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中国古代史》新教材[秦汉]图文资料的释读与应用.doc_第1页
高中《中国古代史》新教材[秦汉]图文资料的释读与应用.doc_第2页
高中《中国古代史》新教材[秦汉]图文资料的释读与应用.doc_第3页
高中《中国古代史》新教材[秦汉]图文资料的释读与应用.doc_第4页
高中《中国古代史》新教材[秦汉]图文资料的释读与应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中国古代史新教材秦汉图文资料的释读与应用高中中国古代史(试验修订本)秦汉部分,共有历史地图10幅、历史图片22幅、文字史料8则。【例】“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史记图文释读材料引自史记李斯列传。它表明从秦始皇时全国开始有了统一的制度和律令,反映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立了一整套封建统治制度,制定了许多律令,对我国后世制度和律令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图文应用1问题设计始皇是谁?他叫什么名字?始皇创建了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制定了怎样的律令?始皇创建的政治制度和制定的法律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史记为什么说“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2参考答案秦始皇,嬴政。创建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皇帝制度、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等。参照六国律令,制定并颁布了条目繁杂而严厉的秦律。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也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它也加强了地主阶级统治力量,使人民处境日益恶化,最终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的爆发。因为,秦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些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都是在秦朝时开始创立的,如政治上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的度量衡和货币制度等等。它奠定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和文化制度的基础,对后世影响很大。【例】图1铜权(左)图2秦半两钱(中)图3五铢钱(右)图文释读权,就是秤锤,即秤砣。该铜权权身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统一度量衡的诏文和秦二世元年(前209)诏文。它是秦统一度量衡的物证。秦半两钱,为秦朝统一的货币,铜质圆形,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以半两作单位,故称“半两钱”。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为后来历代王朝所沿用。五铢钱,为汉武帝时改革币制而铸造的通行全国的法定货币。王莽改制时,发行大钱,废五铢钱。五铢钱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钱币。图文应用1问题设计图1的用途是什么?它反映了秦巩固统治的哪一项措施?这一措施有何意义?图2的制作材料是什么?它反映秦巩固统治的哪一项措施?这一措施有何意义?图3中的五铢钱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当时流通情况如何?它与图2有什么联系?秦朝统一的货币有几种?汉代的货币以什么为主币?回忆一下,秦汉时期主要有哪几次币制改革?说明其成败对社会经济的影响?2参考答案衡器,即秤砣。统一度量衡。改变了战国以来度量衡的混乱局面,便利经济的交往和发展。铜。统一货币。利于商品交换和物资交流,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西汉汉武帝时。作为法定货币通行全国。汉承秦制,两者都是圆形方孔,五铢钱是秦半两钱的演变发展。秦朝统一的货币有两种:黄金是上币,用镒作单位;铜质圆钱是下币,用半两作单位,即“半两钱”。汉代的货币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主要有秦始皇统一货币、汉武帝改革币制和王莽改革币制。币制改革的成败对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成则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败则引起经济的混乱。【例】材料一东汉豪强地主庄园图材料二“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昌言图文释读材料一是东汉豪强地主庄园的缩影,反映了当时豪强地主庄园的全貌,从图中可以看出庄园里有坞堡壁垒、望塔,有院落、建筑群等。豪强地主驱使依附农民和家内奴婢在田庄内从事各种生产。材料二引自东汉仲长统的昌言,该段文字抨击了恶性发展的东汉豪强地主势力,揭示了东汉阶级矛盾激化和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图文应用1问题设计何谓“徒附”?