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今日我们所能见到的古琴谱,又名减字谱,相传为唐末曹柔发明,减字谱一般为四部分,上方纪录左手指法,下方纪录右手指法,左上为左手按弦用指,右上为所按徽位,下方外部为右手指法,内部为所弹、按弦。除此之外,减字谱还有续部、注释,一般用来标示音的细微变化。但由于减字谱无法记录每个音的时长,故而造成了大量琴曲的失传。现存有多部古琴谱,包含着多首古琴曲。 编辑本段古琴历史地位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被誉为哲学性的艺术或艺术性的哲学,被列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古代每个文人的必修之器,历史上的著名琴家有孔子、蔡邕、蔡文姬、李白、杜甫、宋徽宗、嵇康等。古琴也是孔子办学重要的六艺之一。诗经中就记载 古琴着“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等。 古琴结构古琴的乐器本身就充满着传奇的象征色彩,比如,它长三尺六寸五分,代表一年有天,琴面是弧形,代表着天,琴底为平,象征着地,又为“天圆地方”之说。古琴有13个徽,代表着一年有个月及闰月。古琴最初有五根弦,象征着金、木、水、火、土。周文王为了悼念他死去的儿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武王伐纣时,为了增加士气,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称“文武七弦琴”。 古琴有多个泛音,这大概是世界上拥有泛音最多的乐器。古琴有自己的记谱方法(简字谱),至少有多年的历史。古琴现存有多部古琴谱,包含着多首琴曲流传下来。琴操中记载:“伏羲作琴。”然而考察世界各民族进化的历史,凡在野蛮的时代,均能制器作乐。中华民族也不例外。在伏羲之时,中国社会已进入文明时期,必早已制有各种乐器。不过定名定制,始自伏羲。所以虽说作于伏羲,其实必早已有琴了。又有吴仪琴当序中记载:”伏羲之琴,一弦,长七尺二寸。”;桓谭新论中记载:“神农之琴以纯丝为弦,刻桐木为琴。至五帝时,始改为八尺六寸,虞舜改为五弦,武王改为七弦,直至现在仍如之。”这种琴的制作,虽然始于伏羲,可是今日的古琴,实际上始自虞舜,完成于周武王。古人体高肢长,愈进而愈短。所以琴的长度,也日益减短。今日的古琴,长三尺六寸三分,损益它,各为徽识,装饰以金玉的圆点,称为徽全弦。十三徽,以指按而弹之,即十三音也。 编辑本段古琴名家先秦孔子:春秋时著名的教育家、音乐家。约公元前年,作琴曲陬操,以伤悼被赵简子杀害的两 古琴位贤大夫。现存琴曲龟山操获麟操猗兰操相传都是孔子的作品。 师旷:春秋后期晋国著名宫廷乐师。目盲,精于审音调律,对于音感极为敏感。明、清琴谱中说阳春白雪等琴曲是他的作品。 伯牙:先秦琴师。吕氏春秋记载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而能为钟子期领悟的故事。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老师成连带他到东海蓬莱山去实地领略“移情”的功夫,于是创作出水仙操。现存琴曲高山流水水仙操都是源于这些传说的作品。 雍门周:战国琴师。