800m。2、曲线区段:全补偿链形悬挂,在曲线半径小于1500m的曲线长度占锚段长度50%及其以上时,其锚段长度不得不大于1500m。半补偿链形悬挂,应根据中心锚结处与补偿器处的张力差决定。接触线的张力增值不大于额定张力的,承力索的张力增量值不大于额定张力的。站线的锚段长度,不像正线要求那么严格。一般一股道发线只设一个锚段。对于不长的站线,如货物线,渡线等,在锚段长度不超过900m时,可以仅在一端设置补偿器,成为所谓的“半个锚段”。为了简化设备,减少锚柱,设置锚段时,要注意减少锚段数目。一些渡线等,应尽量合并到别的锚段中去,只在不得已时,才自一个小锚段。当正线作为一个锚段太长时,可以分成一个半或者两个锚段。该两个锚段是衔接,可以用锚段关节,而是通过道岔后分别下锚。整个锚段位于直线上时,中心锚结一般设在锚段的中部。锚段中有曲线时,中心锚结应适当偏置于曲线较长,且曲线半径较小的一侧。在进行接触网的平面设计时,还应标出接触线的位出值。当接触悬挂在沿线路布置时,其接触线在定位点处,与受电弓中心线的行迹设置一个相对位移,此位移值称拉出值。拉出值的作用是使电力机车受电弓的滑板磨损均匀。拉出值的大小由受电弓的有效长度决定的。在直线区段一般取值为。在曲线区段则根据曲线半径大小的不同,拉出值也不同。而在道岔定位处的拉出值,一般取374mm。接触线的拉出值,一般从道岔区开始布置。如果后碰到直线股道上相邻定位点同方向拉出时,可找两边跨距较小的支柱,让其拉出值等于零。在绝缘锚段关节处,对于有开关的转换柱,应把锚支柱放在靠支柱一边,以便连接跳线,保证安全。选用支柱类型时,注意全补偿中心锚结绳的转角柱,其容量增加。锚接绳的转角柱,应采用锚柱。尽头线的锚柱,应距车挡有一定距离。条件不允许时,才把锚柱放在车挡近旁,但这样缩短了尽头线的有效长度。一般正线上的接触线用GLCA100215型,站线及段管线用GLCB80173型。在有其它类型的接触线可以代替时,其载流量不得低于上述类型的钢铝接触线。支柱编号,一般顺着公里标的方向从左侧到右侧,从上行到下行。货物线、专用线都另行编号。3、站场平面图中表格栏的内容说明A、支柱侧面限定:指由支柱内缘至线路中心的距离,其值随线路曲线半径而变化。根据规定,直线上建筑接近限界宽度为2440m。但在机车走行线上允许将为2000mm。在曲线区段上,建筑接近限界的宽度还应加宽,加宽公式为 曲线内侧加宽宽度 曲线外侧加宽宽度 式中 R曲线半径(m); H计算点至轨面算起的高度(mm),一般取3000mm; h外轨超高值(mm); 目前在设计中,又接触网支柱内缘至线路中心线的距离,习惯上被称为“支柱侧面限界”,用符号表示。常见选用值见下表22:表22(a)腕臂支柱侧面限界曲线半径(m)20020059960010001000曲线外侧限界(m)2.82.72.62.62.5曲线内侧限界(m)3.13.12.82.7表22(b)桥上支柱侧面限界支柱设置线路条件曲线外侧曲线内侧曲线半径(m)25015001500250350400150020004000侧面限界(m)2.92.73.02.92.8 注意:对于软横跨支柱,一般取3.0m,位于基本站台上时,取6.0m.。B、支柱类型:表示支柱的材质、型号、容量及数量。如,表示两根容量为,高为13m的钢支柱。表示容量为垂直线路方向,顺线路方向的钢筋混凝土支柱。8.7表示支柱基础以上高度,3.0为基面以下支柱埋置深度。因为支柱都是定型设计,为简便起见,上面类型可以简化为H4.825。C、地质情况:表示支柱所在位置的地质状态。如土的种类及挖填方等。一般安息角或土的承压力表示。若标示,表示填方,安息角为。为挖方,土的允许承压力为147pa。D、基础或软横卧板类型:表示所选用基础或横卧板的类型及数量。它是根据支柱容量大小和支柱所在地点的地质情况决定的。如支柱为,表示两个型基础。J基础类型,8基础型号,15表示用于15m高钢支柱的基础。1为一块型横卧板。E、软横跨结点及拉杆、腕臂、定位管、定位器类型表示软横跨结点的类型及数量:1、2表示钢筋支柱的非站台侧、站台侧;3、4表示钢筋混凝土的非站台侧、站台侧;6、7表示道岔定位;8表示横向分段;9表示有中间站台的横向分段;10表示一组悬挂为工作支,另一组为非工作支定位;11、12表示两种形式的非工作支定位。