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节老子 第三节老子 一 老子其人其书二 以道为最高实体的宇宙观三 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四 无为而无不为的社会历史观五 无名与静观 玄览的认识论 一 老子其人其书 老子其人老子其事老子其书老子与道家 1 老子其人 老子者 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姓李氏 名耳 字伯阳 谥曰聃 周守藏室之史也 史记 老莱子说太史儋说隐君子说 在中国文化史上 存在着三个不同思想面貌的老子 一是 先秦时代哲学家的老子二是 西汉初年政治家的老子三是 东汉末年道教的老子 2 老子其事 孔子问礼老子出关 陈鼓应 老学先于孔学 对老子其人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时间 地点和内容 对 老子 论语 成书的时间 都作了详尽而有说服力的考据 在此基础上得出老学先于孔学的结论 同时分析了过去学界颠倒老 孔学术发展顺序的原因 老子出关 鲁迅 故事新编 写完 老子是的时候这么想的 为了出关 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 关尹喜则给了老子一包盐 一包胡麻和十五个饽饽作稿费 关尹喜还特地申明说 这是因为他是老作家 所以非常优待 陕西周至县 林隐寺 有老子的讲经台 3 老子其书 1972 1974出土马王堆帛书 12万字 分甲乙两种版本1993年 出土湖北荆门郭店楚墓简本 甲乙丙三种版本 美国哈佛大学113位教授推荐的人文书籍之一 马王堆帛书残页 老子 这部书 文约义丰 虽然只有五千字 却从宇宙观 认识论和社会历史观等方面系统地论述了先秦道家的思想 这部书与屈原的 楚辞 体例相近 读起来脍炙人口 二 以道为最高实体的宇宙观 1 道 的论述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14章 其上不皎 其下不昧 绳绳不可名 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 无象之象 是谓恍忽 迎之不见其首 随之不见其后 14章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25章 道之为 帛书 老子 甲 乙本均无 为 字 物 惟恍惟忽 忽兮恍兮 其中有象 恍兮忽兮 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 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 二十一章 这里说 道 是一种恍忽不定 深邃幽远不可捉摸的东西 在恍恍忽忽的情况中 好像有某种形象 又好像有某种实物 在幽远深遂的情况中好像有某种细微的东西 而且还很实在 但是 这一切都是 道 恍忽幽深的情况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 象帝之先 四章 这里老子虽然都是用 好像 似 的字眼 其实是肯定了道是万事万物的根本 宗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四十二章 一 在这里是指具体万物形成之前的一种统一状态 但在老子体系中 他把这种具体万物形成前的统一状态推崇为一种抽象的最高的 自然 原则 或 无为 原则 这样的 一 也就成为 道 的同义语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正 39章 一 是形成和产生万事万物的根本原则老子这里讲 道生一 既有指具体万物形成前的统一状态的意思 又有道使万物获得统一原则的意思 有了这一统一的状态和原则 然后分化为天 地 阴 阳 通过阴阳变化又产生和气 阴 阳 和三气化合再产生出万物来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第25章 2 天道 无道可道 非常道 1章 具体的事物都是可以用名称来表示的 天地以下都是具体事物 所以说 有名 万物之母 天地是从 道 那里产生出来的 道是无形无体的 没法用名称来表达 所以说 无名 天地之始 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40章 老子这里讲的是没有任何具体规定性的 无 或 道 并把它作为宇宙的本原 万物的老根 似乎看到了世界的统一性 不能是某一具体的有规定性的东西 加深了对世界统一问题的理解 3 静 虚怀若谷 致虚极 守静笃 万物并作 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 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 是曰复命 复命曰常 知常曰明 16章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15章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32章 清静为天下正 45章 老子道的五种含义 第一 混沌未分的原始状态 有物混成 道之为物 惟恍惟惚 道生一 一生二 第二 自然界的运动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大曰逝 逝曰远 远曰反 第三 最原始的材料 道常无名 朴虽小 天下莫能臣也 第四 无形无象 视之不见 听之不闻 博之不得 第五 事物规律 天之道 人之道 4 德 德者 得也 广雅释诂 魏对古书词汇的解释 孔容之德 惟道是从 21章 道生之 德畜之 物形之 势成之 51章 是以 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51章 道之尊 德之贵 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51章 老子名言 出生入死自知者明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大器晚成含德之厚 比于赤子 赤子之心不敢为天下先天之道 损有余而补不足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HaveABreak 三 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 1 反者道之动 1 一些相对立的事物和概念 都是互相依赖的关系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2章 2 对立的一面 如果它的特点达到一定程度 就会表现出对立的另一面的特点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 41章 大成若缺 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 45章 3 对立的双方是会互相转化 祸兮福所倚 福兮祸所伏 正复为奇 善复为妖 58章 4 反 思想的不足只是一些直观的感受对立和转化是无条件的 自然而然的 将欲歙之 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 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 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 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36章 量的积累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 起于垒土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64章 图难于其易 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 必做于易 天下大事 必做于细 63章 2 弱者道之用 1 刚强柔弱的东西多属生存一类 与生长发展相关联 坚强的东西多属死亡一类 与终结结束相关联 强梁者不得其死 42章 不可长保 9章 坚强者死之徒 柔弱者生之徒 76章 2 柔弱与刚强柔弱胜刚强 36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 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 莫能行 78章 人之生也柔弱 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 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 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 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 柔弱处上 76章 天下之至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 43章 3 弱道 上善若水骨弱筋柔而握固 55章 守柔曰强 52章 专气致柔 能如婴儿乎 10章 上善若水 8章 四 无为与自然 1 有为人民的苦难的直接根源就是当时统治者的 有为 老子对当时一些统治者 只顾自己享受 穿好的 吃好的 搜括大量财货 而根本不管政治腐败 土地荒芜 粮仓空虚的现象进行了批评 民之难治 以其上之有为 是以难治 第75章 朝甚除 田甚芜 仓甚虚 服文采 带利剑 厌饮食 财货有余 第53章 2 不妄为统治者在表面上应该少一点欲望 少一点作为 对人民听其自然 这样做 统治才能巩固 得到更多的好处 将欲夺之 必固与之 三十六章 古之善为道者 非以明民 将以愚之 六十五章 3 无为而无不为遵守 自然 的法则 在处己 待人 应物上定能做到因道而动 循道而行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3章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第25章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第57章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 第二章不尚贤 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盗 不见可欲 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 实其腹 弱其志 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 则无不治 第三章 道常无为 顺自然也 而无不为 第37章我守其真性无为 王弼 魏晋玄学家 4 儒家价值的批评 对仁义礼智的批评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是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 大道废 有仁义 智慧出 有大伪 六亲不和 有孝慈 国家昏乱 有忠臣 18章 绝圣弃智 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 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 盗贼无有 19章 故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 忠信之薄 而乱之首 38章 对儒家社会结构的批评小国寡民 最理想的社会和政治 小国寡民 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 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 乐其俗 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80章 五 无名与静观 玄览的认识论 1 无名关于名实关系 孔子讲 正名 墨子讲 取实于名 老子提出 无名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无名 天地之始 有名 万物之母 1章 不出户 知天下 不窥牖 见天道 其出弥远 其知弥少 是以 圣人不行而知 不见而名 不为而成 47章 2 为学与为道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