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对老子的认识“道”的特征及其学术意义老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五千言道德经(即老子)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灿烂瑰宝之一。老子不仅是道家的开山鼻祖,道教也奉他为宗主。关于老子的身世,由于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的简约、模糊,因而成为一个令后人争论不休的谜团。较为可信的说法是,老子于春秋末年生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安徽省毫州市境内),姓李,名耳,字聃。因其年长寿高,所以尊称为“老”,又因为他耳朵长,耳垂大,所以称为“聃”。聃字意为耳长耳垂大。老子又名老聃。在先秦典籍中都是以老聃称呼他,到庄子开始时称为老子。老子又称道德经,全书分为上下两篇,即“道经”和“德经”,共计八十一章,仅仅五千多字,全书微言大义,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宇宙观、人生论、认识论、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治国兴邦等方方面面内容。似乎世界上什么事情都说到了,任何问题都可以在书里找到答案,以至于有人认为读通老子,可以得到成仙。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化。胡适也认为,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老子是一部奇书,其文字优美精炼、思想玄之又玄,不同的人都能从中读出不同的真意,哲学家能从中读出宇宙真理;军事家能从中读出兵法要义;政治家能从中读出安邦治国的良策;淡薄自守者能从中读出养生之道;胸怀大志者能从中读出成功之法;更多的人能从中读出人生真意这里就以我看过的关于写老子的书,就自己的水平浅显地谈一点自己的总结和看法。一、“道”的含义和特征“道”在老子中处于核心地位,整部老子的思想都是围绕着“道”展开的。“道”字在书中共出现73次之多(一说74次)。在文字形式上“道”虽然是一样的,但其含义却又各方面的不同。但道究竟是什么,学术界却又不同的解释。要想研究老子的思想,谁也无法回避这个问题。唐君毅曾将老子书中的“道”概括为“虚理之道”、“行上之道”、“道相之道”、“同德之道”、“修德之道”、“生活之道”、“为事之物及心境人格状态之道”。陈鼓应则认为老子书中的“道”有三种意义:实存意义的“道”、规律性的“道”、生活准则的“道”。老子说的“道”究竟是什么,熊铁基先生在中国老学史中总结学界的观点说:“老子的道究竟是什么意义?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有几个方面的意义。首先是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其次是讲事物发展的规律,第三就是讲生活的准则,属于伦理道德的范围。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这一点是确实无疑的。”这只是就大体而言,然而他已经列举了三种含义,并肯定说“道是万物的本原,这一点是确实无疑的”。而在具体的理解中,问题还要复杂得多。这个作为宇宙万物本原的道具体是什么,学界意见有不小分歧,主要观点有:(一)道是精神性的、能够产生万物的根源。本派学者据此定老子为唯心主义者。(二)道是细微物质性的、能产生万物的根源。本派学者据此定老子为唯物主义者。以上两派在承认道是产生万物根源(物质的或精神的)的同时,也都承认道是宇宙总规律。著名哲学家金岳霖先生在论道中指出:“每一个文化区都有他的中坚理想,每一中坚思想有它的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是道。所谓行道、修道、得道,都是以道为最终目标-不道之道,各家所欲言而不能尽的道,国人对之油然而生景仰之心的道,万事万物之所不得不由,不得不依,不得不归的道才是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在中国哲学思想上,最早提出这一基本原动力、最崇高概念“道”的,即是老子。“道”是老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也是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概括起来说,老子书中的“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道”具有创生性。创生性是老子“道”的根本特征。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四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显然,老子的道是产生世界万物的最后根源。这说明,老子的道既是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源,也是一切存在的始源。如老子中写道“道者,万物之奥”(六十章),“众妙之门”(一章),“为天地母”(二十五章),为“天地根”(六章)。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字曰道。”在老子看来,在天地宇宙尚未生成之前,就有“道”的存在。“道”创造了宇宙,是万物的根源。那么“道”究竟如何创造了宇宙,万物在生成了以后又是如何成长的呢?老子是这样描述宇宙的生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关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天地万物生长过程的具体含义,由于老子没有作进一步的解释,所以后人有许多猜测。