善鼓琴,尝为孟尝君鼓琴。后世说他是最早发明琴谱的人。 两汉桓谭:东汉琴家。任掌乐大夫。所著新论,常论及音乐。并著琴道,介绍有关琴及琴曲的事迹。 蔡邕:汉末琴家。他创作了著名的蔡氏五弄,包括游春渌水幽思坐愁秋思。现存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亦传为他的作品。 蔡琰:汉末女琴家,字文姬,蔡邕的女儿。汉末,她被虏入胡地,十二年后被曹操赎回。琴曲中表现这一题材的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等。这些往往被认为是她的作品。 魏晋嵇康:魏末琴家、音乐理论家,竹林七贤之一。作有琴曲嵇氏四弄,包括:长清、短清、长侧、短侧,与蔡氏五弄合称九弄。他的琴赋生动地描绘了琴曲艺术的多种表现,并评论了当时的一些琴曲,具有史料价值。此外,玄默孤馆遇神等琴曲也传为他的作品。 阮籍: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精于琴道。现存琴曲酒狂传说是他的作品。有音乐论文乐论传世。 阮咸:魏晋琴家,竹林七贤之一。琴曲三峡流泉相传为他的作品。 刘琨:晋朝琴家。创作琴曲胡笳五弄,包括:登陇望秦竹吟风哀松露悲汉月,是最早以胡笳声编为琴曲的作品。 隋唐贺若弼:隋朝琴师。创作琴曲石博金清夜吟不换玉等。西麓堂琴统中存有清夜吟。 赵耶利:初唐琴师。琴艺冠绝当世。曾整理蔡氏五弄及胡笳五弄等琴曲。著有琴叙录九卷,弹琴手势图谱和弹琴右手法。他总结琴派说:“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急浪奔雷,亦一时之俊。”这些评论至今仍符合吴、蜀两派的特点。 董庭兰:盛唐琴师。从凤州参军陈怀古学得当时流行的“沈家声”“祝家声”,而青出于蓝。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今存大胡笳小胡笳颐真等琴曲相传为他的作品。 薛易简:唐代琴家。他九岁弹琴,十二岁能弹杂曲三十及三峡流泉等三弄,十七岁弹胡笳两本及别鹤白雪等名曲。他在讲究“用指轻利,取声温润,音韵不绝,句度流美”之外,更强调“声韵皆有所主”的内在表现。还指出了从弹琴姿势反映出的精神不集中的“七病”,为后世琴家所重视,从而引申出许多的弹琴规范。 两宋义海:北宋琴家。夷中的入门弟子。在越州法华山学琴,“积十年不下山,昼夜手不释弦,遂穷其 古琴1妙。”著有则全和尚节奏指法。 郭楚望:南宋琴家。因感政治腐败,犹如云雾遮蔽九嶷山,遂作琴曲潇湘水云。又有秋鸿泛沧浪等琴曲作品。刘志方传其琴艺与毛敏仲、徐天民形成著名的浙派。郭楚望实为浙派的创始人。 徐天民:南宋琴师。为杨瓒门客时,由学江西谱改学郭楚望谱,并参与编辑紫霞洞琴谱。其祖孙四代皆是著名琴师。后人推崇为“徐门正传”。现存神奇秘谱中的泽畔吟为其作品。 毛敏仲:南宋琴师。为杨瓒门客时从刘志方学郭楚望传谱。创作琴曲甚多,有渔歌樵歌列子御风山居吟佩兰等。其中,渔歌樵歌的艺术水平很高。 明清严徵:明朝末琴家。虞山派创始人。琴风“清、微、淡、远”,所编的松弦馆琴谱为虞山派主要的谱集。 徐上瀛:明末琴家。虞山派集大成者。他和严徵同学艺于陈爱桐的弟子,但是琴风大不相同。他吸收雉朝飞乌夜啼等快节奏的琴曲,收入大还阁琴谱。琴风“徐疾咸备”,弥补了严徵的不足。所著溪山琴况对琴曲演奏的美学理论有系统而详尽的阐述。 庄臻凤:清朝琴家。