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文言文虚词复习学案珊瑚中学:陆宏岚学习目标:1、 归纳整理“之、而、以”等文言虚词的多种意义和用法;2、 培养和提高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之、而、以”等文言虚词的运用能力;3、 树立学习文言文的正确态度,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习重、难点:1、 提高文言虚词学习时归纳、运用的能力;2、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在文言文中根据词是否具有实在意义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词,另一类是虚词。虚词也是中考的一个考点,今天我们就一块儿来复习归纳几个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首先,我们先来学习一下2012年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大纲(语文科)(阅读类中第二个要求)二、解读考点2012年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有12个,对于初三的学生,三年的语文学习,大家对这些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这么多虚词的用法,一味地死记硬背,效果是很差的,必须把其用法、意义与例句结合在一起进行记忆,效果才会明显。(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把七年级和九年级课本中学到的“”之“而”“以”这三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复习并归纳一下)。三、真题回放下面我们先一起回顾一下2011年中考文言文阅读中对虚词的考查题型。8、(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的“之”的用法相同的是 ( )例句:苏秦之楚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狼) B、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C、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翻译下面句子:1、 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2、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分析:从中考试题来看,对于虚词的掌握,有选择题,而且一般都是第八题的第(2)小题,同时我们也看到,对虚词的掌握会帮助我们翻译句子。那么,要想做好这道选择题,就必须对“之”的用法有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复习一下“之”字的用法和意义。四、归纳、整理:师:请同学们在你们的脑中百度一下,搜索出七年级和九年级我们学习的“之”的用法有哪些。 1、之(师归纳)A 、动词,相当于“往”“到”(实词):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去、往)(后面大都是表地点性的名词)(至之市)B 、A、代词,有两种情形a、 代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我”:君将哀而生之乎、肉食者谋之、孰视之、知之为知之;b、 用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这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C、结构助词,相当于“的”:为(wi)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永州之野产异蛇)D、用在主谓之间,无实义,不译: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E 、音节助词,无实义,不译:怅恨久之(不译)(鸣之而不能通其意)F、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不译:菊之爱(不译) 居庙堂之高总结:我们现在学过的“之”的意义一共有六个,接下来就请我们的同学来巩固一下刚才我们学习到的知识。练习:(1)学而时习之 ( )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3)操蛇之神闻之( ) (4)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5)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6)辍耕之垄上( )师:把积累的知识归纳起来后做题是不是很方便,大家掌握了这种先积累再归纳的学习方法了吗?下面我们就把自己当作是2011年中考考场中的考生,独立完成刚才那道选择题。2、师:其实这样看来,文言文虚词的知识点虽多,但是并不可怕,只要我们会学习,会运用就行了,刚才老师用的“但是”这个词,在古代文言文中可以用一个字来代替,大家思考一下分别可以是哪些字。生答(然、而、则)然(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则(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总结其中的这个“而”的用法,(写出例句,让学生自己归纳。)(1)黑质而白章 表示并列关系;(2)学而时习之 表示顺承关系(连接两个动词,这两个动词有先后顺序);(3)学而不思则罔 表示转折关系;(4)拔山倒树而来 表示修饰关系 (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的关系);(5)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而”也可用作副词,常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义,一般不译。 (既而儿醒。)总结:我们一起看一下“而”的五种用法,下面我们就再试一试几个例题,看看同学们的掌握情况。练习:(1)择其善者而从之( ) (2)吾徇徇而起( )(3)溪深而鱼肥( ) (4)人不知而不愠( ) (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 3、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复习和练习,我们发现学习时学会归纳,看是件小事,其实它并不小,大家应该学过这样一个名言名句“勿以善小而不为”,它的意思是什么呢?大家知道吗?就是:不要认为是很小的事就不去做,其实这个句子里面的“以”也是我们常见的文言虚词,那么下面请同学们两人一组合作,运用我们刚才一起探讨的方法:无论是从用法到意义,还是从意义到用法,找出“以”的意义和用法并归纳出来。师展示课件(1)用作介词:a、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例句:何不试之以足 (用) 必以分人 (把) 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b、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c、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译为“从” 例:今以蒋氏观之(2)用作连词a、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以光先帝遗德b、表结果,译为“以致”:以伤先帝之明c、相当于“而”:遂许先帝以驱驰(3)用作动词,译为“认为”、(实词)“如”:皆以美于徐公、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4)表示假设,以为“如果 ”:以啮人,无御之者(5)特殊用法,作通假字:固以怪之矣 (同“已”)了解了“以”如此多的用法后,让我们再强化一下训练。练习:(1)扶苏以数谏故( )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3)以塞忠谏之路也( ) (4)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5)可以为师矣( ) ( 6 )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可以已大风( ) (8)以尽吾齿( )刚才我们大家一起把“之”“而”“以”的意义和用法梳理并整理了一遍,大家想不想测试一下自己对这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老师准备了几道题目,大家比一比。五、拓展延伸1、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驱之别院A、至之市(郑人买履) B、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C、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陈涉世家) D、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佣者笑而应曰A、临溪而渔(醉翁亭记) B、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C、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D、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3、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A、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 B、今以蒋氏观之 (捕蛇者说)C、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 D、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4、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汉祖三诈,找出其中“之”“而”“以”三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汉高祖用韩信为大将,而以三诈临之:信既定赵,高祖自成皋渡河,晨自称汉使驰入信壁,信未起,即其卧,夺其印符,麾召诸将易置之;项羽死,则又夺其军;卒之伪游云梦而缚信。夫以豁达大度开基之主,所行乃是,信之终于谋逆,盖有以启之矣。注释: 诈:诈术; 临:统治、对付; 壁:军营; 卧:卧室;印符:印信符节; 麾:这里指用大将的旗帜; 云梦:和上文的“成皋”均为地名; 启:引发(译文:汉高祖任用韩信作为大将,却三次用诈术对付他:韩信平定赵国之后,高祖从成皋渡过黄河,一大早自称汉王使节飞马驰入韩信军营,韩信尚未起床,就进入他的卧室收取他的印信符文,召来将领们,撤销了韩信的职位;项羽死后,高祖再次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夺去了韩信的军权;最后又假托巡游云梦而捉拿了韩信。凭着一个豁达大度的开国君主的身份,所作所为竟然如此。韩信终于图谋叛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公共关系策划师职业技能水平考核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安全员B17考试模拟题库
- 2025年安全生产管理实操培训题集
- 护理教学课件资源有哪些
- 2025年渗透测试初级面试模拟题集宝典
- 2025年安全员招聘面试问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村级水管员供水管理笔试题库
- 2025年机关节能面试模拟题及解析
- 2025年安全员C证复审强化复习题库
- 扁鹊见蔡桓教学课件
- 医院病历单请假用
- 肝胆外科专科知识题库及答案
- 《数字媒体基础与实践》数字媒体技术概述
- 滁州市珠龙广卫绢云母粉厂滁州市南谯区将军山绢云母矿1万吨-年露天采矿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迷你中长导管-
- 钢质防火门安装施工方法
- 优化物理教学策略的思考(黄恕伯)
- GB/T 26358-2022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
- GB/T 25146-2010工业设备化学清洗质量验收规范
- GB/T 14825-1993农药可湿性粉剂悬浮率测定方法
- GB/T 12008.7-2010塑料聚醚多元醇第7部分:黏度的测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