有的说这是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包含着时间的流逝。有的将这之中的数字与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认为“道”生一,就是一片混沌;一分为二,是由混沌分为天地;二生三,是由天地生出的阴阳和气;三生万物,是由阴阳和气再分为九野、四时、日月乃至万物。此外还有一些其他说法。今人钱耕森、李仁群认为,从字面上看,老子这段话似乎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道”生万物经过了一个由少到多的过程。老子很重视事物发展过程量的积累,在老子一书中曾多次谈到这方面的问题。像“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做困难那的事情,必须先从容易处下手;做大的事情,必须从小事着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等等。成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是出自老子一书。一、二、三数字的积累也可以看作泛指事物发展由少到多量的积累。第二,“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对万物构成来说的。老子认为,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的整体,其内部也是由对立的方面组成的。阴阳这一对范畴,是对立面的总概括,“负阴而抱阳”指事物对立面的组成。“冲气以为和”,指事物是对立面组成的整体。所以老子关于宇宙生成的一段话,可以概括为宇宙生成的过程和万物的构成。在宇宙万物的生成问题上,老子还曾说过:“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陈鼓应认为,这里的“有”、“无”是老子哲学的专有名词,它们都是指称“道”的。“无”是“道”的潜藏形态,“有”则是“道”创生万物的实有形态。老子用“有”、“无”的转化产生万物,表现的是“道”由无形质落实道有形质的一个先后而具持续性的活动过程。“道”在创生万物后。并不是就与事物分离了,老子说:“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也就是说,“道”在创生万物以后,还要培养万物,以使万物趋于成熟。“道”具有运动性。生生不息的大道,还有运动的特征。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二十五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十六章)老子认为,世界万物源于道而最后又回归于道,道的运动是“周行而不殆”的。因为天地万物都从“道”出,因此“道”大,大道周行而不息,使万物的运行离道越来越“远”,极而必复,“反”而回归原点。因此,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四十章)道之始点也即道之终点,因此,道的运动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循环(周行)过程。道的运动的特点过方向是“反”,而作为道的体现的万物存在形式和过程也是“反”。“反者道之动”所包含的另一方面的内容即循环反复规律。老子认为事物发展运动的轨迹是一个圆环,万事万物从某各起点出发,经过纷繁复杂的变化,转了一个圈,最终又回到起点。事物就是这么周而复始地运动的。那么这个起点是社么呢,就是“道”。天地万物源于“道”,万物从“道”分离出来后,在运行中离“道”越来越远,但“物极必反”的道理使万物最终复归于“道”。老子认为,万事万物的这种周而复始的运动规律就是“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如果不懂得这个规律,强行妄作是很危险的。老子关于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并向对立面转化的思想是有事实根据的,是极深刻的。老子提出事物循环发展的规律也说明他是各思想深邃的哲人。但正如陈鼓应指出的,老子“返本复初”的思想过于浓厚,这退回源头的想法,是有碍于事物的向前发展的。“道”具有自然性,无为性。老子认为,“道”具有“自然”、“无为”的特性。“自然”一词在老子中共出现五次: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十七章)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期,骤雨不终日。(二十三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五十一章)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六十四章)这里的“自然”并不是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而是指一种不受强制力量主宰而顺任自然的状态,它是“本来如此”、“自己如此”、“自自然然”、“自然而然”的意思。就道而言,它创生万物,周流而不息,是“自己如此”的;就道对物(包括仁)而不居于主宰位置,而是处于辅佐的位置任凭万物“自己如此”地自然生长:如此,“道”便秉有“无为”的特性,或者说“自然”之“道”显现为“无为”,所以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无为”一词最早出自诗经王风兔爰的“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和诗经 陈风泽陂的“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寤寐无为,中心悁悁”、“寤寐无为,辗转伏枕”。兔爰中的无为,是太平安定、清净无事的意思。泽陂中的“无为”,古人解释为“无所为”,即无所事事。这两种用法虽有细微不同,但都是取其“无事”义。