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内容XX.doc_第1页
《论语》内容XX.doc_第2页
《论语》内容XX.doc_第3页
《论语》内容XX.doc_第4页
《论语》内容XX.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内容XX 资料简介: 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一)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概述,了解先秦 诸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诸子议论文的魅力。 2、自主学习论语选读提示,了解孔子的生平及论语 特点。 3、诵读课文五则材料,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 4、 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5、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 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知识积累】 一、自主学习概述,梳理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诸 子议论文特色诸子典籍 时代 作者 国别 思想主张 著作特色 经典名句摘抄论语 墨子 老子 孟 子 庄子 荀子 韩非子 二、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简介: 1、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 即 乐 。 2、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 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 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 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 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 历史著作。 3、论语简介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 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 南宋朱熹把它跟 合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 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关于书名的,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论语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预习案 上传: wstylk 更新时间:xx-12-26 9:55:31 论语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班级:_学生姓名:_完成时间:_评价得分:_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2、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 3、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对话,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学习重点 1、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2、探究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书声琅琅】 ? 字正腔圆,音随心动 鲜:xin 鲜艳、鲜美、姓鲜、鲜亮、鲜明、鲜嫩、鲜卑 xin 鲜见、鲜少、鲜有、鲜为人知 纤:xin 纤维、纤尘、纤度、纤毫、纤巧、纤弱、纤细、纤悉、纤纤玉手 qin 纤手(旧时给人介绍买卖的人) 虾:xi 虾米、虾仁、虾皮、虾子、虾兵蟹将 h 虾蟆m: 吓:xi 吓唬hu、吓坏、惊吓、吓了一跳 h 恐吓、恫吓 巷:xing 深巷、巷战、小巷、陋巷、街头巷尾、街谈巷议 hng 巷道 肖:xio 肖像、惟妙惟肖、神情毕肖 xio 姓肖 (二)义随境转,口诵心惟 鼎足而立:像鼎的三足分立那样,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一劳永逸:劳苦一次就可以永远安逸。 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和遭遇灾难。 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精妙。大多指工艺美术、园林等。 虚与委蛇:虚,假意。与,跟。委蛇,敷衍。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 炙手可热:意思是刚一挨近就热得烫手,比喻气焰盛,权势大,使人不敢接近。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且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灯红酒绿:形容五光十色的繁花景象或极其奢侈的生活。 