弹琴近三十年,创作了首琴曲,收入琴学心声中,较为流行的有梧叶舞秋风春山听杜鹃等。 徐常遇:清初琴家。广陵琴派的先行者。所传琴谱于年刊为澄鉴堂琴谱,为广陵派最早的谱集。 徐祺:清代琴师。广陵派的继起者。传谱辑为五知斋琴谱,所收琴曲以虞山派为多,并对各曲进行了加工发展,从中可以看出广陵派与虞山派的渊源关系。 吴虹:清代琴师。学琴于徐常遇之孙徐锦堂。当时是广陵派鼎盛时期,琴家云集,日夜弹奏,对他很有帮助。他致力学琴数十年,编琴曲八十二首,于年刊印自远堂琴谱,为广陵派集大成者。 祝凤喈:清代琴家。十九岁学琴,致力琴学三十多年。著有与古斋琴谱,对琴学理论有深入探讨。 张孔山:清代琴师。学琴于浙江人冯彤云。咸丰年间为四川青城山道士,年协助唐彝铭编成天闻阁琴谱。所传诸曲如流水醉渔唱晚普安咒都很有特点。经他发展加工的流水流传甚广。 近代张椿:(约约)字大年,号鞠田,昭阳人,工书画,善度曲,尤精于琴。他最突出的特点是:敢于把民间流行的音乐作品谱成减字谱。收入张鞠田琴谱中的,有根据花鼓、道情、跌落、劈破玉、四大景、四美具、傍妆台、以及昆曲冥判、写本等改编的琴曲。在他以前,虽也有不少琴曲和民间音乐有着密切联系,但是象他这样大量地、直接运用民间音乐还是罕见的。他发现并指出传统琴谱的缺点,认为减字谱的节奏的记写很不精密,最多只有断连,缓急的划分,却没有板拍。因此,他在琴谱中加附有工尺谱,这是琴坛的一个创举。继他之后,祝桐君、张鹤、杨宗稷等人,也陆续采用了工尺谱。这种做法在当时虽然是大势所趋,但是阻力重重,直到百年之后,还有一些人对此抱有强烈的反感。据此,可见张鞠田首创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张鹤:字静芗,浙江瑞安人。他是上海玉清观的道士,长于诗、书、琴、画,曾就学于祝桐君。他把祝氏传谱加上工尺谱,又采用了与古斋琴谱中的论述,辑为琴学人门,初刊于同治三年(),以后又两度再版,是流行的入门琴书。 陈世骥:字良士,吴江人,工于琴,兼长书、画、铁笔。他得到与古斋琴谱之后,“眠食与俱者三阅寒暑”。在演奏中他又融会了王坦的琴旨, 在上海和祝听桐、何桂笙一起研讨,编写了琴学初津。二十年中改写了三次,于公元年定稿,虽未及付印,但颇有影响。书中所收五十曲,他都详加评论,被认为“无不中彀,言之启豁人心,句句开通奥窍”。“同调诸公无不叹服”,“从学者桃李盈门”。 张合修:字孔山,号半髯子,浙江人,曾学琴于冯彤云。咸丰时在青城山中皇观当道士,一时来青城山求琴者甚众。但张本人却经常云游在外,与灌县道士杨紫东、钱氏十操的作者钱绶詹等人交流琴艺。光绪初年()继曹稚云之后,在唐彝铭家为清客,协助他把多年搜求的数百首琴谱详加审订,选出了一百四十五首,编为天闻阁琴谱, 是明清以来收谱最多的谱集。光绪三十年()在武昌悬牌授琴为业,门弟子甚多。得其传者有华阳顾玉成,号少庚。他的两个儿子:顾隽,字哲卿()。顾荦,字卓群()传其学,并将其传谱辑为百瓶斋琴谱。顾氏在年在长沙和彭庆寿等人组织了琴社。张孔山所传的琴曲以流水醉渔唱晚普安咒孔子读易等曲最有特点。流水一曲是张孔山的代表作,尤其受到琴界的重视。 山东诸城涌现了几位王姓琴家,当时称:“诸城二王”或“琅琊三王”。以后又有王鲁宾发展了具有山东地方特色的琴曲。 王溥长:(公元 18071886年)字既甫,派宗虞山。所传十五曲,经后人辑为桐荫山馆琴谱。其子王作祯,字心源(公元18421921年)传其学。他和派宗金陵的王雩门,字冷泉(约公元18071877年)称“诸城二王”。