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CTA 07 传输SDH系统测试与分析 120P_201504.ppt_第1页
ZCTA 07 传输SDH系统测试与分析 120P_201504.ppt_第2页
ZCTA 07 传输SDH系统测试与分析 120P_201504.ppt_第3页
ZCTA 07 传输SDH系统测试与分析 120P_201504.ppt_第4页
ZCTA 07 传输SDH系统测试与分析 120P_201504.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SDH系统测试与分析 课程内容 SDH工程测试MSTP工程测试全光网络测试仪ONT 50简介Smartbits简介监控通道测试 单板测试项目 光接口平均发送功率接收光功率光输入口允许频偏电接口输入口允许频偏值抖动光口输出抖动电口输出抖动STM N输入口抖动容限PDH输入口抖动和漂移支路口结合抖动 光接口 平均发送功率 光接口 接收光功率 接收机过载光功率定义为使R点处达到规定的比特误码率 BER 所需要的平均接收光功率可允许的最大值接收机灵敏度定义为使R 接收 点处达到规定的比特误码率 BER 所需要的平均接收光功率可允许的最小值BER 1 10 10 光接口 接收光功率 通过准则 光接口 光输入口允许频偏 输入口允许频偏是指当输入口接收到频偏在规定范围内的信号时 输入口仍能正常工作 通常以设备不出现误码来判断 测试步连接电路测试仪按被测接口的速率等级发送光信号 测试图案为223 1 被测设备将信号在内部环回 测试仪收端接收测试信号并检测误码 当频偏为零时 应无误码增加频偏 正方向 直到产生误码 再减少频偏 直到误码刚好消失 增加频偏 负方向 通过准则光输入口允许频偏大于 20ppm 电接口 电输入口允许频偏 输入口允许频偏是指当输入口接收到频偏在规定范围内的信号时 输入口仍能正常工作 通常用设备不出现误码来判断 测试步骤连接电路增加频偏 正方向 直到产生误码 再减少频偏 直到误码刚好消失 记录下此时的频偏 测出实际允许正频偏增加频偏 负方向 直到产生误码 再减少频偏 直到误码刚好消失 记录下此时的频偏 测出实际允许负频偏通过准则2048kbit s大于 50ppm34368kbit s大于 20ppm139264kbit s大于 15ppm155520kbit s大于 20ppm 光口输出抖动 抖动是指一个数字信号的有效瞬时在时间上偏离理想位置的短期的 非累积性的偏离 测试步骤连接电路按输出口的速率等级 用SDH分析仪送入适当的测试信号 并使测试信号的抖动为零根据被测接口的速率 将抖动测试仪的接收设置为相同速率 并按G 783的要求设置好抖动检测仪的滤波器 从抖动测试仪上读出设备抖动产生值 测试时间为60s 通过准则 电口输出抖动 电口最大输出口抖动是指各等级电接口允许的最大抖动水平连接电路 按输出口的速率等级 用SDH分析仪送入适当的测试信号 并使测试信号的抖动为零 根据被测接口的速率 将SDH分析仪的接收设置为相同速率 并按G 783的要求设置好SDH分析仪的滤波器 从SDH分析仪上读出设备抖动产生值 测试时间为60s 通过准则 STM N输入口抖动容限 STM N输入口抖动容限采用正弦调制相位的数字测试信号来规范和测试 连接电路在设备输入口送入STM NPRBS测试信号 并使输入信号无抖动调整光衰减器 使网元设备设备和SDH测试仪均无误码选中SDH测试仪的输入抖动容限测试项 设置测试频点开始测试 SDH测试仪会自动完成整个测试 STM N输入口抖动容限 STM N再生中继器通过准则 STM N输入口抖动容限 STM N终端复用器通过准则 PDH输入口抖动和漂移 输入口抖动和漂移容限是指在一定的性能范围内 该接口所能承受的最大抖动和漂移值连接电路将SDH测试仪连接到被测设备支路口 选择适当的接口码型与PRBS信号 此时设备应无误码 将仪表抖动产生打开 选择测试频段内的某一频率 逐渐增加抖动幅度 直到产生误码 再减少抖动幅度 直到误码消失 记录此时的抖动幅度 取另一频率点 重复上步骤 获得完整的输入抖动容限曲线 PDH输入口抖动和漂移 通过准则 支路口结合抖动 结合抖动是支路映射和指针调整结合作用 在设备解复用侧的PDH支路输出口产生的抖动测试步骤连接电路 SDH测试仪发送相应结构的测试信号 信号不加频偏 设置测试序列参数 如下表按PDH支路输出口等级 选用合适的测量滤波器 选择四种指针调整序列之一 如下图 对支路输出口连续进行不少于120秒的测量 读出此时最大输出抖动峰 峰值改变发送信号的频偏 通常 2M信号的频偏 f选取 5ppm 10ppm 15ppm 20ppm 34M 45M信号的频偏 f选取 5ppm 10ppm 15ppm 20ppm 测出一组结合抖动值在这组数据中 某个特定频偏下 抖动会较大 进一步在该特定频偏附近以较小的频偏步阶 如1ppm 细心地找到最大的抖动峰 峰值选择另一种指针调整序列 重复步骤 3 5 的过程3次 最终找出四种指针调整序列中最大的抖动峰 峰值 即是此PDH支路输出口的结合抖动值 支路口结合抖动 