【课前预习】 一、知识链接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 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 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 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 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 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 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 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 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 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 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齐景公欲威胁 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 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 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 声色。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 无所遇。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工 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 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 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书, 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 程度。 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 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 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72岁时,突然得知子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 次年(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 二、夯实基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木铎( )桀溺( ) 长沮( ) 执舆( )荷蓧( ) 见其二子( ( ) 耦而耕( ) 耰而不辍( ) 2、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是鲁孔丘与 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植其杖而芸 使子路反见之 3、重难点语句翻译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而谁以易之? 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怃然(殆() 黍) ) 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讲学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人教版高二选修) xx-06-08 论语概述 简介 本书为孔子言行录,记载孔子和弟子及弟子之间的问答与对话。 论语是“语录”之意,约由五百则左右的短文所构成。内容为孔子和弟子们讨论各项事物的言行记录,从学而篇到尧曰篇止,共二十篇,简短精要,即使加上释文,也不过如一般书本的分量。 内容概要 学而篇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虽然不见得人人都知道上面这句话出自何书,或为何人所说,但在今日,此语却常为世人所引用;其实,翻开论语一书,第一篇第一章就可见此语,全章原文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此话之意,在于表达做学问的快乐。我们将其中“有朋”一段摘取出来,加上“许久不见,你来啦!”之类的感情话,用来表示对朋友的欢迎热忱。 在我国很多古书里,特别是在论语中,有许多我们常用的典故和成语,如本篇的:“巧言令色、鲜矣仁”(如果一个人在与别人交往时,常说些好听的话,用恭维的态度,讨好于人,这种人的居心,很少是善良的,所以应和他们疏远才是!)“过则勿惮改。”(有了过错,应勇敢承认,并立刻改正过来。)这些都是世人常用的例子。 以上都是引用“子曰”二字开头的,也就是将孔子的话加以记述。但在论语中,亦有如:“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忘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诸如此类,将孔子弟子所说的话,单独记下来的也不少。 以形式而言,论语中除了个人语录外,还有问答体;今试看本篇中,孔子与子贡的问答; 子贡日:“贪而无诌,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子贡问孔子:“虽贫穷,却能不卑屈诌媚;虽富裕,仍然毫不骄奢,您以为这种人如何呢?”孔子说:“可以算很不错了!但还是不如那些虽然贫困,却能领悟人生乐趣,不以穷困为忧;虽然富有,却仍喜好礼节,不以守礼为苦的人!”