后来,“无为”成了道家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从老庄到道教的一贯主张。无为思想甚至还影响道了儒家、法家。老子虽然多次使用“无为”一词,但没有给出过明晰的解释。从字面意思看,所谓的“无为”,就是“不为”,就是“不做事”,而事实上道家“无为”的含义并非如此。关于老子“无为”的含义,老子的弟子文子在文子自然中引用老子的话,对“无为”作了解释:老子曰:“所谓无为者,非谓其引之不来,推之不取,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不流,卷握而不散。谓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曲故不得容,事成而身不伐,功利而名不有。夏渎冬陂,因高为山,因下为池,非吾所为也。”文子是老子弟子,他的解释应有很高的权威性,甚至这些话就是真的出自老子之口。很明显,这一解释在继承“无为”原始意义清净无事的基础上,又有所改变,增加了一层不对万物横加干涉、顺物而为的意思。自然无为是道家思想的重要命题。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这里,“自然”二字是什么意思,有人认为是指自然界,陈鼓应认为,“自然”一词不是名词,而是状语。也就是说,“自然”不是指具体存在的东西,而是形容“自己如此”的一种状态。“道法自然”,是说“道”的运动发展的原因在其自身,不依靠任何外在的原因,“道”以它自己的状况为依据,不受任何外力的制约和干扰。而作为“道”的创造物的具体事物,它们依循着自身潜在的可能性而自由发展,不要附加任何认为的因素。老子的哲学理念是由探讨宇宙万物的规律出发,最后落脚于社会的政治要求和人生哲学。老子提出政治上的“无为”,针对的是当时统治者的“有为”。老子从安定社会、平息纷争的政治目的出发,呼吁统治者采取“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他认为这是使社会和谐安定的唯一方法。统治者“无为”即是“无事”,不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强迫老百姓做事,不要干预百姓的生活,不要用严刑峻法去约束百姓,不要用烦苛政举去骚扰百姓。统治者清净无为,唾手可得,百姓自我化育,自然能过上安详富足的生活,天下也就可以长治久安了。陈鼓应认为,老子“自然无为”的思想,运用到政治上,就是给人民以最大的自主性,允许特殊性、差异性的发展。也就是说,允许个人人格和个人意愿的充分发展。冯友兰也评价老子的思想是主张个性的学说。这里对老子的“无为”的内涵作一下分析。“无为”即“无事”。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法令滋章,盗贼多有。(五十七章)老子所说的“无事”是针对“有事”说的,“有事”是指统治者设禁忌、法制令之事以此烦苛政举治国,不但不能使名富国强,甚至走到愿望的反面,即百姓饥贫,天下混乱而无道,所以老子说“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四十八章)。在老子看来,道是自足的,万事万物也是自足的;人和万物都能自行其是,而不需要干预、扰乱它。如果统治者通过烦政扰民,钳制百姓,自然就违背人的意愿。人人都把统治者看成异己的力量,就会进而排除之。老子肯定民众自治自生的能力,实质上是对自由的肯定。静(清净):“无为”即“静”。老子说:静胜热,清净为天下正。(四十五章)静为燥君。(二十六章)我好静而民自正。(五十七章)这里,“静”与“燥”对举,“燥”即“躁动”,有行动于外且“燥”不可待,“清静”指人的静定心境状态,静到极致,便可观物知化。统治者以清净治国泽“民自正”,从而达到“天下正”。在此,老子所倡导的清净治国的原则,实际上就是无为原则,所以后人常把“清净”与“无为”连说,称老子的“无为之治”为“清净无为之治”。老子深明“以静制动”的辨证道理(“动及而静,静极而动”的道理),并奉之为治国的政治原则。无欲:“无为”即“无欲”。要做到清净无为,首先必须无知(智)无欲。贪欲不仅是人生的大敌,也是治国者的大敌,它是造成社会罪恶和灾害的源头。“咎莫大于欲得”(四十六章)。因此老子主张为政者应当“少私寡欲”,不推尚“可欲”,如此而使百姓“虚心”、“实腹”、“弱志”、“强骨”,做到无知无欲,心不乱,不争斗,不为盗,从而达到天下大治。老子并不是要统治者绝对的不欲,而主张以不欲为欲即“欲不欲”(六十四章),这是指的不“贪欲”,不“过欲”。实际上老子还肯定统治者合理的“欲”: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六十章)人不可能没有欲望、需求,统治者也有其欲求。柔弱:“无为”即“柔弱”。老子“柔弱”的主张,是建立在他对柔与刚、弱与强的辨证理解上的。老子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七十八章)老子认为,柔与刚、弱与强这两对矛盾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从事物的内在发展过程来看,当其处于刚、强的时候,就预示着向柔、弱转化;相反,当其处于柔弱的地位时,由于包含着无限的生机,所以最终可转化为强。因此,统治者应当守柔弱而不应当逞刚强。以此治国,便可无敌于天下,并且国家也可以长治久安。若统治者对其民用强,则民以强对强;民力大于侯王,则使王弱,从而国弱,天下弱。若对外逞强,则战争将耗尽国之所有(人、财、物)而势必使其陷于弱。因此,以柔弱之道治国,则国强大。争取和平、民主之途是对内不逞强,对外不称霸,表面看似柔弱,实质上这才是强大之途。见微:“无为”即“见微”。老子看到了客观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由小到大、由弱而强、由易而难的自然过程。他主张圣人解决困难从容易处着手处理大小事情都从细小处开始。对于轻易而图难,忽细而为大,好高骛远,逞强好胜的“有为”行为来说,这就是“无为”。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老子提出了“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原则: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末有,治之于未乱。