设置测试序列参数 支路口结合抖动 通过准则 系统测试项目 定时与同步选择和切换定时源时钟板倒换误码测试公务性能通道保护倒换测试复用段保护倒换测试保护倒换时间测试 定时与同步 选择和切换定时源 指SDH设备能够根据定时源的优先级以及当前时钟源的状态 选择时钟源测试过程利用SDH设备网管提供定时源配置功能 为网元配置多种定时源 查询网元当前定时源 模拟操作 如断纤 使当前工作时钟丢失 通过网管 可查询到同步定时源丢失的告警 查询网元当前定时源 记录定时源信息 恢复原工作时钟 如 将光纤插回光接口 查询网元当前定时源 记录定时源信息 利用网管提供的时钟源保护倒换功能 切换时钟源 通过准则使用主时钟时 全网时钟可以同步 一旦检测到当前首选同步源时钟丢失 设备可选择下一个最优先级的同步时钟源 当最高优先级的时钟源恢复后 能自动或手动倒回最优先级时钟 定时与同步 时钟板倒换 在全网时钟同步的状态下 对设备的主备时钟板进行倒换测试 检查主备时钟板是否可以正常倒换 以及倒换完毕后 全网的时钟是否同步测试过程确保全网时钟同步 在网管中 进入时钟源对话框的单板选择页面 查询网元的当前工作时钟板 下发时钟板倒换命令 查询网元的当前工作时钟板 通过准则主 备用时钟板可正常倒换 倒换完毕 全网的时钟同步 注意事项使用主时钟或备时钟时 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判断全网的时钟源是否同步 通过网管的时钟源配置中的当前定时源进行查询 通过网管性能值查询是否存在指针调整性能 SDH设备中无指针调整性能值表示时钟源同步 在SDH网络中挂表 使用在线测试方式 检查是否有指针调整 无指针调整表示时钟源同步 误码测试 对于配置有保护的网络 应完成工作通道和保护通道的误码测试 测试步骤利用现有网络进行测试 测试前 将对端网元的被测支路环回按被测支路等级 SDH测试仪 误码仪 选择适当的PRBS 从被测系统输入口发送测试信号 测试时间为24小时 查看并记录测试结果 通过准则24小时无误码出现 公务性能 对除本端网元设备以外的所有站点进行呼叫 通话测试测试过程利用现有网络进行测试 并已利用网管的公务设置功能 为每个网元设置公务号码 启用群呼功能 点呼测试 公务电话摘机 听到拨号音后 拨网管中所设置的被叫网元的3位公务号码 进行呼叫 群呼测试 公务电话摘机 听到拨号音后 拨 M1M2M3Q1Q2Q3 进行群呼 通过准则点呼测试时 主叫方拨号后 被叫方听到振铃声 摘机接听通话清晰 挂机后主叫方听到忙指示音 群呼测试时 主叫方拨号后 所有网元均听到振铃声 任何一网元摘机接听通话均清晰 且同时支持几人通话 所有被叫方挂机后主叫方听到忙指示音 通道保护倒换测试 测试步骤图案发生器和误码检测器分别是SDH测试仪的发送和接收部分 SDH分析仪设置成通过模式按支路接口等级 由SDH测试仪在A点向被测系统支路输入口送测试信号 并在C点支路输出口用误码检测器监视断开B C点间的光纤 用SDH测试仪以及网管系统监视 判断环路的连续性是否得以维持图中SDH分析仪分别加入LOS LOF MS AIS和误码 判断环路的连续性是否得以维持通过准则环路的连续性继续维持 复用段保护倒换测试 图案发生器和误码检测器分别是SDH测试仪的发送和接收部分 SDH分析仪设置成通过模式测试步骤网管监视系统工作正常 按支路接口等级 由SDH测试仪在A点向被测系统支路输入口送测试信号 并在C点支路输出口用误码检测器监视 断开B C点间的光纤 用SDH测试仪以及网管系统监视 判断环路的连续性是否得以维持 图中SDH分析仪分别加入LOS LOF MS AIS和误码 判断环路的连续性是否得以维持 通过准则环路的连续性继续维持 保护倒换时间测试 在SDH标准中 没有业务丢失时间的标准要求 实际的业务丢失时间近似等于或略大于保护倒换时间 所以测试业务丢失时间可以作为测试保护倒换时间的替换方法测试过程本测试与保护倒换测试同时进行 在网络发生保护倒换时 利用SDH测试仪读取业务丢失时间 通过准则倒换时间小于50ms 课程内容 SDH工程测试MSTP工程测试全光网络测试仪ONT 50简介Smartbits简介监控通道测试 MSTP测试项目及测试方法 最小帧长度最大帧长度异常包检测流量控制 全双工 自协商功能带宽可配带宽共享端口业务汇聚多路径传输LCAS功能用户安全隔离以太网业务保护 采用SDH保护方式 吞吐量丢包率时延背靠背缓存能力VLAN功能STP生成树功能二层交换功能远程PING功能VLANStacking功能端口镜像功能以太网告警 最小帧长度 测试目的测试设备所能够处理的最小的帧长度 测试仪表SmartBits测试步骤组网配置被测试设备的正常业务对SmartBits进行设置 对发送字节从大到小调节 直到找到设备能够处理的最小字节预期结果64字节 最大帧长度 测试目的测试设备所能够处理的最大的帧长度测试步骤测试仪表及设备连接同最小帧长度对SmartBits进行设置 对发送字节从小到大调节 直到找到设备能够处理的最大字节预期结果1532字节 异常包检测 测试目的异常包即是指各种不符合要求的包 在正常包中按一定比例插入各种异常情况的包 进行发送 