子贡接着问:“这种知足上进的精神,是不是就象诗经所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情形一样呢?”孔子赞赏地说:“赐啊!(子贡姓端木,名赐。)今后可以开始和你论诗了!因为你在探讨事理时,能够联想到其他的事而有新发现。”) 子贡是孔子的高足之一,擅长辩论,才气横溢,且具有商业才能,是一位企业家型的人物。因此子贡才会问出“富而不骄”之类的话。孔子也因而才会委婉的回答道:“可以了!但进一步还要虽贫而乐,富而好礼,这种人才了不起!”而子贡也能机智地立刻引用诗经上的句子,来印证孔子的话,确实做到“学而时习之”的要求。这一段孔子与子贡间的问答,写来历历如绘,仿佛就在我们的眼前。 论语中的文章,不论是个人语录或问答体,都已精简扼要至极,不能再加以短缩。也正因为如此,有时很难明了其中的真义所在!但念了书中篇章之后,反而觉察出此种简洁形式的魅力。论语所以能以古书的立场,而保持长久生命力的 原因之一,即因文章有此魅力。 为政篇 子曰:“为政以德。?”(孔子说:“德,才是施政的根本依据。”)这是本篇第一章的开头、篇名采用最初两个字,而论语二十篇的篇名,都是以同一方式来标题。这种情形,可象征性地表示出,论语书中各篇,都是些不相关联的短文,论语只是将它们加以排列的杂纂之书,所以才用最初两字为篇名。孔子在本篇的一章中,曾略作生平自述。短短的几句话。成了他有名的自传,现将该文介绍于此: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向学;三十岁时,能够独立有些小成就;四十岁时,对各种事理,已不再有疑惑不解之处;五十岁时、明白了天道运行,加诸人身的常理;六十岁时,听到任何事都能顺利涵纳,立刻了悟;七十岁以后,更能想到什么就做什么,不必担心会逾越了规矩。”) 八佾篇 本篇所载,以关于礼的文章居多。礼是礼仪、礼节的礼。大凡国家的外交、内政,或是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家庭生活,都有应遵守的规范礼。 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本为周王朝掌握的中央政权,转入地方诸侯的手中;不独诸侯大国间相互争霸,就连诸侯国内,也盛行着以下犯上的风气。 孔子在本篇中,便述及当时的情况: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是以八乘八,共六十四人所跳、而专门适用于天子之礼的舞乐。诸侯级的舞乐则应由六乘六的三十六人来跳;至若诸侯家臣(譬如季氏)所用的规模,则为四乘四十六人而已!周礼的规范如此,季氏却竟敢破坏它,这种现象,也显示出当时王权的衰坠!因此孔子以为,根据礼的规范,这是不可饶恕的行为。 里仁篇 本篇前七章所讨论的,都是与“仁”有关的事情。孔子以为:“仁”应该是人的最高德性。而他最努力要做的,也就是建立起“仁”在人心中的崇高地位。 论语中谈到仁的地方,总共有六十章,约占全部的十分之一,可是却不曾为“仁”定下一个有系统的界说。不过,一有机会,孔子就会因势利导地教诲对方,使他们体验出“仁”的重要性;也可以说,孔子是眼见统治阶级的腐败,才相对提出“仁”的主张。他在政治方面的理想就是:为政者最主要的责任,即在目标朝向着“仁”,一直不断的努力,使人民享受到安乐的生活。在此举出一则谈到 “仁”的例子: 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说:“一个有才德的人,是不应离开仁而行事的,否则又怎能被称为君子呢?君子的心思,从不曾离开仁有一顿饭那么长的时间;就算在仓卒匆忙之时,流离颠沛之际,他也会念念不忘行仁的!”)后人便以“造次颠沛”一语,来比喻很短的时间,和困顿的状态。另外再举几个名句: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说:“早晨听到了往日所不知晓的道理,就算在傍晚死去,也算值得了!”)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孔子说:“有德的人,是不会孤寂的,世上一定会有同好者了解他,与他为伴的。”) 公冶长篇 本篇几乎都是评论人物的记述。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孔子谈到公冶长时说:“这个人可以入选为我的女婿呢!虽然他如今在监狱里,我却无论如何也想不出他会犯罪的原因!”后来孔子果真将女儿许配给公冶长。)关于这桩婚姻的究竟,史书上记载得不很详细;但由前面所述,我们应能了解孔子的作法,自有他的道理。再看看孔子和子贡说及颜回的对话: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日:“赐也,何敢望回!回 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子贡回答孔子时,自叹比不上颜回,而孔子也称赞子贡有自知之明,并说连自己都赶不上颜回。颜回一生都居住在陋巷中,生活穷苦,和子贡的情形,可说是种强烈的对比。以上两则;都是论评人物的篇章。雍也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称赞地说:“贤德啊!颜回!天天只吃着简单的饭,喝些清水,住在简陋的屋子中;人们往往无法忍受这种清苦的生活,颜回却能知足常乐!真是贤德的颜回啊!”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樊迟是孔子弟子之一,他向孔子问“知”的意义,孔子说:“为人的要义,在做好人应尽的本分,至于鬼神,应尊敬地祭祀它们,却不可过份地沉迷此道,而且要与之保持距离,才可称得上有智慧。”)这章便是“敬鬼神而远之”一语的源出之处。 述而篇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说:“唉!我竟衰老得如此厉害!有这么久的一段时间,我都不曾再梦到周公!”)周公是建立周朝各种制度的功臣,曾制礼作乐,孔子常常将他视为理想的典型。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说:“如有人自愿求学,虽然拜师的礼物不厚重,只是一把肉干,我也不会不高兴教导他!”)