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乐亭记完美版.doc_第1页
丰乐亭记完美版.doc_第2页
丰乐亭记完美版.doc_第3页
丰乐亭记完美版.doc_第4页
丰乐亭记完美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丰乐亭记欧阳修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一、 检查预习:1、一词多义字(1)、考: 考察,考核 修尝考其山川父亲,亡父 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 (泷冈阡表)(2)、按:查索 按其图记用手向下压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依照,按照 按部就班(3)、徒: 只,仅 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空,白白地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同类的人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韩愈师说) 门徒,学生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齐桓晋文之事,)(4)、孰:谁 而孰知上之功德 同熟,引申为仔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议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古今异义 (1)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 (古义:战乱,混战;今义:兵器) (2)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古义:为父母送终;今义:主动处于死地) (3)幸生无事之时也 (古义:太平;今义:没有事情) 3、通假字 向之凭恃险阻,划削消磨 (划,同“铲”,削去,铲平) 4、词类活用 (1)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意动用法,以为乐) (2)圣人出而四海一 (数词活用为动词,统一) (3)掇幽芳而荫乔木 (使动用法,使被庇护) (4)风霜水雪 (名词活用为动词,经过风霜雨雪) (5)遂书以名其亭焉, (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6)滁于五代干戈之际 (名词活用为动词,大动干戈)5、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句 (1)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 (正常语序为“于清流山下破李景兵十五万”)(2)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正常语序为“于山谷之间得斯泉)6、佳句品味 (1)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滋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品评:以简洁的语言,交代了丰乐亭所在的地理位置,生动地描写出周围景物的特征,表达了自己俯仰左右,以其为乐的心情。 (2)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水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品评:简洁而又生动的“其地的景物特色以及作者在那里悠闲自得的生活,令人向往。二、 整体感知:1、 作家作品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 、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 ,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2、 时代背景庆历五年(1045)春,执政大臣杜衍、范仲淹、韩琦、富弼相继罢去,他们推行的“新政”因侵害官僚利益,遭到守旧势力阻挠破坏,一年多即告失败。欧阳修时任河北都转运按察使,上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极力为四人辩诬,于是触怒了新政的反对派,被贬知滁州。在当地作者没有走向颓废,而是奋发有为,使当地的生产得到了发展,老百姓安居乐业,受到他们的爱戴。在那里,欧阳修又先后写下了流芳千古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心中的愤郁和不平,间接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3、 内容梳理修既(已经)治滁 (滁州,今属安徽欧阳修时任知州) 之明年(明年:第二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之于,兼词)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 (高高矗立的样子 ) 而(表并列关系)特立;下则幽谷,窈然 (幽暗深远的样子。 ) 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 (水势盛大的样子) 而仰出。俯仰左右,顾(顾:向四周看)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我担任滁州的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向滁州人讯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景。