测试设备在各种异常包插入比例下的工作情况测试步骤测试仪表及设备连接同最小帧长度对SmartBits进行设置 在正常包中按一定比例插入各种异常情况的包 进行发送预期结果异常包不能通过 流量控制 全双工 测试目的测试采用pause功能在全双工以太网链路上实现流量控制 防止瞬时过载导致缓冲区溢出时不必要的帧丢弃 测试仪表及组网同最小的帧长度测试测试过程配置被测试设备的正常业务 设置数据网络分析仪的突发流量大于当前设备配置带宽 查看SmartBits的接收短期内是否有丢包 以及发送流量的端口是否收到被测试设备发回的流控帧 预期结果没有丢包 测试说明需要将仪表的流控功能使能 自协商功能 测试目的测试自协商功能 允许一个网络设备能够将自己所支持的工作模式信息传达给网络对端 并接受对方可能传递过来的相应信息 双方最终协商一个两端都支持的最优端口工作方式进行通信测试仪表及组网同最小的帧长度测试测试过程配置被测设备和分析仪的对应端口为自协商工作模式 观察双方的协商结果 通过测试仪收发数据 验证结果 配置被测设备和分析仪的对应端口为相同的强制模式 观察双方的协商结果 通过测试仪收发数据 验证结果 预期结果双方为自协商工作模式时 协商为全双工方式 当双方为相同的强制模式时 协商为此模式 带宽可配 测试目的系统根据接入业务量的大小 配置相应的传输带宽 保证传输带宽的充分利用 测试仪表及组网同最小的帧长度测试测试过程配置被测试设备正常业务 设置以太网业务带宽为以下颗粒带宽 10M 100M VC12 nC n 1 48 利用SmartBits进行吞吐量测试设置 执行吞吐量测试 记录测试结果 改变映射带宽 重复上述步骤预期结果可配置不同的带宽 带宽共享 测试目的测试一个网元上的几个以太网端口是否可以共享两个网元之间的同一个路径的带宽测试过程连接组网配置配置被测试设备正常业务 SmartBits通过端口1和端口2同时向网元2发送数据业务1和数据业务2 从网元1接收业务3 记录业务3的接收流量 业务1和业务2的发送流量 并比较是否相等 带宽共享 SmartBits只向网元2发送数据业务1 停止业务2的发送 从网元1接收业务3 记录业务3的接收流量与业务1的发送流量 以及是否相等 SmartBits只向网元2发送数据业务2 停止业务1的发送 从网元1接收业务3 记录业务3的接收流量与业务2的发送流量 以及是否相等 分析测试结果 判断业务1与业务2是否能够共享路径带宽 预期结果能够实现带宽共享测试说明为便于查看结果 业务1和业务2的流量要小于路径带宽 两个业务的流量和需要大于路径带宽 将仪表的流控功能使能 端口业务汇聚 测试目的测试传输网上多个分支网元的业务是否可以汇聚到中心网元的一个端口输出 端口汇聚方式 n 10 100M 10 100M测试步骤配置网元1和网元2到网元3的业务 SmartBits向网元1和网元2发送数据业务 从网元3接收业务 记录接收的业务3是否为发送的业务1 业务2的汇聚 预期结果能够实现业务汇聚 测试说明同带宽共享测试 多路径传输 目的采用虚级联映射方式时 同一以太网业务的映射颗粒可以分别经过不同的物理路径进行传输 充分利用传输的多余带宽 测试步骤配置网元1的业务颗粒分别经由不同的2个路径到达网元2 SmartBits发送数据业务 分析接收的业务是否有丢包 制造故障使其中一条路径失效 分析接收的业务是否正常 预期结果业务正常 LCAS功能 测试目的在不配置SDH保护和以太网保护的条件下 当其中一条路径失效时 能否自动降低带宽 保证业务不中断 当路径故障排除后 能否自动恢复原有的带宽 保证业务不中断测试步骤测试连接同多路径传输测试配置网元1的业务颗粒分别经由不同的两条路径到达网元2 启用网元的LCAS功能 SmartBits发送数据业务 记录接收的业务流量 制造故障使其中一条路径失效 分析接收的业务是否断掉 记录这时的流量 制造故障使其中一条路径失效 恢复失效的路径连接 记录业务流量是否恢复 预期结果路径失效时 业务不能断掉 失效路径恢复后 能够实现业务流量的恢复 用户安全隔离 测试目的同一设备上不同端口之间的业务是否能够完全隔离 不限制厂家采用的用户隔离的方式测试步骤组网配置配置网元1和网元2的隔离业务1与业务2SmartBits发送数据业务对接收的业务进行分析 判断业务1与业务2是否隔离预期结果能够通过物理通道实现业务隔离 以太网业务保护 采用SDH保护方式 测试目的直接利用SDH提供的保护实现以太网业务的保护 SDH保护包括通道保护 复用段保护 子网连接保护测试步骤配置正常业务通道和保护业务通道 SmartBits发送流量 断掉正常业务通道的光纤 或插入各种信号劣化指示 统计SmartBits流量接收状况 包括是否业务继续以及倒换丢包数目 预期结果以太网业务能够保护 吞吐量 测试目的被测设备以太网端口不丢包的最大转发速率 通过配置被测设备1到被测设备2的以太网点到点业务 分别测试在各种映射带宽和各种包长的情况下 以太网端口的吞吐量 测试步骤配置网元1到网元2通道业务 分别配置映射带宽大于 小于 等于端口速率 从端口1发送不同帧长度的数据 64 128 256 512 1024 1518 测试不丢包的最大转发速率 预期结果符合预定带宽测试说明测试时长60秒 丢包率 