(六十四章)在这里老子提出了未雨绸缪、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的问题,强调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由此也可以看出,老子的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以“无为”求其“无不为”。因此,“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六十三章)。综上所述,老子政治意义上的“无为”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无事而无扰,清净而不噪驰,无欲而安逸,柔弱而不逞强,为易、小而不为难、大。这些内容既体现了为政者行“无为之治”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同时也展示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二、老子的学术史意义对儒家的影响同源异流孔子思想是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的。这不仅表现在孔子曾经专门去拜见老子,向他请教学礼,而且还表现在孔子论语中包含有老子的思想。比如:老子讲“无为而治”,孔子也讲“无为而治”;老子讲“以德报怨”,孔子也讲“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等等。所以,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儒家的孔子和道家的老子都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两种心态。老子具有很强的文化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只是他较多地以批评者的面目出现而有别于孔子而已。孔子在积极进取追求事功的人生道路上也常怀有超然通达的心态,孔子主张“天下有道则见,其次则隐”,欣赏超脱旷达,认为“贤者避世,其次避地,其次避色,其次避言”。孔子这种矛盾心态或灵活态度是他在人生不得志的社会现实中不得不采取的一种自我调节和心理准备,在这一点上,他与老子是一样的。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道家和儒家两大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学说还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差异最终形成了儒道两家的不同传统,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并最终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互补的内在结构。事实上,老子道家和孔子儒家都是由夏商周三代之道所演化而生的,同源而异流。孔子所开创的儒家的价值观,以人文主义为基本取向,注意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强调积极进取,投身社会事业;老子所开创的道家的价值观,以自然主义为基本取向,注意天然的真朴之性和内心的宁静和谐,主张超越世俗,因任自然。“仁”与“礼”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因而孔学又被称为仁学或礼学。一般儒学研究者都认为,仁之核心体现在下面这句话中:“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一种克己的功夫,也就是内修的功夫,所以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任。”“道”则是老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老子就强调自然无为。所以从总体上看,孔子儒家倡导积极进取型的人生,老子道家则倡导自然无为的退守型的人生,这就给人以儒家入世、道家出世的印象。进而儒与退而道刚好构筑了中国人较为理想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界。庄子对老子学说的继承与发展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的两个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汉代时以老庄并称,将他们二人共同视为道家的创始人。老、庄都推崇“道”,在老子和庄子中都对“道”有许多描述。但他们的“道”论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之处。庄子继承俄老子的“道”论,并有新的发展。在“道”的实存及其与宇宙万物的关系上,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观点。庄子也认为“道”是无为无形的,不可见、不可受,无影无踪的。但“道”是真实存在的,它“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存”,独立不改,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但又“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它创生万物,驱使鬼神。“夫道,覆载万物者也”,它涵盖一切,“于大不终,于小不遗”。可见,在“道”是宇宙根源这一点上,庄子与老子是一致的。庄子在发挥老子“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思想的基础上,发展了老子的道论,提出“气”论的万物生成理论。