由于这样,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就同滁州人在那里游玩。滁于五代 (指唐崩溃后相继建立在黄河流域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 ) 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 (太祖皇帝指宋太祖赵匡胤,曾掌后周兵权),尝以(这里指率领)周师破李景 (原名壕,南唐中主) 兵十五万于清流山 (在滁州西北,上有清流关) 下,生擒其皇甫晖、姚凤 (李景的部将) 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按:查核)其图记 (查索滁州的地理图籍) ,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 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过去,太祖皇帝曾经率领后周兵在清流山下击溃李景的十五万军队,在滁州东门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将皇甫晖、姚凤,就此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滁州地区的山水,查核过滁州地区的图籍,登上高山来眺望清流关,想寻找皇甫晖、姚凤被捉的地方。可是,当时的人都已经不在,因为天下太平的时间长久了。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哪里可以数得完呢!)及(及:等到)宋受天命(古代帝王托神权以巩固统治,称受命于天),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商人)、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指田地。畎,田间小沟 )衣食,以乐生送死(指过太平日子。乐生,乐于赡养父母。送死,为父母送终)。而孰知上(指皇帝、天子)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涵煦:滋润化育)于百年之深也。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成为敌国的,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大宋朝接受天命,圣人一出现,全国就统一了。以前的凭靠险要的割剧都被削平消灭。在一百年之间,静静地只看到山高水清。要想问问那时的情形,可是留下来的老年人已经不在人世了。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江淮之间,是乘船坐车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百姓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度过一生,死后被人送进坟墓。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晰地显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幸:庆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因为:于是就)本(本:根据)其山川,道(道:称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夫:句首语气词。宣:宣传)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庆历丙六月日,右正言(宋代的一种官职 )、知制诰、知滁州军州欧阳修记。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喜爱它的风俗安宁闲适。在山谷之间找到这泉水以后,就经常同滁州人在这里抬头望山,低头听泉声。采摘幽香的山花,躲在乔木下乘凉,经过风霜冰雪,山水更加清楚地显露出秀美,四季的景色没有什么不可爱的。又庆幸这里的百姓喜欢那年景的丰收,高兴同我一起游玩,于是我根据这里的山水,称道这里的风俗的美好,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的原因,幸运地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啊。宣传皇上百姓共同欢乐,这是州官的事情。于是,我写下这篇文章,来给这座亭子命名。庆历丙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知滁州军州欧阳修记。4、文章结构:第一段,本文开篇第一句话就表达得含蓄蕴藉。“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句中“明年”“始”足以显现欧阳化之勤于政务。接着,欧阳修介绍了丰乐亭周围的环境。这里有山,有谷,有清泉,环境幽美,望之令人心旷神怡,让人流连忘返。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与滁人往游其间”,体现了一种与民同乐的思想,也是下文生发议论的基础。 第二段,作者没有延续上文的思路,而是插入了兵革之事。先叙述了五代时期的情况,紧接着,行文又追溯到唐朝末年,天下分裂、豪杰纷争的混乱局面。历史上的滁洲可以说是屡尝战火。欧阳修在这里插入两处叙述,其目的是为了与北宋初年天下太平的局面作对比,衬托如今生活平静富足。结合下文来看,这是一个伏笔,为下文的议论作好准备。 第三段又接着介绍滁州现今的情况。地方偏僻,“舟车商贾、四方宾客”极少,当地百姓满足于目前的生活状态,“乐生送死”。作者在简要介绍了目前状况之后,用“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唤起读者思考,如今的安逸日子是臬获得的。作者将功劳归于最高统治者的“功德”,显得很冠冕,实际在言语之间隐约透出一种忧患意识。 第四段是文章的重点。