测试目的测试设备在各种映射带宽和各种包长下的丢包率 测试步骤配置网元1到网元2通道业务 分别配置映射带宽大于 小于 等于端口速率 包长64 256 1518字节 发送速率从端口吞吐量到线速递增 测试丢包率 预期结果丢包率为0 测试说明测试时长10秒 时延 测试目的测试以太网业务在各种映射带宽和各种包长情况下的时延 测试步骤配置网元1到网元2通道业务 分别配置映射带宽大于 小于 等于端口速率 以端口吞吐量发送数据 包长64 128 256 512 1024 1280 1518字节 测试时延 预期结果根据线路速率估计的结果 测试说明测试时长10秒 背靠背缓存能力 测试目的测试设备对突发数据的缓存能力 长度固定的数据包以最小间隔速率 即对应介质的最大速率 向设备发包 不丢包的最大数目 测试步骤网元1以太网板的系统端口1配置1个VC12 网元2以太网板的系统端口1配置1个VC12网元1和网元2以太网板的用户端口均设置为接入模式 网元1和网元2配置为无保护的链路 对SmartBits进行背靠背缓存能力测试设置 测试采用7个典型字节64 128 256 512 1024 1280 1518 测试的流量设置为线速 SmartBits以singleBurst方式发送1000M的固定流量 找到不丢包的一次突发的最大包数 该包数即为背靠背缓存包数 背靠背缓存能力 预期结果测试说明测试时间设置为10秒 分别进行单向和双向流量测试 禁止流控功能 VLAN功能 测试目的测试设备对802 1QVLAN功能的支持情况 测试步骤配置网元1到网元2通道 配置SmartBits端口1所连端口属于VLAN3 配置SmartBits端口2所连端口属于VLAN4 配置SmartBits端口3所连端口属于VLAN3 配置SmartBits端口4所连端口属于VLAN4 步骤6从端口1向端口3和端口4发送VLAN3数据 步骤7从端口2向端口3和端口4发送VLAN4数据 VLAN功能 预期结果如果VLAN基于802 1Q实现 应获得以下结果 步骤 6 中 端口3收到端口1发送VLAN3的数据 端口4无法收到 步骤 7 中 端口4收到端口2发送VLAN4的数据 端口3无法收到 如果基于端口实现 应获得以下结果 步骤 6 中 端口3收到端口1发送的所有数据 端口4无法收到 步骤 7 中 端口4收到端口2发送的所有数据 端口3无法收到 STP生成树功能 测试目的STP生成树是指为了避免网络拓扑环路形成广播风暴而采用的一种网络拓扑形成算法 测试该算法是否能有效防止网络风暴 测试步骤网元1以太网板的系统端口1配置46个VC12 系统端口2配置17个VC12 网元2以太网板的系统端口1配置46个VC12 系统端口2配置17个VC12 网元3以太网板的系统端口1配置17个VC12 系统端口2配置17个VC12配置网元1的用户口1和系统端口1 系统端口2的VLANID 2 网元2的用户口1和系统端口1 系统端口2的VLANID 2 网元3的用户口1和系统端口1 系统端口2的VLANID 2 STP生成树功能 启用网元1 网元2 网元3的STP功能 网元1 网元2 网元3以太网板的用户端口均设置为干线模式 网元1 网元2 网元3配置为无保护的链路 设置SmartBits在端口3发送DST 00 00 00 00 00 02 SRC 00 00 00 00 00 03的数据包 设置SmartBits在端口2发送DST 00 00 00 00 00 03 SRC 00 00 00 00 00 02的数据包 观察端口1 端口2 端口3的收发包情况 断开端口2和端口3的工作通道 即网元1和网元2之间光纤 观察端口1 端口2 端口3的收发包情况 分析业务是否能继续 恢复断掉的光纤 分析业务是否中断 观察端口1 端口2 端口3的收发包情况 预期结果能够通过STP实现保护和恢复 倒换时间单位为秒 测试说明需要启用网元1 网元2 网元3的STP功能 二层交换功能 测试目的测试设备是否具有二层交换功能 测试步骤配置SmartBits的端口2和端口3向端口1发学习包 步骤2从端口1向端口2发送单播帧 查看端口2和端口3的收包状态 步骤3从端口1向端口3发送单播帧 查看端口2和端口3的收包状态预期结果步骤 2 中 只有端口2能收到包 步骤 3 中 只有端口3能收到包 远程PING功能 测试目的测试设备提供的PING功能 测试步骤网元1启用用户端口1和系统端口1 网元2启用系统端口1 系统口之间绑定N 2M通道带宽 分别设置单板虚拟局域网模式或虚拟通道模式 被测单板MAC地址设置唯一 且非全0 组播或广播包 网元1以太网板用户端口1设为接入模式 Pvid 4095 在虚拟局域网配置窗口中 将网元1的用户端口1和系统端口1 网元2的系统端口1添加到同一VLAN中 VLANID 4095 网元1的以太网板设置IP为10 50 1 1 网元2的以太网板设置IP为10 50 1 2 PC机的网卡绑定IP地址10 50 1 3 通过PC机Ping网元1和网元2的以太网板 预期结果通过PC机能够Ping通网元1和网元2的以太网板 VLANStacking功能 测试目的测试设备对VMAN VLAN功能的支持情况测试环境 VLANStacking功能 