两人琴派虽不同,经过交流切磋,所奏之曲多有同者。王雩门辑有琴谱正律,其中首次刊出了诸城派的长门怨。 王露:(公元18771921年)字心葵。自幼从其父王作祯学琴三年,以后又学王雩门所传诸曲,综合了虞山、金陵两派的特点,而以前者为主。八年后赴日本学西洋音乐六年,曾随孙中山的兴中会从事革命宣传,回国后拒绝了袁世凯的入都正乐之请,在家乡督工斲琴。他最珍爱的一张宋琴,曾在乱兵中失盗,后以良田十亩赎回。公元1915年“北游燕赵,南历吴楚”,在章太炎的启发下,回济南大明湖结“德音琴社”,一时学者甚多。公元1918年蔡孑民聘他为北京大学教师。在北京组织了国乐研究社。张友鹤、詹澄秋都是他的入室弟子。所传二十八曲辑为:玉鹤轩琴学摘要,一时和诸城二王并称为琅琊三王。 王鲁宾:(公元18661921年)字燕卿,受学于王雩门,经康有为介绍,到南京高等师范教琴。他善于吸收时曲编之入琴,所传十四曲经弟子徐卓、邵森编印为梅庵琴谱。 黄勉之:(公元18531919年)江苏江宁人。曾受业于萧山陶梦兰,技长的琴曲有:渔歌梅花三弄渔樵问答平沙落雁等。清末在北京以 金陵琴社的招牌招搅弟子,其著名的有:杨宗稷、贾阔峰、史荫美、溥侗等。 杨宗稷:(公元18651933年)字时百,号九嶷山人,湖南宁远人,清末贡生。在家乡曾学过琴,到北京后又继续向黄勉之学琴。读书、写作很勤奋,公元19111931年陆续编著了琴学丛书四十三卷,约七十万字。文字部分涉及面很广,曲谱部分有三十二首,附有工尺板眼。晚年设九嶷琴社传琴,当代琴家管平湖曾从其学,其子杨葆元亦能琴(今虞琴刊)。 现代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我国兴起了以五四运动为标志的文化革命运动。这个运动狠狠地打击了垂死的封建文化势力。1919年在苏州、上海连续召开了两次范围很广的琴会。一次由盐商叶希明主办,在苏州怡园召开。这次集中了北京、长沙、扬州、上海、浙江、四川五省、十一地区的琴人,共三十一人,会期一天。会上有十五人演奏,会后综印了怡园会琴实记。另一次由盐商周庆云、报业史量才等人主办,在上海晨风庐召开,会期三天,两天演奏,一天座谈。会上散发了周庆云主综的琴史续补琴书存目等书。会后留下琴人李子昭、昊浸阳、符华轩等与郑觐文继续编辑琴操存目。1934年查阜西等人组织了“今虞琴社”,先在苏州,后移上海,定期聚会。当代琴家如常熟的吴景略,扬州的张子谦等人,都是社中骨干力量。他们联系并推动了各地琴社的活动,包括北京“岳云琴会”、长沙“愔愔琴社”、太原“元音琴社”、扬州“广陵琴社”、南京“青溪琴社”、南通“梅庵琴社”等,一时颇为活跃。其中今虞琴社的活动,一直继续到全国解放以后。 己故琴人中有南京的夏一峰、成都的龙琴舫,济南的詹澄秋、南通的徐立荪、广州的招鉴芬等人,他们在当地都颇著声誉。而对全国琴坛具有较大影响的是周庆云、管平湖、查阜西、吴景略、张子谦。 周庆云:(公元18611931年)字湘舲,号梦坡,浙江乌程人。清代曾任教谕,后经营盐业,为上海有名的富商。他收藏琴书、古琴甚多,称 “江南第一”。由于好琴,他经常接待各方琴客。1919年他在上海晨风庐邀集各地琴家,举行了一次盛大的聚会,会上散发了他主编的琴史补琴史续琴书存目等书。琴史补是补充朱长文琴史中遗漏部分;琴史续是把宋代的琴史继续到清代,收有六百多琴人的有关记载,并逐条注明出处,便于使用者查阅原始资料。琴书存目编于1914年,汇集了历代著见琴书书目,和音乐书目共三百多种。