作者先交代了自己生活在滁州的心态“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由于“地僻事简”“其俗安闲”,所以自己得以和当地百姓四时相乐,从容游走于优美的山水间,“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句中的“仰”“俯”,不仅交代了观赏风景的角度,而且也交代了观赏对象的远近,“望”“听”则准确地描写了观赏时的动作,这番描写透着一份悠闲;“掇”字生动地描写了对眼前绽放的鲜花的怜爱之情,“荫”字则流露了休憩之时的惬意的情趣。这两句话用词语准确传神,显现了欧阳修驾驭文字的功底。另外,掇幽芳指春,荫乔木指夏,风霜水雪指秋冬,秋冬草枯叶落,山势岩毕露,故曰“刻露清秀”,作者仅用十五个字就概括了四季景色的特点,尤其让人钦佩。接着,作者又交代了百姓愿意与自己同游的原因,那就是“幸民乐其岁物之丰成”,句中“幸”字,则是作者的自谦之词,从文章的第一句话可以知道,当地百姓生活富足离不开欧阳修为官的努力,这是不侥幸获取的结果,而是勤于官务的必然结果。 第五段只有两句话,第一句话“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是对自己的鞭策;第二句话“遂书以名其亭焉”,则交代了“丰乐亭”名称的来历。语言干净利落,简洁经济。与上文详细描写滁州风景、详细描写自己赏玩风景时的心态浍的文字相映成趣,也体现了欧阳修谋篇布局的匠心。 最后一段是“记”的一个组成部分,交代创作的时间以及创作者的姓名。 三、相关链接关于 “丰乐亭”丰乐亭建于琅琊山风景名胜区丰山东北麓的幽谷中,是丰山风景最佳之处。距滁州城约l公里。这里面对峰峦峡谷,傍倚涧水潺流,古木参天,山花遍地,风景十分佳丽。关于丰乐亭的兴建,欧阳修在与韩忠献王书中告诉友人:“偶得一泉于(滁)州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因爱其山势回换,构小亭于泉侧。”而民间传说却略有不同:据说欧阳修在家中宴客,遣仆去醉翁亭前酿泉取水沏茶。不意仆在归途中跌倒,水尽流失,遂就近在丰山取来泉水。可是欧阳修一尝便知不是酿泉之水,仆从只好以直相告。欧阳修当即偕客一起去丰山,见这里不但泉好,风景也美,于是在此疏泉筑池,辟地建亭。泉名“丰乐泉”,亭名“丰乐亭”,取“岁物丰成”“与民同乐”之意。二说孰是,无庸分辩,丰乐亭之建也是缘以“醉翁”欧阳修已定然无疑。因滁州“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欧阳修为此还写下了醉翁亭记的姐妹篇丰乐亭记,后来苏东坡又把丰乐亭记全文书刻于亭中石碑上,供人阅读和欣赏,留下了“欧文苏字,珠联璧合”的稀世瑰宝。至宋元枯二年(公元1087年), 滁州知州陈知新重修此景,把丰乐泉改名为“紫薇泉”,亭名未改。丰乐亭自闻名于世后,游人渐众,与民同乐,更添风雅,欧阳修曾以丰乐亭游春一诗记载与民同乐之盛:“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知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丰乐亭亭前有山门,亭后有厅堂,还有九贤祠(又名危楼,内供与滁州有关的九位贤人画像、)、保丰堂等,四周筑以围墙。丰乐亭内有苏东坡书刻的丰乐亭记石碑吴道子画的嗡观自在(酣观音蘑萨石雕像,保丰堂内有明滁州判官尹梦璧所作的滁州十二景诗碑刻,这些都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珍品。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 一、 重难点剖析 1、如何理解本文的主旨“乐”? 全篇不足500字,却多角度、深层面地写出了“丰乐亭”的“乐”意。 处地之“乐”自然与创造。欧阳修能够在滁州饮到甘甜的泉水,赏到优美的景致,都是大自然所赐,当然乐;看景致,仅在距滁州百步的地方,上有“耸然而特立”的“丰山”,下有“窈然而深藏”的“幽谷”,中有“滋然而仰出”的“清泉”,能不乐?乐是乐,但作者不想只得一时之乐,也不愿独享其乐,于是在自然赐 “乐”的基础上,又用人力去创造“乐”,去丰富“乐”“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真可谓是由“乐”而造亭,由亭而生“乐”,“乐”何其多,人“丰乐”,亭也就叫“丰乐亭”了。 处时之“乐”机遇与幸运。只有“乐”之地不能成就其“乐”,还必须处在“乐”之时。而作者和滁州百姓,正巧碰见了这“乐”时,这“乐”的机遇,能不感觉幸运吗?作者写处时之“乐”,是从四个方面来写的。一是“乐”之久。滁州在五代时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没有什么安定可言,而宋太祖赵匡胤“尝以周师”平定此:地。到了作者所处的时代,再想去寻战争的遗迹,也已经不可得,因为“故老皆无在也”,“天下之平久矣”;百姓“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二是“乐”之源。远源是“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近源是“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说白了,这“乐”之源其实就是大宋皇帝,是他使得“向之凭恃险阻,划削捎磨旷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三是“乐”之况。既然处于“乐”之地,“乐”之时,那百姓到底是怎么个“乐法”呢?看吧,“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用现代一点的词语表达,就是“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生老病死,顺其自然,一派田园风光”。于是作者“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多惬意呀,这是想当年陶渊明连做梦都想过的生活,现在让宋朝的欧阳修和滁州百姓过上了,这种“乐,局外人怎么能体会得到呢?