第三章 负载计算各种气象条件下悬挂负载的计算:已知条件:=40C, , ,技术条件:, :, a风速不均匀系数K风载体型系数1、自重负载承力索:接触线: 吊弦 : 2、最大风速时风负载 承力索接触线3、冰负载承力索接触线4、覆冰时风负载 承力索接触线5、合成负载(1)、无冰无风时合成负载(2)、最大风时合成负载(3)、覆冰时合成负载第四章 最大跨距计算1. 已知条件:、当量系数=0.85,直线区段接触线许可风偏移值=0.5m,曲线区段接触线许可风偏移值=0.45m,接触线水平面内支柱扰度=0.05m。直线区段“之”字值=300mm,曲线区段拉出值见表3-1。表3-1 接触线拉出值曲线半径R(米)300R12001200R18001800R直线拉出值(毫米)4002501503002. 计算过程对于简单链形悬挂直线区段: 式中 最大计算跨距(m); 接触线额定张力(N); 接触线受风负载(N/m); 链形悬挂当量系数; 最大允许偏移(m); 直线区段接触线的之字值(m); 接触线水平面内支柱挠度(m)。曲线区段:lmax= 式中 相应曲线半径(m); 曲线区段接触线拉出值(m)。计算结果见下表最大跨距计算值、取用值及标准值曲线半径R(m)3005008001300直线最大允许跨距计算值(m)40.34958.86172.24最大允许跨距取用值(m)3545556065第五章 链型悬挂安装曲线计算全补偿部分:1、 计算条件承力索GJ-70的的线胀系数11.5 1/,弹性系数是18500Kg/mm2,接触线CLG-100的线胀系数17 1/弹性系数是12600Kg/mm2 补偿滑轮传动比 接触线n=2 承力索n=3 L 半个锚段长度 y 新线延伸率,接触线取 承力索取 安装时的温度 大气温度 北方:安装距离(坠砣顶部至滑轮组)计算得到全补偿安装曲线半补偿有载部分:1、计算条件承力索线胀系数=11.551/ 承力索弹性系数Ec=18500Kg/mm2承力索计算横截面积Sc=70mm2 承力索GJ70自重负载接触线无弛度时的温度=0 e=8.5mj=0.514 =1500kg =1000kg2、起始条件的确定对半补偿链型悬挂,临界负载由下式决定式中: 通过计算可得:=1.555 kg/m ,所以取覆冰时的条件为计算的起始条件。校验因为,所以所以取覆冰时的条件为计算的起始条件是正确的。的计算: 有载承力索张力温度曲线计算公式:由上式可得曲线有载承力索张力温度曲线有载承力索弛度温度曲线计算公式:由上式可得曲线有载承力索弛度温度曲线接触线弛度曲线可由下式得:待求条件下承力索弛度 接触线无弛度时的承力接触线弛度曲线半补偿无载部分1、计算条件=0 Ec=18500Kg/mm2 Sc=70mm2= 1261.366Kg在温度时,无接触线时的承力索张力 无接触线时的承力索张力由下式得:解得=1030.97kg无载承力索张力计算由下式可得:无载承力索张力温度曲线如下图:无载承力索张力温度曲线无载承力索各实际跨距内的弛度曲线可由下式得:无载承力索弛度温度曲线则如下图所示:第六章 锚段长度计算和张力增量曲线直线区段锚段长度的确定仅按在极限温度下,中心锚结与补偿器之间接触线的张力差不大于其额定张力的15%来要求。即不考虑承力索的张力差变化。曲线区段锚段长度的确定按在极限温度下,中心锚结与补偿器之间的张力差,接触线不大于其额定张力的15%,承力索不大于其张力差的10%来要求。同时由于全补偿链形悬挂中,接触线弛度的变化很小,因温度变化而损耗与弛度变化的位移更小,故在计算中可令为零。1、计算已知条件:承力索线胀系数=11.551/,承力索弹性系数Ec=18500Kg/mm2,承力索计算横截面积Sc=70mm2;接触线线胀系数=171/,接触线弹性系数Ej=12600Kg/mm2,接触线计算横截面积Sj=100mm2;吊弦及定位器处于正常位置时的温度td=10;最高温度与的差值为=30,最低温度与的差值为=30,结构高度=1.7m;计算中取零。2、计算过程悬挂合成自重负载:=1.556Kg/m半补偿链形悬挂接触线无弛度时相应跨距下承力索弛度:= 式中 锚段内实际跨距值(m); 承力索换算张力(Kg); 承力索最大许用张力(Kg); 链形悬挂合成自重负载(Kg/m); 链形悬挂换算负载(Kg/m)。