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收发器工作原理及其信号质量测试.ppt_第1页
以太网收发器工作原理及其信号质量测试.ppt_第2页
以太网收发器工作原理及其信号质量测试.ppt_第3页
以太网收发器工作原理及其信号质量测试.ppt_第4页
以太网收发器工作原理及其信号质量测试.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太网收发器工作原理及其信号质量测试 主要内容 以太网简介以太网收发器工作原理详解以太网物理层信号质量测试以太网收发器常见问题分析和调试附录 以太网信号质量测试指标 以太网简介 以太网 使用IEEE802 3标准 即采用CSMA CD访问控制技术 的网络系统 由美国Xerox 施乐 公司和Stanford 斯坦福 大学联合开发并于75年推出 原为总线型 现已扩展到星形 星形总线 树形等 81年Xerox DEC Intel联合推出商业产品 85年IEEE802委员会在此基础上颁布了802 3标准由于以太网与其他LAN类型相比 具有易用 易安装 易维护 低成本等诸多优点 目前世界上80 85 与LAN相连的PC和工作站使用以太网连接 以太网为基带系统 采用曼彻斯特等编码技术 且只支持LLC层的类型1操作 不确认的无连接服务 数据报服务 以太网简介 按照网络传输速率可以分为10BASE T 100BASE T 1000BASE T 以太网物理层传输介质双绞线可分为非屏蔽双绞线 UTP 和屏蔽双绞线 STP 现在使用的UTP可分为3类 4类 五类和超五类四种 在美国线缆标准 AWG 中对3类 4类 五类和超五类双绞线都定义为4对 在千兆位以太网中更是要求使用全部的4对线进行通信 所以 标准五类线缆中应该有4对线 以太网简介 CSMA CD协议的基本思想每站在发送数据前 先监听信道是否空闲 若是 则发送数据 并继续监听下去 一旦监听到冲突 立即停止发送 并在短时间内连续向信道发出一串阻塞信号 JAM 强化冲突 如果信道忙 则暂不发送 退避一随机时间后再尝试 CSMA CD协议在CSMA协议基础上增加了发送期间检测冲突的功能 其最大特点是 先听后说 边说边听 该协议已被IEEE802委员会采纳 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IEEE802 3标准 CSMA CD协议同样可分为非坚持 1坚持和p坚持3种 以太网通常采用非分隙1坚持CSMA CD 主要内容 以太网简介以太网收发器工作原理详解以太网物理层信号质量测试以太网收发器常见问题分析和调试附录 以太网信号质量测试指标 以太网收发器工作原理详解 PHY PHYSICALLAYERDEVICE即物理层器件 此次培训中提到的10 100 1000MPHY是指专用于以太网 支持IEEE802 310Mbps 100Mbps 1000Mbps物理层应用的收发器 即通过双绞线可使用在10Mbps和100Mbps 1000Mbps以太网的物理层器件 有些PHY可通过光纤收发器支持100Mbps 100BASE FX 以太网 和此相关部分本次培训不涉及 以下将10 100 1000Mbps以太网收发器简称为PHY 问题在OSI基准模型中 PHY属于哪一层 以太网收发器工作原理详解 在OSI的7层基准模型中我们使用的PHY属于第一层 物理层 PHY 物理层协议可定义电气信号 线的状态 时钟要求 数据编码和数据传输用的连接器 数据链路层可以通过定义好的接口而与物理层通话 例如MAC可以利用介质无关性接口 MII 与PHY进行数据交换 PHY的基本作用 1 对端口LINK状态的判断 2 自动协商 当然MAC可以修改PHY的寄存器间接控制 3 完成MII RMII 数据和串行数据流之间的转化 包括4B 5B的编码的转化 不包括10BASET 串并转换 最后转换成低压信号 根据端口不同的工作模式 转换方式也有所不同 例如在100BASE T下是MLT 3 在10BASE T下是曼彻斯特编码 4 在MII的工作方式下 完成冲突检测 若是工作于RMII模式下则此项任务由MAC完成 以太网收发器工作原理详解 PHYBlockDiagram 以太网收发器工作原理详解 一PHY主要组成部分 1 PCS PHYSICALCODINGSUBLAYER 在100BASE X模式时 提供RMII接口 4B 5B编码 串并转换以及冲突检测功能 同时只要TXEN无效就提供 idle 