“束脩”是古代拜师入门的礼物,指将干肉绑在十起,成为一束;在教师的礼节上来说,是最轻的。今天所讲的“束脩”,则指学费而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说:“如果不是心中极力想求知,却仍想不通,我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竭力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却仍讲不出来,我便不去引发他。告诉他一件事,他却不能触类旁通地明白其他相似之事,我就不再告诉他了。”)“启发”一词,便是由此形成的。又如: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此句可和前面所说的“贤哉回也”一句相对照。另外“子不语怪、力、乱、神”一句,并非为孔子本人所讲,而是第三者有关孔子态度的描述。由这句话,我们也可联想到“敬鬼神而远之”一语,而互相比照。 泰伯篇 本篇三到六章,记载曾子的话;十八章到二十一章,则是孔子对尧、舜、禹 的赞语;这些都成为后世引人注目的名言。例如能做到“吾日三省吾身”的曾子,说起这句话来,自然能够态度堂皇,毫无愧作之色了!在此再举一则曾子的名言: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孔子常以诗及礼乐教人: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说:“诗可以鼓舞人的意志,所以说兴于诗;礼是人类视听言动的规范,人如一切行为都不失礼,便能立足于社会间,所以说立于礼;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涵养出高尚的人格,所以说成于乐。”)孔子将诗、礼、乐这三种艺术,都当作教学的必修科目。经由此章,我们可想象到孔子讲课时,周围的情形与气氛。说到音乐,孔子本身就是位优秀的演奏家;在欣赏方面,他也有很强的鉴赏力。据说他在齐国时,听到古乐,感动之余,连菜的味道都分辨不出来了!此处再举一章,以显示孔子对教育人民的看法: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说:因为人们的聪明才智有高下之分,所以在施行政策,推展法令时,只能要求他们边照着去做,而不可能使人人都明白何以这么做的道理。”) 子罕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站在河岸上,望着滚出邀去的流水,不过慨叹地说:“时间的流逝,就象河水一般,是不分时代、没有停息的!”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孔了说:“年轻人是很可敬畏的!因为他们精力充沛,年华正盛,如能好好充实自己,前途将不可限量。因此,我们怎能说青年们日后的成就,不会超过今人呢?但若到了四、五十岁,。却仍不能以德业闻名于世,这种人,也就没有什么值得畏惧的了!”) 乡党篇 本篇和其他篇章不同,篇中多为孔子日常生活记录。很少记载他所说的话。从本篇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礼”的具体内容。又有一说,认为此篇以记述“礼”的一般性规定占大部分,而非完全对孔子一人的记录。原篇为一大章,但为方便读者起见,一般都将之分为十七节左右,以供人阅读。 先进篇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人于室也!”(孔子说“子路的瑟声,带有杀伐之气,哪里象是我的门下呢?因为音乐应可陶冶人的性情,使人优游和悦呀!”孔子的门人听了这话以后,便开始轻视子路。孔子见到这种情形,便说:“音乐虽能变化人的气质,却不能代表他的一切!子路在许多方面已经很不错了,只是不算顶好的罢了!”)子路在孔子的学生中,是年纪较大,也是性情较刚猛的一个。 孔子在本篇中的另一章曾认为,以子路的个性而言,想要保全应享的天年,是很不容易的事,所以很为他胆心。(后来子路战死于卫国)又有一说,以为连子路这么鲁莽的人,在音乐素养上,都已能升堂,而只差没有入室罢了!此处再录一则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过犹不及”一语,即出自此。 本篇最后一章,是以孔子为中心,而由子路、曾皙(曾子之父)、冉有、公西华四人,各自说出个人的理想与抱负,共有三百一十五字,在论语中是最长的一章。 颜渊篇 此篇乃以颜渊(颜回)问仁为第一章,仲弓问仁为第二章,司马牛问仁为第三章,象这样问仁的章数有三。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对相同的问题,却因问的对 宪问篇 这是孔子周游列国时,与其国君或臣下间,较引人注目的问答记录,其中多为对历史性人物的评估。本篇中,孔子对隐者的评语也颇著名。 卫灵公篇 在此引录数章孔子的话,以见孔子思想之一斑: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子曰:“有教无类。”子曰:“辞,达而已矣!”,季氏篇在本篇中、孔子的话都以“孔子曰”开头,而且常有三友、三乐、三戒、三愆、三畏、九思等等,以数字为其形式的话。这点是本篇和他篇不同之处。 阳货篇 子曰:“割鸡焉甩牛刀!”此语意指我们在处理事务时,须用相称的手段。这句话的,是因有一次;孔子到武城这个小地方,听到处处都飘扬着弦歌之声,就以开玩笑的口吻,对身为城宰的弟子子游说:想要治好这种小城。似乎用不上这种正式的礼乐(牛刀)来教导人民。可是子游用以前孔子教他的道理,来反驳孔子这句话,孔子便对身旁的弟子解释道,“割鸡焉用牛刀”只是句开玩笑的话而已。这里再录两则孔子的话: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微子篇 本篇各章都没有以“子曰”或“孔子曰”开头的,而且内容也以记录孔子的行为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