东汉豪强地主的田庄有什么特点?东汉豪强地主在政治和经济上有什么特殊地位?其成因是什么?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参考答案是东汉豪强地主属下的一种依附人口。特点:规模大,占地多;经济上自给自足;拥有家兵,筑有坞堡壁垒;庄主不向国家交纳租赋。地位:政治上,把持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经济上,拥有大规模的田庄。成因:封建经济的分散性是其形成的根本原因;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的,而东汉政权对豪强地主利益的保护是其势力发展的具体原因。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构成了对中央的严重威胁,导致了东汉末年社会矛盾的尖锐和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例】“汉刺史乘传周行郡国,无适所治。中兴所治有定处。旧常以八月巡行所部,录囚徒,考殿最。初岁尽诣京师奏事。中兴但因计吏,不复自诣京师。”通典职官图文释读该材料引自杜佑的通典职官,记述了西汉至东汉时期监察制刺史制度的发展和刺史职权的变化。图文应用1问题设计刺史制度创建于何时?当时刺史的职权如何?材料中的“中兴”指的是什么?此后,刺史的职权有何变化?你如何认识和评价这一制度?2参考答案西汉武帝时。刺史一职的品级不高,但巡察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政权建立。此后,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这是一种监察制度,对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具有重要意义,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借鉴。起初,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后来,刺史逐渐演变为地方长官,权力不断膨胀,也就失去了其监察作用。而且,封建监察机构本身也是官僚机构的组成部分,所以它既不可能摆脱官僚主义的恶习,也不可能摆脱官僚制度弊病的制约。其腐败是必然的。【例】汉墓壁画属吏图图文释读该壁画形象地描绘了汉代察举制以及官场的上下级关系:被察举的门生、故吏成为举荐人的属吏,他们以君臣、父子之礼对待举荐人,从而形成了一个个官僚集团。它也体现了汉代墓室壁画的内容、特点及其艺术成就。图文应用1问题设计该壁画反映了怎样的一种历史现象?其成因是什么?该壁画反映的是怎样的一种制度?这一制度始于何时?你如何评价这一制度?我们今天在选拔人才和任用人才上应该如何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2参考答案现象:汉代被举荐的人成为举荐人的门生、故吏,他们以君臣、父子之礼对待举荐人,并彼此勾结,形成了一个个官僚集团。成因:由于察举标准笼统,缺乏严密的考核,被举荐者多为私人的门生、故吏,他们一旦为官,就成为举荐人的属吏,彼此结合,从而形成了官僚集团。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察举制。始于西汉。它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但到东汉中后期,导致了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形成并发展起来。要破格提拔和重用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反对任人唯亲,提倡任人唯贤;要建立健全相应的选任人才的监督机制。【例】图1东汉纺织画像石图2二牛抬杠牛耕画像石图文释读图1东汉纺织画像石,1970年出土于江苏泗洪曹庄东汉墓,现藏于南京博物院。它描绘了汉代编户齐民从事纺织生产的情景,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图2二牛抬杠牛耕画像石,1971年出土于陕西米脂东汉墓,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它为墓室的门框,画面描绘了一人驭犁、二牛抬杠的牛耕方法,反映了当时耕作技术的进步和推广。图文应用1问题设计你认为图1有什么史料价值?图2反映了怎样的一种耕作方法?其推广情况如何?图1和图2在艺术上有什么价值?2参考答案它一方面反映了汉代纺织业的发展水平和生产情况,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汉代编户齐民的沉重负担和悲惨处境。是研究汉代纺织业技术和农业生产生活以及雕刻绘画艺术的宝贵资料。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法。汉武帝时赵过推广;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图1和图2都是汉代艺术珍品,体现了汉代雕刻和绘画艺术的风格与成就,是研究当时人们生产活动和艺术创作水平的珍贵资料。【例】图1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素纱禅衣(左)图2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右)图文释读图1马王堆汉墓素纱禅衣,1972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现藏湖南省博物馆。交领、右衽、直裾式,袖较宽。衣长128厘米,腰宽48厘米,薄如蝉翼,轻若鸿毛(仅重49克)。它反映了当时高超的织造工艺。为国内所仅有。