测试步骤步骤1网元1以太网板的系统端口1配置N1个VC12 系统端口2配置N2个VC12 网元2以太网板的系统端口1配置N1个VC12 系统端口2配置N2个VC12步骤2网元1 网元2以太网板的用户端口均设置为虚拟通道模式下的接入模式步骤3配置网元1的系统端口1的VWANID 11 系统端口2的VWANID 12步骤4配置网元2的系统端口1的VWANID 11 系统端口2的VWANID 12步骤5配置虚拟通道VLAN11包含网元1的用户端口1 系统端口1和网元2的用户端口1 系统端口1步骤6配置虚拟通道VLAN12包含网元1的用户端口2 系统端口2和网元2的用户端口2 系统端口2步骤7从端口1发送不带VLANID的数据包 观察端口3 端口4接收到的数据包的情况步骤8从端口1发送带VLANID为任意值的数据包 观察端口3 端口4接收到的数据包的情况 步骤9从端口2发送不带VLANID的数据包 观察端口3 4接收到的数据包的情况步骤10从端口2发送带VLANID为任意值的数据包 观察端口3 端口4接收到的数据包的情况 步骤11删除虚拟通道VLAN11和VLAN12 重新配置虚拟通道VLAN11包含网元1的用户端口1 用户端口2 系统端口1和网元2的系统端口1 用户端口2 用户端口1步骤12从端口1发送不带VLANID的数据包 观察端口3 端口4接收到的数据包的情况步骤13从端口1发送带VLANID为任意值的数据包 观察端口3 端口4接收到的数据包的情况步骤14从端口2发送不带VLANID的数据包 观察端口3 端口4接收到的数据包的情况步骤15从端口2发送带VLANID为任意值的数据包 观察端口3 端口4接收到的数据包的情况 VLANStacking功能 预期结果步骤 7 端口3收到端口1发送不带VLANID的数据包 端口4无法收到 步骤 8 端口3收到端口1发送带任意VLANID的数据包 端口4无法收到 步骤 9 端口4收到端口1发送不带VLANID的数据包 端口3无法收到 步骤 10 端口4收到端口1发送带VLANID的数据包 端口3无法收到 步骤 12 端口3和端口4都能收到端口1发送不带VLANID的数据包 步骤 13 端口3和端口4都能收到端口1发送带任意VLANID的数据包 步骤 14 端口3和端口4都能收到端口2发送不带VLANID的数据包 步骤 15 端口3和端口4都能收到端口2发送带任意VLANID的数据包 测试说明N1 N2 1 2 47 VLANStacking功能 端口镜像功能 测试目的测试设备提供的端口镜像功能测试步骤如图连接组网配置 网元1与网元2通业务 配置网元1的用户端口1和网元2的用户端口1为干线模式 配置VLAN11包含网元1的用户端口1 系统端口1和网元2的系统端口1 用户端口1 配置网元1的用户端口2为用户端口1的收的镜像端口 端口1发送数据 观察端口2接收到的数据包的情况 预期结果网元1用户端口接收的所有数据包 全部能被镜像端口2送出 即端口1送出的数据包全部被端口2收到 以太网告警 测试目的测试网管系统的以太网故障管理能力 测试步骤构建测试环境 从网管界面上进行以下以太网告警测试 检测到的丢包事件次数高于上限告警 接收到的坏包字节数高于上限告警 发送的坏包字节数高于上限告警 检测到的碰撞次数高于上限告警 对齐错误数高于上限告警 校验错误数高于上限告警 在发送后一个时隙时间内检测到的冲突次数高于上限告警 由于连续碰撞 超过16次 而发送失败的帧数高于上限告警 被延迟发送的帧数高于上限告警 检测到的载波冲突次数高于上限告警 预期结果具备上述告警 以上告警属于可选告警 部分满足即可 GE接口测试项目 GE 1000BASE 平均发送光功率GE 1000BASE 接收灵敏度GE 1000BASE 丢包率GE 1000BASE 吞吐量GE 1000BASE 时延GE 1000BASE 背靠背缓存能力 GE 1000BASE 平均发送光功率 输出光功率指在参考点Sn由发送机耦合到光纤的平均功率测试过程将光功率计与被测GE光口连接光功率计设置在被测光波长上 待输出光功率稳定 从光功率计读出平均发送光功率通过准则1000Base SX发送光功率最小值为 9 5dBm1000Base LX发送光功率为 11 5dBm 3dBm目前国家标准没有作相应的要求 该数据作为参考 GE 1000BASE 接收灵敏度 接收机灵敏度是在Rn参考点上 达到规定的比特差错率 BER 所能接收的最低平均光功率 测试过程将数据网络分析仪收发接入被测单板的GE口 选择适当测试信号 调节可变光衰减器 此时应无误码 逐渐增加可变光衰减器的衰减量 直到数据网络分析仪出现误码 断开R点 将可变光衰减器与光功率计相连 测出此时的输出光功率即为接收灵敏度通过准则1000Base SX接收灵敏度不低于 17dB1000Base LX接收灵敏度不低于 19dB目前国家标准没有作相应的要求 该数据作为参考 GE 1000BASE 丢包率 测试设备在各种映射带宽和各种包长情况下的丢包性能 测试过程配置网元1到网元2通道业务 系统端口捆绑8个AU4 包长64 128 256 512 1024 1280 1518字节 发送速率1000M和900M 测试丢包率重复上述步骤 