信号给PMD层 在10BASE T模式下只提供接口和串并转换功能 2 PMA PHYSICALMEDIUMATTACHMENT 提供对LINK状态的判断和载波侦听的功能 完成串行信号和NRZI信号之间的转化 PMA使用标准的方法来判断端口的LINK状态 当PMA判断到对方设备存在的时候 如果自动协商使能 就会开始同对方进行自动协商确定端口的工作模式 当对方不支持自动协商的时候 端口的工作模式根据并行探测的结果 3 PMD PHYSICALMEDIUMDEPENDENT 提供对信号的scrambling descrambling 对信号进行编码 在100TX下是MLT 3 在10T下是Manchester polaritycorrection baselinewandercorrection等功能 其中的scrambling 扰频 descrambling 解扰 和baselinewander 基线漂移 功能是100BASETX专有的 以太网收发器工作原理详解 4 MII MEDIAINDEPENDENTINTERFACE 媒体无关接口 是PHY和控制期间之间的数据通路 5 MDI MEDIUMDEPENDENTINTERFACE 介质相关接口 不同的PMD对应着不同的MDI接口 6 SMI SERIALMANAGEMENTINTERFACE 这个接口允许上层器件监控PHY 物理接口包括一个数据线 MDIO 和一根时钟线 MDC MAC利用SMI可以完成读写状态寄存器的功能 以太网收发器工作原理详解 二PHY主要功能部分 1 Auto negotiation与ParallelDetection 当连接的双方都有自动协商能力的时候 PHY通过发送FLP FastLinkPulse快速链路脉冲 来决定端口的工作模式 每一个FLP脉冲群包括33个脉冲 每个脉冲间隔62 5us 脉冲群的间隔为16 8ms 奇数脉冲代表时钟长有 偶数脉冲表示数据 有脉冲信号为 1 没有脉冲信号为 0 每个FLP包含16bits数据即所谓的 page 所有的支持Auto negotiation的器件必须能够读懂 basepage 有些phy支持 nextpage 功能 通过交换 basepage互相相连的两方可告知对方它的实际能力 速度 双工等 PHY选择双方都有的最高能力作为端口的工作模式 当连接的双方只有一方支持自动协商的时候 没有自协商能力的一方发送NLP normallinkpulsesin10Mbps 或者IdleSymbols 100Mbps 有自动协商能力的PHY探测线路上的速度信息 配置端口为10M半双工或者是100M半双工 NLP是每间隔16 8ms发送一个脉冲 IDLE就是全 1 信号 以太网收发器工作原理详解 所以当强制端口工作于全双工的时候 就必须保证连接的对方也是强制于此种工作状态 否则对方 具有自协商能力的一方 会选择端口的工作状态为半双工 双方能够连接上且按照各自的模式工作 当连接的双方都没有自协商能力的时候 双方都发送NLP normallinkpulsesin10Mbps 或者IdleSymbols 100Mbps 如果探测到的速度信息与自己发送的一致 双方就按照自己的工作模式LINK上且开始工作 如果一方强制为100M全双工 另一方为强制为100M半双工的时候 能够连接上且按照各自的模式工作 案例分析 以太网收发器工作原理详解 2 AutoMDI MDIXCrossover Crossover是PHY的一个可选的功能 具有此功能的PHY能够根据对方的发送和接收信号 使用MDI或者是MDIX 连接的双方 只要有一方具有Crossover 就可实现功能 此时双方无论使用正线还是反线都能连接上 3 PolarityDetectionandCorrection极性检测和纠正是防止差分输出TP 和TP 出现反接导致传输错误 问题 为什么只是10M采用极性检测和纠正 案例分析 以太网收发器工作原理详解 三PHY简单工作过程以100Mbps为例 在接收方向上 PHY必须把125M的串行的MLT 3信号转化为MII RMII SMII 信号 PHY从双绞线上接收MLT 3信号 首先 AGC模块对MLT 3信号进行处理 去除信号中的直流分量 实现baselinewandercorrection 数字锁相环会从接收到的数据恢复出125M的时钟 ADC模块利用此时钟对MLT 3信号进行采样 把MLT 3信号转化为NRZI信号 然后按照与发送相反的流程完成NRZI到NRZ信号的转化 DESCRAMBLE 串并转化 