“气”是弥漫宇宙的普遍的存在,正是它的生生不息的运动构成了世界万物基始的观点,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先秦那种以固定的、可感的水或土为万物基础观点的直观性,而且对老子“道”是宇宙本体、万物本源的思想,也是一个补充、丰富和发展。荀子对老子学说的批判和继承。荀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天道自然的思想。老子中有“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区分,认为天道是自然无为的,人应当取法自然之道,无为而治。荀子批评老子是“有见与屈,无见于信”(天论)。荀子在考察了先秦诸子(包括老子)关于天人关系学说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论点。荀子反对老子道家无为的消极态度,而强调人类具有掌握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荀子提出了著名的“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即“人定胜天”的思想。荀子在正确地阐明天与人、自然与人为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主张尊重客观规律,积极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显示了他的思想的伟大可贵。其次,荀子提出了“虚壹而静”的认识原则。这个原则的提出,也是他积极吸收和改造老子道家认识论思想的重要成果。“虚壹而静”作为认识方法,是直接渊源与黄老学的“静因之道”;而“静因之道”又是老子“致虚”、“守静”认识方法的继承和发挥。因此可以说,在认识论上,荀子也是间接受到老子思想影响的。韩非对老子学说的继承和改造。韩非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道论。在老子那里,道是“先天地生”的最高实体,呈现出“恍兮”、“惚兮”的虚无特征;韩非对其进行了改造,使其具有客观物质性的内容。他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里之所稽也。”(解老)这就是说,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就在于“道”,而“道”也是各种具体事物的规律的总和。因此,在韩非那里“道”是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并与客观事物相始终的总的规律。韩非不仅强调“道”是客观事物的普遍法则,而且以“理”论“道”:“理者,成物之文也”;这里,理是指事物的特别规律,亦即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具体法则。“道”是“理”之总,“理”是“道”之分。“道”寓于理之中,“理”又离不开道,并体现了道。因此,韩非的“道”是可以被认识的。其次,韩非继承、改造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老子的辩证法的特点是将“中”、将“和”,即注意对立双方的统一,而强调“不争”;韩非则强调了对立双方的斗争,提出了“凡物不并盛,阴阳是也”的思想,认为阴阳消长总是一方克服另一方的。韩非还改造了老子“虚静”说,提出:“因天之道,反行之理,督参鞠,终则有始,虚以静后,未尝用己。”(扬权)这就是说,认识要依据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联系具体事物的形状、特征,对其全过程进行反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建筑设计师招聘面试必-备知识与模拟题集
- 2025年职业技能汽车修理工汽车修理工(中级)-汽车修理工(高级)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职业技能机械设备制造修理人员钳工-钳工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江苏省中考数学模拟试卷
- 看图猜字课件
- 2025年特种作业类危险化学品安全作业重氮化工艺作业-化工自动化控制仪表作业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特种作业类危险化学品安全作业聚合工艺作业-生产经营从业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公司车辆安全使用协议书
- 2025年特种作业类危险化学品安全作业烷基化工艺作业-氟化工艺作业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特种作业类危险化学品安全作业氯碱电解工艺作业-氯化工艺作业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S7-1200 PLC原理及应用基础 课件 第5章 S7-1200 PLC的模拟量处理
- 2025-2030中国驾驶培训行业市场发展前瞻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江苏盐城2025年公开招聘农村(村务)工作者笔试题带答案分析
- 班费收支统计表
- 建行善担贷合同协议
- 餐饮研发中心管理制度
- 2024年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专家大讲堂课件全集第10章至16章节讲根据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制作
- 生产过程控制制度
- 国网公司合规管理
- 上海宝冶合同范例
- 区块链在房地产交易中的应用-全面剖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