将系统端口捆绑4个AU4 包长64 128 256 512 1024 1280 1518字节 发送速率500M和450M 测试丢包率 通过准则在映射捆绑带宽大于等于发送速率时 丢包率为0 GE 1000BASE 吞吐量 测试设备以太网端口不丢包的最大转发速率 测试过程配置网元1到网元2通道业务分别测试在各种映射带宽和各种包长的情况下 以太网端口的吞吐量 通常包长选择64 128 256 512 1024 1280 1518字节 通过准则在各种映射带宽和包长的情况下 各端口吞吐量与相应的映射带宽相当 目前国家标准没有作相应的要求 GE 1000BASE 时延 测试以太网业务在各种映射带宽和各种包长情况下的时延 测试过程配置网元1到网元2通道业务 系统端口捆绑8个AU4 包长64 128 256 512 1024 1280 1518字节 发送速率1000M和900M 测试时延 重复上述步骤 将系统端口捆绑4个AU4 包长64 128 256 512 1024 1280 1518字节 发送速率500M和450M 测试时延 通过准则同等情况下时延越小越好 目前国家标准没有作相应的要求 GE 1000BASE 背靠背缓存能力 测试设备对突发数据的缓存能力 长度固定的数据包以最小间隔的速率 即对应介质的最大速率 向设备发包 不丢包的最大数目 GE 1000BASE 背靠背缓存能力 测试过程系统端口捆绑8个AU4网元1和网元2以太网板的用户端口均设置为接入模式网元1和网元2配置为无保护的链路对SmartBits进行背靠背缓存能力测试设置测试采用7个典型字节64 128 256 512 1024 1280 1518测试的流量设置为线速SmartBits以singleBurst方式发送1000M的固定流量 找到不丢包的一次突发的最大包数 该包数即为背靠背缓存包数重复上述步骤 将系统端口捆绑4个AU4 发送速率500M 测试时延预期结果没有标准规定 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数值越大 表示性能越好测试说明测试时间设置为10秒 分别进行单向和双向流量测试禁止流控功能 ATM接口测试 平均发送光功率测试光口插入告警 误码功能测试双向点到点VP连接测试双向点到点VC连接测试连接准许控制 CAC 测试UPC NPC测试VP交换测试 VC交换测试端口环回测试VPI VCI范围测试VPI范围测试VCI范围测试VP VC组播测试VP空间组播测试VC空间组播测试VP逻辑组播测试VC逻辑组播测试ATM自动保护测试层间保护测试ATM保护倒换外部命令测试 双向点到点VP连接测试 测试目的测试VP连接的功能和性能测试步骤在被测设备上建立一条双向VP连接通过数据网络性能分析仪向该VP连接发送信元观察数据网络性能分析仪接收的信元向设备下发释放该连接的命令观察数据网络性能分析仪接收的信元通过准则连接建立时 数据网络分析仪可以接收到信元 连接释放后 网络性能分析仪不能收到信元 双向点到点VC连接测试 测试目的测试VC连接的功能和性能 测试步骤在被测设备上建立一条双向VC连接 通过数据网络性能分析仪向该VC连接发送信元 观察数据网络性能分析仪接收的信元 向设备下发释放该连接的命令 观察数据网络性能分析仪接收的信元 通过准则连接建立时 数据网络分析仪可以接收到信元 连接释放后 网络性能分析仪不能收到信元 连接准许控制 CAC 测试 测试目的CAC是指 在ATM链路发出建立请求后 ATM设备通过对系统带宽和资源设置状况的分析 以及对流量参数的判断 决定是否允许建立该链路测试步骤在被测设备上建立非UBR业务的连接 所建链路的总流量小于设备允许的流量 用数据网络性能分析仪进行测试 查看每条链路上的业务是否正常 在被测设备上建立非UBR链路 所建链路的总流量超过设备允许的流量 用数据网络性能分析仪进行测试 查看每条链路上的业务是否正常通过准则支持连接准许控制 CAC 功能 本测试中 步骤 1 业务正常 步骤 2 的链路不能建立 UPC NPC测试 测试目的UPC NPC 用户参数控制 网络参数控制 是对流量进行监视和控制的行为 UPC NPC的目的 根据协商的参数判断信元是否违规 如果违规 将采取相应的行动来保护网络资源 使其不受有意或恶意的侵犯 从而保证每一条连接不会违反流量协议 即Policing功能 测试步骤通过数据网络性能分析仪向被测设备发送小于业务流量的信元 观察数据性能分析仪的接收信元通过数据网络性能分析仪向被测设备发送超出业务流量20 的信元 观察数据性能分析仪的接收信元通过准则对于进行流量守护的CBR和UBR连接 符合业务流量的信元将被正确传送 超出业务流量的信元将被丢弃 对于进行流量守护的rt VBR和nrt VBR连接 符合业务流量 SCR 的信元将被正确传送 超出业务流量的信元在缓冲区溢出时将被丢弃 VP交换测试 测试目的验证设备能够根据VPI域完成路由交换测试步骤在被测设备上建立VP连接 收发的VPI设置为不同的值 数据网络性能分析仪向被测设备发送信元 观察数据网络性能分析仪接收的信元 通过准则支持VP交换 VC交换测试 测试目的验证设备能够根据VPI VCI域完成路由交换测试步骤在被测设备上建立VC连接 