吊弦的平均长度(m),其值为无附加负载时承力索弛度及吊弦平均长度(m)35404550556065(m)0.08870.11730.15240.17400.22300.26650.3175(m)1.59401.56171.52501.48401.43871.38901.33503、全补偿中接触线张力增量的计算(1)直线区段接触线张力增量计算直线区段由于接触线交替受拉和受压,定位器对接触线张力变化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此时,仅考虑吊弦作用,在同时考虑温度变化和弹性变形时的张力增量计算公式为: 式中 由中心锚结至补偿器之间的距离(m); 跨距,此处取跨距=60m; 接触线单位自重负载(Kg/m); 吊弦的平均长度(m),其值为; 接触线线胀系数(1/); 承力索线胀系数(1/); 接触线弹性系数(Kg/mm2); 接触线的截面积(mm2)。(2) 曲线区段接触线张力增量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 中心锚结和补偿器之间接触线的张力差(Kg); 仅考虑温度变化时吊弦作用所引起的张力差(Kg); 仅考虑温度变化时定位器作用所引起的张力差(Kg); 极限温度与吊弦、定位器正常位置时温度的差值,本设计其分别为=30和=30。其中和由下面两式决定: 式中 由中心锚结至补偿器之间的距离(m); 跨距,不同曲线半径,取值不同; 接触线单位自重负载(Kg/m); 吊弦的平均长度(m),其值为。 式中 R曲线半径(m); 相应曲线半径下定位器的计算长度(m)。通过计算可以发现=30下比=30的张力差大下图就是在=30张力增量曲线:下图就是在=30张力增量曲线:4、全补偿中承力索张力增量的计算直线区段承力索不产生张力增量,曲线区段(当支柱位于曲线外侧,且锚段位于同一曲线半径的曲线上)承力索张力增量式中 水平拉杆长度(3m);R曲线半径(m);承力索在补偿器处张力(1500Kg)。 式中 平均温度与计算极限温度之差(); 承力索线胀系数(1/);承力索弹性系数(Kg/mm2);承力索的截面积(mm2)。下图就是在=30承力索张力增量曲线:下图就是在=-30承力索张力增量曲线:5、半补偿中接触线张力增量计算(1)直线区段接触线张力增量计算直线区段由于接触线交替受拉和受压,定位器对接触线张力变化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此时,仅考虑吊弦作用,在同时考虑温度变化和弹性变形时的张力增量计算公式为: 式中 由中心锚结至补偿器之间的距离(m); 跨距,此处取跨距=60m; 接触线单位自重负载(Kg/m); 吊弦的平均长度(m),其值为; 接触线线胀系数(1/) 接触线弹性系数(Kg/mm2); 接触线的截面积(mm2)。(2) 曲线区段接触线张力增量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 中心锚结和补偿器之间接触线的张力差(Kg); 仅考虑温度变化时吊弦作用所引起的张力差(Kg); 仅考虑温度变化时定位器作用所引起的张力差(Kg); 极限温度与吊弦、定位器正常位置时温度的差值,本设计其分别为=30和=30。其中和由下面两式决定: 式中 由中心锚结至补偿器之间的距离(m); 跨距,不同曲线半径,取值不同; 接触线单位自重负载(Kg/m);接触线线胀系数(1/) 吊弦的平均长度(m),其值为。 式中 R曲线半径(m); 相应曲线半径下定位器的计算长度(m)。通过计算可以发现=30下比=30的张力差大张力增量曲线如下图第七章 平面设计平面布置的一般原则:1、 道岔定位柱立在道岔导曲线两线间距为300mm处。2、 道岔处的两接触线的交点位于道岔导曲线两线间距为500700mm处的中间点的上方。3、 尽量使用最大跨距。4、 曲线线路布线时应用折线布置。直线线路用“之”字行布线。5、 锚段长度确定:直线区段:全补偿链形悬挂,一般不大于1800m,困难时不大于2000m。 半补偿链形悬挂,一般不大于1600m,困难时不大于1800m。曲线区段:对于全补偿链形悬挂,在曲线半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