图2马王堆汉墓帛画,1972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现藏湖南省博物馆。是我国已知画面最大、保存最完整、艺术性最强的彩绘帛画。画面呈“T”字形,以祈颂墓主人灵魂升天为主题。帛画分上、中、下三部分,分别为天上、人间和地下的景象,画天上以示死者的归宿,画人间以示死者生前的荣华富贵,画地下以示阴间的幸福。画面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展示了高超的艺术水平。图文应用1问题设计图1所示的素纱禅衣纱料质地轻而薄说明了什么?图2的画面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真实情况?它有什么艺术特点?你知道西汉时期民间最优秀的纺织家是谁吗?有何贡献?2参考答案说明了西汉时丝织业发达,工艺水平高超。表明了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主人生前的荣华富贵,从而也反映了西汉时期地主阶级过着豪奢生活这一社会真实情况。整个画面布局对称,线条流畅,描绘精细,色彩绚丽,显示了西汉高超的艺术造诣。陈光宝妻。她传授织法,织成多种美丽的花纹。【例】东汉陶船图文释读东汉陶船,1954年出土于广东省广州市先烈路,现藏于广州市博物馆。陶船高16厘米,长56厘米;船分前、中、后三舱,前舱较矮,中舱最宽,后舱特高;船前有锚,船尾有舵,船中有俑。它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史料价值,为研究汉代社会经济生活及其阶级关系提供了形象的实物模型。图文应用1问题设计说说你从东汉陶船中得到了哪些历史信息?2参考答案陶船中有橹、舵和布帆等设施构件,还有锚的使用,表明汉代造船航海技术已臻成熟。船形结构复杂、精巧,人物形象逼真,表明了汉代陶塑艺术水平的高超,陶瓷业的发展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例】材料一西汉长安城平面图材料二东汉市集画像砖材料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史记图文释读从西汉长安城平面图看,当时的长安城布局整齐,功能齐全:有宫殿、官署、武库,有商业区(如东市和西市)、手工业区和居民区;街道宽广、四通八达:全城有12座宽阔的城门和八街(纵街)九陌(横街);规模宏大:城墙周长25公里,比当时西方著名的罗马城大4倍。东汉市集画像砖,出土于四川广汉。它描绘了汉代交易市场的布局、管理及繁荣兴旺的景象,是汉代繁盛商业活动的真实写照。现藏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材料三引自史记货殖列传,记述了当时商人往来各地十分活跃、商品种类非常丰富的情况,反映了商业的兴盛发达。图文应用1问题设计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汉代城市商业繁荣的特点。综合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随着商业的发展,两汉时期出现了一批相当繁华的名都大邑,时称的“五都”是哪五都?两汉时期的统治者仍然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为什么出现了商业繁荣的景象?2参考答案特点:商业通道四通八达;城市设有专供贸易的“市”;市内店铺排列有序,设有管理市集的机构和官吏。基本情况:汉朝城市商业空前活跃,出现了一批繁华的名都大邑;与少数民族的贸易也相当频繁;在货币使用上,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对外经济文化联系也很密切;交易物品丰富,出现了一些富商大贾。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和宛。两汉统治者虽然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但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经济并不绝对排斥商业,穷奢极欲的统治阶级需要商业为其提供丰富的产品;各地区物品资源的差别,也需要彼此交换、互通有无。所以商业成为封建经济的必要组成部分,始终在不断发展。同时,统一局面的形成与巩固,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也为商业的繁荣提供了前提条件,这是客观的经济规律所决定的。【例】材料一昭君出塞材料二细君公主居乌孙时写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汉书图文释读昭君出塞,是一幅王昭君自愿出宫远嫁匈奴的想象画。它描绘了西汉元帝时,王昭君为了汉与匈奴的和睦友好,远嫁匈奴呼韩单于而出塞的情景。材料二引自汉书西域列传。西汉武帝时,为笼络西域的乌孙,共制匈奴,把细君公主嫁予乌孙王。材料描写了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后的愁绪、落寞和怨恨,也反映了当时西域的生产生活情况。图文应用1问题设计昭君出塞发生在什么时候?有何意义?细君公主嫁给乌孙王是在什么时候?你是怎样理解文中把乌孙看作“异国”的?材料一和材料二体现了汉朝怎样的一种民族政策?你如何评价这一政策?2参考答案西汉元帝时。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互市兴旺起来,文化往来增多,四十多年间汉匈双方和睦相处。公元前105年(或汉武帝时)。“异国”不是外国,是相对于西汉中央政权而言,指少数民族政权。和亲政策。和亲从根本上说,其目的是为封建统治者自身统治其服务的,属于政治联姻,但客观上有利于消除民族隔阂、缓和民族矛盾,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融合,对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例11】图1滇王金印图2“汉委奴国王”金印图文释读汉武帝时,在西南设夜郎郡,封夜郎侯为王,赐予“滇王之印”。