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博物馆美秀美术馆和苏州博物馆及其异同点素材.ppt_第1页
贝聿铭博物馆美秀美术馆和苏州博物馆及其异同点素材.ppt_第2页
贝聿铭博物馆美秀美术馆和苏州博物馆及其异同点素材.ppt_第3页
贝聿铭博物馆美秀美术馆和苏州博物馆及其异同点素材.ppt_第4页
贝聿铭博物馆美秀美术馆和苏州博物馆及其异同点素材.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贝聿铭博物馆设计分析 1968年艾弗森艺术博物馆美国纽约州年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华盛顿1990年德国历史博物馆新翼德国柏林1997年日本美秀美术馆日本滋贺县2003年德国历史博物馆德国柏林2006年苏州博物馆新馆中国江苏2008年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卡塔尔多哈 博物馆作品整理 以美秀美术馆和苏州博物馆为例简介和分析贝氏设计的特色思想 美秀美术馆分析mihomuseum 主要内容 一 总体环境布局 要求及相应处理二 具体解析三 艺术特点 一 总体环境布局 要求及相应处理 1 地理位置 北翼 南翼 隧道 限制 一个原始山林的深谷自然环境的保留和复原山势险峻 交通问题自然保护法限制 应对 建筑物80 埋于地下屋顶与群峰的曲线相接在山林间兴建一座吊桥和隧道 2 道路及入口 隧道 吊桥 隧道内部 由山脚至隧道的一段路 有垂樱相伴 光线充足 视线开阔 隧道狭长 且有弯道 光线微弱 由白到黑 由宽到窄 由自然到人工 产生了强烈的对比 而出隧道到遥遥看见美术馆 又形成对比 隧道作为一个过渡空间 使通往博物馆的路边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 3 建筑处理 该美术馆以 世外桃源 为设计理念 总建筑面积为1002000m 按照日本 自然公园法 在自然保护区内 建筑高程不得超过13m 可见屋顶面积不得超过200m 故将80 面积埋在地下 既地下两层 地上一层 二 具体解析 1 平面分析 主入口层平面 低层平面 庭院 平面相对于贝聿铭的其他作品更加自由 伸展 2 流线和序列 接待所广场 另一侧是道路的入口 一条道路隐于翠岭中 顺着道路向上缓缓慢行 道路长且弯 两旁垂樱相伴 行至隧道入口 在幽深的隧道中前行 带着探险的心理 期待前方的惊喜 隐于山林中的建筑缓缓出现在眼前 回首望去 带来一种强烈空间的序列感 3 建筑入口及屋顶形式 完成至馆前的前奏 建筑入口与环境相互融合 屋顶中腰向两边延伸 自然的与台阶两边的围墙斜边相连形成稳定的三角形 采用入母屋造 歇山式 的抽象化设计 构成有文化特色的立面入口 4 建筑内部 走过序厅来到主厅 结构的美与通透的美 欲到展览厅 须先下一层楼 楼梯有足够日光 展厅需采用照明设备 灯光与暖色的磨光地面 浅色大理石墙面 淡黄木板隔断融为一体 三 艺术特点 1 环境 室内景观 庭院 在中庭的休息厅 可以欣赏庭院的景色 增加空间层次感 借景造园 2 光影 屋顶采光 3 几何应用 擅长反复运用几何手法 屋顶框架都是方形和三角形 在一些特殊功能的展厅也设计三角天窗 苏州博物馆分析suzhoumuseum 主要内容 一 总体环境布局 要求及相应处理二 新馆具体解析三 艺术特点 一 总体环境布局 要求及相应处理 规划总平面图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 北倚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 东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 南对苏州 文化长廊 起点东北街 西接城市干道齐门路 选址大胆显赫 又蕴涵深刻 1 苏州博物馆选址 首层及周边环境平面图 2 周围环境要求苏州是历史古城 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独特的文化内涵要求作者必须考虑到这座新建筑与苏州古城的完美结合问题 在整体布局上 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 与紧邻的拙政园 忠王府融会贯通 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 与忠王府的统一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 被分成三大块 形成以中轴线对称的东 中 西三路布局 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 十分和谐 与拙政园的统一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浑然一体 相互借景 相互辉映 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 3 建筑自身处理 新馆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 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 博物馆新馆采用地下一层 地面也是以一层为主 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 新馆使用了近传统四合院的布置形态 门面不算突出 入馆前有一庭院 宛约而舒朗 正如园林设计总欲言又止 通过布局达到象征效果 同时作者惯用的几何结构造型 线条硬朗而明快 冲淡了苏州的委婉 不至于新馆只局限于苏州的古典园林式气氛中 总的说来 苏博新馆就是现代和传统一次完美的结合 体现了一个原则 中而新 苏而新 不高不大不突出 二 新馆自身解析 1 建筑色彩为承袭苏州粉墙黛瓦的古典风格 作者仍然借用这种思想 但是却也有算改变 用灰瓦代替了黑瓦 降低传统白墙黑瓦的对比度 苏州传统民居 苏博新馆 2 新材料 新技术 苏州传统建筑为木质梁架结构 贝聿铭在新馆设计中采用了钢化结构 再用优质木材为钢结构镶边 包装 在屋面材料的运用上 则以现代材料花岗岩取代青瓦 建筑的中庭借鉴传统 老虎天窗 的做法 但窗户开在了屋顶中间部位 屋顶形成一个折角 光影交错 整个空间充满祥和与大气 走廊由透过天顶造成的线状光书写着 如同走在了古老的竹帘下 传统符号在光线中简洁地演绎着现代的气息 