琴操存目于1929年编成,收集了历代著见曲目八百五十五首,为琴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管平湖:(公元18971967年)苏州齐门人。父亲管念慈字敬安,是“如意馆”画师,颇受光绪皇帝的称赏。管平湖从小随父学琴、学画,十三岁丧父后,又从叶诗梦、张相韬继续学琴,以后又从杨宗稷学渔歌潇湘水仙等曲约二年。1923年游天平山,遇悟澄和尚,经他整理指法,半年后琴艺有明显进步。以后又向山东秦鹤鸣道人学川派流水。解放以前,他的生活极为清苦,除在燕京艺专教课之外,还兼收私人学生,同时还修琴、修整古漆木器等维持生活。1952年受聘于音乐研究所,从此生活安定,业务活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在研究所十多年来,整理了以前所习诸操,同时积极从事传统名曲的发掘整理,陆续弹出广陵散幽兰离骚等曲目十多首。他所弹奏的广陵散流水气势磅礴,以指法坚劲见长,国内外有很高的声誉。 查阜西:(公元18951976年)名镇湖,又名夷平,字阜西,江西修水人。童年学奏琴歌概古吟客窗夜话。二十年代在上海、长沙学奏器乐化的琴曲。三十年代组织“今虞琴社”,编有今虞琴刊。通过这些活动,联系了全国各地的琴人,并向他们进行了调查。他主要职业为民用航空公司负责人,于解放前夕,参加了民航起义,为人民解放事业立了功。1953年以后,历任全国音协常务理事、付主席,中国音乐研兖所通讯研究员,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以及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等职。晚年集中精力从事琴学活动。1956年进行全国古琴探访调查,又通过北京古琴研究会,主持编印了存见古琴曲谱揖览琴曲集成历代琴人传琴论缀新等,为全面、系统整理琴学史料进行了大量工作。 吴景略:(19071987年)吴先生讳韬字景略,江苏常熟人。弱冠即习国乐,后专七弦古琴。四十年代主上海今虞琴社,五十年代赴津京任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教授;文革后兼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先生之琴,重传统,擅表情,以起衰开派功见重于时。 张子谦:(18991991年)原名张益昌,江苏仪征人。二十三岁离乡到天津谋生,结识著名琴家查阜西及彭祉卿(庆寿),经常切磋交流,结为知音,在当时有浦东三杰之称,人们以三位琴家的拿手琴曲尊称他们为查潇湘、彭渔歌、张龙翔。张子谦擅弹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等曲,尤以龙翔操为突出,故得此称号。1936年三位琴家成立了今虞琴社,半个世纪以来在古琴界影响至广。1961年张子谦和查阜西、沈草农合著古琴初阶由音乐出版社出版。1956年张子谦调任上海民族乐团古琴演奏家,经常做演出及录音。1988年被天津音乐学院聘为名誉教授,为古琴音乐的理论研究、打谱和教学作出贡献。 成公亮:他先后师承梅庵派大师刘景韶和广陵派大师张子谦,在演奏技法上更多地继承了广陵琴派的风格,这个琴派具有三百年的历史,善于变换指法。运用这些指法,成公亮把声音处理得细腻丰富,充分表达内心的情感。