四是“乐”之思。人常说:饮水思源,既然尝到了“乐”的甜头,那就一边乐,一边思,让百姓“知上之功德”,“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而作者更没有忘记“于宣上恩德”是自己的职责。在“乐”的过程中,让百姓思德报恩,懂得这“乐”来之不易,应当加倍珍惜,以拥护赵宋王朝。这也是本文的深层内涵。 处人之 “乐”井然与融洽。作者欧阳修时为滁州刺史,是朝廷命官,如果他只知道自己享“乐”,自我陶醉于山水之间,沉迷于美景之中,那就不是真正的“乐”。真正的“乐”在老百姓那里,在于民风民俗民愿民心,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与民同乐”。欧阳修深知这一点,因此,他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将滁州治理得井然有序,与百姓相处和谐,关系融洽,于是他才得情致,“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百姓喜欢与自己游,那怎么能不“乐”个痛快,“乐”个天翻地覆呢?这篇散文,融记叙、议论、抒情和描写于一体,以“乐”开篇,以“乐”终结,“乐”贯串始终,景怡人,情动人,理启人。他的醉翁亭记让人跟着“醉”,他的丰乐亭记让人跟着“乐”,真不愧为传世的姊妹篇呀。当然,还必须认识到,这两篇散文都间接地、含蓄地抒发了作者“乐”与“醉”之中的愤郁和不平。2、 文章的艺术特色。 欧阳修的杂记类文章极具特色。这灯文章往往不是单纯记游、记事,而是借一景一物,一人一事,抒发其人生感慨,寄托其人生理想。他善于把叙事、描写和议论、抒情熔为一炉,富于变化,涉及笔成趣。丰乐亭记全文沉醉于山水,感今怀古,固然歌颂赵宋王朝的功德,赞美丰衣足食、民享安乐的太平景象,但其中也包含了欧阳修的政治理想和追求。 丰乐亭记文约而丰,辞微而旨大。作者不同于一般的迁客之人,自己虽然遭遇不幸,但仍把国家安危放在首位。丰乐亭记虽然也有“与民同乐”的思想,但意蕴较醉翁亭记更高一筹文章隐隐透出“乐而不能忘忧”之苦心,不仅要与民同乐,更应该居安思危。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苏轼因敬仰欧阳修,曾将醉翁亭记相乐亭记写成了碑帖,这样,文与字可以说是珠联璧合了。二、 类文赏读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赏析: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 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没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蔚然而深秀”的琅山,风光秀奇,迤逦连绵,苍翠欲滴。群山作为背景,一泉环绕而过。林深路曲,泉流弯旋,则“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这里赖于壮丽的群山映衬,就益显出山泉的清朗,而亭台又偏偏踞临泉上,则别含另一番风光。这样,无山,则酿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峙。无亭,则山泉失色;有泉,则亭台增趣。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且辉映生色,构置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其二,朝暮变化之美。作者写出了醉翁亭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日上东山,阳光奔泻大地。蓊郁的树林本来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经日光一照,雾释露消,又显示出清新翠绿的颜色。而到了傍晚,日下西山,暮霭遍地,岩石穴壑一片昏暗。作者传神地写出早晚不同的景色。由于早晚不同,则作者运笔的色调、气氛有别。早晨有宁静之状,清新之息,傍晚则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气。作者对景色变化的观察既深且细,笔触如丝,根据不同的景象写了相异的境界。 其三,四季变幻之美。作者不仅写出了早晚的景色,而且以醉翁亭为中心,把笔墨进一步铺展开去,描下了四季的景物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确是传神笔致。作者在这里仍然细心地选取最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加以描绘。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霜重铺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随四季变换,景物自有不同,各有其境界在,出现了四幅扇面,变化有致,给人不同的美学享受。同时,四幅扇面又是互相映衬的,春光如海映衬了秋色肃杀;夏日繁茂映衬了冬景寒冽。 其四,动静对比之美。散文写景绘境最忌呆板单调,一样景物,一种笔致,一式情态,又有何意趣?!欧阳修在这篇散文中时时注意事物的动静变化。先说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对比。蔚然壮秀的琅山是静态,潺潺流淌的酿泉水是动态,山色苍郁悦目,泉声琮琮动听,相映成趣。“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树木之静对比出百鸟啁啾之动,相得益彰。再说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残阳息于山头是其静,人影移散,纷纷暮归是其动。静的景和动的人彼此映衬。最后,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有唱有憩,有动有静。“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以众宾喧哗之动,对比出太守颓然之静,生趣盎然。