收发的VCI设置为不同的值 数据网络性能分析仪向被测设备发送信元 观察数据网络性能分析仪接收的信元 通过准则支持VC交换 端口环回测试 测试目的为满足故障诊断和测试的需要 ATM的内部系统端口和外部端口应具有环回功能 包括系统端口的内环回 系统端口的外环回 用户端口的内环回 用户端口的外环回测试步骤在被测设备建立链路 用数据网络性能分析仪向被测设备发送信元 在被测设备随意选定一个ATM用户端口 执行内环回激活和去激活命令 观察ATM用户端口的内环回命令是否成功 在被测设备随意选定一个ATM用户端口 执行外环回激活和去激活命令 观察ATM用户端口的外环回命令是否成功 在被测设备随意选定一个ATM系统端口 执行内环回激活和去激活命令 观察ATM系统端口的内环回命令是否成功 在被测设备随意选定一个ATM系统端口 执行外环回激活和去激活命令 观察ATM系统端口的外环回命令是否成功 通过准则支持系统口和用户口的内环和外环操作 VPI范围测试 测试目的试设备所能支持的PVC连接的最大VPI值和最小VPI值 测试步骤在被测设备上建立一条VP连接 该连接两个端点的VPI值分别为被测设备所提供的最大VPI值 NNI方式下 VPI 4095 UNI方式下 VPI 255 和最小VPI值 VPI 0 用数据网络性能分析仪发送所建立连接的VPI值业务 查看数据网络性能分析仪是否能正常收到该业务 通过准则端口类型为NNI时 最大VPI 4095 最小VPI 0 类型为UNI时 最大VPI 255 最小VPI 0 VCI范围测试 测试目的测试设备所能支持的PVC连接的最大VCI值和最小VCI值测试步骤在被测设备上建立一条VC连接 该连接的两个端点VCI值分别为被测设备所提供的最大VCI值 VCI 16383 和最小VCI值 VCI 1 用数据网络性能分析仪发所建立连接的VCI值的业务 看数据网络性能分析仪是否能正常收到该VCI值的业务 通过准则最小VCI 1 最大VCI 16383 VP空间组播测试 测试目的测试输出ATM的VP链路可以被复制到两个或者更多的物理接口 每个接口只有一条ATM链路 增加一个或者多个叶节点时 新增的叶节点可以正常收到根结点的信元流 删除增加的叶节点 其他叶节点业务不受影响测试步骤用数据网络性能分析仪向被测设备发送适当业务类型和一定流量的ATM信元流 数据网络性能分析仪监视被测设备发送的VP空间组播的叶节点业务 查看是否能接收到根节点发送的业务 流量是否正常 信元的传输质量是否得到保证 在原根节点和叶节点的VP连接上增加一个或者多个叶节点 用数据网络性能分析仪监视被测设备发送的VP空间组播的叶节点业务 查看是否能接收到根节点发送的业务 流量是否正常 信元的传输质量是否得到保证 删除增加的叶节点 用数据网络性能分析仪监视被测设备发送过来的VP空间组播的叶节点业务 查看是否能接收到根节点发送的业务 流量是否正常 信元的传输质量是否得到保证 通过准则支持该功能 VC空间组播测试 测试目的输出ATM的VC链路可以被复制到两个或者更多的物理接口 每个接口只有一条ATM链路 增加一个或者多个叶节点 新增的叶节点可以正常收到根结点的信元流 删除新增叶节点 其他叶节点业务不受影响测试步骤用数据网络性能分析仪向被测设备发送适当业务类型和一定流量的ATM信元流 数据网络性能分析仪监视被测设备发送的VC空间组播的叶节点业务 查看是否能接收到根节点发送的业务 流量是否正常 信元的传输质量是否得到保证 在原根节点和叶节点的VC连接上增加一个或者多个叶节点 用数据网络性能分析仪监视被测设备发送的VC空间组播的叶节点业务 查看是否能接收到根节点发送的业务 流量是否正常 信元的传输质量是否得到保证 删除增加的叶节点 用数据网络性能分析仪监视被测设备发送过来的VC空间组播的叶节点业务 查看是否能接收到根节点发送的业务 流量是否正常 信元的传输质量是否得到保证 通过准则支持该功能 VP逻辑组播测试 测试目的输出ATM的VP链路可以被复制并共享一个物理端口的多条VP链路 增加一个或者多个叶节点 新增叶节点可以正常收到根结点的信元流 删除新增叶节点 其他叶节点业务不受影响 测试步骤用数据网络性能分析仪向被测设备发送适当业务类型和一定流量的ATM信元流用数据网络性能分析仪监视被测设备发送的VP逻辑组播的叶节点业务 查看是否能接收到根节点发送的业务 流量是否正常 信元的传输质量是否得到保证在原根节点和叶节点的VP连接上增加一个或者多个叶节点 用数据网络性能分析仪监视被测设备发送的VP空间组播的叶节点业务 查看是否能接收到根节点发送的业务 流量是否正常 信元的传输质量是否得到保证删除增加的叶节点 用数据网络性能分析仪监视被测设备发送过来的VP空间组播的叶节点业务 查看是否能接收到根节点发送的业务 流量是否正常 信元的传输质量是否得到保证通过准则支持该功能 VC逻辑组播测试 测试目的输出ATM的VC链路可以被复制并共享一个物理端口的多条VC链路 增加一个或者多个叶节点 新增叶节点可以正常收到根结点的信元流 删除新增叶节点 其他叶节点业务不受影响测试步骤用数据网络性能分析仪向被测设备发送适当业务类型和一定流量的ATM信元流用数据网络性能分析仪监视被测设备发送的VC逻辑组播的叶节点业务 