参照国际通行惯例 临时性的展区设在人流路线的入口处 在人流路线的终点处 也就是在它的花园庭园处 将安排一个宋代书斋的复制品 主要展示当年的工艺品和家具 字画展区设在自然采光的八角型大厅的二楼 高高的墙面为展示字画长卷提供了背景上的便利 根据功能 馆藏特点布展 3 建筑空间流线控制及细节设计 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 既有传统建筑文化中大门的造型元素 又以现代材料赋予其崭新的风格 贝老说 大门的处理很重要 大门要有气派 但又得有邀人入内的感觉 在贝先生的设计中 展厅不采用大开间 而是对展厅进行巧妙地分割 根据每个展厅及展品的特点量身定做 展厅的设计采用了1 35米的模数 为展厅大小和不同的展示功能要求带来了灵活性 如位于二层的两个八角形空间内的书画厅 巧用九宫格 中间贯通 展厅顶部为玻璃天顶 高大的墙面对表达条幅式书画的用光和所需墙面十分有利 展厅内部简洁 素雅 贝先生认为 小件的东西你放在大的柜子里看 好象是友谊商店一样 摆满了 不对的 所以 我做了很小的 给每一个宝贝有一个柜子 有它的照明 这是新的 这是美国 欧洲都没有 他们的收藏跟我们不一样 适宜苏州自己的收藏 这些细节中处处体现着建筑大师的风范 位于中轴线上的八角形中央大厅位于博物馆入口内的前庭与后庭山水园之间 其大圆孔造型的检票口以及向东西两侧伸展开去的天窗廊道 是连接博物馆各个功能区的枢纽 大厅是博物馆的核心 位于入口的前庭与博物馆花园之间 这个拥有八个角的大厅是通过对传统的苏州建筑和中国建筑要素的几何形状转变以及重新诠释设计出来的 它是所有参观者的导向并为去博物馆所有展区提供通道 首层平面 参观流线 小庭院 地下车库入口 二层平面 楼梯 参观流线 地下室平面 走廊大厅的采光照片 4 采光设计 展厅内部采光的示意图 对应图片 示意图 对应图片 苏州博物馆新馆外观呈几何形 极具现代特征 但精妙之处在于从新馆任意房间的窗户向外看都会发现新馆坡度与远处及更远处的苏州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几乎不差分毫 这使得人们首先从图形构成认同达到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从建筑结构看 现代几何体构成的坡顶隐含着苏州古建筑传统的斜坡屋顶的基本概念 三角形 正方形不断的繁衍和重构 形成了一个极具现代气息的公共建筑 但同时园林般的构筑手法又使得它保留着苏州的传统气息 三 艺术特色 贝老的经典式几何形运用 造园馆建筑与创新的园艺是互相依托的 贝聿铭设计了一个主庭院和9个小内庭院 布局精巧 其中 最为独到的是中轴线上的北部庭院 不仅使游客透过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 而且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 新旧园景融为一体 景观设计 位于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的设置是最让贝聿铭煞费苦心的 主庭院东 南 西三面由新馆建筑相围 北面与拙政园相邻 大约占新馆面积的1 5空间 这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 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 片石假山 直曲小桥 八角凉亭 竹林等组成 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 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 山水园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 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 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出 北墙之下为独创的片石假山 当问及为何不采用传统的太湖石时 贝聿铭曾说过 传统假山艺术已无法超过 一辈子创新的大师 不愿步前人的后尘 这种 以壁为纸 以石为绘 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 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 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 新旧园景笔断意连 巧妙地融为了一体 通过中央大厅西侧的天窗廊道 进入西部主展厅区 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别具一格的室内水幕墙和荷花池 水在苏州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通常是灵气和文气的象征 荷花也表示着圣洁 富于动感和几何线条的水幕景观所带来的是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和大自然的音色之美 它不仅可以调节室内的空气湿度 达到净化空气的效果 也是一处可供欣赏的重要室内景观 苏博与美秀的相似设计 1 建筑部分埋于地下 美秀美术馆 由于自然保护法限制 采用地上一层地下两层苏州博物馆 为尊重历史风貌 采取地上一层地下一层 结果 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尽可能少的改变或者破坏 2 入口大门设计 可以发现它们入口出奇的相似 就连灯饰也是一样 美秀美术馆 苏州博物馆 2 玻璃屋顶 美秀美术馆 苏州博物馆 同样的编织结构 3 借景手法 入口大厅的落地玻璃窗直接欣赏庭院的风景 苏州博物馆 美秀美术馆 不同之处在于 美秀美术馆的内庭院体现日式庭园 以可视不可游 白沙象海 置石象岛等手法充分体现了日式庭园以三维空间体现二维画面的庭园审美准则苏博新馆的内庭院则意在表现中国园林 用十分现代的手法勾勒出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水布局 成为可游可赏的惬意去处 美秀美术馆内庭院 苏州博物馆内庭院 关于贝氏博物馆总结 建筑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