“秋籁”是一张音色柔和的琴,你在听秋籁时,琴弦发出的声音,手指在琴弦上滑动的声音,甚至成公亮随着旋律起伏呼吸声,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音乐,这时你会很真切地感觉到他弹的琴是活生生的。日本当代哲人加滕周一的评价指出了这一特色:他认为成公亮的琴表现了“内心情感的极致执教于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的成公亮,除了用弹奏的方法体验古琴的精神之外,象一切学者一样,钻研琴学理论也是他的当行本色。在这方面,他的打谱工作显得尤为突出。古代的琴谱是用汉字偏旁和笔划组成的“减字谱”,不直接指示声音,而是一种手法谱。红楼梦八十六回中,贾宝玉看见琴谱中 “大字旁边九字加一勾,中间又添个五”字。”林黛玉解释说: “这大字九字是用左手大拇指按琴上的九徽,这一勾加五字是右手钩五弦,并不是一字,乃是一声。”成公亮把这种工作称作音乐考古。不过他认为:古琴的记谱方法尽管神秘而疏简,但却合法地宽容了琴人对原谱作适度的灵活处理以体现出自己的理解和个性。历经数年,他己打出了凤翔千仞、遁世操、孤竹君、忘忧、文王操等古谱。千百年以前的美妙音乐,又回荡在现代的时空之中。打谱工作,加深了成公亮对古琴的理解,他摸到了古琴最深厚而沉默的脉搏。一九八九年,他费时半年打出的古曲文王操成为电视剧孔子的主题曲。韩诗外传中记载,孔子向鲁国乐师师襄子学琴,由音声而知曲意,由曲意而知作曲之人,指出这是周文王所作的文王操,令师襄子佩服不已。这是一首少见的古老而博大真诚的儒家音乐。一九九七年,在中国交响乐团的伴奏下,成公亮演奏的文王操再次获得了古代和现代音乐交融后的新生命和新魅力。 编辑本段古琴记谱据统计,现存的古琴曲中有三千多首是古代流传至今的曲目,这笔丰厚的遗产使古琴成为当今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一件乐器。而这都要归切于古琴独特的记谱法减字谱记谱法。唐代以前,古琴的乐谱是用文字记载的,称为文字谱,极其繁复。一个指法要用一句话记录,一首曲子记下来往往比一篇文章还要长。鉴于这个原因,晚唐一个名叫曹柔的人发明了减字谱,即在文字谱的基础上,将一句话中的关键字摘出,每字各取简洁的一部分,再将这几个部分拼为一个“字”。减字谱实际上就是指法谱。因此,唐代之后的大量琴曲都流传到了今天,而唐代之前的琴曲大部分则失传了。目前所知的中国最古老的一份古琴乐谱是古琴曲碣石调幽兰的谱子,相传为南朝梁代的丘明传谱,它也是流传到今天惟一的一份文字谱,为唐朝手写卷,原件现存天日本东京博物馆。 编辑本段古琴名谱神奇秘谱神奇秘谱是明太祖之子朱权编纂的古琴谱集,成书于明初洪熙乙巳(公元1425年),是现存最早的琴曲专集。:书中所收六十四首琴曲是编者从当时琴谱数家所裁者千有馀曲中精选出来的,其中颇有一些历史上很有影响的名作。由于古代音乐不如其它文物那样便于保存,许多古曲不是失传了,就是面目全非。所以古琴谱中保存的古曲,被唐人认为唯弹琴家犹传楚汉旧声。古曲是总结前人音乐创作经验,探索传统音乐规律所不可缺少的依据。尽管近五百年来,有上百种古谱集中保存了成千首传曲,比较起来,还是以神奇秘谱中保存的古代音乐作品史料价值最高。 梅庵琴谱梅庵琴谱的前身是龙吟观琴谱,龙吟观琴谱是古琴大师王宾鲁(字燕卿)先生未完成之遗 梅庵琴谱2作,后经其弟子徐立孙重新整改修订,并易其名为梅庵琴谱。 