4B 5B的译码 最后把处理完的信号送入FIFO 准备发送给MAC 使用FIFO的主要原因是纠正恢复时钟与系统时钟之间存在的差别 问题 为什么需要baselinewandercorrection 问题 为什么需要DESCRAMBLE 主要内容 以太网简介以太网收发器工作原理详解以太网物理层信号质量测试以太网收发器常见问题分析和调试附录 以太网信号质量测试指标 以太网物理层信号质量测试 10BASE T采用Manchester编码方法 即 0 由 跳变到 1 由 跳变到 因为不论是 0 或是 1 都有跳变 所以总体来说 信号是DC平衡的 并且接收端很容易就能从信号的跳变周期中恢复时钟 100BASE T时采用了MLT 3 三电平编码 的信道编码方法 MLT 3定义只有数据是 1 时数据信号状态才跳变 数据为 0 则保持不变 1000BASE T使用5电平4D PAM编码 每个电平表示5符号 2 1 0 1 2中的一个符合 每个符号代表2比特信息 其中4电平中每个电平代表2比特位 分别表示00 01 10 11 还有一个电平表示前向纠错码FEC 以太网物理层信号质量测试 10Mbps和100Mbps以太网的物理层信号质量测试采用诱导发包的测试方法 以太网物理层信号质量测试 诱导发包方法 10M 100M 上述图示的Ethernetprocessor以及AuxiliaryBoard为辅助发包设备 设置Ethernetprocessor为10M 100M模式 使得DUT工作在相应的工作模式 将其发送管脚 3 6 引出至测试Module进行信号质量的测试 1000M信号质量的测试采用修改PHY寄存器的方法使得PHY强制工作在测试模式来进行测试 四种测试模式的设定通过改写MII寄存器9 15 13 来进行设定 这个标准测试寄存器在IEEE802 3条款40 6中被定义 以太网物理层信号质量测试 100Base TX接口的指标测试特点及波形捕抓在 IEEEStd802 3 2000 标准中要求使用的测试波形是14位 112ns 的非跳变 transition 波形 然而在实际测试中很难获得这种112ns宽度的脉冲信号 通常在Idle状态下 96ns宽度的脉冲信号非常容易获得 因此采用96ns替代112ns脉冲信号作为测试信号 在使用100电阻作为测试负载时 使被测试端口LinkUP 通过示波器的宽度触发功能捕抓到宽度为96ns信号 测试负载负载要求在 IEEEStd802 3 2000 标准中要求测试负载为满足100 0 2 的电阻器且在频率 100MHz时 串联感抗 20nH 并联容抗 2pF 如果不是使用电阻器作为测试负载 例如使用一个实际的100Base TX接口 那么它的 阻抗 频率 特性曲线不会是平坦的 这样就会引入较大的不确定误差 以太网物理层信号质量测试 100BASE TX信号质量测试指标 ANSIX3 263 1995 MASKTEST 网口眼图测试 RiseandFallTime 上升 下降时间测试 DutyCycleDistortion 占空比失真测试 Amplitude Symmetry Overshoot 差模输出电压 波形过冲 对称性测试 Jitter 传输抖动测试 以太网物理层信号质量测试 1000MBASE T信号质量测试 IEEE802 3abclause40 测试模式1 模板测试 峰值电压测试 衰落测试测试模式2 主模式抖动测试模式3 从模式抖动测试模式4 波形失真测试 共模输出电压 主要内容 以太网简介以太网收发器工作原理详解以太网物理层信号质量测试以太网收发器常见问题分析和调试附录 以太网信号质量测试指标 以太网收发器常见问题分析和调试 现象 所有的端口都不能收发数据原因1 PHY没有正常工作 判定方法 保证端口具有自动协商能力 在端口没有LINK的时候 测试PHY是否有发送FLP信号 以此来判断PHY是否已经工作 当然在MII下可以测试MII上的发送和接收时钟信号是否产生 原因2 隔离变压器的问题 判定方法 测试对比隔离变压器输入和输出信号是否相同 附加说明 对于使用crossover功能的PHY 必须选用支持此功能的隔离变压器 原因3 MAC的问题 判定方法 利用PC向交换机发送数据包 测试MII RMII 的RXD上是否有相应的信号产生 如果有问题可能在MAC 以太网收发器常见问题分析和调试 现象 单个端口不能收发原因1 焊接问题判定方法 检测电路上管脚的焊接及阻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