查看是否能接收到根节点发送的业务 流量是否正常 信元的传输质量是否得到保证在原根节点和叶节点的VC连接上增加一个或者多个叶节点 用数据网络性能分析仪监视被测设备发送的VC空间组播的叶节点业务 查看是否能接收到根节点发送的业务 流量是否正常 信元的传输质量是否得到保证删除增加的叶节点 用数据网络性能分析仪监视被测设备发送过来的VC空间组播的叶节点业务 查看是否能接收到根节点发送的业务 流量是否正常 信元的传输质量是否得到保证通过准则支持该功能 ATM自动保护测试 测试目的测试在没有SDH保护 ATM层的VP保护功能测试步骤在被测设备1 被测设备2上分别建立带有ATM层VP保护的工作连接和保护连接 连接的业务类型可以为CBR rt VBR nrt VBR或UBR 设置ATM层VP保护倒换的拖延时间 通过数据网络性能分析仪向被测设备发送一定流量的信元流 查看工作连接上的业务是否正常 人为构建一些线路或者网络的异常情况 在线路或者网络出现异常情况的时间超过ATM层倒换的拖延时间后 查看ATM层VP保护是否能将业务倒换到保护连接上 倒换时间是否符合标准 倒换后的VP连接业务流量是否正确 当线路或者网络的异常情况恢复之后 查看业务是否能从保护连接上倒换到工作连接上 倒换恢复时间是否正常通过准则支持该功能 层间保护测试 测试目的层间保护是指正在运行的ATM业务同时具有ATM层和SDH层的保护 如果网络出现故障 SDH层的保护开始动作 如果SDH层的保护失效 ATM层保护在超过了倒换拖延时间后 开始动作 层间保护测试 测试步骤在被测设备1 被测设备2上分别建立带有ATM层保护和MSP保护 或SNCP保护 的工作连接和保护连接 连接的业务类型可以是CBR RT VBR NRT VBR或UBR设置ATM层保护倒换的拖延时间通过数据网络性能分析仪向被测设备上发送一定流量的信元流 查看工作连接上的业务是否正常人为构建MSP倒换条件 查看SDH层能否倒换 倒换时间是否符合标准去掉人为构建的MSP倒换条件 查看处于倒换状态的业务是否能恢复到工作状态 恢复倒换时间是否正常停止MSP或者SNCP的保护倒换协议 人为构建一些线路或者网络的异常情况 在线路或者网络出现异常情况的时间超过ATM层倒换的拖延时间后 查看ATM层保护是否能将业务倒换到保护连接上 倒换时间是否符合标准 当将线路或者网络的异常情况恢复之后 看业务是否能从保护连接上倒换到工作连接上 倒换恢复时间是否正常通过准则支持层间保护的保护启动和恢复功能 SDH的保护时间小于50ms 拖延时间范围0s 10s 倒换恢复时间范围0分钟 30分钟 ATM保护倒换外部命令测试 测试目的ATM层业务在自动倒换 工作通道失效事件或者保护通道失效事件触发 之外的情况下 也能发生倒换测试步骤在被测设备1 被测设备2上分别建立带有ATM自动保护的工作连接和保护连接 连接的业务类型可以是CBR RT VBR NRT VBR或UBR 通过数据网络性能分析仪向被测设备上发送一定流量的信元流 查看工作连接上的业务是否正常 在正常运行的ATM设备上分别执行强制倒换命令 人工倒换到保护通道命令 人工倒换到工作通道命令 查看以上命令是否能正常执行 倒换的时间是否符合标准 在正常运行的ATM设备上测试上述强制倒换命令的优先级 查看是否正确 通过准则支持该功能 课程内容 SDH工程测试MSTP工程测试全光网络测试仪ONT 50简介Smartbits简介监控通道测试 概述 ONT 50是JDSU 原为ACTERNA 安科特纳 公司生产的新一代全光网络测试仪基于光网络测试平台 ONT 带有4个模块插槽 可灵活配置ONT SONET SDH PDH 以太网业务等测试模块 技术特点 综合了数据和光测试功能SONET SDH测试从52Mbit s到10 7Gbit s 电口和光口支持OTU1和OTU2的完整测试支持ITU TO 172附录VII VIII的高精度的抖动 漂移测试支持10Gbit s的EoS互联测试支持电和光口方式的以太网测试支持单端口与双端口DSn PDH模块支持完整的DWDM测试 OSA与10Gbit sBERT Q因子测试 PoS PMD 通过WEB浏览器接口实现多用户的远程接入同时支持多种不同功能的测试 仪表模块组成 SDH测试模块 STM 0 1 4 16速率的SDH测试模块对于STM 0 1 4速率 34号端口用于1550nm波长输出 35号端口用于1550nm波长输出 37号端口用于输入对于STM 16速率 34号端口用于1550nm波长输出 35号端口用于1550nm波长输出 36号端口用于输入STM 64速率的SDH测试模块 32号端口用于输出 33号端口用于输入 仪表主页面 告警显示页面 绿色表示正常 红色表示当前告警 黄色表示历史告警 SDH测试页面 根据需求 分别对接口 SDH Payload Analysis进行设置 测试时间设置 时钟设置 时钟设置有三种选择 Internal RX External 测试结果保存 Ftp方式导出测试结果 设置仪表和计算机的IP地址并登陆 没有用户名和密码命令查看ftp目录下的文件 命令进入测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