赐印后,汉武帝对云南实行羁縻统治。滇王金印用纯金铸成,1956年出土于云南石寨山古墓群,这是云南隶属中央最早的物证。金印的形制当属列侯的规格,但却是王印,表明滇王国同中央王朝有着密切的政治关系。后汉书东夷列传载,“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1784年在日本的九州地区发现了一枚刻有“汉委奴国王”的金印,为纯金铸成。这就证实了汉光武帝赐给倭奴国使者金印的记载的真实性,说明当时日本与汉朝已经有了较密切的往来。图文应用1问题设计图1反映了怎样的史实?说明了什么?图2反映了怎样的史实?说明了什么?汉与滇、汉与委奴的关系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2参考答案汉武帝时在西南夷地区的夜郎设郡,封夜郎侯为王,赐予“滇王之印”。表明了汉朝对西南夷地区进行了有效的统治,滇王国与汉王朝有着密切的联系。东汉光武帝时,“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表明了汉朝和日本的密切交往,而“汉委奴国王”金印的发现,更加证明了这一记载的真实性。汉与滇的关系是中央与边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而汉与委奴的关系是西汉王朝与日本国的关系。前者是国家内部的民族关系,后者是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例】“(大秦)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瑇瑁,始乃一通焉。”后汉书图文释读材料记述了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者赠送象牙、犀角等礼物给东汉桓帝的史实,这是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反映了大秦海外贸易的繁盛和汉朝对外影响的扩大。图文应用1问题设计写出“大秦”和“安息”的地理位置。汉朝与他们往来的水陆要道是什么?“大秦王安敦遣使”至东汉是在什么时候?有何意义?汉与他们通商关系发展起来的主要条件是什么?2参考答案大秦即古罗马,在今地中海地区;安息即古代伊朗,在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陆上要道是“丝绸之路”,水上要道是“海上丝绸之路”。166年。这是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说明汉朝时中欧之间就有了直接的经济文化联系。汉朝国家统一、实力强大并积极开展对外交往,经济繁荣,特别是丝织业发达;张骞沟通了与西域的联系;汉在西域设西域都护,保护商旅往来;班超经营西域和甘英出使大秦,为中西联系创造了条件。【例】白马寺图文释读白马寺位于河南洛阳,号称“中国第一古刹”,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所官办寺院。它建于东汉明帝时,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据载,汉明帝派人出使西域,拜求佛法,带回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并以白马载佛经佛像返回京都。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功,汉明帝敕命修建白马寺。并安排两位印度高僧长期禅居寺内,译经传教。自此,佛教才得以在中国传播开来。此后,白马寺便被佛门弟子尊为“祖庭”和“释源”,享有独特的地位。现在,白马寺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中外禅俗各界瞻仰游览的胜地。图文应用1问题设计写出该照片反映的建筑的由来(限100字以内)。2参考答案西汉末年,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东汉明帝派使臣到西域求佛法,请来两位高僧,还用白马驮来佛经,明帝让两位高僧在洛阳传教,并为他们建造了白马寺。它现在已成为中外禅俗各界瞻仰游览的胜地。【例】“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图文释读材料引自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表明了自己著史记的治学态度、资料来源和主要目的等,反映了作者对史记一书的自我评价。图文应用1问题设计司马迁生活在什么时候?材料表明了司马迁一种怎样的志向?他著史记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用文中的哪句话来评价司马迁的史记比较恰当?为什么?2参考答案西汉汉武帝时。写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中国通史;考查研究古今兴亡成败的原因和规律。“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因为史记叙述了黄帝至汉武帝二三千间的历史,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所以说它是“通古今之变”;司马迁以敏锐的洞察力,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倾注了自己的爱憎情感,对历史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说它是“成一家之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