由于作者多方面进行对比,使散文的意境绘形绘声,山光、水色、人情、醉态并于一画,各具情致。 第三课时 拓展习题一、 基础知识题1.下列各组中加点实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顾而乐之以与民共乐 B.幸生无事之时也刺史之事也 C.遂书以名其亭焉名之者谁 D.向之凭恃险阻向晚正愁余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用法或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顾而乐之俯而听泉 B.修之来此顾而乐之 C.下则幽谷然则何时而乐耶 D.辟地以为亭遂书以名其亭焉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对的一项是:() A.修既治滁之明年(第二年)B.耸然而特立(高耸的样子) C.所在为敌国者(到处)D.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不关心)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对的一项是:() A.道其风俗之美(称道)B.问诸滁人(之于的合音) C.民生不见外事(生命)D.乐其地僻而事简(政事)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俯仰左右,顾(向四周看)而乐之B.修尝考其山川,按(依照)其图记 C.今滁介(处在、位于)江淮之间D.始饮滁水而甘(甘甜) 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掇(摘取)幽芳而荫乔木B.因为本(依据)其山川 C.又幸(幸亏)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D.涵(滋润)煦于百年之深也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修既治(治理)滁之明年B.辟(开辟)地以为亭 C.滁于五代干戈之际(时候)D.掇幽芒而荫(树荫)乔木 8.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疏泉凿石得于州南百步之近 B.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而孰知上之功德 C.升高以望清流之关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D.而故老皆无在者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答案:1、C 2、A 3、D 4、C 5、A 6、C 7、D 8、C二、精段阅读阅读下列语段,回答后面问题: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掇幽芳而荫乔木 (掇:摘取) B、因为本其山川(本:依据) C、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幸:幸亏) D、涵煦于百年之深也(涵:滋润)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修既治滁之明年 B、滁于五代干戈之际C、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 D、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升高以望清流之关/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欲求晖凤就擒之所/ 輮使之然也欤 C、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D、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蟹六跪而二螯 4、下列关于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章表达的重点来看,本篇虽是亭记,但重点却落在“丰乐”二字上面。 B、文章含蓄表明只有祖国统一,人民才能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的生活的道理。 C、文章句式长短参差,具有一种整齐错落之美,让人读起来有很强的音乐感。 D、作者援引史实,通过写景、议论、记叙,使文章形成一种盛世的整体氛围。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答案:1、C(幸:有幸) 2、B(A第二年/即将来到的一年;B项 “干戈”指代“战争”,与今义相同;C消除、磨损/使意志精力等逐渐消失或虚度时间)D孤寂的样子/冷淡的样子; 3、D(A顺承/因果;B的/它;C那/其中的;D中“而”均作并列连词)4、D(作者围绕“丰乐”二字渲染氛围)5、以往的险要地势,都逐渐地铲除消失了。百年之间,太平无事,所见到的景象只是山高而水清。采摘芬芳的鲜花,憩息在树阴之下,风霜冰雪之时,更显得清秀,一年四季的美景没有不招人喜爱的。三、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高进之沛国人。父瓒,有拳勇,尝送友人之丧,丧反,友妻为土宦所掠,瓒救之,杀七人,而友妻亦刎颈死,遂亡命江湖。进之生十三年,母刘死,葬毕,走四方,求父不得,乃谒征北将军刘牢之。牢之高会,进之入幕,推上客而踞其坐,大饮嚼,一坐大惊。牢之揖客,问所长,进之曰:“善以计数中密事。”牢之问部下甲兵刍粮,进之布指算,不爽,乃辟行军司马。居五曰,进之曰:“刘公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必及祸。”遂去之。与下沛薛彤为友,因薛交檀道济,三人者,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从道济征桓玄,得首将王雅,败桓兵于奔牛塘,又杀路雍岐,得天子旌节与桓所乘舟。