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3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单元总结 课件(22张).ppt_第1页
人民版必修3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单元总结 课件(22张).ppt_第2页
人民版必修3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单元总结 课件(22张).ppt_第3页
人民版必修3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单元总结 课件(22张).ppt_第4页
人民版必修3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单元总结 课件(22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单元总结 线索1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 数学成就 天文历法 农学成就 医学成就 造纸术 印刷术 指南针和火药是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代表 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重大影响 另外 中国古代在数学 天文 历法 农学 医学等领域也取得巨大成就 中国古代科技服务于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 具有实践性 实用性和总结性的特点 科学性 创新性不足 明清时期开始落后 线索2 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诗经 楚辞 汉赋 唐诗 宋词 元曲 明清小说 诗经 楚辞 汉赋 唐诗 宋词 元曲 明清小说 体现了中国古代从先秦到清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也是不同时代在艺术形式上的反映 适应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 古代文学呈现平民化 世俗化的发展趋势 线索3 中国古代艺术成就 汉字 书法艺术 绘画艺术 戏曲艺术 中国古代艺术异彩纷呈 绚丽多姿 书法艺术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阶段 兼具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 中国绘画强调表现个性 追求神韵意趣和物外之美 中国戏曲艺术也是历史悠久 元杂剧的形成是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 清代形成的京剧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 被称为中国的 国粹 一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及明清时走向衰落的原因1 领先原因 1 源泉 我国古代人民积累的丰富的知识经验 成为古代科技发展的源泉 2 政治 古代中国长期处于中央集权政府的管理之下 政治局面相对安定 这也有利于科技的繁荣与进步 3 经济 为科技文化的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 古代中国的生产力发达 农业 手工业和商业发展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社会生产的实际需要一方面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另一方面也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4 政策 统治阶级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培养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 同时 封建政府为保证国家赋税收入和长治久安 非常注重生产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促进了科技进步 5 对外交往 中华文明同外来文明不断交流 促进了不同文明的融合 有利于我国科技文化的正常发展 2 走向衰落的原因 1 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 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2 封建统治者推行的 重农抑商 与 闭关锁国 政策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3 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与越来越残酷的文化专制统治使中国古代科技缺乏足够的重视与人才 4 归根结底 是由于中国古代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导致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 二 两宋时期我国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的表现1 思想上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 其实质是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的新发展 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 压抑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产生了消极影响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 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2 科学上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并应用于印刷行业 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3 书法上 宋代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书法艺术出现了各具形态的苏 轼 黄 庭坚 米 芾 蔡 襄 四大家 他们推崇魏晋书法风范 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 倡导有意无法 4 绘画上 1 重文轻武的国策使文人阶层壮大 理学兴起使文人注重内心的修养 文人山水画兴起 画家的追求从注重写实到注重意境 2 伴随着商业发展 城市繁荣和文化的普及 民间文化日益繁荣 出现了许多描绘民间风情的作品 代表作是张择端的 清明上河图 5 诗歌上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 城市经济繁荣 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 两宋之际 山河的破碎和民众的苦难激发了诗人们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宋词形成了婉约和豪放两大风格 6 小说上 宋代商业繁荣 城市生活丰富 市民阶层兴起 通俗的 内容丰富的说书流行 话本是宋元时期主要的小说形式 塑造了许多小市民角色 表达了他们的心声 三 古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1 春秋战国时期 伴随着社会剧变和经济大发展 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 科技文化发展 学术思想异常活跃 出现 百家争鸣 局面 形成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2 秦汉时期 国家统一 生产发展 各民族政治 经济联系加强 对外交往扩大 科技文化进一步发展 奠定了中国科技文化在当时世界上领先的地位 出现造纸术 九章算术 等成就 汉赋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3 隋唐时期 因政治稳定 经济发达和对外开放 科技文化具有兼容并蓄 全面繁荣的特点 许多方面在世界领先 中唐以后 政治黑暗 出现大量表现人民痛苦 揭露黑暗统治的文学作品 4 宋元时期 社会相对安定 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 民族融合空前加强 对外交往更加频繁 我国科技文化高度繁荣 三大发明在此时完成或外传 文学艺术方面 风俗画 话本和词 曲兴起 元代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汉族文人进取无望 心情压抑 促使杂剧繁荣 5 明清时期 由于商品经济的活跃 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 闭关锁国等因素 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传统科学技术虽仍走在世界前列 也出现了总结性的科学巨著 但继而转为停滞 文化领域里专制色彩浓厚 同时 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 文学艺术繁荣兴盛 古典小说和戏曲成为文学主流 很多作品具有反封建色彩 1 2016 北京文综卷 4分 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 下图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 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 a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b 长门献赋汉相如 东篱赏菊陶元亮c 汉代李将军 夺得匈奴马d 政烦方改篆 愚俗乃焚书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学 由图中的诸侯国秦国 齐国 卫国等可知 该作品集的作品来源地域为一些分封在北方的诸侯国 由所学知识可知 诗经 符合这一特点 a项出自 诗经 周南 关雎 故a项正确 b项出自元曲 故b项错误 c项是南宋辛弃疾的词 故c项错误 d项是唐朝李显作的唐诗 故d项错误 2 2016 海南历史卷 2分 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书体 属于国家强力推行的是 a 隶书b 小篆c 楷书d 行书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秦始皇统一文字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 实行 书同文 即以简化的小篆为统一字体通行全国 故b项正确 隶书 楷书 行书的出现都迟于小篆 且不属于国家强力推行 a c d三项均可以排除 b 3 2016 新课标全国文综 4分 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 认为其 仅得成书 无丈夫之气 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 尽善尽美 于是连西州 今吐鲁番 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 是因为 a 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b 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 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 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书法艺术 社会对艺术的评判不是由皇帝的好恶决定的 a项表述过于绝对 可排除 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这一表述与史实不符 故b项错误 材料信息表明王羲之的书法成就很高 得到了皇帝的赏识 同时他的书法有 丈夫之气 尽善尽美 符合时代要求 说明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 故c项正确 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出朝代更替 故d项错误 4 2016 天津文综卷 16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 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 十三经 和 十七史 的印行 地方史志的编纂 许多数学 工艺 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 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 都在这一时期 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 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 使得教本 史籍 韵书 字典等大量印行 据方志记载 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000人 其中两浙 福建等五路约占82 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 该五路即占80 反之 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 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 摘编自钱存训 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材料二明代以前 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 伤寒论 的范围 明清两代医药学家 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 创立了温病学说 疗效显著 如 震泽县志续 载 乾隆二十一年 瘟疫遍行 家无不病 病无不危 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 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 又如 相城小志 载 光绪十七年 疫症盛行 呕泻螺疮起 龚霞伯以四味中药 遍施之 病立愈 活人甚众 摘编自余新忠 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 等 1 依据材料一 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 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系 解析 本问主要考查宋代印刷术与宋代教育文化的发展 第一小问 由材料 十三经 和 十七史 的印行 地方史志的编纂 许多数学 工艺 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 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 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 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 使得教本 史籍 韵书 字典等大量印行 可知 印刷术的普遍应用促进了学术的复兴 满足了教育的需要 第二小问 由材料 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 该五路即占80 反之 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 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 可知 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 答案 促进了学术的复兴 满足了教育的需要 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 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 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 实践效果怎样 解析 本问主要考查明清时期医药事业的发展 第一小问 由材料 明代以前 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 伤寒论 的范围 可知 理论来源为张仲景的伤寒病理论 第二小问 由材料 创立了温病学说 疗效显著 可知 新发展为创立温病学说 第三小问 由材料 名医孙日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