1911年在康有为的推荐下,王宾鲁被聘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古琴导师。所传弟子众多,其中徐卓(字立孙)为其入室弟子。徐立孙不但琴艺精妙,且于琴学之研究,古琴之制作,以及对音乐律学方面等都有成就。同门有邵大苏、孙宗彭等,皆为一时之秀。 碣石调幽兰幽兰是至今仅存的一首用原始文字谱保留下来的琴曲。据传是梁代琴家丘明所传的一首古琴曲,现收录在神奇秘谱中的是唐人的手抄本,记谱年代大约在武则天时期(684-714),是现存最早的古琴曲谱。原谱未署作者姓名,曲名前冠调名“碣石调”,故又名碣石调幽兰,原曲名后注明:“一名猗兰”,所以有人认为猗兰操即幽兰。 吴文光于1979年据古逸丛书所刊唐人手抄卷子本文字谱打谱。乐曲共分四段,旋律越出五声音阶范式,别具一番意趣。 据蔡邕的琴操记载:孔子周游列国,却得不到诸侯的赏识,在从卫国返回晋国途中,见幽谷中茂盛的芳兰与杂草为伍,触发怀才不遇之情感,遂写下这首琴曲,但是否真为孔子所作,颇令人怀疑。 该曲最初是民歌,叫陇西行,后来用它唱曹操的诗碣石篇,就改叫碣石调,再后又用幽兰诗来填配它,便称为碣石调幽兰。南齐书乐志记载:“褐石,魏武帝辞,晋以为碣石舞,其歌四章。”现存琴谱也分四段,与碣石调原有四解相同。幽兰最早是“楚调”中的著名歌曲。 其他著名琴谱松弦馆琴谱 蕉庵琴谱 抄本琴谱 碣石调幽兰雍门琴谱 五知斋琴谱 琴香堂琴谱 澄鉴堂琴谱 自远堂琴谱 存古堂琴谱 枯木禅琴谱 兰田馆琴谱 春草堂琴谱 大还阁琴谱 五鹤轩琴谱 天闻阁琴谱 (注:世界最长古琴谱高山流水展出的高山流水卷长米、宽厘米,内含古琴名曲高山和流水,共计九阕。) 编辑本段古琴谱发展过程古今中外的音乐谱种类很多,最简单而粗略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种是以表达音阶高低节奏快慢为主的“音阶谱”,例如 中国的工尺谱,西洋的五线谱等;另一种是以表达乐器的演奏技巧为主的“手法谱”,古琴谱就属于这一类。 文字谱自有古琴以来,在琴谱出现之前,学琴都是靠师徒之间口授心传,一句一句,一曲一曲的传授,由于指法随着古琴的技法发展而逐渐复杂,汉代开始有弹琴手法的名称记载,这些手法又称为指法。为了方便记忆,弹琴人便将指法用文字记下来。其后又把整首琴曲每一个指法用在哪一条弦的哪一个徽位的弹琴方法详细记录下来,并将琴曲的调名记下,便成为琴谱。当时称为“琴叙谱”,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文字谱”。碣石调幽兰就是现存唯一文字谱例。从汉末有指法记载发展到隋末文字谱成熟,中间不少于五百年。 文字谱虽然可以将琴曲的弹奏方法记录下来,但是由于记叙冗长,一句琴曲动辄就要两、三行文字,记录一首琴曲花上很多篇幅,不便于记录与学习。所以在文字谱出现之后,历代弹琴人觉得有进一步改良的必要,弹琴人就朝着两方面尝试:一方面是尝试用更简单的符号表示指法,以容易上手;另一方面是将文字谱简化,以免篇幅冗长,阅读困难,影响学习。结果是符号代替不了文字,文字谱经过数百年的演化,慢慢发展成为减字谱。 符号谱最典型的符号谱要算是隋代僧人冯智辩(约公元613618年前后)的手用指法仿佛了。手用指法仿佛包含有文字以及很多符号,这些符号有些类似印度梵文,也有一个八卦符号,有学者认为其中还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