事平,以功让道济。及围广固,进之作攻具,甚精巧,事平,授广固相。徐羡之、傅亮等谋废立,招道济,道济谋于进之,进之曰:“公欲为霍光乎?为曹操乎?为霍,则废;为曹,则否。”道济惊问,进之曰:“公欲辅宋,则少帝不废,琅琊王不立,天下非宋有也,故必废。如欲自取,则长乱阶,逢愚君,修德布惠,招罗腹心,天子非公而谁,故必不废。”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有异言,则杀之。道济趋下阶,叩头曰:“武皇帝在上,臣道济如有异心,速殛之。”乃与进之定议,不为戎首,亦不相阻也。及谢晦反,兵锐,道济忧之,进之诈道济书致晦,与之连,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进之遂间道入江陵,扬言曰:“檀江州率重兵败谢晦于江中,斩其首以徇。”故晦党闻之解体,部下闭门拒之,事平,为司空参军。 后到彦之伐魏,知其名,乞与同行,进之告仆曰:“到公必败,吾言则惑军,否则及难。”遂请护粮,乃免。道济晚年惧祸,其夫人刘遣婢问进之,进之曰:“道家戒盈满,祸或不免。然司空功名盖世,如死得所,亦不相负。”夫人泣语道济,道济意狐疑,亡何,被收,道济目光如炬,脱帻投地曰:“坏汝万里长城!”薛彤曰:“身经百战死,非意外事。”进之掀髯笑曰:“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此大宋之光。”坐地就刑,神色不变。进之无眷属,仆鲁健从进之死,故无收其尸者。薛彤下沛人,死后,其子负骨归葬。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之布指算,不爽 爽:差错 B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 刑:宰杀 C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 伺:等候D道济趋下阶 趋:快走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高进之善于计谋的一组是 与下沛薛彤为友,因薛交檀道济 事平,以功让道济 及围广固,进之作攻具,甚精巧 为霍,则废;为曹,则否 进之诈道济书致晦,与之连 遂请护粮,乃免 A B c 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进之十三岁,母亲去世,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进之四处寻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将军刘牢之。 B高进之初次拜谒刘牢之,态度倨傲,但刘牢之仍然以礼相待;由于他具有测算隐秘之事的特长,被刘牢之任命为行军司马。 C檀道济自称为朝廷的“万里长城”,是因为他忠于刘宋王朝,曾经平定桓玄的叛乱,拒绝参与徐羡之、傅亮等废立宋帝的阴谋。 D高进之、薛彤、檀道济三人志义相合,结为生死之交,最终檀道济为朝廷所收,高、薛二人也慷慨赴死。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刘公(刘牢之)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必及祸。 (2)晦(谢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 (3)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 答案:1、C 此处应取“窥伺,窥探,观察”之意2、D 三人的交往是三人志义相合,此处仅是普通的叙事,与人物计谋无关;反映人物的谦逊,与计谋无关;反映人物心思的精巧,与计谋无关。3:A A 选项所叙述的事件时间颠倒,高进之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具体时间文中并未涉及。应表述为“高进之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后来亡命江湖;高进之十三岁时母亲去世,进之安葬母亲之后,四处寻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将军刘牢之。” 4:(1):刘牢之为人猜疑而下不了狠心,多怨恨而喜背叛,不离开(他),必然会遭遇祸患。(2)谢晦高兴,不再设置防备,全部精锐部队遍布江面,顺流而下。 (3)接连几代为农夫,父亲因仗义为朋友而死,儿子因尽忠为国君而死。参考译文:高进之,是沛国人。他的父亲高瓒,有勇力,曾经为友人送葬,送葬返回时,友人妻子被土贼抢掠,高瓒救回了她,杀掉了七个人,但是友人的妻子也刎颈自杀了,于是亡命于江湖。高进之出生十三年后,母亲刘氏去世,高进之安葬完母亲,行走四方,寻找父亲,但都没有找到,就拜见征北将军刘牢之。刘牢之正在举办盛大宴会,高进之入幕席后,推开贵宾占据他的座位,放肆的饮酒进食,满座的宾客都很吃惊。刘牢之向高进之拱手为礼,问他有什么特长,高进之回答说:“善于测算隐秘的事情。”刘牢之就问他军队和粮草方面的事情,高进之伸曲手指算了算,没有一点差错,刘牢之就征召他为行军司马。留了五天,高进之说:“刘牢之为人猜疑而下不了狠心,多怨恨而喜背叛,不离开他,必然会遭遇祸患。” 于是就离开了。高进之和下沛的薛彤是朋友,通过薛彤又结交了檀道济,三个人志义相投,宰杀牲畜约定同生共死。高进之跟从檀道济征讨桓玄,在奔牛塘打败了桓玄的军队,战事平定后,把战功让给了檀道济。等到围攻光固的时候,高进之制作了攻城用的器械,很精巧,事情平定后,被授予广固相。徐羡之、傅亮等人图谋废掉旧君另立新君,招约檀道济参与,檀道济向高进之咨询,高进之说:“您想做霍光呢,还是想做曹操呢?想做霍光,就废掉国君;想做曹操,就不要参与。”高进之此时用手按住腰间的刀窥探檀道济,如果他有异言,就杀掉他。檀道济快步走下台阶,叩头说:“武皇帝在上,我檀道济如有异心,就赶快诛杀我。”就和高进之商定,不做带头做坏事的人,也不加以阻止。等到谢晦反叛,叛兵很精锐,檀道济为之担忧,高进之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